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

儿科护理学重点

举报
开通vip

儿科护理学重点儿科护理学重点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第一章 1.儿科护理学: 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儿童的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3.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胎儿娩出。 ,妊娠早期,12周。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

儿科护理学重点
儿科护理学重点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第一章 1.儿科护理学: 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儿童的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3.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胎儿娩出。 ,妊娠早期,12周。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发期。 ,妊娠中期,13至28周。至28周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 ,妊娠晚期,29至40周。肌肉、脂肪的发育和累积。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止。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因此此期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6个月以后,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智力发育较前突出。防病是保健重点(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加强早期教育。易患急性肾炎和风湿病等免疫性疾病。 :从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12-14周岁)。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智能发学龄期 育较前更成熟。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常出现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 4.儿科特点:个体差异大、损伤恢复能力强、自身防护能力弱。 解剖特点:外观上不断变化,各器官的发育遵循一定规律。 生理生化特点:儿童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相对比成人多,但胃肠消化功能不成熟, 故极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 免疫特点: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3~5个月后降低,自行合成能力到6-7岁达到成人水平。 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5.儿科临床特点:缺乏维生素D,婴儿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肺炎球菌,婴儿支气管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易发败血症,后遗症较成人少。 6.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1岁以内的死亡人数。反应一个国家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1.生长: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改变。 2.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 3.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第一年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 ?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环境的影响。 1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4.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孕母情况?营养?生活环境?疾病和药物。 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收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6.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7.出生至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新生儿平均体重 :男2.9~3.7kg;女2.8~3.6kg 体重公式:1-6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 月龄 * 0.7 7-12月:体重kg= 6 + 月龄 * 0.25 2-12岁:体重kg= 年龄 * 2 + 7或8 ?身高:指从头、躯干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前应仰卧位测量,3岁后可立位测量。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身长约75cm,到2岁时约85cm, 2岁后身长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 2-12岁身长公式:身高cm = 年龄 * 7 + 77cm ?头围:指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出生时相对较大约33-34cm,1岁时46cm,2岁时约为48cm。 在2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胸围: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3.5cm,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小于12.5cm,营养不良。 8.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各系统发育: ?骨骼发育: 颅骨发育: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 前囟:约1.5~2.0cm,1-1.5岁时闭合,最迟不超过2岁。 后卤: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脑发育不良。 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前囟张力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 前卤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脊柱:3个月,颈椎前凸,婴儿抬头。 6个月,胸椎后凸,婴儿会坐。 1岁,腰椎前凸,开始行走 6-7岁,韧带发育完善 ?长骨发育: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1。 骨龄:通过x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骨龄落后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酸中毒等; 骨龄超前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牙齿的发育:乳牙共20个,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约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为月龄减4~6,12个月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 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一磨牙。12岁左右出第2磨牙。 恒牙出齐一共32颗,如果没有智齿,就28颗。 2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生殖系统发育: 性早熟: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为性早熟。 性发育延迟: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即为性发育延迟。 ?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时发育最早,出生时脑重1500g,成人的25%,7岁时接近成人。 4岁时神经纤维鞘化完成。 脊髓下端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移至第一腰椎,做腰穿时应注意。 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允、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 冷、疼痛的反应。 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 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系统发育已成熟。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 量的50% 9.感知的发育: ?视感知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能力,因视网膜视黄斑区发育不全和眼外肌协调较差,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 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别颜色。 ?听感知发育: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1岁时能听懂自己名字。 ?味觉和嗅觉发育:4~5个月的婴儿对事物味道的轻微改变已很敏感,故应适时添加各类转乳期食物。 ?皮肤感觉的发育:2~3岁时儿童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 5~6岁时能分辨体积和重量不同的物体。 ?知觉发育: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 第三章 1.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是预防接种的主要内容。主动免疫制剂称为疫苗。 3.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11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即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病。 4.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环境准备、心理准备、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接种活疫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 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 接种后剩余活疫苗应烧毁; 其他: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前应做PPD实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冷开水送服,且服用后1小时内禁热饮; 接种麻疹疫苗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使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5.预防接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慢病急发作,过敏和免疫皆为禁忌症;发热和腹泻,禁服脊灰症;神经家族史,忌打百日咳。 6.常用疫苗接种方法及时间 结核病 脊髓灰质炎 麻疹 白、百、破 乙肝 接种方皮内 口服 皮下 皮下 肌肉 法 3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2个月以上: 3-12个月以上 第1次出生时 初种年出生后2-3天第1次2个月 8个月以上第1次3个月 第2次1个月 龄 到2个月内 第2次3个月 易感儿 第2次4个月 第3次6个月 第3次4个月 第3次5个月 7.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乙肝疫苗:肌内注射;卡介苗:皮内注射;脊灰疫苗:口服;百白破以及白破疫苗:肌内注射; 甲肝灭活疫苗:肌内注射;其余疫苗均为皮下注射。 8.预防接种的反应: 一般反应: 是指有疫苗本身所引起的反应。大多为一过性,在24h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局部疼痛、红肿,可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乏力、不适等等。 多数儿童的反应是轻微的,一般持续2~3d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 反应较重者,可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局部热敷等; 反应严重者如局部红肿持续扩大,高热不退,应到医院就诊。 异常反应: 少数儿童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一旦发生,应立即抢救或治疗。 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第四章 1.能量的需要: 总能量:日龄1周新生儿:60kcal/kg;第2~3周:100kcal/kg; 1岁以内110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15岁:60kcal/kg 1kcal?4.2kj 2.营养素需要: ?三大产能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易造成中毒。人体的微量元素:铁、铜、碘、氟。 ?水:婴儿每日150ml/kg,每3岁减少25ml/kg。成人40-45ml/kg。 3.母乳喂养: ?乳汁成分: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比为4:1 ?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除含有亚麻酸、亚油酸外,还含有微量的龙生烯酸和DHA,胆固醇丰富,利于婴儿髓鞘形成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免疫物质: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特别是初乳中含量更高。 ?各期母乳: 初乳: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每日15~45ml 过渡乳:6,10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11天,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 晚乳:10个月以后的乳汁。 4.母乳喂养的特点: ?营养物质比例合适,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获得免疫因子,增加小儿身体健康,增强免疫 ?喂哺方便易行,母乳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省时方便经济 4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增加母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促进婴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 ?利于母体子宫的恢复、抑制排卵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 ?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能力弱,有利于消化 ?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酸较多,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5.人工喂养: 注意事项:选用合适的奶嘴,测试乳液的温度,避免空气的吸入,加强食具卫生,及时调整乳量。 鲜牛乳需经稀释、加糖、煮沸。以酪蛋白为主、甲型乳糖、矿物质较多。 ?牛乳:乳糖含量低、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肾负荷重、缺乏免疫因子 ?全牛奶家庭改造: 稀释:生后不足2周用2:1奶(两份奶加一份水) 以后逐渐过渡到3:1奶或4:1奶 满月后可用全奶 加糖:100ml牛奶加5~8g糖,蔗糖常用 加热:煮沸灭菌 ?奶量摄入估计:婴儿的体重、推荐摄入量及奶制品规格是估计婴儿奶量的必备资料。 全牛奶摄入估计:8%糖牛奶100ml供能约100kcal, 婴儿能量需要量为110kcal/(kg.d) 因此,婴儿需8%糖牛奶110ml/(kg.d) 婴儿每日总液量150ml/kg 6.食物转换: ?添加原则: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粗到细,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 食物质量:单独制作; ?添加时机:应是小儿身体健康时; ?注意观察:小儿的大便有无异常,掌握其消化情况。 ?方式:一般生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4个月以上的婴儿在每天乳量达1000ml或每次哺乳量超过200ml时应添加辅食,断奶时间一般在生后10,12个月,不超过1岁半。 ?添加目的: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利于食物性状的转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第五章 1.不同年龄患儿适宜的温、湿度: 年龄 室温(?) 相对湿度(%) 早产儿 24—26 55—65 足月新生儿 22—24 55—65 婴幼儿 20—22 55—65 年长儿 18—20 50—60 2.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 分离性焦虑: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失控感:是一种对于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3.儿童用药特点:?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一,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所差异 5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儿童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乳儿、胎儿可因母亲用药而受到影响 ?儿童血—脑脊液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达到神经中枢 ?儿童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4.儿童药物选用及护理: ?抗生素:有针对性的使用,防止滥用。用药时注意其毒副作用。 婴儿长时间的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儿童应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时,应注意有无听力和肾损害 ?镇静药:在儿童高热、烦躁不安等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镇静药。 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止泻药、泻药: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止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补充体液等方法 儿童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松软大便的通便法 ?镇咳祛痰药:婴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采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 新生儿、小婴儿慎用茶碱类药物 ?退热药: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剂量不宜过大,可反复使用 复方解热止痛片(APC)禁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诊断未明确时一般不用,以免掩盖病情 水痘患儿禁用糖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降低机体免疫 力,还可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 短疗程: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 长疗程: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乳母用药: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婴儿,应慎用 ?新生儿、早产儿:如磺胺、维生素K,氯霉素等药物,应慎用。 3 5.儿童药物剂量计算: 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量 年长儿按体重就算如已超过成人量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6.儿童给药方法:注射法:采取“三快”技术,即进针、注药、拔针均快。 7.儿童体液平衡特点: 水代谢特点:水的需要量大,交换率高;年龄越小,水的需要量相对越大 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由于儿童肾功能不成熟,肾浓缩功能差,排出同量溶质所 需水量较成人多。当水入量不足时容易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8.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等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及分度:P123 轻度: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稍干燥,眼窝前囟轻度凹陷,有眼泪,尿量略减少,无周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以下 中度:烦躁或萎靡,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眼泪少,尿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不明显,有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10% 重度:昏睡或昏迷,皮肤弹性极差,口腔黏膜极干燥,眼窝前囟凹陷极明显,无眼泪,少尿或无尿,周围循环衰竭明显,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10%以上 ?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类型 原因:细胞外液酸的产生过多、细胞外液碳酸氢盐的丢失 表现:轻度:不明显 中度: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呼吸深长、口唇呈樱桃红色等典型症状 6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重度:呼吸有酮臭味、心率加快、昏睡/昏迷 治疗要点:pH<7.3时用碱性药物,首选5%碳酸氢钠 所需5%碳酸氢钠量(ml)= -BE*0.5*体重(kg); 一般先给予计算量的1/2,复查血气后调整剂量,纠酸后注意补钾、补钙。 ?低钾血症: 原因:摄入不足、丢失增加、分布异常、各种原因的碱中毒 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腱反射减弱、肌无力 心脏损害:心率增快、心肌收缩无力、血压降低 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T波低平、Q-T间期延长、出现U波 肾损害:浓缩功能减低,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严重者碱中毒 治疗:补钾:3-4mmol/kg?d;浓度小于0.3%(40mmol/l);忌静脉推注 9.补钾的注意事项: ?不宜过早:见尿补钾,轻度缺钾可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严重缺钾可静脉补钾 ?不宜过浓:不超过0.3, ?不宜过快:全日总量不超过300-450mg/kg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补液中,时间不短于8小时 ?不宜过久:患儿能经口进食,尽快停止静脉输液,改为口服,一般补钾连续4,6天。 10.液体疗法:混合溶液简易配置P127,液体疗法定量、定性、定时P128, ?等张液: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 等渗液:1.4%碳酸氢钠溶液,1.87%乳酸钠溶液。 ?补液的原则:三定:定量、定性、定时。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三见: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镁) ?口服补液盐(ORS):氯化钠2.6g,枸盐酸纳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 用前以温开水1000ml溶解 11.液体疗法实施:第一天补液量:轻度脱水 90-120ml/kg 中度脱水 120-150ml/kg 重度脱水 150-180ml/kg 第二天以后的补液:一般只部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h内均匀输入。 第六章 1.新生儿的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足月儿:胎龄满37足周至未满42足周的新生儿, ?早产儿:胎龄<37足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胎龄超过42周以上的新生儿。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其中小于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1000g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 ?高危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母亲异常妊娠史,包括母亲为Rh阴性血型;?异常分娩;?出生时有异常 2. 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足月儿 早产儿 皮肤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头 占全身比例的1/4 占全身比例的1/3 头发 分条清楚 细而乱 耳壳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乳腺 结节>4mm,平均7mm 无结节或结节<4mm 7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外生殖器 男婴 睾丸已降至阴囊 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女婴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指(趾)甲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未达指(趾)端 跖纹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足底纹理少 足月儿与早产儿生理特点: 足月儿 早产儿 呼吸系统 不成熟,节律不规则,频率较快, 不成熟,常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呼 40次/分左右,腹式呼吸为主 吸停止>20s,伴心率<100次/分 循环系统 胎盘-脐血循环终止,肺血流增加,软圆孔功能心率快,血压较足月儿低,部分可 性关闭,心率120-140次/分,血压70/50mmHg 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消化系统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管壁薄、通透性高。吸允能力差;胃容量小,容易发生 胃呈水平位 胃食管反流和溢乳;喂食不当易引 喷们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起坏死性小肠炎;易发生胎粪延迟 一般生后10-12h开始排胎粪,约2-3天排完。 排出。肝脏不成熟,易引起核黄疸 12血液系统 出生时红细胞(5.0-7.0)*10/L血红蛋白约出生几日后外周血红细胞数和血 占70%,HbF对氧有较强亲和力,缺氧时发绀不红蛋白下降快,易发生贫血;血小 明显 板低,VK储存不足,易引起出血 泌尿系统 生后24h内排尿,肾浓缩功能差,易出现水肿肾浓缩功能更差,易产生低钠血 或脱水,对钠的耐受限度较窄,易发生钠潴留 症,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神经系统 脊髓相对较长,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易发生缺氧, 长,已具有原始神经反射,一般于3-4个月后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消失 易发生颅内出血 免疫系统 胎儿可从母体获得IgG,因此对某些传染病有免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IgG和体 疫力,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因此易患呼内补体水平较足月儿少,易发生各 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种感染 体温调节 体温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表面积相对较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其体温易 大,容易散热。室温过高,容易发生脱水热,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 室温过低容易发生硬肿症。 而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3.足月儿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马牙和螳螂嘴?假月经?粟粒疹 4.脱水热: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室内温度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为脱水热。 5.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新生儿的适中温度与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有关。 6.足月儿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稳定?预防感染?合理喂养,按需哺乳?确保安全?健康教育 7: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室内条件: 足月儿:温度22-24?、湿度55%-65%;早产儿:温度24-26?,、湿度55%-65% 8:新生儿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注意脐部纱布有无渗血,保持敷料不被尿液污染;脐带脱落后应注意脐窝有无分泌物及肉芽,保持干燥。 ?脐部创面有少量澄清渗液者先用75,酒精擦拭再用95,酒精涂抹创面 8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局部有脓性、血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再用碘伏涂抹并保持干燥 ?有肉芽形成者,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出生后3-7日脱落。新生儿用2,苏打水每日两次口腔护理。 9:新生儿筛查:听力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甲酮尿症、半乳糖症。 10:早产儿护理措施:尽早开奶,以防低血糖,维持体温恒定、有效呼吸 早产儿的护理原则:保暖、喂养、预防感染。补充维生素k 早产儿维持有效呼吸的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观察皮肤颜色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一般主张间断低流量给氧 ?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吸氧处理 ?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易导致晶体后纤维增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给予氨茶碱静脉输入。 11:新生儿窒息:是因胎儿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混合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 ?病因:孕母因素、胎盘和脐带因素、分娩因素、胎儿因素。 ?临床表现: 宫内窒息:早期心率?160次/分,晚期心率?100次/分。羊水黄绿色或墨绿色。 Apgar评分:项目为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皮肤颜色5项;每项0-2分,共10分。 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生后1分钟评分可区别窒息程 度,5分钟及10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各器官受损表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代谢方面。 ?治疗要点: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早期预测、及时复苏、复苏后处理 ?护理措施:复苏: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步骤:A通畅气道。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恢复循 03ml/kg,静脉或气管注入。环,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量。D药物治疗,1:10000肾上腺素01- 对其母在婴儿出生前6小时内曾用过麻醉药者,可用纳洛酮静脉或气管注入。 E评价。 保温:维持肛温36.5-37? ;家庭支持。 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 ?病因:缺氧、缺血 ?临床表现: 轻度:兴奋、激惹、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一般不出现惊厥,预后良好。 中度: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可出现惊厥、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 重度: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 ?治疗要点:支持疗法:供氧,保持氧分压>50-70mmHg;CO分压<40mmHg 2 维持血压,维持血糖正常高值 补液:每日液量控制在60-80ml/kg 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 治疗脑水肿:呋塞米、甘露醇 亚低温治疗:采用人工诱导方法将体温下降2-4?,仅适用于足月儿。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降温:采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体温降至35.5?时开启体部保暖; 脑温降至34?时间应控制在30-90min,否则将影响效果 维持:使头颅温度维持在34-35?;亚低温治疗同时注意保暖,可用远红外保暖; 保暖同时要保证亚低温的温度要求。 复温:复温宜慢,时间>5h,保证体温上升速度不超过0.5?/h,避免快速复温引起的低血压; 复温过程中仍需肛温监测;体温恢复正常后,须每4h测体温1次。 监测:持续的动态心电监护、肛温监测、呼吸监测;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反应、末梢循环情况、 9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24h出入量并做好记录 13: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和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与死亡原因。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因:早产、外伤、缺血缺氧、其他 各型颅内出血特点: 硬脑膜下出血:多由产伤所致,多见于巨大儿、胎位异常、难产或产钳助产者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足月儿常由产伤引起,早产儿多与 窒息缺氧等有关;大多数预后良好,大量出血者常于短期内死亡。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常见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多在生后72h 内发生;三级、四级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小脑出血:多发生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大多数有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14: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PS)所致,是新生儿期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PS在孕18-20周开始出现,35-36周迅速增加。本病在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更为多见。 临表:生后2-6小时出现呼吸窘迫。 为代偿性潮气量减少而出现:呼吸急促(>60次/分)、呼气性呻吟、吸气三凹征、发绀 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 生后第2、3天病情严重,72h后可明显好转 X线检查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重者可整个肺野不充气呈“白肺” 15: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炎症。由于胎儿缺氧,出生后常伴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损害。 病因:胎粪吸入、不均匀气道阻塞和化学性炎症、肺动脉高压 临表:吸入混胎粪的羊水;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急促(>60次/分)、鼻翼煽动、紫绀、三凹征等; PPHN(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并发肺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 治疗:尽快清除吸入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症治疗,氧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正常循环、其他 PPHN治疗,碱化血液、血管扩张剂、吸入NO、其他 16: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胆红素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较多: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运转胆红素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形成结合胆红素能力差;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少; 排泄结合胆红素能力差,易致胆汁淤积 肝肠循环的特性:肠道内细菌少;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 分类: 生理性黄疸:界限12.9mg/dl;足月儿,12mg/dl,早产儿,15mg/dl;每日胆红素升高<85μmol/L 足月: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不超过2周 早产:3-5天出现,5-7天高峰,7-9天消退,不超过4周 病理性黄疸: 黄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μmol/L(1.5mg/dl)。 原因: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加快红细胞破坏)。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黄疸下降, 10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即可确诊。)、遗传性疾病(6-l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药物性黄疸 治疗要点:蓝光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提早喂养,诱导正常菌群的建立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交待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取得家长配合 ?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做好产前咨询及监测 ?对可能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若为葡萄糖6磷酸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母乳性黄疸者,嘱可由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如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改为人工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16: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ABO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50,的ABO溶血可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不合: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一般不会发生在第一胎。 临床表现:黄疸:Rh溶血在24h内出现,且迅速加重;ABO溶血在生后2-3天 贫血:Rh溶血者出现早且严重;ABO溶血者贫血少 肝脾肿大:Rh溶血者多有不同程度肿大;ABO溶血者不明显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达到脑部, 使脑细胞变性,受损坏死,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脑基底核处最明显。一般发生在生 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 胆红素脑病典型临床表现 分期 表现 持续时间 警告期 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弱 0.5-1.5天 痉挛期 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 0.5-1.5天 恢复期 肌张力恢复,体温正常、抽搐减少 2周 后遗症期 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智力落后 终生 治疗要点: 产前治疗: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 新生儿治疗:光照疗法:治疗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换血疗法:适用于出生后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的严重溶血患儿 药物治疗:输血浆、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 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达到免疫封闭减少溶血作用 纠正贫血:早期血清胆红素很高,贫血严重者需交换输血 晚期若患儿贫血严重,伴心率增快。气急或体重不增时可适量输血 17: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的局部炎症。 治疗:轻症者只需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乙醇清洗,或用抗生素局部湿敷或抗生素油膏外敷。 脐部有肉芽肿可用10%硝酸银溶液局部涂搽。 18: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自身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屏障功能差 病原菌:我国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感染途径:产前,与孕妇有关;产时,与胎儿通过产道时呗细菌感染有关; 产后,与细菌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有关。 临床表现: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 潜在并发症:休克、DIC、脑膜炎、中毒性肠麻痹。 11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早发型 晚发型 感染时间 出生前或出生时 出生时或出生后 发病时间 7天内 7天后 感染途径 母亲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病原体 大肠埃希菌等格兰阴性菌为主 葡萄球菌、机会性致病菌为主 临床特点 爆发性疾病,常伴有肺炎、多器官受累 常有脐炎、肺炎、脑炎等局灶性感 染 死亡率 高 低 治疗要点: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一般用10-14天。 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温度、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及时处理局部病灶、保证营养供给、观察病情、健康教育 19: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天发病。 临表:潜伏期:3-14天,多为4-8天 起病期: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压舌板实验”阳性 痉挛期:面肌紧张、牙关紧闭、口角上牵、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恢复期:1-4周后进入恢复期,完全恢复需2-3个月 痉挛发作时神志清楚为本病特点 治疗:中和毒素:破伤风抗毒素1万单位立即肌注或静滴,同时3000U脐周注射。破伤风免疫球 蛋白(TIG)500U肌内注射 控制痉挛:首选地西泮 控制感染:青霉素、甲硝唑 20:新生儿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 治疗:抗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 21: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主要由于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N)。 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 临床表现:初期为体温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病情加重时发生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 低体温:(体核温度,肛门内5cm处)轻度常在30-35?;重度<30? 硬肿:发生的顺序:小腿,大腿外测—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硬肿的特点:红、肿、硬、亮。 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可出现休克、DIC、肺出血和急性肾衰竭等 病情分度:轻度:肛温?35?、硬肿,20%;中度:<35?、25%-50%;重度:,30?,,50% 治疗:复温是关键;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护理措施: ?积极复温: ?肛温,30?,中性温度保温箱,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 ?肛温,30?,箱温比肛温高1-2?,每小时提高箱温1-1.5?,箱温不超过34?,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合理喂养,保证热能供给 ?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预防感染,消毒隔离、加强皮肤护理,更换体位,减少肌肉注射 ?观察病情:T、BP、R、P、硬肿范围及程度、患儿面色。 12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健康教育 第七章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临床上有3种类型:?消瘦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 ?水肿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 ?消瘦-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 病因:?长期摄入不足(主要原因)?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 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蛋白质,负平衡,低蛋白水肿?脂肪,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碳水化合物,血糖偏低,重者昏迷甚至猝死?水盐代谢,低渗状态,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低镁血症。?体温调节能力。 (2)系统功能:?消化系统,易发生腹泻?循环系统,脉搏细弱、心肌收缩力减弱?泌尿系统,尿量增多比重下降?神经系统,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免疫系统,极易感染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早期),随后下降 ?皮下脂肪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皮下脂肪消耗顺序为:首先是腹部,其次躯干、臀部、四肢,最后面颊。 ?并发症: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3种. 饮食调整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直至恢复正常。 2:儿童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临表:多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 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由于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良, 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儿童肥胖的诊断仪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超过10%-19%者为超重;超过 20%以上为肥胖,其中超过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 重度肥胖。 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由于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本病好发于2岁一下婴幼儿。 来源:维生素D脂溶类固醇衍生物 ?外源性:麦角骨化醇,植物中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变 ?内源性:胆骨化醇,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光化学作用转变,主要来源。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皮肤光照合成是人类VitD的主要来源) 病因:?日光照射不足(主要原因) ?维生素D摄入不足 ?围生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过速 ?疾病与药物的影响?钙磷比例失调 临床表现: 初期:多见6个月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枕秃等。 激期: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6个月龄以内;“方盒样”头型,7-8个月;前颅闭合延迟,出牙迟; ?胸部:1岁左右:佝偻病串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郝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到 13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鸡胸:胸骨柄前突。漏斗胸:胸骨剑突凹陷。影响呼吸功能。 ?四肢:6个月以上:佝偻病手镯或足镯、O形腿、X形腿。 脊柱:畸形(后凸或侧凸):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恢复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仅留有不同程度骨骼畸形。 治疗要点: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以口服VitD为主。 一般剂量为:每日50-100μg(2000-4000IU)或1,25-(OH)D0.5-2.0μg。2-4个月 23 后改为VitD预防量10μg/d(400IU/d)。 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一次性肌内注射VitD7500-15000μg,2-3个月后 3 改为口服预防量。 应适量补充钙剂。 护理措施: (1)补充维生素D:合理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遵医嘱供给维生素D制剂 (2)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衣着柔软、宽松;避免早坐、久坐、早站、久站和过早行走,以防骨骼畸形;护理操作时避免重压和强力牵拉。 (3)户外活动:生后2-3周即可带婴儿户外活动。每日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直接接受阳光照射。冬季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 (4)加强体格锻炼: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胸廓畸形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做肌肉按摩;手术矫治者,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矫形器具。 5)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交叉感染。 ( (6)健康教育,?讲述疾病预防和护理知识;?鼓励孕妇多进行户外活动;?选择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400,800IU至2岁;?避免过量服用,注意观察有无VitD中毒的表现。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降低,而出现惊厥,喉痉挛或手足抽搐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下小婴儿。 血钙正常浓度:2.25-2.75mmol/L 病因:?血钙下降是本病直接原因?人工喂养含磷过高的奶制品,导致高血磷、低血钙?当合并发热、感染、饥饿时离子钙下降,出现低钙抽搐。 临床表现:1惊厥:小婴儿多见;2手足抽搐;3喉痉挛 隐匿型:血清钙浓度:1.75-1.88mmol/L.刺激神经肌肉引起体征:面神经征,陶瑟征,腓反射。 典型发作:血清钙浓度:<1.75mmol/L时出现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三种症状以惊厥最常见。 治疗要点:?急救处理:立即吸氧,保证呼吸道通畅;控制痉挛与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ml中缓慢推注10分钟以上。 护理措施:控制惊厥,喉痉挛;防止窒息、气管插管;定期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健康教育。 第八章 1:小儿生理解剖特点: ?口腔: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婴儿口底浅,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弱,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胃: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逐渐变为垂直位。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容量新生儿为30-60ml,1岁时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2000ml。水排空时间1.5-2h.母乳2-3h,牛乳3-4h。 ?肝: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肝细胞再生能力强,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14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胰腺:胰液分泌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至成人每日可分泌1-2L。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较大,时常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胰蛋白酶最先出现、胰淀粉酶最后出现。 ?肠道菌群:单纯母乳喂养儿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为主,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菌种以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为主,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健康儿童粪便: 人乳喂养儿粪便:黄色或金黄色,不臭,有酸味,每日排便2-4次 人工喂养儿粪便: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有臭味,每日排便1-2次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粪便相似,但较软、黄,每日排便1次 2:口炎:口腔黏膜的炎症。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口角,可称舌炎、齿龈炎、口角炎 ?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不易拭去。不痛、不影响进食。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疱疹性口炎: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口腔黏膜上出现单个、一簇或几簇小疱疹,劈裂后形成浅表溃疡,有黄白色纤维性分泌物覆盖。疼痛明显,伴淋巴结肿大。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 ?溃疡性口角炎:链球菌、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引起。充血水肿,随后糜烂或溃疡,有灰白色或黄色假膜,易拭去。常有发热,39-40?。溃疡面涂5%金霉素鱼肝油。 3:婴幼儿腹泻: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6个月-2岁多见,夏秋季发病率高。 病因:(1)易感因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能力差、人工喂养、生长发育快、肠道菌 群失调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为主); (2)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最常见) 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多见);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等) 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或 急性传染病 (3)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双糖酶缺乏,乳糖酶活力降低。 气候因素 发病机制:感染性腹泻:1.病毒性肠炎:2.细菌性肠炎:肠毒素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非感染性腹泻:饮食不当引起。 腹泻共同临床表现:急性:2周内;迁延性:2周-2个月;慢性:超过2个月 ?轻型: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一天大便可达十次以内,大便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起病常较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疾病名称 发病时间 年龄段 典型症状 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 6-24个月大婴幼儿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带有少量 粘液,无腥臭,每日次数至10 余次。常伴脱水和酸中毒 诺如病毒肠炎 全年 较大儿童 与轮状病毒肠炎相似,是集体机 构急性爆发性胃肠炎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5-8月多见 不限 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有明 显的水电解质紊乱 空肠弯曲菌肠炎 全年 6个月-2岁婴幼儿 发热、呕吐、水样便 15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产毒菌株感染) 夏季多见 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冬春季节 婴幼儿 5岁以下主要症状为腹泻,粪便 水样,粘液样、脓样或带血 沙门菌肠炎 4-9月 2岁以下 大便次数可达30次以上,水样 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虚胖,伴湿疹,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以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身体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即逐渐转为正常。 治疗要点: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调整饮食:严重呕吐者禁食,其余继续进食; 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换乳期食物添加; 人工喂养者可喂米汤、酸奶、脱脂奶等,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呕吐严重者,禁食4-6h(不禁水); 双糖缺乏的,不宜用蔗糖,用豆制品代替,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于营养丰富的饮食。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口服补液ORS,氯化钠2.6g,枸盐酸纳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用前以温开水1000ml溶解,,纠正轻中度脱水; 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静脉补液 ?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应分室居住; 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尿布、便盆分类消毒; ?维持皮肤完整性: 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 尿布勤更换,便后温水洗净臀部并吸干; 局部发红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皮肤溃疡局部可增加暴露法,臀下仅垫尿布,不加包扎; 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 灯光照射,每次仅照射20-30min,每日1-2次; 女婴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注意约束多动患儿; ?严密观察病情:排便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全身中毒症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健康教育:护理指导:解释原因、做好污物处理、调整饮食;少量多次引用ORS液。 预防措施,注意卫生、小儿洗手,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格。合理喂养,避免滥用广 谱抗生素。注意气候变化。 第九章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婴儿的咽鼓管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易致中耳炎。肺泡数量少,含血丰富含气少,易发生肺部感染,右侧支气管走向垂直,易进异物,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 不同年龄儿童呼吸与脉搏 年龄 呼吸频率 脉搏次数 新生儿 40-44 120-140 1个月-1岁 30 110-130 1-3岁 24 110-120 4-7岁 22 80-100 8-14岁 20 70-90 2:肺炎:指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如羊水吸入、过敏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共同的临床表现。 16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分类:病理分类,小儿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病因分类,感染性、非感染性肺炎 病程分类,急性:1个月内;迁延性:1-3个月;慢性:3个月以上 病情分类,轻症肺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无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严重受累外,其他系统也受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肺炎发生地区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时间:48h为界 3:支气管肺炎: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 病因:病毒和细菌多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细菌:肺炎链球菌多见。 病理生理:主要变化是由于支气管、肺泡炎症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CO潴留,从2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最基本病理改变: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毒血症。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 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湿罗音;全身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呕吐 ?循环系统:轻度缺氧可致心率增快;重症肺炎可致心力衰竭,心肌炎(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及心电图ST段下移,T波平坦或倒置), 心衰表现:?呼吸困难加重,呼吸大于60次/分,?心率增快大于180/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脏迅速增大,?无尿或少尿。 ?神经系统: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脑水肿时,意识障碍,惊厥,可有脑膜刺激征,呼吸不规则,瞳孔反射迟钝。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吐泻,腹胀,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治疗要点:原则: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控制感染: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激发细菌感染者。 原则:?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药物;?早期治疗;?联合用药;?选用渗入下呼吸道浓度高的 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 抗生素:一般用至体温恢复正常后的5-7天,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后3天。 ?对症治疗:退热,祛痰,止咳,烦躁不安使用镇静剂,腹胀禁食、胃肠减压、注射新斯的明;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激素治疗:中毒症状明显,严重憋喘,脑水肿,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者 护理措施: ?改善呼吸功能: ?环境调整与休息 :室温18-22?、湿度60%。室内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宜半卧位,护理操 作应集中进行。 ?氧疗:轻度:氧流量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 ; 中重度:氧流量:2-4L/min,氧浓度不超过50%-60%; 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促进气体交换。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经常变换体位;指导患儿有效咳嗽;必要时行雾 化吸入;遵医嘱给予化痰、祛痰剂。 ?降低体温:衣被不宜过厚、加强口腔护理、每4h测量体温一次。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 降温或药物降温。 ?营养及水分的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少量多餐;鼓 励患儿多饮水,重症患儿应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密切观察病情:患儿神志、面色、呼吸、心音、心率变化;意识、瞳孔、囟们及肌张力; 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是否有便血等;如病情突然加重,应及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医生。 ?健康教育:加强营养、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治疗营养不良、 17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 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比较 肺炎分类 好发人群 病理改变 症状 特征 X线表现 呼吸道合1岁以内 肺间质炎 发热、呼吸困难、鼻翼煽动、三凹片状、斑片状阴影,胞病毒肺喘憋 征、湿罗音 肺纹理增多,可有 炎 肺气肿 腺病毒肺6月-2岁婴儿 肺实质变体征 起病急骤、持续重度症状重,湿呈片状阴影,可融 炎 高热、咳嗽较剧、罗音常在高热合成大病灶,有肺 发绀 5-7天后出现 气肿 金葡菌肺新生儿、婴幼儿 肺出血、坏死发热、咳嗽、咳出现早,可闻及小片状实质变阴 炎 和脓肿形成 脓或血痰、可有中、细湿罗音 影、肺脓肿、肺大 消化道症状 泡、胸腔积液 肺炎支原学龄儿童和青间质性肺炎 刺激性咳嗽、严肺部体征不明肺门阴影增浓,支体肺炎 年 重者可呼吸困显、可有血栓、气管肺炎改变;间 难、喘鸣 皮疹等肺外表质性肺炎改变;均 现 一的实变影 肺炎链球5岁以下 支气管、大叶寒战、高热、铁早期及实变期肺纹理增强、节段菌肺炎 性肺炎 锈色痰 啰音不明显,消性或大片状实变阴 散期可闻及湿影,少数可有肺大 罗音 泡、胸腔积液 4:支气管哮喘:是有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特征: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 ?发病机制:已知与免疫因素,神经、精神和内分泌因素,遗传学背景和神经信号通路有关。 ?危险因素:吸入或进食过敏原、呼吸道感染、强烈的情绪变化、运动或过度通气、冷空气、药物、职业性粉尘及气体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咳嗽、胸闷、喘息及呼吸困难 儿童慢性或反复咳嗽有时可能是支气管哮喘的唯一症状; 体检课件桶状胸、三凹征、满肺哮鸣音; 闭锁肺:哮喘严重者因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而消失,称闭锁肺。是支气管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去除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 ?急性期发作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 ?慢性持续期治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首选药。 ?护理措施: ?改善通气功能:按医嘱正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 吸氧:确保PaO维持在70-90mmHg; 2 保证休息: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坐位或半卧位。 教会并鼓励患儿做深而慢的呼吸运动 ?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对咳嗽困难、痰液粘稠者,可遵医嘱用化痰祛痰药及雾化吸入; 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咳嗽、协助叩背,以促进痰液排除; 保证能量和水分的供给。 ?密切观察病情: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生命体征,注意呼吸困难的表现及病情变化。 18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心理护理:哮喘发作时,守护并安抚患儿,鼓励患儿将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尽量满足患儿合理的要求。 ?健康教育:通过哮喘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达到并维持症状控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十章 1.心脏胚胎发育:第2周开始形成原始心脏;胚胎4周时心房心室共腔;关键时期是胚胎2-8周,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时期。 2.出生后血液循环改变:肺循环阻力下降;卵圆孔关闭生后5-7个月时,卵圆孔解剖上大多闭合;动脉导管关闭。动脉导管生后3-4个月80%婴儿,1岁时95%婴儿形成解剖上的闭合。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增高,流经动脉导管血流减少。自主呼吸动脉血氧含量增高,平滑肌收缩。 3.新生儿心脏、血压、心率特点: 新生儿心率120-140,1岁内110-130,2-3岁100-120,4-7岁80-100,8-14岁70-90。体温每 升高1度,心率增加10-15次/分。 新生儿和小于2岁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间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3-7岁 心间搏动位于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7岁以后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1cm。 血压的计算公式:2岁以后收缩压(mmHg),年龄 * 2 ,80 mmHg ;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4.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最常见的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大动脉错位。 ?病因:遗传因素:?染色体易位?单一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先天性代谢紊乱 环境因素:?孕早期宫内感染?大量放射线接触和服药史?孕妇患代谢紊乱性疾病 ?分类:左向右分流(潜伏青紫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右向左分流(青紫型):法洛四联症,大动脉错位, 无分流型(无青紫型):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狭窄。 5.房间隔缺损(ASD):女孩多见,是由于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所致。以继发孔型缺损最常见。 ?临床表现: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易感乏力、体型瘦长、活动后气促、呼吸道易感染,可出现暂时性青紫。 体检: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2-3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呈固定分裂。 ?辅助检查:外形扩大,右心房心室为主,肺门舞蹈征。 6.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分类多种,以膜周部缺损最常见、漏斗部、肌部缺损。 ?临床表现:取决于缺损大小和肺循环阻力。 小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杂音。中大型:喂养困难、青紫、多汗、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杵状指、活动能力下降。 艾森曼格综合征:室间隔缺损时,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青紫。 体检: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下扩大;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体循环缺血,肺循环淤血。 并发症: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辅助检查:心影增大,肺动脉段凸出,肺门阴影扩大,左室增大 7.动脉导管未闭(PDA):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生后大约15小时即发生功能性关闭,80%在生后3个月解剖性关闭。一般分为管型、漏斗型、窗型。 差异性发绀: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内的静脉血通过未关闭的 19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动脉导管,造成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称为差异性发绀。 临床表现:动脉导管较细者临床上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疲劳、多汗、发育落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体检:胸骨左缘上方可闻及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向左上和腋下传导,可有周围血管征。 并发症:充血性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 8.法洛四联症(TOF):是1岁以后儿童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 ?由4种畸形组成:?肺动脉狭窄(最主要) ?临床表现:?青紫:为主要表现;?缺氧发作:引起肺动脉梗阻,脑缺氧加重;?蹲踞:每于行走,活动或站立过久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再行走的一种自我保护体位;?杵状指:长期缺氧致使肢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指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杵状指。 并发症:脑血栓、脑脓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手术年龄2-3岁。 ?缺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轻症者置患儿于膝胸位即可缓解;给予皮下注射吗啡,并及时吸氧;静脉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重者静脉缓慢注射β受体阻滞剂。 第十一章 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位置越低,2岁以内健康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 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易受压扭曲而致梗阻、尿潴留而诱发感染。女婴尿道短,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常有包茎,尿垢积聚易致上行性细菌感染。 ?生理特点: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早产儿更低,2岁达到成人水平。故不能有效地排数过多水分和溶质,很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肾小管排钠能力较差,容易发生钠潴留和水肿。新生儿出生后头10天排钾能力较差,故血钾偏高。新生儿及幼婴浓缩尿功能不足,易发生脱水甚至诱发肾功能不全。 ?排尿及尿液特点:93%新生儿在生后24h内开始排尿;99%在48h内排尿 排尿次数: 正常尿量: 出生后最初几日: 4-5次/d 新生儿: 1-3ml/kg 1周后: 20-25次/d 婴儿: 400-500ml/d 1岁时: 15-16次/d 幼儿: 500-600ml/d 幼儿: 10次/d 学龄前期: 600-800ml/d 学龄前期和学龄期:6-7次/d 学龄期: 800-1400ml/d 婴幼儿每日正常尿量ml:(年龄-1)*100+400 少尿 无尿 新生儿: <1.0ml/(kg?h) 新生儿: <0.5ml/(kg?h) 婴幼儿: <200ml/d 其他年龄儿:<30-50ml/d 学龄前期: <300ml/d 学龄儿: <400ml/d 或任何年龄: <250ml/(??d) ?小儿尿液特点: 尿色及酸碱度:正常为淡黄色透明;pH在5-7; 尿蛋白:定量?100mg/d 12h尿沉渣计数(Addis):蛋白质<50mg,RBC<50万个,WBC<100万个,管型<5000个。 20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2:急性肾小球肾炎(AGN):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是自限性疾病,多见于5-14岁儿童,男女比例为2:1。 ?病因: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继发于呼吸道与皮肤感染。 ?临床表现: ?前驱感染 :1-3周前有呼吸道和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至肾炎发病6-12天,皮肤感染14-28 天 ?典型表现: 水肿:最常出现和最早出现;先是眼睑及颜面部,重者遍及全身。非凹陷性。肾小球率过滤下降 少尿:早期均有尿色加深,尿量明显减少,严重者可无尿。蛋白尿:程度不等 血尿:多为肉眼血尿,呈茶褐色或烟蒂水样,洗肉水样。肉眼血尿1-2周后转为镜下血尿。 高血压:学龄前小儿,120/80mmhg,学龄儿,130/90mmhg。因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大所致。 ?严重表现(2周内):?严重循环充血 ?高血压脑病 ?急性肾衰竭。 ?治疗: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2.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3.控制链球菌感染和清除病灶,用青霉素肌注7-10天;4.对症治疗:?利尿(氢氯噻嗪)?降压(硝苯地平)?高血压脑病(硝普钠)严密监测血压?严重循环充血(呋塞米);?急性肾功能衰竭 ?护理措施: ?休息:急性期2周内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下床轻微活动; 尿内红细胞减少、血沉正常可上学,但需避免体育活动; Addis技术正常后恢复正常生活。 ?饮食:给予高糖、高维生素、适量蛋白和脂肪的低盐饮食; 限制钠盐饮食,1-2g/d; 有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5g/kg; 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利尿、降压:呋塞米、硝普钠 应用呋塞米时,注意有无大量利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 应用硝普钠时,注意新鲜配制,输液应避光。 ?病情观察:观察尿量、尿色、血压变化(高血压脑病);注意观察水肿程度及部位,每日测量 体重一次。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长讲解本病是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强调限制患儿活动是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 强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是本病预防的关键。 3:肾病综合症(NS):是多种病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四大特点:?大量蛋白尿(最根本) ?低蛋白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不同程度的水肿。 ?病因分类: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发性(单纯性肾病、肾炎性肾病)、继发性(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病毒) 临床表现分类:单纯性肾病、肾炎性肾病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肾病:年龄2-7岁,为全身凹陷性水肿,以颜面部、下肢、阴囊为明显,并可伴腹水和胸水。水肿凹陷性,一般无血尿及高血压 ?肾炎性肾病:除4大特征外,有血尿,,高血压,血清补体下降,氮质血症。 ?并发症有:感染(最常见); 电介质紊乱和低血容量;生长延迟(频繁复发、长期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肾静脉栓塞,腰痛、腹痛);急性肾功能衰竭 21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休息,饮食,防止感染,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利尿:胸水腹水时,氢氯噻嗪,呋塞米,血容量不足低分子右旋糖酐(检查血钾血钠) ?激素治疗:首选肾上腺皮质激 ?免疫抑制剂治疗:CTX、环孢素A ?抗凝治疗:肝素钠 ?护理措施:?适当休息,一般无需严格限制活动,严重水肿和高血压需卧床休息 ?调整饮食,减轻水肿。长期大量蛋白尿,蛋白质2g/kg,低盐饮食。?预防感染?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1: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 ?胚胎期造血:开始于卵黄囊,然后在肝脏、脾脏、胸腺和淋巴结,最后在骨髓。 ?中胚叶造血期:自胚胎第3周开始,在卵黄囊壁上的中胚层间质细胞分化聚集成细胞团,称为血岛。血岛第6-8周开始退化,至第12-15周消失。 ?肝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4-5个月达到高峰,6个月后逐渐消退。 自胚胎第8周:脾开始参与造血、胸腺开始生成淋巴细胞;11周,淋巴结参与造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期:自胚胎第6周考试出现骨髓,至胎儿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后2-5周后成为唯一造血器官。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成年:颅骨、锁骨、胸骨、肋骨、肩胛骨、脊柱、骨盆、长骨近端。黄髓具有造血潜能 ?髓外造血: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红细胞或幼稚粒细胞。称为髓外造血。 ?血液特点: 12?RBC与Hb:出生时红细胞:(5.0-7.0)*10/L;血红蛋白:150-220g/L 生理性贫血: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RBC和Hb逐渐降低,出生2-3个月时,12红细胞数降至3.0*10/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时达成人水平。 99?WBC计数与分类:出生时:(15-20)*10/L;婴儿期:10*10/L,8岁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出生后4-6天两者比例大致相等;之后淋巴细胞约占0.6,中性粒细胞约占0.35,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再次相等。 9?血小板:(150-250)*10/L ?血红蛋白种类:出生时,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出生后迅速被成人血红蛋白(HbA)取代 ?血容量: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儿童约占体重的8%-10%。 2:贫血:指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贫血判断标准: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1-4个月,90g/L ,4-6个月,100g/L, 6个月以上WHO标准:6月-6岁,110g/L, 6-14岁,120g/L 贫血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Hb量(g/L) 新生儿 144-120 120-90 90-60 <60 儿童 120-90 90-60 60-30 <30 ?病因分类: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22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3:缺铁性贫血(IDA):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儿贫血中最常见,以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 ?病因:铁摄入不足(最主要),先天储鉄不足,生长发育快,丢失过多,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和甲床最常见;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非造血系统表现: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异食癖,舌炎等;神经系统:烦躁,萎 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免疫力减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感染,反甲等。 (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数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铁代谢检查:血清铁(SI)和运铁蛋白饱和度(TS)?,总铁结合力(TIBC)?。 ?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合理喂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铁剂治疗:口服,每日4-6mg/kg,分3次口服,同时口服VitC,增加铁的吸收。一般应在血红 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继续服用6-8周。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输血治疗:重度贫血。 ?护理措施: ?合理安排休息和饮食:避免剧烈运动,生活要有规律,做适合自身的运动,以不感到累为度; ?合理安排饮食: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指导合理搭配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饮食; 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元素铁剂每日?2mg/kg。最大不超过每日15mg; ?指导正确应用铁剂,观察疗效与副作用:予二价铁盐制剂 口服铁剂:宜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用吸管或滴管服之; 服用铁剂后,大便变黑或呈柏油样,停药后恢复,应及时说明; 与VitC、果汁同服,利于吸收; 忌与抑制铁剂吸收的食物同服; 注射铁剂:注射部位宜轮换;应深部肌内注射; 疗效观察:服用铁剂12-24h后,临床症状好转; 2-3d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2-3周后降至正常; 血红蛋白1-2周后开始上升,3-4周达到正常; ?健康教育:指导合理喂养、坚持正确用药、定期复诊;强调贫血纠正后仍要合理安排小儿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4: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MA):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12 病因: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足、需要量增多、其他代谢障碍,抑制合成。 临床特点: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数较血红蛋白量减少更明显,红细胞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 临床表现:皮肤蜡黄色,毛发细,稀黄,虚胖,有肝脾肿大;反应迟钝,震颤,髓外造血表现,各系统表现。 单纯维生素B缺乏者,不宜加用叶酸,以免加重精神神经症状 第十三章 1.神经反射:出生时已在,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吮反射。颈肢反射。 23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出生时不存在,以后出现并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腱反射。 2.化脓性脑膜炎(PM):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炎症。 ?病因:?致病菌感染:0-2个月患儿: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最常见)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个月-3岁患儿:流感嗜血杆菌;5岁以上: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机体免疫状态。 ?临床表现:?发热 ,进行性意识改变;?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儿可有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围增大;?脑膜刺激征阳性:以颈项强直最常见。3个月内的新生儿症状不典型,以全身症状为主。 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瘫痪,癫痫、耳聋,失明。 6?辅助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乳白色;WBC总数明显增多,达1000*10/L,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显著下降,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是明确病原菌的方法。 ?治疗要点: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主要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对症及支持治疗、并发症治疗。 ?护理措施:?维持正常体温,高热患儿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量一次。?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外伤意外?保证足够营养供应?健康教育。 第十八章 1: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流行病学:人是唯一宿主,麻疹患儿是唯一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麻疹患者出疹前后的5天均具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染性极强,病后免疫力可持久,大多数可终身免疫,以冬春季多见。 ?临床表现: 18天,低热,全身不适; 潜伏期:6- 前驱期:(传染性最强)3-4天;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眼睑水肿、眼泪增多及畏光等; 麻疹粘膜斑(早期最具特征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第二磨牙 相对的颊黏膜上,直径约0.5-1.0mm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于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 出疹期:3-5天;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面颈、躯干、四肢、手足心。 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压之褪色。 体温升高达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嗜睡或烦躁不安,抽搐、咳嗽加剧。 恢复期:3-5天,退热,按出疹顺序退疹;可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常见并发症:肺炎(最常见)、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 ?儿童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P436,自己看看~~~ ?护理措施: ?生活护理: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为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降低体温:处理高热兼顾透疹,勿强行降温,禁用冷敷及乙醇擦浴,慎用退热药; 不宜用药物及物理方法强行降温; ?保护皮肤黏膜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五官护理;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病情,及早发现并立即配合以上处理; ?预防感染传播: 管理传染源: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并发 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患儿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 保护易感人群:流行期间易感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7岁时进行复种。 2: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 临床特点:全身症状轻微,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儿是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传播、接触疱浆传播; 24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从出疹前1-2天至病损结痂为止,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典型水痘:潜伏期:2周左右; 前驱期:1-2天,年长儿可有上感染表现,幼儿常无; 出疹期:皮疹形态: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 特点:分批出现、愈后不留瘢痕;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 向心性分布;黏膜皮疹易破溃形成溃疡。 重症水痘:多发生在恶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出疹1周后体温可高达40-41?,皮损呈离心性分布,四肢多,水泡疹有脐眼,偶为出血性。 先天性水痘:可导致胎儿多发性先天畸形;死亡率高,存活患儿留有严重神经系统损伤。 并发症: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最常见 ?辅助检查:抗体在出疹1-4天后出现;2-3周后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可确诊。 ?治疗要点:对症治疗:皮痒用炉甘石洗剂,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剂;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首选阿昔洛韦。人血丙种求蛋白免疫治疗及血浆支持; 对免疫功能受损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应尽快将糖皮质激素,减至生理量 并尽快停药。 ?护理措施: 生活护理:卧床休息至热退;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给予富含营养的清淡饮食,多饮水。 降低体温:中、低热时,不必用药物降温;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忌用阿司匹林。 管理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3 腺及器官均可受累。 特征: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多有发热和咀嚼受限。 流行病学:传染源:腮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血液、尿液、脑脊液中。 临床表现:腮腺肿大:首发体征;下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发热; 并发症:脑膜脑炎(最常见)、睾丸炎(男孩最常见)、卵巢炎、胰腺炎 辅助检查:血、尿淀粉酶:90%患儿血清和尿淀粉酶有增高,增高程度与腮腺肿大程度成正比。 护理措施: 减轻疼痛: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肿胀处可局部冷敷,也可用中药湿敷(青黛散调醋) 维持正常体温: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 观察病情:注意有无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风并发症; 预防感染传播: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保护易感儿童,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4: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致死主要原因为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 ?流行病学: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多见;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EV71型):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疱疹周围可有言行红晕,预后良好,大多在1周内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多数患儿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 25 13甲班儿科复习资料,by-5566 发绀;血压升高;血糖升高;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呼吸浅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可确诊。 第十九章 1:小儿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以颈项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是儿科常见急症,婴幼儿多见。 ?病因:?感染性疾病:颅内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颅外感染:高热惊厥、败血症等引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非感染性疾病:颅内疾病:颅脑损伤与出血、先天发育畸形、脑占位性病变;颅外疾病: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代谢性疾病。 ?临床表现: ?惊厥: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 典型表现:常见于癫痫大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强直性收缩、口吐白沫、面色紫青、牙关紧闭; 局限性抽搐:惊厥发作不典型,多为微小发作,一般神志清楚。如抽搐部位局限而固定,常有定位意义。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min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着。为惊厥危重型。由于惊厥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死亡。 ?热性惊厥(FS):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3岁;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体温骤升至38.5-40?,突然发生惊厥; 多见于6个月- 单纯发热诱发惊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 ?治疗要点:控制惊厥发作,寻找和治疗病因,预防惊厥复发。 ?镇静止惊:地西泮:首选药;各型发作都有效;苯巴比妥钠:新生儿首选药;10%水合氯醛;苯妥英钠 ?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脑水肿用甘露醇、呋塞米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3.病因治疗:防止复发 ?护理措施: ?防止窒息:就地抢救,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等,开放气道;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备好急救用品;发绀者给氧;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 ?预防外伤:柔软的棉质物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上下臼之间垫牙垫;床边防止床挡;床栏杆处放置棉垫;专人看护。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惊厥发作的类型;警惕有无脑水肿、颅内高压的发生。 ?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掌握惊厥的预防、急救处理及后遗症的观察。 26
本文档为【儿科护理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5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12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