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中华文化精髓

聚中华文化精髓

举报
开通vip

聚中华文化精髓聚中华文化精髓 聚中华文化精髓 拓人文素养新境 ——提升素质教育层次的探索 刘 仲 林1 葛 朝 鼎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2.东北育才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79) 摘 要:提出了以中华文化精髓“道”为引领~以“实践亲证”为落脚点的“顶天立地”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并通过三所院校多年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反思~探索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养,道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Bringi...

聚中华文化精髓
聚中华文化精髓 聚中华文化精髓 拓人文素养新境 ——提升素质教育层次的探索 刘 仲 林1 葛 朝 鼎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2.东北育才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79) 摘 要:提出了以中华文化精髓“道”为引领~以“实践亲证”为落脚点的“顶天立地”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并通过三所院校多年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反思~探索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养,道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Bringing the Best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Play to Create a New Vista in Quality Education LIU Zhong-lin1, GE Chao-ding2 (1.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2. Northeast Yu C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Shenyang, Liaoning 110179) Abstract: A new approach to quality education is proposed which is guided by the Way of Nature, the bes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based on actual practice. A summary is presented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in thre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over the years to find meaningful experience that will help deepen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the Way of Nature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华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了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然而,由于“中华文化”内容包罗万象,“人文素养”含义宽松广泛,论者各有所爱,用者各取所需,致使观点庞杂浮泛,重点不清,方向不明。如:有的学校把人文素养教育重心放在“礼”字上,提出以礼貌、礼仪、礼节为中心的“三礼”人文素养教育理念,1,。又如:有人主张“导读文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要阅读从《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优秀作品,2,。再如:有人提出运用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提高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建议,主张普及天人合一的融合观、神形兼养的整体观、阴阳对立的统一观、动静谐和的平衡观等“四观”,3,。此外,提出普及道德思想、琴棋书画、戏剧武术、文学历史等主张也非常多,不一而足。这些观点各有所长,对提升人文素养各有裨益,但共同的缺点是没有抓住中华文化的根本,致使人文素养教育限于表面、浮于形式,未能深入到人文素养培育的精髓层面。 有个别文章触及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议题,认为:“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结合体,应当是知识全面、灵魂高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内在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资源。”,4,并具体提出6大培养方面:(1)传统文化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培养;(2)传统文化与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的高 尚品格的培养;(3)传统文化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培养;(4)传统文化与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5)传统文化与严谨求实、兼容并包学习态度的培养;(6)传统文化与高尚审美情操的培养。 上述文章明确点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关系,是值得称赞的,但一口气提出传统文化6大方面精髓,又显得没有抓住“精髓”的根本。那么,中华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如何以精髓引领人文素养教育方向,推进我国人文素养(素质)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是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 作为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我们身边的风俗习惯、文字语言、传统节庆、接人待物,我们熟知的中国绘画、书法、戏剧、音乐、武术、棋牌,我们学习中的诗文典籍、历史人物、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等都从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方面展示和体现着中华文化。但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和技艺,只是中华文化个别或局部的表现。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些知识和技艺的表层,不融会贯通深入反思,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只能摸到象身、象牙、象鼻、象尾,无法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这个“大象”的整体。 中华文化的“大象”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在实践中领会和应用呢,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意思是说,把握并坚守中华文化的“大象”,普天下的人都会向往而归。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三十五章》),最大的“音”是听不到的,最大的“象”是看不到的,中华文化的“大象”无所不在,但又无法直接看到。 老子说的“大象”,其实就是“道”。老子认为,把握了“道”, 普天下的人都会向往而归。孔子对“道”也充满了崇敬之心,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道”,即使晚上死去也无憾了~“道”在孔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见一斑。哲学家金岳霖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感情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5,道,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汉语中“道”有多种含义,我们试用图1简示。图1标明了“道”含义的四个主要层次,可以分别称为道路、道德、道理、道境,其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有形到无形,逐层升高。在最底层次上,是道路的意思,是有形可见的东西。除最底层外,其他三个层次都属无形范围,但所处层次不同。其中“道德”离社会实践较近,现实感很强,其核心表现是善;“道理”较抽象,较难直观把握,其核心表现是真;“道境”是最高层次,是指在“德”和“理”的背景下达到的一种更高的真善美统一的境界,其核心表现是美。我们要探讨的中华文化之道,虽与道路、道德、道理三个层次都有联系,但并非这三个层次所能包括,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之道。 图1 道含义的主要层次 什么是境界之“道”,是指: 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6,。 作为中华文化最终追求的道,是指: 通过对天人(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6,。 目前社会上对“道”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本文是独立见解的一家之言。 境界之“道”,是一个无法言传的整体,古人称之为“一”。道的整体境界虽然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可以在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感悟、体验,其真知妙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了。譬如学习骑自行车,其中也有“道”。初学车的人无论听别人讲多少遍骑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阅读多少本教车书籍,一上车总要摔倒,原来把握车子整体协调和平衡的方法,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有经过多次实践,学车的人才能掌握要领,骑车自如,以至达到“车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骑车之道。“道”是把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上融会贯通而获得的一种境界。 当然,中华文化追求的“道”,不是骑车、打球等的小道,而是觉悟宇宙人生的大道。《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大学之道”是以修人生大道为宗旨,以“彰显人的光明德性、造就心灵高尚的新人、达到最高善的境界”为要义。“小道”和“大道”有大小区别,但在认识方法上是相通的。“小道”遍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触之容易,体之亲切,而“大道”涉及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深邃博大,对初学者有难度,所以古人常用“小道”喻“大道”,引领初学者通过身边生活小事步入悟道的大门。例如,《庄子》一书,寓言、神话、典故、逸事、故事比比皆是,指向的都是一个目标——由体“小道”进而悟“大道”。 中华文化的精髓聚焦点是“道”。这启示我们,能否以中华文化的“道”为制高点,高屋建瓴,探索一条以觉悟身边生活“小道”为起点,以觉悟人生“大道”为目标的人文素养教育新路,显然,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理论,而是实践。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等,各进行了多年尝试性实践探索。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以中华文化“道”为引领的人文素养教育基本理念: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核心是人生亲证。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真正的“道”体现在实践中。人文素养教育要把修“道”的重点落脚在学员生活、学习、工作的实践亲证上。 中国哲学有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之道、道家之道、禅家之道、易家之道在中华文化大道修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入其内”又要“出其外”。“入其内”,就是要从“道”的高度透视儒、道、禅、易的精华;“出其外”,就是要用“创”的思想,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守旧面,发展以“创造之道”为代表的新文化。古今会通,体用不二,全面推动人文素养教育层次的提升。 在上述表述中,“道”代表中华文化的高度,“亲证”代表中华文化的落脚点,前者讲“顶天”,后者讲“落地”,“顶天立地”是这一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形象表达。 下面,我们分别简述一下几所学校实践探索情况。 天津师范大学从1995年开始通过学校选修课、研究生课程等,开设以修“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课程,1997年刘仲林、于惠玲、鲍国华、方丹敏等师生共同编写了打印的《中国文化精修入门》教材,著名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亲自写序,热心予以支持。张岱年指出:“引导同学对于中国文化的主要含义有深切的认识,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古典哲学中,儒、道、释三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对于三家的学说应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分析;而从古以来的创新思想实最有深意,确应加以弘扬。”,7,目前,于惠玲副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上述相关课程,并与中国科技大学、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等合作,出版教材,交流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一所以前沿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提到中科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科技品牌和声誉,往往忽略了她的人文研究和探索。为探寻一条人文素养教育的新路,从2001年起,在学校领导和研究生院、教务处、人文学院支持下,刘仲林教授等在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公共课和选修课中尝试普及以“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髓,并要求学员密切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写出体会。8年来,共有3000多位同学(以研究生为主)写出感悟生活之道的心得,遍布学习、科研、休闲、运动、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 期间,有两本书出版。一本是列入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的《中华文化人生亲证》,8,,该书共分人生与社会(儒家之道)、人生与自然(道家之道)、人生与心灵(禅家之道)、人生与生命(易家之道)、人生与创造(新文化之道)等六章,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也有学生和各界人士的亲身感悟实例。另一本是《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9,,该书是从中国科技大学3000多位学生写的体会中,选出111篇,原文原貌,汇编而成,是一部中国科技大学莘莘学子亲身体验中华文化之道的实践报告。 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是于1998年由东北育才学校与日本关西语言学院共同创建的一所中外合作新型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面向21世纪全球化、国际化、高科技化时代,创建融合中西方教育优势的现代化、高效能教育模式,把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10多年来,在葛朝鼎校长带领下,秉承“求索真善美,敢为天下先”的校训,学校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形成办学国际化、外语高水平、优才教育三大办学特色。其中“优才教育”的概念是葛朝鼎1993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的。优才是指品行良好,其智慧、能力超群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优才教育,是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为对象,为培养成优才打基础的特殊教育。目前,学校在中学阶段实行六年一贯制的优才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研究并开发出中学生创造能力、中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中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等系列素质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形成独特而完整的中学素质教育体系。 2006年, “中学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和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合作课题立项,刘仲林教授任项目主持人,于惠玲副教授、鲍国华副教授、方丹敏以及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政治、语文、历史、外语、音乐、体育等学科12位骨干教师等参加。课题组分为儒家、道家、禅家、易家、创家五个小组,多次组织中华文化资料搜集、文献学习、学术交流、参观访问、讲座报告、编写研讨等活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经过3年努力,《中华文化精修入门》,7,2009年初正式出版,并已经在全校初三年级开设必修课程、高三年级开设讲座课程。 《中华文化精修入门》全书共分:步入精修的大门、彬彬有礼的儒家、上善若水的道家、菩提清净的禅家、生机盎然的易家、匠心独运的创家等六章。各章配有大量实例,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的体悟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该教材以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为指导,以“道”的修行为主线,从中华文化整体的高度,凝炼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精髓思想,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探索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一体化的普及道路和方法。 在大一统的管理思想影响和急功近利的思潮冲击下,素质教育浮浅化、趋同化非常严重,形成大量雷同的实践模式、大同小异的研究文章。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现实问题。回顾10多年来以中华文化“道”引领的人文素养教育实践,由于其独特性和超常性,被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流所边缘化,成了一种不入流的孤独探索。对于这样一个新理念的人文素养教育,提出的问题会比成绩还要多。 1.一个“道”字真的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吗,能够牵住人文素养教育的“牛鼻子”吗,这是一个许多人脱口而出的问题。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道”就是中华文化的“绝顶”,我们达到了山顶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就会对中华文化和人文素养有更深的了解。“道”不是一个抽象孤立的概念,而是认识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达到的境界,它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单独存在。古人讲“文以载道”,“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得以承载和传播,因此,强调中华文化传承以“道”为引领,并不是排斥当前各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而是通过“载道”,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境界层次得到提升。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博士生郭里婷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共同感受: 初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思想那些晦涩的文言文、似乎不合逻辑的表述,给我的印象就是“神秘”和“怀疑”——一个“道”字真的有这么多学问可以和需要探讨吗,但是,随后老师几次课的讲解与分析,同学课堂的讨论,书中引用的那些生活中的平常琐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道”确实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我们做一件事的结果总是不自觉地受我们对“道”的理解与领悟的影响。只是,在我们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知识之前,没有意识到而已。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张国勇同学的感悟也有一定代表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总追求为“道”,通过对“道”的感悟,我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新的和更深刻的认识。“道”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领悟了它,就领悟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把握了它,就把握住了中国文化的“脉”。 2.“道”是不是很神秘,它究竟在哪里, 很多人由于没有从实践的角度体会“道”,结果把“道”看得很神秘,玄之又玄,似乎只有圣人才能感悟。其实,道无所不在,管子就说过:“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管子?内业》)意思是说,道无所不在,人人皆有道,但觉知的人却很少。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悟道的题材海阔天空,非常广泛。毛天虹、燕京晶两位博士生曾对中国科技大学2006年430位研究生写的悟“道”体会进行了统计分析,同学们的选题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就选题的内容来说,有77种之多,详见表1。 表1 悟道选题分布 1生活(36)14做饭(10) 27音乐(5) 40摄影(3) 53口琴(2) 66洗碗(1) 2编程(20) 15琴类(10)28书法 (5)41文化 (3) 54文学(2)67吹小号 (1) 3喝茶(20) 16爱情(10) 29工作(4) 42网球(3)55游戏 (2)68筷子 (1) 4学习(16)17亲情(10) 30驾驶车辆 (4)43旅游(3) 56射击(2) 69牧羊(1) 5游泳(16) 18打牌(9) 31数学(4) 44长跑(2) 57军旗(2) 70板书(1) 6羽毛球(14) 19实验(8) 32环保(4) 45物理(2) 58反思型(2) 71养鸽子(1) 7排球(13) 20高考(8) 33围棋(4) 46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2) 59修身(2) 72种田(1) 8乒乓球(13) 21织毛线(8) 34考研(4) 47政治(2) 60钓鱼(2)73制作电路 (1) 9篮球(13) 22教学(7) 35公德(4) 48认路(2) 61武术(2)74溜冰 (1) 10画画(12) 23健康(6) 36骑自行车(4)49投篮(2) 62社会(2) 75照顾小孩(1) 11瑜珈(12) 24绣花(5) 37太极(4) 50处事(2) 63动漫(1) 76飞行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1) 12足球(12)25医学(5) 38机械设计(3) 51 交谊舞(2) 64制革(1)77综合感悟( 6) 13教育(10) 26科研(5) 39棋类(3) 52学打字(2) 65赶车(1)总计: 430 上表按各种内容的篇数多少顺序排列,括号内的数字代表篇数 按照这430篇文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4大类,其中日常生活类共92篇,占总篇数 21.4,;学习科研工作类,共103篇、占总篇数23.9,;运动保健休闲类,共200篇,占总篇数46.5,;综合及其他类,共35篇,占总篇数8.2,。同学们的“悟道”足迹,几乎遍及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3.古人讲“举本统末”,“本”就是事物的“本根”,“末”就是事物的末梢,譬如大树,根干为“本”,枝叶为“末”。中华文化之“本”就是“道”,而中华文化的各种表现如法规礼仪、文学戏剧、风俗民情等都是“末”。如果脱离了“本”,“末”就丢掉了精髓底蕴;反之,脱离了“末”,“本”就成了空中阁楼。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强势媒体推动下,各个文化领域的伶牙俐齿纷纷登台,出现一股中华文化讲演热。有的学者以“易中天于丹们能够火多久”为题,评价指出:“说实在的,易中天和于丹两位教授是十分出色的老师,他们可能肚子里装了七分货,但是,他们能把这七分货都倒出来,甚至能超水平地倒出八分来。可是,我也不得不说,如果说他们两位的表达能力出类拔萃的话,他们的学识水平肯定不是这个领域里最出色的。他们所讲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启蒙性质的,比较初级的。当人们接受启蒙后,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后,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会希望那些有十分学问但是只能讲出八分的人出场,毕竟还是要多一分嘛~”“当然,台前宣讲的人也不可或缺,因为学问也需要普及。但是,普及之后的提高,是更需要火起来的,也一定是会火起来的。”,10, 上述评价有一定道理,笔者之一追随张岱年先生学习十多年,深感先生学问深湛并富有“文化创造主义”激情,但先生不善言表,冯友兰先生在《张岱年文集?序》中回忆,1931年他初见张岱年先生的印象:“其为一忠厚朴质之青年,气象木讷,若不能言者,虽有过人之聪明,而绝不外露。”冯友兰对张岱年人品的总的评价是:“刚毅木讷近仁”。显然,张岱年是“有十分学问但是只能讲出八分的人”,甚至讲不到八分。但是张先生的思想和著作,绝对是“普及之后提高”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可惜由于社会急功近利和浮躁浅薄之风盛行,学习并理解张先生思想的人不多。为此,中华文化普及需要由“散漫浅显”向“精修提高”方向发展,使人文素养培育不止于枝末或停于浅薄,而是走向“提升境界、觉悟人生”的大道。 4.印度学者泰戈尔的名著《人生的亲证》。梵文是Sadhana,意思是“将人生引向正确的道路”,译为“人生亲证”,非常贴切,因为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其核心焦点在于达到人生的自觉和亲证。泰戈尔说:“源于伟大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释清楚,只有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奇。”,11, 这意味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不能单靠学习典籍知识,而要身临其境,去实践体验,亲身领悟上来,就中华文化而言,了解中华文化真髓、深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不是知识多寡,而是实践亲证。可是,在当前的国学普及热、背诵经典热、文化讲座热中,人们往往从知识学习、兴趣爱好、娱乐消遣的角度各取所需,真正落脚到实践亲证上的却很少。结果,热销的书摆在店门、热门的经文挂在口头、热点的辩论贴在网页,中华文化像天上的云彩随风飘来飘去。我们深切体会到,改变上述虚浮的文化偏向,把中华文化传播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以“道”为引领、以“亲证”为基石的“顶天立地”模式上来,是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层次的重要途径。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大学与中学联合新模式探索行列,共同推进我国人文素养教育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俊.培育人文素养 传承民族精神,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11). ,2, 吴荣娟.导读文化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4). ,3, 牛永刚.中华传统养生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 郭小林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111. ,5, 金岳霖.论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6. ,6, 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337. ,7, 刘仲林主编.中华文化精修入门,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8, 刘仲林主编.中华文化人生亲证,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9, 刘仲林主编.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0, 周志兴.易中天于丹们能够火多久,,11, 泰戈尔.人生的亲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序.
本文档为【聚中华文化精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