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举报
开通vip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 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典文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 —— 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高翠红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霍 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都出色地完成了这部惊世巨着的英 译,但由于译者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及采取的翻译策略等的差 异,两本译文的风格不尽相同.霍译语言地道,活泼生动...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 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典文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 —— 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高翠红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霍 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都出色地完成了这部惊世巨着的英 译,但由于译者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及采取的翻译策略等的差 异,两本译文的风格不尽相同.霍译语言地道,活泼生动.多采 用意译,更符合译入语习惯,易于读者接受;杨译语言正式,措 辞精美,多采用直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传 播.两本译文都可堪称是翻译史上的佳作.本文就《红楼梦》第 三回,从文化视角探索语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对比分析 霍译和杨译,细致入微地剖析两本译文的异同,领略译者精湛 的翻译技,j 关键词:文化差异;地道;精炼:意译;直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l1(2011)09—0149—02 1.概述 《红楼梦》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原着语言精辟 凝练,故事情节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堪称中华文化之 经典.其中第三回更是经典中之经典,人物描写细致微妙,传神 入微,诗词歌赋运用巧妙,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其浓 厚的文学意味. 霍译和杨译都精确地传达了原作之神韵,但其着眼点不 同.霍依附于目的语所属的西方文化,以读者为中心,译文语言 地道,生动活泼,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多采用意译,更利于 受众理解.杨依附于源语所属的东方文化,以作者及原文本为 中心,译文语言精确,简洁凝练,多采用直译,更多地保留了原 文意蕴,准确地向受众传递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及 其对原着的不同理解,加之翻译策略的差异,译文语 言风格截然不同 2.1英汉语言的差异造成了译文语言风格的迥异.英语是 静态语言,霍译大量使用名词化,介词,译语颇显文学性;汉语 是动态语言,杨译相对使用动词的几率较高,尽可能地保留了 原汉语句式. 第一句"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霍译 "Onthedayofherarrivalinthecapital,Daiyusteppedashoreto … " ,杨译"ToreturntoTaiyu.Whenshedisembarked…".相 比较而言,霍译中名词arrival在地点状语中的使用,更显得译 语地道,而杨译中动词不定式单独成句,表示话题的转换,是从 上一章节到下一章节的过渡. "又行了半日",霍译"Afterbeingcarriedforwhatseemedto beaverygreatlengthoftime".杨译"Afterwhatseemedalong time",averygreatlengthoftime和alongtime在意义上没有任 何区别,但是霍译中名词短语averygreatlength的使用使得译 文更显文学性. 2.2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杨以忠实原着为着眼点,一 般采用直译,而霍以译者接受为着眼点.多采用省译或意译. "垂花门",霍译"ornamentaldoor",杨译"agatedecorated withoverhangingflowerypatternscarvedinwood",何为垂花门? 垂花门乃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 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 莲花和花簇头为多,垂花门主要起装饰作用.霍译主要从功能 角度出发,简洁易懂;而杨译主要从门的外饰造型角度出发,形 象生动. 贾母一见着黛玉,便"心肝肉儿叫着大哭起来",霍译"press— ingherintoherbosomwithcriesof'MypetI'and'Mypoor lamb!'bumtintoloudsobs".杨译Dearheart!Fleshofmy child!'shecried.andburstoutsobbing."两个译文鲜明地体现 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信奉基督教,信仰耶稣,所有的信徒都 是上帝的羔羊(1amb),所以霍对此进行了归化处理(domestica— tion),这样易于受众接受,但同时也会误导译文读者以为中国人 也信仰基督教.而杨则采取了异化处理(foreignization),最大程 度上保留了原作风姿,传神地体现出贾母视黛玉为心头肉的那 份爱,保留了汉语中特殊的文化现象.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也只管告诉 我."一句中.两个译文对"现吃什么药?"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 法.霍采取了省译法,而杨则采取了直译法(Whatmedicineare youtaking?).这与原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黛 玉身体纤弱,熙凤见了不免问她现在吃什么药,以示关心,杨出 于保留原作文化的目的.采取了直译.而在霍所处的英语文化 来看,见面问候时问别人吃什么药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所 以干脆不译的好,以免引起目标语受众的误解. 2_3不同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其翻 译.杨长期生活在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更为深刻,霍虽为 汉学家.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但由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差异,对原 作中含文化意义的句子自不如杨理解透彻.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在接受 别人表扬时.国人常常显现出自谦甚至自贬的姿态,着名学者 作者简介:高翠.~(1987一)女,陕西渭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 149?文学界 }文 顾日国先生也基于中国特有文化提出了着名的"贬己尊人"的 礼貌原则.此回中,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 《四书》."杨译…I'VCjustfinishedFourBooks,'saidDaiyu. 'ButI'mveryignorant.…原文中黛玉并没有说自己无知,这是 话语中所暗含的隐性信息,杨将这层含义明朗化,在黛玉的会 话中加上这一句.怕也只是为了表达黛玉时时留意的心态吧? 寄人篱下的她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身份,谦卑温顺,"唯恐被他 人耻笑了去!" "一 来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霍译"Inthatway yourcousincouldshowhermammahowmuchshelovedherby lettingtheiadebeburiedwithher",杨译"Thatwaslikeburying thelivingwiththedeadandshowedyourcousin'Sfilialpiety".两 个译本都忠实地诠释了原着的字面意义,但相比较而言,杨译 更深刻一些,揭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殉葬是 古代中国丧葬的习俗,殉葬是指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 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黛玉母亲离世时,不舍女 儿.无奈之下,带走了女儿的贴身物件——玉,象征生者死者合 葬,以全女儿的孝心. 2.4由于自身所处的文化限制,霍必定不能像杨那样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更应看到这样一位伟大学者所做出的不 懈努力,为完成这部伟大着作的英译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在翻译"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时,我们不难看到译者的良苦用心."万几 宸翰之宝"是何物?即便是中国人.也未必了解.霍译"followed by山eEmperor'Sprivateseal,adevicecontaining,thewords 'kinglycares'and'royalbrush'inarchaicseal—script",译者解 释了万几宸瀚之宝是emperor'Sprivateseal(皇帝之玉玺),更试 图解释玉玺上刻有何字,目的是为了使受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一 文化现象.杨译"anditboretheImperialseal",考虑到此信息并 不影响文章意义的传达,此处做了粗化处理,以模糊译清晰,简 洁明了. 3.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两篇译文语言转换的异同,总 体而言,两篇译文都可堪称是翻译史上的奇葩,熠熠生辉.为了 追求更美更优秀的译文,译者字斟句酌,反思再三,反复推敲, 用心良苦,真是值得赞赏.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 中,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了解 源语的语言体系.更要用心去了解源语所处的文化体系.文化 因素所引发的翻译障碍对译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译者只有尽 心尽力挖掘隐藏在文字下的文化含义,才能准确把握源语语 义.在另一种语言中重塑源语风貌,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游刃 有余.发挥才干. 参考文献: [1]1曹雪芹,高鹗.ADreamofRedMansions【MI.杨宪益, 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 【2】党争胜编.翻译名篇赏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8. [3】嵇德全."论《红楼梦》英译中的文化迁移fJ】."贵州社 会科学.2007(4):p90—93. [4]赖晓鹏."从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角度评《红楼梦》 的两个英译本[J]."科教文汇.2008(2):p165. [5]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98. [6]肖菲."浅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文化词语的翻译 [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3):p139— 142. [7】徐波."《红楼梦》两种英译本节选之比较赏析[J]."四 川教育学院.2008,24(2):p47—49. 文学界?150?
本文档为【《红楼梦》第三回译文赏评——从文化视角对比霍克斯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3
浏览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