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

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 【摘要】 隐逸诗是指一切与隐逸有关的,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歌,内容包括企慕归隐、赞美隐逸与隐士、描述隐逸生活与隐士生活环境、论述隐逸的意义及价值、探讨隐逸的方式等等。根据诗歌主题形态内容的不同将东晋隐逸诗分为以下几类:游仙隐逸诗、玄言隐逸诗、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田园隐逸诗等等。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伴随着这种现象,诗中出现了许多隐逸题材的作品。本文首先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制度、思想基础以及文人的心态来分析隐逸风气形...

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
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 【摘要】 隐逸诗是指一切与隐逸有关的,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歌,内容包括企慕归隐、赞美隐逸与隐士、描述隐逸生活与隐士生活环境、论述隐逸的意义及价值、探讨隐逸的方式等等。根据诗歌主题形态内容的不同将东晋隐逸诗分为以下几类:游仙隐逸诗、玄言隐逸诗、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田园隐逸诗等等。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伴随着这种现象,诗中出现了许多隐逸题材的作品。本文首先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思想基础以及文人的心态来分析隐逸风气形成的原因。其次对左思、陶渊明的隐逸诗进行概况简绍,然后对二人隐逸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 【关键词】 左思 陶渊明 隐逸诗 比较 一、魏晋南北朝—隐逸精神的高扬 隐逸,在本质上,应是不满于社会的现状,又无力突破、不能忍受,于是选择了对人世的逃避。但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似乎不尽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把持朝政,虽然出身寒微,但有济世之才的庶族是很难进入政权中心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那个时代的形象写照。那些本来怀有强烈入世之心的寒士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后,发出了对政治厌倦、对官场的批判。加之,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许多文人莫名奇妙的就被卷入政治斗争中而残遭杀戮。敏感的诗人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他们思想中自然容易萌发出一种避祸思想。另外,在这个时期,儒学思想的传统地位发生了动摇,道家的玄学思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它强烈的出世倾向和对个体的珍视,成为士人逃避现实的港湾。而作为政权中心的皇室,他们将隐居士当做高士来供奉。以隐为荣以退为进,成为了当时不少玄学名士假隐抬高自己的一种生活追求,置身于这样社会背景下的文人,难免会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总之,特定的社会秩序、思想基础、士人心态的变化,造就了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之风的盛行和隐逸精神的高扬。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如慈禧,天下势在其手,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又何况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然强者可以反抗,虽失败也不要紧。弱者呢,只好退隐,总比同流合污要好。 隐士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二、左思隐逸诗概述 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有的诗的标题就用了“招隐”二字。比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有这样的句子:“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因写《三都赋》而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也写了两首《招隐诗》,其中有句曰:“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向,逍遥撰良 2 辰。”诗中提到的惠连是指柳下惠、鲁少连,曾屈已受禄;首阳的典故则是指不食周禄、宁愿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意思是说,无论是惠连的曲意求仕,还是夷齐的舍身全节,都与我无涉,我只知倘佯逍遥,怡然自得。萧统《文选》中入选了左思的两首招隐诗: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 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 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 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 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 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 辰。 第一首前八句,作者以清丽、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诗人进山招隐士及隐士所的环境,“白云”、“丹葩”、“石泉”、“纤鳞”这些物象营造出一个恬然、优美的自然环境,诗人用这些景物映衬隐士生活的恬淡、美好。在诗的末尾,作者感叹自己事务劳促,因而有出尘的想法。第二首前八句侧重记述,融情于物,融情于景,使平常的景物成了作者高情逸趣的化身,成了作者的知己,显得非常有生机。后八句侧重议论,写诗人摆脱世俗的欢快,写出了隐逸生活带来的惊喜和满足。 “招隐士”本来是《楚辞》的篇名,作者是淮南小山,文中说一些王孙公子在山中隐居不出来,恐怕山中危险,野兽吃了他们,让人们寻访他们回来。而左思的招隐由“风切遁世之士”向“自为隐遁之辞”转变,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风尚和士人的心态。左思在他仕途难通之后,写下招隐士,是一种情感和心灵慰藉的需要。他想借《招隐诗》表达富贵难求后的无奈退隐,以及不愿与污秽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愿望。 招隐诗在淮南小山之后很长一段归于平静,到了魏晋这种体裁的诗文突然 3 蔚然成风。蕭统《昭明文选》中设了《招隐卷》并选录了4首,其中左思两首,陆机一首,王康琚《反招隐》一首。除此之外张载,张华,闾丘冲等人也都写过招隐诗。不过些时的招隐诗在内容和思想上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则相反的,淮南小山意图是“招还隐士”而魏晋人的则是表达自己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中进行对比。 左思的一首招隐诗这样写道:杖策招隐士,荒凃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我簪。 左太冲的这篇《招隐》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有很多不同,他先从自己“杖策”入“荒涂”寻找隐士,然后看到山林间的色彩斑斓,天籁四响,山林间的美妙感官刺激让他产生了“投我簪”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想法并非是左思一时的冲动,在是仕是隐的问题上左思一直是迷茫和矛盾的。齐人左思出身门第不高,他本人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在门阀世族把持朝政的时代,左思难免会有怀才不遇的心灰意冷,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不由的萌生退意。这种想法除了《招隐》我们还可见他《咏史八首》(其一)。我们可以说《招隐》其实是《咏史》思想的延伸。 三、陶渊明隐逸诗泛览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和“隐逸诗”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山水诗,这也是“隐逸文化”的一个表现。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并得到后代大多数人的认可。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品行、事迹高 4 洁脱俗,令人敬仰。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一生创作的许多隐逸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隐逸诗作,内容非常广泛。他的有些诗在赞美田园风光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如《归园田居》其一“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他也有不少隐逸诗描写了乡村优美和谐的景色、真挚的人情,以及耕作的亲身体验,从而表达出诗人归隐的决心。陶渊明还有不少隐逸诗描绘了他饮酒、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赏花等闲雅、悠然的生活,展示了诗人坦率、纯真的性格和归隐的决心,也显示出他作为诗人的独特风貌。 陶渊明的隐逸诗不但内容广泛,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首先他的隐逸诗中有许多比兴手法的运用,他把这些比兴、象征手法运用到诗歌中,创造出高洁的隐士形象。其次,他在隐逸诗中使用了许多白描手法,这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纯朴的自然之美。另外,陶渊明的隐逸诗在抒情、说理上达到了情、景、事、理的浑融。 此外,陶渊明的隐逸诗,还具有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但他的隐逸诗在平淡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正如苏轼所概括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陶渊明隐逸诗最大也最让人佩服的特点是选材平淡,又用白描手法,但却有一股难以言说、耐人寻味的意蕴。406年,陶渊明已家居一年。此时他写的家居环境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写的日常恬淡生活是“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他与农民来往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和农民共同喜悦和担心是“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的劳动情景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 由此可见,陶渊明生活环境、劳作、心理活动等,已与农民融为一体。他本人虽曾是做过官的人,但已很难看出和农民的差别。其口吻是彻头彻尾的农民口吻。这种真正农民不是下乡的工作组,不是悯农诗人,不是临时将立场、思想、感情移到农民身上,而是实实在在、彻彻底底、有血有肉的真正的活农民。他就是农民,不是装扮出来的。作为农民而具有诗才,把贫穷状态真率道出,是其隐逸诗千年动人的内在奥秘。 中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它同仕宦文化一样,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学两个源头。老子提倡的处虚守柔、保身全真的人生境界是后代士人隐居避世的理论基础,他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是后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王国。庄子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和持神任己、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则是隐逸文化的核心。道家学派的经典《老子》、《庄子》,都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主张用世的儒家学说,其中也不乏隐逸文化的成份,儒家经典的《易经》、《诗经》已将隐逸视为高尚行为,《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不少有关隐逸的精彩言论。在儒家文化的参天大树上,原本花开两枝:一枝是仕宦文化,一枝是隐逸文化。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之风在魏晋臻于极盛,而隐逸文学、隐逸文化亦随之空前繁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格外耀眼的风景。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 四、左思、陶渊明隐逸诗比较 (一)二者隐逸诗的相同点 1、“菊”、“琴”意象—高洁、恬雅的隐士化身 《文选》中收入左思、陶渊明的隐逸类诗中都使用了一些意象,这使他们诗歌的抒情方式既有明快直接的画面,而又显的含蓄婉转,通过对他们选用的意象的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他们隐逸类诗的内涵。 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中共同使用的意象有:菊花和琴。菊花是四季的花中开得晚的一种,当其它花开败时,只有菊花还能在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 6 盛开。这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左思和陶渊明菊花意象的选用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化身。另外,左思诗中有“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陶诗有“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 诗句 关于奉献的诗句关于感恩的诗句关于家的诗句关于劳动的诗句关于草原的诗句 。“琴”同时出现在了二人的诗中,它表示的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调,代表了一种心境悠然、闲适的超然境界。所以左、陶隐逸诗选用这一意象可以借此表达隐士不为世俗所累,怡然自得的心境。 2、隐逸诗对山水意象的撷取,使二人的隐逸诗成为山水诗发展中的一个环节 早在《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时往往只作为生活的衬景或者比兴的媒介,本身不具有审美的价值。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这个时期诗歌关注的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 欲望、 政治、 战争等, 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真正认识。 到了魏晋之际,隐逸之风盛行,诗人看到了远远尘世的自然山水之美。。于是就有了许多描写山水的佳句。这类对自然山水描写的诗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着力刻画山水的外貌形态;另一种是着力描写人与自然山水精神上的契合。 左思的《招隐诗》中就有许多描自然景色的优美诗句“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山冈上白雪皑皑,红色的花朵照耀在山南边的树林里。山石之间有泉水流过,那些小小的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玩,山水的外貌在左思笔下被刻画的这样优美。其中“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和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同是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又有着相同的的句法结构,在这里似乎看到谢灵运对左诗的模仿。另外,左思诗中也有诗人与自然山水精神契合的诗句,如“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丝”与“竹”都是一种乐器,诗人说你为什么要听乐器的弹奏呢,山水中自然就有最美妙的音乐。在这句诗中,诗人着力写他的感受,写他与山水的精神契合。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美景的描写促成了诗人的归隐的同时,也赋予了山水崇高的人格精神价值,使人与山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7 而被锺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隐逸诗中更是有许多对自然景物描写的佳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入群动息,飞鸟相与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着重写的不是山水的外貌形态,而是大自然中安静和美的生命精神。他的话里洋溢着对大自然风景的欣赏和喜爱,他把自己的生命气息和大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从而达到了人与山水精神的契合。 总之,招隐诗中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得山水景物的地位凸显出来,客观上为后来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二)左思和陶渊明隐逸诗差异比较 1、无奈退隐与绝然归隐—左诗和陶诗中的情感表现 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下,左思虽然满腹才学,胸怀济世之才,可是却得不到重用。虽然他在仕途难通之后写下了招隐诗,表达了他愿与隐士同居的愿望。然而纵观左思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左思的归隐并不是他发自内心的意愿。因为他始终怀有“长啸激东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抱负,虽然他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但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经成为他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他之所以写下招隐诗这样的诗作,很重要的一点的是动乱的社会引发他的避祸思想,他想通过招隐诗来呼吁人们激流勇退的明哲保身。 在他的招隐诗其一中就流露出了他无奈退隐的信息。如“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诗人说你没必要长啸来进行情感发泄,一阵风吹过,那丛生的灌木就发出一种悲怆的声音。因为诗人内心苦闷,所以在他眼中灌木发出的声音都是在那样悲切。而他“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的诗句说,在险恶的仕途上跋涉,已使我身心疲惫,我在踌蹰彷徨,真想投弃这顶人称之为簪缨的官帽,换上萝薜之衣,和世外高人一道隐入山林。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就不难看出左思无奈退隐了。 而陶渊明的归隐却是他发自内心的意愿,虽然他少年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 8 响,怀有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但特定的社会背景,使他有志难伸,几次出仕只能做些小官。而且不得不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上的人周旋委蛇,这和他的本性中清高耿介、质朴真率的个性相违背,通过几次为官的经历使他彻底觉悟到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在加上他对政局的失望,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绝然归隐,并且有了宁肯穷饿而死也不在涉足官场的归隐决心。 《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脱离仕途,归隐田园的诗作。透过诗人辞官原因,我们看到了他自责、自悔,以及自觉、自醒的过程。所以他的归隐是很决绝的,“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中作者表明了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恨晨光之憙微”中的一个“恨”字就突出诗人那种迫切的归隐心情,“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又表明了诗人的闲适自在的隐居情怀。虽然诗中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彷徨,但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归隐后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2、典丽与质朴—左诗、陶诗迥异的风格 《文选》中入选了左思的两首招隐诗,体现出了他喜欢用典并且对仗工整的特点。这和当时的诗坛上出现的太康诗风中讲究技巧、注意排偶、辞藻的华美的风格是一致的。 在左思的第一首招隐诗中,首句话就用典。“杖策招隐士”的。“杖策”化用鲁连却秦军,平原君欲封他,而他杖策飘然而去的典故。而在他的第二首招隐诗中有“惠连非吾愿,首阳非吾仁”一句。其中“惠连”中的“惠”指柳下惠,是个能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而“首阳”化用因不食周粟而隐于首阳的伯夷、叔齐兄弟。这样的用典使诗歌言简意赅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志向的同时,也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另外,左思的招隐诗讲究对仗的工整,以“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为例,“白”和“丹”都是形容词,而且都是颜色,“雪”和“葩”都是名词,“停”和“曜”都是动词,“阴冈”是一个形容词加一个动词,“阳林”也是一 9 个形容词加一个动词,这句诗都是两两相对,句式特别工整。还有“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都很好的体现了左思讲求对仗的特点。 和左思相比,陶渊明的隐逸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质朴。这正是“文如其人”在陶渊明身上最好的体现。他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所以既不矫情也不造作。通过陶诗我们可以看出他“守拙”、“守真”、不为世俗所累的思想。 陶诗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并且他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等。而且,他描写事物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等都明白如话。这是因为陶渊明向往的是闲适恬淡的人生,表达的的是一片纯真的情怀,所以他的言语都是近于寻常的大白话。但是就在这朴素的语言里却透露着诗人强烈而真实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个性。如他的《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直白的语言表面上是写门庭、房子,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归隐田园的闲适心情。 陶渊明的诗,语言虽然是白描,但却是经过诗人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的,正如元好问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里的“豪华”指雕饰的词句,“落尽”包含淘汰和加工、提炼的意思。这说明陶诗并不是不讲究语言技巧,而是由于诗人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不露一丝雕琢的痕迹。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愿”的是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句简单的诗句,我们体会到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悟出了一种洒脱飘逸的韵味,却又不失真挚淳朴的感情。 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像这一类,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不勉强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有中流 10 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为自己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年贡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当然在当今如此开放如此尊重人才的社会,大可不必做隐士了。 最后还要谈一个问题。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如慈禧,天下势在其手,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又何况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然强者可以反抗,虽失败也不要紧。弱者呢,只好退隐,总比同流合污要好。 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
本文档为【左思和陶渊明隐逸类诗比较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