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

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

举报
开通vip

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 从“选材和构思”入手,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 ——关于读写整合的思考以及课堂实践 成都市礼仪职中 赵 敏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读写能力是衡量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读写能力的形成~是在读写活动中~通过“积学〃酌理〃富才”的主体实践~不断积淀和逐渐“生长”起来的。作为接收或采集、传递或处理信息的心理及行为过程~读写活动是思维活动“一以贯之”的、以“认知—表达”为脉络的不可割裂的流水线。因此~读写活动必须是读与写相互整合和相互转化的。整合的读写活动~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
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 从“选材和构思”入手,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 ——关于读写整合的思考以及课堂实践 成都市礼仪职中 赵 敏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读写能力是衡量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读写能力的形成~是在读写活动中~通过“积学〃酌理〃富才”的主体实践~不断积淀和逐渐“生长”起来的。作为接收或采集、传递或处理信息的心理及行为过程~读写活动是思维活动“一以贯之”的、以“认知—表达”为脉络的不可割裂的流水线。因此~读写活动必须是读与写相互整合和相互转化的。整合的读写活动~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必须对学生有意义”观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实现“语文即我的生活~课文即我的作品”教学主张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读写活动 有意义的学习 选材和构思 语文教学应当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应当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似乎已经成为写在纸面上的一种很漂亮的共识,然而,从操作层面来看,似乎又有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味道——理由很简单,“写”与“做”毕竟不太一样,理论与实践往往并不是轨道与火车的关系,而是坐标与图形的关系。作为火车司机或绘图员,教师显然更为关注火车的运行或图形的形态。 然而,长期以来,方便于“教”却未必有益于“学”的语文教学奉行的是模块化、能力分解的教学方式或策略,造成了“以讲代读、读写分离”流行的沉闷局面,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或策略带来的是这样一种令人悲哀的现实苦果:教师占据了所有的时间,从书本出发,教师侃侃而谈地分析讲解,孜孜不倦地训练考试,滔滔不绝地梳理讲授 “所有的”自以为该梳理、该讲授的知识点,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一些例子吃深吃透,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举一反三地把语文学好,而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那个、乃至上百个知识点”,呜呼,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但就是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读写, 鉴于此,本文打算就语文教学的核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读写能力和读写活动做一点探讨。 本文认为,读写能力是衡量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读写能力的形成,是在读写活动中,通过“积学?酌理?富才”的主体实践,不断积淀和逐渐“生长”起来的。作为接收或采集、传递或处理信息的心理及行为过程,读写活动是思维活动“一以贯之”的、以“认知—表达”为脉络的不可割裂的流水线。因此,读写活动必须是读与写相互整合和相互转化的。整合的读写活动,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必须对学生有意义”观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实现“语文即我的生活,课文即我的作品”教学主张的主要渠道。 一、读写活动与读写教学 1、读写能力与读写活动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两种基本能力。一是接受,即听别人说话,读别人写的文章;二是表达,即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书面语言的„读?和„写?与口头语言的‘听’和‘说’同样重要。” 据我理解,叶圣陶所说的“两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可以而且应该合二为一的能力,即读写能力。所谓“读写能力”,有两重含义:?借助或运用符号(语言文字、图像、表格)进行认知或表达的能力,即“如何读写”的能力;?通过读写活动进行学习的能力,即采集信息,发表见解,充实生活,反思自我,从而不断促进个人成长的生存能力。 本文所述的读写能力,仅限于第一重含义,即“如何读写”的能力。 读写能力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一个人思想、感情、阅历、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和个人风格的整体折光。读写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主体“积学以储宝,酌理而富才”(刘勰语)的读写活动,不断积淀和逐渐“生长”起来的。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读写活动是一种接收或采集、传递或处理信息的心理及行为过程。这是用思维“一以贯之”、以“认知—表达”为脉络的不可割裂的流水线。如果非要科学地(其实是人为地)划分所谓的“模块”或“环节”,只能导致支离破碎的局面——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划分,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能力肢解,如同人的吃饭、走路,鸟的觅食、飞翔,如果勉强做标本式的“动作分解”,那一定是索然寡味的事情。 2、读写整合与课堂教学 (1)读写整合 整合(integrate),意思是统合(各部分)成一整体。换言之,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使多方面信息或对象重新组合并融为一体,形成优化的系统性结构。 作为一种整顿、协调和重组活动,整合必须以整体性为基本原则,通过适当、有序的途径,并经过一定的组织和配合,使原有的信息或对象最终成为健全而系统的优化结构。 读写整合是对课堂读写活动各种机制进行综合重组使之趋于优化的整体过程。自然,一定的组织和配合方式,就成为整合的关键。因为,就整合的内容和对象来说,它涉及很多方面,如主体的观念、心理和行为,客体的系统、结构和功能,活动的途径、方式和效益等等。 其实,元代学者程端礼对读写活动早就有过精彩的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理解以下信息:对课堂活动而言,读写的显性形态是指 “销铜”?“识模”?“铸器”等活动,学习生活应该成为一座熔炉,学习态度与情感是“大鞴”;隐性活动是“识模”和“建模”,即主体思维的建构,包括动机、情感、心理等的触发与调控。通过思维(认知与表达的“模型”)的“焊接”与“沟通”,读写活动的整合与转换就成为了可能;同时,由于思维的“焊接”与“沟通”,读写活动也就成为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 读写整合的课堂教学是以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学习过程的“活”和学习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动”(认知与表达)为基本内容的学习、交流活动。 具体说来,“活”是指活泼的课堂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个体思维、生动的课堂情景,这是课堂活动展开的前提和条件;“动”包括?读写心理倾向:动心(读写愿望的发生和启动)、动情(读写状态的进入和调节)等主体,以及动脑——理解,归类,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过程,以及感悟,联想和想象等形象思维过程;?主体读写行为:动口——文本的吟诵,意见的交流,问题的讨论等;动手——句词的圈点勾画,自我意见的呈现(批注以及评点);动笔——课堂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素材的搜集归类、认识的积累),读书笔记(见解或认识的发现、发表),这是读写活动展开的内容和过程;最为重要的是,“活”、“动”也指人际互动(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态度的触发),这是读写活动的本质特征。 (2)课堂教学 我以为,读写整合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整合的读写活动,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活动以及自我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而且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拥有更大的发挥创造思考的空间,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必须对学生有意义”观念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整合的读写活动,以“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为成果形态,不但能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体现“活动”的意义。而且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其具有持续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语文即我的生活,课文即我的作品”的教学主张,获得最佳的课堂效益。 课堂效益的内涵是“教有其方、学有所得”,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活动中,通过互动、交流的课堂表现以及动态的或物化的学习成果,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效益有三个衡量指标:?课堂表现(过程体验),?成果展示(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能力发展(方法掌握)。其核心是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谓“得法”是指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揣摩语义、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等基础之上,形成以“构思”(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表达(说出认识或写出文章)为核心的和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或质疑,从而生成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并在渐悟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程度的读写能力;所谓“得益”是指通过对课堂以及课外读写活动的全过程和多方面参与,获得丰富的读写体验、全面的读写经验以及充分的满足感和 成就感,并建立积极的读写态度,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和相应的学习能力。 同时,有效性的教学必须要有三个互相作用的因素作支撑: ?低威胁和高挑战的氛围——活泼的课堂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生动的课堂情景是为学生“减压”的重要条件,而课堂的动口、动手、动脑以及动笔是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全方位考验。 ?形成完整体验的沉浸——读写活动是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记忆”),通过体验、理解和感悟等探究方式,走进文本,接受、发现文本意义,并交流或呈现个人想法和见解的过程。在此中,学生说出认识或写出文章,就意味着他的认知与表达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同时,教师应注意全面促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心灵世界,以及智力领域、非智力领域和习惯领域的经验成长和潜能储备,使之在“积学”(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经验即学识——“知识?方法?能力”与“视野?见解?眼光”)以及“酌理”(通过思维活动形成“记忆?理解?领悟”的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读写心理建构和读写能力发展。 ?以反思为主进行的积极加工——活跃的个体思维以及积极的人际互动(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态度的触发),是读写活动顺利开展的前奏。因而,从认知与表达需要出发,如何促进学生建立“认知—经验—表达”的联系,并实现其“经验?表达”的转换,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有意义的学习 1、语文学习的意义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文章(思路+结构+语言)?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化(理解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为基本载体,以“接受?积累?发现?探究”为主要方式,从“内化”(体验、理解和感悟)走向“表现”(呈现、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的收获(思想或观点)以及表现的成果,都不同程度地体现或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劳动,并导致学习意义的生成——一方面,以“读(记)?思?写(说)”为主要内涵的认知与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以“拓宽眼界、锻炼思维、充实心灵”为基本指向的人文教育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逐渐得以实现。 当然,这只是大体而言。具体到本文论题上来,那么,问题就变成了:“读写活动如何体现或实现语文学习的意义,”或者再进一步说:“如何让读写活动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甚至更进一步说:“语文教学如何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这些问题无可回避,只好请教专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在奥苏贝尔那里,“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 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 奥苏贝尔宣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他明确指出,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 3、“有意义学习”的启示 (1)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表达”背景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非条理化的认知或见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符号表示的观念和方法”)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这就是说,在“知识经验—认知与表达”的转换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建立和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表达”背景的联系:一方面,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知背景——譬如“认知—表达”心理(情感、趣味和态度),“认知—表达”行为(能力、方式和习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有的放矢地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思考并寻求建立联系的方式,从而开拓联系的渠道或纽带——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材决定一切的教学格局,改变“课文决定教学活动”的教学现状,积极转变“课型”,使课堂学习不再是读写分裂的单一活动,而是一个具有新的属性的、读写整合的有机整体结构。 换言之,教师应独具匠心地进行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比如,从读写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以及读写手段的多样化入手,让学生通过趣味性读写活动,体会到在意义建构之外,读写活动本身的有趣、有意思;与此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读写活动的快乐,在读写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读写兴趣感和对读写的自信心,调动其参与读写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读写心理、思维和行为的转变或改善。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二者不可偏废。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发现学习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 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从生产线的角度理解教学活动或者语文教学,那么,“传递—接受—发现—探究”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链条”,任何一个“链条”的脱落或丢失,都会造成“生产线”的混乱乃至坍圮、崩溃。 因此,不能认为“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比较流行而“接受学习”过于落伍,就宠“发现”而冷“接受”更不能“抽刀断水” ——接受之于发现,犹如水之于流——那样的话,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从体现,责任意识也会产生“移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不加操控和疏导的“流”,也许会陷于死寂的局面(一潭死水),或者泛滥成灾(洪水决堤)。当然,反过来说,也绝不能因为担心上述情形而建筑人为的“堤坝”,遏止活水的流动。 其实,对教师来说,无论“发现”也罢,“接受”也好,二者都不能相互替代或取消。现实的问题是,教师应当着眼于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朱熹《观书有感》描述的正是读写教学的最佳的场景和境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地开掘读写的“源头活水”,有效地经营读写活动的“半亩方塘”,生动地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交流活动,使读写活动呈现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景象”:“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那是丰富多彩的读写材料;“零星的、袅娜的、羞涩的荷花”,那是读写过程中的点滴发现;“缕缕的、渺渺的荷香”,那是读写的快乐;“密密的、绿绿的荷波”,那是人际的互动协作;“脉脉的、静静的流水”,那是体验状态下的个体思绪„„ 三、选材与构思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从理论和憧憬上对读写活动作了一番思考,当然,我们的视点最终要落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上。 从操作层面看,“读写整合”是指以“问题?话题中心”的专题读写活动为主线,通过教师的引导,“聚合”文本材料;通过课堂情景的“耦合”、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以及思维活动的“焊接”与“沟通”,实现课堂“读?写?思?说”活动言语表达各要素的有机“化合”;通过读写活动的交互转化,使课堂学习活动完成“统合”,成为一以贯之的优化整体结构。 我以为,在实施课堂的读写整合时,教师应当从“选材和构思”入手,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所谓选材,就是从认知—表达的需求出发,采集并选择适用的材料或 素材;所谓构思,就是写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即是说,在主体产生关于读写方向、方法等的想法之后,调节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并调动思考和记忆等能力,由内而外地展开读写活动。 在实现“读写整合”的过程中,“思维”具有核心的地位,并担当着“打通”读写的桥梁作用或者“粘合”读写的纽带作用;同样,作为“读”与“写”的交叉点或联结点,“选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说,思维是读写活动的内核,那么,选材则是外壳——它们里应外合,并且步调一致地实现着读写的整合。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关注读写行为的“软驱”。它们是: A“习惯”,是人们脑海里所有的记忆、观念、想法以及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外的“人体软件”,读写习惯包括书写习惯、表达习惯等;B“动机”,是行为发生的内驱力,读写动机是对于读写活动的主观愿望和心理倾向;C“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的积淀,读写经验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方式的掌握等。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为掌握知识,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情感过程则感染人的整个内心生活,使人的力量积极化,使人们能了解提出的需要与目的适当与否,并为之努力。意志过程表现在自我调节、自觉的努力与控制自己的行为。三个方面组合在一起的运动形态便是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读写整合的课堂中,学生活动主要体现为“读?记?思?说?写”相互关联并相互转化的序列活动。 ?读:通过文本的勾画、圈点、批注、点评等形式,以及选择、理解、感悟等个人独立思考活动,产生初步的读写成果——发现问题或生成问题。此外,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文本材料,课外进行补充性和比较性阅读,增加阅读深度及广度。 ?记:从小的方面说,是指围绕问题,通过诵读、默写等方式,形成关于文本的整体印象,并能浮现有关细节或精彩之处——着眼点在于选材(材料的运用和选择)以及表达(角度、方式以及表现手法);从大的方面说,是指采集和积累素材,为“厚积薄发”建立认知背景。 ?思:从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样)三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梳理、阐释、比较,同时,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选择“立意”的方向,形成基本思路;并围绕立意和思路,调动素材,激活联想和想象,产生郑板桥所谓的“心中之竹”——“丘壑内营”。 ?说:通过发言、对话、讨论等课堂活动,交流初步的阅读成果,并就一定的主题或话题,形成独立见解或生成自主认识,为读写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写:写的关键是立意、构思,重点是选择、运用和组织材料。文章的“标题” 犹如眼睛,“开头、过渡、结尾”犹如经络,“遣词、造句、修辞”犹如神情,应纳入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应在讲评中予以充分关注,切实地指导学生的写作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做示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模仿思路和相关写法,并不作为唯一的范式,毕竟写作是主体性很强的创造活动。在“传移摹写”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路,并尝试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以阅读引导读写内容,藉读写分享经验,增加阅读深度及广度。 以学生为主体~以表达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体验、理解、思考和感悟等方式~交流个人想法或个人见解,说出认识或写出文章,。 ?注重教材处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衔接 ?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课堂表现 ?注重课堂活动的成果评价 ?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脑力激荡是读写前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全班对一个读写题目或是一 篇阅读的题目,做脑力激荡。对初学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讨论并说出一些与 主题有关的英文字汇、词组,由老师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由黑板上的词汇写成 短文,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内容之后,比较是否与他们想象或预测的内容相 同,是否有用到他们脑力激荡想出来的文字、内容。这是很好的写前及读前的准 备工作。在集体脑力激荡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意思相近的字放一起,做网状 (webbing)组织,整理成「字意图」。字意图也是学习生字、扩大字汇能力的很 好的方法。学生可利用字汇图,及学过的语言句型,组织成自己的文章或故事, 学生的故事经老师指点后,又可以当做全班的阅读及朗读教材。如此,学生不但 能分享同学的作品,也能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在阅读后可作的读写延伸活动很多,大概可归纳如下: 1. 用图画及简单字词方式描述事件或故事。 2. 依文中事件发生顺序写出时间表,或画出事件(故事)流程图。 3. 以公布事项或寻人的方式,写一份与所读文章相关简短启事。 4. 写文章内容大意。 5. 写读后心得,包括喜欢或不喜欢该篇文章的理由,或印象最深刻的一段 或一句话,并说明为什么。 6. 改写文章或故事结局或改写整个故事。 7. 就文章内容发表评论。 这些融合阅读、读写的活动,学生的主控权越来越大,发挥创造思考的空间也越越大,能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己制作阅读教材,又能彼此分享经验,是「学习必须对学生有意义,且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很好的例子。 这种强调分享的教学活动,也是维歌思基 (Vygotsky, 1978) 理论中「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的实践。 1、寻找读写整合点 (1)主题 ?问题 ?话题 (2)专题 ?思维 构思: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样) 角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思路:起、承、转、合 联想与想象 ?表达训练 A、遣词造句 a用词 b句式变化) B、谋篇布局 a选材 b作文(开头、过渡、结尾) C、修辞运用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通感 D、表达方式 a叙述(顺叙与倒叙) b描写(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 c抒情 d议论 E、表现手法 a铺垫 b渲染 c对照 d呼应 e衬托 f比较 2、确定读写整合的方式 a仿写 b续写 c改写 d评论 3、指导读写整合的过程 围绕“构思与表达”,实现读写活动的双向转化:读?写、写?读。 4、评价读写整合的成果——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评论:实证写作 目标:通过小说《祝福》的课堂阅读及其课外辐射与迁移,进行语感-认知模块训练,培养学生进行评论写作的取材能力。 活动:通过“动眼”(书本阅读)、“动手”(勾画、圈点、摘录),搜集评论素材;通过“动脑”(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理解和领悟)和“动口”(讨论、交流阅读成果),使学生形成阅读认识;通过“动心”(激活读写愿望),明确读写思路,“动手”写出见解独特的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章。 ?续写:延伸写作 目标:通过小说《项链》的课堂阅读及其课外辐射与迁移,进行思维-构思模块训练,培养学生进行续写的构思能力。 活动:通过“动眼”(书本阅读)、“动手”(勾画、圈点、摘录),获取续写信息;通过“动口”(讨论、交流阅读经验或认识成果)和“动脑”(加工、提炼写作信息);通过“动心”(激活写作愿望、萌生写作冲动),完成立意、构思向表达活动的转化,“动手”写出构思新颖的续写文章。 ?改写:创新写作 目标:通过小说《失街亭》的课堂阅读及其课外辐射与迁移,进行创新-表达模块训练~培养学生进行改写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通过“动眼”(书本阅读)、“动手”(勾画、圈点、摘录),获取改写信息;通过“动口”(讨论或交流阅读成果)和“动心”(激活写作愿望、萌生写作冲动);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引领下,通过“动脑”(拓展思维空间,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新颖而恰当的语言表达,“动手”写出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文章。 ?修改:整合写作 目标:通过教师讲评活动以及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润色的活动,进行认知、构思、表达三大模块的整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读写能力。 活动:教师“动口”,针对读写活动及读写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学生“动脑”(拓展思维空间,展开联想和想象),“动口”(讨论或交流读写心得);根据表达需要以及文章的创新要求,“动手”调整读写思路和文章结构,润色语言文字。 具体说来,读《祝福》,围绕人物身世搜集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素材,评论祥林嫂形象;读《项链》,根据人物心理变化和现实遭遇,展开延伸想象,进行合理构思,续写故事;读《失街亭》,进行细节归纳,表现逆向思维,树立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以此辐射的小说篇目有:《药》(用第一人称改写夏瑜的“狱中斗争”),《守财奴》(将文体改变为剧本)等。
本文档为【构建有意义的读写活动[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11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