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举报
开通vip

【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内容摘要】:人民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一直影响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2010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立法上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对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和难以解决的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做了历史性创造性的规定,成为了《人民调解法》中的一大亮点。 【关键字】: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协议 法律效力 一、人民调解及人民调解协议的...

【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内容摘要】:人民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一直影响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2010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立法上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对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和难以解决的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做了历史性创造性的规定,成为了《人民调解法》中的一大亮点。 【关键字】: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协议 法律效力 一、人民调解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概述及现状 (一)人民调解的概述及现状 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属于民间调解。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其工作范围为预防纠纷产生、发展、激化,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政策、社会主义道德,其主要工作就是调解,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民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一般是在乡镇或街道办事处下设的调解民 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也可在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进行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调解的纠纷是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的依据是体现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和意志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调解的宗旨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调解的目的是平息人民群众之间的纷争,增强人民内部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民主性。人民调解通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化解自己内部的矛盾纠纷,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社会事务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人民调解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不强行调解,不干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人民调解运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和协商的方法,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三是群众司法性。人民调解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的司法活动,不是群众自发的活动。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调解民间纠纷,其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不得超越其职权范围。人民调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判别是非,明晰权利义务, 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且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接受人民法院的业务指导。 人民调解由于具有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便快捷、不伤感情等特点,在解决纠纷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成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优良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调解制度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东方之花”。?从人民调解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重点。全国各地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队伍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了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企事业、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新时期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同时通过制定工作流程,逐步规范工作程序,解决纠纷的方式也日益丰富,每年的调解工作成效显著。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概述 人民调解协议是指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双方在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为解决民事纠纷而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字或盖章的书面协议。它主要靠双方当事人相互承诺, 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保障协议的执行。协议达成后一方不履行,应当督促履行,拒绝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起诉,通过诉讼的途径实现协议内容。 对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我国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变化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调解不是起诉必经的程序,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协议,但完全依靠当事人自觉自愿履行,此时的人民调解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关于审判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施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前,在这个阶段,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因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对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时,人民法院应按照合同进行审理,依法作出调解协议有效、无效、变更或撤销的判决。由此可知,人民调解协议的地位有所提高。第三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施行后,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一方面,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 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面,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当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此可知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即经过人民法院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在得不到自动履行时,具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在不断的到加强,从靠当事人自觉履行,没有强制执行效力,到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法院的承认,并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新法的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赋予那些达成的调解协议在生效后经过法院确认的,具有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当然,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申请法院的确认。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法在人民调解协议效力上的规定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经司法确认仍具有合同性质;二是经过法院的确认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这一规定给了当事人是否选择司法确认的自由。其次,新法在当 事人的调解协议被司法确认无效时赋予当事人足够的程序选择权,即其可以选择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或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在被确认调解协议无效后,可以积极选择适当的救济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有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解决,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总之,新法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是值得肯定的,是人民调解法的最大亮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人民调解协议的现状分析 1、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的必要性 人民调解在解决民间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往往致使达成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如何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人民调解协议能够执行,当事人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人民调解协议得到执行,人民调解制度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一、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是社会现实的使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多样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多样化的经济主体,多层次的经济关系,多角度的经济交往,势必对纠纷解决方式提出多样化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社会主体在不同社会经济关系中对公平和效率的不同需 求。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必然应运而生。同时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对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更多的强调市民社会的自主地位和自治能力,国家权力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加入市民社会生活的干预,从而使得旧有的纠纷解决模式也必然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人民调解作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独特的纠纷解决方式,其应运而生是现实的使然,但人民调解协议作为调解的最终结果,其法律效力若得不到保证,那人民调解协议也只是一纸空谈,人民调解工作也不过是在浪费资源。 第二、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权利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并开始“法眼看世界”,理性的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权利和权益上升为主要的诉求。这就对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对这种多远化的利益冲突时,理应在纠纷解决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使得一种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人民调解制度油然而生。?而作为人民调解所达成的最后结果——人民调解协议其应具有的法律效力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第三,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是纠纷的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的需求。 纠纷不仅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也发生在公民与法 人、非法人团体和社会组织及其相互之间,同时纠纷主体之间特定的身份和相互关系,也使得纠纷的解决所适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亲近,往往越不适合用对抗性的诉讼方式。像婚姻家庭纠纷、乡邻纠纷则需注重情理的调解,对抗性的诉讼方式只能激化这种关系及矛盾,而人们调解则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调解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调解协议,而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才能对纠纷主体具有约束力,才能防止纠纷主体的随意反悔,不会导致调解工作的劳而无功,人民调解协议毫无意义。 最后,人民调解适合中国的这种“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人民调解员本身就来自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平等协商、不伤感情、互谅互让、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从而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并在群众的帮组下迅速的化解纠纷,能有效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和转化。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的特色和优势,必然在多元化的矛盾解决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2、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的积极作用 第一、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化解自身矛盾,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多层次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至2009年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矛盾纠纷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年调解纠纷的总数呈现出上升的良好态势:2004年调解441万件,2005年调解448万件,2006年调解462万件,2007年调解480万件,2008年调解498万件,2009年调解767万件。6年时间,调解纠纷总数增加了330万件,增幅达74%。庞大的统计数字凸显了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人民调解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民间,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了犯罪,消除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纠纷的化解,教育了当事人及周边的群众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民间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或者化解不利,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案件,干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矛盾、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人民调解的功劳,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的作用。 第二、提升调解组织的公信力和工作效力。 各级调解组织及其所属的调解员是纷繁复杂的民间纠纷调解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效力和质量如何,同人民调解工作的成败息息相关。一个廉洁高效的调解组织,并同时建立了一支业务精通的调解队伍,就能够很好的把握社会复杂 多变的民间纠纷,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并及时组织纠纷当事人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处理,然后制作出于法有依,于事有据,格式规范,内容完整,程序合法,对当事人均由法律约束力的调解协议书。即使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反悔,引起诉讼,其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也必定为法院所确认。这样一来,必将大大的提升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协议的公信力,同时,也随之提高了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效力。 第三、降低司法成本,减少或避免诉累。 目前,调解作为一种诉讼程序之外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方法,受到各国司法界的高度重视。将调解制度作为纠纷解决的替代措施,现在已经成为司法改革的一种普遍趋势。我国仅2009年调解的案件就达到767.6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当事人反悔起诉到法院的约占0.7%,被法院判决维持原调解协议的近90%。?可见,人民调解把矛盾有效的解决在基层及民间,使众多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诉讼程序之外,大大的降低了司法部门的工作,降低了社会司法成本。同时,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通过调解促成纠纷当事人在遵守法律法规,执行政策和符号社会道德的前提下,互谅互让,自己解决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既方便了群众,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人民调解还实行免费政策,也为当事人节省了物力和金钱的耗费,大大减少及避免了当事人的诉累。 二、国内外相关制度的比较 (一)国外民事司法制度中引入ADR的情况 一些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和弥补诉讼本身的弊端和不足,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寻求替代性争议解决办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西方国家的法学界和社会民众普遍认为法院诉讼程序繁琐、费用昂贵、时间太长,相反,ADR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经济性、便民性、简捷性而受到了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也产生了很好的成效。因此,他们把ADR引入民商事司法制度的范畴,并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ADR(AlternativeDispute Resolution)可译为替代性或选择性争议解决方式,它是指在法庭审理之外通过仲裁、调停等非诉讼形式,由第三人参加,自主解决纠纷的方法、机制的总称。?ADR最早引起关注是在美国,而后盛行于欧洲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现已成为国际上现代法律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挪威制订了《纠纷解决法》,规定诉讼外调解是诉讼的必经程序,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可强制执行;瑞典95%的民事纠纷都是依靠调解手段(含诉讼外调解和诉讼调解)来解决;澳大利亚把推进调解等诉讼替代方式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了“全国非诉讼调解理事会”,协助政府制订政策,指导调解工作;美国制定了《ADR法》,鼓励各地成立民间调解组织,大力推行民间调解制度。日本 颁布了《民事调解法》,欧盟正在研究制订适用于欧盟各国的《纠纷解决法》,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亦把调解作为初步的诉讼程序,民事纠纷必先经过调解,在调解不成功需要诉讼时,由调解组织出具证明,法院才受理。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也设立了“调解顾问中心”作为社会纠纷解决的组织。联合国也正在起草倡导适用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文件。在ADR制度盛行的国家,人们把诉讼外调解组织称为“贫民法院”,而把调解员称为“贫民法官”、“布衣法官”。? (二)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与国外民事司法制度中的ADR之比较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最经济、最捷便的方式把大量民间纠纷就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为群众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以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坚持依法调解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调解的过程中注重宣传政策法规和社会公德,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三是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使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之间达成互相谅解,增进了人民群众的团结和睦,增加了公民直接参与司法的民主因素。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与国外民事司法改革中所设立的ADR机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法院裁判之外为民事纠 纷当事人提供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运作上,仍然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一)实施机构不同。我国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群众自治组织,组成方式以村居委会干部兼职为主,并选聘一些“长者”和热心人等志愿者参与。国外ADR机制中的ADR提供者即调解人员是得到纠纷当事人双方认可的专业组织或人士,如专家协会、ADR集团和争议公平解决中心。两相比较,其素质不可同日而语。(二)指导方式不同。在我国,司法行政机关对调解工作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对调解人员的选拔培训、调解组织建设和业务指导;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反悔的调解协议进行审查或者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国外法院对ADR机制运作的指导则主要表现在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包括法律援助经费和诉讼费促使当事人自觉地采取ADR。(三)必要程度不同。人民调解与国外ADR机制同样都不属于诉讼前的必经程序。但不同的是,在英国,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调解而另一方拒绝或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拒绝或反悔的一方在法院裁判时所负担的诉讼费用比例将会很高。(四)法律效力不同。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而在英国ADR机制中,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一方拒不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必须承认,人民调解制度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至少包括:(1)原有人民调解的法律保障、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调解程序、工作方法、队伍素质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民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受到法治、司法中心观念的排斥和抑制;(3)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导致人民调解缺乏权威,效力微弱;(4)调解组织不健全,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政府和司法机关,对人民调解的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也没有落到实处;(5)人民调解员的素质不高,工作的积极性也不足;(6)人民调解的工作过程和方法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如难以保持中立,迁就封建习俗,迁就势大力强者,调解方法简单生硬,以罚代调,越权处罚,对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界限不清,过分强调“折中”等;(7)人民调解立法滞后,调解程序明显具有随意性,调解工作不够规范。?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与法制国家的ADR制度相比较,无论从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政府资助、与法院诉讼的衔接到调解人员素质和制度规定等方面,都还是存在差距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制度的比较,虽然人民调解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可以从人民调解法的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上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 调解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该条已经明确规定了人民调解协议在实体上的法律效力。程序和实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程序有瑕疵,其实体的法律效力也必然受到影响,只有程序和实体都公正、合法、有效,人民调解协议才具有法律效力。并同时借鉴国外的ADR成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从而达到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的最终目的。 三、严格遵守调解程序,规范调解协议,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一)调解主体合法、懂法 《宪法》第111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性质作出了更全面的规定,即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10条根据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实践,增加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一是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乡镇、街道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四是根据需要设立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法》第7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 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第8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设副主任若干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第9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组织推选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第13条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上述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人民调解组织作出了规定,特别是《人民调解法》不仅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性质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更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产生、人员组成、人数、任职年限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只有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产生的人民调解员才具有合法的调解主体的资格。 但是,作为人民调解员,主体资格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知法懂法也是其必备的能力素质。随着社会矛盾纠纷的复杂、多元,调解主体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其所作出的调解势必影响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而长期以来,基层人民调解员的选聘大多是村里年长、有威信的人或是村干部担任人民调解员,虽然他们在调解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他们大 多文化水平较低,政策法规观念不强,法律素养不高,依法调解的能力素质自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调解也是执法,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的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人民调解员的队伍结构应加以调整:一是在基层选聘文化程度较高的、懂政策、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二是招聘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担任;三是积极吸收符号条件的离休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法律工作者等加入人民调解员的队伍。逐步建立一种懂法律、懂政策、知民情、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民调解队伍。 (二)调解程序依法 《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和调解的程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的程序进行调解,才能真正体现人民调解的公平性、公正性,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才能得到保障。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受理范围和程序办理。基层调解委员会主要受理发生在辖区内的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组织间的民间纠纷,包括婚姻家庭、邻里、房产、债务、生产经营、赔偿等纠纷,对本辖区内有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与群众有切身利害关系易激化或易形成群体性闹事和上访的非民间纠纷应做好劝阻引导工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明确规定由指定部门 处理的纠纷,应告知当事人向指定部门申请处理。调解处理民间纠纷的程序应当简便易行、灵活多样、合理规范,有利于纠纷及时、正确、合法解决。同时,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坚持如下原则:(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调解;(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调解过程中,严守当事人的私人秘密和商业秘密。 1、纠纷的受理:纠纷受理有两个途径,一是纠纷当时人找到调解组织 请求调解纠纷,即当事人主动申请调解,申请时,当事人可以口头申请,也可以书面申请。对纠纷当事人的口头或书面申请应认真受理,并填写申请表,由申请人签字;二是调解人员或组织发现或得知纠纷后,应主动前去受理调解,特别是那些容易激化的就纠纷更应该闻风而至。调解组织在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登记,基层调解组织不得拒绝受理职责范围内的纠纷。同时受理纠纷时应注意,无论通过哪种途径,都要尊重当事人双方的意愿和他们的诉讼权利,如果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坚持要求到人民法院解决,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不得干涉和阻拦,不得强行调解。 2、纠纷的调查:纠纷受理后,调解组织应指定专人负责调查,耐心听取各方当事人的陈述,问明有关情况,分析已有材料,走访纠纷其他关系人、知情人和周围群众,亲赴 现场调查或请专门机关作出证明,全面了解和掌握纠纷的事实真相。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辨明纠纷性质,抓住纠纷的主要矛盾。同时,做好调查记录,以便查证。 3、纠纷的调解:调解方式通常有个别调解、就地调解、开家庭会调解、小型群众座谈会调解、集体调解、联合调解等。在听取当事人陈述后,对当事人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精神文明及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当事人端正对待纠纷的态度,消除对立情绪,依法合理地提出合法、合理、合情的建议性调解意见,力争达成调解协议。 4、达成协议:对于简单的纠纷,在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对于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或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协议的,都应制作书面调解协议书。对难以达成协议或两次以上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纠纷,可宣告调解结束,同时,告知当事人找有关部门解决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5、检查回访,监督履行:人民调解协议既是双方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意见,又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成果。为了巩固调解成果,保证调解协议自觉履行,调委会应通过回访的方法,检查、督促其履行,以防反悔和反复。 (三)调解协议格式合法。 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调解协议在格式上必须具 备四个条件:1、调解主体必须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必须具备人民调解员的身份。其它机关、组织、民间个人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则不适用本法。2、调解协议具有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容。3、调解协议应采用书面形式。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既能准确的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避免在协议的履行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争议,有可以为今后的可能引发的诉讼提供证据。4、当事人必须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盖章会按指纹。这一程序既是当事人对协议内容的认可,收其约束的表现,也是民事性质合同的成立要件。同时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即人民调解协议须三方(当事人及调解方)签字盖章。 (四)调解协议内容合法 1、人民调解协议的生效要件。民事合同的生效要件是指民事合同能够产生法律约束力并为法律所保障而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合同自由原则,民事合同只要真实地反映了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就具有法律强制力。根据《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民事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1、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4、合同的标的可能与合法。人民调解协议作为民事合同的一种,其有效自然亦应具备相应的条件。根 据《若干规定》第4条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备下列条件的为有效:1、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可见,依法成立的人民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即使该协议的内容确定了一方当事人对于某些权利或者利益的放弃,只要该权利或者利益的放弃是出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仍然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 2、人民调解协议的无效条件。民事合同的无效是指民事合同因欠缺法定生效要件而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该合同得不到被赋予合法的法律效果的一种状态。《合同法》第52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条件,第53条规定了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无效的条件。依《若干规定》第5条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无效:1、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调解协议的无效条件与一般民事合同的无效条件基本相同,只是不将一般民事合同无效原因之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作为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原因,同时考虑到人民调解应当遵守自愿原则,不得搞强迫调解,所以人民调解协议的无效原因中增加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 3、人民调解协议的变更或者撤销条件。民事合同的变更或者撤销,是指因民事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一方当事人因此享有变更权或者撤销权,通过权利人行使变更权或者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发生变更或者归于消灭。《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合同的变更或者撤销的条件及行使变更权或者撤销权的方式。依《若干规定》第6条的规定,下列人民调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调解协议的变更或者撤销条件及变更权或者撤销权行使的方式与一般民事合同的完全相同,并无二样。人民调解协议变更权或者撤销权的行使,应当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当事人是行使变更权或者撤销权,应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人民法院不能干涉。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二是撤销权的行使是有时间限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民事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虽然不能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但并非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在民事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仍然 存在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合同法》第56条对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作了规定,第58条和第59条对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作了规定。依《若干规定》第8条的规定,无效的调解协议或者被撤销的调解协议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调解协议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若干规定》未作规定,而新颁布实施的《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对人民调解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也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对人民调解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参照《合同法》或是《民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及监督和补救 (一)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确保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 司法确认程序是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把“非诉讼”的人民调解和司法的强制力结合起来,对运用多种途径解决纠纷起到了聚合作用。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3月3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2011年1月13日,原告老刘与被告小刘因土地相邻关系发生纠纷,在赣县王母渡镇横傒村村委会的主持下达成了调解协议,协议约定:因老刘所属的猪圈与小刘新建房屋相邻,影响了小刘的居住环境,为此,小刘一次性补偿老刘1000元,老刘于2011年2月1日前将猪圈拆除,如逾期不拆除,则由小刘拆除。协议到期后,老刘非但没有主动拆除猪圈反而将小刘诉至法庭,要求小刘恢复其猪圈房屋或赔偿其猪圈房屋损失二千元。 法院受理认为,老刘与小刘系土地相邻纠纷,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后,双方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一条之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老刘逾期未主动拆除猪圈,小刘按约主动将老刘猪圈拆除,是按照协议履行自己权利,该行为不具有违法性,即不具备老刘所诉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承办法官了解到案情后,努力从情理、法理等角度对老刘进行耐心劝解。最后老刘撤回起诉,最终使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得以和解。法院“人民调解协议确认机制”保证了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对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具有最更根本的作用。 为了加大化解社会矛盾力度,实现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有机衔接,就必须克服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局限性。在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代表充分调研和论证 的基本上,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即通过设置诉前司法确认程序来解决人民调解协议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并于2010年写入了《人民调解法》之中,从而基本上突破了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定,基本上实现了诉讼与非诉讼有效机制的衔接。所谓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它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对其效力进行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协议合法有效的出具法律文书确认其效力,并赋予于其强制执行的效力。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赋予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事人还可以按照《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第12条以及《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0条的规定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根据《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第13条对于具有合同效力和给付内容的调解协议,债权人还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对于司法确认的程序,《人民调解法》只有一个条规定了有关司法确认的程序性问题,即第33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 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条规定得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鉴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具有特殊,既非典型的诉讼程序,亦非典型的非讼程序,而是介于诉讼与非诉讼之间的特殊审判程序,因此有必要对该程序的相关内容加以细化。 第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原则 根据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及司法确认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司法确认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法审查原则。确认内容必须是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要对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在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作出确认与否;二是依申请原则。司法确认是确认争议双方的权利义务,是一种民事方面的确认,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愿、意志,而不能主动去启动司法确认,必须依当事人的申请才能启动确认程序;三、便民、高效原则。设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目的就是解决人民调解协议的执行力,促进人民调解高效进行,把矛盾尽可能地化解在基层,因此程序的设置应有高效便民的特点。四是回避原则,具体确认的法官不参与非诉调解过程,避免引起当事人不必要的合理怀疑。同时,人民调解员也不得在以后的诉讼中充当证人角色。 第二、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范围 对于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范围,《人民调解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2009年7月最高院司法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第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四)涉及是否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和执行的; (六)调解组织、调解员强迫调解或者有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的; (七)其他情形不应当确认的。除了上述七种不予确认的情形外,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范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自2011年3月30日施行,由最高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二)确认身份关系的;(三)确认收养关系的;(四)确认婚姻关系的。第七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 效力:(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四)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司法确认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笔者认为,司法确认还应扩大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也可以申请司法确认,行业组织主持达成的民事协议如“消协”,也可以申请司法确认,因为这些都是具有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主体之间达成的民事协议,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和处理自己的权利。 第三、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程序 由于人民调解协议,都是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因此法律没有必要为此设定复杂的法律程序。我国的诉讼程序分为普通、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三大类,根据当前诉讼程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按照简易程序来确认人民调解协议。 1、管辖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的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书面调解协议中选择当事人住所地、调解协议履行地、调解协议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基层人民法 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对专属管辖的规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由当事人住所地或者调解协议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经人民法院委派或委托有关机关或者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的申请确认案件,由委派或委托人民法院管辖。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第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可见,虽然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管辖上应充分借鉴合同纠纷管辖确定原则,加之该程序是当事人选择的结果,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选择。但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明确的规定了司法确认的管辖法院,主要就是因为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达成调解协议本属不易,若在司法确认的管辖上出现争议岂不导致功亏一篑。 2、申请与受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双方当事人选择的结果,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第1款的规定,应当由双方当事人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法院提出申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的规定,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 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对于上述提交的相关材料,笔者认为还应提交承诺书。承诺书至少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当事人需承诺其出于解决纠纷的目的自愿达成协议,没有恶意串通、规避法律的行为。第二,当事人还需承诺如果因为该协议内容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尤其是恶意串通承担的连带责任。 3(审理及确认结果。根据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特点和目的,一般而言应当适用简易程序,程序简单灵活,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庭审中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庭,主要审查调解协议的内容,附带审查纠纷的事实。在事实审查上,主要审查纠纷是否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因为违法而产生的不受法律保护,身份关系也不受此程序所调整。 关于法院确认这种协议的期限,目前《人民调解法》对此还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 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对于该条规定,对受理期限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对确认的期限并没有作出任何规定,除了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的之外,是该规定的严重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为了体现确认程序的方便、快捷特点,确认期限一般以三个工作日为宜,案情复杂的,通过延长审限,最长不超过15日。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决定的监督和补救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纳入法院整体工作后,可以接受法院原已成熟的监督体系监督,办理确认案件仍应遵照人民法院办案纪律、回避规定等。出现审查不严致使经过确认的协议内容不便执行或者与法相悖的情形,应设计相应的补救措施。第一,由于当事人原因、执行条件变更等引起调解协议执行不能或已不必要的情况下,应由当事人协商解决,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依当事人意愿履行新的确认程序。第二,当事人不服确认的决定,不能依据简易程序的规定提起上诉,因为双方对确认的内容没有争议,不存在上诉期间的问题,这种司法确认后,司法确认决定书立即生效。对于生效后,如果出现了审理不严导致错误确认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审判监督程序。主要理由是: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调解书和裁定,认为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对原案 件进行重新审理予以纠正的程序。虽然作出司法确认与否用的决定文书形式,但是其实质上是对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一种确认,与人民法院调解书的功能相同,都是确认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具有可执行效力,都是解决的是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因此可以比照现有的审判监督程序来规范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程序。对此,需要最高法院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司法确认的决定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司法救济。当事人对司法确认不服后,经审查确有错误或者虽没有当事人申请但本院发现确有错误的,可以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撤销确认决定,使确认决定的强制执行力归于消灭。撤销的效力仅及于确认决定,而非人民调解协议。 五、借鉴国外ADR的优秀成果完善人民调解 (一)探索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与行政处罚、法院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扩宽人民调解的范围。一是将调解范围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二是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的范围。可以考虑将法人与法人之间的民商事纠纷、当事人不告诉而愿意选择人民调解方式处理的自诉案件(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等,法律上把此类案件的处分权赋于当事人)纳入人民调解的范围。三是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有条件的“刑转民”机制。建议通过对法律的修改,对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的案件,如因民事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损毁他人 财物、但情节轻微的案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也可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予以解决。从技术措施上看,首先,建议建立“警民联动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即在警区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对公安派出所接警的案件,如属民间纠纷性质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转介人民调解室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再由公安机关进行治安调解或治安处罚。其次,建议在基层法院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邀请专家或通晓法律的人士,组建专门的人民调解室,对一些诸诉于法院、但案情比较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的案件,转介人民调解室先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即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失败的,由法院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二)鼓励和引导群众把人民调解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第一选择。首先要正确评价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加强宣传,使人民调解观念深入人心。人民调解是实现正义的一种有效形式。以人民调解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诉讼制度共同构成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两大支柱。由于人民调解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同样也是一种能够为当事人提供正义的机制。其次,人民调解是一种“双赢的解决办法”,它更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它可以使当事人在心理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沟通的理性”,由对抗走向对话,一般不需公开,有利于保护个人隐 私和商业秘密,也能体现“当事人主义”的原则,有利于双方和谐相待,保持友好关系,便于今后继续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再次,人民调解能够发挥司法机关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与诉讼形成功能互补。人民调解体现得更多的是社会内在的自发秩序,它比作为人为秩序的诉讼机制具有更加丰富的弹性,更加灵活的形式,较容易对复杂的微观社会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如果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调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民调解在预防犯罪、减少纠纷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能够和公安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作用实现功能互补。二是提供便利,要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掌握信息,发现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时俱进,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村居委会干部兼职或由缺乏文化和法律知识的“长者”担任调解员的传统做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走调解员专职化的新路子。即招聘具有法律专业学历和工作经历的人员为骨干,并通过他们吸纳和组织本社区的志愿者参加人民调解队伍,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并探索建立专职调解队伍,开展警民联动的人民调解、法院诉讼前的人民调解,以整合各种资源,织就起一张社区及其地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的新型网络,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流于形式。三是利用经济杠杆,建议法院在诉讼费用的分摊中,适当减免 愿意采用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当事人费用,并同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发挥“社会第三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将法治仅仅理解为国家的正式法律、法律组织机构和司法人员。与此同时,传统观念使社会事务都由政府包揽,所有的财政经费都只能拨给行政事业单位,资源重点投放在诉讼机制,尤其是司法机关的建设上,而对其他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投入微乎其微。人民调解因缺乏法律资源的支持和物质条件的保障而陷入尴尬困境。同时把矛盾纠纷的调处定位在无偿服务的性质上,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就算是街道办事处和镇、村居委会在经济上的补助也是支撑不起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经费开支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解决办法之一,就是根据费随事转的原则,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将人民调解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的政财预算,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也就是走“民办官助”的路子,培育解决矛盾纠纷的“社会第三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包括政府出资聘用专职的人民调解员,或者定额资助调解组织,承担民商事纠纷的调处工作。同时,这也有利于建立起一套矛盾与风险分担和化解的机制,分散政府的压力。四是法院在认为适当时,引导当事人采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可以建议采用“依法律规定”或“经法院裁定”的方式,把人民调解设置为某些纠纷进入诉讼的必经程序。如日本对部分家庭纠 纷设立调解前置;我国台湾地区对请求保护占有、离婚、夫妻同居之诉,收养终止之诉等八种情况实行强制调解;北欧一些国家(如挪威)也有类似设置。这既可以减少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节约司法成本,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人民调解的权威性。 (三)通过试点推进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及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积极探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民调解制度的“试点模式”已展现出一个清晰的轮廓,即构建一个以市县调解联合会和调解委员会为龙头、以乡镇为基础、以县市为骨干、以专业和行业调解委员会为补充的五级调解网络体系,立足地区实际,整合当代中国人民调解的各种经验,形式多样,与其它纠纷解决机制有效衔接、良性互动,以和平解决纠纷为首要目标的多元化大调解格局。在此基础上,整合几十年来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先进经验,在地区全面推行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探索人民调解与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和群众工作的对接,力图建立发挥各部门参与人民调解,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形式有机衔接的“大调解格局”,最终在建立各种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并存、衔接、配合和补充的良性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自《人民调解法》公布实施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重心,应定位于三大方面:一是提升现有人民调解组织的纠 纷解决能力;二是大力培育各种民间调解组织;三是打造一个国内一流水准的专业化调解机构。前二点属于“大众路线”;后一点属于“精英路线”。 第一,当今中国,调解网络虽然庞大,但组织建设、人员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导致纠纷解决能力明显不足,有必要改革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是一项重大举措,但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以此为契机,扩大调解领域,完善组织网络,提高队伍素质,规范工作程序,增强法律效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建立新机制,研究新情况,解决突出问题,从而促使人民调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大力培育各种民间调解组织,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鉴国内外经验,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ADR(代替性纠纷解决机构)。例如,鼓励设立个人主持的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组织,社区调解中心,企业和组织内部调解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行业协会的调解。只要有助于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谐,都可以大胆尝试。第三,建立县调解中心。根据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方案,在县及各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下设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承担具体的调解工作。在各个乡镇的重点村对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试点。帮助、协助进行调解,并进行相关的知识的培训,指导。将各个乡镇的重点村的试点人民调解委员会搞活、搞大。并将其影响整 个县,乃至地区,然后进一步落实其它的各个村。从而以试点的影响力达到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的目的。 (四)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专业化组织、对专业技术纠纷和商事纠纷实行有偿调解的新路子。专业技术纠纷和商业纠纷的调解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特殊调解,它既不可能通过诉讼从未经专业训练且数量有限的法官那里获得公正的审判,也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调解来解决,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专家、律师组成的专业调解组织或聘用专业人士担任调解员进行调解。但是,鉴于这两类纠纷是由当事人的商业行为产生的,而这种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调解作为社会公共产品,为社会的不特定对象、特别是为非营利的公众提供服务是不收费的,但社会为追求商业利益的特定对象提供服务适当收取成本费用,也是符合公众利益的。由于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均规定调委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由此制约了专家调解、律师调解的发展。建议我国吸纳国外的做法,打破人民调解一律不收费的限制,立法限定某些专业技术纠纷、商事纠纷的调解收取适当的成本费用,培育专家调解、律师调解、法律服务专职调解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总之,随着《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在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 设、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司法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突出人民调解的地位,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及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利于综合解决社会矛盾,有利于发挥民调组织的工作,整合资源,避免社会矛盾在审判环节过于集中。自从《人民调解法》的实施后,解决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的关键,已不在于从实体上确认它是否属于一种民事合同以及人民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在于通过程序的设置,在严格遵守调解程序的过程中达成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的人民调解协议,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与诉讼相衔接;并在肯认人民调解正当性的前提下,确保人民调解协议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才能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威信,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利益。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问题,作为在程序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最终只能依赖程序本身来加以解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 注释: ? 参见《人民调解法》之亮点解读 ,《基层天地》第十二期(总第94期) 第12页。 ? 参见张坚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 ? 参见《基层天地》第十一期 《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里程碑》6页。 ? 参见《湖北司法》湖北司法厅 主办 2010.10.11总第43-44期 第13页。 ?参见 王亚 《新纠纷、秩序、法治--探寻研究纠纷处理与规范形成的理论框架》第4页。 ?参见 陈志新 《关于在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中吸纳国外ADR成果的思考》第1页。 ? 参见 徐昕 《通过试点推进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第5页。 ? 参见 覃昌毅、彭孝军 《严格程序、科学取证,提高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126页。 ? 参见 付建国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探析》第3页。 ? 参见 牛其现 《中外调解制度比较研究》第3页。 参考文献: ?王胜明 郝赤勇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释义》法律出版社出版。 ?《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杂志社出版 2010年第11期、2010年第12期。 ?《基层天地》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2010年。 ?《湖北司法》湖北司法厅 主办 2010.10.11总第43-44期。 ?《法治湖北》《法治湖北》编辑部出版 2010.11总第292期。 ?乔欣、王克楠著:《司法ADR与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之完善》,发表于2000年6月10日的《法制日报》。 ?范愉著:《非诉讼程序(ADR)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林险峰、李明哲: 《当前人民调解工作的困境和出路》,载于《中国司法》,2000 年第 6期,第 38 页。 ?蔡从燕: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架构中ADR 及其借鉴意义》,载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4 月第2 期。 ?张敏、赵元勤: 《对英美 ADR 实践的法哲思考》,载于《法治论丛》,2003 年第 11 期。 ?张福森:《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努力推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法制日报》2002年9月28日第三 版。 ?张卫平:《人民调解的新发展》,《人民法院报》2002年9 月30日第三版。 附加公文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 委、政府研究确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实现全乡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总体要求: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和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年度任务:2015,2017年全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精准识别 (一)核准对象。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一次进行核实,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核实后的名单要进行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坚决予以排除,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建立精准识别责任承诺制,上报立卡的贫困户登记表必须经村小组长、挂组村干部、挂点乡干部、乡领导签字确认,并作出承诺,如扶贫对象不符合政策条件愿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二)分类扶持。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和蓝卡户三类,第一类为黄卡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在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第二类为红卡户,是指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第三类为蓝卡户,是指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优先扶持黄卡户,集中攻坚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则通过保障扶贫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挂图作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乡里将根据各村情况对每年精准脱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三、精准施策 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清类别,分类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在抓好贫困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贫困户的帮扶,做到精准施策。 (一)推进基础设施扶贫 1(对“十三五”扶持贫困村25户以上的所有自然村,由规划所牵头负责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2(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交通、电力、水利、就医就学等方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到2015年完成2个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确保到2016年底新一轮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在调查摸底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保到2016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的改造任务;灌溉渠系建设和小山塘除险加固改造主要倾向贫困村,提高灌溉能力,到2017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每年安排贫困村至少一个“一事一议”项目,以帮助解决路、桥、水等问题。 (二)推进产业扶贫 1(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高产油茶、白莲、等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鼓励支持贫困户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富民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优先立项和优先提供苗木和种苗。每年通过产业扶持贫困户50户以上,到2020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长效增收的主业。 乡财政筹集资金,重点打造空坑——XX扶贫产业带,带动全乡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 2(筹集精准扶贫到户资金。县乡筹集精准帮扶到户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县财政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半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了扶贫产业的贫困户,经验收合格后每户获得一次性扶持资金5000元,按规划分批实施,5年内全覆盖;另外切除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贷款贴息。 3(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指导贫困村选择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设立一个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安排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合作商业银行按1:8放贷;创建一个部门配合的帮扶机制,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蔬菜局等相关部门在贫困村产业选择、合作社组建、技术培训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会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 4(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方式,参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联户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和有贫困户参与的合作社,县财政将重点给予资金扶持。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黄卡、红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推进搬迁扶贫 ,(正确引导。对地处边远、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就地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户,坚持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稳步 推进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县城次中心、中心圩镇或中心村有序搬迁转移。 2(整合资源。积极整合资源支持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通水、通电、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等公共设施。 3(扶持政策叠加。搬迁移民户可同时享受搬迁移民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搬迁移民户除享受移民安置各项扶持政策外,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水面等承包经营权不变;帮助其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实现稳得住、奔小康能致富。 (四)落实智力扶贫政策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立项解决贫困村薄弱学校改造,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新招聘的老师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小学任教,每年安排优秀小学教师到贫困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村的小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项目。 2(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500元;择优 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县属中学上学,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每人每学年再给予1000元的生活补助,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3(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支持职业学历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在校期间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补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为贫困户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此项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县里将切出20%的“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 (五)推进劳务扶贫 1(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 2(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凡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经当地就业部门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3(解决贫困户进企业务工。积极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农民工进企业务工,解决贫困家庭收入来源问题。 (六)推进保障扶贫 1(落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 ,(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让其享受基本养老金保障。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县内住院给予特殊政策倾斜。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七)推进社会扶贫 县工业园管委会将牵头联合县工信委、县扶贫和移民办在企业界开展主题为“全民扶贫,邀您同行”结对帮扶活动,积极组织工业企业自愿参与到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激励和引导“爱心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争取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等扶贫攻坚工作。 四、精准帮扶 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搭好精准扶贫的平台,实现扶贫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突出抓好“七个到村到户”: (一)产业到村到户。每个贫困村都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围绕富民产业,选择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二)项目到村到户。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脱贫项目,找准脱贫路子,做到能种则种,能养则养,能外出务工则外出务工。贫困村要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服务。 (三)柚苗到村到户。县委农工部将安排专项资金、县农业局负责购买调运柚苗,给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20株以上柚苗,扶持贫困户种好“摇钱树”。 (四)资金到村到户。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发展目标、落实脱贫项目和帮扶资金,做到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并举,专项扶贫资金要全部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行业扶贫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与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实现贫困户精准扶贫全覆盖。 (五)干部帮扶到村到户。进一步加大干部挂点帮扶贫困村和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力度。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每个贫困村都安排有一个以上县领导、一个以上县直单位、一个以上工业企业和一 笔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挂点帮扶。要按照“交朋友、摸实情、找路子、扶资金、促增收”的思路,继续推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2”结对帮扶工作,即每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扶助3户黄卡、红卡贫困户,按“一户一策”发展一项扶贫产业,增加贫困户家庭经济“造血功能”,所帮扶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要达到2000元以上。通过三年扶贫攻坚,使全乡所有黄卡户、红卡户真正脱贫,对蓝卡户进行最低生活保障。 (六)跟踪管理到村到户。加强扶贫信息监测工作,及时更新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每年都要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变动状况、干部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扶贫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并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按照“贫困在库,脱贫出库”的原则,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销号,对有特殊情况返贫的登记入库,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对扶贫项目的安排及实施、扶贫资金使用、贫困户得到扶持等情况,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七)土坯房改造到村到户。凡居住在危旧房或土坯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内必须全面实施危旧房、土坯房改造,严格按照省定危旧房、土坯房改造补助标准补贴到户。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乡党委、政府和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是实现扶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各村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 实施意见,落实扶贫攻坚任务和措施。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是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乡党政班子成员、各村书记主任是扶贫攻坚的具体责任人。各村要广泛宣传扶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决心和措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乡组建扶贫工作站,由分管领导担任站长,同时安排4名有工作经验的干部集中办公,切实解决基层扶贫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三)夯实基层组织。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的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解决贫困村“无址办事”和“无钱办事”的问题,2015年实现贫困村村级组织都有活动场所的目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到2018年底贫困村全面消除“空壳村”。 (四)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严格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扶贫资金专款、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凡涉及扶贫和移民资金的项目,一要严格按规定采取相应招投标形式,确定建设队伍;二要将所有与扶贫资金有关的施工合同必须列入廉政承诺条款;三要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必须签订廉政责任状。 (五)严格考核奖惩。一是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和村书记、主任个人年度考核及述职的重要内容;二加强工作督查,每个月对各乡村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督查。督查结果一要作为扶贫 攻坚工作考核依据;二要与评先评优相结合。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 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给 予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
本文档为【【最新精选】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2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