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举报
开通vip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江南”再发现——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从汉代到清、近代,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要眇而入骨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一、中国文学中隐含的江南意象 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江南”再发现——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从汉代到清、近代,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要眇而入骨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一、中国文学中隐含的江南意象 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 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与“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不仅颂扬至今,而且海外流传;西风起时,“莼菜鲈鱼”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辞章,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寒山寺的钟声、“家在江南黄叶村”的画意,亦已远播异邦,泽及汉字文化圈。连《红楼梦》里都有一个东南方位的诗学奧秘: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第一回) 除了《红楼梦》之外,代代相承的中国文学传统中,实存有一套秘传的江南意象。请细析以下辞语: 江南春、江南客 江南好、忆江南、望江南江南断肠句 江南黄叶村 江南可采莲 江南好风景 不仅这么多美妙的叙事、典故、诗章、名句、意象以及本事集中浓缩于“江南”一语, 1 而且诗人文学家,心心相印,文脉相承,隐秘书写,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意象诗学的传统。譬如“江南肠断句”: 断肠犹忆江南句。(卢炳) 但苦忆,江南断肠句。(史浩) 忆得歌翻断肠句。(杨无咎) 白首题将断肠句。(刘辰翁) 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以赋闲愁。(王沂孙) 断肠句、落梅愁雨。(吴文英) 人生南北如歧路,惆怅方回断肠句。(吴潜) 为什么这么多诗人追忆、想像、不断地提到“断肠句”?这当中有什么隐含的故事?最后一个例子说破了谜底:贺铸《横塘路·青玉案》云: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此词,似有本事:贺铸好友李之仪《题贺方回词》:“右贺方回词。吴女宛转有余韵,方回过而悦之,遂将委质焉。其投怀固在所先也。自方回南北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卒岁注望,虽传记抑扬一意不迁者不是过也。方回每为吾语,必怅然,恨不即致之。一日暮夜,叩门坠简,始辄异其来非时,果以是见讣,继出二阕已。尝报之曰:‘已储一升许泪,以俟佳作。’于是呻吟不绝,泪几为之堕睫。尤物不奈久,不独今日所叹,予岂木石哉?其与我同者,试一度之。”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江南风景,也正是词人无限伤心之怀人心境。江南断肠句的背后,分明藏一女子,即李之仪所云“宛转有余韵”之“吴女”;而“彩笔新题”之“新”,即证明此词写于吴女去世不久。然而黄山谷“解得江南肠断句,至今唯有贺方回”(《碧鸡漫志》卷二),为什么要刻意将“江南”一语,与“断肠句”一语联系起来?为什么“断肠”成为“句”,即约定的美典,诗话词话,长写不衰?仔细想一想,这里的“断肠句”是“新题”,除了写于吴女去世不久之外的“今典”,似仍有一个“古典”,即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还有“旧题”,旧题的“断肠句”是什么呢?应追到唐人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正是贺方回断肠句的母胎。为什么“还乡须断肠”?恰是因为“江南”美妙山水之中,更有“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不能割舍也。其次,似可再追到中唐的刘禹锡。孟棨《本事诗》“情感”云: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於席上赋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这里的断肠也是与“江南”相关。江南的深情而美妙的情爱故事,一化而为“炉边人月”、“皓腕霜雪”,再化而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终成江南心事的点睛之处,永久地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然而还没有完,“江南断肠句”的古典,似可再追到谢灵运,甚至屈原的美人芳草: 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 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道路忆山中诗》) 楚人即屈原,《楚辞·招魂》有“魂兮归来兮哀江南”;越客,即谢灵运自称。这一“肠断”,虽与屈子不同,但同为无端的、不可排遣的乡愁。我不知道,是诗人在写江南,还是江南在假手于诗人,表达它的特美。综合上述各条,“江南断肠句”的含义是: 1、特指江南的美丽动人。 2、江南美丽背后恒有的佳丽及其情缘。 3、美得令人伤心、无限低徊、要眇的心事。 4、从屈原、谢灵运,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一直传承而来优美的心灵感应。黄山谷为什么说“解得江南肠断句,至今唯有贺方回”,其中“至今”二字,义蕴深厚,于此方可获一较完整的答案。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从汉代到清、近代,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要眇而入骨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所以,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寄蔡子华》)、“醉中不觉到江南”(《过岭寄子由》)、“更容残梦到江南”(《为关子容作》),姜夔词:“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疏影》),以及吴梅村诗:“世间何物是江南?”(《偶成》)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因而,中国文学对于“江南精神共同体”的传承,具有决定性的贡献。“江南”为什么具有厚重的情感内涵?为什么能够成为形塑 士人想像的强大话语资源?换言之,为什么南宋被蒙元人所灭、明代为满州人所灭,天下忠义之士多出于江南,忠义守节之士之多,超迈前代?为什么江南是中国保种爱族的观念最为旺盛之地?为什么辛亥革命的种子植根于明清时代的江南?除了家国大义、种族存亡之观念,江南认同还有什么具体的内容,江南认同的深厚历史内涵是如何形成的?似可再从史学的角度,尝试论之。 二、江南文化之二源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过程。悖论的是,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学习北方、认同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作为政治认同的中国中土概念,更是与四裔的概念相对而言的。《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段注:“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可见中原意识即华夏意识。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整个汉代,不仅是以中原为代表的北方文化优势主导的时代,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无怪乎魏文帝临江长叹天限之不可越。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如王猛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用正朔相承,……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以及苻融劝诫苻坚: 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晋书》卷114《苻坚》)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 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正统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能得到中原的地方,谁便是正统。(《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十四篇) 其实不仅北朝汉人,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认 庙不认神”,身在南方而心在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不仅是历史的大关键,而且确实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正如雷海宗《中国文化的两周》所指出的:“胡人若真过江,南方脆弱的汉族势力实有完全消灭的危险。南北两失,汉族将来能否复兴,很成问题。……北族内侵一次,汉族就大规模的渡江向南移殖一次。”因而,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二是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犹如一颗幸运的种子,北方得以扎根,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江南意识的产生,那么,这个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过程。悖论的是,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学习北方、认同北方的过程。以葛洪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东晋风气为例,见于《抱朴子》外篇卷二六《讥惑篇》。 葛洪所举的四件事情,书法、洛阳语、丧葬的哭法和居丧的风俗,都有建康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风俗。陈寅恪也写过一篇《东晋南朝之吴语》,证明了江南士人普遍放弃吴语,学习洛阳语,充分表明了文化较高、创造力强的北方影响着保守的南方,表明中国历史上中原认同的强大传统,并非在东晋衣冠南渡之时就改变了,因而所谓东晋南渡与江南文化认同的形成,还不是一回事。因此,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并非江南所固有,乃是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文化认同,就是产生于这独特的因缘和合。然而无论是上述哪一个部分,都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认同成为可能,以及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三、衣冠所在:江南认同之确立及其两岐 整个江南认同的形成过程像是一场从内部发生的演变,充分表明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话语权渐渐发生重大变化,根本上正是一套文化认同的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在起作用的。 文化认同与政治正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倘若涉及礼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则有关政统代代相承之统绪,即政治正当性的所在,《北齐书》引高欢对梁武帝的评价,正是当时人典型的认同,即文化即政治: 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但倘若文化认同是衣冠文物、人文渊薮的标志,文化认同是对文化所化之人的认同。正如韩愈《原道》说:“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如南宋李焘更以史论史实表明,不以地理空间,而以文化所化之士族明正朔: 若夫东晋、宋、齐、梁、陈之君,虽居江南,中国也;五胡、元魏,虽处神州,夷狄也。……崔浩指南方为衣冠所在,历事两朝,不愿南伐。(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一)东晋士族南渡之后,衣冠文物渐萃于江南,因而江南认同有中国文化认同的意义。刘师培也强调了“衣冠所在”:“中原甲姓避乱南迁,冠带之民萃居江表,流风所披,文化日滋。”(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因而真正江南认同的形成,是南北朝。请略分三类,举示典型的衣冠文物与文明标志如下: 1、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北魏孝文帝从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学术文化等多方面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文化繁荣、人才涌现。这是认同当时南方所代表的文明承传正统。 庾信王褒的文风,风靡北方。 宇文泰的几个儿子放弃其父提倡的复古文风,转而效法庾信王褒的文体。 隋文帝的两个儿子杨勇和杨广,是南朝文风的崇拜者。 隋炀帝即位,自觉大力提倡南朝文化,以至于甚至杖责窦威、崔祖濬两位轻视诋毁南方人的史官。 2、标志性的文化成绩 唐初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其所采的说法,大抵出于南朝学者。 唐初欧阳询主持编撰的《艺文类聚》,所收主要为南朝文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南北朝文学家,北朝作家仅十六家,而南朝作家入录者三百零六家,数量悬殊巨大。 这些经典是形成江南认同的基本根据。 3、文化新潮与批评话语 南朝建康、会稽发端的文学运动、文化新潮,如玄学、佛经翻译、山水诗、永明体、骈文等,风靡中土,主导着中唐以前中世纪数百年的思维方式、美学宗旨、文字欣趣、文人个性。 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除了是明确回应南朝文风绮靡的一种需求之外,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当时文化思潮潜意识中南北融合、南方认同的一种表现。“昔潘陆齐轨,不袭建安之风;颜谢同声,遂革太元之气。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南江北,意制本应相诡。”(《萧仁祖集序》)文质之辩的背后其实有南北之分的影子在晃动。《隋书·文学传序》中“宫商发越”与“词义贞刚”的分立,最终追到“江左”与“河朔”的对照,也露骨地表明了“文质之辩”背后的真正内涵正是“南北之分”。从唐太宗、杨炯等人的真实选择中,也可以知道其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优美文学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还是“宫商发越”。所以南方认同其实是从一种与北方文化优势的暗里博弈中渐渐成熟壮大起来的。隋炀帝、唐太宗的真实感觉其实是一样的:北方人打败了南方人,有点类似于文化低的集团从军事上战胜文化高的集团之后,后者从文化上对前者产生了一种“反征服”。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文才、文体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南朝人诗歌中,极富于长安想像、京洛歌咏。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大汉情结与江南认同之间的紧张呢?首先,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任何时候,历史与文学中都不可能只出现单一认同,有两种或多种认同,是正常的事情。其次,似乎可称之为江南认同的两歧性。正因为江南认同是逼出来的,江南的流人,是北方的骨血与后代,江南认同的骨子里,其实深深包含着北方中原意识的底色,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何况,国身通一、大一统,是士人心灵的传统理想。因为稽古尚文,所以要以文化的优势来满足自己;因为北归不得,所以要以文化享受来为自己疗伤。所以,江南认同的心灵深处,是身在南方心在北的补偿心理,是文化正统意识的虚拟替代,或者说,与长安想像与京洛歌咏,构成了不同侧面的心理补偿(我们看南朝诗中那么多长安与京洛歌咏,其实皆是虚拟情感与想像,哪怕是打下了洛阳,他们也不会回到北方,因为在南方已经安居乐业,扎下了根,有了利 益,有了安乐之享受,更有了文明的新机。看孙绰上书桓玄反对迁都,称江南为所谓“安乐之国”,即可以代表他们的真实心思。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这就使它超出了一般所谓地域文化(或所谓吴越文化)的意义。 整个江南认同的形成过程像是一场从内部发生的演变,充分表明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话语权渐渐发生重大变化,根本上正是这一套文化认同的机制在起作用的。 那么,发现这个机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1、在由一种政治认同转而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时期是江南认同形成的时期,在中国史上首次完成了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为中国文化增加了重大的变数。 2、在这个过程中,中原认同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江南认同并生共存、相反相成的。 3、所谓“江南认同”的产生,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经历了北方中原认同在其中纠缠挣扎,死而后生,是北方渐渐化入南方的过程。 四、作为精神地域共同体的江南 “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妨说是由具有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的特定人物、事件、论述、象征、记忆、想像与幻想,彼此交互作用而造成的。 历史上“江南”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资源,但缺少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来加以整合。“江南认同”正是这样的一个明确的概念。它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积贮丰富的思想内涵,提升而为话语。“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妨说是由具有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的特定人物、事件、论述、象征、记忆、想像与幻想,彼此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借用一个现成的说法,是一个想像的精神地域共同体(imagined locality community),是一种超越经验与理性、融化概念与史识、打通大叙事与小细节的话语。 在全球化的时代,“江南认同”对于我们重新连接土地、乡亲、历史、意义与生命,无疑具有现实的功用,然而,仅从学术求真的层面,我们对于其中的江南经验、江南隐喻、江南意象、江南论述,以及域外江南想像与记忆等,仍有许多待发之覆。
本文档为【“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8-20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