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邑往事——商亦有道

古邑往事——商亦有道

举报
开通vip

古邑往事——商亦有道古邑往事—商亦有道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如今,当人们越来越向往高楼大厦的时候,在中国江西省的金溪县,还有这样一群尘封千年的古村落:人们在这里聚族而居,坚守着世代传承下来的淳良民风;一座座古建筑的背后,也承载着一代代金溪人“厚德载物,品德为先”的精神。接下来的节目,我们将走进这座千年古邑:金溪,为您讲述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悠悠往事。 【解说1】 金溪地处中国的武夷山脉和鄱阳湖平原的过度地带,有山有水,气候宜人。因为这里曾经是重要的金银冶炼厂,而得名“金溪”。在今天的金溪境内,...

古邑往事——商亦有道
古邑往事—商亦有道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如今,当人们越来越向往高楼大厦的时候,在中国江西省的金溪县,还有这样一群尘封千年的古村落:人们在这里聚族而居,坚守着世代传承下来的淳良民风;一座座古建筑的背后,也承载着一代代金溪人“厚德载物,品德为先”的精神。接下来的节目,我们将走进这座千年古邑:金溪,为您讲述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悠悠往事。 【解说1】 金溪地处中国的武夷山脉和鄱阳湖平原的过度地带,有山有水,气候宜人。因为这里曾经是重要的金银冶炼厂,而得名“金溪”。在今天的金溪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40余座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其中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是一个叫做竹桥村的小村庄。 沿着金溪县城向北10公里,在群山的环绕之中,这个与喧闹的外界几乎隔绝的竹桥村,赫然出现在眼前。 中国元朝末年,政治动荡,农民起义频繁。一个叫做余文隆的人带着家眷四处远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清净的地方,过平稳的生活。当他们爬过一座座大山,走过崎岖的山路,跨过一座竹桥时,发现了这个依山傍水的竹桥村,从此便停下脚步,在这里安了家,希望世代子孙都可以在此安享太平。 在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之后,竹桥村已经繁衍成为一个拥有几千人口、两百多户人家的大村落。有趣的是,这个大大的古村落,一直维持着单一的姓氏–余姓。 俯瞰全村,几百幢古建筑错落有致地连接在一起。如同一柄张开的蒲扇,看似布局紧凑,实则向心有序。一条东西向直街与十来条弯弯曲曲的巷道交接,如同扇骨般支撑起整个竹桥村。 竹桥村的明清古建筑,秉承了中国江西地区的赣派建筑风格。青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古朴厚重;高高耸立的马头墙,翘首长空,即能防火、防风、又 能挡盗防贼。一座座用以维系家族血统,象征家族荣耀的古祠堂,显眼气派、肃穆磅礴。民居大多为上下两堂,左右为卧室,中间为厅堂。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上下天井一个负责采光,一个负责排水;门楣、屋檐、窗棂等多处地方的木质雕花装饰,更是工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方正的青灰色屋顶、方正的天井、水井及池塘,无处不体现着竹桥人恪守平直中正的原则。除此之外,就连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井、弄堂甚至石板路上,也是大有文章。 在竹桥村的入口处,有三口古井。古井用雕花石栏围成,呈“品”字形排列,余氏祖先希望每一位后人,只要吃了这品字井里的水,不管是为官还是经商,都要讲究品贤善德。关于品德,村中老人们最爱给年轻人讲的,就是文隆婆婆的传说。 文隆婆婆是竹桥村的开基始祖余文隆的夫人。几百年前,当余文隆带着一家大小来到竹桥村定居时,余家家境贫寒,可是文隆婆婆品行高洁,乐善好施。凡是有人上门请求借宿,文隆婆婆都一一热情招待。有一年,金溪县赶上了灾荒,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文隆婆婆家却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救活了一位即将饿死的路人。事情传开后,大家都被文隆婆婆的善举所折服。 【主持人2】 文隆婆婆的故事,虽然只是竹桥村的老人们用来教育年轻人的一个传说,却让我们体会到了竹桥村的余氏家族,对“做人要以德为本”这个理念的重视。几百年来,余氏后人做官的不多,经商的却不少。为了赚钱,这些经商的余氏后人们,会不会放弃祖先的训导呢? 【解说2】 明朝初期,余氏先祖已经在竹桥村站稳了脚跟,这个小村落里的建筑,也从起初的一两幢慢慢变得初具规模。除了种地,村里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由于竹桥村所在的金溪县,地处中国江西省的临川文化圈内,文人学者众多,有着经商头脑的余氏先祖便抓住商机,做起了印刷和贩卖书籍的生意。 如今,在竹桥村内青石街巷的入口处,还有一座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的老 建筑,门口石匾上刻有“苍岚山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里是竹桥村余氏先祖专门用来印书的地方。走进苍岚山房,在正堂的右侧,就是当时用来印书的作坊。二层阁楼的位置,阳光可以直接射入,因此被作为晒书楼。我们可以想象,明清时期,某个晴朗的午后,阁楼上面满是摊开的书籍,浓浓的墨香,在整个竹桥村弥漫开来。 由于余氏后人诚信忠厚,重品守本,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便在金溪各地开起了一家家分店。虽然生意做得很大,但余氏家族却从来没有把“利”字放在首位。在他们的心目中,有比“利益”两个字重要得多的坚定信念。 在竹桥村的“中门楼”前后地面上,有两个用青石板铺成的大字,一个是“人”字,另一个是“本”字。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最早出现于《管子》一书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就是说:成就霸业的开始,就要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得到治理则国家稳固,百姓动乱则国家趋于危亡。 余氏先人之所以把“人”“本”二字铺在进出村口必经的中门楼前后,就是为了时刻告诫一代代竹桥人,商场如官场、经商如治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拥有多少财富,都要“以人为本”。 中国清代的嘉庆和道光年间,余氏后人余钟祥就为“重品守本”的竹桥村增添了荣光。 余钟祥,是余氏先祖搬到竹桥村后的第21代后人。他少年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没有走科举取士的道路,而是在成年后选择了经商。 由于余钟祥聪明能干、为人忠厚诚信,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合作,余钟祥也很快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发家后的余钟祥依然时刻谨记着余氏先人“重品守本”的祖训,他商亦有道,行事有方,不该赚的钱从来不赚,甚至还经常做“赔本儿”的买卖。他在灾荒年代四处捐款赈灾,还帮扶捐粮捐田捐军饷,处处以善为本。当地官府为了表彰余钟祥乐善好施的行为,特赐了一块“为善最乐”的匾额以示奖励。只可惜,这块见证了余钟祥践行竹桥祖训的匾额已经不复存在,只在余家的宗谱中留下了记载。 【主持人3】 乐善好施和以人为本,成就了余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商业精英。余氏后人经商致富后,也不忘根本,他们在竹桥村修建宗庙祠堂,开办教育机构,反复教育自己的后代,为人、居心一定要厚道。除此之外,竹桥村民们还非常重视家族之间和睦相处,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从竹桥村的建筑特色上,就能明显感觉出来。 【解说3】 在竹桥村,有两条特殊的弄堂,一条弄堂有十户人家,另外一条有八户人家。这是余钟祥和两个弟弟当年为自己的孩子们修建的。因为三兄弟共有十个儿子、八个孙子,这里就被称为了“十家弄”和“八家弄”。 放眼望去,弄堂幽深,山墙高耸,极具特色。有趣的是,虽然家家都有自己的大门,可是每户人家中都还有一个小小的侧门,可以直接通到邻居家中。 据说,当时设计这两条弄堂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时,三兄弟可是费了不少脑筋,商量了很久。到底是该在村口的空地上,建三座大院子,一家一座呢;还是干脆建一排房子,让所有的余家子孙都住在一起呢?商量来商量去,几个人最后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建两排弄堂,一排十家,供儿子们居住,一排八家,供孙子们居住。但形式不能与普通民居一样,要在每户之间开一个侧门,把所有的家庭都连在一起,彼此相通。如此一来,两排弄堂就成了两间巨大的房子。家家之间互相往来,后人之间自然也能够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了。 时光流转,设计这些建筑的人早已逝去,但藏在建筑背后的祈盼与希冀,却如同竹桥千年流淌的血液,被竹桥人世代传承了下来。2016年,竹桥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名单。这座承载近千年厚重文化的的桃花源,将继续以最古老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预告】 如今,当人们越来越向往高楼大厦的时候,在中国江西省的金溪县,有一群尘封千年的古村落:人们在这里坚守着世代传承下来的淳朴信念。世事变迁,一代代金溪后人该如何传承祖训?《国宝档案》带您体验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古村落中,厚德载物的古老民风。
本文档为【古邑往事——商亦有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9-08-23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