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少数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

举报
开通vip

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 序 言 王文华 一(校本课程的教材类型 “学校在试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从这个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上讲,校本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 ,而实质上是“以人为本”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看,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 ,强调了“人”本精神,立足“人”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关注“人”的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注...

少数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 序 言 王文华 一(校本课程的教材类型 “学校在试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从这个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上讲,校本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 ,而实质上是“以人为本”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看,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 ,强调了“人”本精神,立足“人”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关注“人”的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接触当地社会,走出校门沟通校外,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使用教材,根据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理念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种为教参型教材:它主要是站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进行编写和设计教材内容,突出的是教师如何组织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如何开展;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它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导和校正,相当于洗脑的过程,因而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二种为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详实、有趣和宽泛的资料收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相关资料素材;它强调的是资料的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第三种为教科书型教材:它既列举详实的资料,又设计一定的研究或活动问题与课题,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程。第四种为练习型教材:它相当于练习册的作用,主要为学生设计围绕一定主题或课题活动练习或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内容的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少数民族风情》课题就属于第二种类型。 二(《少数民族风情》在设计上注重以下四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少数民族风情》作为校本课程是为选修活动课提供参考教材,因而知识性是其必然的基础。课题围绕少数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节庆礼仪等方面开展活动,在选择内容时考虑到知识的科学性,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趣味性原则。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依然是地位不高,时间上还要受到其他基础科目或者其他人为因素的挤压,在高考等应试教育习惯的影响之下,学生和一部分领导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的现象依然严重。所以《少数民族风情》在选题和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是地理学科选修活动课生存的关键,这也是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所在。 3、可操作性原则。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教师的选修活动课提供参考教材,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方向指导,因而必须要考虑在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和易操作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可利用条件来编写《少数民族风情》设计教材。《少数民族风情》在实际开课过程中能够真正为教师的教学起到参考作用。 4、新颖性和拓展性原则。考虑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增强和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要求增强的实际需要,《少数民族风情》课题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做了一些文章,例如在每章节后的活动题的设计上突破学校的界限,朝综合性方面创新,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选择上尽量考虑到新颖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很有帮助。 课 程 计 划一、课程背景 “学校在试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从这个意义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上讲,校本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看,校本课程是“以 校为本”,而实质上是“以人为本”,强调了“人”本精神,立足“人”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关注“人”的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接触当地社会,走出校门,沟通校外,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使用教材,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种为教参型教材:它主要是站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进行编写和设计教材内容,突出的是教师如何组织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如何开展;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它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导和校正,相当于洗脑的过程,因而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二种为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详实、有趣和宽泛的资料收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相关资料素材。它强调的是资料的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第三种为教科书型教材:它既列举详实的资料,又设计一定的研究或活动问题与课题,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程。第四种为练习型教材:它的作用相当于练习册,主要为学生设计围绕一定主题或课题活动练习或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内容的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少数民族风情》课题属于其中的第二种类型。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和风俗习惯,了解地理环境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并学会应用地理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2(情感目标: 通过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学习,增强民族团结精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平时课堂中学习到的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基础理论部分(15 课时) 第一篇 我国的民族概况 第二篇 民族风情 第一章 西南地区民族风情 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概况 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食俗 第四节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情 第五节 西南少数民族节庆礼仪风情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风情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概况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建筑风情 第四节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风情 第五节 西北少数民族节庆礼仪风情 第三章 东北少数民族风情 第一节 东北少数民族概况 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的食俗 第四节 东北少数民族的婚俗 第五节 尚色习俗 (5 实践活动部分: 课时) 第一项活动: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和物品 第二项活动:搞至少一次少数民族风情展览四、教学方法 1(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活动,体现教学方式的综合性; 2(少数民族风情的教学和展览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进行重点学习,其他民族可以让学生自学并查阅资料,完成展览。五、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对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并获得感悟。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相结合;采取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做法,即用等第为主进行评价。六、主要参考资料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2( 《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 3(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 4( 目 录第一篇 我国的民族概况--------------------------------------- 1第二篇 民族风情 --------------------------------------------- 8第一章 西南地区民族风情 ----------------------------------------------- 9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概况 ----------------------------------------------- 9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11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食俗 ----------------------------------------------- 13第四节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情------------------------------------------- 16第五节 西南少数民族节庆礼仪风情----------------------------------------------------------- 20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风情----------------------------------------------- 29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概况 ----------------------------------------------- 29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 30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建筑风情------------------------------------------- 35第四节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风情------------------------------------------- 40第五节 西北少数民族节庆礼仪风情--------------------------------------- 42第三章 东北少数民族风情 ----------------------------------------------- 56第一节 东北少数民族概况 ----------------------------------------------- 56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 61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的食俗--------------------------------------------- 64第四节 东北少数民族的婚俗 --------------------------------------------- 67第五节 尚色习俗 ------------------------------------------------------- 68 第一篇 我国的民族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 56 个,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民族。在中国,由于汉族以外的 55 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1990 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 91.96,少数民族人口占 8.04。199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 12 亿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 10846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8.98,比 1990 年提高了 0.94 个百分点。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一、 自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21 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汉朝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 17 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在汉朝与周边的 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汉朝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秦汉“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既有汉族建立的,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 年帝国。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置土官(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元朝的民族成分包括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公元十七世纪,满族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 年。清朝在西域设立伊犁将军并建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并确立了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方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等一系列政策。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长期的大统一过程中,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强固的亲和力、凝聚力。 中国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欺凌,陷入被压迫民族的境地,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御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义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十九世纪,新疆各族人民协同清军消灭了阿古柏反动势力,挫败了英、俄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江孜两次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者。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八年抗战(1937—1945 年)中,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其中的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所作的贡献为世人熟知。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和制造“西藏独立”、新疆的“东突厥斯坦”、东北的伪“满洲国”等违背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意志的分裂国家行径,各民族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民族间无平等可言。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在一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地联合和团结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二、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而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历来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 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中国各民族公民广泛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平等权利。诸如:各民族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各民族公民都有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劳动、休息和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等等。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形成了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1、保护少数民族人身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有的处于奴隶制社会,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在西藏,形成于十七世纪并沿用了 300 多年的法律——《十三法典》《十六法典》 将人严格划分为三等九级: 、 , “上等人”是大贵族、大活佛和高级官员,“中等人”为一般僧俗官员、下级军官和上等人的管家等,“下等人”是农奴和奴隶。“法典”规定:“上等上级人”的命价按尸量黄金计,“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而“下等人”占西藏总人口的 95以上。不改革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数民族的各项平等权利就无法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五十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959 年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长达 700 多年的政教合一、贵族僧侣专权的封建农奴制度,昔日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受到特殊保障。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中,充分反映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中国各少数民族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规定的产生一名代表的人数,至少也有一名代表。从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所占名额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98 年选出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共有 428 人占代表总数 2979 人的 14.37,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高出 5 个百分点。 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代表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散居的少数民族 也参加选举代表本民族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而且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国家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全国现有少数民族干部 270 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员,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目前,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少数民族占 21,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少数民族占 9.6;在国务院领导成员中,有一人为少数民族;在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中,有两位部长是少数民族;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或旗长都由少数民族人员担任。 3、确认少数民族成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究竟有多少少数民族,并不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 1953 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条件的,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认.
本文档为【少数民族风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27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