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

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

举报
开通vip

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 沈从文工作起来是不管白天、黑夜的,他要追回“文革”丧失的时间,因此房中一切都是摊开的——书是摊开的, 纸是摊开的,画册是摊开的,墨盒是摊开的,连一张张的宣纸信笺都是摊开的……沈写长信,常常不是一气呵成,每写到一段儿便停下来,转而去做别的事情(包括给别人写信),等到心中萌生出新的意思,才再度继续那没完成的信件。 徐城北 沈从文的房间也就十平方米,家具是老式的,大多还有点残破,毛笔、宣纸和各类文玩散乱充塞其间。成鲜明对照的,是一部簇新的外国留声机,摆在矮小的茶几上。每每与客谈话,他都要打开...

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
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 沈从文工作起来是不管白天、黑夜的,他要追回“文革”丧失的时间,因此房中一切都是摊开的——书是摊开的, 纸是摊开的,画册是摊开的,墨盒是摊开的,连一张张的宣纸信笺都是摊开的……沈写长信,常常不是一气呵成,每写到一段儿便停下来,转而去做别的事情(包括给别人写信),等到心中萌生出新的意思,才再度继续那没完成的信件。 徐城北 沈从文的房间也就十平方米,家具是老式的,大多还有点残破,毛笔、宣纸和各类文玩散乱充塞其间。成鲜明对照的,是一部簇新的外国留声机,摆在矮小的茶几上。每每与客谈话,他都要打开留声机,放起外国古典音乐。沈操着浓重的湘西口音,说话声音很轻,再加上外国音乐的忽高忽低、骤紧骤慢,所以来客能完全听懂的人并不多。沈也怪,他似乎并不要求对方完全听懂,他只是如淙淙流水不停地讲,不时伴以含义丰富而神秘的微笑。所放的古典音乐大约是他听熟了的,他谈话的节奏通常也与音乐的起伏相应和。每到一个乐段结束,沈的谈话随之告一段落。他的“收式”十分特别——总是扬起右手,掌心向上,五指岔开,水平地旋转一下手掌,再“丰富而神秘”地笑笑,于是音乐与谈话一并停歇。 一 每当沈和父母这样谈话,早已不是顽童年纪的我,便总是兴味很浓地坐在一边,悄悄地观察沈,分辨他的口音,直到能完全听懂他的谈话。记得,沈曾说过——写文章时也打开留声机,“悠扬的乐声潜入身体,钻入骨髓,然后上升到脑子里,灵感就由笔下汩汩地流淌出来。” (大意)他说得真神,我听得有些发迷,但又想,语文课本选载的那些课文,老师在讲解时,不都是强调长期深入生活的作用吗,灵感与音乐——尤其是外国古典音乐,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沈从不唱歌,甚至是五音不全的,他怎么就能听懂音乐呢, 我曾问母亲沈伯伯是写什么的,妈妈回答:“了不起的作家。解放前与茅盾、巴金、老舍齐名,长篇小说就写了七八十部……” 我在旁听完戏曲学院的课程之后,曾经为如何就业的事情发愁。当时国家正在困难时期,每年工作指标有限,并且总是工作选人而非人选工作。沈伯伯劝我别急,鼓励我多学些传统文化,“你正在学知识的时候,这时候不抓紧,将来想学也学不进去了”。于是,我继续读古文、写旧诗、练毛笔字、唱京戏, 同时随一位翻译家学英文。后来,他悄悄问我母亲:“我现在有挑选助手的权利,城北愿不愿意来,” 他当时在历史博物馆搞文物研究,上级允许他自选助手。我愿意是明显的,也因为我能够听懂他的话、识得他的毛笔字,这在同龄青年中是不多见的,我想,先试试再说吧。沈便让我从青铜镜入手钻一钻。于是,我按照沈提示的书目图录,跑到北京图书馆坐了一个月的冷板凳。这滋味太难受了,我好像掉进一个满是灰土和蛛网的梦幻世界,满是盘陀路,又到处有迷宫,经过撩拨和擦拭,我发现东面藏有珠玉,西边埋有象牙。我兴奋,但更焦渴,因为找不到珠玉和象牙之间的联系,更无法把它们带回到现实人间。后来,我只好对沈伯伯实话实说,他宽怀地笑了,没勉强我再干下去。那次谈话一直延续到晚饭后,沈凭窗远望,指着南天几颗闪亮的星星说:“这颗是巴金,那颗是冰心……我隐伏在地面的黑暗中,我祝他们永远明亮……” 我听得出,沈说这番话的感情是极复杂又极深刻的,但最基本的一点, 则是“羡而不妒”。 二 “文革”中有一阵儿,沈伯伯曾只身下到湖北咸宁干校,被安置在一个叫双溪的不毛之地闲住。双溪是一个区政府所在地,沈和另外两户合住在小学校一间废弃的教室,中间用芦席隔开。那两户都是老两口在一块儿,独立起火做饭。只有沈伯伯孤家寡人,每餐都要拎着饭盒去区政府食堂打饭。沈伯母则在几十里之外的同一干校的菜班当班长,别看她瘦小,干活可泼辣。于是“悲剧”发生了,越努力就越不能和沈伯伯调到一块儿。 沈肯定是寂寞的,但他很会排遣寂寞。他经常给我写信,写他拎着饭盒去打饭时的途中风景——双溪是丘陵,四周皆水,树木葱茏,长空时有雁阵经过。沈时常在这样静谧的天地之间独来独往(雁叫更增加了静谧),他时走时停,时而发思古之幽情,时而作抚今之浩叹。他依然是用毛笔在宣纸信笺上写信,写毕就寄往新疆。我在新疆收到信,一边细细咀嚼,一边把信转给母亲——当时,我父母也下到湖北的另一个干校,距沈有一两百里之遥。母亲看完,便直接写信给沈,最后却嘱咐“请转城北”……一来二去,“三地书”持续了好几年时间。 记得,我在信中曾说:“昔在东堂子胡同(沈家所住地),您曾夜数繁星,谓此系巴金、彼系冰心。城北今在祖国西陲,云暗风黑,繁星不得见矣。”沈则回信:“九霄繁星遭风欺雪裹,心中繁星则无物能消磨。”足见他与巴金、冰心友情之笃。后来,“三地书”中更传递了新内容——沈已把北京家中大量硬木家具运到双溪,因为领导曾嘱告“多带生活用品,除了煤球”。而这许多硬木家具,是抗战后从地摊上所购。沈购买此类东西与众不同,别人求新、求完整(由此取得价值),沈则仅仅注重式样、花纹,至于有无磕碰反倒不大注意——他追求的,仅仅是审美价值和对历史的认识价值。因此我每每产生如下的联想:每当打饭归来,沈由那一种大自然的难言美丽,拔身进入由芦席隔成的斗室,不能说是毫无苦痛的。但是,当他重新面对这些久经磕碰的硬木家具时,必然会沉湎进一种历史文化的难言美丽之中~两种难言美丽交织在一起,他会不会认为反而是他的福气呢, 三 “文革”后,我又在东堂子胡同见到沈伯伯。原来的房子只剩下一间,沈把这一间住室兼工作室命名为“小小窄而霉斋”。沈伯母带领孙女住在 邻近的一条胡同里,两小间,每天起火做饭。沈为了集中精力工作,懒得回去,于是送饭的事就落到沈伯母身上。沈伯母晚上要照料孙女,送不了饭,所以通常是一天只送中午一顿。夏季天热,怕食物变馊,沈就经常预先服用防止泻肚的药。 沈工作起来是不管白天、 (下转11版)
本文档为【沈从文组曲-东方早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