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

举报
开通vip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应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 1.经济学的产生和分类 2.市场供求分析 3.供求弹性分析 4.消费理论 5.生产理论 6.成本理论 7.市场结构及分类 8.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 9.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10.总供给与总需求 11.宏观财政政策 12.宏观货币政策 另外,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学习和数学模型学习。 1.应了解的内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
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应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 1.经济学的产生和分类 2.市场供求分析 3.供求弹性分析 4.消费理论 5.生产理论 6.成本理论 7.市场结构及分类 8.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 9.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10.总供给与总需求 11.宏观财政政策 12.宏观货币政策 另外,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学习和数学模型学习。 1.应了解的内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内容有哪两大部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作用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2.应熟悉的内容:什么是经济资源,它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宏、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 心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各是什么? 3.应掌握的内容:经济学是怎么样产生的;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的因素: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经济体制 1.资源的稀缺性 (1;23)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 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4)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或单位或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 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 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 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是总量分析。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二、 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受宏观经济行为的制约影响 第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四、 相互配合实现社会成员物质福利最大化 第五、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简答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是什么? 经济学 1.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应了解的内容:需求的定义;供给的定义;市场均衡的含义 2.应熟悉的内容: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 3.应掌握的内容:需求曲线;需求法则及原因;需求量变化和需求变化的区分;供给曲线; 供给法则;供给量变化与供给变化的区分;市场均衡的形成;需求、供给单独变化或同时变 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最高限价政策;最低限价政策 1.需求: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 数量。。 2.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1)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 系的数字序列表 (2)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 拟合的一条曲线 特征:1,斜率为负,因为随着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2,非线性关系和线性关系。 (非线性关系斜率是不同的。线性关系的实践缺陷:大多数商品价格趋于零的时,需 求增加不可能保持线性关系,而是迅速增加趋于无穷大。) (3)需求函数: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D=f(P),就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既需求函数。 3.需求规律: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 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 4.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含替代品和互补品。)(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注意特殊情况: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则为劣质 商品。(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长期来看还有(6)市场规模(7)人口结构 5.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消费者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购买的量,是在一个特定价格点上的需求数量。 需求:不同价格水平时对应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用整条需求曲线表示。 需求量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下,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购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 的变动。 需求变动: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 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的移动。 非价格因素包括:消费者的货币收入Y,消费者的个人偏好W相关商品的价格Pr对商品价格变化的预期Pe。 6.需求法则: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总是相反的,即需求与价格呈反比关系。 凡勃伦效应:一些商品正是因为价格高才有很大的需求。(案例:黑市交易中的古董文物) 吉芬效应: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一类商品具有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大的特点。(案例:爱 尔兰大灾荒,土豆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 1.供给:生产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量。 。 2.供给的表示: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供给曲线特征:(1)斜率为正,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2)线性和非线性。 供给函数: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S=f(p)即为供给函数。 3.供给规律: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 加,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价格。(3)生产要素的价格。(4)技术水平。(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6)政府租税政策。(7)信贷难易程度。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 供给量:指某种商品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生产厂商愿意或计划购买的量。 供给:指在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供给量的总称。 供给量变动: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扩大或缩小。它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的变动。 供给变动: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 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它表现为供给的移动。 需求函数: 线性:Q=a-bP 非线性:Q=ap-b 供给函数:线性:S=-c+dP 非线性:S=cPd 6.供给法则: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可用生产成本解 释。生产中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供给增加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因此只有商品 价格上升,供给才会增加。 7.:。 最重要的例外是劳动力供给,工资增加时劳动力供给会随之增加,但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劳动力不会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减少。 1.市场均衡的定义:在市场上,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则称之市场均衡。 2.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1)均衡:经济中的均衡一旦形成,如果有另外的力量迫使它离开原位,则会有相反的力 量使它返回均衡。 (2)市场均衡:指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相互一致和平衡的状态。 (3)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过程 ?当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此时出现超额供给,过剩产品的存在必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 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均衡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少市场的产 品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当市场价格小于均衡价格,出现超额需求进而价格上涨。此时,价格的上升可以扩大生产 的产量,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消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有供求恢复一 致。 1.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1)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求减产引起均衡产量减少。 (3)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1)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2)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 (3)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与需求同向增加,均衡数量增加,而均衡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增加额。若供给的增 加额大于需求的增加额,则均衡价格减小。(案例:随着收入增加,住宅、汽车等供给增加 需求也增加) 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而均衡数量是否增加取决于供给的变化量是否大于需 求的变化量。(案例:由于技术进步和原料价格下降等原因,重化工等产品供给比以前增加, 而消费者出于环保和健康等因素,减少对这一类产品的消费。) 3.阻碍均衡价格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市场信息变化性;企业目标非唯一性;市场体系不完善;生产要素稀缺性 (2)人为因素:国家定价或者通过影响需求或供给来影响价格。 ?最高限价: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不断上涨而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这一类商品的最高价格。 优点: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缺点:商品价格水平过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会使部分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商品价格水平 过低不利于抑制需求,造成对资源的严重浪费;最高限价之下的配给制会败坏道德风尚。 ?最低限价: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优点: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缺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一定包袱。 1.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主要用于生产周期较长,具有周期性特点的商品。如 农产品和畜产品。 三个假设:(1)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定时间,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2)本期产品需求量决定于本期产品价格 (3)本期产品价格决定下期产品供给量 2.收敛型波动: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也就是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需求时,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小,价格与产量的 波动越来越弱,最后自发地趋于均衡水平。 3.离散型波动: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也就是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时,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与产量的 波动越来越强,最后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4.封闭型波动: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相等, 也就是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相同时,价格波动与产量波动保持相同程度,既不远离均衡点 也不靠近均衡点。 1.某品牌某型号轿车近期需求量大幅上升,销售量增长迅速。有可能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哪些? 2.请解释需求法则形成原因。 1.应了解的内容 弹性的含义;需求弹性的含义;供给弹性的含义 2.应熟悉的内容 需求的弹性分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含义及分类;影响供给弹性 的因素 3.应掌握的内容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供给弹性的分类 (一)弹性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变量之间 的变动的敏感程度。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 y变动的百分比/x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需求量对于影响需求量的因素的变动做出反应的程度。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定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我们通常用 价格弹性系数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要注意几点: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 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第二,需求弹 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率,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的 绝对量的比率。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值。需求与价格反向变动所以 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应该是负数。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的点的弹性系数大小不相同。 (单一弹性曲线例外) 2.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完全无弹性E=0(案例:血液)、缺乏弹性0<E<1、单位弹性E=1(各点需求弹性系数相等)、富有弹性E>1和完全有弹性E=?(案例:计划经济国家对粮食统一定价收购)。 3.斜率与弹性大小的区别和联系:线性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各点斜率都相等。斜率的倒数 dQ/dP是一个常数,但是各点弹性不是常数,而是随着价格-数量P/Q的变化而变化。弹性公式为(Dq/dP)(P/Q)。P与Q既定,则。 。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2)可替代商品的多少和可替代程度。可替代品越多,当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容易转 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商品的价格提高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 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所以商品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4)商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商品在消费者总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忽 略其价格变化,所以弹性越小。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 调整时间越长,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某商品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 期人们可能寻找到其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明显影响。 5.价格弹性的两种形式: (1)点弹性:指商品的价格发生趋于无穷小的微量变动,因而是在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在 发生变动时,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P51) (2)弧弹性:指在商品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时,用需求曲线上的一段弧来表示商品需求量对 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价格和需求量都取变动前后的平均值公式P51) 。 6.价格弹性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销售者可以适当的降低 销售价格谋取更多利润(薄利多销)。原因:如果提高这一类商品的价格,需求量减少的幅 度会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者可以适当提价, 这样销售额轻微下降,利润却有较大增长。 (三)需求收入弹性 1.定义: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Em),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 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公式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需求变动 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2.判断: (1)Em=0,无论收入怎么变化,对该商品的需求不变。 (2)Em<0,表明收入增加,该商品的需求减少,该商品为劣等品。 (3)Em>1,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该商品为奢侈品。 (4)0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五) 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在相关的两种商品中,由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比率引起另一种商品 的需求量变得动比率,既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分类:正的交叉弹性,替代关系;负的交叉弹性,互补关系; 。与其他商品的交叉弹性系数均为零的商品在西方又被称为“垄断性商品”。 交叉弹性的实践意义: 1.交叉弹性为正数,Eyx>0:(1)生产企业能够根据此大致判断出本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 及竞争实力:数值越大说明其他商品对该商品的替代作用越明显,该企业竞争实力弱。(2)对政府而言,它是政府反垄断和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的依据:当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叉弹 性趋于零,表明该商品的市场垄断地位较明显,政府可以干预垄断了。 2.交叉弹性为负数,Eyx<0:为中小企业制定中期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例如,生产电脑光碟 的企业,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能预期该企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六)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对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 2.供给弹性的分类: (1)Es=0,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它表明价格任意变化供给量不变,是一条上下垂直的线。 (2)Es=1,称为供给的单一弹性,此时,其供给曲线是一条45度线。 (3)Es=?,称为供给其有无限弹性。此时当价格在某一水平时,商品供给量任意变动,其 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4)01,称为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供给量的变动比率大于价格变动比率. 由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供产量,所以Es一般是正数。 。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生产难易程度。生产技术越复杂,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小。 (2)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大,则产品的供给弹性也大。 (3)生产时间长短。经过时间越长,生产能力可以提高,则供给弹性也相应增大。 (4)生产采用技术类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规模变动不易,弹性小。劳动力密 集型产业,生产规模变动容易,弹性大。 (七)需求弹性和销售收入的关系: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其需求弹性之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出售该商而所得到的总收益 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总收益(TR)等于销售量(Q)乘以价格(P),PR=QxP。 1.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 的幅度,总收益增加。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 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所以某商品富有弹性,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某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 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 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所以,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3."薄利多销"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只有在价格弹性是富有弹性时才适用。 1.应了解的内容 效用理论概述 2.应熟悉的内容 基数效用论概述;序数效用论概述 3.应掌握的内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原因;根据无差异线和收入限制线确定消费均衡 (一)效用 1.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 (1)不同人,相同物品效用不同 (2)同人同物品,不同时间和地点效用不同 (3)同人同物品同地点,已掌握物品多少不同,效用不同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观点:效用可以衡量,并可以加总。 (1)效用量随着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变化而变化,效用量是消费量的函数。 (2)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等于总效用的改变量除以商品销售量的改 变量。 2.序数效用论观点:效用的大小未必能够衡量,边际效用也未必递减。 (1)消费者无法知道效用的数值,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 (2)对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 ?消费者对任意几种商品的任意几种组合,能说出自己的偏好程度。 ?消费者偏好具有传递性。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则该消费 者对A的偏好一定大于对C的偏好。 ?在商品组合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商品数量大的组合。 (3)采用无差异曲线 (三)边际效用分析与边际分析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中的获得的效用总量。 2.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以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 量。。这种现象存在于一切物品中,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1)物品本身用途多用性:商品被优先满足最重要的需要,故先消费的商品边际效用就大 (2)生理或心理原因: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越多,由于商品本身对消费者所产生的重复刺 激,使人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4.总效用随消费数量的增加,以递减速度增加;边际效用随消费数量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 为零时,总效用最大。 5.边际分析:基数效用论认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是一个常数;并且货币效用只有 是一个常数,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去衡量其他商品的效用。消费者购买一定量的商品和劳 务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们从此商品或劳务中所获得的效用。随着商品数量的增 加,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 。 (四)无差异曲线 1.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一条线。 它是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 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 。 2.特征: (1)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同 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满足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与偏好具有传递性矛盾。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递减(由边际替代率决定)。 。 3.边际替代率 序数效用论用边际替代率代替了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 边际替代率: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中,减少的一种商品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量之比。 。 4. 边际替代率为什么会递减? 消费者拥有Y较多而X较少时,它认为X能带来更高效用,所以愿意为增加一个单位的X而放弃多个单位Y。随着X逐渐增多Y减少,对Y的评价越来越高,为增加一个单位X而放弃Y的数量越来越少,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 。 (五)利用无差异线与收入限制线取得消费均衡点 1.收入限制线:预算约束线、预算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 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线。 M=Px?Qx +Py?Qy,该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在收入与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 到的X和Y的最大数量组合。 收入限制线的变动:(1)消费者收入变动,收入限制线就会发生平行移动;(2)X或Y其中一个价格变动,收入限制线的一边移动;(3)X或Y价格以相同比例变动,收入限制线平移。 2.消费者均衡: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何获得最大满足(效用)。 前提假设:第一,消费者嗜好是固定的;第二,消费者收入固定,货币效用不存在递减;第 三,商品价格保持不变。 (1) 。 均衡点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二是由预算约束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的 切点所决定。 均衡点为什么会在切点上? 只有两者切点上的商品组合才是收入限制下满足程度最高的商品组合。 (2) 。 MUx/P=MUy/P=MUm() 为什么它们必须相等才能保证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MUx/P >MUm,每一个单位货币所能够买到的边际效用大于每一个单位货币的效用,因此继 续某买X会增加总效用;MUx/P MUy/P,每一个单位货币所能够买到的X的边际效用大于每一个单位货币能买到Y的边际效用,则减少购买Y而增加购买X,直到MUx/P=MUy/P。 (3)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的不同 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最后得出的消费均衡条件都是MUx/P=MUy/P,实际上它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衡量的,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不可以衡量的, 只能辨别先后次序和效用水平高低;前者认为边际效用递减,后者认为边际替代率递减。 1.应了解的内容 生产要素组合的类型; 2.应熟悉的内容 如何根据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确定最优的长期资源配置 3.应掌握的内容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及原因;短期生产产量图及厂商最佳投入量选择; (一)短期和长期 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时期。 长期是指生产者来得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有生产要素数量都可以改变的时期。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 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 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的带来的产 量增量最终要递减。 2.注意:第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技术不变。 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存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第三,边际收益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 3.边际收益递减原因:(1)当变动要素的投入量比较少时,变动要素是和较多不变要素一起 发生作用,每单位变动要素可以和较多不变要素一起作用,发挥作用效果更好。(2)变动要素数量增加,每单位可变要素和越来越少不变要素一起发生作用,因此每单位可变要素发挥 作用受到限制,使的增加产量越来越少。 (三)短期生产理论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 一阶段:分界点为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重合点或平均产量最大点,此阶段特点为:总产量以 递增的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递增。 二阶段:分界点为边际产量为0或总产量最大点,此阶段特点为:总产量以递减的量上升; 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递减。 三阶段:从二阶段末尾开始到以后,此阶段特点为:总产量下降;边际产量为负。 (四)厂商最佳投入量选择 一阶段:不合适。增加劳动力仍有获利空间。 因为劳动力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而平均产量始终不小于劳动力工资成本,即边际产量大 于劳动力工资成本。所以厂商会增加劳动力使收益增加。 二阶段:合适。 边际产量在递减,但始终为正,既增加劳动力还是会让产量增加。只有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 量,边际产量才可能等于劳动力成本,使收益最大。三阶段:不合适。增加劳动力反而使产 量下降。 理性厂商都不会选择,即使劳动力免费也不会雇佣,因为反而会使产量下降。(五)等产量 曲线 1.含义:等产量线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量可以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出 来。 2.特征: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 第二,在同一条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 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高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简答题 1.怎么区分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 2.请解释厂商进行生产时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 1.应了解的内容 短期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概念;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概念 2.应熟悉的内容 短期各类成本的函数图及之间的关系;各类长期成本曲线图形及特点 3.应掌握的内容 会计成本与经济学成本的区别;规模经济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一)成本 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指为获取某种经济利益而付出的一切代价,不仅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 接损失。 1.直接损失:会计成本。 2.间接损失: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自有资源所应该得到报酬,即机会成本。是会计成本 忽略的部分。 (二)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间的差额。 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三)短期成本曲线 由于短期有部分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分为 ?短期固定成本(FC):这是厂商在短期内支付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如机器、厂房、 设备的折旧,银行货款的利率,管理人员的工资,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即产量 =0时,仍然需要支付。它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短期变动成本(VC):这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量对可变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如厂商对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普通工人工资的支付,由于厂商在短期内总是要根据产量的 变化来调整可变要素投入量,所以,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TC=FC+VC ?平均固定成本(AF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量所消耗的不变成本。AFC=FC/Q, 其变动规律是:一直下降,产量越大AFC越小,下降幅度是先快后慢。 ?平均变动成本(AVC)是指厂商在短期由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AVC=VC/Q ?平均总成本(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AC=TC/Q=AFC+AVC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 (四)平均变动成本(AVC),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的关系 第一AVC曲线、AC曲线与MC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曲线,表明了这三种成本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变动的趋势。 第二,MC与AC曲线一定相交,且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在相交以前,平均成本一直在 减少,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在相交以后,平均成本一直在增加,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第三,MC与AVC曲线也一定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相交以前AVC一直在下降,MC小 于AVC,相交之后,平均可变成本一直在增加,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在相交时,平 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五)长期成本 长期内,厂商所拥有的任何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在长期就没必要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长期只有三种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LTC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也就没有总成本,其变 动趋势也是随着产量增加,开始增加较快,以后增加较慢,最后又增加较快,(这与短期总 成本一样) 特点为:第一,LTC从原点出发,增长先快后慢又快。 第二,与短期总成本相比,LTC显得更为平坦。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LAC是一条与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线,在长期 中,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生产规模,从而始终处于最低平均成本状态,所 以,LAC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集合而成,是一条由无数条短期平均曲线相切 的线,又称包络曲线,它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线。 (六)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 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经济学家认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 规模逐渐扩大,最初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 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 能得到使用。 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 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 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 但要注意:厂商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 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厂商 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规模过大滋生官僚主义,使得规模扩大所带来了 成本增加更大,出现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在长期内,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单位成本(平均成本)随着厂商 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下降。 简答题: 试根据图形分析短期内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1.应了解的内容 市场结构的概念;市场结构的类型 2.应熟悉的内容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垄断市场特点及形成原因;垄断竞争市场特点;寡头垄断市场特点及形 成原因 3.应掌握的内容 不同市场结构比较;不同市场上的厂商收益 (一)完全竞争市场 1.形成原因: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对竞争的干扰主要来自:?政府的干预;?企业互相勾结形成垄断。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市场上有许多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数量众多,且每一主体规模又很小,所以,他 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每个人 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2)产品是同质的,即任何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无差别的。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信息,双方不存在 相互的欺骗 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所以,现实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几乎不存在,比较接近的是农产品 市场,但是现实中是否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在假设的 完全竞争条件下之下,市场机制如何调节经济。 3.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不是由某企业决定而是由某行业决定,这一价格决定后对企业 而言,只能被动接受,所以,该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无论该企业的产量增加 多少,其价格不变。行业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2)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平均收益等于价格,企业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每单位产 量的售价也就是每单位产量的平均收益,所以价格等于平均收益,需求曲线也就等于平均收 益曲线。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因为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 的总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无论一个企业产量增加多少,价格总是不变的,所以边际收 益等于价格所以,AR=MR=P,三条曲线合而为一。 4.优劣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市场是最有效率的。 但其缺陷在于:第一,小规模的企业未必会使用大规模的先进技术;第二,无差别的产品不 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第三,由于信息是完全和对称的,所以不存在对技术创新的保 护。 (二)垄断市场 1.特征:垄断是指某一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提供市场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特征有:第一,行 业中只有一家厂商,而消费者都是众多的;第二,厂商提供的产量不存在任何替代品;第三, 行业中存在进入障碍,其他厂商难以进入。 2.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物质技术条件是行业中厂商数量有限甚至只 有一个厂商的主要原因。其次,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是行业中形成进入障碍从而导致垄断的 不可忽视的原因;第三,厂商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稀缺资源数量等自然因素也是形成垄 断的原因。 3.垄断市场的危害:垄断市场的效率垄断被认为是经济效率最低的一种市场结构,从资源配 置的效率来看,垄断使产量不足市场价格偏高,因而缺乏效率。 首先,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消费者被迫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意味着增加生产, 社会由此获得的福利大于生产成本,社会福利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加。但垄断企业为了维持市 场上的高价格不可能扩大生产,因而供给短缺。 其次,垄断市场上市场价格高于厂商最低的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没有利用现有的生 产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垄断厂商在技术使用上缺乏效率。 此外,垄断厂商不存在竞争的压力,技术创新的压力不足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由于垄断可以使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为了保持这种超额利润,垄断厂商的往往会 采取各种形式的维持垄断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说政府制订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这种为了寻 求额外的利润而进行的活动被称为寻租行为,寻租不仅要花费成本,而且会滋生政府腐败。 由此,垄断是缺乏效率的,建议政府采取反垄断政策。 (三)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是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垄断的市场,它有以下特征: (1)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 (2)厂商生产的产品有差别,但存在着很大的替代性。 (3)产品的差别包括产量本身的差别和销售条件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是企业对自己的产 品的垄断成为可能,但产品替代性又促使在市场上同类产量之间激烈竞争。 (4)长期来看,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自由的 2.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的特征:一方面,由于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有一定的差 异,厂商可以对其产品实施垄断,厂商具有影响产品价格的能力,因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 曲线(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另一方面垄断竞争市场又不同垄断市场,市场上同类产品 的竞争,新老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比较容易。因此,当厂商试图提高产品价格时,其损失掉的 需求量(收益)比垄断时要大,相反,当垄断竞争厂商降低价格时,其争取到的需求量(收 益)可能更大。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垄断竞争的厂商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但曲线比较平坦。 3.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评价 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之间,在垄断竞争厂商处于长期 均衡时,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成本最低 点。这就决定了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但从程度上来看,垄断竞争又 比垄断市场有效率。垄断竞争市场对消费者而言,利弊同时并存。 (1)对消费者的利弊:利?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有差别。因而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 需求,充分体现消费者的消费个性。?由于产品的差别是包含了销售条件如品牌,售后服务 等,所以企业会不断地提高某品牌的质量,改善售后服务,从而又利于消费者。弊在于:价 格高于边际成本,与完全竞争相比,消费者被迫多支付市场价格。 (2)对生产者的利弊:弊由于在长期不可能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的实现最大利润,因而其 资源利用效率,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存在着一定的资源浪费。利在于:垄断竞争市场被认 为最有利于技术进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缺乏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因而不存在企业技 术创新的动力,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由于没有竞争的,所以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在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既存在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如专利等,又存在着同类产品的竞争, 具有较大的外在压力,所以,垄断竞争企业被认为最有利于技术进步。 (四)寡头垄断市场 1.特征:寡头市场是少数几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市场上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 其特征是:?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它们的供给量均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 ?厂商的决策互相影响,因而任何一家厂商在作出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对其作出的反 应。 ?厂商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具有代表性的寡头垄断企业是汽车 工业。寡头企业在决策时不知道竞争对手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其决策最大的困难。 2.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评价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一般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同时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因此, 寡头垄断企业在生产量和技术使用方面应该是缺乏效率的,但从程度上来看,由于寡头市场 存在竞争,有时竞争还比较激烈,因而其效率比垄断市场要高。但从另一方面,寡头市场上 往往存在着产品差异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此外,由于寡头企业规模取较大,便于大 量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激烈的竞争又使厂商加速产品和技术革新。因此,又有其效率较 高一面,在许多国家,人们试图通过限制寡头厂商低效率的方面进一步鼓励寡头市场的竞争。 简答题: 试分析垄断形成的原因。 答:1.垄断厂商占用了所有资源 2.垄断商拥有专利权 3.政府特许 4.自然垄断 5.进入时滞 简答题: 请比较不同结构的市场之间的区别。 1.应了解的内容 市场失灵的含义 2.应熟悉的内容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干预的作用;政府失灵的表现 3.应掌握的内容 政府失灵原因及避免措施有哪些 1.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特征决定了 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 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 远不足。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 品。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 是市场失灵。 2.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 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 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 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 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 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 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 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 优,同样是市场失灵。 1.应了解的内容 GDP的含义;潜在GDP与GDP缺口的含义;货币供给量与利率;就业量与失业率汇率 2.应熟悉的内容 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GDP指标的局限性;价格指数的分类及各自含义 3.应掌握的内容 两部门、三部门及四部门经济模型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1.两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主体 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收入;厂商用各种生 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 2.三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 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 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 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 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 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 所有者。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 模。 2.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GDP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 ?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GNP在统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 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 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 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 以衡量GDP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称为实际GDP,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称为名义GDP. 简答题: 1.GDP指标的缺陷有哪些? 2.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别是什么? 1.应了解的内容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含义 2.应熟悉的内容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及特点;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3.应掌握的内容 宏观经济均衡的形成;总供给及总需求同时变化对总体宏观经济的影响;AD-AS模型的影响 (一)总需求曲线 1.含义: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2.形态分析: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首先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在既 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 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 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总之,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其次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投资支出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而利息 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即价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 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 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 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其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 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最后,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 向左下方移动。 (二)总供给曲线 1.含义: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 为:Y=AS(P) 2.形态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 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由于劳 动供给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随之增加,因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总供给量增加, 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 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序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 垂直的直线。 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第二,技术变动。第三,工资率等 要素价格的变动。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决定的均衡点E处,决 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简答题: 请分析总供给曲线的形态,并说明不同形态原因。 答:1.凯恩斯区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说明在既定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给社会 任何数量的产品。因为此阶段生产资料大量闲置,失业严重。 2.一般区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总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化。原因:生产资料 已一定程度得到利用但未充分利用。 3.古典区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说明无论价格怎么变化,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 变的。原因:所有生产资料已充分利用。 论述题 请用AD-AS模型分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滞胀 1.应了解的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国家预算含义,分类,预算年度及编制原则,编制、审议、执行机构 2.应熟悉的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税收原则;财政支出分类 3.应掌握的内容 宏观财政政策的分类和各自作用方式;税收的特征;适度的国债规模如何确定;政府投资与 民间投资的区别 (一)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 态,说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 可能存在失业。政府关心了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2.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也 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 稳定。 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已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 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 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二)财政政策 1.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 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 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 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2.财政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自动稳定作用由于财政政策本身的特点,某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具有某种自动调 整的灵活性,这些灵活性有助于经济稳定对需求管理起着自动配合的作用,这些能自动配合 调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被称为内在稳定器,这些政策有: (1)个人所得税。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具有一定的起征点与固定税率,因此,它能自动 调节总需求,在萧条时,个人收入减少,符合纳税条件的人减少,所交税额减少反之则反是。 (2)公司所得税。 (3)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有一定标准,它发放的数量与失业人数有着直接的关 系,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多,失业救剂金发放增多,从而增加转移支付。 (4)各种福利支出。 (5)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格。 这种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 稳定器的调节经济的做法是非常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和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 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指宏观财政政策应根据"逆风而行"的办法进行具体操作:第一,在萧条时,政府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如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减少个人所得税, 减少公司所得税等。 第二,在经济过渡繁荣时期,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 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税收,如减少政府公共工程与政府购买,减少转移支付,增加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判断题: 税收的累进性可以起到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 (对) 财政政策按功能分有哪几种?各自是什么含义? 1.应了解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应熟悉的内容 货币供给的构成,银行体系的组成,货币需求曲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怎样配合使用 3.应掌握的内容 银行存款怎样倍数创造,均衡利率是怎么形成的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1)同为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以货币为载体和操作对象,而一定时期货币购买力表现为社会总 需求,所以两个政策实际上都是对社会总需求的管理。(2)最终目标基本一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以追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最终目标。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政策目标侧重点不同 财政政策对投资、产出及经济结构的调节有直接影响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 求;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有直接影响,但对于调节生产,却无效。 (2)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功能不同 财政政策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管理分配关系,不能创造货币和信用,可以通 过税收、转移支付等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和兔子需求;而货币政策调节重点是货币金融市场, 通过货币供应量及利率间接影响投资需求。 (3)政策工具和弹性不同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预算、税收、国债等工具,这些工具具有强制性,对经 济的调节较直接,缺乏弹性;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传导机制间接调控经济,相比之下这样的工 具弹性较好,较为灵活。 (4)时滞长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较长,效果时滞较短。 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较短,效果时滞较长。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的配合 (1)松财政与松货币 (2)紧财政与紧货币 (3)松财政与紧货币 (4)紧财政与松货币 判断题: 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是一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答:错。提高贴现率才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简述形成货币需求的原因。 2.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本文档为【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资料经济学梳理——西方经济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8-01-24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