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举报
开通vip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今天有幸和各位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教育孩子。有许多家长为此而绞尽脑汁,搞得焦头烂额,为什么,失败不起,对于现今的独生子女,也就是未来七口之家的希望,谁也不愿这个希望成为泡影。有不少家长跟我说过:我就是在外挣更多的钱,几百万,几千万,一旦发现孩子不行,便感觉全军覆没,前途一片暗淡渺茫。有一位高中老师,一直是学校的名牌教师,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但自己的儿子却学习不努力,社会上鬼混而被判刑七年,他能教好学生却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等同。有位教育心理学家...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今天有幸和各位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教育孩子。有许多家长为此而绞尽脑汁,搞得焦头烂额,为什么,失败不起,对于现今的独生子女,也就是未来七口之家的希望,谁也不愿这个希望成为泡影。有不少家长跟我说过:我就是在外挣更多的钱,几百万,几千万,一旦发现孩子不行,便感觉全军覆没,前途一片暗淡渺茫。有一位高中老师,一直是学校的名牌教师,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但自己的儿子却学习不努力,社会上鬼混而被判刑七年,他能教好学生却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等同。有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占50%,学校教育占35%,社会教育占15%,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家长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管吃、穿、住就行了。多么滑稽可笑~我是一位任教近20年的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走过一段弯路,甚至是迷了路,按照常人的教法严格、苛刻地对待孩子,却收效甚微,未见明显好转,看过几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后,才发觉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头,与我相同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实在是太多了,从而激起我对研究家庭教育的极大兴趣。 200多年前,一位睿智的德国牧师,把先天不足(甚至是痴呆)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著名神童,他八九岁精通6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 数学,9岁进哥廷根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而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位牧师名叫卡尔?威特,它的教育方法一直倍受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塞德兹、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也都是这种方法的直接受益者。1981年成都一位母亲刘卫华运用这种方法,最终把女儿刘亦婷引向了哈佛大学。 二十五年前,一位父亲,面对出生的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没有绝望,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他是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初中文化,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然而他手把手地教女儿发音、识字,踏上了一条教育之路。女儿在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跳了两级,十天训练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数字;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他把培养女儿的这套方法经过归纳、总结、提炼,于96年创立了赏识教育,他就是中国的卡尔?威特——周弘。 上述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是先天不足的孩子,一个是双耳全聋的残障孩子,通过科学的培植,成了人们称羡的天才和神童。 而我们家长面对的孩子是健全、正常的孩子,面对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却总是抱怨孩子不聪明,不努力,我看,应该抱怨自己教育不努力、不科学。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本人结合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与平常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理解和体会。 赏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中的赏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看得起”,而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是信任、尊重、理解和激励、宽容、提醒,每个原则下面提出了两个学会。 原则之一:信任孩子——学会自豪 学会崇拜 把信任排在六大原则之首,足见其重要性,赏识教育认为孩子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说脆弱,孩子的心脆弱得像蛋壳,稍碰即碎,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家长要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这样的信任在一个残障孩子身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健全的 孩子~ 信任孩子首先要解决的是相信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日本科学家曾用普通种子精心培育出了一株西红柿,伸展面积达12平方米,结了1.3万多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的几百倍,西红柿的潜能可谓大矣~那么,孩子身上究竟蕴藏着多大潜能呢,请看下面一组数字:?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脑细胞约40亿,普通人只利用了3%,就连博学的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只开发了10%;?如果把17岁孩子正常潜能定为100%,则80%是在0,6岁婴幼儿时期形成的;?著名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六岁半一个字不会说,0,6岁早期教育一片空白,18岁会五国语言,全世界轰动;?南京聋童周婷婷,0,3岁教育一片空白,凭着父亲周弘的执着和探索,终于成名;?成都哈佛女孩刘亦婷,刚进高三,面对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和托福考试的双重压力,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5000个英语单词词汇记忆量提高到了10000个;?世界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在一年时间内培养了700多位小提琴神 童,在他的眼里正常孩子就是“神童”。 儿童具备的潜在能力是具备递减法则的: 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5岁开始教育的话,也只能达到具备4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但也有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 所以如果把刚孵出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发达期大致在生后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许多家长总认为人家成绩好的孩子是超常孩子,是神童,自己的孩子太普通了,其实超常孩子也很普通,只是普通孩子没有受到科学的教育,没有达到他本可达到的高度。 个别智商特别高的儿童的确是存在的。如美国的华裔儿童何山美,父母没怎么教他,可他2岁开始读字典,3岁开始读大英百科全书,9岁进了华盛顿大学;美国的12岁攻读博士学位的儿童罗基,小时候因父母忙于谋职而处于无人照看的地步,在他3岁的时候,他父亲 发现他在看书,觉得好笑,便对罗基的母亲说:“罗基学我们看书的样子还学得很像的呢~”可罗基马上讲出了那本书的内容。 然而,这毕竟太特殊了,对于这类神童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没有人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这其中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我们希望每一位致力于培养自己孩子为超常儿童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去类比。 解放前的旧中国我们把“煤油”叫“洋油”,外国人称我国是贫油国,后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开采了它,这就是发掘的力量。我发现“发现潜能”用在家长教育孩子上还不够,要用“发掘潜能”,既要发现又要挖掘,让孩子达到他本可达到的高度。 信任在孩子表现优异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我们家长往往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的原动力。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见家长就像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另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态度非常敏感,信任就是连接家长与孩子的心灵的通道,家长把赏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的赏识并内化为自我约束、自我优化的健康成长的动力。 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信任他呢,这里提出两个学会。 先谈学会自豪。 自豪到什么程度呢,要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为他而自豪。从孩子哇哇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可以不为其它的事情自豪,而无一不为自己创造的“小生命”——孩子,这个万物之灵而感到自豪,根本不为经济状况、职位高低、工作不顺心而感到苦恼,对孩子又是抱又是亲,还全力寻找孩子身上哪点像爸爸,哪点像妈妈。然而,孩子上学后,家长却改变了这种心态,面对孩子的成绩又是打又是骂,各种难听的言语不绝于耳,企图运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来解决孩子的成绩问题。 有一位母亲,认准了教育孩子的奥秘就是一个字——打,于是,女儿八个月开始打,那知道女儿越打越坚强,越打越不怕打,直到有一天,她把竹板打断了,女儿却站在那里岿然 不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两行热泪带着愤怒的目光直逼着她,她忽然发现女儿好像一个人——刘胡兰,于是出于母亲的怜悯之心,她再也不打孩子了。有意思的是:这位挨打的女孩曾问过母亲,“你知道刘胡兰是怎么死的吗,”母亲答:“这还要问,是犟死的呗~”原来这孩子在学刘胡兰~ 还有一位家长更特殊。小时候在农村,经常挨父亲打,那时他发誓:将来有了孩子一定不打他~后来他参了军,一不小心当了营长,回过头来反思:幸亏父亲当时的打,不打不可能有今天,如果当初打得早一些、下手狠一些,说不定现在当上了团长、师长什么的。 他这一反思不要紧,他的儿子可倒了霉。从小就军事化训练,一岁含奶嘴掉,“叭”,一巴掌过去了;犯了猎,关在门外罚站;要进父母房间,必须先喊“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打到最后,孩子的眼泪已经干了,流不出来了,而孩子用在校经常动手打别人来发泄,恶性循环,老师同学都对其头痛,厌恶不已,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到最后,他死都不肯上学了。 父亲还想用拳头解决问题。但打过之后,儿子给了他一张纸条:爸爸,我再也忍受不了你了。父亲颓然倒在沙发上,彻底宣告了自己家教的失败。 有一位家长打儿子,邻居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明天要出差,正好他明天要出成绩单。”还有一位家长打孩子成了惯性:每个新学期报名前打一次。这些家长打孩子简直是莫名其妙,完完全全的不讲理~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委就孩子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在中学生中间做了个民意测验。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当你犯了错误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 A、改B、怕C、恨 他们当时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时候,心里想“我再也不犯了,一定改”,那么“打”这一教育手法就不应该废除。 民意测验的结果,800份 试卷 云南省高中会考试卷哪里下载南京英语小升初试卷下载电路下试卷下载上海试卷下载口算试卷下载 ,选“改”这一项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可见打骂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我也曾问过许多孩子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说他在挨打的时候想将来长大了,打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有的孩子认为有这样的父母是一种耻辱;有的孩子在心里发誓,将来有孩子一定不打他。 也有打过的孩子成绩好的,但太少了。打过的孩子成绩好,是不是真的好了呢,我们不讲大道理,我给大家公开一封信,是一位成绩被打好的孩子写给报社的信,《青岛日报》登过,所有青岛的母亲哭了一夜,她们再也不敢打孩子了,她这样写的: “我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直是拔尖的学生,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就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我的名次必须在前五名,否则就要挨打,有一次考了第八名回家,妈妈二话没说上来就是一巴掌,那天我挨了巴掌,我至今还记得,想起来就心痛,所以我是在棍棒下长大的。棍棒下的孩子确实可能会有好成绩,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考了第一名,父母也从来没有由衷地表扬过我,总是给我泼冷水,为的是不让我骄傲,我不是次次考第一呀~结果考了第二还要挨打,一年四次考试,起码挨三次打,还不算平时 的小打,现在我已经上高三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父母几乎天天翻我的书包,就是怕我学坏,每次翻我的书包时,我都有小偷在**局被审查的感觉,可怕极了。今天我又和妈妈吵架了,原因很简单,她要求我先做物理作业,我先做了外语,结果妈妈一边打我的耳光,一边狠狠地骂,我毕竟是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就让她一边打一边骂,声音大得全楼都听得见,我只有保护我仅有的一点尊严,求她别再骂,她就说:我养你十几年,给你吃给你穿,还送你上学,骂你怎么都不行呢,后来妈妈又用皮带打我,手和胳膊被打肿了,脸上全是巴掌印,我实在忍无可忍,最后抢下她的皮带,她又狠狠地踢了我一脚,说了句:真后悔~不该生了你这个畜生~就在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仿佛听到了玻璃破碎的声音,我仅有的一点尊严也被她彻底剥夺了,我当时大声吼了起来:对我这个畜生不要你管好吗,她惊呆了,她万万没想到我会如此强烈地反抗她,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决定了我要退学,我不能再让她可恶之极地压死我,我即使能考上大学也不考了,我要自谋生路,也许我的选择是错的,但我决不后悔,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追回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这封信最令人打动的一句话是不是她妈妈骂她是畜生,她怎么会听见玻璃破碎的声音 呢,因为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包括那些常常打孩子的家长。打孩子便是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的一种最严重的表现。黎巴嫩一位诗人说过: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你。 爱有时候也会带“毒”,也会起到“摧残”的作用。比如你养一窝小鸡,毛绒绒的看着很可爱,于是不到三分钟便把它拿出来,看一看,亲一亲,要不了几天,小鸡迟早会被你“爱”死~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但太不会爱孩子了~ 几年前,某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后,老师将班里成绩最差的十几名学生的家长叫到学校,让孩子和家长一对一面对面站成两行,然后把孩子的缺点逐一训斥,最后对家长们说:“我遇到了这样差劲的学生,你们看怎么处理呢,”在老师的训斥下,家长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心中的愤怒一触即发。老师最后一句话,给家长们很大启发,家长们冲上去对着自己的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毒打,把内心的耻辱向孩子身上尽情地倾泻,老师要的大概就是这种效果。 可就在这种情形下,成绩倒数第一的那个学生的母亲,不但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做,反 而把双手搭在孩子的肩上,用无限慈爱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自己的儿子,不久母子俩眼里都含满了泪花。 当其他家长不解地问这位母亲,她回答:“你们任何人都可以看不起我的儿子,但作为母亲,我没有理由不为儿子自豪,我相信他是天下最好的孩子,要我打儿子,永远办不到~”几年后,也就是这个当年被老师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却考入了北京一所艺术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而其他的孩子在家长的摧残下大都成了平庸之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感到丢面子,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在于,有的父母在感到丢面子之后粗鲁的对孩子一顿打骂,而有的父母却把这看成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看成是一个联络、沟通亲子关系的极好机会。好比孩子在学走路,只有在他跌倒的时候才更需要亲人的扶持,才更需要亲人的关爱,而最不愿看到的是最亲的人痛打“落水狗”~ 跌跤之后不就有了爬起来的可能吗,谁都不能保证让自己永远不跌跤,更何况孩子~跌 跤之时也就是好机会到来之时。 但是没有比不给一个孩子站起来的机会更过份的事了,孩子跌倒了,不能永远让他叭着。 给孩子一个机会,就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一千次跌倒,一千零一次相信他会站起来,让他感到无论怎样,他都是妈妈的好孩子,只要他能做就好。父母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而毁掉了孩子成才的机会。 为孩子自豪就是给孩子力量,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们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到,为孩子而自豪是多么的重要~ 而不少家长孩子未上学时用尽了赏识,吃饱穿好,怎么看自己的孩子总是比别人家孩子 好,孩子上学后成绩差,于是天天督促他,还不时打骂他,希望孩子把成绩搞上去,到后来,发现成绩总是上不去,便觉得孩子笨,还是人家孩子好,烦恼几下后“不管了,随他去~” 却全然不知自己的方法不对头。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 再谈学会崇拜。 为什么要学会崇拜,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甚至连雪花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每个生命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要学会崇拜孩子,家长应该回到小时候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时的那个心态,眼中一片光明,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不足而是美好的前景。 孩子在学说话时,家长总是发自内心的坚信孩子“行”,孩子没说好,会遭到家长的训斥吗,世上没有这样的家长~绝对没有~如果有位家长孩子没说好就是一巴掌,长大后这位孩子不是哑巴就是结巴。 孩子在学走路时,孩子跌咬了同样不会遭到孩子的训斥和辱骂,哪怕跌十次、一百次、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才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教育法宝,即: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能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中国有句俗话:“贵人语迟。”安徽有一位小男孩三岁还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我怎么看都觉得孙子是当皇帝的料。 生命之初孩子身上美的品质,被每个父母发现了并且在希望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 孩子就在这样充满欣赏的环境里成长,最终都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说话和走路。 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才干出众,他总觉得自己的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他的眼里,儿子几乎一无是处。儿子的心灵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精神近乎崩溃了。 就在这时,这位父亲接受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一下子开窍了。经过精心安排,他特意请几位朋友在家里闲聊,故意让在房里做作业的儿子能听到谈话的声音。他对朋友们说:“别看我整天忙于事业,对孩子不太关心,其实内心里我很崇拜他,为能有这样一个孩子而感到无限自豪。没想到儿子身上蕴藏着很多闪光点连我都非常佩服。” 当天晚上,奇迹发生了,泪水涟涟的儿子走到父亲的卧室里,向父亲道出了长久压在他心里的委屈,并请求父亲原谅他的过去。发誓一定要如父亲所赞赏的那样,做一个值得让自 己父母骄傲的男子汉。从此,孩子觉醒了,经过努力奋发很快成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和父亲也成了一对“好朋友”。 南京的周弘老师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他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专找孩子的优点,也就是闪光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小题大做”,使其形成燎原之势。 美国有一位盲聋女伟人海伦?凯勒,看不见,听不见,六岁教育一片空白,十八岁懂五国语言,世界著名女作家,周弘老师无意中发现海伦?凯勒的生日居然是1880年6月27日,而女儿婷婷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他当时激动得有点像范进中举,发疯似的跑到婷婷面前:婷婷,了不得了,天大的奥秘被爸爸发现了,爸爸一直搞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聪明那么具有灵气,搞了半于你这孩子100%是海伦?凯勒转世。婷婷当时半信半疑,她说爸爸你怎么证明呢,他说:为什么你的生日跟她相差整整100年而且一天不差,白纸黑字,你自己看。她一看失望了:老爸,她六月二十七,我六月二十九,他说:据我了解,海伦的妈妈生她顺产,你妈妈生你难产,正好相差两天。周弘老师给女儿找到了好感觉,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一次让女儿婷婷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1道。一般的家长可能两个巴掌就过去了,但他没有,错的地方他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女儿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哩~” 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全家人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她越来越爱写,能写不出好作文吗,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孩子学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让孩子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那些范文,别说孩子了,我们做家长的有几个写得出来~ 学会崇拜就要学会竖大拇指,赏识教育有一个形象标志:一个拟人化的大拇指。赏识教 育就是竖大拇指的教育。 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罗森塔尔教授来我国访问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发疯似地跑回家:“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一点不错,的确是美国专家说的”,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个个羡慕,老师备加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这所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 可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班主任目瞪口呆继而茅塞顿开,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著名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标签效应”。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 “行”。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句讽刺官吏的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你说孩子笨,孩子聪明会变笨,你说孩子聪明,笨会变聪明…… 有的家长平时还好,一旦家里来了亲朋好友,赶紧介绍自己儿子如何如何笨,像介绍高科技新产品,滔滔不绝。你整天讲儿子笨,就有人相信你儿子笨,于是孩子也就真相信自己很笨了。任何孩子只要坚信自己笨,眼神会暗淡无光,连言行举止都笨了。老师只要出题目: 同学们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大家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孩子肯定条件反射认定:这个题目我是肯定做不出,因为我很笨。我要说:孩子要真笨,那也完全是家长说笨的。 原则之二:尊重孩子——学会倾听 学会请教 尊重孩子是六大原则的核心,如果仅做到信任孩子,不注意尊重孩子,那么这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也不会被孩子认可。 如果把信任孩子形象比喻为一只手高,另一只低的话,这种信任是居高临下的,那么尊重孩子则是“两只手一样高”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孩子。而现实中孩子的地位是低下的,家长总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替孩子作主,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随意打骂孩子……总之亲子关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尊重上找到原因。 学会倾听。 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实孩子的心理话最想告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现实中的许多孩子却不愿与家长交流呢,原因在于我们不会倾听孩子讲话,不是嫌孩子烦,就是认为孩子的思想幼稚,在孩子说话时忙于做其他事情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了。如果你能坐下来,眼睛注视孩子的眼睛,孩子就会觉得你尊重他,他就会把心理话告诉你。 有的家长,家里来了客人,与客人谈话时,孩子在旁边插几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总是呵斥:“孩子懂什么,快到一边去~”其实孩子发表看法有几大好处:一是孩子愿意把家长当成朋友而与大人交流;二是孩子理解大人的萌芽;三是孩子积极思维,是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家长应该眼睛注视孩子,鼓励孩子把话说完,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如果不想孩子说话,家长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真不错~思维好活跃,时间比较紧,你先到一边去玩,晚上爸爸再来听你的高见好吗,注意:爸爸说话算数的哟~ 我们学校曾有一位数学老师,上课提一个问题,刚提完,有位学生马上随口说出了答案, 老师气恼了,呵斥道:“你好像很逞能,你能不能不说话,每次提问你总是胡搅~”孩子能接话茬有许多好处:一是说明孩子正在积极思维;二是孩子想表现一下,希望老师夸奖他等等,老师这样训斥,说不定孩子再也不开口抢答题了,说不定一位天才的数学家就这样被老师扼 杀在摇篮里了。老师完全可以课后找这位学生谈心:“你是一位很不错的孩子,每次老师出的题你总是快而准地回答,你好聪明,老师好喜欢你,你看班里的同学还有不会做的,我想考考他们,老师想让你配合一下,暂不作声,把答案的秘密暂时隐藏起来好吗,”这位学生肯定会说“好~”而主动配合。有一次,我听一位新调进的老师上课,老师喊一位同学答问,这位同学刚开口说了两句,老师打断说:“不要说这些大话,说点实在的,继续说~”然而这位同学一张嘴完全被老师给堵住了,怎么启发也不开口了。 有位上小学的孩子,母亲问他怎么成了结巴,他说:每天你只是忙工作,我又有好多话 要跟你说,但你总是没时间,跟你说话时不知从何说起,加上又紧张,说起话来慌得很,这样不知不觉就成了结巴。 我平时注意倾听女儿的讲话,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倾听女儿道出原委,最后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愿意和父母谈心,愿意向父母倾诉委屈,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盼望能在我们这里得到一些鼓励,一些安慰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鼓励、理解、安慰、支持这些心理营养的需要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对批评、训斥、冷漠的感触也越来越深刻。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用哭声表达自己的委屈,您回报他以训斥,他不会认真地思考,下次有了委屈,一般说来,他还照哭不误。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向您诉说她自己认为的委屈,而你不等她说完就批评,就训斥,她就要想,想得很多很多,觉得说了也无用,反而挨训,不如缄口不言。很可能,这批评训斥就成了一把锁,锁住了孩子的心灵之门。遇到这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痛痛快快地把心里话都倒出来。对与不对,先不忙着下结论,更不必忙着打断孩子的话,切不可急不可待地批评、 训斥孩子。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闸门在父母长年累月的抱怨与指责中关闭了,再想开启时不是念一句“艺麻开门”的咒语就可以了事的。父母要想扭转孩子,必须先走进孩子的心灵,做一个“地下工作者”,让孩子感到你是自己人的时候,你的忠言才会顺耳,才会奏效。 倾听是尊重孩子效果奇佳的方法。通过倾听,你了解孩子;通过倾听,孩子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倾听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愿我们的家长都能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学会请教。 不少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焦头烂额,到处打听教育方法。其实,一旦我们的家长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尊重孩子,也就会自然地向孩子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我们说,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育者本人的态度、行为和方式,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我 们要给孩子什么,必须明确他需要什么。不是家长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来。向孩子请教这个方法,最能体现互动的教育规律。 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需要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如此,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社会上有不少干部想提拔得到重用,天天在研究领导需要什么,然后去投其所好,结果很难办的事变得很容易了,这就是读懂领导。只有读懂孩子,家长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在读孩子这本“天书”,不断地向他请教,经常问他:“爸爸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等等。”我们很多家长一直在研究同事爱听什么话,领导爱听什么话,而偏偏忽视了研究孩子爱听什么话,只有向孩子请教后,才能讲出让孩子听了之后感到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话来。向孩子请教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向孩子请教,就是把孩子当成老师,自己是学生,孩子自然会认为你崇拜他、看得起他。他也会自觉的为人 师表而克服许多缺点。其实孩子真是父母的老师,孩子不表现出来,家长就不会认识孩子的优缺点,这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尊重孩子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有位家长为了孩子成绩好,初中三年转了五所学校,每到一所学校后,家长总是把班里的几位任课老师名字记下,然后到处打听哪位老师行,哪位老师不行,一旦发现有老师不行便又转学,孩子每到一所学校刚适应教师的教法,家长便不顾孩子反对执意转学,这位家长在帮倒忙~ 一个朋友的女儿向我报怨: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都口口声声说“为我好”,可他们不知道有些我是受不了,极不情愿接受的。小的时候,他们让我学小提琴,天天练,天天练,连周末都不肯放过,我就是再喜欢拉小提琴也被他们逼得厌烦了。那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周末的时候由爸爸妈妈带着到公园里玩,放学回家在楼下开心地大喊大叫,我就极其羡慕,恳 求爸爸妈妈,也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可他们会板着脸说:不行~这都是“为你好”。我都快被这三个字烦死了。我觉得我就像他们养的一只宠物,为了他们的高兴而努力地表现着。 为了不拉小提琴,我干过傻事,我曾经偷偷地把小提琴扔掉,以为没了小提琴爸妈就不会再逼我练了,那时候就边练琴边发誓:等我长大当了官,一定禁止出售小提琴…… 孩子的话很真实,不知道各位家长做何感想,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从大人的角度出发,以为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为以后的人生找基础是对的,却不知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同时也抑制了孩子的灵性和关闭了孩子情感的闸门。 这种方法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剥夺了孩子自觉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就是压制兴趣所引起的结果。 国外有一位高级官员,发现自己的儿子天赋极好,便辞职在家潜心培养孩子。尽管他的 教育方法严厉得近似于残酷,但他的儿子还是不到30岁就成绩卓著,轰动了全世界~然而当记者采访他时,这位年轻人却无比忧伤地说:“我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父亲是拿我的童 年和少年作代价换取了我的今天。想一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童年和少年,”不久后,他便郁郁寡欢而死。 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恰如拔苗助长。 当然,周弘老师培养周婷婷又应另当别论,前提是在孩子玩中开发潜能,玩中学是最理想的方法。 原则之三:理解孩子——学会感激 学会陪伴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家长想不通,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理解的作用。据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南京家长平均每天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不足十五分钟,有的家长宁愿给孩子买大量的营养品,而不愿把时间花在与孩子的相处上。其实教育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蹲下身子,专心倾听孩子说话,尊重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散发着真、善、美。虚心地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苦衷,懂得孩子的需要。 学会感激。 社会上我们见到过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他们似乎在社会抬不起头来,每提到这事总是 怨对方无能,有毛病,后经检查治了不孕不育症,孩子降生了,烦恼赶走了,欢乐来了,是谁带来了欢乐,是孩子。 人总是在有所获得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感激。孩子小时候,虽然需要父母细心地照料,哪怕在大人身上拉屎撒尿,父母毫无怨言。其原因是感激孩子生命诞生,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此时的父母眼里是一片光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感激孩子的生命,而是死死盯在孩子的学习分数上,他们的内心被一种失落感所占据。 许多父母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生命,而是爱孩子的分数,更是爱自己的面子,完全搞颠倒了。有一位母亲在家里养了一只宠物狗,怀抱着它打不争气的孩子,说孩子笨,成绩不好,这么容易的题目都不会做。孩子说:“妈妈,别打了,在你眼里只有分数和狗,我根本不是你的孩子,倒不如死了算了~” 我们常见到父母对孩子这样说:“瞧人家孩子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这样的父母,实在不懂孩子的心理。说不定孩子心理正在说:“你要觉得人家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当爸爸算了,干嘛给我当爸爸,”孩子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啊~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像感激上帝一样感激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感激上帝而怠慢孩子。 学会陪伴。 家长要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平静地谈话。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能沟通。与孩子沟通,是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重要一环。 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是理解孩子的试金石。能与孩子沟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是成功的。我经常和女儿促膝谈心,沟通思想。通过交谈,女儿增长了知识,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本领和艺术,同时也使我加深了对女儿的理解。现代社会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 拥有36所高等学校的武汉地区,在校学生40万人,2004年2月,5月发生了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2人获救。放弃生命已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缓解巨大学习压力的一条途径。当被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遭同学冷落、老师白眼、家长责骂时”,竟然有5.8%的被调查学生会“可能会选择轻生”。 孩子为什么选择轻生,孩子有多大的苦衷,这里我公开一份《光明日报》内参,曾被国务院副总理**阅后作了重要批示(由于可理解的原因,未用真实的人名和地名),全文如下: 沉重的座右铭 ——对一名13岁孩子自杀的思考 本刊讯:一个讲文明,求上进,有爱心的初一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 校苛刻的管理、老师同学的歧视以及父母的期望,悄悄结束了自己13岁的生命。这起发生在湖南某县的悲剧,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刘志仁走了 刘志仁是某县一所实验中学初一学生,2000年3月29日下午,他上完了第7节课,偷偷离开了寄宿的学校。他首先到校门口搭餐的地方,告诉陈伯母今晚不要煮他的饭了,又来到妈妈上班的地方拿房门钥匙,说回家取书。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间,永远地关上了房门。当刘志仁的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小志仁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刘志仁用平时锻炼身体的跳绳将自己悬挂在吊扇的铁钩上。 刘志仁从小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的同学回忆刘志仁救火的事情:“那是上学期,吃过晚饭,我和刘志仁在打乒乓球,突然看到山上起火了,刘志仁拉着我就往学校外面跑,参加救 火的有几十个农民和学生。我们拿树枝扑火,扑了四、五十分钟,山火终于扑灭了,我们一脸乌黑地回到学校,结果晚自习迟到了。” 从刘志仁留下的日记看,他曾经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给自己的文章配上精美的插图:蝴蝶、鲜花、白兔、小鸡、冲浪者…… 刘志仁为什么要走, 然而就这么一个曾经热爱生命的少年,怎么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呢,记者发现了刘志仁的三张“座右铭”,有两张贴在他的课桌上面,一张是在家里。 其一:“昨天我讲话扣了班分,今天我要杜绝扣班分。昨天我为班上抹黑,今天绝不为班上抹黑~” 其二:“我作风不严谨,时间观念淡薄,影响了学习,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我决心以后再不拖欠作业,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立即开除。” 其三:“为了不让同学瞧不起,为了家长愉快,为了自己活得不窝囊,为了不给班上抹黑,为了不留级,我一定要拼命学习,坚持到底~” 扣班分是怎么回事呢,学校负责人介绍:“我们学校教育质量高,1993年至1997年我 校连续5年高考应届生升学率是全市第一名。学校专门有一套班纪班风考核办法,就是从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等方面规范学生,做得好就奖分,没有做好就扣分。” 记者看到扣分的标准非常细,包括课堂纪律、寝室纪律、食堂纪律、卫生纪律、校徽佩带纪律等共9大类50多小项,有的项目显得有些苛刻:就寝后上厕所大小便(患肠胃病除外)、洗澡的每人扣1分,在非运动区运动的每人扣1分,向广播室投稿达不到规定篇数的每少一篇扣1分……评三好学生、先进集体就要看奖扣分的情况,扣分多就意味着给班上抹黑。刘志仁就是全班扣分最多的学生。 他扣分的主要项目是:自习课讲话、上课向别人借学习用品、拖欠作业、迟到。上个学期,他被扣了60分。本学期第2周扣了11分,第5周扣了8分。按规定,在一周内扣6 分以上,就要写出保证书或者通知家长。 学校抓得很紧,每天白天有7节课,晚上还有自习课,一周7天,只有在星期六的下午可以回家打一转。刘志仁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有点应接不暇。有的老师要他“写完作业再吃饭。”因为他缺交作业,数学老师要他买作业本作为惩罚(用于奖励成绩好的学生)。他经常被老师和班干部罚站,原因是:做小动作,背不出英语单词,迟到……那次参加扑救山火,也因为自己迟到和擅自外出受到老师批评并通知家长。 因为他考试成绩排名67位(全班77人),有老师说他蠢,扣分又多,于是他受到同学的歧视。经常有同学一齐骂他是“蠢子”,宿舍有的同学埋怨他扣分多害得大家搞卫生,要他“搬出去”,有人在他的床铺上乱踩。班上还曾经有一个规矩,扣分多的就要给同学提水,倒洗脚水,罚打扫洗碗池。刘志仁只有含泪去做这些耻辱的事情。 在1999年10月15日的日记中,他记叙了被罚打扫洗碗池的事,10月16日的日记中他又记叙了早晨因为解手,早操迟到而被罚在操场跑5圈,然后去搞卫生的经历,结尾是:“唉~我真累~” 他的母亲说:“刘志仁在学校经常被罚站,上学期有一次他生病了,我带他去看病,打了吊针,送他去学校,结果自习课迟到了。第二天老师通知我去,批评刘志仁没有纪律性,还告诉我昨天晚上罚了站。天啦,刘志仁是发着高烧在罚站呀~” 刘志仁面临的压力从小学就开始了。在要求补课的申请书中,他写道:“我是一个小学 6年级的学生,就要面临能否考上重点中学的严峻考验。我多想把成绩提高,补好功课,争取考上重点中学,不辜负家长对我望子成龙的一片心意。”刘志仁没有考好,但“幸运”地抽了个照顾指标,降低10分进入了这所重点实验中学。 为了提高刘志仁的学习成绩,在家里,母亲不让儿子做任何家务事。刘志仁在一篇作文里发表了对妈妈的意见:“当我呱呱落地那天起,妈妈就一直爱着我,万事顺着我,把我当成小皇帝,什么事都不让我做。有一次,我在阳台浇花,妈妈看了,眉头紧锁,大发脾气: “这关你什么事~做作业~”我走进房里,门啪地一声被妈妈关上了。我心情好沉重,直想说:“妈妈,我浇花有害处吗,是我喜欢浇花,你为何总是让我读书呢,你总是让我闷在家,是不注重孩子的天性——玩。这样只会导致我性格孤僻……妈妈,请您为了自己的宝贝,少操点心,让我自己去闯吧~” 他拼命学习,但成绩却不争气,去年期末考试,语文61.5分,其余6门不及格,排名倒数第10名。刘志仁对高年级一位女同学说,非常怀念小学时到山上玩的快乐时光。他对爸爸说,中央电视台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好想看,可惜在学校里看不到。他询问高年级的同学:万一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办,对不对得起父母亲, 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爱与在学校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反差,他一步一步走入灵魂的险境。今年春节他曾经委婉地要求转学,但父母没有理会孩子的心情。 3月18日,数学老师将他和5名同学叫到办公室,问刘志仁交作业怎么处罚,刘志仁自己说,罚买20个作业本。一会儿,20个本子真的交到了老师手中。 3月26日是星期日,刘志仁下午回到家里,告诉妈妈,本周又被扣了8分,老师又要妈妈去学校一趟。他很生气地说,有的分扣得冤枉,3月28日,由于在自习时询问他人作业怎么做又被扣了一分。 刘志仁去世后,在他的衣服口袋里翻出一张纸条:“今天吃晚饭,我看见一位老太太手撑着拐杖,我决定不自杀了,因为我想这么老的奶奶还坚持生存下去,而我不应该死。”可见,刘志仁迈出这一步做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可惜他没有成功。 刘志仁走了以后 刘志仁走了,他的父母悲痛欲绝。父亲哭着说:“早知道是这样,我们干吗要把他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干吗老是对他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因为成绩不好,我还打过他,但我不知道他心里有这么多的苦水,这么多的委屈呀~我不需要他读大学,我愿意哪怕养他一辈子。”母亲一遍又一遍地读儿子写的批评她的作文,一边读一边流泪:“志仁,是妈妈错了。” 他的父亲对记者说:“当我听到医生说,这是事实时,我才知道爱志仁胜过爱自己。没想到他进入中学不到一年时间,就从一个活泼、招人喜爱的小孩走上了自尽之路。”遗憾的是,记者在该校采访,却没有感到亡羊补牢的气氛。 刘志仁的数学老师说:“我不理解,刘志仁的成绩这个学期大有进步,为什么还会自杀。他第3次测验考了72分,其进步的幅度完全可以奖4个本子(奖励的本子就是刘志仁买的), 可惜他还不知道这个信息就走了。” 刘志仁的班主任说:“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当然是不吻合的,但我们也是身不由己。” 记者问学校负责人:“学校从刘志仁事件吸取了什么教训,”回答是:全校搞了一个专题讨论“如何对待人生的压力,” 记者采访了该校学生,他们纷纷表示:“同学们从电视里看到关于刘志仁的报道,纷纷要求减负。学校就开了一个大会,领导批评了要求减负的同学,说学校不会因为这件事就放松管理。现在学校没有什么变化。扣分制照样实行”。 记者参观了该校校园,学校硬件确实不错,教学设施堪称一流,但校园环境卫生却不敢 恭维,尤其是学生宿舍,到处是乱扔的饭菜,厕所也十分脏。不由得想起刘志仁生前的遭遇:见义勇为救山火没受表彰反遭批评;扣分多就给予劳动惩罚;同学之间缺乏友爱而是互相监督管理和歧视。记者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刘志仁的悲剧还会重演吗,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孩子学习没这么苦,如果老师能与孩子沟通,如果家长能与孩子沟通,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只有理解孩子,把孩子当知心朋友,孩子就会和你沟通,孩子就会感到家长真正的温暖,在绝望之余自然会想起还有父母这个避风浪的港湾。 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家长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去培养他们包括沟通在内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 学会分享 激励分为正激励,负激励。赏识教育认为,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负向激励只是禁止孩子不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还是不知道。 现在家长普通存在的问题在于:把孩子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孩子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训斥,可谓“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巩固孩子的好行为,还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家长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学会发掘。 把孩子看成是一座急待开采的金矿,做父母的要设法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金矿,并且将其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 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挖掘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有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她班上有位同学早晨上课经常迟到,她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其实最不想迟到,他每次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可以问问他,我们相信他不会无缘无故迟到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当场表示今后再不会迟到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学又迟到了,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今天又迟到了,如果说他昨天迟到是有原因的话,他今天迟到的原因更特殊,已特殊到不能和任何人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理解和掌声,”全班同学又一次发出了鼓励的掌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下,这位同学克服了经常迟到的习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天赋的差异是有限的,而潜能的蕴藏却是无限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很不听话,很差,找不到可以表扬的内容。真的找不到可以表扬的内容吗,不会的~如果孩子学习很差,学习兴趣不高,只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析他的学习问题,分析他的学习方法,让它有所提高,对这个提高给予及时的赞赏、夸奖和鼓励,这个孩子无论多差也会逐步向前发展的。无论多差,只要有一点进步,就是可喜进步,就值得家长赞赏、鼓励和表扬。 有一位家长咨询我:我孩子成绩次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名,怎么去给他找好感觉呢,我说:倒数第一名不是不可能再退步了吗,已经没有退步的空间了,只要增进孩子自信心,给孩子找到这种好感觉,孩子肯定会进步的。家长开窍了,回去一尝试,下次考试果真进了十五个名次。种种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感觉的问题。 教育的奥秘就是为孩子找好感觉,帮他找好孩子的感觉,找学习好的感觉。 小的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狠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全是这样的话。 孩子能无所谓吗,孩子的心很脆弱,如玻璃,似蛋壳,孩子的心很容易受伤,如果他觉得没人喜欢他,他自己就不会爱自己。尝甜头,是找感觉的延续。尝什么甜头,成功的甜头~ 孩子饱尝学习的痛苦,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家长很贪心,孩子本来做作业速度很快,一个小时就把作业做完了,是家长为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立马给孩子又布置了一些作业,其结果,孩子做得越快,家长加得越多,只有看见孩子在做作业,家长才安心。孩子不做作业时,他就放不下心。 首先家长要改变心态。作业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做多了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成都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小学时,遇到了一位不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平时不严格要求,期中考试之前,一次布置学生家庭作业竟是把一本语文书内所有课文从头至尾抄一遍,一宿不睡恐怕都抄不完,孩子能不苦吗,妈妈刘卫华劝孩子别做:婷儿,别做了, 明天我跟老师说是我调整了你的语文复习内容,这样老师就不会怪你了。将孩子学习痛苦变成学习快乐,正是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其次,给孩子找动作快的感觉,尝动作快的甜头,你要把动作慢看作是正常的,就如同孩子刚开始说话时,说不好也是正常的一样。在孩子动作快的时候就进行表扬,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只问播种,不问收获,结果是:只要播种,必有收获。 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要与老师配合,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总之要提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哪一天,表扬了哪个孩子,一整天,这个孩子的学习情绪都会很高涨,认真写作业,举手回答问题,脱胎换骨了一般。原因就在于那一天孩子的心灵是快乐的、舒展的。研究发现:创造性高的人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大脑常出现α波,α波是人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大脑中常出现的脑电波,大脑放松,防止紧张,会出现α波,创造性最高。 记得五年前有一位把全村带得红红火火的当村长的家长,到学校和我讲她读初三女儿的事:她是寄宿生,这天回到家找我要生活费,我问:“要多少钱,”答:“10元”,又问:“考试了吗,”答:“考试了。”再问:“打多少分,”“零分~”“她这种态度把我会气死~” 村长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问题在家长身上。一是家长对考试分数太看重,且直接与生活费挂钩;二是家长应该为孩子找好感觉,坚信孩子“行”;三是如此逆反情绪,说明父女间距离太远,家长没有与孩子交朋友而实现心灵沟通。孩子这样完全是家长一手造就的。 官逼民反,怎么可能不反,孩子受环境影响很大,有的家长不讲信用,还说孩子逆反心重,其实没有天生逆反的孩子,逆反都是被逼的,原因不在孩子,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放纵,心情不好时,对孩子就严打。他们发现自己的怒火只有对儿子、女儿发泄最为安全,实质是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仔细地反省自己,看看是否把生活中本该自己承担的压力粗暴地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家长与孩子心灵缺乏沟通,好比“坐骨神经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学会分享。 与孩子共享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远大目标、努力过程、实现结果而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分享孩子成长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由于分享,给孩子增添了自信,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同时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分享中也获得一种自豪感。注意这里提到的分享不仅是孩子在取得成功之后的分享,而是要不断地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化为若干个“小成功”,有句口号:“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四年前我教的一个班有位姓周的男同学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考试仅得了七分,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我在课堂上就这个七分发表看法。我说:同学们,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这个七分是这位同学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只要看到这个成果,他下次就会扩大这个成果,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和鼓励呢,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晚餐后,我找到这位同学手牵手走到我房间。我说:你知道吗,我知道你姓周后我就把你当成了家门,自家弟弟,你不要泄气,有个教物理的哥哥物理成绩难道不会起来吗,你搞不懂尽可来问我,不信你试试,到期中考试,你绝对可以打到60分及格,赶上一半学生。这次谈话后,这位同学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到房间来问我,我也在约定的时间等候他,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物理科成绩72分,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我又找到班主任,让他当物理科代表,增加与我接触的机会, 到中考时成绩提高到了88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孩子,千万不要理解成简单的表扬和鼓励。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你怎么做都不为过。如果你从心底里看不起你的孩子,虽然不打孩子,皮笑肉不笑地赏识孩子,孩子也会认为是假的,孩子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中国家长总是认为不能表扬孩子,一表扬就会翘尾巴,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而孩子稍有偏差就立即训斥。其实正向的激励既能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能树立孩子的自信。我发现最难教育的孩子不是被打的孩子,而是被溺爱的孩子,溺爱的孩子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做,这才是最难教的。而面对挨打的孩子,家长只要转变了观念,一句赏识的话就温暖了孩子的心灵。 表扬为什么会翘尾巴呢,因为表扬太少。范进中举为什么会发疯呢,因为中举太少了,他年年中举就不会发疯了。 你长期不表扬孩子,一表扬,孩子肯定要翘尾巴。如果你经常表扬就不会翘尾巴。 曾有一位文学博士谈他的童年,他说从小爱写作与他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却认定一个道理,只有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才有出息,所以母亲经常对他说些在作文上要多下功夫的话。每次写作文后,就读给母亲听,母亲的评价总是“不错,不错”。除了自己高兴外,还感到好作文能使他愁眉紧锁的母亲开心,于是对写作文的兴趣更浓了。现在想起来,他小时候的作文决不会好到让母亲高度夸奖的地步,母亲只不过用夸奖的方式激发他对作文的兴趣,假使她也像有些家长一样,用挑剔的眼光,用范文去对比,一味批评而少鼓励,可能对作文畏惧而厌恶,最后一直不会写文章。 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的家长就把孩子的作文本撕得粉碎,其实你撕碎的不是孩子的作文本,而是她那颗幼小的脆弱的心~ 还有一点,我们要允许孩子失败。赏识教育的口号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我们往往一表扬孩子,就不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学走路时,走得好我们表扬,有没有不允许摔跤,孩子骄傲的时候,就继续表扬下去,骄傲就会慢慢融化。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我发现,孩子不知苦尽甘来,孩子也很难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多时候是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才去努力。其实**曾经总结过一条斗争经验:从成功走向成功。不管怎么说,成功比失败更能给人前进的勇气。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给孩子尝成功甜头的时候,需要掌握一个“窗户纸原理”,即家长尽可以摸,但点破的动作让孩子来完成,让孩子在其中找到一种英雄的好感觉。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农民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很喜欢画画,当儿子第一次把自己画的作品拿给父母看时,他们欣喜地说:“太好了,儿子,这是你画的,”然后拿着儿子 的画给邻居、亲戚们看。儿子倍受鼓舞,不断努力,十几年后,成了一代名画家。 原则之五:宽容孩子——学会反思 学会等待 宽容不等于放任,前者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利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后者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生命成长规律。 宽容意味着先做“同伙”,后做“头领”。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需求,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 曾经有一位家长,儿子打游戏机打得昏天暗地,威逼利诱不管用,最后转了一百八十度,请求儿子教他打游戏机,儿子从以为他是个狼外婆到最后接纳了他,几经曲折,终于把儿子从对游戏机的疯狂中拉了出来。 美国有一位父亲,他发明了一种教育方法。儿子笑,他也笑,儿子哭,他也哭,儿子偏食,饭桌上这个不吃哪个不吃,他也学着儿子的样子怪声怪气地说不吃这个,不吃那个。于是就把儿子逗笑了,不想吃的东西也吃了。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不是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首先问“我怎么了”,家长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错误学会等待,有许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 学会反思。 这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家长常常是“你怎么啦”,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赏识教育的观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在此,我们要学会反思,遇到问题不是“你怎么啦”,而是要问“我怎么啦”,孩子出了问题,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有的家长原想在家长培训班上学几招回去好对付孩子,最后才发现是对付自己。 在处理儿子拿家里钱的问题上,有一位父亲是这样处理的,就是运用了典型的反思原理,这个家庭原先由母亲照料两个儿子,有一天妈妈发现家里钱少了,问两个孩子,孩子不承认。即使做了记号,老大、老二也互相推诿,弄得妈妈大伤脑筋。这位父亲意识到,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他和妻子商量后,由他出面处理此事,他认为儿子拿钱原因是由于用钱渠道不畅所致。 他对两个儿子说,爸爸当家,你们用钱可以拿,但要跟我说一声,让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儿子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爸爸十分诚恳就相信了。第二天,老大老二拿钱买东西后,等爸爸回来一五一十告诉了爸爸,这位父亲动情地表扬了他们,夸他们是诚实的好孩子。 就这样过了几天,他又对儿子说,爸爸、妈妈挣钱也不容易,也很辛苦,是不是不该花的钱可以不花,儿子们非常理解和赞同,打这以后,两个儿子不但不拿家里的钱,而且还养 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前哭,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她“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又没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啊,怎么这么难,”说完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那和尚说:“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门庭若市;雨天,街上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了他的劝告。从此,老婆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婆”变成了“笑婆”。 一切都不曾改变,老婆婆的观念变了,于是她的命运发生了质的改变。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找到钨丝做灯泡丝之前,已用了1200多种材料做灯丝,仍不如 意,于是有人嘲笑他没有成功,而他说:“我已成功发现有1200多种材料不能做灯泡灯丝。”爱迪生孜孜追求,锲而不舍,最终找到钨丝做灯丝材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日本电视连续剧《聪明的一休》里边有这样一幕:一群小和尚聚在一起看一座庙,都说这座庙建得难看,唯在一休,一声不吭地把头伸到裤裆里,看的笑眯眯的。 其他小和尚奇怪了,问:“你在干嘛,” 一休说:“你们倒过来看看。” 小和尚们学着一休把头伸到裤裆一看,连连说:“好看,好看。” 这时老和尚过来了,一看小和尚们这个不雅观的动作,很恼火:“看什么看~”把他们赶走了。赶走之后,也觉得奇怪,偷偷倒过来一看,哇~果然不一样,难怪,难怪。 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正过来看看不清,反过来从裤裆里看的时候就清楚了。真理与谬论的一步之差就在这一正一反之间。 所以说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 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总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对劲。其实孩子并没有变,是我们家长的心态变了,变得像一面被扭曲的镜子,只看见孩子的弱点,对于孩子的闪光点却不善察觉,不去赏识。 我早已习惯了反思,凡事我都要反思,我也教孩子、学生学会反思,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学生不会认为是件痛苦的事而会认为是件快乐的事,学生会主动配合,主动学习。学会反思,能将烦恼变成快乐,能将痛苦变成动力,也是成功者必备的一种能力。 教育孩子信守自己的诺言得从家长自己做起。想想看,一个自己做事都出尔反尔、从不信守诺言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信守诺言的孩子呢,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常常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就轻易许诺,而事后就忘记了,孩子的希望落空了,他发觉家长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比如,妈妈嘱咐儿子,在家要听话,如果表现好,就带他去动物园。结果,孩子努力去做,表现得很好,而妈妈星期天有许多应酬,就把日期推后,而且一推再推,最后不了了之。孩子因为妈妈的诺言没有实现,感到失望,并因受骗而愤怒。此外,孩子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 1、为了要达到目的,夸张一点说话、许诺也无妨。 2、妈妈在对自己撒谎,自己受骗了。 3、妈妈的言行不一致。 4、妈妈是会失信的,以后不能完全相信她的话。 5、撒谎是允许的,是一种策略。 例如,小红自己喝水时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她主动告诉妈妈,没想到挨了妈妈一巴掌外加一顿骂。事隔不久,小红失手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破了,她记起上回的教训,在妈妈面前编谎话:“隔壁的小猫碰翻的花瓶,在地上打碎了。”妈妈信以为真,事情就这样搪塞过去了,小红也由此学会了用谎话来逃避责任。 中国古代有“曾参杀猪”的故事。一天,曾参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住了。曾参妻子从集上回来时,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阻止说:“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怎么真的杀猪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就是教育孩子说假话。”于是,曾参杀掉养着的猪,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 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你。 学会等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也并非一天形成的,而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克服缺点恨不得全部在一天之内完完全全、干干净净的完成,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说:“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这就是要求每位家长以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改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有位孩子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经历,我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将桌子上的东西搞乱,不注意收拾整洁,妈妈经常批评和提醒我。有几次,我特意将桌子整理好,而妈妈却视而不见,我为了得到妈妈的赏识和鼓励,就告诉妈妈:“桌子整理干净了。”这时妈妈说:“本来就应该搞干净的,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的话使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没多久,桌子又乱了,妈妈看见后又说:“我就知道你是新盖的茅厕——三天香,坚持不了几天。”这样把我的热情完全打消了。 大约四岁吧,我家里请了一个木工做家具,我便将刨木花拾了一些拿到门外靠了墙,搬几块砖垒了一个灶学做饭,用火柴点燃了刨木花,谁知刨木花又点燃了靠墙的毛茸茸的高梁杆,火苗直冲屋顶稻草,把个茅草屋烧了大半边。这件事父亲没有打我,只是耐心给我讲清道理,他会知道我绝不会再做这种蠢事。 我们学会等待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花苞心态”。不是自己的孩子花不开,而是迟开的花可能更鲜艳,只要别的孩子花开了,自己的孩子也快了。这样,你就可能以一颗平常心去耐心等待孩子觉醒。 原则之六:提醒孩子——学会批评 学会分担 赏识教育缺了这一条就不完整了,孩子犯错误,特别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对孩子的缺点不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评。但这不是过去居高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提醒,正因为是这样的提醒,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学会批评”和“学会分担”。 学会批评。 现在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 了。比如说小男孩调皮,老是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妈妈批评他:你看你老是这个样子,你真是让我伤心透顶了,我工作累了一天,你能不能省点心~ 这是许多家长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一批评就是“对人不对事”,用“老是”,“总是”等字样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头直接指到孩子的品性上,加重孩子心中的罪恶感。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家长并没有把真正生气的原因表达出来。 她本来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脏了,妈妈很生气,希望你下次不要这样。” 孩子就会明白,妈妈生气了,因为我弄脏了衣服,这件事我做错了,而不会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错误的经历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长的财富。 在我国的课堂上,大概没有听说过老师鼓励学生犯错误的做法吧,否则,会遭到群起而攻之。但在法国,教师鼓励学生犯错误,却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些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文汇报》曾载出一作者在德国遇到的一件趣事: 他带5岁大的儿子在公园玩,一会儿,儿子牵了一辆做工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回来,他大吃一惊,儿子很自豪地说:用纸飞机跟朋友交换来的。他不敢相信,疑心儿子说谎,因为两者的价值差40倍。于是,他带儿子去找那个“小慈善家”。不远处,一个外国的小孩子正兴高采烈地玩纸飞机,年轻的母亲坐在身边。交谈中得知孩子的交易是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他问这位母亲为何不干预,她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应由他作主。他大惑不解地又 问道:“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的买卖吗,” 而这位母亲坦然地说:“不要紧,既然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你儿子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儿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蠢事了……” 错误法的关键在于:家长不要轻易给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犯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当孩子明白失败的原因时,离正确答案便不远了。 因此,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孩子犯错误家长教育时,作为父母应当不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告诉人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 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的价值。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觉悟非常高,这是站在被批评者一方而言的。 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现在苦口粉剂药丸用胶囊包着不是为了不苦口吗,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想办法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制药厂早把一些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我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那么我们教育子女,却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 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的方法: 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学会分担。 我们说孩子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分享他的欢乐;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则应该学会分担他的忧伤,继而鼓励他在失败中站起来,再分享他的坚强。 电视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某人去监狱里探监,看朋友,朋友此时很感动,这就是真正的够朋友。 社会上有些人交朋友纯粹是图金钱、图权利,而一旦这朋友进了监狱倒了台,便与他划清界限,不再是朋友,甚至是敌人了。 我有位朋友,他的大学老师因为动乱进了监狱,平常对这位老师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没一个去探监,而我这位朋友——他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这次专门跑老远去监狱看望老师,所谓“患难之处见真情”,老师很感动,对自己当大官的弟弟写了一封信让学生捎去,不久学生调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每年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总是分担别人的忧愁和痛苦,也便有了雷锋精神。 家长可在哪些方面分担呢,家长应该帮孩子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记忆方法,复习方法,应考方法等,引导孩子从沼泽地中走去,从盲目中走出。家长应多向老师请教,邻居请教,孩子请教,书本请教去解决这些问题。对孩子各种能力、性格上的弱点,运用“木桶理论”,缺什么补什么,在够朋友的前提下,孩子会接受你对他的各种针对性的训练,如对于孩子粗心,你可安排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抄多少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对于孩子自理能力差,你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都女孩刘亦婷10岁时就接受过父母针对性的“捏冰一刻钟”、“扶墙踮脚半小时”的针对性训练,进行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性训练,孩子具备了极强的忍耐力和坚强的意志,父母成功地把女儿引向了哈佛。 激励、宽容、提醒三大原则是关系到教育的行为,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 信任、尊重、理解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信任、尊重、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我们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我认为不会赏识孩子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不会赏识孩子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乾隆皇帝为什么喜欢和坤,他也知道和坤有很多不是,但他若把和坤杀了,谁来赏识他,谁来让他心里热乎乎的、甜丝丝的,惟有和坤~别人不能代替。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大力表彰先进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就运用了赏识法,我们成人也都希望得到赏识,更何况孩子~ 就说女同胞吧,每当她们做了一个新发型或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到了单位里或走在大街上,别人一个羡慕的目光,她们心里都会美滋滋的,说不定两天、三天后又会搞出一个新样子。 漫步街头,当我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孤儿时,往往投去同情的目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身边孩子的心灵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累累创痕,处处伤疤,家长却毫无察觉。当幼儿还不知道什么是赏识时,他们受到了无尽的赏识,无尽的慈爱;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们越来越懂得赏识的重要,越来越需要赏识时,赏识却离他们越来越远,正好搞反。 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全是赏识,孩子成了溺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全是挫折,孩子成了心灵脆弱、不思进取的孩子。而赏识教育认为:赏识中有挫折,挫折中有赏识。 家长操作中还要注意一点,在赏识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要赏识其他的孩子,你行其他孩子也行。每个人都各有所长,都有巨大的潜力,这样孩子的自信就不是盲目的自信,就不会翘尾巴。 赏识的实质是与快乐有约、与幸福有约。所以说,赏识要超越成功,它的目标是和谐,成功是顺带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赛中国对俄罗斯的小组赛和决赛中,可看到俄罗斯教练总是对队员大声训斥、抱怨,而我国教练陈忠和则是赏识、指点,结果中国女排越打越好,尤其是在决赛中在先失两局的严峻形势下艰难地连扳三局而夺冠。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在此,我们可将赏识教育的理念作如下概括: 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是与孩子交朋友、实现心灵相通的教育;是树大拇指的教育…… 我是一位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不少“守恒原理”。现在学习不努力,将来努力去学习,这是对孩子学习而言的;对于家长教育孩子也适应,孩子小时努力去教,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付出的精力会越来越少,最终把孩子引向成功,好比一个正三角形,若现在教育孩子不努力,孩子一天天长大,积累不少坏毛病、坏习惯,家长将来付出会越来越多,直到孩子进了监狱而无可奈何,摇头叹气,好比一个倒三角形。三字经:多到少,成功了;少到多,失败了。 我真诚地希望各位家长好好把握正三角形原理,关爱孩子,读懂孩子,把孩子引向成功。
本文档为【家庭教育讲座材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