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

举报
开通vip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一)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二)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三)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四) 鸟类:单锥体牙 (五)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 ( 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一)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二)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三)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四) 鸟类:单锥体牙 (五)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 ( 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cementum):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dentin):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dental pulp):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1)切牙 (incisor teeth):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 (cuspid teeth):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3)前磨牙(双尖牙) (premolars bicuspid teeth):位于尖牙与磨牙之间,上、下、左、右共8个。牙冠呈立方体,面一般有两个牙尖,主要是协助尖牙和磨牙行使功能。牙根为单根或双根。 4)磨牙 (molars):位于前磨牙的远中。上、下、左、右共l2个。牙体由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渐小。牙冠大,面大,有4?5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功能是捣碎、磨细食物。牙根一般2?3个根。 (2)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出生后6?8个月开始陆续萌出,到两岁半左右全部萌出,共20个。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被恒牙所代替。 2)恒牙 (permanent teeth):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萌出和替换,逐步替代乳牙,成人一般有恒牙28?32个。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的趋势。 (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eeth):位于牙弓的前部(口角之前),包括切牙和尖牙。 2)后牙 (posterior teeth):位于牙弓的后部(口角之后),包括前磨牙和磨牙。 3.牙的功能 (1)咀嚼 (mastication)。 (2)发音和言语 (pronunciation and speech)。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esthetics)。 (二)牙的萌出及牙位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52997400_1方法 1.牙的萌出 (1)牙萌出的生理特点 1)时间与顺序: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顺序先后萌出。 2)左右对称萌出:中线左右同颌的同名牙几乎同时萌出。 3)下颌早于上颌:下颌牙的萌出要比上颌的同名牙早。 (2)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1)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颌乳中切牙。 2)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3)最早萌出的恒牙:下颌第一磨牙。 4)最晚萌出的恒牙:上颌第三磨牙。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则最晚萌出的恒牙为上颌第二磨牙。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顺序: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2)恒牙萌出顺序:上颌多为: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第一前磨牙、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下颌多为: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上述为乳恒牙正常萌出的大致顺序,不同个体可能有差异。 2.牙位记录方法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部位记录法,以“+”符号将牙弓分为上、下、左、右四区。每区以阿拉伯数字l?8分别依次代表中切牙至第三磨牙;以罗马数字??V分别依次代表每区的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Palmer记录系统也是分为上、下、左、右四区,恒牙记录同部位记录法;乳牙以 E代表每区的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英语字母A? (三)牙体解剖的常用名词及标志 1.应用术语 (1)中线 (median line):是将颅面部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2)牙体长轴 (long axis):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3)接触区 (contact area):相邻两牙邻面接触的部位,亦称邻接区。 4)线角 (line angle):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 ( 交称为近唇线角。 (5)点角 (point angle):牙冠上三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点角; (6)外形高点 (height of contour):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7,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 2.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2)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3)舌面,lingual surface,:前、后牙的牙冠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腭面,palat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的两个邻面中,面向中线的一面,称为近中面。 (5)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的两个邻面中,背向中线的一面,称为远中面。 (6)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相对发生咬合接触的面,称为面,亦称咬合面。 (7)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切端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3.牙冠的表面标志 (1)突起部分 1)牙尖(dental cusp) :牙冠上近似锥体形、突出成尖的部分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面上。 2)切缘结节(mamelon) :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是牙釉质过分钙化所形成的,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4)舌面隆突 (cingulum) : 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3)嵴 (ridge):为牙釉质的长线状隆起。不同部位的嵴,有不同的名称,如边缘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等。 1、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缘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 2、 轴嵴(axial ridge) :为轴面上从牙尖顶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唇轴嵴、颊轴嵴、舌轴嵴 3、 边缘嵴(marginal ridge): 为前牙舌面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4、 牙尖嵴(cusp ridge): 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尖牙的近、远中牙尖嵴组成切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5、 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 为牙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每条 三角嵴均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6、 横嵴(transverse ridge): 为牙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颌面的细长形牙釉质 隆起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7、 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尖三角嵴相连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 志。 8、 颈嵴(cervical ridge): 牙冠唇、颊面沿颈缘部位、微显突起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唇颈嵴 颊颈嵴 (2)凹陷部分 1)窝(fossa):为前牙舌面和后牙面上不规则的凹陷,如舌窝、中央窝。 2)沟(groove): 位于牙冠的轴面及牙合面,介于牙尖和嵴之间,或窝的底部的细长凹陷部分 2)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为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而有规则的浅沟。 3)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 :除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都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则。 4)裂(fissure):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5)点隙(pit):3条或3条以上的发育沟汇合处所形成的点状凹陷。 (3)斜面(inclined surface):组成牙尖的各面,称为斜面。两面相交成嵴,四面相交成牙尖顶。各斜面依其在牙尖的位胃而命名。 (4)生长叶(lobe):牙发育的钙化中心称为生长叶,其交界处为发育沟。 三、牙体外形及生理意义 (一)恒牙外形 主要描述:上颌的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 1.上颌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是切牙中体积最大的。 (1)唇面 (labial surface labial aspect):近中缘与切缘较直,远中缘略突。切缘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 角略为圆钝。在切缘l,3处可见两条浅的纵行发育沟。新萌出时切缘可见3个切缘结节。外形高点在颈l,3处。 (2)舌面 (lingual surface) lingual aspect:外形似唇面但较小。中央凹陷称为舌窝,四周有突起的嵴,分别称为近中边缘嵴、远中边缘嵴、切嵴和颈部的舌隆突。外形高点在颈l,3处。 (3)近中面 mesial aspect:似三角形,较大而平,三角形的底为颈曲线,三角形的顶为切嵴,接触区在切1,3靠近切角。 (4)远中面 distal aspect:与近中面相似,稍短较圆突。接触区在切l,3离切角稍远。 (5)切嵴:唇侧较平,舌侧圆突成嵴。从侧面观察,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 (6)牙根:为粗壮、较直的单根。唇侧宽于舌侧,牙根向根尖逐渐缩小,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较直或略偏远中。根长较冠长稍长,也有稍短者。 2.上颌尖牙 (maxillary canine) 是口内牙根最长的牙。冠与根的唇舌径比切牙的大。 (1)唇面:似圆五边形。未磨耗的尖牙,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处的交角约呈直角。唇轴嵴明显,由尖牙的顶端伸延至颈l,3处,将唇面分为两个斜面。唇轴嵴两侧各有一条发育沟。外形高点在中i,3与颈l,3交界处。 (2)舌面:较唇面稍小,远中边缘嵴比近中边缘嵴短而突,颈缘较小。远中牙尖嵴比近中牙尖嵴略长,舌隆突显著。舌轴嵴明显,将舌窝分成近中舌窝和远中舌窝。 (3)邻面:似三角形。远中面比近中面更为突出且短小,近中接触区靠近切角,远中接触区距切角稍远。 (4)牙尖:由四嵴和四斜面组成。四嵴为唇轴嵴、舌轴嵴、近中牙尖嵴和远中牙尖嵴,汇合成牙尖顶。近中牙尖嵴短,远中牙尖嵴长,牙尖顶偏近中。 (5)牙根:长而粗壮的单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略向远中弯曲。根长约为冠长的两倍。 3.上颌第一前磨牙 (maxillart first premolar)(双尖牙)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大的,整个牙冠呈立方形。 (1)颊面:与尖牙唇面相似,但较小,颊尖略偏远中。颊轴嵴两侧可见发育沟各一条,外形高点在颊颈嵴处。 (2)舌面:小于颊面,似卵圆形,光滑而圆突。舌尖较颊尖短小,偏近中。外形高点在舌面中1,3处。 (3)邻面:呈四边形,颈部最宽。近中面近颈部凹陷,有近中沟。远中面较突,颈部平坦。近远中接触区均靠缘偏颊侧。 (4)面:外形似六边形。颊缘宽于舌缘,远中边缘嵴长于近中边缘嵴。有颊、舌两尖,颊尖长大、舌尖较短小。中央凹陷成窝,称为中央窝。窝底有近远中走向中央沟,止于近、远中点隙;再分出近、远中沟,近中沟越过近中缘至近中面,远中沟止于远中边缘嵴。 (5)牙根:扁根,多在牙根中部或根尖1,3处分叉为颊舌两根。颊根较长,舌根较短,根尖偏远中。颈缘下至根分叉处有沟状凹陷,远中面的沟较近中面的深。 4.上颌第一磨牙 (maxillary first molar) 6岁左右即萌出,故称为六龄牙,是上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1)颊面:略呈梯形,缘长于颈缘。有两个颊尖,近中颊尖略宽于远中颊尖,两尖之间有颊沟通过,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处。 (2)舌面:大小与颊面相近或稍小,外形高点在舌面的中1,3处。有两个舌尖,近中舌尖宽于远中舌尖。远中舌沟由两舌尖之间延续到舌面的1,2处。近中舌尖的舌侧有时可见第五牙尖。 (3)邻面:约为四边形,颊舌厚度大于颈高度。外形高点在l,3处。近中接触区靠缘偏颊侧。远中面不如近中面规则,稍小,远中接触区靠缘中1,3处。 (4)面:呈斜方形,近中颊角与远中舌角为锐角。有四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颊侧牙尖锐利,舌侧牙尖较钝。近中颊尖略大于远中颊尖;近中舌尖最大,是上颌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最小。面中央凹陷成窝。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在面中央相连,形成斜嵴。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由斜嵴将窝分为近、远中窝,近中窝较大,又称中央窝。有三条发育沟:颊沟、近中沟和远中舌沟。远中舌沟一端至远中边缘嵴内,另一端经两舌尖之间越过舌袷边缘嵴至舌面。 (5)牙根:由三根组成: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舌根。两颊根间分叉度较小,颊根与舌根间分叉度较大,远中颊根短小,舌根最大。 5.下颌第一磨牙 (mandibular first molar) 与上颌第一磨牙一样,称为六龄牙,是下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1)颊面:约呈梯形,近远中径大于颈径。缘长于颈缘,近中缘直,远中缘突。缘可见三个牙尖,即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和远中尖。有颊沟和远中颊沟通过牙尖之间,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 (2)舌面:呈梯形,小于颊面且稍圆突。缘可见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有舌沟从两舌尖之间越过。外形高点在中1,3处。 (3)邻面:约呈四边形,近中面的颊颈角及舌角为锐角;近、远中面的接触区均在近缘偏颊侧。 (4)面:略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颊缘长于舌缘;近中缘较直,远中缘短而突。可见五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远中尖最小。颊侧牙尖短而网,舌侧牙尖长而锐。可见中央窝和近中窝。有三个点隙:中央点隙、近中点隙和远中点隙。有五条发育沟:颊沟、远中颊沟、舌沟、近中沟和远中沟。 (5)牙根:为扁而厚的双根,根干短。牙根未分叉的部分称根干或根柱。近中根比远中根稍大,根尖弯向远中。远中根有时又分为颊、舌两根,此型约占22%。 6.上颌侧切牙 (maxillary lateral incisor):外形基本与上颌中切牙相似,特点是体积稍小,形态窄而长。与上颌中切牙形态的主要区别: 1)唇面窄小而圆突,近中切角为锐角,远中切角呈圆弧形,发育沟不如上颌中切牙明显。 2)舌面的边缘嵴比中切牙明显,舌窝窄而深,有时有沟越过舌隆突的远中并延续到根面。 3)邻面的近、远中接触区均在切1,3,比中切牙距切角远。 4)牙根细而稍长,根长大于冠长,牙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卵圆形。 7.下颌中切牙 (mandibular central incisor):是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冠宽度约为上颌中切牙的2,3。 1)唇面近中缘与远中缘基本对称,近中切角与远中切角大体相等,离体后难以区分左右。 2)舌窝及暗不明显。 3)近、远中面的接触区均靠近切角,两面了角形大小相等。 4)牙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葫芦形。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比近中面略深,可作左右鉴别。 8.下颌侧切牙,mandibular lateral incisor,:与下颌中切牙形态相似,其特点为: 1)牙冠比中切牙稍宽,切缘略向远中倾斜,近中切角锐,远中切角圆钝。 2)近中邻面平大,接触区近切角,远中邻面小而突,接触区稍离切角。 3)牙根形扁,较下颌中切才稍长,根尖偏远中。 9.下颌尖牙 (mandibular canine):与上颌尖牙相比,有以下特点: 1)下颌尖牙比上颌尖牙窄而薄,牙体显得细长。 2)唇面近中缘长,基本与牙体长轴平行;近中牙尖嵴约占唇面宽度的1,3,远中牙尖嵴约占2,3。两牙尖嵴的交角大于90?;发育沟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3)舌轴嵴边缘嵴及窝沟均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4)唇面观察,下颌尖牙冠与根的近中缘呈直线相延续;邻面观察,冠与根的唇缘呈弧形相连。 5)下颌尖牙牙根细长,颈横剖面成扁圆形。 10.上颌第二前磨牙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与上颌第一前磨牙比较,有以下特点: 1)颊面颈部比上颌第一前磨牙者宽,颊尖圆钝,发育沟不明显,颊轴嵴圆钝。 2)面颊缘宽度与舌缘相近,颊、舌两尖均偏向近中,两尖大小相似。近中,面无近中沟。中央窝浅,中央沟短,近远中两点隙相距较近。 3)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多为扁形单根,根尖钝而弯,多不分叉。 11.下颌第一前磨牙 (mandibular first premolar):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小的。与上颌前磨牙比较,有以下特点: 1)颈部明显缩小,颊颈嵴突起明显,外形高点位于颈l,3处。 2)舌面短小,仅及颊面的l,2。 3)近、远中面接触区均靠缘偏颊侧。 4)面呈卵圆形,颊尖长大而舌尖很小,两尖均偏向近中。颊尖三角嵴与舌尖三角嵴相连成横嵴,将面分为较小的近中窝和较大的远中窝。 5)牙根为扁形绌长单根,根尖略偏远中。 12.下颌第二前磨牙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牙冠呈方圆形,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儿乎相等。分为二尖型和三尖型。 1)颊面颈部较宽,颊轴嵴较圆。 2)舌面与颊面大小相等。二尖型者可见一个舌尖。三尖型者可见两个舌尖,近中舌尖大,远中舌尖小,两尖之间有舌沟,舌面较颊面大。 3)近远中接触区均靠近缘偏颊侧。 4)颊尖与舌尖高度相近,面发育沟大致有三种形态:H型、U型、Y型。二尖型的发育沟多为H型和U型,三尖型多为Y型。 12.上颌第二磨牙 (maxillary second molar):体积稍小于第一磨牙。 1)近远中宽度较窄,远中颊尖明显减小,近中颊轴嵴比远中颊轴嵴突出。 2)远中舌尖更小,近中舌尖占舌面的大部分,极少有第五牙尖。 3)近中面大于远中面。 4)面斜嵴不如第一磨牙明显。 5)牙根数与第一磨牙相同,但三个牙根分叉度较小,且向远中偏斜。少数牙根愈合成两根。 13.下颌第二磨牙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1)面呈方圆形,有四个牙尖和四条发育沟,使整个咬合而看上去呈“田”字形,无远中尖。少数五尖形与下颌第一磨牙相似。 2)两根皆偏远中,根分叉度小于下颌第一磨牙。少数可分为三根。 14.第三磨牙 third molar:上下颌第三磨牙的形态、体积和位置均可能发生变异。其共同特点为:面副沟多,牙尖、边缘嵴不明显。牙根常融合为单根,但临床也可见有牙根数目和形态变异很大者。 1、 上颌切牙与下颌切牙区别: (1) 上颌切牙的牙冠宽大,唇面发育沟明显,下颌切牙的牙冠窄小,发育沟 不明显 (2) 上颌切牙的舌面边缘嵴明显,舌窝较深,下颌切牙的舌面无明显边缘嵴, 舌窝较浅 (3) 侧面观,上颌切牙的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下颌切牙的切嵴靠近牙体 长轴 (4) 上颌切牙牙根粗壮而直,下颌切牙牙根窄而扁,近远中面凹陷呈沟状 2、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区别 (1) 上颌尖牙体积大,牙冠宽大,下颌尖牙体积较小,牙冠窄小 (2) 上颌尖牙唇颈嵴、唇轴嵴、舌轴嵴和舌面隆突较明显,下颌尖牙则不很 明显,舌窝较浅 (3) 上颌尖牙近中缘自切缘向近中展开,下颌尖牙近中缘与牙根近中缘相连 呈直线 (4) 上颌尖牙近远中斜缘相交近似直角,下颌尖牙成钝角 (5) 上颌尖牙牙尖顶偏向近中,下颌明显偏向近中 (6) 上颌尖牙牙冠、根的唇缘相连不成弧线,下颌相连成弧线 (7) 上颌尖牙牙根粗长,颈横切面呈卵圆三角形,下颌尖牙牙根细长,颈横 切面呈扁圆形 3、上颌前磨牙与下颌前磨牙的区别 (1) 上颌前磨牙的牙冠较直,略偏牙体长轴的颊侧,下颌前磨牙的牙冠向舌 侧倾斜。 (2) 上颌前磨牙的牙冠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牙冠狭长,下颌前磨牙的牙冠, 颊舌径与近远中径相近,牙冠方圆。 4、上颌磨牙与下颌磨牙的区别 (1) 上颌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下颌磨牙的牙 冠牙合面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 (2) 上颌磨牙的牙冠较直,下颌磨牙倾向舌侧。 (3) 上颌磨牙的颊尖锐而舌尖钝,下颌磨牙的舌尖锐而颊尖钝。 (4) 上颌磨牙多为三根,下颌磨牙多为双根。 (二)乳牙外形 乳牙的解剖形态与恒牙相似,但也有其特点。 1.乳牙外形的特点 (1)体积小,牙冠短小,乳白色。 (2)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3)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 (4)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与颈嵴都比恒前牙明显。 (5)下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6)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基本相等。 ( (7)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2.乳前牙 乳前牙包括上下颌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各牙都与同名恒牙相似,其特点如下: (1)乳牙色白,牙冠短小。颈嵴突出,牙根明显缩小,冠根分明,宽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点。 (2)上颌乳中切牙牙冠短而宽,似铲形,发育沟不明显。舌面隆突、舌窝明显。单根扁而宽,根尖向唇侧弯曲,根长约为冠长的2倍。宽冠宽根是该牙的解剖标志。 (3)上颌乳尖牙唇面牙尖长大,约占牙冠长度一半,近中牙尖嵴长于远中牙尖嵴,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单根细长,根尖偏远中并向唇侧弯曲。 (4)下颌乳切牙牙冠长度稍大于宽度,不像恒切牙呈窄长。其舌面边缘嵴与舌窝明显,从邻面观察其唇颈嵴、舌面隆突都较恒牙者显著。牙根细长,约为冠长2倍。 乳切牙 上颌乳中切牙: 牙冠:近远中径大于切颈径,牙冠宽短。近中切角近似直角。牙冠颈部 很厚,冠根分明。 牙根:单根,宽扁,根长约为冠长的二倍。宽冠宽根是该牙重要解剖标志。 上颌乳侧切牙 牙冠:外形与上颌乳中切牙相似,但较小且短窄。近远中径小于切颈径 。近中切角为圆角,远中切角呈圆弧形。舌窝浅。 牙根:单根,较窄而略厚,根尖偏向唇侧,略为斜向远中。 下颌乳中切牙 牙冠:切嵴较直,近、远中缘对称,近、远中切角较锐。切缘较薄。 牙根:单根,较细长,根长约为冠长的二倍。牙根较直,根尖部偏向唇 侧。 下颌乳侧切牙 牙冠:唇面的近中缘长,近中切角为一小圆角,远中切角为一圆钝角。 牙根:单根,长度比下颌乳中切牙稍长,牙根自唇面向舌侧缩窄,根尖 微向唇侧,略微斜向远中。 乳尖牙 上颌乳尖牙 牙冠:唇面牙尖长大,约为牙冠一半,牙尖偏远中,近中斜缘长于远中 斜缘。唇轴嵴很突,颈嵴最突,颈缘弧度很小,几乎平直。 牙根:单根,细长较直,根尖偏远中并弯向唇侧。 下颌乳尖牙 牙冠:与上颌相似,牙冠较短而窄。牙尖偏近中。颈缘平直,近中缘长 直,远中缘较短圆突。 牙根:单根,较上颌乳尖牙的牙根稍窄。 3.第一乳磨牙 (1)上颌第一乳磨牙 1)牙冠:颊面的宽度大丁长度。近中缘&直,远中缘短突,颈部缩窄。颊尖微突,略偏近中。舌面较小而突。邻面可见其1,3显著缩窄,颊侧颈l,3处非常突出。面形态似上颌前磨牙,但颊、舌两牙尖的三角嵴及面沟的形态均不如上颌前磨牙清晰。面有中央窝及近中窝。 2)牙根:细长,三根分叉大,根于较短。 (2)下颌第一乳磨牙 1)牙冠:形态不同任何恒牙。颊面虽为四边形,但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特短且突。近中颊尖大于远中颊尖,近中颊颈嵴最突。两颊尖之间有沟。舌面可见长而尖的近中舌尖和短小而圆的远中舌尖,近远中缘的长度约相等。两舌尖之间有沟。面为不规则的四边形,近中边缘嵴特短,近中颊、舌两尖相距较近,三角嵴相连,将面分成较小的近中窝及较大的远中窝。面的沟嵴不清晰。 2)牙根:分近中及远中两根。 第二乳磨牙: 上颌第二乳磨牙和下颌第二乳磨牙各与同颌的第一恒磨牙形态近似,位置又彼此相邻,很容易混淆,其特点如下: (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短小,色乳白。 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方缩小。 ( (3)下领第: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 (4)第二乳磨牙根干短,牙根向外张开。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与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外形区别 ,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较小,色乳白。 ,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牙合方缩小。 ,3,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 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 ,4,上颌第二乳磨牙为三根,下颌者为二根,单根柱短,牙根向周围张开。 ,5,口腔混合牙列中,同颌一侧牙列上,从近中向远中若有两个相似的磨牙, 则位于近中较小者即为第二乳磨牙。因第一、第二、第三恒磨牙的体积从近中 向远中依次减小。 (三)乳牙与恒牙的鉴别 1.体积:恒牙体积较大,磨牙体积以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磨牙次之。乳牙体积比同名恒牙要小,乳磨牙体积以第一乳磨牙较小,而第二乳磨牙较大。 2.颜色:恒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黄,乳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青白。 3.颈嵴:恒牙颈嵴突起不明显,乳牙颈嵴突起明显。 4.冠根分界:恒牙牙冠颈部缩窄,形态上与牙根的分界不太明显。乳牙牙冠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5.牙根:恒前牙根尖可偏远中,乳前牙根尖可偏唇侧。恒磨牙根干较长,根分叉小;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1、婴儿生后约半岁乳牙开始萌出,约2岁半萌出20个乳牙。6~7岁至12~13 岁,乳牙逐渐脱落,为恒牙所代替。此时应注意口腔防护保健。 2、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3、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能促进颌骨的成长发育。 4、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5、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 牙的发育过程 发育(development) 钙化(calcification) 萌出 (eruption)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 萌出 (eruption):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牙萌出的生理特点: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先后顺序、左右成对地先后萌出。下颌牙的萌出略早于上颌同名牙 乳牙的萌出 萌出顺序: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恒牙的萌出 乳、恒牙更替的关系: 乳牙:? ? ? ? ? ? ? ? ? ? 恒牙: 1 2 3 4 5 6 7 8 恒牙萌出顺序:上颌为6-1-2-4-3-5-7或6-1-2-4-5-3-7 下颌为6-1-2-3-4-5-7或6-1-2-4-3-5-7 ,四,应用解剖与牙体形态生理意义 1.应用解剖 (1)切牙 1)上颌切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受创伤,缺损后对发音和美观有直接影响。 2)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3)下颌切牙接近下颌下腺、舌下腺导管口,受唾液的冲刷不易发生龋齿,但舌面近颈部往往有牙垢、牙石沉积。 4)上颌中切牙牙根较圆且直,拔除时可用旋转力。上颌侧切牙牙根常有弯曲,下颌切牙牙根扁而长,拔除时不可用旋转力。 5)上颌侧切牙外形常有变异或先天缺失。 (2)尖牙 1)尖牙位于口角处,其根长大粗壮,起支撑口角的作用。如缺失则口角塌陷,对面容影响较大。 2)牙冠各面光滑,自洁作用较好,发生龋齿的机会少。 3)因其牙根长、稳固,通常是口内留存时间最长的牙。修复时多用作基牙。 4)上颌尖牙牙根为圆锥形单根较圆,拔除时可用旋转力。 (3)前磨牙 1)牙合面的点隙、沟和邻面均为龋齿的好发部位。 2)由于第一磨牙缺失的机会较多,故第二前磨牙常作为义齿修复的基牙。 3)牙根为扁形单根或双根,且根尖多弯曲,拔除时主要使用摇力。 4)下颌前磨牙常用作判断颏孔位置的标志。 5)前磨牙面中央窝内,可能出现畸形中央尖,常因磨耗而穿髓,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多见。 6)上颌前磨牙与上颌窦接近,根尖感染可波及上颌窦,取断根时避免使用推力。 (4)磨牙 1)第一磨牙萌出最早,窝、沟、点隙多,易龋坏。 2)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和关系,对建立正常咬合起重要作用,故应尽量保留和尽早治疗。如必须拔除,也应及时修复,以免影响正常咬合关系。 3)第一磨牙牙冠形态与第二乳磨牙相似,在拔牙时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认。 4)第三磨牙常有先天缺失、错位萌出或阻生。 5)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仅以薄骨质相隔,其根尖感染可能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拔牙时,特别是在取出断根时,应避免将断根推入上颌窦。 6)下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关系密切,在拔牙时应注意器械的用力方向,以免将牙根推入下颌管,损伤下牙槽神经。 7)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导管口第二磨牙也是临床寻找腭大孔的标志。 8)拔出上下颌磨牙时,注意牙根数目、分叉度和方向,以免断根或根残留。 (5)乳牙 1)乳牙的龋患率高,应及时治疗。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有助于儿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健康成长。 2)乳牙将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对颌骨的生长发育起生理性刺激作用。如乳牙缺失,可能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成为牙颌畸形的原因之一。 3)位置正常而健全的乳牙,可引导恒牙的正常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或滞留,将容易引起恒牙的错位萌出或阻生。 4)乳磨牙的根分叉下有恒牙牙胚,治疗操作时应注意。 2.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1)切缘与面:咬合时上下牙的尖窝相对,沟嵴相合;前牙切嵴对刃时则是两嵴相对,这样的形态在咀嚼时可对食物起联合切割或杵臼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血嚼效率。 2)唇颊舌面突度:咀嚼时食物顺着突度在牙龈表面擦过,起生理性按摩作用,可防止牙龈萎缩。如突度过小,牙龈受到食物的直接撞击,易引起牙龈的创伤性萎缩;如突度过大,牙龈失去生理性按摩,可能产生废用性萎缩。 另外,牙冠颈1/3处的外形高点可起扩张龈缘的作用,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3)邻面突度:牙冠借助邻面突度相互接触,紧密相邻,可防止食物嵌塞;同时使邻牙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以分散咬合压力,有利于牙的稳固。 4)楔状隙(外展隙):正常接触区周嗣呈“V”字形的空隙,在唇(颊)、舌侧和切、方作为食物的溢出道。在排溢过程中食物摩擦牙的邻面,使牙冠邻面保持清洁,防止龋病和龈炎。在龈方者称为邻间隙,被牙龈乳突充填,可保护牙槽骨,不使食物残渣存积。 (2)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牙根形态与牙的稳固性有关。多根牙较单根牙稳固,长根牙较短根牙稳固。粗根牙较细根牙稳固,扁根牙较圆根牙稳固。根分叉大,根尖面积的大于面积的牙稳固。受力小的牙多为单根,如切牙。尖牙位于牙弓的转折处,受力较强,虽为单根,但长大粗壮,以利稳固。磨牙受力较大,方向复杂,故为多根,使其能承受较大的力,抵御各种方向的力。 四、髓腔形态及应用解剖 (一)髓腔的解剖形态(pulp cavity) 1.髓腔:位于牙体的中部,有一个与牙体外形相似但又最著缩小的空腔,称为髓腔。腔的周围为牙本质覆盖,腔内被牙髓组织充满。髓腔朝向根颈及牙冠的一端扩大成室称为髓室;朝向牙根的一端缩小成管称为根管,又名髓管。根管末端开口处,称为根尖孔,此孔为牙髓至牙周间隙的通道。 (1)髓室(pulp chamber):位于牙冠及牙根的颈部,比较宽大,每个牙内只有1个髓室。髓室由6个面组成:朝面或切嵴者称髓室顶(roof of pulp chamber),髓室向牙尖方向突入呈角状部分称为髓角(pulp horn);朝向牙根一面称为髓室底(floor of pulp wall of pulp chamber),分别称为颊侧髓chamber);还有4个面朝向牙冠的轴面髓室壁( 壁、舌侧髓擘、近中髓壁和远中髓壁。髓室与根管移行处称为根管口(root canal orifice),后牙的根管口明显可见,前牙因髓室和根管无明显界限,故根管口亦不显著。 (2)根管 (root canal system):髓腔位于牙根内的细长部分称为根管。根管的数目与牙根数目常不一致,一般牙根较圆者多为1个根管,较宽扁的牙根常有2个根管,偶可有3个根管。 (3)根尖孔:为髓腔内血管、神经、淋巴管等至牙周的通道。根尖孔位于根尖较多(57%),旁侧较少(43%),其中以舌侧最多,其余依次为远中、近中和唇、颊侧。根管最狭窄处不在根尖孔,而是距根尖孔约1mm处。 (二)恒牙髓腔的解剖特点、增龄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1.前牙的髓腔形态前牙的髓腔特点:根管多为单根管,髓室和根管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顶(58%)。 (1)上颌前牙的髓腔形态 1)唇舌剖面观:呈梭形,平颈缘处髓腔唇舌径最大,自颈缘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中1,3处,向根尖方向亦缩小。尖牙髓腔向切端方向很窄很尖,根管的唇舌径较大直到根尖1,3才变窄,到根尖孔处显著缩小,但仍大于切牙。 2)近远中剖面观:呈三角形,髓室顶位三角形底最宽处,接近牙冠中1,3处。髓腔由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尖牙近切端及根尖的髓腔都很细小,其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3)横剖面观:切牙根颈横剖面的髓腔呈圆三角形,唇侧比舌侧宽,与牙根外形基本一致,位居剖面的中央略偏唇侧。尖牙髓腔为椭圆形,位于牙根的中央,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中部横剖面见根管均较小较圆。 (2)下颌前牙的髓腔形态:下颌切牙牙体较小,故髓腔亦细小得多。下颌中切牙分为唇、舌双管者约占4%,下颌侧切牙双管者约占2%,下颌尖牙唇、舌向双根管约占4%。 1)唇舌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的唇舌径仍在颈缘附近最大,靠切端很尖细,根管的唇舌径宽,直到牙根中1/3才开始变细,向根尖逐渐缩小,大多为单根管。下颌尖牙的髓室和根管与上尖牙相似,但比上颌尖牙窄小;髓腔唇舌经较大,最大的一段位于冠颈和根颈1/2或1,2。 2)近远中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呈窄长三角形,近切嵴部分的髓室仍最宽,髓室自切嵴向根尖逐渐缩窄。髓室底接近冠中1,3。下颌尖牙髓腔较窄两端成尖形,髓角钝接近冠中1,3,髓室和根管一般较上颌尖牙的窄小。 3)横剖面观:下颌切牙颈部横剖面髓室的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中横剖面呈椭圆或圆形,根管的唇舌径及近远中径均缩小,有时可见唇、舌向两根管。下颌尖牙根管与上颌尖牙的相似,但较其窄小。 2.前磨牙的髓腔形态 (1)上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髓室位于牙冠颈部及根柱内。髓室顶中部凸向髓腔,最凸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顶上有颊舌两个髓角。 1)颊舌剖面观:有2个清楚的髓角突入颊尖和舌尖中,颊侧髓角较舌侧髓角高而尖,接近牙冠中1/3。舌侧髓角较低,接近冠颈l,3。根管向根尖方向逐渐缩小。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单管型约占28%,单根双管型(由髓室至根尖为2个分开的根管,2个根尖孔或合并为1个根尖孔)约占31%,单根单双管型(根管分而复合,合而复分的复杂型)约占27%,双根双管型约占14%。偶尔还有3个根、3个根管、3个根尖孔者,其分布为颊侧2个、舌侧1个。上颌第二前磨牙髓腔形态与上颌第一前磨牙者相似,但髓腔颊舌厚度却较大,近远中宽度较窄。颊舌髓角均较短,根管也分为四种类型:单根单管型约占48%,单根双管型约占19%,单根单双管型约占29%,双根双管型约占4%。 2)近远中剖而观:与尖牙略相似,髓室与根管都很窄小。 3)横剖面观:上颌第一前磨牙颈部横剖面显示髓室的颊舌径明显大于近远中径,髓室的颊舌向中份缩窄呈“肾形”,在根中部面单根管呈椭圆形,若为2个根管均圆小,但舌侧根管较颊侧大。上颌第二前磨牙颈部和根中横剖面,髓腔多呈“椭圆形”,仍为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2)下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 1)颊舌剖面观:髓腔的牙冠2,3颊舌径较大,有颊舌髓角突入牙尖。颊侧髓角特别高而位于牙冠中1,3。因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舌尖特低,舌侧髓角特别短小,接近冠颈l,3。根管的颊舌径较大,直到根尖l,3才开始缩小成管,少数到根中1,3或根颈1,3缩小成管。大多为单根管,占83%。下颌第一前磨牙17%在其根中1,3以下分为颊、舌向两个根管。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与第一前磨才的相似,但颊、舌两髓角都明显,颊侧髓角稍长于舌侧髓角,两者均位于牙冠的颈1,3处。 2)近远中剖面观:髓室和根管形似尖牙,很窄小,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较长。 3)横剖面观:牙颈部横剖面可见下颌第一前磨牙髓室呈椭圆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若为双根管均呈圆形。下颌第二前磨牙髓室成椭圆形。根中部横剖面2个牙的根管都显著缩小成圆形。 3.磨牙的髓腔形态磨牙的髓腔形态仍与其外形相似。其特点:髓室大呈立方形,根管数目多而细,略有弯曲,髓室和根管分界明显,能从髓室底观察到2?3个或更多的根管口。 (1)上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上颌磨牙的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 >近远中径>髓室高度,髓室顶上有4个髓角与相应的牙尖斜相对应,髓室底可见3?4个根管口,与相应根管相同。 1)颊舌剖面观:经过近中颊根及舌根的剖面,髓室形态与外形相似,颊舌径很宽,有髓角突入相应牙尖,近中颊侧髓角高于近中舌侧髓角,接近牙冠中1,3。 髓室顶凹向下,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底呈圆形,位于颈缘龈方约2mm处,近根管处可见3?4个根管开口,有根管进人相应牙根。据调查,近颊根分为颊舌两根管型或单双管型,在第一磨牙中约占63%,第二磨牙约占30%。远颊根管分为两管型在第一磨牙中约占9%。舌侧根管较圆,粗而直长呈单根管。上颌第三磨牙髓室大,根管短小,变异较多,一般融合成1个根管。 2)近远中剖面观:髓室近远中径较颊舌径窄,近中颊髓角高于远中颊髓角。近中颊侧根管窄而弯曲。 3)横剖面观:颈部横剖面可见3个或4个根管口。其中舌侧根管口大而圆;远颊根管口较圆,并位于近颊根管的远舌侧;近颊根管口较扁,有时可见颊舌向两根管口。根中横剖面仍为近颊根管扁,远颊根管小而圆,舌侧根管较大亦为圆形。上颌第二磨牙可有3?4个根管。上颌第三磨牙髓腔与第二磨牙相似,但变异更多,大部分融合成1个根管。 (2)下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下颌磨牙的髓室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髓室底多见3?4个根管口,与相应根管相同。 1)颊舌剖面观:髓室在近中的颊舌剖面较远中的颊舌面为宽,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牙根约87%分成颊舌向双根管或单双根管,多由两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双根管),也有的舌根管较小,行至根尖1,3处合二为一,由一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单双根管),近中根管为单根管者较少;远中根约40%分为颊舌双根管或单双根管。下颌第二磨牙髓腔形态与第一磨牙相似,但略小些,双根管或单双根管在近中根共占64%,在远中根管共占18%。 2)近远中剖面观:近远中剖面内髓室宽于颊舌剖面,近舌髓角与远舌髓角高度相近,均接近牙冠中1,3。近颊髓角、远颊髓角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I,3或颈缘附近。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最凹处约与颈缘乎齐,髓室顶和髓室底之间相距约lmm。近中根管较窄小其根尖向远中微倾斜,远中根管较大较直。第二磨牙髓腔近似第一磨牙,但小些。 3)横剖面观:颈部横剖面显示髓室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近中颊舌径大于远中颊舌径。根中部横剖面显示,第一磨牙通常有3?4个根管。近中根常有2个根管,根管很细小,远中根的根管比近中根管大,有时亦有2个分开的根管。第二磨牙根管的颊舌径很宽,有的近中根只有1个较扁的根管,也有一些第二磨牙近远中根管在颊侧融合,横断面呈1个“c”字形单根管。 下颌第三磨牙外形变异很大,故髓腔多有变异的情况,若为标准的外形,其髓腔解剖与第二磨牙相似,因其萌出和钙化较迟,故髓腔和根管较大,有的为1个融合根管。 4.髓腔的增龄变化 髓腔形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继发性牙本质向心性沉积) 乳牙: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 根尖孔大 年轻恒牙: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亦大 老年恒牙:髓腔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5.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 为了顺利而成功地进行牙体、牙髓和牙周疾病的治疗,必须熟悉每个牙的髓腔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口的位置、根管的弯曲程度和方向、髓腔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根管与牙周组织间的关系等,这些对牙髓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1)遇有高耸的髓角时,在备洞或作嵌体针道时容易发生意外穿髓,治疗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应尽可能避开以保护牙髓。 (2)弯曲的根管在去牙髓和扩大根管时均较困难,容易造成器械折断或根管侧穿,对这一类牙齿应改变角度拍x线片观察清楚,操作仔细。 (3)根尖孔大的或牙根尚未完全形成髓腔特别大的牙,应避免器械、药物、充填物等穿出根尖孔外而引起根尖组织病变。 (4)青年人的髓腔大,牙髓组织丰富,细胞成分多,根尖孔大,血供非常充足,牙髓的恢复能力强,治疗易于成功。老年人则相反,整个髓腔明显变小,牙髓组织萎缩,纤维成分显著增加而细胞成分减少,牙髓的恢复能力弱,治疗效果较差,这些改变可以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6.恒牙髓腔的应用解剖 (1)上颌前牙髓腔的唇舌径在牙颈部最大且壁较薄,开髓时应从舌面窝中央,向牙颈方向钻入。 (2)上颌前牙根管的特点是粗大而直的单根管,作根管治疗时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3)上颌切牙在活髓牙预备针型嵌体的针道时,应注意避开髓角。 4)上颌前磨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在正面的X线片上,因双根管唇舌 ( 像相重,应改变投射的角度才能显示。在作根管治疗时,需检查根管口的数目。 (5)下颌切牙因根管较小,根管侧壁厚约1?,根管治疗时应防止侧穿根管壁。 (6)下颌前磨牙近远中径在面宽而近颈部窄,开髓时应注意窝沟的形态和位置,防止从近中面或远中面穿孔。 (7)上颌前磨牙颊侧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通颊侧髓角。 (8)上颌前磨牙因髓室底较深,开髓时勿将暴露的髓角误认为是根管口。 (9)下颌第一前磨牙因牙冠向舌侧斜度大,故颊尖位于牙冠中份,髓角又高,牙体预备时应避免穿髓;作根管治疗时,器械应顺着牙体长轴的方向进入,以免穿通根管侧壁。 (10)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髓。 (11)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颊侧两根管口相距甚近,应注意寻找,该两根管较小略弯曲,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走行的方向。 (12)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进行嵌体修复制备针道时,应避开髓角,宜从:面颊沟、舌沟、近中窝和远中窝的釉牙本质界入手。 (13)上颌第二磨牙有时颊侧两根融合为一粗大的单根根管,治疗时应加注意。 (14)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15)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扁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应注意髓角的位置。 (16)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根管细小弯曲,治疗时应加注意。 (17)下颌第二磨牙有时近、远中根在颊侧融合,根管亦在颊侧连通,根管横断面呈“C”字形,开髓时勿将根管在颊侧的连通误认为是被穿通的髓室底。 (18)下颌磨牙牙冠向舌侧倾斜。即牙冠颊面近颈部突出,牙冠舌面近缘较突出,其髓腔亦偏向颊侧,故开髓部位应在面偏向颊尖处;若在面正中央处开髓,尤其是偏向舌侧,常致舌侧薄弱而折断。 (三)乳牙的髓腔特点及临床意义 乳牙的髓腔形态与恒牙相似,髓腔的形态特点和大小与相应的乳牙外形一致。 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大、根尖孔大 乳牙的髓腔解剖特点如下: 1.乳前牙的髓腔形态乳前牙髓腔与恒前牙髓腔相似,上下颌者多为单根管,根管有分支的很少,偶尔可见下颌乳前牙根管分成唇、舌向2个根管。 2.乳磨牙的髓腔形态乳磨牙髓室一般都较大,近中髓角较远中髓角高。上颌乳磨牙髓室颊舌径比近远中径大,一般都有3个根管,其分布为颊侧近、远中各1个,舌侧1个,以舌侧根管最粗大。下颌乳磨牙的髓腔为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以近中舌侧髓角最高。下颌乳磨牙通常为3个根管,近中2个较小,远中根管较粗大。有时下颌第二乳磨牙出现4个根管,即近中和远中各有2个根管。 3.乳牙髓腔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乳牙髓腔大,牙髓治疗效果好。由于乳牙髓腔壁薄、髓角又高,在制备洞形时,应注意保护牙髓,防止穿髓和穿出侧壁。乳牙根在替牙前3、4年即开始吸收,治疗时慎勿将吸收穿透的髓室底误认为是根管口。 第三章、 牙列、合与颌位 一、 牙列(dentition):牙弓(dental arch)牙按照一定顺序方向和位置排成弓形。 弓形结构:力学稳定,合力;弧形临接,牙周健康,唇颊舌外形、舌运动。 1、 牙列分类: 恒牙列(:尖圆型、椭圆型、方圆型,合--颌--面谐调:美)。乳牙列。 混 合牙列 。 正常牙列—异常牙列 2、 牙列大小: 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 *100% 3、 牙排列倾斜 (1) 近远中向: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方向,以牙长轴与垂线的交角表 示牙近远中倾斜程度大小。 (2) 唇颊舌向倾斜度:以牙冠方向表示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 (3) 垂直向:合平面(occlusal plane):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交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 尖顶所构成假象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平分颌间距离,与上唇缘有一定位置 关系。解剖学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近中领结点到双侧最后一刻磨牙远中颊尖顶构成 的假象平面。 4、 牙列合面形态特征:合曲线 (1) 纵合曲线 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下颌:1--8颊尖联线,spee?s curve;上颌: 1--8颊尖联线,补偿曲线 (2) 横合曲线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双侧上颌同名磨牙颊舌尖联线 二、牙尖交错合ico 1、合(occlusion):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静态-ICO和动态-咬合运动状态articulation 。 2、ico定义: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ico曾名为正中合co 3、ico咬合接触特征: (1)近远中向:中线; 1对2;3/3, 6/6位置关系(2)唇颊舌向:覆合(over bite):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 (2-4mm); 覆盖 (over jet)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2-4mm)前牙:对刃合,深覆合,深覆盖,反合,开合;后牙:反合,锁合,反锁合。 (3)垂直向: 正常ico标志(ico的正常标志):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唇系带。1对2,出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和下颌中切牙外其他牙齿都对两个。尖牙关系正常,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前后牙覆合覆盖关系正常。 合面接触关系---合学: 1) 静态合接触:(前牙:切嵴incisor ridge、舌面ligual surface);(后牙:尖cusp、嵴ridge、窝fossa、沟groove,tripod 接触:牙尖斜面与牙窝壁)(止接触stopper:稳定(正中、前、后、颊、舌)) 2)动态合接触:前伸咬合,后退咬合,侧向咬合----咀嚼运动—上三者的综合变化过程 (4) Angle 错合分类: 安I:上下颌第一磨牙中性,其余牙有异常表现。安II : 安II1: 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合,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安II2: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合,上颌 切牙舌向倾斜; 安II亚类:一侧第一磨牙远中合,另一侧中性合。安III:上下颌第一 磨牙为近中合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半个牙宽。下 压裂相对于上呀刘偏近中,常伴有下颌前伸。安III亚类:一侧第一磨牙近中合,另 一侧中性合。 4、合的建立 合的动态性 (一)建合的动力平衡 1)、前后向动力平衡: 向前力--升颌肌, 舌肌, 机制--下颌后下向前上运动, 牙长轴近中 唇, 颊肌。 倾斜;向后力-- 2)、内外动力平衡: 颊----舌肌 上下动力平衡: 咬合接触关系。 3)、 (二) 不同发育阶段合特征 1)、乳牙期:4岁前: 齐平末端, 覆合深, 牙直, 无合曲线;4--6岁: 灵长类间隙, 磨耗, 下E近中于上E, 覆合变浅。 2)替牙期: 6-12岁,暂时性错合:上唇系带附丽低,上中切牙间隙,上切牙牙冠偏远中, 6/6 暂时远中合,暂时性拥挤,暂时性深覆合 3)恒牙期: 7/7 于12--14岁萌出, 建合。错合矫治的适龄期 5、 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1)、面部标志点:眉间点,眼外眦,眶下点,鼻翼,鼻唇沟,鼻底,人中,口角,颏唇沟,颏下点,耳屏。 2)、参考线与参考平面: (1) 鼻翼耳屏线 ala-tragus line: 鼻翼中点--耳屏中点连线,与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 面成15度。 (2) 眶耳平面: frankfort plane: 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人端坐,头直立时该 面与地平面平行。 3)、面部协调关系:(面部三等分:发际,眉间,鼻底,颏下); 鼻底-颏底=外眦-口角。 唇齿关系:下颌位于姿势位时,上颌切牙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唇丰满适度,能自然闭合,口角对上颌尖牙远中或第一前磨牙近中。 牙型,弓型与面型关系:通常相互协调。 balkwill 角: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连线与合平面交角。 bonwill 三角:下颌骨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恰好构成等边三角形。 monson 球面:以眉间为中心,10。16cm为半径做球面,下颌牙合面与其吻合,上颌牙补偿曲线也是其一部分。 三、颌位 颌位即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i的关系。 1、牙尖交错位 (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又称牙位。正常标志: TMJ颞下颌关节: 髁突位于下颌窝中央 ;咬合关系: 垂直高度, 广泛紧密接触;咀嚼肌: 对称有力收缩。icp特点: 以ICO为依存而存在, 而变化, 而丧失。icp意义: 主要功能位; 基准位 。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rcp形成机制: 关节窝软组织缓冲,TMJ 韧带可让性和限制性(韧带位),肌肉收缩。rcp意义: 重复性好, 修复建合时参考;吞咽,咀嚼硬物时功能位,TMJDS时RCP比例增高。 3、 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当人直立或者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时,上下牙不接触下颌的位置。mpp特点:息止合间隙 1-3mm,相对稳定。垂直距离:下颌姿势位时鼻底到颏下点的距离。mmp形成机制: 下颌重量--升颌肌牵张反射--颞、嚼、翼外肌上头收缩--平衡; 牙周、关节囊本体感受器反馈,软组织的弹性和粘滞性。mmp意义: 生理性休息,保持合间隙,牙、TMJ不受力,避免非咀嚼磨耗;相对稳定,建合时参考。 4、 三个基本合位的关系 :RCP -水平关系,长正中1mm -》 ICP-垂直关系,1-3mm-》 MPP 长正中(long centric):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或从rcp向前伸对称活动中下颌相对上颌始终处于正中。 5、 前伸合颌位: 特点: 合接触同时向前运动,过程中所有颌位。可重复的前伸合颌位主要包括对刃颌位和最大前伸颌位。 6、 侧合颌位: 特点: 一侧合接触(工作侧), 另侧为非工作侧;向同侧运动。 1)尖对尖颌位:当下颌向一侧运动,达到该侧上下同名牙尖相对的位置(颊尖对颊尖)时。是重要功能颌位。非工作侧无合接触 (无侧向合干扰) 2)尖牙保护合(canine pretected occlusion): 工作侧尖牙接触, 后牙不接触,青壮年, 3)组牙功能合(group functional occlusion):尖牙后牙都接触。年龄, 磨耗 7、正常合:对咀嚼系统功能无妨害,并能刺进良好生理功能发挥的一种咬合。能达到各部之间生理上协调。 第五章、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 TMJ(tmporomandibular joint): 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它行使着复杂的生理功能。复合关节:盘,颞关节+盘,颌关节。附属结构:韧带和肌肉。功能:咀嚼、吞咽、说话、表达感情等 一、 颞下颌关节组成:(颞骨关节面:关节窝,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状突,关节盘, 关节囊, 关节韧带 (一)、 颞骨关节面 1、 关节窝:形似三角,前为关节结节,外为颧弓后部,内后为鼓鳞裂、岩鳞裂。关节窝顶部 与颅中窝之间仅薄骨板相隔。关节窝的颅腔面有脑膜中动脉,关节窝顶部外伤或手术造 成的创伤可导致该动脉破裂。 2、 下颌窝:关节窝及后方空间。它比髁状突大,这使髁状突无论在向前或侧方运动时都非 常灵活,能在较大的窝内作回旋运动。这种回旋运动对咀嚼运动有重要意义。 3、 关节结节:前斜面:颞下窝的延长,斜度较小,最大张口时髁状突和关节盘可滑过结节 的嵴顶,如前斜面斜度过大,可使髁状突后退发生困难。 后斜面:功能区,是关节的 负重区 (二)、 下颌骨髁突condylar process: 髁突头:呈椭圆形,内外径长,前后径短。 侧面观:横嵴:前斜面为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 后面观:内极和外极,内侧斜面,与侧方运动非工作侧有关,外侧斜面,与侧方运动的工作侧有关。 髁状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的后斜面构成一对功能区。关节结节在婴儿出生时是平的,婴儿时期下颌的吮吸动作是单纯的前后滑动运动。随着牙的萌出和咀嚼功能的发展,关节结节高度逐渐增加。 关节结节的发育约在12岁基本完成。 (三)、关 节 盘 1、位于关节窝和髁状突之间,不能自行修复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内外径大于前后径。从前向后分前伸部、前带、中间带、后带、双板区。 (1)前伸部:有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有血管、神经 (2)前带:较厚,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有小动脉,毛细血管和神经,表面有滑膜覆盖 (3) 中间带:最薄,介于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状突前斜面之间。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无血管和神经。负重区,易穿孔。 (4)后带:最厚,介于髁状突横嵴和关节窝顶之间。无血管和神经,后带的后缘位于髁状突横嵴的上方,这一点在关节盘和髁状突二者精细解剖结构上较为重要。 (5) 双板区:分上板和下板,上板止于鳞鼓裂,为颞后附着;下板止于髁状突后斜面的后端,为下颌后附着,由胶原纤维和粗大的弹力纤维组成。血管神经丰富,易穿孔。 2、关节盘的附着: 颞前附着,下颌前附着,颞后附着,下颌后附着,翼外肌上头肌腱附着,关节盘周缘的关节囊附着,关节盘的髁突内侧韧带附着,关节盘的髁突外侧韧带附着。 3、 关节盘的功能: 上下关节面吻合:滑动关节,铰链关节。改变关节运动的轴向,吸收 拉力和压力,保持关节盘与髁突的平衡,营养、润滑、感觉。 (四)、 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1、 关节囊的境界:上前:关节结节前斜面;上后:鼓鳞裂和岩鳞裂;内外侧:关节窝边 缘;下:髁突颈部;中央:连于关节盘周缘。 2、 关节囊层次:纤维层,滑膜层:润滑、营养 3、 关节腔:上腔:盘,颞滑动关节;下腔:盘,颌铰链关节 (五)、 关 节 韧 带 关节韧带的功能:悬吊下颌,限制运动 1、颞下颌韧带:起于关节结节外侧面,止于髁突颈外侧(浅层)和髁突外极和关节盘后部(深层) 。防止外侧脱位,微张口悬吊下颌 。 2、蝶下颌韧带:内侧韧带:起于蝶嵴,止于下颌小舌。大张口悬吊下颌。 3、 茎突下颌韧带:后韧带: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下颌支后缘。防止过度前伸。 韧带位:牙尖交错位后退少许受限于韧带的位置,位置精确,可重复。 二、 颞下颌关节血供、神经 主要血液供应: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颞下颌关节神经:耳颞神经:关节囊后内侧壁和外侧壁;颞深神经:关节囊前壁和外侧壁;咬肌神经:关节囊前壁和内侧壁。 三、tmj颞下颌关节毗邻: 上:颅中窝,脑膜中动脉;外:面神经;深面:上颌动脉;内下: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后:颞浅血管、腮腺、耳颞深经 四、 颞下颌关节运动 1、开闭口运动:开颌运动:正常情况下,两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是对称的。开口型呈 ?。小开颌运动:髁状突仅作转动运动,运动轴心在髁状突。活动发生在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 大开颌运动:髁状突不仅有转动运动,同时有滑动运动。大开颌运动是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最大开颌运动: 如打哈欠时的下颌运动。闭颌运动:相反方向运动,下颌回到正中关系。 2、 前后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 前伸运动:两侧髁状突的对称性运动,活动发生在关 节上腔。前伸运动还取决于前牙覆合关系。如前牙对刃合和开合,深复合。后退运动: 相反方向运动。 3、 侧方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 侧方运动:工作侧延垂直轴转动,非工作侧向前下内 滑动。咀嚼大块食物:工作侧上下滑动,非工作侧转动 五、 tmj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 (1)关节面的纤维软骨耐磨损 (2)关节运动取决于关节形态、肌肉和关节盘 (3)TMJ与合有关 (4)TMJ与颅底有关 (5)TMJ是联合关节,两侧功能需统一协调。 (6)复合关节:转动+滑动 (7)多运动轴心关节:小张口:髁突为轴心;大张口:下颌小舌为轴心;侧方运动:工作侧以垂直轴转动;咬大块食物:非工作侧沿矢状轴转动 第六章、口腔颅面部肌肉 按功能和部位分为: 表情肌、咀嚼肌、腭部肌、咽部肌、喉部肌、颈部肌。 一、 表 情 肌 起止点:颅骨,面部皮肤。 功能:环形: 缩小孔裂;放射状 :开大孔裂 分群:五群:口,鼻,眶,耳,颅顶 (一)口周肌群 1、 口周肌上组 :笑肌:腮腮嚼肌筋膜;颧大肌:起自颧颞缝;颧小肌:起自颧颌缝三者均拉口角向外上。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牵拉上唇;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止于鼻大翼软骨和皮肤及上唇,拉鼻翼向上;提口角肌:尖牙肌,位于提上唇肌深面,起自尖牙窝,拉口角向上。 4、 口周肌下组: 降口角肌:三角肌,起自下颌骨外斜线,止于口角皮肤,下降口角。 降下唇肌:下唇方肌,起下颌骨外斜线,止于下唇和颏部皮肤。功能:降下唇。颏肌: 颏提肌,位于下唇方肌深面,起自切牙牙槽突,上提颏部,前伸下唇。 5、 口轮匝肌(orbiculars oris): 浅层:呈扁环形,由围绕口裂数层不同方向的肌束组 成。部分肌束由唇的一侧至对侧,为口轮匝肌的固有肌束,构成口轮匝肌浅层。中层; 由口周肌上下组肌束参于组成。 深层:颊肌唇部部分肌纤维构成。 6、 颊 肌(buccinator): 位于口周肌上组深面;起于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外后方 的翼突下颌缝,又称翼下颌韧带,是颊肌和咽上缩肌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该肌的收缩 能牵引口角向后,有吞咽和吮吸功能。 (二) 颅顶肌 1、额肌frontalis: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肤。 2、 枕肌occipitalis:起自上项线外侧2/3和颞骨乳突,止于帽状腱膜。 3、 帽状腱膜galea aponeurotica:额肌和枕肌的腱膜,附着与上项线。 二、咀嚼肌 主要包括:咬肌masseter,颞肌temporalis,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1、 咬肌masseter: 咬肌:嚼肌 。浅层: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止于下颌角 和下颌支外侧下半部;中层:起于颧弓前2/3深面及后1/3下缘,止于下颌支中分;深 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2、 颞肌temporalis: 位置:颞窝内。起点: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深面;止点:喙突、 下颌支前缘。分为前、中、后三分。颞深筋膜:两层附着于颧弓内外,中间有神经血 管。功能:上提下颌、闭口、下颌侧方运动。 3、 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 位于下颌支内侧面。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 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两头夹包翼外肌下头。止点:翼肌粗隆。作用:上提 下颌骨,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4、 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位于颞下窝内,翼内肌上方,分上下两头。上头:起自蝶骨 大翼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外面;止点:部分上头止于TMJ关节囊和关 节盘前缘,下头及部分上头止于关节翼肌窝。功能: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上 头:闭口,下头:开口。 三、 腭部肌肉 1、 腭舌肌:palatoglossus:腭舌弓肌肉,下降腭帆,上提舌根,缩小咽门。 2、 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腭咽弓,缩小咽门,下降软腭,上提咽喉。 3、 腭垂肌uvulae:起自腭骨鼻后棘和腭腱膜,牵拉腭垂向上。 4、 腭帆张肌tensor veli palatini:起自翼内板基部和咽鼓管软骨附近,止于腭腱膜和腭骨水 平部。功能:拉紧软腭。 5、 腭帆提肌lavator veli palatine:起自颞骨岩部下面和咽鼓管软骨膜部,止于腭腱膜和对 侧肌,上提软腭、参与咽侧壁移动。 四、 咽部肌 吞咽功能 1、 咽缩肌:缩小咽腔,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 2、 咽提肌:上提咽喉,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腭咽肌 五、 颈部肌肉 颈浅肌群: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颈中肌群:舌骨上下肌群 颈深肌群:前中后斜角肌 (一) 颈浅肌群 1、 颈阔肌:platysma:起点:三角肌和胸大肌筋膜;止点:前份止于下颌骨下缘,后份止 于面下部皮肤。作用:收缩至颈部皮肤斜性皱纹;降下颌、牵拉口角向下。 2、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ctoid:起点:胸骨头起于胸骨柄前上部,锁骨头起于锁骨内 1/3上面;止点:乳突及上项线外侧2/3。颈部手术的重要标志:区分颈前、颈后三角, 深面有颈动脉等。功能:一侧收缩使头偏向本侧,转向对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上提 胸廓。 (二) 颈中肌群 1、 舌骨上肌群:1)二腹肌: 后腹:起自乳突切迹,面神经二腹肌支支配;前腹:下颌骨 二腹肌窝,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中间腱:舌骨大角和舌骨体侧面。2)茎突舌骨肌 stylohyoid:起于茎突,止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收缩拉舌骨向后上方。3)下颌 舌骨肌mylohyoid:起于内面的下颌舌骨线,止于正中缝和舌骨体,两侧共同形成肌性 口底。4)颏舌骨肌geniohyoid:起点:下颌骨颏联合后面的颏下棘;止点:舌骨体前 面;作用:收缩拉舌骨向上前方。 2、 舌骨下肌群:浅层:1)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起点:胸骨柄及锁骨胸骨端后面;止 点:舌骨体内侧下缘。2)肩胛舌骨肌:omohyoid下腹:起自肩胛切迹附近的肩胛骨上 缘和肩胛上横韧带,止于中间腱。上腹:起自中间腱,止于舌骨体外侧下缘。中间腱: 借颈深筋膜连于锁骨。深层:1)胸骨甲状肌sternothyroid:起点:胸骨柄后面和第一 肋软骨边缘;止点:甲状软骨板斜线。2)甲状舌骨肌thyrohyoid:起点:甲状软骨板 斜线,止点:舌骨大角下缘和邻近舌骨体。 3、 舌骨上下肌群的功能 :二腹肌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张口,下颌舌骨肌收缩抬高口底协 助吞咽,颏舌骨肌拉舌骨向前,拮抗茎突舌骨肌,舌骨下肌群下拉舌骨,舌骨上下肌群 共同收缩可固定舌骨。 (三)颈 深 肌 群 1、 外侧群: :前斜角肌:起于3~4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斜角 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2~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后斜角肌:起于 5~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外侧面。 2、 内侧群: 椎前肌 六、 肌群与下颌骨的移位 开颌肌群 闭颌肌群 开口:翼外肌是开口的起动肌,舌骨下肌群收缩固定,骨舌骨上肌群降颌开口 侧向:颞肌单侧收缩 七、 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1、 水平肌链: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破坏了水平肌链,可影响前牙弓和前腭突的正常发育。 2、 垂直肌链 :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舌腭肌、咽腭肌和腭垂肌等组成。腭裂破坏了垂 直肌链,可影响上颌骨的和腭骨的发育。 3、 姿态肌链:斜颈病人破坏了姿态肌链,影响下颌骨、上颌骨以及颧骨等发育,造成颜面 不对称畸形。 第七章、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major salivary gland:腮腺parotid gland,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小唾液腺minor salivary gland:唇腺labial gland,舌腺lingual gland,腭腺palatine gland,颊腺buccal gland 唾液腺腺泡的结构特点: (1) 浆液腺:腮腺,味腺 (2) 混合腺:下颌下腺(浆液腺为主),舌下腺,颊腺(黏液腺为主),唇腺(黏液腺为 主) (3) 粘液腺:腭腺,舌腺 唾液的功能: 润滑作用:粘糖蛋白与食物混合为光滑的团块,有助于沿食管下送。粘糖蛋白会使唇、颊粘膜与牙齿分离,不发生磨擦性损伤。 保护作用:唾液在口腔中可以形成屏障,防止致癌物透过口腔粘膜。唾液中的糖蛋白在牙面上能形成一层保护性护膜,保护牙釉质,这层护膜的形成还能防止口腔中各种酸性物质对牙齿的影响。 缓冲作用:唾液中所含的重碳酸盐系磷酸盐和蛋白质,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离子交换和渗透作用。 消化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清洁作用:唾液能将口腔中的外来物质如食物残渣冲洗出去。 抗菌作用: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能抑制细菌附着或抑制其活动。溶菌酶能够使细菌的细胞壁水解,从而达到抗菌作用。 内分泌功能:腮腺素 一、腮腺(parotid gland) 位置:腮腺床 上界:颧弓下方 下界: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后腹上缘 前界:咬肌后1/3 后界:外耳道及乳突 形态:尖向内侧的锥体形 大小:20,30g 1、 腮腺的结构: (外面:(倒三角形:上边:颧弓外耳道下方;后边:胸乳肌上端前 缘;下界:下颌角后方;前边:腮腺前缘)浅层:皮肤、浅筋膜。)。上面:紧邻外耳 道软骨与TMJ后部。前内侧面:紧邻下颌支后缘,外侧覆盖咬肌后部,内侧至翼内肌 深面。后内侧面:紧邻乳突、茎突及附着肌肉,邻近咽旁间隙。 2、 副腮腺(accessory part of parotid gland): 位置:颧弓与腮腺导管之间。约1/3人群 存在。 3、 腮腺鞘(parotid capsule): 颈深筋膜浅层:分为深浅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外表 面筋膜:致密;(上界:颧弓;下界:下颌角;前界:咬肌筋膜;后界:胸乳肌筋 膜。)腮腺小叶筋膜。临床意义:炎症,Frey„s综合征。 4、 腮腺管(parotid duct): 长度:5,7cm。管径:0.3,0.5cm。结构:腺泡?闰管?分 泌管(纹管)?小叶间导管(排泄管)?腮腺管。 走行:浅叶前缘发出,颧弓下 1.5cm出腮腺鞘平行于颧弓前行,在咬肌前缘直角转向内,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 冠相对颊黏膜。表面投影:耳垂?鼻翼口角连线中点。与面神经的关系。与副腮腺的关 系。 5、 腮腺的血供和神经支配: (血供:动脉:颞浅动脉分支及耳后动脉;静脉:下颌后静 脉)。神经:(感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感觉支:下颌神经发出);交感和副交感: 颈交感干:皮肤汗腺;耳颞神经:交感纤维来自于脑膜中动脉丛,副交感纤维来自于舌 咽神经;Frey?s综合征。 6、 腮腺的淋巴回流: 淋巴结:约20个。腮腺浅淋巴结:位置:腮腺表面;收集:腮腺周 围组织。腮腺深淋巴结:位置:腮腺实质内;收集:腮腺及邻近组织;输出:颈深上淋 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二、 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 位置:下颌下三角内 性质:浆液腺为主的混合性腺 结构:下颌舌骨肌后缘分隔成浅部,深部 浅部:外侧面:邻下颌下腺窝内侧,外侧有面动脉;下面:表面有面静脉和下颌缘支、下颌下淋巴结;内侧面:前份邻下颌舌骨肌及其神经血管;中份邻舌骨舌肌、舌神经、舌下神经;后份邻茎突舌肌、舌咽神经、咽侧壁。 深部:延长部,与舌下腺后份相接。 1、 下颌下腺鞘(capsule of submandibular gland): 颈深筋膜形成。浅层:附着于下颌 骨下缘;深层:附着于下颌舌骨线。 2、 下颌下腺管(duct of submandibular gland): 长度:5cm,管径:0.2,0.4cm,特点:长而 弯曲,斜行向上,开口位于口底,唾液运行慢,分泌唾液稍黏稠。 3、 下颌下腺的血供和淋巴回流: (血管:动脉:面动脉和舌动脉;静脉:面静脉;与下 颌缘支的关系)。淋巴结:数目:3,6个;位置:下颌骨下缘与下颌下腺之间;收 集:下颌下腺、口腔颌面部大部分组织;输出:颈深上、颈深下淋巴结。(神经:感 觉:舌神经分支;交感:颈外动脉神经;副交感:面神经鼓索?舌神经?颌下神经节) 三、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位置:舌下区,舌下襞深面和口底黏膜与下颌舌骨肌之间 性质:粘液腺为主的混合腺 毗邻:(内面:颏舌肌,舌神经、下颌下腺管;外侧面:舌下腺凹;前端:与对侧腺体相邻;后端:与下颌下腺深部相接。) 1、 舌下腺管 : 舌下腺小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舌下腺大管:开口于舌下阜,或汇 入下颌下腺管。 2、 舌下腺的血管和神经支配:( 血管:动脉:舌下动脉和颏下动脉;静脉:面静脉和舌 静脉)。神经:感觉:舌神经;交感:颈交感干;副交感:面神经鼓索?舌神经?下颌 下神经节)。淋巴结:经颏下、下颌下淋巴结至颈深上淋巴结。 四、 小唾液腺(minor salivary gland) 数量:450,750个 结构:有独立腺管开口于口腔黏膜 唇腺:黏液腺 颊腺:黏液腺为主的混合腺 腭腺:黏液腺 舌腺:舌前腺:黏液腺;味腺:浆液腺;舌后腺:黏液腺 第八章、面颈部血管 一、动脉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一)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 起点: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行径:经肺尖前内侧、颈根部、穿斜角肌间隙,移行为腋动脉。分支:椎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 1、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向上穿行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汇合 成基底动脉,末端为左右大脑后动脉,参与颅底动脉环。 2、 甲状颈干(thyrocervical trunk):(甲状腺下动脉inferior thyroid artery:走行:颈鞘 后方;分布:甲状腺、咽喉、食管气管。);(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 走行:前斜角肌和膈神经浅面、颈内静脉和胸乳肌深面;分布:颈背部浅层肌(斜方 肌)) 3、 肋颈干costocervical trunk: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二段,颈深动脉分支至颈深部,与枕动 脉降支吻合。 (二)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起点: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走行:胸锁关节深面上行,经气管外侧、胸乳肌深面,进入颈动脉三角;分支: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外动脉;(重要结构:颈动脉窦:分叉或颈内起始处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分叉处后壁的化学感受器。) (三)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走行:分叉后在颈内动脉内侧,向前弯上行,转向上后,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穿腮腺,至髁突颈后方。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1、 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 起始部:舌骨大角稍下方,偶见颈总或甲舌动 脉干。走行:弓形向下,沿甲状软骨外侧下行,至甲状腺。分布:胸乳肌支,舌骨下肌 支,环甲肌支。临床意义:舌骨下肌皮瓣,胸乳肌瓣,动脉插管化疗,颈外动脉结扎。 2、 舌动脉(lingual artery):起始:平舌骨大角尖。第一段:起点支舌骨舌肌后缘,位置 表浅,管径2.1mm;血管吻合供区;结扎止血。第二段:位于舌骨舌肌深面,发出舌 背动脉?舌根肌肉和黏膜。(第三段:舌骨舌肌前缘至终末支。舌下动脉:颏舌肌与下 颌舌骨肌之间至舌下腺。磨牙舌侧位置表浅,易损伤。舌深动脉:经舌神经内侧、颏舌 肌与舌下纵肌之间至舌尖。舌深动脉短支供应肌肉,与对侧无交。) 临床意义:长支 构成舌黏膜动脉网,反应供血、温度;舌动脉插管化疗;颈外动脉结扎标志。 3、 面动脉(facial artery): 起点:舌骨大角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走行:起于前 壁,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在咬肌附着前缘 绕下颌骨下缘上行至面部。分布区域:压迫止血:下颌骨下缘。 分支:(1)腭升动脉: 面动脉起始处发出,分布于软腭和腭扁桃体。(2)颏下动脉:转至面部时发出,分布 于舌下腺、颏部,颈阔肌瓣的血供。(3)下唇动脉: 近口角处发出,分布下唇黏膜、 皮肤、腺体。(4)上唇动脉:口角附近发出,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分布于上唇,唇 夹止血。内眦动脉: 面动脉末端,分布于鼻背和鼻翼?眼动脉。 4、 上颌动脉(maxillary artery): 颈外动脉终末支。起始:髁突颈后方。走行:经髁突颈 深面,翼外肌浅面,进入翼腭窝。分为三段:第一段:下颌段,起始处至翼外肌下缘; 第二段:翼肌段,翼外肌下缘至翼上颌裂;第三段:翼腭段,翼上颌裂至翼腭窝。 (1)下颌段:1) 脑膜中动脉:穿棘孔入颅中窝,分布于硬脑膜。2)下牙槽动脉:翼 外肌下缘附近发出。走行:下颌支内侧面,经下牙槽神经后方进入下颌孔,供应下颌 骨、磨牙、牙周组织。分支:颏动脉,切牙支。(2) 翼肌段 :最长的一段。走行: 翼外肌下头浅面,行于颞肌深面向前上,至翼上颌裂。分支:咬肌动脉、翼外肌动脉、 翼内肌动脉、颞深前动脉、颞深后动脉;供应咀嚼肌、颊肌、TMJ囊;与面动脉、颞浅 动脉、眼动脉分支吻合。(3)翼腭段: 1)上牙槽后动脉:起始:上颌动脉进入翼腭 窝前发出。走行:沿上颌骨体后面下行,发出分支至牙槽孔、磨牙牙槽突颊侧牙龈和黏 膜。;2)眶下动脉: 起始:上牙槽后动脉起点附近。走行:经眶下裂入眶腔,经眶下 沟、管,出眶下孔至面部。供应:眶下区、上唇根部及牙龈。分支:上牙槽前动脉,供 应前牙、牙周、上颌窦黏膜。末支:上唇动脉及内眦动脉吻合 。3)腭降动脉: 起 点:翼腭窝内发出。走行:经翼腭管下行。分支:腭大动脉出腭大孔,供应硬腭黏膜。 末支:鼻腭支,至切牙孔,穿切牙管至鼻腔 。4)蝶腭动脉: 上颌动脉终支,经蝶腭 孔至鼻腔。临床意义:麻醉回抽,正颌手术避免腭降动脉损伤。 5、 咽升动脉(ascending pharyngeal):走行:起自颈外动脉起始处内侧壁,沿咽侧壁外 侧上行至颅底。分布:咽、软腭、腭扁桃体、颈深肌群。 6、 枕动脉(occippital artery):面动脉高度起始,后上至枕部,分布:胸乳肌支 7、 耳后动脉posterior auricular artery:起自下颌后窝内,二腹肌后腹上缘,颈外动脉后 壁,分布于耳廓后部肌肉和皮肤。 8、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起始:髁突颈平面,腮腺深面。走行:经耳 道软骨上方,与颞浅静脉伴行,腮腺上缘,越过颞骨颧突根部,颅顶。分支:(面横动 脉(transverse facial artery):起始:颞浅动脉出腮腺之前发出。走行:颧弓与导管之 间前行,至眼外侧角下方。分布:腮腺、TMJ、咬肌、皮肤。)终末支:额支:额部, 顶支:供应颅顶。 (四)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分段:颈部和颅内部 颈内动脉颈部:走行:起始于颈动脉三角,位于颈外动脉后外侧,转向颈外动脉后内侧,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向上入颅。分支:偶见枕动脉。 颈内动脉颅内部:经颅底颈动脉管入颅。颈内动脉颅内部分支及willis环: 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五) 头颈部的动脉吻合 1、 颈外动脉各分支之间的吻合:与对侧同名动脉的吻合:中线。同侧不同分支之间的吻 合:颏动脉与颏下动脉。 2、 颈内外动脉之间的吻合:内眦动脉与眼动脉,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 3、 颈内外动脉与锁骨下动脉之间的吻合 4、 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吻合 5、 Willis环 二、 面颈部静脉 浅静脉:(1)颌面部:面静脉,颞浅静脉。(2)颈部:颈外静脉,颈前静脉。 深静脉:(1)颌面部:翼丛,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面总静脉。(2)颈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一) 颌面部浅静脉 1、 面静脉(facial vein): 起始:内眦静脉。走行:面动脉后方下行至咬肌前下角,穿颈 深筋膜浅层入下颌下三角,经下颌下腺浅面,与下颌后静脉汇合至面总静脉。接纳区: 内眦、鼻背、眶下区、上下唇、翼丛。静脉瓣的临床意义:危险三角区。 2、 颞浅静脉(superficial temoral vein): 起始:头皮静脉网。走行:额支和顶支汇合, 于颧弓根部浅面入腮腺,接纳腮腺、TMJ、耳廓的小静脉,在髁突颈部与上颌静脉汇合 成下颌后静脉。 (二) 颌面部深静脉 1、翼丛(pterygoid plexus): 位置:颞下窝内,颞肌与翼内外肌之间。走行:接纳上颌动脉各分支的伴行静脉,向后汇成上颌静脉。通连:后外:经上颌静脉至上颌后静脉;前:经面深静脉至面静脉;上:经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静脉至海绵窦。 2、 上颌静脉(maxillary vein): 起始:翼丛。走行:经髁突颈内侧与上颌动脉第一段伴 行,经下颌支后缘汇入下颌后静脉。 3、 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 起始:颞浅静脉与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 成。走行:在腮腺下端穿出,下行至下颌角,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静脉汇成面总静 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成颈外静脉。临床意义:下颌缘支在腮腺下端跨越下颌后静脉。 4、 面总静脉(common facial vein): 起始: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汇合。走行:斜向后 下,经舌下神经和颈内外动脉浅面,平舌骨大角入颈内静脉。临床意义:角淋巴结,位 于面总静脉与颈内静脉交角处。 (三)颈部浅静脉 1、 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 起始: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合成的后支与下颌后静脉 的后支在下颌角汇成。走行:沿胸乳肌表面向下后行至后缘距锁骨中点2.5cm处,穿颈 深筋膜浅层汇入锁骨上静脉。接纳:枕部、颈外侧皮肤和肌肉。 2、 颈前静脉(anterior jugular vein): 起始:颏下区。走行:沿颈前正中线两侧下行,在 颈下部呈直角转向后外至颈外静脉。颈静脉弓:两侧颈前静脉下端发出颈静脉弓,气管 切开时避免损伤。临床意义:颈前静脉和颈外静脉可作游离组织瓣的吻合静脉。 (四)颈部深静脉 1、 颈内静脉(interna ugular vein): 起始:颅底颈静脉孔的乙状窦。走行:起始处膨大 为颈静脉上球,沿颈总动脉外侧下行于颈鞘内,至锁骨胸骨端深面,膨大成颈静脉下球 后与锁骨下静脉汇成头臂静脉。属支:面总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临床意义:空气栓塞:颈鞘的牵拉致开放状态,胸腔的负压对静脉血的吸引,颈清扫。 2、 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 起始:腋静脉的延续,第一肋骨外侧缘。走行:胸锁关 节后方、前斜角肌内侧与颈内静脉汇成头臂静脉。颈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 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淋巴导管注入。属支:颈外静脉,肩胛上静脉,颈前 静脉(偶见)。 (五)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颈内静脉:主要回流静脉 导血管:通过颅骨直接相连的短静脉 板障静脉:即颅顶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静脉 脑神经伴行静脉 眼静脉:眼上静脉与内眦静脉,眼下静脉与翼丛 枕骨大孔周围静脉网 第九章、 面颈部淋巴系统 一、面颈部淋巴管的特点: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网--》淋巴管丛--》集合淋巴管 面颈部淋巴系统丰富,可建立侧枝循环,位置恒定;区域淋巴结:相应区域有区域淋巴结收集淋巴管;相应淋巴结的病变说明相应区域的病变;淋巴结对炎症、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环形和纵行组淋巴结 环形:枕部,耳后,腮腺,面部,下颌下,颏下 纵行:咽后,颈前,(颈外侧:颈浅;颈深:副神经、锁骨上、颈深上、颈深下),颈淋巴干 三、 环形组淋巴结群 1、枕淋巴结: 数目:1,5个;位置:斜方肌枕骨起点表面;分区:枕浅、枕深;收集:枕区、颈部上方皮肤和颈部深层肌肉的淋巴;输出:颈浅和副神经淋巴结群。 2、耳后淋巴结: 即乳突淋巴结;数目:2,3个;位置:乳突部及耳廓后方;收集:顶区、颞区、乳突、鼓膜、耳廓后面、外耳道后壁;输出:耳下?颈浅、颈深上、副神经淋巴结。 3、 腮腺淋巴结:(1) 腮腺浅淋巴结:3,8个;耳前:耳屏前方、腮腺咬肌筋膜浅面与腮腺之间;耳下:腮腺下端表面;收集:颞区、额区、耳廓、外耳道、上下眼睑外侧、鼻根部淋巴;输出:腮腺深淋巴结。(2) 腮腺深淋巴结:5,10个;位置:腮腺内、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周围;收集:腮腺及相应皮肤、眼睑外侧、外耳道、咽鼓管、鼓室黏膜、腮腺浅淋巴结;输出:颈深上、颈浅、锁骨上。 4、 面淋巴结: (数目:小而不恒定;颌上淋巴结:咬肌前缘;颊淋巴结:颊肌表面,腮腺导管下1cm;眶下淋巴结:眶下孔;颧淋巴结:眼外眦下方);收集:眼睑内侧、眶内侧、鼻、上唇、颊部;输出:下颌下 5、 下颌下淋巴结 : 数目:3,6个;(位置:下颌下三角内,前组:1,5个,下颌下三 角前角内,沿颏下静脉排列;中组:1,4个,面静脉及面动脉附近,下颌骨下缘 ;后组:1个,下颌下三角后角内;鞘内:0,1个,腺鞘内);收集:颏下、面、下颌下腺、舌下腺、上下唇、颊部、鼻、牙龈、牙、眼睑内侧、软腭、舌前2/3;输出:颈深上的二腹肌淋巴结、颈深上。 6、 颏下淋巴结: 数目:1,4个;位置:颏下三角;收集:下唇中部、颏部、口底前部、 下切牙、舌尖;输出:同侧及对侧下颌下淋巴结、颈深上(沿舌下神经)。 四、 纵形组淋巴结群 (一)、 咽后群: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的咽喉间隙内,咽上部后方多见。 (二)、颈前群:两侧颈鞘之间。 (三)、 颈外侧群(1) 颈浅淋巴结:数目:1,2个;位置:胸乳肌前缘与腮腺后缘之间;收集:枕淋巴结、腮腺、耳后;输出:颈深淋巴结。 (2) 颈深淋巴结:颈部最大淋巴结群, 15,30个 1、 副神经组:收集枕、耳后、肩胛上区,输出颈深下、右淋巴导管或胸导管。 2、 锁骨上组:颈横淋巴结,收集副神经链和锁骨下淋巴结,输出颈深下淋巴结。 3、 颈深上淋巴结:(颅底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界处。颈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 结,收集舌后部、鼻咽部、扁桃体、鼻根;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肩胛舌骨肌下腹 上方);收集:枕淋巴结、耳后、腮腺、下颌下淋巴结的输出管;输出:颈深下或 颈淋巴干。 4、 颈深下淋巴结:肩胛舌骨肌下腹下方,数目:10,20个;收集:颈深上、颈前、 锁骨上、副神经、下颌下、颏下、腮腺、耳后、枕、咽后等淋巴结;面颈部多个器 官可直接汇入。 (四) 颈淋巴干:接纳颈深下淋巴结,输出至右淋巴导管或胸导管。 五、右淋巴导管 接纳右颈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和右支气管纵隔淋巴干,注入右静脉角。 六、 胸导管颈段 后纵隔?颈根部左侧?食管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左颈鞘深面?胸导管弓?静脉角 乳糜瘘 第十章、口腔颌面部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设下神经 一、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感觉为主的混合性神经 分支:眼神经:感觉神经;上颌神经:感觉神经;下颌神经:混合神经 运动:咀嚼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1、 神经纤维的组成: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痛觉、触觉、温度。分布区域:眼 裂、口裂为界。运动纤维:下颌神经:出卵圆孔,咀嚼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 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2、 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1)眼神经: 感觉神经,眶上裂出颅。分支:泪腺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 (2)上颌神经: 感觉神经。走行:出圆孔?翼腭窝?眶下裂入眶腔?眶下神经?眶下沟 管孔?眶下皮肤。分布:硬脑膜、鼻咽、腭、鼻腔、上颌牙、上颌窦、鼻侧部、鼻前庭、颊部、下睑、上唇。分为四段: 颅中窝段 翼腭窝段眶下管段面段 1)上颌神经颅中窝段:发出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 2) 上颌神经翼腭窝段: 颧神经:颧颞部皮肤 翼腭神经:穿过蝶腭神经节向下 鼻支:经蝶腭孔入鼻腔,发出鼻腭神经,分布:鼻中隔、3,3腭黏膜和牙龈 腭神经:前中后三支。腭前神经:腭大神经,分布于3,8腭黏膜牙龈。腭中后神经:腭小神经,分布耳垂、腭扁桃体、软腭 上牙槽后神经:经翼上颌裂出翼腭窝至颞下窝。上牙龈支:磨牙颊黏膜、牙龈。牙槽孔:磨牙、牙周膜、牙槽骨、上颌窦黏膜 3) 上颌神经眶下管段: 上牙槽中神经:分布于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牙龈、上颌窦 上牙槽前神经:分布于前牙、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上颌窦 上牙神经丛:上牙槽前、中、后神经组成 4)上颌神经面段: 睑支:下睑皮肤 鼻支:鼻侧部、鼻前庭 上唇支:上唇 临床意义:眶下神经麻醉,上牙槽后神经麻醉 (3)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 混合神经。走行:卵圆孔?颞下窝?脑膜支、翼内肌支、前干、后干。 1)脑膜支:棘孔神经 2)翼内肌神经:翼内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 3)下颌神经前干:运动为主。 颞深神经:颞肌 咬肌神经 翼外肌神经 颊神经:感觉神经(颊肌运动由面神经支配) 4) 下颌神经后干: 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感觉神经。感觉纤维:关节支、外耳道支、耳前支、腮腺支、颞浅支。副交感: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加入,管理腮腺分泌。交感:交感神经颈上节的交感纤维加入,管理腮腺分泌,血管舒缩。Frey?s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 舌神经:(lingual nerve)走行:翼外肌和腭帆张肌之间鼓索加入?翼颌间隙?下智齿牙根舌侧黏膜下?钩绕颌下腺导管?舌尖。分布: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黏膜、舌下腺。鼓索:味觉:舌前2/3味蕾,副交感: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腺、颌下腺分泌。 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下颌舌骨肌神经(mylohyoid nerve):运动神经,分布于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颏神经(mental nerve),下牙神经丛(inferior dental plexus) 二、面神经(facial nerve) 混合神经。 运动神经纤维:面神经核,表情肌 感觉神经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耳道、耳后皮肤 味觉神经纤维:舌前2/3 副交感神经纤维:上泌涎核。蝶腭神经节:泪腺、腭腺、鼻粘膜腺体,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腺、下颌下腺 面神经的走行: 脑桥延髓沟外侧?内耳道?面神经管?面神经膝?茎乳孔?腮腺丛?表情肌。分段:茎乳孔为界:面神经管段,颅外段 (一)面神经管段: 1、岩大神经greater petrosal nerve:面神经膝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泪腺、鼻腭黏膜腺体;味觉纤维:腭部 2、镫骨肌神经stapedial nerve:鼓室后壁?镫骨肌 3、鼓索chorda tympahi茎乳孔上6mm发出?鼓室?颞下窝?舌神经;味觉纤维:舌前2/3味蕾;副交感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 (二)面神经颅外段 1)主干:茎乳孔至分叉,2cm,直径2.5mm。体表投影:乳突前缘中点深部2cm,距皮肤3cm 2)面神经进入腮腺前分支 1、耳后神经:茎乳孔下1,2mm发出,支配耳后肌和枕肌 2、二腹肌支:后腹 3、茎突舌骨肌支:同名肌 3) 面神经腮腺内分支: 进入腮腺1.5cm后分叉,经颈外动脉及下颌后静脉外侧。分叉类型:两干多见 1、 颞支: 1,2支。走行:耳屏前1,1.5cm出腮腺上缘,紧贴颧弓骨膜向前上。分布: 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前肌、耳上肌。交通:颧神经、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泪腺神 经。损伤表现:同侧额纹消失,吻合支少,不易恢复 2、 颧支: 1,4支。分成上下两支:上支:较细,颧骨表面上行至上下眼轮匝肌;下支: 较粗,沿颧弓下缘,至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损伤表现:闭眼不全 3、 颊支: 2,6支。上下颊支,行于腮腺导管上下1cm,上颊支体表投影:耳屏前切迹与 鼻翼连线上,颊支吻合形成颊面襻,分布于表情肌上组、口轮匝肌、鼻肌、颊肌。损伤 表现:鼻唇沟变浅、鼓腮无力、上唇运动无力或偏斜、颊部积存食物 4、 下颌缘支: 1,3支。出腮腺下前缘,经过下颌后静脉、下颌角、面静脉、面动脉浅 面,位于下颌下缘上1.2,0.7cm范围内。损伤表现:口角下垂、口水溢出 5、 颈支: 1,3支,出腮腺下缘,分布于颈阔肌。损伤表现:影像口角微笑 面神经相关的副交感神经节: 1、 翼腭神经节ptergopalatine ganglion:位于翼腭窝,包括三种神经根:来自面神经的副 交感纤维,来自上颌神经的感觉纤维,来自颈上节的交感纤维。副交感纤维在此神经节 交换神经元,分布于泪腺、鼻腭部黏膜腺。后两者穿过神经节分布于鼻腭部黏膜 2、 下颌下神经节submandibular ganglion:三种纤维:来自面神经鼓索的副交感纤维,来 自舌神经的感觉纤维,来自颈上节的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纤维在此节交换神经元后分 布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面瘫及损伤部位的定位: 核上瘫:面神经核以上的病变,表现:对侧睑裂以下面瘫。核下瘫:面神经核以下的损伤,表现:同侧全面瘫。 面上部表情肌:面神经核内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面下部表情肌:接受对侧控制 三、 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混合性神经。 运动纤维:茎突咽肌 副交感:下泌涎核?耳神经节?腮腺分泌 一般内脏感觉:颈动脉窦、颈动脉体;舌后1/3、腭扁桃体、咽上部等黏膜 特殊内脏感觉:舌后1/3味觉 一般躯体感觉:耳后皮肤 走行:颈静脉孔出颅,在茎突诸肌深面,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跨过茎突咽肌表面,在舌骨舌肌深面前行至舌根和扁桃体。 舌咽神经分支: 鼓室神经:副交感?耳颞神经?腮腺;一般感觉?鼓室、乳突 颈动脉窦支:颈动脉窦和体 咽支:咽丛 肌支:茎突咽肌 扁桃体支: 舌支:舌后1/3,一般感觉和味觉 耳神经节(otic ganglion): 位于卵圆孔下方,神经纤维三根:副交感:岩小神经?耳颞神经?腮腺;交感:来自脑膜中动脉丛,穿过神经节分布于腮腺、皮肤、汗腺、立毛肌;运动:来自下颌神经,穿过此丛分布于腭帆张肌、鼓膜张肌 舌咽神经损伤: 表现:同侧舌后1/3一般感觉和味觉消失,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腮腺分泌减弱,舌咽神经痛:肿瘤侵犯,原发舌咽神经痛 四、 迷走神经(vagus nerve) 混合性神经。 副交感:心脏、平滑肌、腺体 运动:咽喉、软腭、食管上部肌肉 一般躯体感觉:耳后、外耳道皮肤;硬脑膜 一般内脏感觉:颈动脉窦、体;咽、喉、食管、支气管、肺、心、胸腹器官 特殊内脏感觉:味觉,会厌、腭味蕾 走行:颈静脉孔?上神经节?下神经节?颈鞘?胸廓上口?膈食管裂孔?腹腔 分支: 咽支:咽丛?咽肌、软腭肌 喉上神经:内支:会厌、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外支:环甲肌 喉返神经:左侧:绕过主动脉弓;右侧:绕锁骨下动脉;食管气管沟?喉下神经?环甲肌外的下部喉黏膜;心丛、支气管丛、肺丛、食管丛 迷走神经的损伤: 咽支:吞咽困难;喉上神经:喉上部感觉障碍、环甲肌麻痹?发音变弱;喉返神经:声带麻痹、声嘶、发生困难;双侧?失声、窒息;总干损伤:双侧?猝死 五、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运动神经纤维:颅根、脊髓根 分支: 内支:颅根?枕骨大孔?迷走神经?咽支?咽肌、软腭肌 外支:脊髓根?枕骨大孔?脊副神经?颈内静脉后方?茎突诸肌深面?胸乳肌?斜方肌 副神经损伤: 脊副神经损伤:胸乳肌支:头转向健侧障碍;斜方肌支:耸肩无力、肩胛下垂;颈静脉孔综合征:(舌咽神经:呛食;迷走神经:声嘶;副神经:耸肩困难) 六、 (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 运动神经,支配:舌内外肌(腭舌肌除外,由咽支栽培 走行:延髓舌下神经核?穿舌下神经出颅?颈内动静脉之间?二腹肌腱、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之间?下颌下三角?舌内外肌 舌下神经襻:钩绕枕动脉?舌下神经降支?舌下神经襻?2、3颈神经分支?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 损伤:伸舌偏斜。核上瘫:伸舌偏对侧;核下瘫:伸舌偏患侧 七、 颈丛(cervical plexus) 1,4颈神经前支组成 位置:椎前筋膜深面 分布:头颈、肩胸部皮肤 混合性神经:浅支:皮支,感觉纤维;头颈、肩胸部皮肤 深支:肌支,混合性纤维;运动纤维:颈深肌群、膈肌;感觉纤维:膈、胸膜、心包 1、 颈丛浅支: 位置:胸乳肌后缘中点穿出颈深筋膜 枕小神经lesser occipital nerve:耳廓、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greater auricular nerve:腮腺、耳廓后及乳突部皮肤 颈横神经transverse nerve of neck:颈上部和外侧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颈下部、胸上部、肩部皮肤 2、 颈丛深支: 3,5颈神经前支组成;前斜角肌浅面,椎前筋膜深面下行?锁骨下膈神经phrenic nerve: 动静脉之间?膈;运动:膈肌;感觉:膈、胸膜、腹膜、心包;损伤表现:膈肌麻痹,单侧:症状不明显,双侧:呼吸困难 八、 颈交感干(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 位置:颈鞘后方、椎前筋膜深面 神经节:颈上、颈中、颈下 节前纤维:1,5脊髓胸段 节后纤维:颈神经:血管、汗腺、立毛肌;咽丛:;心丛:;动脉丛:颈内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 1、 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位置:2、3颈椎横突前方、颈鞘后方 颈内动脉神经?颈内动脉丛?眼睑米勒肌、瞳孔开大肌、血管壁、腺体 颈外动脉神经?颈外动脉丛?面部血管壁、汗腺、唾液腺 喉咽支?咽丛 心上神经?心丛 2、颈中神经节:位置:第6颈椎横突前方 分支:灰交通支?颈5、6脊神经 心中神经?心脏 3、 颈下神经节:位置:第7颈椎横突与第1肋骨颈之间 分支:灰交通支?C7~T1脊神经 椎动脉神经丛 心下神经?心脏 颈交感干损伤: Horner征: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面颈部无汗 第十一章、口腔局部解剖 一、 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境界: 前界:唇;后:咽们;两侧:颊 ; 上、下:腭和舌下区 分部: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二、唇 1、 境界: 鼻底、颏唇沟、唇面沟 2、 唇部层次:由外向内分五层 ,粘膜下层有粘液腺--粘液腺囊肿上、下唇动脉 3、 唇部血管: 动脉:颌外动脉分支 。静脉:面前静脉 4、 淋巴管: 淋巴回流特点:上唇淋巴引流广泛;下唇中部淋巴管可交叉至对侧。 5、 神经:三叉神经 ,面神经 三、 颊 cheeks 1、 境界: 上--颧骨下缘、下--下颌骨下缘、前--唇面沟、后--嚼肌前缘 2、 颊部层次:(1)皮肤、(2)皮下组织: 颊脂垫 ,学棍神经: 横行组:面神经颧 支、上颊支、下颊支、下颌缘支、腮腺导管。斜行组:颌外动脉、面前静脉。(3)颊 筋膜 (4)颊肌 (5)粘膜下层(6)粘膜。 3、 颊部血管: 动脉:颌外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静脉:面前静脉 4、 淋巴管:颌下淋巴结 5、 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 四、 牙 龈 gums 覆盖于牙槽突边缘区及牙颈部的口腔粘膜,龈缘,龈乳头。牙龈无粘膜下层,固有膜直接与骨膜相连。 五、 腭 palate 1、 硬腭结构特点:(1)粘膜下层在硬腭前后部不同,前部无腺体;后部有腭腺,故肿瘤 多发生硬腭后部。(2)硬腭的粘膜与骨膜附着紧密。(3)粘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摩 擦和咀嚼压力。 2、 软腭:表面解剖标志: 软腭后缘--称腭帆,悬雍垂。舌腭弓,咽腭弓。腭帆、舌腭弓 和舌根共同围成咽门。层次:粘膜、粘膜下层、腭腱膜、腭肌 3、 腭部肌肉:(1)腭帆张肌: 紧张腭帆及开大咽鼓管。(2)腭帆提肌 :上提软腭及咽 侧壁向内侧运动,是参与腭咽闭合的主要肌肉。(3)舌腭肌 :下降腭帆,紧缩咽门。 (4)咽腭肌:上提咽喉牵引咽腭弓。(5)悬雍垂肌:上提悬雍垂肌。 4、 腭的血管 :动脉:颌内动脉分支--腭降动脉。 软腭:咽升动脉、腭降动脉。 静脉--翼 丛 5、 腭的淋巴管: 颈深上淋巴结 6、 神经 : 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 六、 舌 下 区 1、境界:位于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 2、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及排列 (1)舌下腺及颌下腺深部(2)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3)舌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4)舌下动脉 七、 舌 tongue 舌为口腔内重要器官在参与言语、咀嚼、味觉和吞咽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舌分上、下两面及肌层 1、 上面(舌背):按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分前2/3与后1/3 两部分。界沟分界,舌前 2/3 为舌体,后1/3 为舌根。界沟尖端有盲孔。为胚胎甲状舌管咽端的遗迹。舌前2/3 乳头有 四种(1)丝状乳头(2)菌状乳头(3)轮廓乳头(4)叶状乳头。舌后1/3无 乳头许多淋巴组织 2、 下面(舌腹): 舌系带 :舌系带矫正 ,义齿修复。伞襞。 3、 舌肌:1) 舌内肌 : 起止均在舌内。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舌垂直肌。作 用: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2) 舌外肌 : 起自下颌骨、舌骨、茎突及软腭--舌。颏 舌肌、舌骨舌肌 、茎突舌肌、舌腭肌。作用: 收缩时变换舌的位置。 4、 舌的血管: 动脉:舌动脉、咽升动脉 。 静脉:舌的静脉较特殊,除舌动脉伴行静 脉,有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5、 舌的神经:一般感觉:舌神经 ; 味觉:参与舌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舌后1/3 一般 感觉及味觉:舌咽神经 6、 舌的淋巴管极为丰富,舌的全部淋巴管最终汇入在二腹肌后腹与肩胛舌骨肌之间 ,沿 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上淋巴结。舌的淋巴管与颈深上淋巴结的引流有一定的规律:愈近 舌尖而起 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底;愈近舌根部而起 的淋巴 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高。 舌的淋巴管引流分四组:(1)舌尖淋巴 管:颏下淋巴结,肩胛舌骨肌淋巴结。(2)舌前2/3的边缘淋巴管:颌下淋巴结,颈 深上淋巴结。(3)舌中央淋巴管:颈深上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近正中面的淋巴管, 部分交叉至对侧。(4)舌后1/3的淋巴管:双侧深上淋巴结。 舌的淋巴管引流的临床 意义: 由于舌的淋巴管极为丰富,而且引流广泛,血运充足,加之舌的运动频繁,这 些都是促使舌癌转移的因素。因此,熟悉舌的淋巴引流方向,对舌癌的转移诊断,以及 在手术中淋巴清扫的范围,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十二章、面颈部局部解剖 面颈部概念:上:发际,下:下颌骨下缘,后:下颌支后缘 面部分区: 眶区(orbital region)四周以眶缘为界。鼻区(nasal region)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为内眦与鼻翼点连线。唇区(lip region)上界鼻底,下界颏唇沟,两侧唇面沟。颏区,腮腺咬肌区,眶下区,颧区,颊区,颞区与颞面区,面侧深区,额面区 面部表面标志: 睑裂:3.5*1.0,1.2,内眦和外眦,鼻:鼻根、鼻尖、鼻背,鼻底:鼻孔、鼻小柱,鼻唇沟:鼻面沟+唇面沟,口裂,口角。 唇( lips): 境界:鼻底,颏唇沟,唇面沟。 面部测量点: 眉间点鼻根点鼻尖点鼻下点鼻翼点颏上点颏前点颏下点眶下孔颏孔腮腺管 美容角: 鼻额角125?,135 ?, 鼻面角36 ? , 40 ?,鼻唇角90 ?,100 ?, 鼻颏角120 ?,132 ?,颏颈角85 ? 面部皮肤皱纹线: 动力性皱纹线:额纹眉间纹鼻根纹眼睑纹鱼尾纹鼻唇沟纹颊纹唇纹颏纹 重力性皱纹线:上眼睑,下眼睑:眼袋 langer皮肤裂线: 皮肤裂线与真皮胶原纤维排列一致。 与皱纹线的区别:肉眼不可见终生不变,静止,与老化无关,与肌肉无关 面部皮肤的特点: 血供丰富,含大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皮脂腺、汗腺、毛囊,表情肌止点 一、腮腺咬肌区(parotidomasseteric region) 境界:上:颧弓和外耳道;下:下颌骨下缘;前:咬肌前缘;后:胸乳肌、乳突、二腹肌后腹前缘;内:咽旁间隙;外:皮肤 表面标志: 颧弓,乙状切迹中点,下颌孔 皮下组织:颈阔肌,耳前淋巴结,耳大神经,面神经,腮腺管 腮腺咬肌筋膜 :外密内松,小叶独立,与外耳道相通 腮腺: 上面:外耳道和TMJ;外面:浅筋膜;前内面: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内面:乳突、胸乳肌、二腹肌、茎突、?,?脑神经、颈内动静脉 神经血管与腮腺的关系: 腮腺浅叶上缘: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颞支、颧支 腮腺浅叶前缘:面横动脉、颧支、上颊支、腮腺管、下颊支、下颌缘支 腮腺浅叶下缘: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 腮腺深叶深面: 茎突诸肌:茎突舌骨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颈内静脉,颈内动脉,?,?脑神经 腮腺管:由腮腺浅叶前缘发出,在颧弓下1。5cm穿出腮腺鞘,导管在腮腺咬肌筋膜前面前行,与颧弓平行,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面横动脉,下方面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导管常用来寻找面神经颊支。横过咬肌外侧在咬肌前缘,几乎直角转内,穿颊肌,45角向前,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颊粘膜,腮腺管乳头。 面神经: 第一段:茎乳孔,腮腺;第二段:腮腺内;第三段:出腮腺 血管: 静脉:颞浅+上颌V,下颌后v;下颌后v前支+面静脉,面总;下颌后v后支+耳后静脉,颈外。动脉:颈外,上颌+颞浅 血管神经走向: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v、颈外动脉;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腮腺床骨性标志:环椎横突、茎突 腮腺咬肌区特点: 解剖特点:腮腺浅面无重要结构,神经血管穿行于腮腺内,并从腮腺边缘呈辐射状露出,腮腺深叶深面有重要血管神经;临床特点:避免腮腺损伤,避免神经血管损伤。 显露面神经主干的解剖标志: 乳突前缘,鼓乳裂,外耳道软骨,茎突,二腹肌后腹 显露面神经分支的解剖标志: 颞支:耳屏基部前1,1.5cm;颧支:耳屏耳垂线45?交角;颊支:腮腺管上下1cm;下颌缘支:面动脉、下颌角、下颌后静脉;颈支:浅叶下端 二、面侧深区 境界 前:上颌骨后面 后:腮腺深叶 外:下颌支 内:翼外板 内容: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 翼丛: 颞肌与翼外肌之间,翼内肌与翼外肌之间,通海绵窦 上颌动脉分支: 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 下颌神经分支: 颞深前后神经和咬肌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耳颞神经 翼外肌毗邻: 浅面:翼丛、上颌动脉;深面:下颌神经;上缘:颞深前后神经、咬肌神经;下缘: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上下两头之间:上颌动脉、颊神经 蜂窝组织间隙: (1) 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 界限:上:眶下缘;下:牙槽突;内:鼻侧缘;外:颧大肌;浅:表情肌;深:上颌骨前壁。内容:眶下神经血管淋巴结 (2) 颊间隙(buccal space): 界限:前:咬肌前缘;后:下颌支前缘和咬肌前缘;上:颧骨下缘;下:下颌骨下缘;浅:皮肤;深:颊肌。内容:颊神经颊动脉面深静脉 (3) 咬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 浅面:咬肌;深:下颌支;上:颧弓下缘;下:下颌骨下缘 (4)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边界:浅:下颌支;深:翼内肌;前:颞 肌和颊肌;后:腮腺;上:翼外肌;下:翼内肌附着处。内容: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血 管。通连:上:颞、颞下间隙:前:颊间隙;下:舌下、下颌下间隙;后:咽旁间隙 外:咬肌间隙;颅内:颅底血管神经。 (5) 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 space) 边界:外:下颌支上份及颧弓;内:蝶骨翼突外 侧板;上:颞下面、嵴;下:翼外肌;前:上颌骨后面;后:腮腺深叶。特点:位于 中央,通连广泛,内容丰富:翼丛、上颌动脉、上下颌神经 (6) 颞间隙(temporal space): 分两部分:颞浅间隙:颞深筋膜与颞肌之间;颞深间 隙:颞肌与颞窝之间。特点:颞深筋膜致密,颞肌坚厚,颞窝骨质薄。 (7) 翼腭间隙(pterygopalatine space) 位置:眶尖下方,颞下窝内侧;前:上颌骨体; 后:蝶骨翼突;上:蝶骨大翼;内:腭骨垂直板。内容: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上 颌动脉第三段及分支。通连: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外:经翼 上颌裂通颞下间隙;下:经翼腭管通口腔;后上:经圆孔通颅腔。 (8) 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 边界:上:口底黏膜;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前外:下颌骨体内侧面;后:舌根。内容:舌下腺,下颌下腺深部及导管,舌神经, 舌下神经,舌下动静脉。通连:后:下颌下间隙;后上:翼颌间隙;喉内:咽旁间 隙。 (9) 舌深部间隙: 颏舌肌肌间间隙,颏舌肌,舌骨舌肌间间隙 三、颈部局部解剖 1、颈部 境界:上:下颌骨下缘、乳突尖、上项线、枕外隆突;下: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第7颈椎棘突 2、颈部体表投影: 颈总动脉: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中点至右侧胸锁关节,或左胸乳肌两脚间 锁骨下动脉: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 副神经: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中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 胸膜顶:胸锁关节至锁骨内中1/3交点 颈外静脉:下颌角至锁骨中点 3、 颈筋膜间隙及通连: (1) 颈浅筋膜:内容:颈阔肌。深面结构:颈丛皮神经,颈外静脉,颈浅淋巴结 (2) 颈深筋膜浅层(封套层): 上界:下颌骨下缘、颧弓、乳突基底、上项线、枕外隆 突;下界:胸骨柄前缘、锁骨、肩峰、第7颈椎棘突。包裹内容:斜方肌、腮腺、下 颌下腺、胸锁乳突肌。 (3) 颈深筋膜中层:梯形 (4) 颈脏器层:喉、气管、甲状腺、咽、食管。脏层:包绕上述脏器;壁层:包绕脏器外 层,形成颈鞘。 (5) 椎前筋膜 4、 颈部筋膜间隙: (1)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上界至下颌舌骨线,高于下颌下三角。内 容: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静脉,面动脉。 (2) 颏下间隙(submental space): 境界:顶:颈浅筋膜;底:下颌舌骨肌。内容:颏 下淋巴结。 内脏周围间隙 (3)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咽旁前间隙;咽旁后间隙:颈内动静脉、?, ?脑神经、颈深上淋巴结。通连: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舌下间隙,下颌下间隙, 腮腺间隙,咽后间隙 (4) 内脏旁间隙:咽旁间隙向下的延续 (5) 气管前间隙:脏壁两层之间 (6) 咽后间隙: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 (7) 食管后间隙:咽后间隙向下的延续 (8) 椎前间隙:椎前筋膜与椎骨骨膜之间 5、 下颌下三角(submandibular triangle): 境界上:下颌骨下缘;前:二腹肌前腹; 后:二腹肌后腹;底: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上缩肌。层次:皮肤,颈浅筋膜,颈 深筋膜浅层。 内容: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静脉,面动脉,舌神经。 6、气管颈段(cervical segment of trachea): 位置:上:环状软骨;下:胸骨颈筋膜切迹,位于肌三角内。层次:皮肤,颈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脏器层,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 7、 气管切开: 头正中后仰位,3,5气管软骨环切开,勿切环状软骨,不应低于第5气管 环。 8、 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 境界:二腹肌后腹,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锁乳突肌围 成。层次:皮肤,颈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内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 面总静脉,舌下神经,喉上神经,二腹肌后腹。 第十五章、口腔功能 口腔功能:咀嚼言语吞咽感觉,除感觉功能外,均有赖于下颌运动的参与。 一、下颌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肌肉、颞下颌关节与牙合的协同作用而完成。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整个下颌运动就出现异常,通过掌握正常的下颌运动,籍以区别异常的下颌运动,用以诊断和治疗咀嚼系统的异常 1、 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 (1)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入路径:浅感觉(温度、触觉)--》 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对侧丘脑外侧核三级神经元--》中央后回下部 深感觉(本体感受器)--》三叉神经中脑核--》丘脑大脑 (2)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出路径:中央前会下部--》 内囊膝部,中脑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中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细胞--咀嚼肌 2、下颌的反射活动 闭颌反射(jaw-closing reflex):升颌肌的一种牵张反应。 开颌反射(jaw-opening reflex): 卸载反射:保护性反射 水平颌反射:下颌的水平向运动 牵张反射:维持息止颌间隙 3、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右、左侧颞下颌关节 牙合 神经肌肉结构 牙合 --认为调整--》神经肌肉结构--》下和运动改变 个体下颌运动型:能量消耗最小、无疼痛与不适、效能最高 的合面形态。 4、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 运动形式:开口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 运动范围:(1) 边缘运动: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的最大范围运动以下颌中切牙的运动轨迹表示 。代表下颌、颞下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体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并非恒定不变。(2) 习惯性开闭运动:又称叩齿运动.为无意识的反射性开闭运动。开口较小时在矢状面上的轨迹为卵圆形;开口较大时呈“8”型。(3) 功能运动:包括咀嚼、吞咽及言语等活动。 5、 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 (1)直接观测: 开口度:约4;m,或大于等于三指 开口型:正常为直线 颌前伸和侧方运动:前伸时呈直线,侧方运动为左右对称, (2)下颌运动轨迹描记:,,, 3)髁突运动轨迹描记:前伸髁道斜度,前伸髁道轨迹在矢状面上的投影与水平面的交( 角。费氏角(β角),非工作侧髁道轨迹在矢状面上的投影与前伸髁道的交角。 bennett运动:又称侧方运动,工作侧髁突的运动范围是,,度的圆锥体。 bennett角:非工作侧髁突侧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矢状面的交角。 二、咀嚼功能 咀嚼(mastication):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咀嚼肌的运动,使牙齿、颞下颌关节、颌骨产生有节律的运动。 咀嚼系统(masticatory system):咀嚼肌、牙齿、颞下颌关节、颌骨等与咀嚼相关的神经血管,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一个整体,称为咀嚼系统 咀嚼的作用:研磨食物,促进消化,维持口颌系统的健康,促进和维持牙合、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 1 、 咀嚼的神经控制: 咀嚼过程包括随意和不随意活动,多数情况下是不随意活动.。 2 、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1) 咀嚼包括切割、捣碎和磨细三个基本动作,切割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由上下前牙完成。 (2)前牙的合运循环:切割运动的全过程以牙尖交错位为始终,周而复始。事实上不存在连续的循环。 (3)存在?类杠杆:食物为重点,颞下颌关节为支点, 提下颌肌群为力点阻力臂长于动力臂,机械效能低,前牙承受的咀嚼力小, 有利于维护其牙周健康 (4)捣碎:由前磨牙通过垂直运动完成 (5)磨细:由磨牙通过侧方运动完成 (6)后牙合运循环:下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行至一半初分离,再重复,周而复始。„ (7)侧方运动存在?类杠杆:非工作侧髁突为支点,工作侧升颌肌群为力点,食物为重点,动力臂长与阻力臂,机械效能高 (8)后牙牙根粗壮,能承受较大咬合力 (9)研磨食物后阶段,同时存在?、?类杠杆? 3 、咀嚼周期: 下颌运动有一定的程序性和周期性,称为咀嚼周期。 时间变化为: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咬合接触时间与非接触时间为1:4 每一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和运动轨迹可能存在差异 4、咀嚼运动的类型: 双侧咀嚼:双侧交替咀嚼,双侧同时咀嚼。单侧咀嚼:不利于口颌系统健康„ 5、 咀嚼肌力、合力及牙周潜力 咀嚼肌力:又称咀嚼力,提颌肌所能发挥的最大力,存在个体差异 合力:咬合时,牙周组织实际所承受的力,又称咀嚼压力,存在个体差异和时空差异,反映咀嚼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最大牙合力: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力,性别差异,个体差异,牙位差异,反映咀嚼系统健康状况的标志 牙周潜力:又称牙周储备力,最大牙合力与牙合力的差值 6、 咀嚼效率 定义: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 测量方法:称重法:咀嚼效率=(总量-余量)/总量*100%。吸光度法。比色法 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牙周组织健康状况,颞下颌关节健康状况,全身性或者口腔局部疾患,其他因素 7、咀嚼时的牙齿运动 牙齿存在生理性动度:包括垂直向和侧向动度,不同个体、牙位存在差异,生理性的缓冲机制,调节牙髓的血液循环 磨耗(attrition):发生在咬合面、切嵴和邻面。 磨耗的生理意义:建牙合初期,消除早接触点,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降低牙尖高度,减少侧向力,减少临床牙冠高度,协调冠根比,邻面磨耗,补偿后牙前移 。 异常磨耗:形成反横牙合曲线,形成深覆牙合,食物嵌塞 磨损(abrasion):牙面与外物的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磨损 8、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咀嚼能消除早接触,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 咀嚼肌的收缩能影响颌骨的解剖结构:上颌骨的三对支柱,下颌骨表面的内外斜嵴和内部的牙力以及肌力轨道,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促进牙合、颌、面生长发育。 三、吮吸功能 四、吞咽功能 1、 吞咽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吞咽维持了牙弓正常的动力平衡,异常吞咽易 导致错牙合畸形,吞咽刺激下颌的生长发育,吞咽有助于鼻腔的发育。 五、呕吐功能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通过这种反射活动使一部分胃的内容物逆流出口腔。由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机械刺激会厌部,中毒,脑外伤。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反应。 六、语言功能 七、唾液功能 1、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为泡沫状,微呈乳光色的粘稠液体 pH约在6.0-7.9 水分约99.4,,有机物0.4,,无机物0.2, 含有消化酶,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 分泌钙和镁盐化合物 成分存在个体和时间差异 2、 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总量为1000-1500ml/每天,唾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性。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条件反射,后天获得,通过视、听、嗅觉等产生。 3、 唾液的作用 消化作用:淀粉酶 溶媒作用:所有的固体食物必须先溶解在唾液中才能被味蕾感知 保护和润滑作用:粘液素使口腔黏膜润滑,形成获得性膜,促进釉质的再矿化,有助于食团的形成和吞咽 清洁作用:机械清洗 杀菌和抗菌作用:唾液中存在溶菌酶、乳铁蛋白、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抗菌系统、,,,,。 稀释和缓冲作用:稀释刺激性强的物质,缓冲温度的变化。如唾液中有碳酸氢盐,可以缓冲强酸, 粘附与固位作用 缩短凝血时间 排泄作用:血液中的异常或过量成份,可以通过唾液排出,如汞等重金属,碘、葡萄糖等 其他作用 :颌下腺分泌唾液腺激素,腮腺分泌腮腺素,维持唾液腺的正常分泌,并参与钙的代谢和骨以及牙齿的发育 八、感觉功能 1、 味 觉 味觉的作用:刺激唾液的分泌,对食物有选择性,有助于体内环境的稳定 味觉感受器:味蕾 基本味觉:酸 、甜、 苦、 咸。基本味觉、嗅觉、触、压觉和温度觉,协同作用,产生了各种复合感觉。 味觉传导: 舌前,,,味觉经面神经之鼓索传递,舌后,,,味觉经舌咽神经传递,舌后,,,中部及软腭、咽和会厌味觉经迷走神经传递 味觉感受器空间分布不均匀:舌尖,甜味,舌侧面,酸味,舌根,苦味,全舌,咸味 味觉适应 交叉反应 影响味觉的因素:嗅觉,年龄,内分泌,精神和心理因素,消化系统或全身疾患,局部因 素,温度 2、 触觉和压觉 Meissner触觉小体:分布在舌尖和唇部 Meckel环形小体:分布在口腔黏膜及唇部 牙周膜本体感受器:分布在牙周膜内 游离神经末梢:痛觉、触压觉、本体感觉 特点:感受器分布有区域性,牙周膜本体感受器敏感度最高 3 、温觉 包括热觉和冷觉,有不同的感受器 特点:感受器分布不均匀,黏膜对温度的耐受力比皮肤大 4 、痛 觉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特点:分布不均匀,与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有触觉而无痛觉,存在无痛区:颊侧黏膜中央 至口角的一段带状区,且温度、触压觉也迟钝,存在个体差异
本文档为【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5KB
软件:Word
页数:8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6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