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讲座提纲) 一、文学鉴赏的四种方法和三个层级 1.一般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鉴赏有四种方法或曰四种模式。(1)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的鉴赏方法:(2)以作家为中心的鉴赏方法:(3)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方法:(4)以读者为主体的鉴赏方法: 2.鉴赏活动的三个层级。(1)掌握性鉴赏:初步的鉴赏活动,读懂词句以及作者用意,根据不同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营造的形象、意境等,进而把握其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感情,了解作者使用的基本艺术技巧以及产生的效果。(2)生发性鉴赏:时代不同而文化背景也不同的读者从各自...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讲座提纲) 一、文学鉴赏的四种方法和三个层级 1.一般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鉴赏有四种方法或曰四种模式。(1)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的鉴赏方法:(2)以作家为中心的鉴赏方法:(3)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方法:(4)以读者为主体的鉴赏方法: 2.鉴赏活动的三个层级。(1)掌握性鉴赏:初步的鉴赏活动,读懂词句以及作者用意,根据不同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营造的形象、意境等,进而把握其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感情,了解作者使用的基本艺术技巧以及产生的效果。(2)生发性鉴赏:时代不同而文化背景也不同的读者从各自需要出发,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把作品的原意延伸,随着阅读的处境、心境而生发各种联想。甚至读出作者原来未必有的意味来。 (3)研究性鉴赏:专家学者的高级思维活动,联系时代审美情趣,联系作者生平思想,联系语言发展衍变,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出别人没有读出的内在含义来。不仅求全更求深,要求言人所未言,而且言之有据。所以,从着重点上看:掌握性鉴赏着眼于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生发性鉴赏着眼于读者从中感悟到什么,研究性鉴赏着眼于一般阅读者没有读出来的东西是什么。从衡量目标看:掌握性鉴赏要理解准确,排斥误解生发性鉴赏要联想开阔,生发奇妙研究性鉴赏要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从功用看:掌握性鉴赏是解读作品不可逾越的基础步骤生发性鉴赏开发作品怡情效用,允许即兴性、随意性、个人性研究性鉴赏是学科建设组成部分,其成果有待学术或大众检验从层级看,几种性质的鉴赏逐层深入。二、小说戏曲教学中如何体现文学鉴赏的原则 1.引导学生进行掌握性鉴赏是主要的任务。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阶段要求学生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尚属于基本的鉴赏能力。也就是说,其培养目标从层级看,应该定位于掌握性鉴赏;从方法上看,应该是以作品为中心和以读者为主体的结合。中学阶段的鉴赏能力培养,重点应该是在掌握性鉴赏能力的培养。结合古典文学的特点来认识,更需要明确掌握性鉴赏的重要性。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的文化遗存,初步的鉴赏需要建筑在对古典文学的话语系统、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传播接受方式等多层面的准确理解上,才能使鉴赏对象回归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得到合乎情感、逻辑的阐释,才能提高鉴赏的品味,不致流于游戏式的“俗讲”。再结合古典小说戏曲的特点来认识,掌握性鉴赏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小说戏曲等叙事性文学样式易于使阅读者比附现实人生,忽略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因而产生误读。 2.对文本的细致体悟是实现掌握性鉴赏的重要环节。应注意避免抽象的分析,强调学生读懂作品,读出味道。(1)从语言因素体悟(2)从细节中品味 3.适当地综合运用各种鉴赏方法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1)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分析(2)借鉴古代的点评式鉴赏方法(3)把节选部分置于作品整体中理解(4)在完成是引导学生进行掌握性鉴赏(读懂,读出味道)的主要任务时,也应注意不要窒息学生以后的生发性鉴赏和研究性鉴赏能力的形成。 4.提高审美品位是文学鉴赏活动的重要目标。三、入选高四册教材的小说戏曲作品的学术研究动态味一字以悟全篇——古代小说戏曲鉴赏举隅梁文宁文学作品的鉴赏应从体悟语言的细微之处入手,进而达到整体把握。古代小说戏曲时有 运用古代口语,误解了这些口语往往影响对全篇的理解,笔者有感于人教版语文课本高四册的两处注释,提出如下看法。一、此“巴”即彼“巴”?《智取生辰纲》一课中两处出现了“巴”字,课本仅对其中一处作了注释。原文是这样的: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课本的注释是“巴到:赶到”。另外一处: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这一个“巴”字课本没有加注释。此“巴”即彼“巴”?“巴到”就是“赶到”?其实,不仅两个“巴”字在文中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而且第一个“巴”解为“赶到”也不准确。《水浒传》中,“巴”单独为词使用的情况不下二、三十处,归纳起来有三种含义,这些含义,在《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编著)和《汉语大词典》中都有列出。其一:贴近。例如:“……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第37回)其二:盼望;等待。例如:“巴得天明”(第45 回);“巴得你归来”(第45 回);“巴到天明”(73回)。有时在“巴”字后加一“不”字,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盼望之急切,例如:“却说西门庆巴不到这一日……”(第24回);“这妇人巴不能够他出去了……”(第25回);“当夜武松巴不得天明……”(第29回);“史进得了这话,巴不得晚。”(第69回)其三:攀爬。例如:“行了半日,巴过山岭头,早看见岭脚边一个酒店……”(第 36回);“马跨越岭巴山兽……”(第87回);“我兄弟两个,原是猎户出身,巴山度岭得惯……”(第116回);“沿山巴岭,放开大路……”(第118回)后两种含义有关联。尽管在特定语境中,往往有所侧重,但也有一字兼两义的用法。也就是说,“巴”字有时兼有动作的艰难和内心的渴望双重含义。如《水浒传》第34回:“走得人困马乏,巴得到那山下时……”,就兼有艰难和渴望两重意义。课文中第一个“巴”字也兼有两义。老都管不说“等到东京”、“走到东京”、“赶到东京”,而说“巴到东京”,可圈可点。一方面,这一“巴”字包含了路途遥远、负重疲惫、天热难熬、遭打受虐等艰难,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东京就是苦难尽头”,“东京就有好处到手”的盼头。所以用“赶到”解释这一“巴”字,则不如用“盼到”,“熬到”更为准确。后一个“巴”字则侧重于强调行动艰难,如果沿用“赶到”的解释,则忽略了艰难的含义,也不妥当,用“爬到”“挣扎到”更为贴切。细味一字,对于整篇的把握颇为重要。首先,一字写活一人。老都管善买人心的圆滑,可窥一斑。一个“巴”字,表示同情你们的艰难,拉近了与士兵的距离;一个“巴”字,又为士兵立了个盼望的目标:东京有赏;紧跟一个“我”字,把自己与杨志区别,虚予许诺,实为挑拨。其次,一字隐现一事。杨志不要大军护送,而用假扮挑夫运货的方式,智送生辰纲,计划也可谓精细,但他却遇到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当权者猜疑,士兵们消极,无能小人处处掣肘。这时,士兵的怨气已经积聚到临界点,杨志却没权没钱没正义,只有大棒。老都管就不同了,他的 身份让“赏”的承诺有了可信性,更重要的是,他虽无心亦无能为完成重任建一策、助一臂,却深谙笼络收买、明踩暗踹那一套窝里斗伎俩。作者在此妙用一“巴”字透露各种人物关系,杨志之漠视人心与老都管的蓄意许诺成反衬,智送之失败已见端倪。至于后一个“巴”字偏重于动作,渲染了天热难行,为后文买酒上当而铺垫。二、“合着”还是“合”“着”?《长亭送别》中莺莺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倾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课本注释中把“也合着”解为“也算是”。看来是把“着”解为附在“合”后的语助词,没有具体意义。这个解释值得商榷。在各种《西厢记》注本中,往往不注这几个字。在不多见的注释中,却有与课本不一样的解释。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把“也合着”解释为“也应教”。这个注释是认为“合”是“合”,“着”是“着”,各有其具体意义,“合”是“应”,“着”是“教”。到底应理解为“合着”,抑或应理解为“合”“着”?笔者认同后者。先从词义的角度看。《西厢记》中有另一处出现过“合着”二字:“这个花园和俺寺中合着。”(第一本第三折),意思是“连着”,意义明豁。“合”和“着”两字单独在《西厢记》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合”字的意思除了个别地方是“相连”的意思外,大量的是表示“应当、理所当然”的意思。“着”字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紧跟动词后,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二是用做动词,表示“叫、教、使”等意义。如果考察词语搭配习惯。动词“着”前加状语的情况相当常见。如“则着”、“敢着”、“就着”、“只着”、“更着”、“又着”、“越着”、“真个着”,这里“着”都是“教、叫”的意思。由此推断,“也合着”理解为“也应教”,符合“合”“着”两字的词义,也符合词语使用惯例。而课文把“也合着”理解为“也算是”不妥,因为“着”字被忽略了,“合”字解为“算是”并无其他例证。更重要的是联系作品整体,从鉴赏角度来看,“合”是“合”、“着”是“着”的理解能悟出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理解为“合”“着”符合场上人物的位置。我们注意到,开场不久,老夫人说一句:“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这壁”二字大有深意,蕴含着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别宴上几个人的位置。显然,莺莺一开始是要紧挨着张生坐,老夫人看穿她的心思,即命她坐到自己身边,硬要拆开一对情人。通过老夫人这句话,别宴中几个人的位置就很清楚了,莺莺只能远距离地看张生,她的几段唱词都是对面看来的视角,并没有“共桌而食”的亲密感。理解为“合”“着”符合莺莺的感情,莺莺为母亲这样的安排怨恨不已。上面引用的[满庭芳]一曲充分表现出来。“也合着”正是怨恨的焦点。如此短暂的相聚,还要让情人分坐两边,对面遥望。有心与他“举案齐眉”,又碍着“子母们当回避”的礼数,母亲呵,应该让我俩坐在一起!这是对母亲违反人情做法的怨恨。理解为“合”“着”符合莺莺的思想性格。莺莺为追求爱情对母亲产生怨恨并非始于此。第二本老夫人赖婚后,莺莺就不止一次埋怨,“俺娘好口不应心也”,“老夫人谎到天来大”,“不问俺口不应的狠毒娘”。此处对母亲的怨恨再度表现莺莺重情轻礼的性格。古小说细读 之一林冲为何“心下慢了”……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侯。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林冲大怒,离了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林冲当时的心理是“官司既已吃了”,只盼“日后挣扎回来”。所以他与李小二结为好友,安心接受小二夫妇照拂,一心希望安渡刑期,重过平静生活。然而风云突起,小二无意中看到几个神秘人物,隐约感到有个阴谋在酝酿。接着作者出色地描写了林冲的一连串表现:大惊,大怒,买刀,寻仇,一寻再寻,继而“心下慢了”。金圣叹在点评这段描写时,连续评了几个“神变诡谲”。确实,从情节推进的角度看,笔法不凡,节奏极快而又忽慢,陡然变幻,令读者心情乍紧乍弛,初以为将有血腥场面,却只是虚惊一场,然而隐觉这是血刃仇人之前奏,不禁深被吸引。假如我们换个角度,从人物性格刻画着眼,这段描写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林冲性格中有着“忍”的因素,同样有着“终不能忍”的因素,作者正是在“忍”与“不能忍”的交替中推进林冲性格发展的。林冲为什么“大惊”,是因为他没料到自己“忍”到这步田地,对手竟然还不罢休;林冲为什么“大怒”,因为他本是个血性人,由于“英雄处人廊庑下”(金圣叹批语),也由于“儿女情深,英雄气短”(袁无涯批语),他一忍再忍,可是他“忍”而不见卑躬屈膝,“忍”而怒气难抑,“忍”而终有限度,英雄本色正是他终将报仇的潜在性格因素。作者一连用三个“寻”字,强化了林冲的“不能忍”。然而,三个“寻”字在组成句子时,却无形中节奏越来越慢,最后连“心下”也“慢了”。林冲性格中“忍”的因素又渐渐占了上风,他毕竟是个善良人,他到这时还不能充分意识到对手竟然如此歹毒!然而,这把尖刀一直在林冲的身上,也在他的心上。终于“天可怜见”,让林冲亲耳听到对手的毒计,于是尖刀出鞘了。古小说细读之二从黛玉读书说起……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以上是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两个片断,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关于读书问题作了两次不同的回答,先是贾母问她“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也问她,黛玉的回答却变了,说自己不过“些须认得几个字”。仅仅相隔一会儿,黛玉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为何就有了差别?我们有必要再细读一下贾母听到黛玉答话以后的反映,当黛玉顺着外祖母的话题询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说,“不过是认得两个字”,老祖母其实给黛玉上了一课,按照当时的社会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家认几个字就够了,何须读书?祖母的话让黛玉不软不硬地碰了一个钉子。抱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心态进贾府的黛玉,马上意识到 需要调整自己的话语,于是紧接着宝玉提出同一问题时,她就修正了原来的回答,连语言都模仿老祖母了。才十来岁的林黛玉,初步展现了“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机敏。然而,如果我们对林黛玉性格的理解就停留在这一步,仅仅感受到她的自尊、敏感、灵巧,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仅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随着故事的推移,曹雪芹为我们一步步展示了林黛玉的丰满性格。小时候,黛玉读的是“正经”书——《四书》,即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十来岁能读完了《四书》,实在是不简单,比较一下,73回宝玉为了应付父亲检查,才发现自己对于《孟子》还大半是夹生的,而黛玉几年前已经“念了《四书》”了。不过黛玉很谦虚,她说了“只刚”二字,显然,黛玉希望自己能读更多的书。此后,曹雪芹处处把黛玉与读书连在一起。16回,说到黛玉奔父丧后再回贾府,有意突出她“带了许多书籍来”。以后的情节中,黛玉所读的远远超过儒家经典这些“正经书”了。21回她与宝玉讨论《庄子》,22回与宝玉说佛家偈语,23回与宝玉同读《西厢记》,37回用《列子》典故打趣探春,40回引李商隐诗解说残荷美景,同一回在行酒令中说出《牡丹亭》句子,45回随便拿了本《乐府杂稿》看,48回向香菱介绍各种各样的诗集的特点,73回随口引用兵书语句,76回与湘云讨论“凹”字的使用,说到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还有唐书、唐志、笔记小说等僻典……大观园的女儿中,没有哪个像黛玉读过那么多的书。难怪刘老老在潇湘馆看到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以为是哪一位哥儿的书房了。可见黛玉很爱读书,富有求知欲,涉猎极广。黛玉并非苦钻死读的书虫,她读书也并无功利性的现实目标。通过描写黛玉如何读书,曹雪芹展现了黛玉的灵气。她不仅能灵活地运用书中的知识,而且常常很投入地领悟书中的情感。例如23回“黛玉听戏”片段中,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句时,黛玉想起自己读过的所有关于落花的诗句,感悟人生,“不觉心痛神驰”。48回“香菱学诗”片段中,黛玉指导香菱读诗要“细心揣摩”,还要“研究探讨”。在黛玉言行举止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一种书卷味挺浓的浪漫气息。黛玉读书还表现出不随俗,不附众,独立思考的可贵个性。薛宝钗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出发,劝黛玉不要“胡看杂书”,黛玉虽然接受她的关心,却并没有认同她的观点。其后宝钗用同一套理论指责宝琴时,黛玉立刻为宝琴辩解。后来宝钗要看黛玉的新作《五美吟》时,又重复这一套理论,黛玉笑道:“既然如此,连你也可以不必看了。”语气委婉而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这种时尚观念。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给人的鲜明印象固然首先在于她的多愁善感,感动人们的固然首先是她的悲剧命运。然而,这并非是黛玉性格的全部,她并非只是会哭,并非整天耍小性儿。曹雪芹更以她的高洁真挚,她的多情执着,她的浪漫灵气,她的独立个性,展现了人性的动人魅力,读书仅是其中一例。只有领略了这个形象之美,才会倍感美之被毁的悲剧力量。古小说细读之三虫鸡之斗的背后……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擅长 叙述故事,他的故事,往往是离奇与逼真的矛盾组合,离奇的是整体构思,逼真的却是具体细节,而故事的含义则含蓄而深刻,发人深省。入选高中课本的名篇《促织》叙述技巧尤为出色。“促织”即蟋蟀,上面选段中以“虫”代称。故事说的是皇帝爱玩蟋蟀,各地官员争相进贡善斗的蟋蟀,以求升官进爵。层层逼索的结果,最终苦了老百姓。文中的主人公成名被逼得倾家荡产,侥幸捕到一只,竟被儿子弄死了。儿子害怕了,跳井自杀,虽然没死,却灵魂出窍,化为蟋蟀,救父赎罪。灵魂化蟋蟀的构思匪夷所思,可是作者的叙述幻而不离真实,曲而不失自然。且看这一段“虫鸡之斗”。作者以一“瞥”字描写鸡的出现(“瞥”是“突然”的意思),掀起突变。鸡向虫啄去,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鸡喙啄虫,干脆利落,哪有转机?令人意外的是虫竟能“跃”逃。紧接着第二回合,鸡逼进不舍,改用爪抓,虽不如喙啄便利,但按理虫也只能就擒。然而虫不仅逃出鸡爪,而且能反攻。第三回合,虫竟然战胜了鸡。实在是不可思议!但又使人觉得并非没可能,因为并没有违反生活逻辑。虫跳到了鸡冠上,攻击的是鸡的最弱点,鸡却无法反攻。真是离奇而又符合生活常理。短短的叙述中,作者带着读者的眼光忽而鸡,忽而虫,忽而不见虫只见鸡,忽而发现了虫,既而愕然,既而释然,既而恍然,既而粲然失笑。只觉得作者的笔墨变幻迅疾而细致入微,摇曳多姿而清晰分明。在写虫鸡之斗中,作者夹叙了成名“骇立惊呼”、“顿足失色”、“惊喜”的情绪跌宕,更引人入胜。然而如果我们转念思索:鸡吃虫这么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小小蟋蟀的生死,为何竟令成名的精神如此紧张?全因皇帝荒淫,官贪吏虐,百姓遭殃。如果我们循着故事情节更进一步深思,那化作蟋蟀的成名儿子,在与鸡的生死搏斗中经历了多么惊心动魄的危险境地,我们就笑不起来了。荒诞的故事背后是荒唐的社会现实,灵魂化为蟋蟀的离奇构思,蕴含着死也不得安宁的精神重负!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9-11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