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文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题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 (一)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

现代文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题 (一)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2、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3、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二) 为一棵香樟树感谢 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很多香樟树。那天下午,我们在小镇上遇见了其中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对于这座小镇来说,这棵香樟树的来历可能太早了。根据记录,那时候,还没有这座小镇子,但香樟树已经在这儿。香樟树目睹了小镇的兴起,衰败,以及再兴起,再衰败,如此循环,都贮存在它的沧桑记忆的年轮中。小镇显然有了这棵树的存在,而有了自已存在的凭据。因此,对于这个闻名江南的小镇来说,这棵巨大的香樟树,是牢固的,不可撼动的,撼动它的一片叶子,都有可能破坏了小镇历史的完整。 但我们是一些外来者,我们慕名来到这个小镇,并非为了小镇上的这棵香樟树。像所有那类游客一样,我们在小镇里不停地游走。我们走过小镇所有街道和巷陌。我们看到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我们看到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我们看到一家竹器铺,年轻的竹匠正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这种手艺在小镇仍然代代相传。我们看到溪水从小镇前面流过,石码头上上下下的是提着莱篮米箩洗衣桶忙碌的媳妇和姑娘们。我们看到门楼子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老人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过道,幽幽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是的,我们看到了小镇全部生活。这样的生活,太简单庸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可是小镇如此呈示的生活形式,毋宁说,因为它的简单和庸常而反过来拒绝我们的眼睛,拒绝我们的心情,甚至拒绝我们的感受力,最后使我们的行走盲目而空洞。作为匆匆过客,我们在这座小镇一无所得。这样,我们就必须遇见这棵生长在小镇中央巨大的香樟树了。这样,我就自觉站到了香樟树的面前。我意识到,这是我们在小镇上一次真实的停留。 因为这样的停留,我在这棵香樟树前暗生虔敬。我想,这棵千年巨树,一定是小镇的神癌。在神癌一样的香樟树下,我的虔敬让我在它面前的站立成为了一种仪式。想起来,这之前我也曾对某一棵树表示过自已的虔敬。那是和友人一起在荒风雪岭之上,面对一棵孤独肃杀的山榉的惊悚;与现在相比,我对这棵香樟树的虔敬,却是一种安静中的亲切之意。现在我要从这棵香樟树的根部,看它的根脉深入泥土中的所有走向;我要抚摸着它的主干,仔细辨认上面的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虬结,我要仰起头,倾听树枝上每一片叶子发出的簌簌语声,然后,我还想进一步知道,这棵树生长经过了多少岁月,多少岁月中它的生长对于小镇怎样的庇佑。我相信,在有了这座小镇以后,这棵香樟树后面一定有一座叫做“社”的祠祈之所。人们愿意这棵树像土谷神一样,保护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俗世的幸福。这就是说,小镇的生活后面,实际上一直隐藏着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这个灵性力量的象征和负载者就是这棵香樟树。现在,叫做“社”的祠祈之所,已经因时而废,可是看不见的岁月深处,这棵香樟树仍以它巨大的生长,和千年修练的灵性,将福祉源源不断降临于小镇。因此,我们看到的小镇上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于是,我知道,这棵香樟树的长久存在,并不是偶然的。由于小镇时时刻刻的依赖,它将永远保持着一种庇佑者的神信,给予小镇平安,给予小镇兴旺,给予小镇阳光与雨水,给予小镇繁衍和绵绵生息。什么叫做日常的幸福,这就叫日常的幸福。 为了这个关于幸福生活的想法能够成立,并且能够传递给我远方的亲人,我在此时此刻虔敬的站立中,对小镇这棵巨大的香樟树充满了谢意。 1、香樟树对于“小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联系全文,分两点说明其中的原因。 2、任选两句,说说你对加横线词语或者短语的理解。 (1)因为它的简单和庸常而反过来拒绝我们的眼睛,拒绝我们的心情,甚至拒绝我们的感受力。 (2)这个灵性力量的象征和负载者就是这棵香樟树。 ?我们看到的小镇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 3、作者对香樟树的态度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4、结合你对幸福的认识,说说你对文中幸福生活的看法。 (一)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四方面作比较:?体积大小?生命结构。或“生存的配套设施”?生存能力?对抗菌素的反应 (4分,每要点1分) 2、?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不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4分,每要点2分) 3、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很小的。 (3分。意思符合,表述简明。有欠缺酌扣) (二)参考答案 1、?香樟树是小镇存在的凭据。(2分) ?香樟树是小镇生活的庇佑者。(2分) 2、(1) 小镇的生活完全不是我所期待的模样,写出了我的失望。 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 (2) ?小镇的日常生活太简单庸常。这种简单庸常的生活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每句2分) 3、不以为然——虔敬——感谢(3分) 4、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对生活充满感激和满足就是幸福。言之有理即可。 (三) 生物的技术 信鸽为什么能够准确无误地归老家,虽然信鸽为人们服务已历2000余年,但人们直到最近才开始揭露出其间存在的秘密。 前不久,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带着五只鸽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放飞,它们都准确地回家;第二次,这位科学家又到同一点去放飞,但是这一回却在每一只鸽子的翅膀下系上一小块磁石,实验结果,其中只有一只鸽子飞回了家,其余都没有能够飞回来,这个实验说时,鸽子所以能够从陌生的地方飞回来,是依靠地球磁场的磁力线来定向的,一旦在翅膀上给它系上一块磁石,就扰乱了它对地球磁场的“感觉”,而使它迷失了方向。原来鸽子竟是一位掌握地球磁场的飞行家,它掌握了这种“技术”,使它在千百年中赢得了“信使”的美名。 其实,在自然界中掌握物理技术的生物却不在少数呢~ 我国云南省的大理,有一个蝴蝶泉,相传每年4月25日,总有数不清的蝴蝶从四面八方前来聚会,构成一幅奇妙绚丽的景色。这么众多的蝴蝶,为什么能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 据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蝴蝶放出的电磁波,能传得很远,它的同类用触角收到这“无线电话”以后,就会确定对方在什么地方,前去聚会。 蝙蝠的体内有超声波发射器发射超声波,用老探究周围空间,确定探索物的方向和距离,辨别出它是什么。它的灵敏和可靠度超过人类目前能够制造的同类仪器。蝙蝠喜欢捕食夜蛾,但夜蛾却时常能逃避它的天敌的袭击,因为它的身上“装设”有微弱的超声波接收器,能够收到蝙蝠发射的超声波。 人们越深入研究,就越来越多的发现多种生物所掌握的“技术”的奥秘。“生物技术学”这门新兴的科学也就这样诞生了。 人们已经开始记录鱼类和鸟兽发出的超声波,在捕鱼和 的工作中,把超声波放出来,使它们自投罗网。发送与鸟类惊恐时发出的一样的超声波的器具,目前已经出现在飞机场上,用以吓走干扰飞行的鸟群;也可以用来代替“稻草人”,守护果园和庄稼,惊吓害鸟。人们从各种生物的磁学、电学、超声波、无线电通讯等等“装置”中将能找出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类制造的同类装置的灵敏度和可靠度,以及如何减少耗费的能量和减少体积的途径。大自然为我们安排下了多好的场所~ 1.文中例举的鸽子、蝴蝶、蝙蝠,鱼类四种生物,各有什么技术,请简要回答。(4分) 鸽子: 蝴蝶: 蝙蝠: 鱼类: 2.“蝴蝶之间是通过无线电联系的”这句话中“之间”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3.人类怎样使生物“技术”为生产,科研服务,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分) (四)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 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 1.文中第?段说:“我”对雨的好恶也因时因景而殊,联系全文,简要回答,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我”对雨的好恶有哪些不同,(3分) 2.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4分) 春雨所引发的对诗人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怀念和咀嚼 ((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4分) 4.同样是春雨,杜甫和李建勋的感受迥然不同。同样是明月,古代诗人也因时因境不同而感 受也不同,请你举一例印证这一说法。(4分) 附答案 (三) 1.鸽子:掌握了地球磁场。 蝴蝶:通过无线电波联系。 蝙蝠:能接受发射超声波。 鱼类:灵敏地感觉电压电流。 2.“之间“一词表明蝴蝶通过无线电联系的对象是蝴蝶。去掉这个词后,就会产生歧义,语 言就不准确。 3.?模拟动物发音。诱捕动物, ?发射鸟类惊恐的超声波,驱动鸟类。 ?从生物“技术”装置中,找出如何改进人类制造的同类装置。 (四) 1.?小时侯,不喜欢雨,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合乎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如今,身居闹市,听雨让我陡生一种静 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或,如今,听雨是 一种休息,调节,陶醉,享受) 2.“咀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引发了诗人对过去的岁月的体味和回忆。 3.“难得”是作者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雨景,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美的景致。 “奢侈”是因为听雨需要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去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 4.答案中应有诗人,诗句及不同的感受,示例:同样是蜜柑年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五) 书 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各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信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竟品出会心一笑来。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了。 1、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4分) 2、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3分) 4、说说“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一句的表达效果。(2分) 5、“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读书人凭借一盏孤灯而彻夜不眠、寒窗苦读的感叹,又赞颂了书籍伴随一盏孤灯将历史上无数探索人类命运的人的思想照亮。结合你的读书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1、前一句的“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说的是嘈杂的环境; 后一句的“乱”指的是随性或随意。 2、?针对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的美在自然的观点而说的。(或:针对高见识的长者对“粗头乱服,不扰国色”的文章的推崇而说的)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雕琢得有美感的散文。 3、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发发呆,时而低笑,淡淡一笑。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用文中的语句写出“疏风”、“细雨”、“深夜”、“孤灯”、“随性”等要点即可) 4、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突出了静谧的氛围。 5、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谈出书籍对自己或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即可。 (六) 绿色之恋 葛道吉 ?那是一片浩瀚的绿色林海。 ?进入绿林。便迷了眼睛,便绿了心智。便染了周身。谈话是绿色话题,笑声荡漾出绿波,口渴了痛饮山涧绿泉,小憩铺开来绿色苔藓。 ?姑娘说,我的裙子是乳白色的,怎么着了绿色,绿海用映衬这个词汇为姑娘解释。小伙子说,我坚硬的臂膀是深褐色的,怎么成了翠绿,话毕,便有一股轻风拂来,把一串串山槐的玉叶压弯,包围了小伙子(覆盖了那健壮的臂膀。轻风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近绿了,只好让他绿吧! ?那绿,仿佛成了酿造5000年的甘醇玉液,让你不得不酩酊大醉,索性闭上眼,全是 深沉的绿晕,就连身边也鼓噪着绿色的音符;平和而持久着的是蝉鸣;时起刺耳的嘎嘎声是 山鸡求偶的讯号;丝弦弹拨裂帛破冰之韵的是艳羽的山雀和黄鹂;更有那长尾鸟久违的鸣叫 让人心动,让人感念大自然的美丽和良善。 ?那绿,植得深。拔得高,密集着罩得严实。碎细柔嫩着的是山槐叶,肥圆长柄阔大 着的是青皮槐叶,细长扁平如鳞栉般的是洋桃叶,浑圆平展显露秀气的是黄栌叶,还有在众 树种中如鹤立鸡群的杨树,在疾风中把肥厚的叶掌击出哗哗啦啦的欢响,让人听着悦耳,看 着舒心,顿生倾慕之情。 ?在这里更能触动心灵的是板深处绿树掩映的土屋,还有那山的制高点上的嘹望台。 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从土屋的墙上依稀可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斑驳的字迹。土屋里那盏油 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这里生活砉两代林业工人,新中国成立之 初那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亲手垒起了土屋,泥巴砌圆了锅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靠床的墙上 那张女歌星演唱时的特写剧照,当然秀靓。年轻人说,是他去年刚换上的,原来是一张他父 亲贴上的已经泛黄模糊了的武松打虎的画。两张画代表着两个时代,代表着两代人的生活情 趣。最初的那个小伙子今天已退休返乡。记得父子俩交接班的时候,老人领着儿子在偌大的 林区转悠了三天。在一座山的制高点,老人望着绿海波涛,表情格外凝重,突然眼角滚落一 滴黄豆粒大小的老泪,颤着声说;“儿啊~记着这个地方,几十年前这里曾是秃山,是我和 你的叔叔、伯伯们就像你这样的年龄,每天来这里挖树坑,待冬春季植苗。那日太阳特毒, 场部发给每个人的一个菜糕在来时路上就塞进了从未填饱过的肚子。午时过后,体力不支, 手中的镐怎么也抡不起采,眼前突然发黑便失去了知觉„„待来年春上,我们亲手植满了今 天这山槐。“我会看管好的!”年轻人听懂了父亲的话,看着那张皱纹满面而黝黑的脸沉重地 说。老人似乎放心了,最后陪儿子在土屋里睡了一夜。老人说电视有什么好看的?在这里听 窗外林木的叶子对话,听懂了,就感觉比看电视强多了! ?这里远离城市,没有灯红酒绿,但是年轻人在接过父亲沉重的绿色担子的时候,就 已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那种语言的内涵是他攻读的重要课题,他早已刻苦她进 入了角色,他信了父亲那句话,听懂了林木叶子的对话比看电视强多了。 ?我面对绿海,读懂了伟岸,读懂了博大,更读懂了崇高和奉献。 1(通读全文分析文中“绿海”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析“便迷了眼睛,便绿了心智”中“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信了父亲那句话,听懂了林木叶子的对话,比看电视强多了”,结合全文,说说他听 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和林业工人有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大自然美丽善良,充满生命力;(2)各种树木生长繁盛。 2、人沉醉于大自然美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情平和、宁静。 3、(1)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善良;(2)更加懂得奉献的重要价值。 4、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文中的林业工人一样,默默奉献,如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甘于清贫,为祖国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建设人才。] (七) 秘密花园 一个星期前,女儿卡罗琳打电话过来,说山顶上有人种了水仙,执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正在途中,勉勉强强地赶着那两个小时的路程。 通往山顶的路上不但刮着风,而且还被雾封锁着,我小心翼翼,慢慢地将车开到了卡罗琳的家里、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布,“我留在这儿吃饭,只等雾一散开,马上打道回府。”“可是我需要你帮忙。将我捎到车库里,让我把车开出来好吗?”卡罗琳说,“至少这些我们做得到吧?” “离这儿多远?”我谨慎地问。 “3分钟左右,”她回答我(“我来开车吧!我已经习惯了。” 10分钟以后还没有到(我焦急地望着她:“我想你刚才说3分钟就可以到。” 她咧嘴笑了:“我们绕了点弯路。” 我们已经回到了山路上,顶着像厚厚面纱似的浓雾。值得这么做吗?我想。到达一座小小的石筑的教堂后,我们穿过它旁边的一个小停车场,沿着一条小道继续行进,雾气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带着湿气的阳光。 这是一条铺满了厚厚的老松针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树罩在我们上空,右边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渐渐地,这地方的平和与宁静抚慰了我的情绪。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我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这座山顶上,就在这一片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几英亩的水仙花:各色各样的黄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浅黄到柠檬般的深黄,漫山遍野地铺盖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是不是太阳倾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间,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花名),如瀑布倾泻其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的珊瑚色的郁金香。 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那粉红色的胸脯和宝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着的宝石。 一大堆的疑问(浮;涌)上我的脑海: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和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因?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么建成的? 走进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屋,我们看见了几行字: 我知道您要问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女——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想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40年前。 回家的途中,我沉默不语。我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说: „„ 卡罗琳听了我的话,笑了:“明天就开始吧。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1(概括叙述文章内容。(含标点40字以内)(3分) 2.“我”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从文中选出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填入空格。 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括号里各有两个词,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答: 4.有人认为这个花园是卡罗琳建造的,有人认为是另一个女人建造的,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你认为是谁建造的,请以文章内容为根据加以阐明。(至少说出两条理由) 附答案: 1“我”在卡罗琳的要求下,去山顶看花园,被花园的美丽和它的建成所震撼。要点包括人物、事件、情感变化的原因。 2.勉勉强强(焦急)吃惊 震撼 3.涌,(用比喻)形象地表现问题产生得多而又快,形容一股(古)脑儿(一下子;一起)冒出来。对每句的另一个词语,能解说得言之成理也可。 5.观点一,认为是“另一个妇女”建造的,理由:?开头部分卡罗琳说“有人种了水仙花”这“有人”显然不是指自己;?“第一个回答”再一次交代是“一位妇女”而不是卡罗琳;?“开始于四十年前”表明卡罗琳现在已经60岁左右。“我”80岁的老人自己开车不太近情理,观点二,认为是卡罗琳建造的,理由:?“三个回答”中的“一位妇女”是暗指卡罗琳自己。?“我已经习惯了”中的“习惯”,表明她几十年往返这条路修建花园。?“山顶有人种了水仙花”,是卡罗琳有间保密,想给“我”一个惊喜,这是外国人一种幽默。?“我知道您要问什么”,是罗琳特意针对“我”而作答的 (八)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钱乘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心态,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 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败,他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我们如今已经有了开放的心态,懂得要张大眼睛来看别人;但不看别人的过去就等于不看别人的现在,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 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但是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当然,要真正让每一个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我们要长期坚持历史教育,恢复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正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但是对这种传统,我们需要做一点补充: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我们民族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看过去,不仅看我们自己,也看全世界;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展望未来,不仅展望自己,也展望全人类。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倡学习历史。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4分) (1) (2) 2(文中“环境的封闭”和“心态的封闭”各指什么?(4分) “环境的封闭”是指 “心态的封闭”是指 3.作者为什么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请联系全文分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分) 4.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新型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开放的环境和心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联系这篇文章,谈谈你现在会怎样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习历史能从过去了解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或:学习历史看懂过去,才能看懂现在。?因为历史是一种智慧,学习历史可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吸取前人经历 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在的发展提供借鉴。2。环境的封闭是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是指身处竞争的环境又无视竞争。3.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智慧。或: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从历史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为现在的借鉴,这就是一种伟大的智慧。4.要点:能够运用文中开放心态的观念来分析现在的人和事,既要看人和事的现在,更要从过去找出现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或展望未来。(言之成理即可) (九)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谢鹏雄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讥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面带笑容,手牵着手。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快乐。也曾看到一群人结伴在湖上坐船,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姐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家,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姐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单独相处时默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姐也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了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道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里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了。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篮子。我们买得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归途上,遇到了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得很开心。我从来没看见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1、文章开头引用外国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全文看,作者最初对“幸福”的认识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3、“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和作者都感受到了刹那的幸福。从文中看母子“一刹那”的幸福指什么, 4、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5、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评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照应题目(1分);引出后文作者对“幸福”的疑问和体会(1分) 2?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或:幸福似乎总在别人身边,总在遥远陌生的地方)(2分) ?因为距离,没有具体的接触,只看到表面的衣着华丽、谈笑风生,所以觉得陌生人幸福(2分);因为熟悉的人没有距离,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所以比较熟悉的人好像不怎么幸福(2分) 3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1分);儿子看到了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1分);日子虽然清贫,但母子俩感受到这种亲情就是一种幸福(1分)。 4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过去从未感受到的(2分);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用心体会所得的(1分)。 5能结合文中作者对“幸福”的理解而谈得1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得2分,语言通畅得1分 (十) ?不久前,英国《卫报》评出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塑料袋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很难自然降解。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气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食料或废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英国《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东西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经常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 的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如今,这事在中国也发生了。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无独有偶,北京麋鹿园自1995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十几起麋鹿误食塑料袋而致死的事,科研人员在一头麋鹿的胃中竟然发现了4公斤之多的塑料垃圾~ ?塑料袋的发明虽然只有100多年,但是它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它所堵塞的也不仅仅是动物的消化道了。重庆市1998年8月就由于嘉陵江、长江上取水口,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害得重庆市民守着两条大江没水喝。 ?据悉,爱尔兰现在已经开始征集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这个方法级为有效,爱尔兰塑料袋的使用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在挪威,居民外出购物大都自带塑料袋,因为商店虽然提供塑料袋,但需付费。我国这几年有不少环保组织都搞了布袋赠市民的活动。倡导人们少用塑料袋。但是也没见多少人用环保布袋购物。关键在于塑料袋是白给的,用不用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无关,看来,要抵制“白色垃圾”,除了宣传、号召之外,还需要采用经济手段。 ?塑料袋的问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都不能做往自家水井里吐痰的傻事。这种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的发明还是少点为好。 1、细读第?段,用简洁的语句问答,为什么塑料袋的发明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2、第?段中“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中“似乎”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3、阅读第?段,说说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两条。(,分) 参考答案: 1、因为塑料袋很难自然降解。(意思对即可)2、特定称谓反语、讽刺强调 似乎:准确地表明我们的地球没有变成塑料星球,但其污染程度已让人触目惊心。3、答案1:?宣传号召 ?采用经济手段控制 (十一) 凝望红海滩 ?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朝,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1、第?段末尾,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分) 2、作者在第?段中说,红海滩在“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但第?段又说“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分) 3、第?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分) 4、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 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分) 参考答案: 1.不矛盾,“很小”“很大”都是对红海滩美的心理感受。“很小”,是面对坦荡无垠的红海滩作者觉得自己太渺小(或答“与红海滩融为一体。”);“很大”表达了作者对红海滩的喜爱之情。 2(因为作者起初对红海滩不屑一顾,见到并了解了红海滩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海滩的美,所以对红海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意思对即可) 3(摆脱了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拥有自然坦荡的心境,富有生气与活力,这样的人才更像一个人。 4(身处尘嚣,仍应追求自然坦荡的心境。 如:走进自然就是消解烦恼、调节情绪的最好方式。(每问2分,共4分) (十二)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1、选文介绍了塔的哪些特点, 2、“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中“最主要的”不能删除,为什么, 3、“塔”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1.(,)历史悠久;(,)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与封建主和佛教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外建筑结合发展而成的。2(“最主要的”在这里表明这个“塔”是这里所说的“砖石建筑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去掉之后就成了一般的,或者是全部的,不符合实际情况,显得不准确,所以不能去掉。3(汉代的“重楼” (,分)结合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分),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分),并且名称逐步演变成“塔”。 (十三) 修剪欲望 赵功强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11)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12)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13)法师不知道,来客是受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14)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15)法师笑而不言。 (16)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17)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18)大亨恍然。 (19)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1、法师对大亨的诱导分哪几个过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分) (,)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 ((((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 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4、“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让大亨反复修剪杂乱无章的灌木,体会欲望消除的感觉;(,)提示大亨思考消除欲望的方法;(,)直接点拨揭示对待欲望的方法。 2((,)“随心所欲”一词形象的写出了灌木生长得不到控制的杂乱无章的状态,暗示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控制也会丑恶不堪,为后文的修剪埋下伏笔。(,)这些词语生动的写出了大亨按法师教导经常修剪树林的情形,同时也暗示欲望如树,虽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长期的调控,也能逐步向悦目的风景靠拢。3(人要正确地控制自己的的欲望,要让它利己惠人,而不要让它成为心灵的枷锁。4(此语运用了双关的写法,表面上说树被修剪成悦目的形状,其实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法师的诱导下,正确地调控自己的欲望,解脱了心灵的枷锁。 (十四) 紫 薇 ?紫薇属于屈菜科,人们俗称它“怕痒树”,是树木中一种奇特的树种,为花叶乔木,又名无皮树、满堂红、百日红。由于花期特长,7月至10月花开不断,故名百日红。 ?宋代诗人杨万里诗赞颂:“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写过:“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 ?紫薇树长大以后,树干外皮落下,光滑无皮,如果人们轻轻抚摸一下,立即会枝摇叶动,浑身颤抖,甚至会发出微弱的“咯咯”响动声,这就是它“怕痒”的一种全身反应,实是令人称奇。 ?紫薇共有4个品种,有赤薇、银薇、翠薇等。以花瓣蓝色的翠薇最佳,为圆锥花序, 着生新枝顶端,长达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皱襞(bì),似一轮盘。花开满树,艳丽如霞,故又称满堂红。结果为蒴果,状如大豆,内有种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原产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北、华北也有栽培,它的适应性很强。 ?紫薇耐旱、怕涝、喜温暖潮润,喜光,喜肥。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氮气的抗性强,能吸入有害气体,每公斤干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又能吸滞粉尘,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米—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也可作盆景。 ?紫薇还具有药物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其皮、木、花有活血通经、止痛、消肿、解毒作用。种子可制农药,有驱杀害虫的功效。叶治白痢、花治产后血崩不止、小儿烂头胎毒,根治痈肿疮毒,可谓浑身是宝。 11(紫薇树被称为“怕痒树”的原因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段引用杨万里、薛蕙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 13(阅读?、?两段,请你概括紫薇的作用。(4分) (十五) 适意地活着 商 果 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下子愣在那里,这就是太湖么, 眼前是许多许多的水泥建筑,路标指示这边通什么宫,那边通什么乐园„„太湖自己呢,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解散了。眼前的人工旅游花样,仿佛把西施硬按住头打扮成了媒婆——那一头恶俗的假花啊,那一脸廉价的脂粉啊,天生丽质就被浓艳的假花与脂粉糟践得一败涂地。 我只好剩下点哀愁。 人为什么要“扭曲”太湖(何止是太湖)呢, 为挣钱。 为什么非得如此急切地挣钱呢, 因为别人都富了。 别人与你有什么相关呢, 当然有。别人都在看着我。 是啊是啊,人不免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于是,累死累活地去争去挣,为达目的,不惜用一切手段给自己装扮成标准的模样——左鬓该插6朵假花,决不少插1朵;身上该穿体面的三件套,决不冒险穿休闲服;走路该手背在身后四平八稳下巴稍稍抬起,就决不低头匆匆赶路或生动活泼得像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总之,自己是不重要的,要得到的位置、职称、金钱、名声、别人充满含义的目光,这一切,才是值得舍命相求的东西~ 所以,太湖必然被“扭曲”了,太湖只能用混浊的眼泪,来为人类展示彼此的不自然与不美丽。 我当天便告别太湖掉头而去。一如10年前便告别职称自寻一条只属于我的小路。 10年前,我已是科研界的中级研究员了。当我拿起那本枣红色的专业证书里,我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好像在欣赏别人的东西。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不再属于高级职称的世界,虽然按部就班,走进那个世界,是我最省心的最正常的最容易的一条光明大道。 但我不属于那里。 我有我的另一小片世界。非常非常的小,犹如一丛地丁香。但那微小而芳香的世界,它适合我,它适宜我这个小小的生物,天然自在地活在这个阔大的世界上,它使我可以不施粉黛,随意而安适地生活。为此,我常感谢上苍的厚爱。 这小片世界,是存在于我心里的。从小,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就是这片世界的第一把土壤,第一朵淡紫色的地丁香。地丁香是北京寒春时最早开放的小野花,在河畔、路边、向阳的小土坡上,自在地开着,直开到夏天。它高不过两寸,一小丛一小丛的,和野草为伍。它谈紫色的花瓣,总像是兴高采烈地笑着,一点没有骄矜之气和求人呵护的娇柔之态,它高高兴兴地东张西望,乐呵呵地欣赏着迎春的热闹、桃李的繁华和牡丹的富贵,好奇地看着满天星斗和大路上的车水马龙。累了,它就随意地呆着,管自做自己小小的有趣的浪漫或稀奇的梦。我喜欢地丁香,极喜欢它的神态,也极喜欢它的活法儿。它只需要一点点土壤,不需要别人专门的养护,同时也就避免了别人的修枝与当然的期望与要求;它不必在一条花畦中与别的花统一规划,整齐开放;也不必接受人们的赞赏或指责,移栽或出卖。它只需要简单地活着,在太阳下玩或笑,在月亮下梦或睡。 青年时,我插队去了,在内蒙古辽阔的田野上。苦当然苦,但有很多的意料不及的喜乐。像在公路和田野拼命飞跑,身后一道雨幕齐刷刷地追赶着我们,大太阳仍留在当头热烈地当裁判,这种游戏游戏机怎么比,如大雨过后,拎着脸盆到小草滩上去拣大坝里冲出来的鱼,一大盆一大盆的拣不完,还可以尽情地看大鱼小鱼在草地上银光翻舞,这可是钓鱼俱乐部望尘莫及的大手笔。再到丘陵上去采回大把大把的繁星一样的干花,插满整条大柁,屋顶上像一条倒着的花路,粉白相同,如今的哪一家豪华商场也没有这样的天然大气。到荠麦花开起来,那几百亩一整片的花海,更是公园里装不下的美丽。总之,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那种美的开阔和自由,给我心里的小地丁香以足够的滋养,使它越发地扎了根。 若干年后,我拐了个弯,到了社科界,这是可能容纳我的好地方呀。不坐班,整日里自由得像一阵风。只要不像改造太湖一般地刻意修理自己,且能够放得下不适合自己的鬓边之花,以及一篮子别人的闲碎话语,那么,就好啦~我留在了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着自己的淡紫色的三两朵地丁香。我极其奢侈地享受着闲暇与适意,自由自在地沉思着生命与生活,我为这个世界,散发着我真实的一点芳香,同时,我适意地活着,并且因为适意而感到了生命的快乐。 14(结合全文,说说“我”心里的犹如一丛地丁香般的一小片世界有怎样的特点,地丁香的 活法与“扭曲”太湖们的人们的活法有什么区别。(4分) 15(“我”心中的“地丁香”得以茂盛地生长,主要得益于什么,(3分) 16(仔细品读文章第2段的划线句子以及倒数第3段描写地丁香“活法儿”的文字,说说这 样的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17(有人说“奢侈就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结合此文,说说你的心灵花园又得到了怎样的 人生滋养。(4分) 参考答案 11(原因是此树长大后,树干外皮落下。若人们轻轻抚摸一下,它使会摇动、颤抖,甚至会 发出微弱的“咯咯”响动声,类似人类“怕痒”的反应。 12(引用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方面印证了紫薇花期很长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 内涵,增添了表达上的色彩。 13(作用:?能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净化空气; ?能绿化环境; ?具有多种药物作用。 14(?这个世界本身是天然纯净与芳香的,它包容着所有开阔而自由的美,尤其适合追求自 由的人们随意而安适地生活。 ?区别:地丁香活得恬淡、率直而适意;“人们”活得功利、虚荣、拘束而疲惫。 15(?得益于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这片土壤的培育。 ?得益于内蒙古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的滋养。 ?得益于“我”追求恬淡、自由、闲适的个性对它的坚守与呵护。 16(?以比喻、比拟的修辞,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美丽的太湖被人们扭曲,糟践得惨不 忍睹。 ?以拟人的笔法,形象而真切地写出了“地丁香”适意地活着的生命状态。 17(略 (十六) 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 曹红涛 ?今年全球变暖让黑龙江出现56年来最暖的冬季。上升的气温让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变得面目全非,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拆除融化的冰景。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 ?暖冬,不只在东北。,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摄氏度,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南京及广州近日气温也先后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暖冬,全球告急。美国新泽西州暖冬的天气,让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不少滑雪胜地,由于降雪少得可怜而被迫关闭。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 ?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日前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 ,„„ 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耗能企业对全球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一份责任。 ?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可恼的是,机警的青蛙或可跳出热锅保全性命,而对全球气候变暖先知先觉、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正无可奈何地被拖入“温室效应”的“热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理念、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更具深远意义。 ?其实,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据研究,房间供暖和制冷“吃”掉了世界上能源总量的36,。也就是说,人们为调节室温以求得舒适之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从建筑 节能角度来看,建设部的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成本更高的房屋“想说爱你不容易”。 ?再说家电。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环保家电能减少全球家庭耗能的43,,但是,这些价格偏高的环保家电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再退一步说,就是随手关掉带电状态的电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与耗能企业同样的抉择。是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个人短视的( 结果,是社会遭殃,最终每个人都难逃自然的惩罚。 ?什么时候,当节约成为习惯、环保成为时尚,当每一个电灯开关都像安在自家卧室、每一个自来水龙头都像安在自家厨房,当冬天还有雪、冰雕也不再早早消融„„那时,我们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才有希望。 (选自《光明日报》) 1(第?段中列举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2(第?段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比喻什么现象,(4分) 3(第?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摘录文中原句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具体说明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2(比喻“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逐年增加,却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这必将给人 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3(是加大投入最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 (十七)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 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向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您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们就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题目“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的“疲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2(请说说画线句“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这句话 的作用。(4分) 3(作者为什么为深情地想起母亲,(3分) 4(在作者心中,母亲是“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你有同感吗,你心中的母亲是什么样 的形象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启发。(4分) 参考答案: 1(疲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落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再占据枝头。它暗指母亲一样的人 们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去世。二是指远离家乡的人厌倦了在外的生活,想要叶落归 根,回归家乡。(每个要点2分,共4分)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见到落叶时心有所感的情态;引出了 下面对家乡的想象和思念。(每个要点2分,共4分) 3(?母亲是家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象征。?母亲为子女献出了一生,使“我”铭记在心。 ?母亲完成了使命而去世,与落叶完成使命而凋落十分相似。(每个要点1分,共3分) 4(与文章思想保持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十八)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谢鹏雄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讥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面带笑容,手牵着手。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快乐。也曾看到一群人结伴在湖上坐船,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姐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家,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姐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单独相处时默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姐也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了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道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里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了。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篮子。我们买得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归途上,遇到了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得很开心。我从来没看见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1、从全文看,作者最初对“幸福”的认识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2、 “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和作者都感受到了刹那的幸福。从文中看母子“一刹那”的幸福指什么,(4分) 3、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3分) 4、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或:幸福似乎总在别人身边,总在遥远陌生的地方)(2分) ?因为距离,没有具体的接触,只看到表面的衣着华丽、谈笑风生,所以觉得陌生人幸福;因为熟悉的人没有距离,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所以比较熟悉的人好像不怎么幸福(2分) 2、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1分);儿子看到了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1分);日子虽然清贫,但母子俩感受到这种亲情就是一种幸福(1分)。 3、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过去从未感受到的(2分);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用心体会所得的(1分)。 4、能结合文中作者对“幸福”的理解而谈得1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得2分,语言通畅得1分 (十九) 茼 蒿 徐晓杭 ?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问谁,问上帝吗? ?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作者在第?段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 (3分) 2、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茼蒿的复杂感情,请你用两个词语概括出来。(4分) 3、 第(1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4、文中茼蒿的形象让你联想到哪些人,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分 因为?茼蒿从秋的落种到春的开花,经历了寒冬的磨难,?为人类奉献出青春, ?最后结出了一朵小小的花蕾,并将绽放出一朵小小的金黄的花,实现它对生命的全部要求。 (每答出一点给1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意思对即可。) 2、4分 赞美(答“赞颂”或“肯定”也可)悲;怜悯(答“同情”也可)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4分该句反诘有力,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茼蒿深深的同情和为他们抱不平的强烈感情。 4、4分联想到坚韧顽强、敦厚坦诚、默默奉献、团结互助、执着追求、乐观豁达(或笑对生活的磨难)的人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即给文中相关语句阐述说明理由给满分)。 (二十) 人不炼 石成器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果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最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显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滑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察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间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炼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1、通读,全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谈人应谈“修身”,(4分) 2、“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身,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中的“不是„是”为 什么不能删去,(2分) 3、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修身”。(4分) 答案 1、1从个人成人成才的角度谈 ?从追求世界的和谐和平的方面 2、这组关联词突出我们“修身”的最高目的是齐身、治国、平天下,从而突出“修 身”的重要性。 3、1天生的人,善恶杂糅,需用修身锻炼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 2只有每个人崇尚和气,“止于至善”才能求得世界的和谐和平。 3人世是苦恼的,是锻炼人的处所。 (二十一) 窗外人生 1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2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嗮一嗮,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侯能表现出那种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3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尽被唐人望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4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5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6凭着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扣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品读文章3—5段,概括三个不同时期的人临窗的气度。(3分)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仔细品味加点词语在句中作用。(4分) (1)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 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 (((((( (2)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 (( 3、作者通过对窗外人生的思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文章结尾写道“„„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游万仞让思想远行。”有的同学读完后竟然说:“窗外有什么好看的,”你能怎样回应他,(4分) 参考答案: 1、唐人:开放大气 昂扬向上 奋发有为 宋人:视野狭隘 伤情敏感 精致细腻 清人:封闭守旧 感伤无奈 冷眼旁观 2、(1)作者夸张否定只知道伏案工作、勤奋,而用排比显示了临窗极目的必要性, 语气强烈。 (2)“定格”一词告诉我们宋人只有狭隘的庭院闲情,表达了作者的惋惜。 3、表达了作者对窗外人生的向往,并鼓励人们走出禁闭,让思想远行。 4、略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许多年前,看到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生平材料,曾为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隐于寺庙之中深深惋惜。绕着人生的苦海走,所得的结论,与直面苦海者比,未必深刻吧。鲁迅、周作人是敢于下地狱的,苦风冷雨中,也得到了些生命的深层体验。鲁迅的肉搏惨淡的暗夜,是一种生存之悟;周作人于苦雨斋中含垢负辱,咀嚼涩果,也是一种生存之悟。二者所获的体味,与弘一法师虽不尽相同,但在一定意义上讲亦是异曲同工的。弘一的逆人生而行,与周氏兄弟的顺生而又抗生之行,所得者,均苦汁也。在我眼里,弘一的选择,如同他早期推崇的音乐绘画,是一种艺术化的途径。独居山中,少与世人往来,仅于道念与书法中求得乐趣,岂不浪漫吗,与众僧不同的是,他把佛学艺术化了,那静谧之处,恰好显现出一种美的韵致。叶圣陶、丰子恺对他的把握,与其说是理性的,不如说是艺术的。他的美,他的神秘之处,均充盈着感性的愉悦。 相对他而言,鲁迅兄弟则显出切实而非浪漫之气,那种肩负着黑暗的闸门的勇气,比佛家的普渡众生的人们,是丝毫不差的。鲁迅深知隐居亦有隐居之苦,以虚妄对虚妄,那结果,依然是虚妄。所以他不浪迹名川大山,一生甚至连游记也不写。绿水青山,是难以拯救人的世界的。所以在鲁迅来看,与其远离尘世而求得自救,不如在绝望中挣扎,以求体味生命的大悲大喜。敢在苦海中不畏地前行,其生命价值,是并不亚于山林闲士的野趣的。我喜欢弘一大师的清淡肃穆,但坦率讲,更爱鲁迅那样的执著悲壮。弘一可羡而实为缥缈,像远方恍惚的云;鲁迅则亲切而难学,多现实激情而少彼岸的虚幻,他的不逃遁于苦涩人生的勇者的气概,对今人的感召力,亦是佛门众生难以达到的。弘一与鲁迅是中国文人对待苦难的两种极致性的体验者,同为大悲大难的背负者,一个趋于隐,一个露于显。这一隐一显之间,所涵括的文化难题,是诱人的。 细看了弘一大师给夏丏尊的信函,竟发现他内心的苦状,与鲁迅同样的深厚,不由得对隐士的世外桃源之趣发生了怀疑。无论你选择了人生的哪一条路,要根除与生俱来的苦,是很难的。鲁迅曾形容,寂寞一天天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自己的灵魂。弘一法师致友人信中亦云:“于此婆娑世界中已不再生贪恋之想,惟冀早生西方耳。”退亦难,进亦难,这便是文化选择的价值问题。问题不在于我们能否免去烦恼,而在于能否有一种信念和高贵的人生态度。弘一大师与鲁迅均对“虚无”领略颇深,但却不放纵自己,维系二人精神的,是博大的爱,以及对真、善、,美的崇尚。信念能坚持始终,是不易的,而他们却做得十分好。中国的民众是缺少信仰的,儒家的实践理性与道家的行乐精神,使国民大多不注重精神价值,而于无持操之中游戏人生。没有信仰的国民是可怕的,当精神仅仅留给物欲的世界之后,国人还会收获什么呢,仅就此而言,我以为弘一法师,是足可以让世俗社会相形见绌的不朽的存在。 19.作者为什么说“弘一的逆人生而行,与周氏兄弟的顺生而又抗生之行,所得者,均苦汁也”,(3分) 20.中国人对待苦难的两种极致性的体验是什么,(6分) ? ? 21(?“文化难题”是指(3分) ?“一种信念和高贵的人生态度”是指(2分) 22(作者对鲁迅先生不逃遁于苦涩人生和弘一法师归隐寺庙之中的选择分别有怎样的理解评价, 参考答案 19((3分)虽然弘一法师和周氏兄弟选择的道路不同,但他们都背负着人生的大悲大难,都想普渡众生,这种人生的苦是一致的。(意对即可) 20((6分)(1)像弘一法师一样,隐于寺庙之中,少与世人来往,仅于道念和书法中求得乐趣。(或绕着人生的苦海走,远离尘世而获得自救)。 (2)像鲁迅一样,肉搏惨淡的暗夜,在绝望中挣扎。(或直面苦海,敢在苦海中无畏地前行) 21((1)(3分)隐和显都无法根除人生的苦(与生俱来的苦),进亦难,退亦难,很难选择。(意对即可) (2) (2分)博大的愛,以及对真、善、美的崇尚。 22(作者尤其赞赏鲁迅先生不逃遁于苦涩人生的勇者的气概。 弘一法师的归隐,具有浪漫气和美的韵致,是一种艺术化的途径。 二 关于精神 李书磊 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也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地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 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17(文章中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句中“有毒”和“甜蜜”该怎么理 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答:有毒: 甜蜜: 18(作者欣赏李后主、苏轼和曹操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李后主: 苏轼: 曹操: 19(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精神”,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4分) 答: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章中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借古代文人的名句描绘了自己精神成长的轨迹。 B(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神秘而有意味,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 C(作者认为,李后主的悲剧是欲望太强而力量太弱,曹操的悲剧是力量太强而欲望太弱。 D(“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这里的“人生缺憾”主要是指人生的短暂和各种不幸。 E(本文语言典雅,思想深刻,能引导读者对生活对人生作深层思考,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参考答案 17((4分)有毒:对人生的缺憾不能坦然面对,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而又无能为力。甜蜜:能让人发现人生的真实处境,是对人世的控诉和在人世的寄托。(“有毒”是其消极影响;“甜蜜”是其积极意义。提供的答案是从文中归纳的,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对即可,各2分) 18((6分)(李后主)用美丽的诗句将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苏轼)坦然达观,随遇而安,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曹操)具有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和竭尽人力后不可折辱的尊严。(意思对即可,各2分) 19((4分)要以一种顽强的力量反抗人生缺憾,勇敢面对和承担人类的悲剧命运。(答直面人生,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等,说明学生读懂了文章,可适当给2—3分。) 20((4分)B C(B(“病态”不是指“神秘而有意味”,而是指对人生无可奈何的伤感。C(曹操的悲剧不是“力量太强欲望太弱”,而是尽了人力却没有成功。)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四、(18分) 满清一代,文网严密,考据学大盛,而对考据学的反思甚少。冯君木之《夫须阁随笔》有一则“考据学”,短短数百字,探究了考据学兴盛的原因及危害,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在国学又走红的今天,重读此文,或许能够带来某些新的启示。 冯氏认为:“满清儒生学问,崇尚考据,名公巨卿,多从此中出,相互提倡,至同、光之际,未尽衰也。”这里,他揭示出一个秘密:考据学貌似纯粹的学问,实际上跟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八股文是儒生的敲门砖,考据学与八股文没有本质的差别,所谓“名公巨卿多从此中出”,说明学问也可以换官做,或者官把学问当做摆设,两者有一拍即合的倾向。鲁迅在讨论清代学术的兴盛时说,用300年的奴隶命运来换取这种学术成就,到底值不值得,然而,历史往往峰回路转,20世纪的90年代,一些学者又开始重温当年的旧梦,把“国学”捧上了天,仿佛它是一剂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而且还能输出去拯救世界受苦的大众。这样的见识,比起世纪之初的冯君木来,简直太幼稚了。 冯氏举了张之洞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张之洞被认为是晚清最有学问的高级官僚之一。其《书目问答》是学者入门的必读书。而冯氏则认为:“张文襄张皇经学,亦沿考据旧习,所谓宏奖风流,其初不过如此。观《酋轩语》及《书目问答》二书可知矣。且《酋轩语》直钞江藩《经解入门》一书者十之八九,而文襄自叙云称心而谈,一无剿袭,事至可怪。”其实,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在经学这个领域里,抄袭早就司空见惯。清代的汉学,本来就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而是在统治者的高压之下被迫做出的无奈的选择。不是出于自觉,必然导致“求真”精神的失落。学问本身并不能让学者本人获得精神的自足,这样,发生抄袭的现象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学问与价值判断脱节,学问不足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清学大师之中,人品不足道者比比皆是。学术的基本原则也被放弃了,为了迅速向权利靠拢,以抄袭的方式为捷径,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指出:“试想,纲常教义自中世纪分裂局面以后,不是重复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麽,社会进步了,文化也逐渐开展,一般居仁由义,吟诗作赋的有识之士,不是日益熏心于利禄,而不复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死活为念麽,统治者是异族,他们就忠于异族,统治者是同族,他们就做同族的官”。本来是处于科举制度之外的学术,偏偏成为科举制度的补充。“在野”的学者,摇身一变,很快就成为皇帝的顾问,甚至比走科举之路还要快。难怪冯氏感叹说:“岂江书为近人伪为者耶,”天下文章一大抄。因为文章和学问的背后都没有可为支持的终极性的精神资源。皇帝一旦送上秋波,很少有学者能冷眼相对的。清代的“博学鸿词科”网罗了大批的学者,徐珂的《松阴暇笔》有“康乾博学鸿词科”条,详细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 冯君木最后写道:“然文襄晚年亦知旧学之误人,有诗曰:伯厚多闻郑校雠,金兴元灭两无忧。文儒冗散姑消日,误尽才人到白头。”张之洞自己最后也觉悟了,这倒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原载《中国文化报》1999.9.28) 16、在国学问题上,今天的一些学者和冯君木相比就显得太幼稚了,其理由是什么,(4分) 答: 。 17、从张之洞抄袭一例看,当时此种现象较为普遍,请从文中找出原因与恶果。(4分) 原因: 恶果: 18、作者认为,重读冯氏随笔可以带来某些新的启示,这个“启示”指什么,(6分) 答: 。 19、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A.《夫须阁随笔》对清代考据学作了深刻的反思,探究了其兴盛的原因及危害。 B. 鲁迅认为,用300年的奴隶命运来换取考据学的兴盛是不值得的。 C.《酋轩语》和《书目问答》两本书均可判定张之洞做学问中有抄袭之嫌。 D. 清朝时期,学者不能有自已的自由思想,所以自然会发生抄袭的现象。 E. “博学鸿词科”是清朝时期主持科考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的挑选,网络了大批学 者。 参考答案 16 冯氏认为儒生做学问,仅为进身之敲门砖,而今天一些学者拔高为拯救中国、拯救世界 大众,显然名实不符 。 17原因:在统治者的高压之下被迫做出的无奈选择。(2分)恶果:不是出于自觉,必然导 致“求真”精神的失落。(2分) 18学问与价值判断脱节,学问不足以代表个人的品行操守,学问的背后没有可供支撑的精 神资源,这样的学问又有何用~(3分)张之洞最终省悟到此,值得今天的学者借鉴。(3 分) 19 C(据原文,《书目答问》并未谈到抄袭)E(“博学鸿词科”是官僚机构而非主管考试的 机构) 四 文学的趣味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深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 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有那种能欣赏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谈文学》) 17(整合文段信息,分条陈述“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的具体内涵。(6分) ?精神上的残废: ?精神上的中毒: ?精神上的短视: 18(作者认为诊治“三种流行毛病”的方法是什么,“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中的“如此”指代什么,(4分) 答: 19(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请举三个例子说说各自的作用。(4分) 答案: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些人根本不知。第二,有些人知得不正确。第三,有些人知得不周全。 B.作者认为要把山估计得准确,就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研究文学也一样,必须把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读尽,才能把文学的价值比较出来。 C.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意在阐明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鲜活。 D.一个人要想有文学修养,就必须在创造作品的基础上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 E.培养文学趣味好比打仗开辟疆土,必须竭尽全力以最快速度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征服得越快越多,文学趣味就越多。 参考答案 17(?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作品中的趣味。?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只取恶劣作品寻求刺激或麻醉。?精神上的短视:趣味狭窄,囿于某一传统习尚。 18. ?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要获得可靠的文学鉴赏能力,就要像估计山的大小那样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19.(1)第一自然节中引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是为了引出不同的见解。 (2)第五自然节中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是为了说明研究文学也像估山的大小一样,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的道理。 (3)第六自然节中引用华兹华斯“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的话,是为了说明读者须时常创造文学趣味,使趣味广泛而鲜活。给分标准:只要言之有理就行。答一个给1分,答两个给2分,答三个给4分。 20.AC (B.作者是用估山来阐明“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才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一道理,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作品读尽。D.文中无依据。E.“以最快速度”、“征服得越快越多”等文中无依据。) 五 粗犷与细腻 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 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 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 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 (节选自秦牧《艺海拾贝》) 7(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虫草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 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 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8(作者从齐白石意笔和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一些艺术启示。下列答案不属此类的一 项是 ( ) A(齐白石的画册中有一些作品,只画好了工笔的草虫。 B(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概括必须粗放,刻画必须细腻。 C(只有概括粗放,刻画细腻,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 D(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9(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 并不妥当。”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 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 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 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唯一条件。 10(根据“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 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雕塑作品,脸部手部可精雕细刻,衣服背景可简要概括,两者互相衬托。 B(电影中,硝烟滚滚的大场面与精细表现人物神态的特写镜头互相配合。 C(书法作品,主幅用隶书,签名用楷书,两者相得益彰。 D(中国山水画,用泼墨画山水,中间可以配上工笔的亭台楼阁。 7(B(“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前面有一个限制语“好像是”,表明并不是随便挥洒而成。) 8(A(此为现象,并非启示。) 9(C(粗犷和细腻不是单纯的表现手法,只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能称得上粗犷的美、细腻的美。) 10(C(隶书与楷书在同一书法作品中出现,不属于“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 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对称——不对称——对称”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2004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0(2毫米,还不及两 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小春虫”,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6(下列关于“小春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春虫”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发现的5(8亿年前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 B(“小春虫”是在比多细胞动物大规模演化的寒武纪还早的岩石层中发现的。 C(“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 D(“小春虫”这种动物的外形像压扁的龟壳,它虽然很小,但已经有了三胚层的构造。 7(关于发现“小春虫”化石的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项是 ( ) A(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B(翻开了地球生命进化史研究的新的一页。 C(验证了动物细胞生长繁殖总是左右对称发展的自然规律。 D(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推到了5(8亿年前。 8(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中介绍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小春虫”的有关情况,包 括它的组织构造、命名由来以及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B(1909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发现的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 武纪大爆发”理论。 C(称“小春虫”为两侧对称动物,是因为它的外形、内部器官呈对称状态,其内部器 官的对称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 D(“小春虫”这种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组织构造相当复杂,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 阶段,表明这种动物已经生长成形。 9(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研究以“小春虫”为代表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将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 B(“小春虫”已经具有了原始状态的感觉器官,表明它具备了对外界的感应能力。 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 的。 D(“小春虫”的发现,表明真体腔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特征,这将为研究真体 腔动物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6(C(答:C 命名与生存的“季节”无关。文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是对生存时期的一个比方。) 7(A( 文中无相关表述,无中生有。) 8(D(“相当复杂”夸大其辞,“生长成形”属对“成年期”的误解。) 9(C(“获取土壤中养料”缺乏依据。) 七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废 墟(节选)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下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 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 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 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赴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诚恳坦然地承认 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 废墟驱逐。 18(为什么说“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回答不超过25个字)(6分) 答: 19(文中说“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那么,中国人喜欢看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呢,为什 么,(回答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4分) 答: 21(作者主张不遮盖废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18(因为废墟是悲剧,废墟是奋斗后的失败,废墟是成功后的失落。 19(中国人喜欢看的是大团圆结局的悲剧,由此可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 20(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赶 21(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 二、(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到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例如画一个人, 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到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画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相联系。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文字。 7.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文章,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 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B. 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 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8.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以整幅图画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生活联系 有关。 C.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D.“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者都 可以读出来,都是表音的符号。 9.古人先画一个“日”,表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一个“一”,表地平线,结合起来表示“日出”。根据文意推断,这属于( ) A.图画文字 B.图形文字 C.笔画化文字 D.笔画化图形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图画发展成文字,其中之一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的词,形成“词的 文字”。 B.“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标志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 彼此的文字,其结果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 C.最后一节画线句子强调的内容是图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能用图形或笔画替代声音。 D.节选的文字说明的重点是语言的产生,其中还顺及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本文档为【现代文阅读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