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遗传学实验1

遗传学实验1

举报
开通vip

遗传学实验1实验一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2) 实验目的:掌握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实验原理: 1.概念:人们已知的基因确实有不可逆转的失活或丢失,受永久失活所调节的例子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染色体,即X-染色质,失活的染色质叫巴氏小体。在雌性哺乳动物中,包括人类,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男性0-2%)的细胞中,XX染色体其中一条就是失活的(但在性细胞中这个染色体则不失活,如果也是失活的,那大家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样严重后果),表现为浓固缩状态。 2.发生的时期:这种现象发生在胚胎早期...

遗传学实验1
实验一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2) 实验目的:掌握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实验原理: 1.概念:人们已知的基因确实有不可逆转的失活或丢失,受永久失活所调节的例子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染色体,即X-染色质,失活的染色质叫巴氏小体。在雌性哺乳动物中,包括人类,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男性0-2%)的细胞中,XX染色体其中一条就是失活的(但在性细胞中这个染色体则不失活,如果也是失活的,那大家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样严重后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浓固缩状态。 2.发生的时期:这种现象发生在胚胎早期,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某些细胞中是父性X-染色体失活,而有些细胞则是母性X-染色体失活,这些细胞能产生同期相同X-染色体失活的细胞,这样一个正常女性就是具有两种X-染色体组织类型的嵌合体。巴氏小体在细胞周期中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复制要晚。 3.形态表现:X-染色质的形态表现为,结构致密浓染小体,轮廓清楚,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其形状有: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及双球形等。 4.发现:Mary F.Lyon第一个发现巴氏小体是失活的X-染色质,所以在雌性哺乳动物中,一个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想法叫Lyon假说。雌性哺乳动物的这种失活似乎是一种获得剂量补偿的方法,因为她们有两倍于雄性哺乳动物的X连锁等位基因,但现在还不清楚X-染色质是怎样失活的。 在某些时期的嵌合体细胞中,失活X-染色质的数量始终比总的X-染色体数要少.如一个特纳氏(Turner XO)综合症的雌性人没有失活的X-染色体。一个克兰费尔特氏(Klinefelter XXY)综合症的雄性人每个细胞有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而一个(XXX)的雌性人每个细胞中有两个失活的X-染色质。因此用这一方法可检测出一些遗传疾病。 实验方法: 1. 毛发根部细胞的观察:拔取一根带有毛根的毛发,自基部截取2cm左右置载玻片上,在毛根部加一滴50%醋酸(,低倍镜下观察,待毛根鞘软化后,拔去毛干,吸去醋酸。 2.加一滴染液,加盖片,在酒精灯上轻微加热后,静置5分钟,加吸水纸,用手指轻压后镜检。 X-染色质的辨认:低倍镜下检出典型的可数细胞,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⑴核质是网状或细颗粒状分布。  ⑵核膜清晰,核无缺损。⑶染色适度。            ⑷周围无杂菌。 选定后的细胞,在高倍镜或油镜下进一步观察。X-染色质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致密浓染小体,轮廓清楚,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 实验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2)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人的染色体组型,理解染色体在遗传上的重要作用。 2.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和有关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染色体,此时期的染色体形成了纵向并列的两条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在一起。染色体的特征包括染色体的数目、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与副缢痕的数目、大小和位置。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的组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又叫核型分析,是分析生物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基本手段之一,在杂种细胞的染色体和基因定位、单个染色体的识别中,核型分析也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此外,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都有重大意义。如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已被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预后及药物疗效的观察;通过培养后的淋巴细胞或皮肤纤维细胞的核型分析,可以对人的染色体病进行诊断,而对培养后的羊水中胎儿脱屑细胞或胎盘绒毛膜细胞的核型分析则可用于胎儿性别及是否患有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三、实验材料 人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制片 四、实验说明 1. 核型分析是对生物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按一定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我们这个实验只进行常规的形态分析,即选用分裂旺盛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制成染色体组型图,以测定各染色体的长度(微米)或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两臂长的比例(臂比),鉴别随体及副缢痕的有无作为分析的依据。 2. 核型分析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信息: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而对于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则可从下面一些指标来具体描述: ① 染色体长度 染色体长度分为绝对长度(实际长度)和相对长度。绝对长度值只在某些情况下有相对的比较价值,在许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即使同一物种,不同实验者所测得的绝对长度值也往往有明显差异。然而相对长度则是稳定的可比较的数值。在组型研究中往往只采用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relative length)均以百分比表示,即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染色体总长度 相对长度= ————————— ×100 (精确到0.01) 在人和动物细胞中,由于性染色体的差异,单倍染色体总长一般包括X染色体的长,即单倍染色体总长=(单倍常染色体+ X染色体)的总长。 ② 染色体长度比 指核型中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即染色体长度比= 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 这可简写为Lt/St。这一数值在核型分析中是衡量核型不对称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③ 着丝粒指数(centromede index) 指短臂占整个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它决定着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短臂长度 染色体全长 着丝粒指数= ———————  ×100 (精确到0.01) 按照Lenan(1964)的标准划分:着丝粒指数在50.0~37.5简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指数在37.5~25.0之间简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指数在25.0~12.5之间称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指数在2.5~0.0之间的称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④ 臂比值(臂率) 指长臂同短臂的长度比率。即臂比值= 长臂/短臂 (精确到0.01) ⑤ 着丝粒位置 按Levan的划分标准,根据臂比值可将染色体分成以下几种类型(表1),这一分类已为全世界广为采用: 表1  臂比值与着丝粒位置的关系 臂比值 着丝粒指数 简写 1.00 正中部着丝粒 (median point) M 1.01~1.70 中部着丝粒区 (median region) m 1.71~3.00 近中部着丝粒区 (submedian region) sm 3.01~7.00 近端部着丝粒区 (subterminal region) st 7.00以上 端部着丝粒区 (terminal region) t ∞ 端部着丝粒 (terminal point) T       ⑥ 副缢痕及随体 副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都是重要的形态指标。带随体的染色体用SAT或星号“*”标记。计算染色体长度时,可以包括随体也可以不包括,但均要注明。 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 人类细胞的正常核型含有46条染体体,相互构成23对,其中22对是男女所共有的常染色体,一对为男XY,女XX的性染色体。 根据丹佛(1960)、伦敦(1963)和芝加哥(1966)会议提出的标准,即按照染色体的长度依次减小和着丝粒位置以及其它特征,把人类体细胞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群,各自特征简括于表2。 表2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组特点 群组号 染色体号 形态大小 着丝粒位置 随体 次缢痕 特征说明 鉴别程度 A 1~3 最大 m 无 常见1 3号比1号略小 可鉴定 B 4~5 次大 sm 无   本组短臂都较短 不易 C 6~12 中等 sm 无 偶见9 6、7、8、11号短臂较长,9号、10号、12号短臂较短 难鉴定 D 13~15 中等 st 有SAT 偶见13 各号之间难以区分 难鉴定 E 16~18 小 sm 无   18号较17号短臂更短些 可鉴定 F 19~20 次小 m 无   各号之间难以区分 不易 G 21~22 最小 st 有SAT   21、22号的长臂的两条染色单体常呈分叉。 难鉴定 性染色体 X Y 中等 最小 sm st 无   X染色体属于C组,大小介于6号与7号之间。Y染色体属于G组,两条染色体单体的长臂常并拢。 可鉴定                 五、实验步骤 1.将显微摄影图片上的一个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沿染色体边缘分别一条一条小心剪下。 2.首先对全部剪下的染色体进行初步目标,根据长短和形态特征,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3.按一定顺序将染色体进行排列,编号(排列方式见表2)。 4.对初步排列的染色体进行测量,分别为精密毫米尺量取每条染色体短臂和长臂长度(毫米数,小数点后估量一位数字)。计算出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臂比数(臂率),并记录原始数据。 5.根据测量数据较正目测配对排列的结果,进行调整排列。将数据按表1所示分类类型结果整理后填入表3中(实验结果)。 6.将剪下的染色体按一定顺序排列,一对一对地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在一条直线上,贴成一完整的染色体组型图。 七、实验结果 将你所进行的人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整理记录于表3,对照表2的各项特征,顺序剪贴出完整的人类染色体核型图。性染色体贴在最后。 表3      组型分析数据表 染色体编号 相对长度% 臂比 着丝粒指数 类型 长臂 短臂 全长 1             2             …             23             X             Y                           实验三植物根尖的有丝分裂(2)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染色体压片法。2. 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 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 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分生组织→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三、实验材料 洋葱或大蒜或种子根尖 水浴锅、显微镜 卡诺氏固定液、石炭酸品红(或醋酸洋红)染色液,1N盐酸(或0.5%果胶酶+纤维素酶) 四、实验方法 1、 取材:大蒜、洋葱根尖,恒温箱培养→(预处理)→切取(在分裂高峰期) 2、 固定:卡诺氏固定液12-24小时→70%的酒精中保存 3、 解离:水洗→盐酸60℃ 8-10’ 恒温水浴锅,1N盐酸解离→水洗 4、 染色:切取分生区→吸水→染色液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或醋酸洋红),染色15分钟→分割 5、压片,镜检 实验四果蝇的麻醉、主要性状观察和雌雄的辨别(4) 实验目的: 1、掌握果蝇的麻醉方法 2、果蝇的雌雄辨别,从而为以后进行果蝇为材料的遗传试验做好准备。 二、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的生活史: 昆虫纲双翅目昆虫,生活史经过: 卵-幼虫-蛹-成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 2.果蝇的生活周期和温度的关系:20-25C是果蝇的最适生长温度,生活周期为10天。 3.果蝇的培养基:果蝇的食物主要是酵母,凡是能使酵母发酵的基质都能做培养基,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是玉米粉培养基。 果蝇培养基的配制: 水  琼脂  蔗糖  玉米粉  乙酸  酵母  750ml   10g    80g     100g   5ml  数粒 1、配制时先将琼脂放入烧杯中。 2、用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加入烧杯中煮沸,最后加糖煮沸数分钟即可,滴入乙酸即可。 3、待培养基稍凉,每个广口瓶倒入10-30mL的培养基,冷却后加入少量酵母粉。 雌雄果蝇的鉴别: 雄果蝇前第5节附节上有10根象梳子的 棕毛 果蝇雌雄外形辨别 雌果蝇体型大于雄果蝇 雌果蝇有6节体节,腹部底部为产卵管,呈現圆锥狀凸出。 雄果蝇有4节体结,腹部底部为交尾器,呈現黑色圆形外观。雄果蝇在前肢先端第二節具有性梳。 刚毛:野生型,头胸部以及复眼的周围具有平直,先端略弯的长型粗黑硬毛。 实验步骤: 1)果蝇的麻醉:将麻醉瓶的小口拔去橡皮塞。滴入数滴乙醚(注意不能太多,以使乙醚流入瓶内)再塞上橡皮塞。将要 麻醉的果蝇试管在海绵板上敲击几下,使其都集中在底部。然后迅速拔去棉塞,插入麻醉瓶大口,拍打试管和麻醉瓶。使果蝇全都倒入麻醉瓶。然后迅速盖上麻醉瓶口盖子。麻醉到一定程度把果蝇倒在白磁板上。当果蝇翅膀上翘45°时,表示已经死亡。 2)鉴别果蝇各品系及统计雌雄果蝇数目。 果蝇形态生活史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果蝇的基本特征及鉴别雌、雄果蝇的方法,熟悉常见突变型; 2、了解果蝇生活周期特征及各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果蝇(Drosophila )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3000多种,我国800多种。 双翅目: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 特点: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12d一代),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三、实验材料: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野生型黑腹果蝇: 长翅、红眼、直刚毛、灰身等;突变型黑腹果蝇:  小翅、残翅、白眼、焦刚毛、黑身等。 四、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体视显微镜、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滤纸、培养皿等,乙醚、酵母粉、蔗糖、丙酸、玉米粉等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果蝇生活周期的观察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20~25℃,温度高,生长快,高于30℃不育甚至死亡。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羽化后8小时即可交配,2天后雌蝇可产卵,雄蝇镜子可贮存雌蝇受精囊,逐步释放。 (二)不同果蝇的形态特征比较 1、果蝇雌雄性别的鉴定   ♀ ♂ 大小 大 小 形态 腹部末端稍尖 腹部末端呈钝圆形 颜色 条纹 腹部末端色浅,腹部背面呈5条黑色条纹 腹部末端黑色,腹背3条条纹,最后一条极宽,并延伸到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性梳 无 第一对足跗节基部有性梳 腹部 6个腹片产卵管 4个腹片交尾器       雄果蝇:在第一对足的跗节基部具有性梳(性梳:果蝇只有雄体在第一对足的跗节基部有一黑色鬃毛结构,形似一小梳,称为性梳。而雌体没有性梳。性梳的有无是鉴别雌雄成蝇的可靠标志之一,只是需要放大后才易观察) 2、一些常见的突变性状 突变性状 基因符号 染色体号 性状特征 棒眼 B 1 复眼呈狭窄垂直棒形,小眼数少 褐眼 bw 2 眼呈褐色 卷曲翅 Cy 2 翅膀向上卷曲,纯合致死 小翅 m 1 翅膀小,长度不超过身体 白眼 w 1 复眼白色 黑檀体 e 3 身体呈乌木色,黑亮 黑体 b 2 体黑色,比黑檀体深 黄体 y 1 全身呈浅橙黄色 残翅 vg 2 翅明显退化,部分残留,不能飞 叉毛 f 1 毛和刚毛分叉且弯曲 猩红眼 st 3 复眼呈明亮猩红色 墨色眼 se 3 羽化时眼呈褐色并深化成墨色         (1)野生型果蝇形态特点 野生型:灰体;翅膀呈圆卵型,静止时平放交叉重叠,长度约为腹部长度的两倍;翅膀有横隔脉;眼睛为砖红色,饱满圆形;刚毛平直,先端略弯粗黑硬毛。 (2)突变型果蝇形态特点 突变型:白眼(w);小翅(m);残翅(vg) 3、果蝇的麻醉方法 果蝇具有趋光性,并且喜欢向上爬。利用这些特性,能方便将果蝇转移到麻醉瓶中进行麻醉。 (1)轻拍培养瓶,使果蝇落于培养瓶底部; (2)右手两指取下培养瓶塞,将培养瓶与麻醉瓶紧密对接; (3)左手握紧两瓶接口处,倒转使培养瓶向上; (4)右手轻拍培养瓶将果蝇震落到麻醉瓶中; (5)分开两瓶,将瓶盖各自盖好; (6)将麻醉瓶的果蝇轻拍到瓶底,迅速拔出塞子,滴上几滴乙醚,重新塞上麻醉瓶,平放在桌面上 (7)半分钟后,观察果蝇,不再爬动,并在瓶壁上站不稳,麻醉完成。注意不能麻醉过度,如果果蝇的翅膀与身体呈45?角翘起,表明麻醉过度,不能复苏死亡。 (8)补救措施:如果蝇在观察中苏醒过来,可用一平皿,内贴一带乙醚的滤纸条,罩住果蝇进行麻醉补救; 六、实验结果及作业 1、区别别并记录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形态结构? 2、描述比较雌雄果蝇的形态差异? 3、记录观察到的果蝇生活史 。 实验五果蝇的伴性遗传(8)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伴性遗传并认识果蝇伴性遗传的特点。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以及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 野生型(红眼)    X+X+(♀),X+Y(♂) 突变型(白眼)    XWXW(♀),XWY(♂) 伴性基因(W)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决定红眼、白眼的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 。 三、实验仪器设备 体视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滤纸、培养皿。 乙醚、玉米粉、琼脂、红塘、酵母粉、丙酸等。 四、实验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正    交                                        反    交 P:      X+X+ (♀)× XWY(♂)            XWXW (♀)× X+Y (♂) 野生型        突变型              突变型          野生型 ↓                                                  ↓ F1      X+XW        X+Y                X+XW      XW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                                                  ↓ F2        X+X+    X+XW                  X+XW    XWXW X+Y      XWY                    X+Y      XWY 雌:野生型 (红眼)                    雌:1/2野生型,1/2突变型 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非伴性基因的F1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正交情况下,F1代和非伴性遗传相同,而在反交情况下,F1代会出现隐性性状。 在伴性遗传实验时,也可能出现例外个体,即在反交实验中F1代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这是由于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形成2倍体卵 子造成的,1/1000概率。 反  交 X+ Y XWXW X+ XWXW(超雌死亡) XWXWY(雌性白) O(无X) X+O(红眼雄性,不育) YO(死亡)       五、实验步骤 1、选处女蝇:每两组(4人)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突变型白眼为父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6只。 2、杂交:将处女蝇、雄蝇各5-6只,麻醉、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确保杂交瓶中各只果蝇完全苏醒,没有死蝇。贴好标签,注明杂交组合、日期、姓名,于25℃培养; 3、释放亲本:7d后,处死杂交亲本(一定要干净) 。 4、观察F1:再过4-5天,F1成蝇出现,连续观察2—3天,集中观察记录F1表型。 4、 F1互交:选取5-6对F1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不需处女蝇),贴好标签,于25℃培养。 5、释放亲本: 7d后,杀死F1代亲本果蝇。 6、观察F2: 再过4-5d,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眼色,翅形及刚毛形态,同时记录F2各种性状果蝇的数目 ,连续统计7-8d。 注意:(1)要求每组至少统计250只果蝇。 (2)正交、反交分别记录。 (3)统计过的果蝇放入酒精瓶中,杀死 。 六、实验报告 1、将观察并统计正、反交F1代表型及个体数填入表格,比较正、反交结果。 2、将观察并统计正、反交F2代表型及个体数填入表格,计算不同表型个体数的比例,分析伴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3、根据你的结果,对该实验F2代的统计结果作X2测验。 正交、反交后代性状统计表 正交F1:X+X+×XWY 反交F1:XWXW×X+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正交F2 反交F2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合 计                 百 分 比                                   对F2代的统计结果做x2测验   正交F2 反交F2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实际观察数(O)                 预期数(E)                 偏差(O-E)                 (O-E)2/E                                   自由度=n-1=                    x2=∑(O-E)2/E= 果蝇的双因子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果蝇两对因子杂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验证两对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现象和遗传规律。 3、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数据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灰体残翅:    EEvgvg 黑檀体长翅 :  eeVgVg 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 对性状,位于Ⅲ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 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R67.0位置。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三、实验仪器设备药品 体视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滤纸、培养皿等。 乙醚、玉米粉、琼脂、红塘、酵母粉、丙酸等。 四、实验原理 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 正交:灰残 Eevgvg (♀)×黑长 eeVgVg (♂) 反交:黑长 eeVgVg (♀)×灰残 EEvgvg (♂) P:    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                    F1:            灰体长翅( EeVgvg ) F2                                                                                                                                                                                                                                                                                                                                                      EVg 1/4 Evg 1/4 eVg 1/4 Evg 1/4 EVg 1/4 1/16 1/16 1/16 1/16 Evg 1/4 1/16 1/16 1/16 1/16 eVg 1/4 1/16 1/16 1/16 1/16 Evg 1/4 1/16 1/16 1/16 1/16           1 EEVgVg                    1 EEvgvg 9 E_Vg_          2 EEVgvg                    2 Eevgvg 2 EeVgVg                    1 eeVgVg 4 EeVgvg                    2 eevgvg      1 eevgvg 五、实验步骤 1.选处女蝇:每组做正交1瓶,正交选灰体残翅为母本, 黑檀体长翅为父本,将旧瓶中的果蝇麻醉全部处死,在8h内收集处女蝇至少5只,雌雄分开培养,可提前2-3天收集。 2.杂交:将处女蝇5只和5只黑檀体雄蝇麻醉、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确保杂交瓶中各只果蝇完全苏醒,没有死蝇。贴好标签,于25℃培养; 3.处死亲本:7d后,处死杂交亲本。 4.观察F1:再过4-5天,F1成蝇出现,连续观察2—3天,或在处死亲本7天后,集中观察记录F1表型。 4.F1互交:选取5对F1果蝇,分别转入一新培养瓶(不需处女蝇),贴好标签,于25℃培养。 5.处死亲本:7d后,杀死F1代亲本果蝇 6.观察F2:再过5d,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F2 ,连续统计7-8d。 注意:(统计过的果蝇放入酒精瓶中,杀死) 六、实验结果 1.观察并统计F1代表型及个体数,分析相对性状间的显、隐性关系;把你的统计结果,填入表1 。 2.观察并统计F2代表型及各种表型的个体数,特别要注意新性状组合个体的出现。计算不同表型个体数的比例,确定这两队基因的遗传规律。把你的统计结果,填入表2 。 ? 3.根据你的结果,对该实验F2代的统计结果作X2测验,填入表3 。 表1  F1代表型数量统计表 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 灰体长翅数 灰体残翅数 黑檀体长翅数 黑檀体残翅数                     表2  F2代表型数量统计表 (♀)× (♂) 灰体长翅数 灰体残翅数 黑檀体长翅数 黑檀体残翅数                               合 计                   表3  F2代的统计结果做X2测验   灰体长翅数 灰体残翅数 黑檀体长翅数 黑檀体残翅数 实际观察数(O)         预期数(E)         偏差(O-E)         (O-E)2/E                   自由度=n-1=                    x2=∑(O-E)2/E= x2表 n 0.99 0.95 0.50 0.10 0.05 0.02 0.01 1 0.00016 0.0039 0.15 2.71 3.84 5.41 6.64 2 0.0201 0.103 1.39 4.61 5.99 7.82 9.21 3 0.115 0.352 2.37 6.25 7.82 9.84 11.35 4 0.297 0.711 3.36 7.78 9.49 11.67 13.28 5 0.554 1.145 4.35 9.24 11.07 13.39 15.09 10 2.558 3.940 9.34 15.99 18.31 21.16 23.21                 六  作  业 1.交实验报告,完成各种统计表格内容。 2.为什么要选择处女蝇做杂交? 七、思考题 1、基因间发生自由组合的前提是什么? 2、如何判断两个基因是连锁遗传还是自由组合? 果蝇的单因子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 2、学习遗传学实验结果记录及统计处理方法 二、实验材料 野生型:长翅(+ / +)  突变型:残翅(vg / vg) 长翅果蝇:长翅座位是Ⅱ67.0,翅长超过尾部。长翅对残翅完全显性。 残翅果蝇:双翅几乎没有,只有少量残痕,不能飞翔。 三、实验仪器设备 体视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滤纸、培养皿。乙醚、玉米粉、琼脂、红塘、酵母粉、丙酸等。 四、实验原理 一对杂合状态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配子分离比为1:1,其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分离比为1:2:1,表型分离比为3:1。 五、实验步骤 1.选处女蝇:将旧瓶中的果蝇麻醉处死,在8h内收集处女蝇,雌、雄分开培养,可提前2-3天收集。 2.杂交:一组做正交、一组做反交各1瓶,麻醉、选取果蝇,每瓶放5对,确保杂交瓶中每只果蝇完全苏醒,没有死蝇。贴好标签,于25℃恒温箱培养。 3.处死亲本:7d后,处死杂交亲本。 4.观察F1:再过4-5天,F1成蝇出现,连续观察2—3天,或集中观察记录F1表型。 4.F1互交:选取正交、反交各5对F1果蝇,分别转入一新培养瓶(不需处女蝇),贴好标签,于25℃培养。 5.处死亲本:7d后,杀死F1代亲本果蝇。 6.观察F2:再过5d,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F2 ,连续统计7-8d。 注意:(统计过的果蝇放入酒精瓶中,杀死) 六、实验结果 1、观察并统计正、反交F1代表型及个体数,比较正、反交结果,分析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 2、观察并统计正、反交F2代表型及个体数,计算不同表型个体数的比例,比较正、反交实验结果。 3、根据你的结果,对该实验F2代的统计结果作X2测验,填入表格。 F1代: 长翅(♀)×残翅(♂) 残翅(♀)×长翅(♂) 长翅数 残翅数 长翅数 残翅数                               F2代: 长翅(♀)×残翅(♂) 残翅(♀)×长翅(♂) 长翅数 残翅数 长翅数 残翅数                               合 计                   对F2代的统计结果做x2测验:   野生型(正、反交合并) 突变型(正、反交合并) 总计 实际观察数(O)       预期数(E)       偏差(O-E)       (O-E)2/E               自由度=n-1=                x2=∑(O-E)2/E= 七、思考题 1.杂交实验中为什么亲本雌蝇要选用处女蝇? 2.在进行杂交和F1代自交后一定时间为什么要释放杂交亲本? 3.分析你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 实验六诱变剂的微核实验(1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微核形成的机理及其形态特点, 2、学习植物根尖细胞的微核检测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核(micronuclei)简称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 微核形成: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向两极移动,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在核产生一到几个很小的圆形结构—微核,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1/5。 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 ,因此,微核是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指标之一,指示染色体或纺锤体的损伤。微核测试已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  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三、实验材料 大蒜或蚕豆 四、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镊子、载玻片及盖玻片等。 盐酸、甲醇、石炭酸品红、硫酸铜、重铬酸钾。 五、实验步骤 1、幼根的培养 (1)大蒜:提前 3—5d进行培养,将大蒜瓣剥去外边膜质枯皮,下端可见许多微微凸起的根原体,将蒜瓣架在烧杯(大小与蒜瓣适宜)口上,杯中盛满清水,使蒜瓣的下部浸入水中,置培养箱中,注意每天换水,经3—5d后,即可长出1-2cm的嫩根。 (2)蚕豆:浸种24h,期间换水2次,25℃催芽,36-48h生根1-2cm。 2、处理根尖:阳性检测采用0.1g/L硫酸铜(大蒜)、0.5g/L重铬酸钾(蚕豆),对照用自来水处理,处理时间24h,处理液浸没根尖。 3、恢复培养:处理后的根尖用自来水浸洗3次,每次2-3min,洗净后在水中恢复培养24h。 4、固定:切取1cm左右的根尖,用甲醛: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24h后弃去固定液,移入70%酒精中,4℃冰箱保存。 5、酸解:弃去固定液,用蒸馏水漂洗2-3次,吸净水,加入6M盐酸浸没根尖,于室温解离10min,弃去盐酸,漂洗根尖2-3次,彻底洗净盐酸。 6、染色:截下1-2mm长的根尖,滴加适量的石炭酸品红染液,染色10min,加盖玻片,压片观察,记录有微核的细胞数目。 六、实验结果 1、微核形成与识别:首先在低倍镜中找到分生组织区细胞分散均匀,分裂相较多的部位,再转高倍镜观察,找到微核。 (1)在主核大小的1/3以下,并与主核分离的小核。 (2)小核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 (3)小核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 2、微核千分率( MCN‰ ) 每一处理观察3个根尖,每个根尖计数100个-300细胞,统计其中含的细胞数,计算平均数,即为该处理的微核千分率。 蚕豆(大蒜)根尖微核检测记录表 片 号 第一片 第二片 第三片 各自观察的细胞数或微核数 细胞数 微核数 细胞数 微核数 细胞数 微核数             总 计             平均微千分率                           采用如下标准进行分析以确定样品的污染程度: MCN‰在10‰以下,表示基本没有污染; MCN‰在10‰-18‰区间,则表示有轻度污染; MCN‰在18‰-30‰区间,则表示有中度污染; MCN‰在30‰以上,则表示有重度污染; 七、作业 1、交实验报告:包括计算微核千分率、污染指标在植物细胞的微核检测实验中,为什么要进行24h的恢复培养? 2、产生微核的根尖细胞在产生前的分裂中期可能出现什么样的中期分裂图像?
本文档为【遗传学实验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0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9-05-20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