首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 1.识记 公共政策学:P61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领会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P59-P61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是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的内涵:?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研究活动关...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 1.识记 公共政策学:P61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领会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P59-P61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是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的内涵:?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政策分析的内涵:?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 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公共决策。?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案例1-1 谁的决策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1-7: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8、11:准政府组织 9、13:公共性有限 10:具有公共性的非政府组织的决策 12、14、15:不属于公共组织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3.领会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P68-P72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1)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公共政策学既不同于决策科学,也不同于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 I.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的主要区别: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包括企业,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等各类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II.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决策学的主要区别: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III.公共政策学与立法学的区别:立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制定包括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次级国家政权机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文件的活动。 (2)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3)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 页 共 31 页 I.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在当代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政治体制中,直接决策者可以区分为个人、团体与组织三种类别); II.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者客体); III.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IV.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 4.识记 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 P72-P73 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5.领会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P84 (1)研究程序的设计: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确定假设; ?收集系统资料; ?资料分析; ?做操作性研究; ?撰写研究报告。 (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一手、二手资料收集法 I.一手资料的收集方法 ?无结构访谈法。无结构访谈法大致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两大类。集体访谈法的常见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头脑风暴法、德尔菲函询法等。 ?实地观察法。 ?非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 II.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 ?内容分析法。抽样、编码和推理是内容分析法中的三个关键环节。 ?二次分析法。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明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明确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6.识记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P86 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及其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2.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a)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反映公共政策这一动态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出现错误将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 b)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 c)边际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二)古代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 页 共 31 页 1.领会 古代中国政策研究 (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 (3)谏议制度 (4)科举制度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I.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II.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管仲,商鞅 ?、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孟子,荀况,李世民,王夫之,唐甑 ?、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管仲,孔子,李俚,孟子,唐甑 ?、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李世民,朱熹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孔子,唐甑 ?、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王弼; 我国古代两本著作:<<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冯梦龙<<智囊补>>,是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 2.领会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 P92-P94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18-19世纪,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在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和一般(1 社会科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索,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2)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2,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条件有: I.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II.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 III.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 IV.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政府开始介入和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领会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标志P97-P99: 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识记 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中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政策方向》中队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发展方向等学科要素做了六点界定: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 (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 (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3 页 共 31 页 (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识记 公共政策的两个分支: 一是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一是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学)领域里成长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公共政策是属于政治科学还是属于管理科学的争论一直没停过; 识记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 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 1、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学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 4.领会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P99-P103 识记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的批评; 识记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识记 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主要学术成就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 (2)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3)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德洛尔还认为,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缺乏感性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应当聘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或执行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与大学老师一起登上讲台。 识记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取得的成就(60年代后期开始): (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其一,众多学者仍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其二,公共选择方法论(布坎南)崭露头角;其三,博弈论(尤金.巴达克)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其四,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政策周期。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识记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三)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 1.领会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P104-P107 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最早引入这门学科的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今台北大学)、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公共政策学还被规定为考录公务员的专业考试科目。中国台湾的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贡献是对美国同行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及时、系统和全面的引进、吸收与综合,却显示缺乏学术上的独立思考。 台湾学者的工作,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和发展起来相当大的作用。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开始引进公共政策学的,而引进和发展这一学科的根本动机是推动党和国家领导部门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决策科学、管理决策学和行政决策学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环境。较为完整地吸纳和介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的教科书的编著和出版迟至20世纪90年代。 2.领会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P108-P111 现实需要是推动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强大动力,第一是党政领带机关决策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专门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立;第二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教师撰写教材和学术论著。 关于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内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对党政领导部门的直接影响越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4 页 共 31 页 来越大。随着不断地发展,体制外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越来越多地成立起来;关于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公共政策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普遍得到加强。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P109) 识记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在中国台湾和大陆有着显著差异P108 在台湾,公共政策学的引进、综合、吸收和应用照搬照套;在大陆,公共政策学的引进与中国化则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识记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第一,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第二,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第三,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3.领会 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P111-P13 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是这门从国外引进的新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第三,重视本土资源; 第四,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四)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 1.领会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识记 公共政策的概念:P119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内涵: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5 页 共 31 页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领会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P120-P122 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智能; ?、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3.识记 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P122-P147分别从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两个方面划分 (1)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i)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ii)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战略、策略、战术 ;相互关系:战略是全局的,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是服从服务于战略,战术是微观的,针对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 。 iii)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iv)其他分类方法: ?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由美,安德森提出) ; ?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是指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 ?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在分配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 ; ?由美国学者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 ?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划分为零和博弈政策与非零和博弈政策; ?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内容构成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确定型政策(如全国统考制度)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建立股票市场)与竞争型政策; ?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鼓励性(扩大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改革初期对私企发展的不行动的政策) ; 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能动型政策与被动型政策; (2)从形式特征上划分: 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利划分和权利配置决定的。 现代国家的政府在横向结构上的构成和权力分布与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之间的关系:现代国家的政府在横向结构上的构成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子系统构成;在纵向结构上由中央(全国)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三个层级构成;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构成的,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的. 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党政策 I)立法决策——中国的人大决策和美国的国会决策。 ?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人大决定共4种;人大的四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6 页 共 31 页 ?美国国会的权利分为立法权和非立法权两类,立法权是美国国会的首要权利,非立法权主要是指国会对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权。 II)国家元首决策——总统制(模糊)、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这三类国家,才存在总统决策。 美国的总统决策通过如下途径做出:其一是他在内阁决策中的独断权。其二是总统在行政系统的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总统决策的类型:?总统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预算咨文和经济咨文;?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 III)行政决策——六种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只有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决策与国家元首决策的界限含糊不清。 ?中国的行政决策。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主要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 ?美国的行政决策。总统决策大多是行政决策。行政机构:内阁部;独立管制机构;其他独立机构;政府公司。美国联邦行政机构的决策有以下几种:对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的解释;制定规章条例;行政裁决。 IV)司法决策)——1)中国的司法决策: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P139) 第一,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它在国家机关中由人大产生的机构,受人大的监督,并对人大负责。司法部门同样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检查和审判工作。 第二,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在立法过程的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一般性的,当立法过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司法机关就不再具有主体地位。 第三,我过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作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第四,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司法工作中涉及对宪法和法律本身的解释,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应用的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则须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2)美国的司法决策: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 V)执政党政策——除了中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外,其他体制中的执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成为公共政策。 当代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 。 横向结构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 党的政策: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直接形式——党的会议文件和党的领导人讲话;间接形式——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依纵向形式特征上看: 1)公共政策的类型取决于国家结构。 国家结构: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和邦联制); 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与地方政权体系中处于最低一个层次的国家政权即基层政权所做的决策。 2)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等类型。 A)中国的纵向政策类型: 第一、根本特点: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第二、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次:?直辖市?区(地级);?直辖市?区(县)?乡(镇);?省(自治区)?县(市)?乡(镇);?省(自治区)?市(地级或副省级)、自治州(地级)?县(市、区、自治县)?乡(镇)。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7 页 共 31 页 B)美国的纵向政策类型 第一、从法理上说,州的权力不像单一制国家那样来自中央政府。 第二、联邦宪法对国家权力做了明确划分,两级政府各自在权力所及的领域制定政策。 4.领会 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P147-P150 公共政策的制定须经过合法化这一环节,从而使政策获得法的形态,这就是政策与法常常具有同一文本和共同的形式特征的基本原因。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公共政策分成两个部分:?获得法的形态者;?未获得法的形态者。政策的执行者主要是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法的执行者主要是国家司法机关。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加以干预,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 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力和义务,是权力和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就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力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 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往往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来执法,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地应对客观形式的变动。法和政策对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干预,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政策的第二部分—未获得法的形态者,是政策构成中更活跃、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与社会现实联系更密切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具有上述政策的全部特质和规定性,但是其文本不具有法的特质和规定性。 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并且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提供保障,定型化为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5.识记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50-154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1.识记 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P154-158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兼理论与实践的二重性: a)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 1、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 2、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b)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 1、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彻其整个过程。 2、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社会实践;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目标和功能; 2.识记 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P158-166 现代公共政策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所谓的一定的目标,首先是具有公共权力的个人和群体从他们理解的公共利益出发所界定的目标;其次是这些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性即他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代表一定的社会阶级。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偏好性,P16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 ?以民众问题为取向; ?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 公共政策的偏好性: 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必须确定一个价值的优先次序。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做的选择,也会发生政府的偏好受政府自利性影响的问题。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8 页 共 31 页 3.领会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P166-169 (一)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依赖于它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和它的政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性决定的。 (二)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式代表,而这种资格的获得则是社会事务分裂为公共领域(公域)和私人领域(私域)、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共同体内部分裂成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结果。因此,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表达和实现的利益,从应然层面来看具有公共性,从实然层面来看则具有偏好性。 (三)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属性的层面体现出来的应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而这里所说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指的是在认识论上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从现在出发,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实然性;对未来做安排,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应然性。 (四)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须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回应性,同时它必须具有适用于同一类别的所有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则使它具有变动性。 (三)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概念:P172 1.识记 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 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2.识记&简单应用 政策工具的类型:P173-P180 (一)两分法 规制性工具与非规制性工具;政府部门直接提供与非政府部门提供;诱导性工具与规制性工具。 (二)三分法 法律工具、经济工具、交流工具;管制型工具、财政激励工具、信息传播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工 具和社会化手段;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 (三)四分法 哈内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立法、委托服务、征税、说服四类形态。 艾尔莫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命令性、激励性、能力构建、系统变迁四类。 休斯认为政府干预大多采用经济手段,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类。 丘昌泰把政策工具分为:管制类工具、财务类工具、沟通类工具、组织类工具 (四)五分法 对中国学者影响较大的五分法: 史耐德和英格拉姆:权威式、刺激式(包括激励、收费、制裁、强制)、能力构建式、符号和劝告式、学习式 韦默和维宁:市场自由化、使用财政补贴和课税的方式改变诱因;建立规章制度;经由市场机制提供物资;提 供保险与社会保障。 (五)七分法 林德和彼得斯: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课税、劝告、权威、契约 (六)八分法 胡德使用信息、财政、权威、组织四种基本资源达到监督社会和改变行为两项目的。 奥哈雷从政府介入方式和政府行动的类别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 既有分类的缺陷: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9 页 共 31 页 ?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缺乏思考和分类; ?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 ?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 第一,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 第二,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 第三,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一) 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环境 1.识记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P183-P185 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a)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主要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他直接主体 b)间接主体,三类: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第二类是跨国政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c)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三个系统的功能 (1)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确认政策问题;?确认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政策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有效实施政策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3)民间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 ?利益表达与利益结合综合;?提出公共问题;三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主体所无法到达的空间。 ?2.识记 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P185-P188 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A)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 B)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 C)作为客观存在的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P187 ?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异质的参与组成的; ?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 ?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识的结果。 3.识记 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P188 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包括“人”,“事”; 从事和人两个角度认识公共政策客体: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人群。目标人群,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于影响的公共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识记政策客体与环境的关系:客体系统,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4.领会 政策支持系统P189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0 页 共 31 页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1)信息传播系统 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它是一个有组织、有规程、相互协调的有机协作系统,包括情报部门、统计部门、档案部门、系统数据部门、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信息传播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政策主体系统的需要,向其提供准确、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其基本功能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加工与储存;?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 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过有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政策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 3)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以个特殊子系统,有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 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欲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其基本功能是:?建立政策监控标准;?监测政策绩效;?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评估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由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五大要素构成。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 ?5.简单应用 政策环境P189 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一种是政策系统所处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一种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即系统的工作环境。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 1 ?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一国的现实国情是政策的工作环境。 6.领会 政策反馈系统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多层次、多网络是其突出特点。 7.领会 政策系统的运行 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二)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领会 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196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组织统治的基本工具;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限制、类型与数量 2.领会 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197-P198 任何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所提供的总体框架内运行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 1)单一制与公共政策 在单一制政权中,政策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其决策权,因而其决策的范围和效力是较为有限的。 单一制政府又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集权型”。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范,英国则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范。 2)联邦制与公共政策 从法理上说,各联邦单位拥有的决策权不是联邦政府授予的,而是联邦宪法赋予的;中央与各联邦单位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最高决策权,可以并直接行使于公民,互相间不得进行干涉。因此,联邦制政策权力在总体上说是分散的、多元的。这种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三:?联邦制通过公共决策权和政治权力的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1 页 共 31 页 下放,允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有助于政策更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扩大民众的政策参与;?联邦制也为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为提供了舞台。 在现实中,联邦制可能是真实的联邦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也可能是象征性的联邦制,如巴西、墨西哥。 3.简单应用 应用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200-P203 1)识记 政府能力的内涵P201 ?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 ?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2)市场、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3)治理、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 在现代治理的视角下,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即在治理需要与能力之间合理、有效地调整过程中对善治的体现。 ?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斯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4.识记 公共决策体制P203-P209 1)识记 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 公共决策通常可以理解为在决策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目的,将个人意志施加与他人意志之上,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在政策主体系统中,公共决策的基础既来自正式的职务权力、法定的权力,也来自于非正式的人格权威、技术权力,而更多的则是二者的结合。 公共决策权的使用和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高决策权的构成及其归属决定了决策体制的性质和类型。 2)识记 公共决策权的配置 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根据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可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根据决策系统中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 3)简单应用 公共决策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同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其两个基本特征为:?决策主体在形式上都能绝对平等地分享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都会随政策方案的通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决策结果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多数规则: 所谓多数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采纳的公共政策的择案规则。多数规则采用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 4)领会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总统制(典型:美国);议会制(典型:英国);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又称双首长制(典型:法国);超级总统制(典型:俄罗斯);委员会制(典型:瑞士);人民代表大会制(典型:中国);军人独裁制(主要有两个两个类型:?以军人决策取代政府决策;?在军人主导下形成的政府决策)。 (三)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1.识记 公共利益的内涵P210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2.识记 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公民P213-P215 1)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 ?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 ?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视; ?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2)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2 页 共 31 页 ?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可以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提高政策的效力,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公众所接受的政策;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学知识的普及,政策信息的获取将变得十分便捷。 3.领会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215-P224 1)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P217 ?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 2)政党与公共政策: 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念最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的政策,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里,政党首先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够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主张和要求转化为公共政策,只有那些在大选中获胜、取得国家政权的政党才能成为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政治纲领和主张才能转变为公共政策。在实行一党制国家里,政党是公共政策的主导性力量。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性作用,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特们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3)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 ?4.简单应用 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220-P224 1)大众传播的定义P220 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 2)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I.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 ?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 ?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II.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 ?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 ?构建“第二现实”。“第二现实”指大众传播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对该问题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 III.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3)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重要作用 ?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4)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5.领会 非政府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对“非政府政策行为者”的界定:?在公共决策过程中,非政府政策行为基本上是利益相关者,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影响决策的利益相关者;?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影响决策的行为,有利于直接决策者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获取政策相关信息,但其行为本身既可能推动直接决策者制定体现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也可能完全相反;?由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直接决策者形成的政策社群和政策网络,既可能有助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也可能造成少数精英和强势群体垄断公共政策、,漠视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3 页 共 31 页 第四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一)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 1.识记 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仿(仿真),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 意义:1、可以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了有效预测;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2.识记 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P226 ?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括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3.领会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模型的性能倾向的性能须尽可能准确地表示原型,而且原则上须对应于原型的某些特征,所以就有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型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 ?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2)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性 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二)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识记 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 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 2、领会 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 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理性主义被赋予了工具理性的本质,其内涵包括:抽象还原、定量计算的标准化逻辑;预测和控制外部对象的基本旨趣;追求最佳方案、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维;人类物质需求相对于其他需求的绝对优先性。 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 ?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决策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收益)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 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德的修正:西蒙提出决策有限理性的命题,对其批评和改进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 3、识记 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德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4、领会 渐进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4 页 共 31 页 其两大命题为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该模式的缺陷: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 5、识记&领会 规范最适模型的含义:德洛尔是以四项假设前提把政策过程分为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其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 6、 识记&领会 混合扫描模型的含义:埃齐奥尼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 7、识记&领会 政治系统模型: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 即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 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 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缺陷: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8、简单应用 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运用: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 9、识记 机构—制度模型的含义: 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 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10、识记&领会 集团模型: 戴维.杜鲁门,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11、识记&领会 精英模型: 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斯韦尔进行民主改造;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 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12、简单应用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运用:机构—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 13、综合应用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适用于中国政策实践的条件 (三)“上来下去”——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识记“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 建构的两种资源: 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 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过程; 2、领会 “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 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个别—一般性模型; 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5 页 共 31 页 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3、领会 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P240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其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些概念、理论和模型所依据的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经验事实,用这样的概念、理论和模型不能有效说明中国近30多年在实际过程中政策主体依据什么决策理论、遵循什么决策路线、参照什么决策模型去制定和执行政策。为了有效描述和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伟大实践决策,即需要依据中国公共政策的经验事实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1、识记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2、识记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 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3、识记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 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4、识记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 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1.识记 政策问题的概念: P249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 .识记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P250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3.领会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 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P251 关联性与公共性;客观性和主观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4.识记 政策问题的分类:P253 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 根据作用范围不同:分为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 (二)公共问题的提出 1.识记 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P256 1、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公民和社会团体;8、政策网络 2.识记 政策网络的含义:P259 由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及市场主体、利益相关者或意见领袖们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及人士组成的能对有关政策过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6 页 共 31 页 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社群、政策联盟或政策联合体。主要可以分为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以及混合型政策网络。 3.领会 政策网络与公共问题的提出 4.领会 公共问题的提出对政策制定的意义 (三)问题认定与政策议程 1.识记 问题认定的含义: P261 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2.识记 问题认定的方法:P262 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 1、边界分析法的定义: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的定义: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个人、组织、技术三角度 3、类别分析法的定义: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4、层次分析法的定义: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如就贫穷原因来说,拒绝工作,失业以及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都算可能原因,而失业和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属合理原因,而失业则是唯一的可行原 因; 5、头脑风暴法的定义: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包含如下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 。 6、假设分析法的定义: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3.识记 问题认定的步骤: P265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4.识记 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P267 1)含义: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3)系统议程的定义: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4)政府议程的定义:即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 5)政府议程的分类:一、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旧项目和新项目,二、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界定或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6)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差异:这是政策系统的划分的两大类: a)系统议程: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b)政府议程: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7 页 共 31 页 种种事实,如青少年犯罪问题一旦进入政府议程阶段,政府就要详述该问题情形及各种具体的解决办法; 7)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为 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象征性议程: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5.识记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P269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 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 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 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 五是表达方式不当; 6.识记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P272 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 1)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2)动员模式的含义: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 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2、识记 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四个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 3、识记 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的含义 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政治流设计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4、识记 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7、领会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的具体运用 8、简单应用 让某一问题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的具体操作方法。 9、综合应用 西方政策议程模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所产生的模型及其具体运用。 第六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识记 政策目标的含义:P278 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2.识记 政策目标的特征:P279 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目的的多元性。 3.领会 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与基本目标:P279 ?公共政策的分类: 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以划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区或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 3)根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以分为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8 页 共 31 页 4)根据政策所服务的主题是普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5)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以分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 6)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 4.领会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P284 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5.领会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 (二)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识记 政策规划的含义:P286 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领会 政策规划的特征:P287 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3.识记 政策设计的含义:P287 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4.领会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P288 (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 )政策的联系机制分别由规制、工具和假定构成。 (2 5.领会 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P290 政策规划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的特点。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判,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打破阶段论的新概念。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它“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不仅是重视技术分析,也重视政治分析。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制定过程,而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它将个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6.识记 政策规划的主体:P288 (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在现实的政策规划过程中,政府可能不仅仅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上占主导地位,在规划方案进入抉择阶段上也可能常常占主导地位;其中有政府的地位的影响,也有政府在设计方案时往往比较务实等原因 (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政策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多元化是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中各国通行的模式 a)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优点:能把握全局。缺点: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 b)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优点:公正、科学、民主.缺点:可能失之于片面;通常采取听证制度; 7.简单应用 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P293 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8.简单应用 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P294 (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分析 (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认定和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9.领会 政策学习与政策移植的类型:P298 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 (三)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识记 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含义P302: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9 页 共 31 页 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2.识记 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P302 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等 3.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P304 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 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 四是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4.领会&简单应用 政策论证P305-309 (1)政策论证的含义P305 政策论证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是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 (2)政策论证的六大要素 政策相关信息、政策主张、立论理由、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可信度 ?政策相关信息,指与所论证的政策方案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行动、成本—收益匡算、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信息。 ?政策主张,指政策论证的结论,即政策相关信息的逻辑结果。 ?立论理由,指政策论证中的假定,这些假定往往是某种公认的事实、原理、定律或常识,他们把政策相关者与政策主体连接起来。 ?立论依据,指用来证明立论理由或者驳斥理由的依据,这些根据旨在以更深层和更具说服力的假定或事实来支持、充实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所做的论证。 ?驳斥理由,指的是对为什么立论理由无法被接受的原因、结论、假定所做的分析。 ?可信度,指立论理由及其立论依据压倒驳斥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程度。 (3)政策论证的八种模式 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采用模式、价值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模式 ?权威模式。这是指理由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而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基础。 ?统计模式。这是指以如下的统计学假设为基础而进行的政策论证,即对于被作为样本的个体来说是真实的第四,对于样本代表的群体来说同样真实。 ?类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某一类别中的大多数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该类别中的某一个体就具有这些特征。 ?直觉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者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公共决策者所具备的直觉特质,如洞察力、决断力和灵感。 ?分析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者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政策方案的论证者用来论证的信息,是他们运用数学模拟、时间序列分析、系统分析等高度精致化的分析方法获得的。 ?解释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论证者以政策的因果关系作为论据的基础,相关信息者转换为政策主张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特定的原生性因素的出现是某种结果的出现的原因。 ?采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主张是用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的论证为基础。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或者是对决策行为者的期望、要求、意图、价值、伦理所做的假设,或是对两个或更多的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似性所做的假设。 ?价值评价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论证是以伦理规范或道德原则方面的论证为基础,相关信息转换才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根据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对有关政策及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 (4)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 政策探讨和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讨是指围绕某一政策议题或政策方案某些论证进行辩护的做法。政策探讨主要用于检查政策前提的逻辑正确性,重点大都放在赞成或反对某一种政策方案的政策前提的正确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0 页 共 31 页 性上。 政策对话,就是政策方案的拟制者或其他的提供者就方案的政策主张及其立论理由和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和立论依据等方面,与决策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目的是通过双方共同的探讨、探询甚至交锋、激辩,最终能够选择和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麦克拉伊把政策对话分为两个类型:?共时型政策对话;?冲突型政策对话。 政策论证、政策探讨和政策对话都是以分析政策方案,帮助决策者进行政策抉择的重要工具。 政策论证、政策探讨和政策对话是政策抉择的第一个环节。 5.领会 政策审议:P309 (1)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评估和择优 (2)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 (3)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外推预测;理论预测;判断预测 (4)可行性评估: a)林水波、张世贤提出的四个层次:适当,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实验; b)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 6.领会 政策采纳P313 就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 7.领会 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P314-P316 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过程合法化;有关政策法制化。 (1)政策内容合法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主要有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3)政策的法制化的含义: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其实是一种立法过程。 (4)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有些不能完成决定的还须交人大或其他权力机关决定); (5)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西方国家奉行的审议议案程序有:一读、二读、三读程序(英国实行,最复杂));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8.简单应用 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P317-P319 从决策的内容分,公共决策可以分为平时决策和危机决策决策两种,同时工具决策的常规性与否可以分为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 非常规危机决策其实是典型的危机决策,常规平常决策则是常规决策的典型形态。 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和相当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桑要素:第一,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第二,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第三,事态的发展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危机决策这种非例行活动的根源在于日常程序化的常规决策的具体运作的效果。第二,危机决策可以完善常规决策,常规决策中的制度构建也必须从危机时间已经危机决策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好的危机决策体制应该在总结各类危机决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些规范而灵活的危机决策流程与机制,尤其要为一些特别决策程序预先留下制度上的弹性空间,以便提高危机决策的效率与效力,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1 页 共 31 页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 1.识记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P321 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识记 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P321 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 ;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 3.识记 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P322 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 4.领会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P323 内涵: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5.领会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P325 a)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描绘了这四大变量之间的关系。 b)互适模型(也称互动理论模式,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 c)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政策执行分为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合法、理性、共识的原则. d)博弈模型(巴达克):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特点(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 e)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霍恩和米特提出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f)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 (二)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 1.识记 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P331: 执行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 2.识记 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P332-333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3.领会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P334: 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实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要素:一是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而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 4.领会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P335: 执行者因素;资源因素;工具因素;环境因素 5.识记 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P335-P336 优化公共决策机制;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三)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1.识记 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P337 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具体性;政策的稳定性 2.领会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P338 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 3.识记 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P338-P340 (1)政策执行组织——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要求组织的纵向结构层级化和横向结构专业化;执行组织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2 页 共 31 页 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 4. 识记&领会 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P340 (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 5. 识记 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P341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四)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1.识记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P343 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 象 2.识记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P344 ?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 ?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 ?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 ?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 ? 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 3.识记&领会 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P345 ?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 ?执行者的素质缺陷。 ?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 4. 识记&领会 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P346 ?政策本身的复杂性。 ?政策环境的变化。 ?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5.识记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P347-P349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五)公共政策的无效执行与有效执行 1.识记 政策失灵的概念:P349 政策失灵通常被称为“政策失效”、“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之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 体所希望的结果。 2.领会 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P350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意外和多变因素,当这些因素致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时,就会导致 政策执行无效。 3.领会 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P350 ?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缺陷; ?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 ?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 ?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3 页 共 31 页 ?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4.识记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P350 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 5.识记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P351 (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执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主体、类型和内容 1.识记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P355 2.识记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分为积极目的与消极目的P356 I.积极目的: ?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 ?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与技术; ?不同的政策会议不同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者就需要通过评估活动,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II.消极目的 ?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 ?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策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人员。 ?规避责任。政府官员利用政策评估的结果,指出其不实施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政策的理由,规避应付的责任。 ?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3.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P356 ?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4.识记 政策评估的主体:P358 除了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评估主体是: a)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五方面的工作:政策调查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公民意见投诉;政策听证会;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 b)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 c)大众传播媒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政策评估主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5.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P360-P364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4)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 6、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P364 政策成本评估、政策需求评估、政策效益评估、政策过程评估、政策影响评估、政策价值评估。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4 页 共 31 页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1.识记 政策评估的过程:P366 评估筹划(明确评估目的;选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计划;明确评估条件);评估实施;评估总结。 2.识记 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P368 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是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 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3.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P369 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 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回应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4.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P371 多样化;系统化;数量化 5.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P37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 6.识记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P373 政策信息、资料;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政策目标;政策的沉淀成本;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识记 政策指标的含义:P375 是一种将公共统计数值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一种衡量工具。 2.领会 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P375 经济效益取向;主观性的福利取向;公平性取向 3.识记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P377 是指找出只有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趋势分析的技术。 4.识记 实验法评估:P378 这种方法要求运用随机指派的方法,将一群受试者分配到两个以上的研究小组中,其中一组接受政策实验的处理,称之为实验组,另外一组是没有接受政策实验的小组,称之为对照组。 5.领会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P380 ?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 ?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 ?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 ?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 ?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 ?尽可能更多地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 ?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论坛; ?将已经达成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 ?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构建一次。 (四)公共政策监控 1.识记 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P382 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2.识记 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P382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5 页 共 31 页 政策监控的主体;政策监控的对象;政策监控的目的;政策监控的过程。 3.识记 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P383 以实施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 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4.领会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P383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民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导向。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切里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5.识记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P384 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控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6.领会 内部政策监控机制:P384 1、自上而下监控 这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所做的政策监控,既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策监控,也包括上级地方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的政策监控、上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下级政府的职能部门的政策监控。 2、自下而上监控 自下而上监控是指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政策的监控,既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政策监控、下级地方政府对上级地方政府的政策监控,又有下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上级地方政府的政策监控。 7.领会 外部政策监控机制:P385-P388 a)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是最重要的政策监控的主体之一; ?以法律形式对政策进行监控; ?以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安排等形式,对政策资源内容、规模、分配与方向加以监控; ?以行使人事任免权的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者的选择产生影响; ?以诘问、质询和弹劾的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监控; ?以提出不信任案的方式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或制定政策的高级领导人实施监控; ?以检查、视察或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方式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b)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即对各项政策内容,环节和各种措施的违法行为的强制纠正(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则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合理,执行是否合法) c)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执政党通过党员选入立法机关来影响和监控政策的制定; ?通过党员掌握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来主导执法和行政决策, ?通过其掌握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等制造社会舆论来监控。 d)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接近;?提供信息;?游说;?提供竞选支持。 e)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f)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面访、发E—mail、投诉和提起诉讼 8.领会 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P388-P390 公共政策监控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调整过程四个方面。 (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 一些因素的出现容易导致政策制定上的缺陷: ?决策者人体有较强的利益偏好,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检查所意见的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能满足决策所处理的公共问题; ?决策程序没有遵守严格的和科学的规范,容易导致引发必经程序的疏漏;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6 页 共 31 页 ?决策方案不完备,没有进行有效的筛选; ?所制定的政策偏离客观需求,政策目标选择错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 政策执行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各种利益主体,包括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 实际接受者,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政策执行活动施加影响,企图左右政策执行的方向。需要对政策执行过程进 行强有力的监控,使政策执行实际目标不能偏离政策制定的预期目标。 (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的结果、效率和效益等做出判断的活动。 (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 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加以监控,纠正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是目标调整;二是人员 调整;三是财力和物力的调整。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一)公共政策的稳定和变动 1.识记 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P392 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 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 的统一;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2.领会 政策稳定的意义:P393 第一,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第二,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 第三,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 第四,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 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3.领会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P394-P396 除了上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效果以外,动力因素还包括 (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 (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3)政策本身的稳定:第一,政策目标的长期性;第二,政策的有效性;第三,政策的合法性;第四,修改 的复杂性;第五,持续政策的失败;第六,政策终结的失败。 (4)政策环境的稳定 4.补充 政策维持的对策和措施:P396-P399 1.政策主体的政策维持 ?保持政策主体的稳定; ?保持政策主体对政策目标一致和一贯的认同; ?保持政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和机制。 2.政策客体的政策维持 ?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问题 ?扩大政策受益群体或政策认同群体的范围; ?积极推动政策观望群体的转化; ?减少政策受损群体或抵触群体的数量。 5.识记 政策变动的含义:P399 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6.领会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P400 ?决策者的变动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7 页 共 31 页 ?政策环境的变化 ?政策资源的现值 ?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7.领会 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P401 ?按照变动的强度——断裂型和渐变型 ?按照变动的程度区分为部分变动、重大变动和完全变动 ?按照变动的内容区分 ?按照变动的形式区分为替代、合并、分解、废止和创新 ?按照变动的规律性区分为周期性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按照变动的动力区分为主动变动和被动变动 8.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P401-404 周期型、Z字形、学习型。 1.周期型 这是美国学者亚瑟•施莱辛格在研究美国政治历史后踢出来的。它认为国家事务存在着一种在公共目的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持续变动,美国的态度总是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来回摆动。他发现这个周期间隔大约是30年。 2.Z字型 美国的埃德文•阿曼达和西达•斯考切波认为美国的公共政策历史存在着一个反复无常的模式,它的特征是刺激和反应的交替作用或者叫做“Z形效应”。在他们看来,与其说政策是在自由和保守之间变换,不如说政策是从有利于一个群体转变为有利于另一个群体,两种之间是一种反作用的关系。 3.学习型 “政策学习”模式是有萨巴提尔等人提出来的,他们构建了一个政策变动的概念框架,把政策变动看作以下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亚系统内竞争性的“政策倡议联盟”之间的互动;?亚系统外部的变化;?稳定的系统因素的影响。 9.识记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P404 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即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10.领会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P405 (1)从内部动力看:?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政策本身的要求 (2)从外部动力看:?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二)公共政策的调整和接续 1.识记 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P406 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有三个特点:渐进性、局部性、动态性。 2.领会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P409-410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政策的增删?政策的修正?政策的更新。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重新界定问题?提出调整方案?选择调整方案?执行调整决定 3.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P411 (1)实事求是原则(2)渐进调适原则(3)追踪反馈原则 4.领会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P412-P413 ?利益刚性的限制。?现行政策的制约。?公共意志的趋中。?变革成本的约束。?人类理性的局限。?社会稳定的需要 5.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P413 ?及时纠偏、预防失误?协调关系、有序运行?发展完善、保持稳定 6.识记 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P415 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8 页 共 31 页 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 (三)公共政策的终结 1.识记 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P419 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2.识记 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P419-P420 ?功能(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组织(专为政策组成的组织) ?政策 ?计划(指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 3.识记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P420-P421 (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分解(4)政策合并(5)政策缩减 4.领会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P422 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是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 推动政策终结的三种力量:反对者、节约者和改革者。 5.领会 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P422-423 (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6.领会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P423-425 (1)组织的持久性:组织机构的功能性;组织机构的保守性;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代价: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2 7.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P425—P427 ?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是政策终结成败的关键); ?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 ?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十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一)政策知识与政策学知识 1.识记 知识的含义和特征:P428—P429 知识是人们通过经历、观察或学习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或会意,它依靠人们的好奇心、思维能力、记忆和想象力等得到开发、积累、传承,并在人类的活动中得到运用并发挥效用。特征:不可逆性;共享性;非磨损性;交换的不对称性;可传播性。 2.识记 政策学知识的应用P430: 指的是使用者选择并运用所掌握的政策学知识以分析和解决现实的政策问题或创造新的知识的过程。主要形式:政策分析。 3.领会 政策分析的含义:P430 是指政策研究者和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政策分析的要素P433-P434与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信息 政策分析的原则P434-P435?民主化原则。?系统性原则。?协调原则。?多样性原则。?分合原则。?预测性原则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29 页 共 31 页 4.领会 政策分析的过程:P436(1)定义(2)预测(3)规定(4)描述(5)评估 5.领会 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P438-P440 ?墨守成规的政策建议?生搬硬套的政策建议?姗姗来迟的政策建议?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狗急跳墙式的政策建议?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 (二)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 1.识记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P441 指的是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政策依据,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 2.领会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P443 最重要职能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补强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是:?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作为评估性机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 3.识记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P444 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 4.识记 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P446 ?政策分析师不应定为为全知全觉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为在集体政策制定中的补充单元,向制定过程贡献更好的分析和新颖的观点,以及非传统的、合乎未来的导向和系统的思考; ?政策分析师应是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并不改变政治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特性; ?为了给政策制定做出贡献,政策分析师应通过引入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博弈和互动,作为提高集体政策制定质量的方式; ?政府中的政策分析师的主要角色,应是想公共决策贡献更多样的职业化意见建议或方案,且这些意见、建议或方案是建立在系统分析和定量决策理论,以及对政治科学和公共行政认识的新视角之上的。 5.领会 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P447 政策分析?应该具备六方面的素质: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政治头脑,他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共政策的政治方面,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政治可行性方面争取支持,调节冲突目标,承认价值的多元性。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总体观念,而不是仅仅吧决策当做资源的分配。在思考问题时应突破资源分配的概念框架。 ?政策分析师应该致力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方案的比较研究,而是本着革新的精神,致力于创造新的政策备选方案。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洞察力,要重视对政策内容和实质的分析,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外在的形式和技术方法上。 ?政策分析师应当着眼于未来,要有未来学家的胸怀和眼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用社会科学理论和经验方法来预测备选方案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并且把未来因素纳入当期的政策分析中。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弹性的思维。 6.领会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P448 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有: ?道德品质要求。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既要具备社会成员的一般道德,又要具备作为政治角色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责任和义务的表现,它要求决策者和研究者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实现目的性和责任性的统一。 ?行为规范要求。政策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政策主体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都要依法行事,从实际出发,为政策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任何一个政策选择都要注意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价值判断要求。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决策者和研究者要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有机地统一起来。价值判断要以公共利益为重。政策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具有规范和命令的功能,与其能否反映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价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30 页 共 31 页 值判断还应该是责、权、利的统一。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31 页 共 31 页
本文档为【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3KB
软件:Word
页数:9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9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