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筷子巷寻根

筷子巷寻根

举报
开通vip

筷子巷寻根筷子巷寻根 文/一江春水 去年夏天,回乡省亲返粤。大约傍晚时分,列车驶入南昌市区,但见灯火通明、满眼繁华。一到南昌,人们自然会想起滕王阁。记得当年在武昌求学时,那篇《滕王阁序》基本上能倒背如流。10多年过去了,如今依稀记得的篇幅还不到一半。不过,让我至今仍然不能忘怀的是,文中所言之“都督阎公”竟是麻城人,好歹也算作我1000多年前的老乡(其时我的故乡黄安为麻城所辖,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从麻城分置,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红安县,为全国第一将军县)。这位都督算得上王勃的伯乐,是他让王勃——“序”成名。否则,唐代文坛...

筷子巷寻根
筷子巷寻根 文/一江春水 去年夏天,回乡省亲返粤。大约傍晚时分,列车驶入南昌市区,但见灯火通明、满眼繁华。一到南昌,人们自然会想起滕王阁。记得当年在武昌求学时,那篇《滕王阁序》基本上能倒背如流。10多年过去了,如今依稀记得的篇幅还不到一半。不过,让我至今仍然不能忘怀的是,文中所言之“都督阎公”竟是麻城人,好歹也算作我1000多年前的老乡(其时我的故乡黄安为麻城所辖,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从麻城分置,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红安县,为全国第一将军县)。这位都督算得上王勃的伯乐,是他让王勃——“序”成名。否则,唐代文坛,便会少了这篇千古华章。 路过南昌,与其他乘客不同,于我还有另一番心境。筷子巷——这条淹没在繁华都市中的普通街巷,竟然勾起我无尽的遐想与沉思。 (一) 我第一次听说“筷子巷”这个名字,大约在七八岁的孩提时代。父母说,我们来自遥远的筷子巷。因为祖先们不愿远离故土,最后被官兵们捆绑而来,所以老一代人走路时至今还保留着反剪双手的习惯。我其时初涉世事,走在街头一看,好些老辈人确实如此。他们还说,春节时祭拜祖先,要在盛满饭菜的饭碗里插上筷子,意味着不忘故土、不忘根本。听说这些后,我脑海中便浮现出筷子巷的模样——一条小巷,两旁青砖黛瓦,中间一条青石板路。买早点的,挑担子的,修鞋的,剃头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当时县城的一些小街巷就是这个样子)。我那时刚识字,还没读过戴望舒的《雨巷》,要不,想象中的筷子巷一定比这更有韵味、更有诗意。 韶华易逝。及长,外出求学。再一次听说“筷子巷”,竟然与一个英雄有关。其时,报纸上大力宣传筷子巷派出所所长邱娥国的先进事迹。这个“筷子巷”会不会就是父母说的那方故土呢,我当时忙于生计,四处奔波,也没有细究。 我知道先祖们确实来自王勃笔下的这座“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还是近几年的事。网络的普及和海量的信息,让我对先祖们生活过的那方故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我猜想,先祖们踏上遥远的迁徙之路,应该是在中秋佳节过后。稻子割了,花生收了,农具绑好了,所有的行囊都准备好了,该告别故土了。朱元璋说过,鄂东地区连年混战,人烟稀少,土地日益贫瘠,得从繁华的南昌移民。“家有二子移一子,家有五子移一双。” 此去何止经年,关山阻隔,大江横流。这一别,就是永远的背井离乡,所以只能被官兵捆绑,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 近年来,有民俗学家把筷子巷比作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称客家人在筷子巷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后,再前往赣南、粤北、闽西。也有人认为,迁往鄂东地区的移民,也可能是客家人的一部分。对此,我觉得还是有些可信度的。我如今生活的这座城市,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一些字词的发音与鄂东地区有相似之处。家乡有一处叫做祝家楼的村子,坐北向南,依山傍水,东西两侧群山环抱,由3条平行巷道构成,每条巷道住有居民5至7户,共有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300多间,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民居以巷道为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这与客家围屋颇为类似。 旧时的华夏,改朝换代频仍,“各领风骚几百年”,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年,导致长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如果说,南迁的绝大部分客家人虽然也遭受过战火之乱,但好歹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决意南行,那么迁往鄂东地区的这些移民,则只能听从朝廷的摆布和上天的眷顾 了。所以,我的先祖们,除了吃苦耐劳之外,他们生命基因中最大的特点就是 “隐忍”——冀望上苍但不迷信上苍,服从命运但不盲从命运。几百年后,在黄安、麻城爆发与秋收起义同样声名显赫的黄麻起义,决不是偶然的。 (二)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筷子巷居然还有很大的名气。我在网上搜索,竟然看到不少以筷子巷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千年回望》作者马卡丹这样写道:“筷子巷确实像一根筷子,长长的,直直的,不太窄,也不太宽。”这是这位客家籍的作家关于筷子巷的解读。于我而言,更愿意把筷子巷看做先祖们对富足生活的一种寄寓。手握筷子,便知稼穑之难、谋生不易,便知所有的希冀和向往都在眼前。 我不知道先祖们到达生我养我的那方土地时,田地是如何贫瘠、山河是如何破碎。但既来之则安之,且把他乡作故乡。于是他们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后裔繁衍至今。 那个祭拜祖先时在饭碗里插上筷子的风俗,应该是他们到达这块土地上过第一个春节时创造的吧——列祖列宗,被逼迁徙,无以尽孝,且以首季收成,敬奉故土。 我平时喜欢上网看这看那,某日在家乡的论坛上看到一篇题为《麻城孝感乡移民考》的文章。一看题目,我以为此“孝感乡”是今天的“孝感市”。仔细阅读全文,方知“孝感乡”为今天的红安县县城以及县南部分地区。据民俗学家考证,“湖广填四川”时期,大部分移民来自“孝感乡”。著名学者葛剑雄在参与《中国移民史》的撰写时,将“孝感乡”称作中国古代移民潮发源地之一。几年前家乡一个旅游团去四川旅游, 当地许多人都会对来自湖北的游客讲起“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当听说旅游团来自红安时,当地人非常热情。他们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还有的民俗学家考证,也不乏来自其他地区而自称来自“孝感乡”者。确实,其时的黄安,估计人口最多也就十几万,而“湖广填四川”,人数至少当 以数十万计,所以许多“填四川”的移民应该来自外乡。 为何出现那么多“孝感乡”移民呢,我开始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想,或许是因为当时的黄安民风淳朴,老百姓吃苦耐劳,官府认为便于管理,民众觉得易于相处。 我不知道,这些迁往四川的移民中,又有多少来自筷子巷,但我相信,哪怕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巴山蜀水,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格,他们肯定不会扔弃。 (三) 在那些怀旧的国人心目中,一条街、一道巷意味深刻、隽永,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着跟脉、力量,千百年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图腾。据说,在南昌筷子巷附近,还有蚂蚁巷、半步街等街巷。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听上去有些俗不可耐的名字,在先民们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蚂蚁就是力量,筷子就是希望。它们质朴实在,不投机取巧、不好大喜功,寄托着我的先祖们具体而实在的憧憬。 年轮飞转,物换星移。数百年风雨洗礼,先民们颠沛流离、四处迁徙的身影渐行渐远。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那些承载着农耕时代先民们希冀的街巷已经被高楼大厦、满眼奢华包围了,有的甚至变成了住宅小区、商业新城,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媒体的一则报道说,南昌筷子巷早已改名为筷子街了。据说是有关部门为了统一街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大的叫做街,小的称为巷。因为筷子巷较大,所以改名为筷子街,使其带有更浓厚的商业性质,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也难怪,在如今个体的、社会的各种欲望被完全激活的情况下,在各种古老的、现代的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的时候,一条巷子的改名又算得了什么,~ 如今,不仅这条筷子巷,所有来自筷子巷的后代都变了。跨越漫无边界的时空,我们“像从一条浑浊的历史河道上潜泳过来,终于爬上了一块白沙滩,耸身一抖,抖去了浑身浑浊的水 滴,松松爽爽地走向了现代„„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余秋雨之语)。确实,飞速旋转的年轮和瞬息万变的变革已经无情地告诉我,当追忆成为我们缅怀先祖们无可奈何的最后方式,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这份情愫深深地刻在心间。 (作者现居惠州,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詹姓来源之说 上传日期:2010-04-09 阅读次数:135 詹 姓 一、詹姓来源之说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庶子于詹地,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周幽王当政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直至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丧身,詹文侯却逃过了一劫,保持了詹地的安全,发展了人口,后世便以封地詹为姓。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其后子孙因以为氏。另有一种说法,相传在黄帝去世后,继位的人从他子孙中选出一些作为守护灵柩的人,这些人因得以瞻仰黄帝的遗容而受到尊崇。后来,这些人中的一些后裔为纪念这件非同寻常的职事,便以詹为姓。詹,意义与瞻相同,字的本身含有尊敬之义。 3、出自古代官名,以官名为氏。据《百家姓溯源》载,古代负责詹卜(即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世以官职为姓,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詹嘉、郑国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由少数民族改詹姓。如蒙古、土家、高山、水族等少数民族改原多音姓为詹姓。 得姓始祖:詹文侯(简介从略) 詹姓郡望:河间郡(今河北献县) 渤海郡(今山东东部) 詹姓历史名人略记:周大夫詹父。战国术士詹何。唐代将军詹必胜。宋大学士詹适。明朝书法家詹希原。经学家詹凤翔。清朝实业家詹天佑等。 二、詹姓播迁分布情况 詹姓起源久远且头绪繁杂。春秋时,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河南新郑)等地。战国时楚国(今湖北湖南)有术士詹何,东汉有武陵(今湖北西南)蛮詹山。可见湖北、湖南在两汉以前已有詹姓人士落籍。又有史料说,在两汉时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即今天的河北东、山东北等地。晋代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为五胡十六国频繁更迭。动荡的中原地区使百姓万民很难有立足之所,于是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自北向南拉开序幕。永嘉南渡的迁徙方向多为华东、华南、中南等地。其时入闽八姓中,詹姓较多,并且在南方开基早而发展迅速。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又遭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侵,连年战火使居中原的詹姓人又一次大举南迁。这就使得原本南方较多詹姓家族的地区,更为扩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的仙游县,在此繁播詹姓并成该县大姓。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县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襄阳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明代的航海技术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人渡海赴台和去南洋谋生。明末,张献忠大肆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詹姓作为江南大姓,必首当其冲,于是四川的詹姓得以发展。清中叶后,詹姓扬帆东南亚不乏其人。 三、红安詹姓来源之说 红安的詹姓,其始祖为詹同。詹同,原名詹书,字同文。明朝开国之初,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宪。《明史》记:“詹同,婺源(江西)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元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 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朱元璋)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湧,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以后由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洪武四年擢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宋濂、刘基为《日历》、《皇明宝训》的总裁官。《明史》这样评价詹同:“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 詹同之子名詹徽,字资善,洪武十五年举秀才。《明史》记载詹徽:“官至太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才智,刚决不可犯,勤于治事,为帝所奖任。然性险刻。李善长之死,(詹)徽有力焉。蓝玉下狱,语连(詹)徽子尚宝丞(詹)绂,并坐诛。”《黄安县志》载:“(同)子(詹)徽洪武间举秀才累官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明一代,父子官吏部尚书者,自同与徽始。” 詹徽生三子,长子名詹绶,中翰林,定居于黄冈。次子名詹绂,官尚宝丞,定居黄陂。三子名詹綗,官三荫监,定居黄安。 詹同的从孙,詹綗的儿子名詹希原。《明史》载:“同从孙希原,为中书舍人,善大书。宫殿城门题额,往往皆希原笔也。” 詹徽与儿子詹绂为蓝玉案牵连坐狱被杀,其收骸安厝均由三子詹綗为之。坟墓葬在黄安三定桥东里许。黄安詹姓至清宣统年间约二十余代,人口衍数千之繁。黄安詹姓后裔有一支于明清之际迁河南光山、新县等处落籍。如今黄冈、新洲、黄陂、麻城、红安的詹姓皆为詹同后裔,其宗派辈字较统一。 红安詹姓缙绅略录:詹星,为清朝同治壬戌举人,汉阳、武昌教谕,附监考县丞。《黄安县志》评价詹星为:“监知事清廉,监经历清扬”。詹翼,举武职官,为记名提督,督办江北军务,帮理监务。詹起伦,官长胡尔察巴图鲁,江南 徐州镇总兵。因父军功荫子者詹广元。詹起厚为副将衔游击。詹重康为花翎导备。 詹以润为花翎游击。 谢 谢 品 读~
本文档为【筷子巷寻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9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