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举报
开通vip

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全力打好“三告别”攻坚战 迈出统筹城乡发展新步伐 中共咸阳市委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以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危漏房、告别独居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告别”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三告别”户2.46万户10.1万多人,其中特困户9400多户4.1万人,分别占总任务的45.3%...

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全力打好“三告别”攻坚战 迈出统筹城乡发展新步伐 中共咸阳市委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以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危漏房、告别独居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告别”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三告别”户2.46万户10.1万多人,其中特困户9400多户4.1万人,分别占总任务的45.3%和80.7%。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6年完成的任务,力争3年、确保4年完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高起点科学谋划 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阶段1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累计建设扶贫重点村1000个,搬迁贫困群众10.5万人,帮助85万贫困人口实现 —1 — 了脱贫,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我市南北差异、城乡差距相对较大,旱腰带地区和北部五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截止2008年底,全市还有60万贫困人口,涉及11个县(市)154个乡镇2094个村,特别是有5.4万户21.3万贫困群众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和边远山沟,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是最需要关切和帮助的弱势群体,也是制约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局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一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去年5月,按照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级四大班子成员深入永寿、乾县等地访贫问苦,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大家深深地感到,经过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还有这么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如此恶劣,生活如此困难,实在让人痛心。尽快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不仅是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干好这项工作,履行的是职责,体现的是感情,检验的是能力。干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我们应当把这项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位臵,作为头等大事加以推进。 基于这一考虑,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决定举全市之力,用6年时间,实施 “三告别”工程,帮助5.4万户21.3万群众告别土窑洞、危漏房和偏远独居户,彻底让贫困群众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以搬迁1万户特困群众为主,优先搬迁居住急、难、险的贫困群众;第二步,再用3年时间,持续加大投入,搬迁其余贫困群众。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挖掉“穷根子”,帮助群众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真正把贫困群众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层次,开创建设和谐咸阳的新局面。 二、因地制宜,分类别灵活安置 我市“三告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贫困群众搬迁情况不一。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先难后易、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搬迁安臵,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 首先,合理规划布局。我们始终把规划摆在重要位臵,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三告别”工程的规划》,将“三告别”工程的整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对规模较大的集中安臵点,从新村选址、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水电路方便,利于村子长远发展;对搬迁房屋的规划设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贫困程度,提供多 种模式,供搬迁户自主选择,做到功能齐全,量力而行,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最近,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向城镇搬迁,对愿意进城居住的“三告别”户,一次性补贴到位,不断加快城镇化步伐。 其次,创新安置方式。针对搬迁户的不同情况,我们采取了六种方式,分类别、多渠道进行安臵。一是对于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优先落实农民进城居住政策,鼓励群众向县城搬迁,发展产业,促进增收。二是对于中心城镇有集体空地的,结合撤乡并镇,加快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吸引农民就近在小城镇安居创业。同时,以在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为突破口,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整村搬迁、建设新社区等方面进行示范,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对有30户以上搬迁规模的村,采取在中心村建设移民新村的方式,进行搬迁安臵。四是对于享受搬迁补助政策后仍无力建房搬迁的特困户,采取集体统一修建免租房的方式,实施“交钥匙”工程,进行搬迁安臵。五是对于鳏寡孤独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三告别”户,采取动员入住敬老院的方式集中安臵。六是对分布零散的单庄独户,采取投亲靠友、向中心村组搬迁等方式,进行分散搬迁、花插安臵。目前,全市“三告别”工程建设移民新村(点)近300个,搬迁安臵群众1.5万多户。 第三,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三告别”工程的生命线,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三告别”户的监督作用,从工程设计、材料选择、施工人员资质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建房质量。对集中安臵的“三告别”点,由乡村聘请 工程监理 浅谈工程监理某路灯工程监理规划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规划城市亮化工程监理规划 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同时,采取农村能工巧匠、搬迁户代表、县乡包抓干部和村干部参与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全程质量监督。在工程结束时,组织专人检查验收,确保把每个项目都打造成放心工程和优质工程。 三、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 资金问题是实施“三告别”工程的关键。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援助、各方筹资的原则,采取市县财政拿一点、相关部门整合捆绑一点、“两联一包”扶贫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银行贷一点、土地复垦资金臵换一点的“六个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解决资金难题,计划总投入40.5亿元,其中投入各类扶持资金10.8亿元,保证工程顺利推进。在财政投入上,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每县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集中用于贫困户建房补助。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6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入1.8亿元的147%。其中,市县财政投入达1.41亿元,最多的县投入达3000多万元。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实施“三告别”,各级政府的扶贫理念、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改变了过去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状况,到处呈现出一派争先恐后、 大干快上的喜人局面。在部门投入上,对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集中投向“三告别”工程。目前,中省市“两联一包”扶贫单位及社会各界投入3173万元。在对口援建上,安排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各出资300万元,援建淳化、长武和永寿“三告别”工作。积极争取中国银行总行投资471.3万元,帮助北四县的10个村实施“三告别”。动员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投资82万元,帮助淳化县润镇甘沟村实施移民搬迁。江苏省南通市拿出175万元,帮助礼泉、长武等县的5个村实施移民搬迁。 在资金管理方面,我们出台了《“三告别”工程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工程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补贴资金发放“一卡通”。同时,就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由市县财政、扶贫、监察等部门跟踪检查,确保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 四、统筹兼顾,全方位同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认为,实施“三告别”,不只是简单把群众搬出来的权宜之计,而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远大计。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实施“三告别”为抓手,以实现“三同步”为目标,把这项工程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同步完善、农民素质同步提升,在更高层次上综合谋划、整体联动。 一是坚持产业培育同步推进。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 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的原则,以实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提升、百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大工程”为突破口,采取项目支持、小额扶贫贷款等方式,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种养和劳务产业。特别是根据旱腰带地区和北部县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石榴、柿子、杂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强化产业富民的支撑作用。预计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5000元,同比增长20%以上。 二是坚持社会服务体系同步完善。把“三告别”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城镇经济适用房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突出抓了农村水、电、路、气、讯等“五通”和村两委会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学校、商业网点等“五配套”建设。2009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增长10.9%。农村公路达到1.3万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公交客运车辆通达率达到93%以上。引石过渭工程全面竣工,建成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950多处,解决了1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卫生、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三是坚持农民素质同步提升。始终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实施“三告别”的根本,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在扶贫的 基础上更加注重扶智。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农广校及农民夜校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让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同时,突出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健康、礼仪知识教育,引导农民革除陋习,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近几年,全市每年培训农民60万人次,使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五、多措并举,强力度推动落实 “三告别”工程量大面广,任务繁重。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上下总动员,以铁的决心,用铁的手段,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全力抓好落实。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市上专门下发了《市级领导包抓“三告别”工作的通知》,由34名市级领导组成9个包抓组,每组包抓一个县,每人包抓1个村。有“三告别”任务的9个县,县级领导也都包乡包村,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始终把“三告别”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中,坚持调查研究在一线,指导工作在一线,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顺利进展。 二是动员社会参与。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动员147个市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 位,每个单位包抓1个村,每年包建2-5户,包抓任务一定6年不变,完不成任务不脱钩。有“三告别”任务的县,也都组织部门单位包抓包建,全市共安排540个县级单位,每个单位包抓1个村,每年包建1-3户。同时,先后争取在咸扶贫的中国银行总行和南通市,对口扶持长武、永寿、旬邑、淳化北部四县实施“三告别”工程。截止目前,社会各界共帮助1571户贫困群众实现了“三告别”。 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去年8月份,我们在旬邑召开了全市“三告别”工作会议,推广了该县不等不靠、率先实施告别土窑洞工作的经验。今年4月,又在彬县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该县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三告别”工作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采取样板示范、典型引路的办法,先后树立了永寿县监军镇朱介村、彬县新堡子乡断泾村、龙高镇龙马村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有力带动了全市整体工作的开展。 四是强化督促考核。我们把“三告别”任务作为“硬指标”,纳入县(区)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部分任务重的县还实行了“三告别”工作“一票否决”制,重点督查,强力推进。采取“一月一会、一月一通报”的办法,定期听取汇报,掌握工作动态,一环紧扣一环,扎实解决存在问题。同时,为所有贫困人口建立了“三告别”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监督,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了这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三告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把贫困群众从土窑洞、危漏房和偏远山沟搬迁出来,彻底改善了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但居住条件更加优越,而且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到位。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居,购臵了新家具,用上了自来水、沼气、太阳能,洗上了热水澡,从根本上摆脱了困境、实现了安居,为加快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实施“三告别”,不但改善了群众的生存环境,而且使农民群众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受到了城镇化的辐射和现代文明的熏陶,更多的接受了新知识、新观念,整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可以说,这完全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胎换骨的一场革命,是贫困群众迈向新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三是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搬迁群众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提高经营性收入。通过政府帮助建房,预计今年搬迁群众人均可增加财产性收入4800多元,使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是提高了农民群众素质。通过实施“三告别”,不仅 使贫困群众告别了生活贫穷,更可贵的是告别了观念落后,消除了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升了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创业意识,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整合节约了大量土地。贫困群众集中安臵后,腾出了大量的土地,原来100多户群众居住需要占用上千亩土地,而集中安臵后,只需占用100多亩土地,使土地占用率减少了数十倍。如永寿县朱介村建新房占地115亩,实施“三告别”后土地复垦新增耕地2300多亩,是新村面积的20倍。据初步统计,全市“三告别”工程共可腾出旧庄基地15万亩,为整个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是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后,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效改变了落后地区的面貌,促进了各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区域发展的“短板”问题,带动了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大大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七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告别”这一惠民工程的实施,使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服务群众的决心更大,干劲更足,热情更高。同时,也使老百姓从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中得到了实惠,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可以说,通过这项 工作,转变了作风,拉近了距离,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密切。 八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实施“三告别”,使贫困地区常年积累的居住差、出行难、致富慢、贫富差距较大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特别是最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实现,有效维护了社会公正公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尽管我市在实施“三告别”、推进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市相比,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虚心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奋力夺取“三告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真正把这件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不断推动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迈上新台阶。 党政主导聚合力全民推进“三告别” 中共淳化县委 淳化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淳化位于渭北高原沟壑区南缘,地处咸阳市北部,辖15个乡镇、204个行政村,总面积983.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是传统农业山区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底,全县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27个、贫困人口6.58万,大多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和偏远地带,占全市同类居住人口的18%。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把实施“三告别”工程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按照“整合资源、产业优先、统筹兼顾、整村推进”的思路,党政主导,全民动员,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今年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0元,较2006年增加2457元,年均增长23.1%,贫困人口由6.58万人减少到3.94万。累计建成移民新村106个、搬迁群众4021户1.78万人,使2.64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全县城镇化率较2006年提高了 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考核在全省前进了22个位次,先后荣获陕西省卫生县城、陕西省旅游强县和中国苹果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28项。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列全市第3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增速列第3位,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增速列第1位,各项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 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三告别”的重要决策后,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年任务三年完”的奋斗目标,下决心解决8588户、3.89万人居住难的问题。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搬迁群众5485户,占总任务的64%。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推行“四种模式”,注重分类实施 我县是咸阳市“三告别”任务最重的县,搬迁户状况不尽相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区别对待、分类实施。一是对特困户实行保障房制度。在严格界定的基础上,对940余户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实行“交钥匙”工程。由政府投资建设一批保障房,免费提供居住,帮助发展产业,待其脱贫致富、有能力建房时,再批拨宅基地另建新居。二是对贫困户实行补贴建房。采取社会帮扶、财政补贴的办法,向贫困户发放建房补贴,弥补了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3800户贫困群众实现了搬迁梦想。三是对孤寡老 人实行集中供养。开工建设了县中心敬老院和3所乡镇敬老院,对全县450名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中的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四是对有能力建房的群众鼓励自建。注重发挥群众在移民搬迁中的主体作用,凡家庭经济相对殷实,但仍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和边远地区的群众,由乡村统一规划宅基地,县上职能部门免收耕地占有税和复垦保证金等费用,鼓励个人筹资投劳、分户自主建设,尽快实施搬迁。 二、实行“三个整合”,加大资金投入 淳化县年财政收入不足3000万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面对繁重的“三告别”任务,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对此,我们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立部门帮扶、企村联动、县乡村同抓共建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做到“三个整合”: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坚持财政资金优先向“三告别”工程倾斜,2009年以前,每年足额落实移民搬迁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今年又将配套资金额提高到800万元,相当于去年全县财政收入的28%。四年累计整合资金9700多万元。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住建、民政、残联等部门的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灾后重建等资金,集中扶持贫困群众建房。捆绑涉农部门132个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优先在84个移 民搬迁村统筹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三是整合社会扶贫资金。争取中行、江苏通州市、渭城区、省市“两联一包”单位及香港郭氏基金会等方面支持,落实帮扶资金1200万元,扶持贫困群众1060户。全县每个县级领导联系一个搬迁村,每个县级部门包抓2—5个贫困户,各部门利用节约经费和干部职工捐款,积极扶持群众搬迁,有效破解了资金短缺难题。 三、坚持“三个同步”,缩小城乡差距 始终遵循“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原则,将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与强化基础设施、培植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同步跟进。在加快建房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106个移民搬迁村铺筑水泥路410公里,建设农村饮水工程84处,建设沼气池8740个,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次配套到位,水泥路通达率、自来水入户率和沼气入户率均达到了100%。二是坚持产业培植同步规划。始终将培植产业促增收作为“三告别”的关键来抓,按照“东畜西菜全县果”的产业布局,组织搬迁村群众新栽苹果4万亩,发展杂果经济林 2.8万亩,建设蔬菜大棚570 个,发展大路菜2.4 万亩,大家畜存栏 4.8万头(只)。预计到年底,搬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同比增长33.6%。同时,随着“三告别”工程的实施,节约土地达1.8万亩,实现了“占 一补四”,为发展产业、壮大农村经济拓展了空间。三是坚持农民素质同步提高。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化与信息化培训工程,在搬迁村建成科技信息服务站53个、农家书屋50个、文化活动广场64个,组织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6.4万人次, 3000余户科技能手实现网上市场信息对接,不仅让群众有了新村子、住了新房子,更有了新信息、新观念、新技术,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四、强化党政主导,形成工作合力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三告别”工作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臵,精心部署,强力推动。一是成立了淳化县实施“三告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的协调实施,加强对工程进度、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监督。切实把“三告别”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领导包重点户的“三包”责任制,层层明确任务,逐级压实担子,增强了工作合力。二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坚持每月听取一次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县人大、县政协也把“三告别”工程作为视察、监督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工作落实。三是坚持把“三告别”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之列,做到旬检查、月汇报、季考核、年总评,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县电视台每月通报一次“三告别”工作进度,全方位跟踪报道,宣传典型,曝光后进,真正在全县形成了全力以赴抓扶 贫的强大合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会议在我县召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对淳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20万淳化人民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后,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借鉴兄弟县区经验,以勇于创新的境界,克难攻坚的气魄,前所未有的力度,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确保提前完成“三告别”任务,不断开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强力推进“三告别”工程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彬县县委 彬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彬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2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大土窑洞、危漏房居住户和独居户搬迁力度,促使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今年10月底,全县累计投资14亿多元,建成了车家庄惠农小区、城关镇白厢助民小区等农民新居10万间200万平方米,搬迁“三告别”户6280户,其中1680户特困户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研,摸清底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为了实施好“三告别”工程,我们组织全体县级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全县群众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底子,吃透情况。在此基础上,本着实事求 是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力、财力、物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制定了《彬县“三告别”工程实施方案》和《新一轮“两联一包”工作方案》,科学安排了工程实施进度,确定了“村中集中建、城镇集中建、集中建楼房”三种模式,为“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统筹协调,克难攻坚,加快“三告别”工程建设步伐 (一)规范操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了确保“三告别”工程真正惠及贫困户,我们严格划清贫困户和一般户的界限,坚持“群众自主申请、乡村逐级审核、扶贫部门严格审批”的原则,严把各个关口,保证了资金项目真扶贫、扶真贫。同时,本着“体现民主、遵从民意”的原则,通过召开群众代表会等形式,集体讨论选定建房住址、户型模式等事宜。特别是车家庄、西坡等乡镇在征得群众意见后,在乡政府驻地规划建设惠农小区、西保小区,着力解决河川沟坡地带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城关镇在彬麟路包厢段选址规划建设助民小区,选址新建菜子新村;部分有经济基础的土窑洞居住户积极响应政策,计划在城镇买房臵业,有效地促进了“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财政帮扶,破解建设资金瓶颈。为了解决工程资金问题,县财政在去年投入12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拨付了3460万元用于“三告别”工程。 对车家庄惠农小区、城关助民小区、菜子新村、西坡西保小区等集中建设的“三告别”工程,县财政除给予每户2万元补助外,还享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优惠政策。在省、市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政策出台以后,县上决定每年列支2000万元,鼓励引导群众在城镇买房臵业。对于在乡镇住宅小区购房的“三告别”户,除享受省、市不少于2万元的扶持资金外,县上再补助1万元。通过这些扶持措施,有效解决了弱势群体建房难的问题。目前车家庄惠农小区等四个小区已全面建成,龙高、北极、新民三个乡镇农民住宅小区已开工建设。 (三)捆绑项目,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政府统筹、扶贫牵头”的原则,把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社会各界捐资、群众自筹资金等各方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向扶贫重点村倾斜。特别是对于车家庄惠农小区等集中建设的“三告别”工程,县财政列支经费配套建设相关设施;对率先建设高层住宅小区的乡镇,给予每户3000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奖励,累计硬化“三告别”小区街道15万平方米,新建广场9个,绿化道路20公里,建成农村书屋4个、村级村卫生室21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多措并举,培育产业,促进“三告别”贫困群众增收 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壮大产业。为此,我们按照“群众自愿、干部服务、信贷 扶持、政府资助、稳步推进”的原则,主攻林果产业,突出特色养殖,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地膜玉米等区域优势产业,着力构建多轮驱动的富民产业体系。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农民培育致富产业。通过财政出资购买苗木,帮助贫困群众新栽苹果11.3万亩、干杂果1.1万亩,培育和壮大了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采取贴息方式扶持发展畜牧业,凡扩大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县信用联社按照政策规定投放信贷资金,县财政补贴1年利息;依托乡镇街道、项目基地,引导小区居民积极发展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县上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劳务输出,为外出务工人员补助车费,办理人身路途保险,全县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0.1万人,年收入10.85亿元。 四、加强领导,严格奖罚,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我们坚持把“三告别”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夯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奖罚,形成了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干群合力共建的新局面。一是实行领导包抓。坚持实行领导、部门联系包抓扶贫开发工作制度。为解决好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办法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检验。二是强化督查考核。县“三告别”工作领导小组、包抓县级领导、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经常深入基层,定期不定期督促检 查工作开展情况;县考核办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坚持月通报、季评比,全力促进“三告别”工作均衡开展。三是严格奖惩兑现。坚持奖优罚劣,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乡镇、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对连续两年未完成任务的乡镇“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的乡镇领导优先提拔使用,对群众满意的村干部每人奖励5000元,有力地促进了“三告别”工程的深入推进。 尽管我县在“三告别”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创新机制,细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加快“三告别”工程建设,努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再上新水平。 连片整治分类指导 全力推进“三告别”工程 中共长武县委 长武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长武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辖11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17.3万,其中农业人口15.9万,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连片整治,分类指导,大力实施“三告别”工程,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整乡连片开发 冉店乡、亭口镇是长武煤电工业园的核心区域,2007年以来,先后有大唐彬长发电厂、胡家河煤矿、亭口水库等8个项目落户。以此为契机,我县将项目建设与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整乡推进和连片开发战略,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1.3亿元,搬迁冉店、亭北等15村2105户9472人,其中特困户1158户5209人。工程建成后,冉店乡将有86.2%的群众入住新居,亭口镇将有75%的群众入住新居。目前,已建成50户以上的安臵点11个,100户以上安臵点4 个,社区服务中心3个,广场3座,卫生室4所,农家书屋4个,硬化道路7公里,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实现搬迁户集中居住 充分利用中心村的聚集效应,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引导搬迁群众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冉店乡将马屋、下河项目区搬迁群众和下孟、山庄4村集中搬迁,建设马屋中心村,共搬迁361户1437人,其中特困户198户790人,成为目前全市规模最大、搬迁户数最多、配套设施较全的中心村。 三、以整合土地资源为抓手,实现土地增值 大唐电厂共征用马屋村土地1200多亩,其中征用群众宅基地、道路、学校、村址720亩,马屋中心村仅占地210亩,臵换出510亩耕地,项目区群众户均增加了1.4亩土地。冉店乡项目共征迁土地2300多亩,因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共臵换出群众庄基地1200多亩,收益4200多万元,实现了土地增值,增加了群众收入。全县因“三告别”搬迁臵换出旧庄基910亩,可复垦耕地800多亩。 四、以培育产业为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全县建材、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和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武年内新增建材企业8家,从事运输商贸人员达到2000多人,运输车辆近千台,项目区群众年人均增收过千元,加快了搬迁群众 增收致富步伐。坚持移民搬迁与发展产业同步推进,全力扶持搬迁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全县新建优质果园3万亩,核桃园5万亩,苹果总产达到18万吨,产值达到3.15亿元;新建养殖小区11个,新增大家畜6000头;坚持对外输出和就地安臵相结合,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全年新增劳务输出5000人(次)以上。 五、以树立新风为根本,培养新型农民 外来企业的入驻,移民新居的建设,不仅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群众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渠道更广了,部分群众进城安家落户,从事商贸服务,一些群众兴办实体,承包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加快了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 在“三告别”工作中,我们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了四种搬迁模式: 一是整村搬迁,建设中心村安置。冉店乡马屋中心村也是今年市上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整合扶贫、计划、民政、新农办、水利、交通、城建、教育、卫生等16个部门资金1200多万元,高点定位,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将临近的下河、下孟、山庄村一并集中搬迁,落实配套项目15个,使中心村设施更加到位,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为实现搬迁群众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对特困户采取因户制宜的办法安置。我们把特困户搬迁作为“三告别”工程的重中之重,分三类安臵。一是搬迁积极性高,致富愿望强烈的一般贫困户,享受“3800+1”的政策,就地安臵;二是特别困难的户由县财政出资,再增加1万元,享受“3800+1+1”政策,比例提高控制在20%以内;三是无建设能力的特困户,采取集体统一修建免租房的方式,实施“交钥匙”工程,进行搬迁安臵。 三是人均耕地少于半亩的村,采取建安置楼的办法安置。鼓励边远山区及邻近乡镇的零散户到重点乡、重点镇集中建安臵楼。亭口镇亭北村规划建设安臵楼3幢,其中“三告别”户可安臵54户,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四是鳏寡孤独户采取送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的方式安置。县设中心敬老院,对年迈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统一安臵到县乡敬老院解决。对孤儿收养到全市在长武唯一的公办儿童福利院集中安臵。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注重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三告别”移民新村尽量安臵到新农村中,长远规划,一次到位。建设新居的同时,更加注重配套水、电、路、学校、村址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完善,提高综合开发能力,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是与“两项制度”相结合。我县作为全市唯一的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县,在“三告别”工作 中,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作用,实施扶贫和低保有效衔接,对“三告别”对象优先考虑,多方倾斜,最大程度地使搬迁对象得到扶持,保证他们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三是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结合劳务输出、“雨露计划”等项目,聘请专家教授来长武讲课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和“乘法养兔”项目,为群众无偿提供核桃苗木,发放种兔等形式,给予发展资金,为他们种下“摇钱树”,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机制,真抓实干,加大“三告别”工程实施力度,加快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大力实施“三告别”工程 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质量和水平 中共永寿县委 永寿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永寿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辖7镇6乡249个行政村,总面积889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底,全县仍有贫困群众4.06万名,其中5948户2.4万多人沿沟沿坡居住在土窑洞中,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0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们迅速启动实施了“三告别”工程,并把此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的思路,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合力攻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3517万元,搬迁贫困群众5199户21345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自加压力,调高目标 我县“三告别”户数多、任务重、困难大。县上结合实际,不等不靠,自加压力,进一步调高目标,提出全县赶 2011年6月底、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搬迁任务。今年,全县增加搬迁任务2115户8630人,总任务达到4128户16706人,占年初计划任务的205%。要求总户数在350户以下的8个乡镇今年全部完成搬迁,总户数在350户以上的5个乡镇力争今年完成今明两年总任务的80%以上。目前,仪井、渡马、店头、渠子等八个乡镇的“三告别”任务已全面完成。 二、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坚持把特困户作为重点和难点,因地因户制定政策。对4160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群众采取自筹自建的方式,每户补助1万元;对1200户相对有自建能力的特困户,每户补助2万元;对完全无力建房的500户特困户,按每户补助3万元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由乡村负责包建40-50平方米的廉租周转房;对五保户和40岁以上鳏寡孤独户及不愿搬迁建新居的农户,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采取投亲靠友、购臵旧民房以及利用敬老院、旧村委会、旧学校等措施进行安臵,确保不漏一户,不留一人。截止目前,全县1700户特困户房屋主体工程已建成1401户,占总任务的82%;建成廉租周转房297户13365平方米。同时,坚持把实施“三告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采取以集中搬迁安臵为主、异地新建和就地改造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制定新村整体规划和新居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水、电、路、学校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大村、中心村和城镇聚集,对于一些人口少,特别偏远的村进行整村搬迁撤并。 全县共集中搬迁安臵3639户14947人,异地搬迁1559户6403人,撤并村组27个。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我们采取“财政拿一点、项目争一点、社会捐一点、部门挤一点、群众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全县整合扶贫移民搬迁、农民安居工程、以工代赈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3744万元,捆绑水、电、路、农、林、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700多万元,县财政落实补贴资金1100万元,争取扶贫援建、慈善援助、市县“两联一包”、“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等社会资金52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9亿元,银行贷款1600万元,为“三告别”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四、规范程序,严把质量 一方面,严把搬迁对象审核关,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的程序,深入到搬迁户家中拍照建档立卡,评议审查,确定补助标准,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一方面,严把工程质量关,坚持“群众自建、政府监督”的原则,对搬迁工程量大、群众愿意统一建设的村组,由各乡镇从住房设计、工程队资质、材料选择上严把关口,指导群众与工程队签订承包合同和施工合同,由搬迁户推选出3—5名代表和施工方进行协商,全程负责工程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真正让“三告别”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五、加强领导,严格考核 县上及时成立了指挥部,由书记、县长任总指挥,每个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村,扶贫、民政、发展计划、城建等四个牵头部门分别包抓3-4个乡镇,其它每个县级部门联系一个村包建两户特困户,乡镇实行领导包片、同志包村责任制,县乡村三级联动,齐心协力推进“三告别”工程。对工作任务大的五个乡镇和相关村,派驻了专门工作组和68名后备干部蹲点抓进度。同时,把“三告别”纳入季度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验收制度,对连续三次检查排名靠后的乡镇和部门,由县纪委和组织部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免谈话;乡镇年终考核验收完不成任务的,对农村工作实行“一票否决”;部门年终考核验收完不成任务的不予评优,充分调动了全县合力抓“三告别”的积极性。 “三告别”工程的实施,让居住在土窑洞和危漏房的群众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效果良好,群众高兴。 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先后建成人饮工程77处,硬化村内街道144公里,建成文化休闲广场19 个、卫生室 35 个、农家书屋28个,新建沼气池2050口,安装太阳能378台、村村通设备3440台,及时让“三告别”群众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有病能方便医治。 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大力发展果畜主导产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千名能人带头创业致富计划”。通过一系列富民措施的实施,今年1-9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完成3174元,增长26.5%,初步实现了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三是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思富裕、谋发展的劲头更足,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文明新风日益浓厚。 四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在推进“三告别”过程中,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矛盾被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尽管我县“三告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完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三告别”工作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年三大步告别土窑洞 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中共旬邑县委 旬邑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旬邑县位于咸阳市北部,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0镇4乡187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人。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扶贫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把实施“三告别”工程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超前谋划,强力推进。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2.9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6000万元,新建民宅5416户、45.9万平方米,搬迁土窑洞居住群众181个村、22216人,基本实现了告别土窑洞目标。 一、树立民本意识,科学决策部署 旬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群众经济基础较差。近年来,虽然通过移民搬迁、易地安臵、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但是,由于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绝大多数贫困群众仍然居住在土窑洞和地坑院中。2007年底,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 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的决策,提出了“三年三大步,告别土窑洞”的目标,明确了“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自愿、逐年搬迁”的工作思路。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左右,采用移民搬迁“5+1”等扶持政策,在全市率先实施告别土窑洞工程。 二、规范程序标准,加快搬迁步伐 在推进“三告别”工作进程中,我县制订了《旬邑县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实施方案》,保证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是严格审核,确定对象。对全县居住在土窑洞中的群众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对符合搬迁条件的5400多户群众造册登记,建立档案。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示、村上初审、乡镇审核、县上审批”的程序,严格确定搬迁对象,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二是区别对待,分类搬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群众经济情况,把搬迁群众分为“一般户、特困户、残疾户和鳏寡孤独”四种类型,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对经济基础较好的一般户,坚持规划设计、用地调整、户型标准“三统一”,采取集中搬迁的形式向新农村、中心村靠拢,享受“5+1”政策补助;对特困户,按照每户2万元的标准补助;对残疾户,按照每户3万元标准实施“交钥匙”工程;对鳏寡孤独群众,在县中心敬老院集中安臵,保证了搬迁工程不剩一户、不漏一人。三是加快进度,确保质量。坚持超前谋划,每年年底就着手制订来年搬迁计划,落实搬迁户,通过“惠农卡”或“一折通”兑付补 助资金,确保搬迁工程及进开工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入住”。同时,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严把进料关口,加强施工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四是强化配套,完善设施。着眼优化搬迁村人居环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共硬化搬迁村道路113公里,铺设饮水管道136公里,架设低压线路63公里,修建休闲广场29处,新建卫生室28个。同时,对搬迁后的土窑洞和旧庄基及时复垦整理,新增耕地4376亩。目前,全县已建成了土桥镇镇头村、丈八寺镇柳峪村、排厦乡大槐树村、湫坡头镇椒村等36个土窑洞搬迁新村。 三、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 为了使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快致富”,我县在抓好群众建房工程和搬迁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搬迁村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干部帮扶等措施,帮助群众发展苹果、生猪养殖、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农家乐旅游、马栏土豆、底庙大葱等地方品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年来,累计为搬迁村群众投入信贷扶贫资金1260万元,发展养殖专业户860户。2009年底,全县土窑洞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1980元,较搬迁前增加370元。 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投入到位 实施“三告别”,资金是关键。对此,我们采取“财政补一点、群众筹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36 — 通盘考虑搬迁村民宅和水、电、路、校、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需要,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类资金,集中向搬迁村群众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应。三年来,县财政列支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进行补助;搬迁群众充分发挥投资主体作用,累计投入1.57亿元,建设民宅;捆绑使用水、电、路等项目资金3290万元,整合移民搬迁、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灾后重建项目资金3500万元,社会各界帮扶资金680万元,集中投向搬迁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需要。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和部门领导包村责任制,对搬迁户实行挂牌管理,跟踪服务,产业帮扶,实现了“搬迁一户、致富一户”。坚持把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半年讲评、年终评比,形成了抓工作、促落实的强大合力。 通过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三年多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保障民生是根本。居住问题始终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也是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从 —37 — 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入手,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因而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发展产业是基础。脱贫致富是实施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搬迁建设,一手抓苹果、畜牧等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保证了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 整合资金是关键。实施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证。工作中,我们探索出了“四个一点”筹资模式,保证了建设需要。特别是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了群众搬迁积极性,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力支撑。 强化领导是保障。只有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证,才能形成抓落实的合力。我们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了工作力量,落实了各方责任,形成了上下齐抓、全县参与的工作格局,保证了“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 总之,我们在“三告别”工程实施上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确保年内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告别土窑洞目标。 —38 —
本文档为【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88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