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

举报
开通vip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 Contents 1 地质学 ..................................................................................................................................................... 5 1.1 掌握地质作用 .................................................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
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 Contents 1 地质学 ..................................................................................................................................................... 5 1.1 掌握地质作用 ................................................................................................................................ 5 1.1.1 外力地质作用 ........................................................................................................................ 5 1.1.2 内力地质作用 ........................................................................................................................ 5 2 矿物学与岩石学 ..................................................................................................................................... 6 2.1 掌握矿物 ........................................................................................................................................ 6 2.1.1 矿物的概念 ............................................................................................................................ 6 2.1.2 矿物的物理性质 .................................................................................................................... 6 2.1.3 矿物的分类 ............................................................................................................................ 7 2.2 掌握岩石 ........................................................................................................................................ 7 2.2.1 岩浆岩及分类 ........................................................................................................................ 7 2.2.2 变质岩及分类 ...................................................................................................................... 12 2.2.3 沉积岩及分类 ...................................................................................................................... 16 3 地层学 ................................................................................................................................................... 18 3.1 地层 .............................................................................................................................................. 18 3.1.1 掌握地层定义 ...................................................................................................................... 18 3.1.2 熟悉地层划分 ...................................................................................................................... 18 3.2 地质年代 ...................................................................................................................................... 18 3.2.1 掌握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 18 3.2.2 熟悉地质年代表 .................................................................................................................. 18 4 构造地质 ............................................................................................................................................... 20 4.1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 20 4.1.1 掌握产状的定义及描述要素 .............................................................................................. 20 4.1.2 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 20 4.2 褶皱 .............................................................................................................................................. 20 4.2.1 掌握褶皱的定义 .................................................................................................................. 20 4.2.2 掌握褶皱的要素 .................................................................................................................. 20 4.2.3 掌握褶皱的基本形态 .......................................................................................................... 20 4.2.4 熟悉研究褶皱的意义 .......................................................................................................... 20 4.3 断裂构造 ...................................................................................................................................... 21 4.3.1 掌握断裂构造及断层定义 .................................................................................................. 21 4.3.2 掌握断层的几何三要素 ...................................................................................................... 21 4.3.3 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 .......................................................................................................... 21 4.3.4 了解同沉积断层及其特点 .................................................................................................. 21 4.3.5 熟悉研究断层的方法和意义 .............................................................................................. 21 4.4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 21 5 矿床学 ................................................................................................................................................... 22 5.1 掌握有关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 22 5.1.1 矿床和矿产 .......................................................................................................................... 22 5.1.2 矿体和围岩 .......................................................................................................................... 22 5.1.3 矿物和矿石 .......................................................................................................................... 22 5.1.4 了解矿石的品位、品级和储量 .......................................................................................... 22 5.2 了解有关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 .................................................................................................. 22 5.2.1 元素的富集和成矿 .............................................................................................................. 22 1 5.2.2 成矿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 22 5.3 了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3 5.3.1 矿床成因分类 ...................................................................................................................... 23 5.3.2 岩浆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3 5.3.3 伟晶岩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4 5.3.4 气水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4 5.3.5 接触交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5 5.3.6 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5 5.3.7 风化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6 5.3.8 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6 5.3.9 油气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 27 5.3.10 变质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 27 5.4 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 .................................................................................................................. 28 5.4.1 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 .......................................................................................................... 28 5.4.2 金属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 28 5.5 了解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28 5.5.1 成矿规律的控制条件 .......................................................................................................... 28 5.5.2 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 28 6 矿产勘查学 ........................................................................................................................................... 29 6.1 矿产勘查概论 .............................................................................................................................. 29 6.1.1 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29 6.1.2 了解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 .................................................................................................. 30 6.1.3 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 .................................................................................................. 30 6.2 矿产勘查技术 .............................................................................................................................. 30 6.2.1 熟悉矿产勘查技术手段 ...................................................................................................... 30 6.2.2 了解矿产勘查方法的合理使用 .......................................................................................... 31 6.3 勘探系统工程 .............................................................................................................................. 34 6.3.1 了解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 .................................................................................................. 34 6.3.2 了解勘探类型 ...................................................................................................................... 36 7 矿产资源/储量 ...................................................................................................................................... 38 7.1 了解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与分类 ............................................................................................. 38 7.1.1 矿产资源 .............................................................................................................................. 38 7.1.2 矿产资源量 .......................................................................................................................... 39 7.1.3 查明资源 .............................................................................................................................. 39 7.1.4 潜在资源 .............................................................................................................................. 39 7.2 矿产储量估算 .............................................................................................................................. 39 7.2.1 熟悉矿产储量工业指标 ...................................................................................................... 39 7.2.2 熟悉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估算 .................................................................................. 40 7.3 了解储量估算参数的测定与计算估算 ...................................................................................... 41 7.3.1 矿体(块段)面积测定: .................................................................................................. 41 7.3.2 矿体厚度测定与计算 .......................................................................................................... 41 7.3.3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平均值的计算 ............................................................................. 42 7.3.4 特高品位的确定和处理 ...................................................................................................... 42 7.4 熟悉储量估算方法 ...................................................................................................................... 42 7.5 熟悉矿产储量误差与精度估计 .................................................................................................. 42 7.5.1 矿产资源/储量误差性质分类: ......................................................................................... 42 7.5.2 误差的检查方法 .................................................................................................................. 43 8 水文地质学 ........................................................................................................................................... 44 2 8.1 地下水 .......................................................................................................................................... 44 8.1.1 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 .............................................................................................. 44 8.1.2 了解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45 8.1.3 熟悉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 45 8.1.4 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 45 8.1.5 熟悉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 45 8.1.6 熟悉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 46 8.1.7 熟悉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 47 8.2 水文学原理 .................................................................................................................................. 48 8.2.1 了解水体的水文特征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 48 8.3 了解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 49 8.3.1 我国水资源概况 .................................................................................................................. 49 8.3.2 水资源系统基本理论 .......................................................................................................... 49 8.3.3 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方法 .................................................................................................. 49 8.3.4 水资源的质量评价和数量评价方法 .................................................................................. 49 8.3.5 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及保护问题 .......................................................................... 49 9 环境地质学 ........................................................................................................................................... 49 9.1 了解环境地质学 .......................................................................................................................... 49 9.1.1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 .............................................................................................................. 49 9.1.2 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49 9.1.3 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 .......................................................................................................... 49 9.2 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 .................................................................................................................. 50 9.2.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 .......................................................................................... 50 9.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50 9.2.3 生态系统主要类型 .............................................................................................................. 50 9.2.4 了解地球的资源与环境 ...................................................................................................... 50 9.2.5 了解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 51 10 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 ...................................................................................................................... 52 10.1 了解地球化学基础 ...................................................................................................................... 52 10.1.1 地球化学的概念 .................................................................................................................. 52 10.1.2 地球及地壳的元素丰度 ...................................................................................................... 52 10.1.3 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53 10.1.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10.2 了解地球物理基础 ...................................................................................................................... 54 10.2.1 地球物理的概念 .................................................................................................................. 54 10.2.2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特性 .................................................................................................. 54 10.2.3 地球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 55 11 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 56 11.1 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 56 11.2 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 56 11.3 了解知识产权法 .......................................................................................................................... 56 11.4 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 57 11.4.1 发明专利。 .......................................................................................................................... 57 11.4.2 实用新型专利。 .................................................................................................................. 57 11.4.3 外观设计专利。 .................................................................................................................. 57 11.5 了解商标的定义 .......................................................................................................................... 57 11.6 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 58 11.7 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 58 3 11.7.1 专利权申报 .......................................................................................................................... 58 11.7.2 商标申报 .............................................................................................................................. 59 11.8 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 61 12 考试部分试题(2014.4.13) ................................................................................................................ 61 4 1 地质学 1.1 掌握地质作用 1.1.1 外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它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以及日月引力及地球重力能等。 1.1.1.1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作用是在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温度、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1.1.2 剥蚀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将风化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着岩石面貌的作用。按力的作用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1.1.3 搬运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剥蚀的产物,在地质应力作用下离开母岩区,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沉积区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搬运作用的方式有拖曳搬运、悬浮搬运、溶解搬运。 1.1.1.4 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被搬运物质经过一定距离之后,由于搬运介质搬运能力,风速或水流速,的减弱、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存生物作用,搬运物质从风、流水等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 1.1.2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产生的地质动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是在地壳中或地幔中进行的,故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5 1.1.2.1 岩浆岩作用 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绝大多数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火成岩称为喷出岩,extrusive rocks,,侵入地壳中的称为侵入岩(intrusive rocks)。 岩浆做用,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统称为岩浆作用。 1.1.2.2 变质岩作用 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1.1.2.3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 矿物学与岩石学 2.1 掌握矿物 2.1.1 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从而具有一定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1.2 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密度等。 摩氏硬度计 矿物滑石石膏指甲方解石铜币萤石磷灰石小刀玻璃正长石钢锉石英黄玉刚玉钨钢金刚石 硬度122.533.5-4455.55.5-666.57899.1-9.510 6 2.1.3 矿物的分类 成因分类法,根据形成矿物的主要地质作用进行分类。 地球化学分类法,根据矿物组成中的主要化学元素进行分类。 形态分类法,根据矿物晶形进行分类。 一般将矿物分为自然矿物、硫化及其类似矿物、卤化矿物、氧化及氢氧化矿物及含氧类矿物。 2.2 掌握岩石 2.2.1 岩浆岩及分类 地壳中的所有元素在岩浆岩中均有发现,可以分为,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3类。 2.2.1.1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火成岩中的矿物成分受控于岩浆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条件,因而对于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和岩石的成因都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火成岩分类和定名的依据。 2.2.1.2 矿物的成分分类: ,1,硅铝矿物,矿物中SiO2与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FeO和MgO,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和似长石类。基本不含色素原子,颜色较浅,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 ,2,镁铁矿物,矿物中FeO和MgO的含量较高,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这些矿物的颜色一般较深,又称暗色矿物。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含量,体积分数,通常称为色率,是火成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标志之一。 超基性岩色率>90,基性岩色率=40,90,中性岩色率15,40,酸性岩色率<15。 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1.暗色矿物随FeO MgO含量减少而减少 2.随SiO2含量的增加 斜长石由基性变为酸性 钾长石含量逐渐增多 3.随SiO2饱和程度增加 石英从无到有 当SiO2达到过饱和时可出现大量石英 4.随碱质含量的增加 出现碱性长石 副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 7 霞石,Nepheline,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似长石矿物,它为含钠和钾的铝硅酸盐 KNa3[AlSiO4]4。主要产于富钠贫硅的碱性火成岩中,不可能与石英一块出现。主要用于玻璃和陶瓷工业,也可作为提炼铝的原料。 辉石、长石、角闪石,是SiO2饱和矿物,可与石英共生, 富镁橄榄石、似长石为是SiO2不饱和矿物,不可与石英共生, 8 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2.2.1.3 矿物的成因分类: ,1,原生矿物,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结晶形成的矿物,称为原生矿物。根据其形成的环境不同,又可分为高温型和低温型。一般来说,火山岩中的为高温型,β-石英,,深成岩中的为低温型,α-石英,。 ,2,成岩矿物,在岩浆完全结晶后,由于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使原生矿物发生转变而新形成的矿物叫“成岩矿物”。如高温β-石英,在温度降低时,会转变为同质异相的低温α-石英。 ,3,次生矿物,在岩浆基本上冷凝成固相的岩石后,由于受残余挥发组分和岩浆期后流体的作用,蚀变、交代及充填,而生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往往交代原生矿物,或充填在矿物的孔隙及晶洞中,如岩浆期后的流体可形成电气石、萤石、黄玉等矿物,也可以交代原生矿物形成蚀变矿物,如橄榄石变成的蛇纹石,斜长石遭受钠黝帘石化形成钠长石及默帘石。 2.2.1.4 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SiO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2 9 A. SiO饱合矿物,可与石英共生,如辉石、长石、角闪石、云母类矿物。 2 B. SiO 不饱合矿物,不能与石英共生,如富镁橄榄石、似长石等。 2 MgSiO + SiO = 2MgSiO 2423 橄榄石 顽火辉石 NaAlSiO + 2SiO= NaAlSiO 42 38 似长石 钠长石 ,2,碱质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岩石中的KO、NaO的含量一般随Si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iO含量相同的岩石中,2222碱含量的差别会对矿物组合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在组合指数,δ,小于3.3的钙碱性火成岩中,不出现似长石和黑榴石。辉石为普通辉石和斜方辉石,角闪石为普通角闪石,在组合指数大于3.3的碱性或过碱性(>9)岩石中,常见似长石和黑榴石,辉石通常富钠,霓石、霓辉石,或含钛,钛辉石,,角闪石为钠闪石、钠钙闪石、棕闪石,不出现斜方辉石。 里特曼,组合,指数,δ,, 2δ=[ω,KO+NaO,]/[ ω(SiO)-43] 222 δ<3.3称为钙碱性岩,δ=3.3,9者为碱性岩,alkaline rocks,,δ>9者为过碱性岩。 ,3,AlO含量对火成岩矿物成分的影响 23 n(KO)/n(AlO)、n(NaO)/n(AlO)、n(CaO)/n(AlO),比值小于1的,称为AlO过饱和2232232323矿物,大于1的,称AlO不饱和矿物。 23 在过铝质岩石中,n(AlO)>n(KO+ NaO + CaO),AlO在与KO、NaO、CaO结合生成23222322长石类矿物后还有剩余,可形成白云母、黄玉、电气石、锰铝—铁铝榴石、刚玉、红柱石或矽线石等富铝矿物。 在过碱质岩石中,n(AlO)66%53%-66%2 石英含量<5%无无或很少>20%无 钾长石为主含似长长石种类及含量一般无长石斜长石为主斜长石为主钾长石为主钾长石>斜长石石 以角闪石为主主要为辉石,可能以角闪石为主,黑以黑云母为主,角主要为碱性辉石和,黑云母、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暗色矿物种类及含量云母、辉石次之闪石次之碱性角闪石石次之>90%橄榄石等15%,40%10%,15%<40%15%,40%<90% 岩 石 名 称色 率 >9035,909,15<4015,4015,40结 构 特 征产 状 中粗粒结构或似斑状结橄榄石岩深成岩辉长岩闪长岩正长岩花岗岩霞石正长岩构辉石 苦橄玢岩浅成岩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辉绿岩闪长玢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霞石正长斑岩金伯利岩 无斑隐晶质结构苦橄岩喷出岩斑状结构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响岩科马提岩玻璃质结构 11 2.2.1.6 侵入岩的QAPF分类三角形图 2.2.2 变质岩及分类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实现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变质作用主要包括,变质结晶、变形、变质分异3种。 变质结晶,Metamorphic crystallization,:岩石在变质条件下的结晶作用。包括重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ization,:指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岩石中的矿物重新组合或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O、CO等挥发外,22保持不变。 交代作用,metasomatism,:指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O、CO等挥发外)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岩石在交代过程中保22 12 持体积不变。 等化学作用、异化学作用。 变形,偏应力施加于岩石,岩石显示弹性行为(elastic behavior)和永久变形(deformation),地表低温低压?岩石表现脆性行为?永久变形表现为碎裂和断裂,地下高温高压?岩石塑性行为?岩石塑性流动。 逆性流动,晶内塑性变形,1.直线滑移,2.双晶滑动,3.单个晶体的扭折,、晶界塑性变形,1.颗粒边界的滑移,2.扩散作用, 变质分异,使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 变质作用因素, 1,温度、压力,2,流体成分,3,时间。 变质作用P-T-t轨迹,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P-T条件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历程,或在P-T图解中表示该历程的曲线。,大陆碰撞造山带的P-T-t轨迹,a.埋藏期,b.加热期或热松弛期,c.冷却期, 变质作用的分类, 1,,局部变质作用,A. 接触-热变质作用,B.动力变质作用,C.冲击变质作用,D.变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A.造山变质作用,B.洋底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岩分类, 1,动力变质岩,2,接触-热变质岩,3,区域变质岩,A.埋藏变质岩,B.造山变质岩,C.混合岩, 正变质岩,火成岩?变质岩,、副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复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 变质作用按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划分, 1,前进变质作用,指增温引起的变质作用,特征是稳定的高温矿物组合代替低温矿物组合。 13 2,退变质作用,指低级变质叠加于原有的高级变质之上的变质作用。是低温矿物组合取代较高温矿物组合的过程。常发生于强烈的变形带上。 3,复变质作用,指多期不同温压条件的变质事件的叠加。既可是变质作用温度一次比一次高,亦可反之。退变质可看作复变质的一个特例。有人称为重变质、叠加变质或多期变质。 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类型可划分 1,高压型,地温梯度10?/km左右,也称蓝闪石,硬玉型, 2,中压型,地温梯度20?/km左右,也称蓝晶石,夕线石型, 3,低压型,地温梯度,30?/km,也称红柱石,夕线石型。 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压力类型会出现不同的压力指示矿物,组合,。 14 变质岩分类鉴定表 岩石名称 矿物名称 结构 构造 颜色 原岩成分 其他特征 岩石类别 动力变质各种岩屑 某岩石被 岩 碎裂岩 碎斑 角砾状 压碎,称碎 各种岩石 裂某岩石 糜棱岩 原岩碎物 糜棱 带状,眼球状 方解石,白云石为主,粒状变晶 白、灰杂色 石灰岩、白云常具美丽 热大理岩 不纯的有橄榄石,蛇纹块状 岩 花纹,遇稀接 接石,石榴石,辉石,绿盐酸起泡 触帘石 触 变 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变余砂状 白、浅红 石英砂岩各种致密坚硬, 质石英岩 云母,绿泥石,磁铁矿,块状 硅质岩 玻璃或油变 岩 绿帘石,硅线石等 脂光泽 堇青石,红柱石,硅线致密,细粒斑状 致密状,条带灰白、黑 泥质页岩,凝无片状构质 角岩 石,石榴石,还有白、状 灰岩 造表面似 黑云母,辉石,石英等 细粒玄武岩 岩 接石榴石,绿帘石,透辉粗—中粒变晶 红、褐、浅黄、黑中酸性侵入体比重较大 触硅卡岩 石,符山石等钙铁铝硅块状 绿色 与碳酸盐岩接 交酸盐矿物 触带 换 橄榄石,辉石,蛇纹石 致密状,斑状变深灰、黑 超基性岩 有时含有 变蛇纹岩 晶 块状或带状 石棉 质 岩 肉眼不易辨认,绢云母,隐晶,致密,变深灰、黑 泥质岩,浅变绢云母含 板岩 绿泥石,石英,长石,余泥状,粉砂状 板状 质而成 量比千枚区 浅残余的粘土矿物 片 岩少,丝绢 变光泽微弱, 域 带 声清脆 肉眼不易辨认,绢云母,鳞片变晶 绿、深红、灰黑 由泥质岩或隐呈丝绢光 变 千枚岩 石英,长石,方解石,千枚状 晶质酸性岩浆泽 理 绿泥石(较板岩含量少) 岩浅变质而成 质 中云母,绿泥石,滑石,鳞片变晶 白、亮灰、黑、绿、泥质岩、页岩,易沿片理 变片岩 石墨,角闪石,阳起石片状 黑绿 基性岩 剥开 岩 带 等 深长石,石英为主(,50等粒变晶,斑状长石砂岩,中矿物呈条 变,),片状矿物有黑、白变晶,晶体较粗酸性岩 状或眼球 带 片麻岩 云母,柱状矿物有角闪大 片麻状 颜色不一 状分布,如 石 花刚片麻 岩,深变质 产物 混 合 岩 原岩基体物质与混入脉块状或条带状 斑点、黑白相间 区域变质岩 岩的物质 15 2.2.3 沉积岩及分类 2.2.3.1 沉积岩的形成阶段划分: ,1,原始物质的生成阶段,,2,原始物质向沉积物的转变阶段,,3,沉积物的固结与持续演化阶段。 2.2.3.2 沉积岩的背景控制: ,1,气候背景,,2,构造背景。 2.2.3.3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2.2.3.3.1 按生成的角度 ,1,他生矿物,allogenic minerals,:是在所赋存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2类, ,2,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s):是在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的矿物,粘土矿、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玉髓、海绿石、石膏等,。 2.2.3.3.2 流行划分方式 原生矿物,如果自生矿物在它赋存的沉积物或沉积岩中占据空间时,该空间还未被别的矿物占据,这种矿物就是原生矿物。 次行矿物,如果该空间正被别的矿物占据着,它是通过某种化学过程,如交代,才夺取到这个空间的,这种矿物就是次生矿物。 风化矿物、沉积矿物和在孔洞中沉淀的成岩矿物都是原生矿物,而交代原生矿形成的矿物才是次生矿物。 2.2.3.4 沉积岩的颜色 2.2.3.4.1 继承色 主要由陆源碎屑矿物显现出来的颜色称为继承色,是某种颜色的碎屑较为富集的反映,只出现在陆源碎屑岩中,如较纯净石英砂岩的灰白色,含大量钾长石的长石砂岩的浅肉红色,含大量隐晶质岩屑的岩屑砂岩的暗灰色等等 16 2.2.3.4.2 自生色 主要由自生矿物,包括有机质,表现出来的颜色称为自生色,可出现在任何沉积岩中。按致色自生成分的成因,自生色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两类。 ,1,原生色,是由原生矿物或有机质显现的颜色,通常分布比较均匀稳定,如海绿石石英砂岩的绿色、炭质页岩的黑色等等。 ,2,次生色,是由次生矿物显现的颜色,常常呈斑块状、脉状或其他不规则状分布,如海绿石石英砂岩顺裂隙氧化,部分海绿石变成褐铁矿而呈现的暗褐色等。 2.2.3.4.3 几种典型自生色的致色成分及其成因意义: ,1,白色或浅灰色,当岩石不含有机质、构成矿物,不论其成因,基本上都是无色透明时常为这种颜色,如纯净的高岭石、蒙脱石粘土岩、钙质石英砂岩、结晶灰岩等。 ,2,红、紫红、褐或黄色, 当岩石含高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时可表现出这种颜色,其含量低至百分之几即有很强的致色效果。通常高铁氧化物为主时偏红或紫红。因为这些颜色是在氧化条件下形成,因此称为氧化色。 ,3,灰、深灰或黑色,通常是因为岩石含有有机质或弥散状低铁硫化物,如黄铁矿、白铁矿,微粒的缘故,它们的含量愈高,岩石愈趋近黑色。有机质和低铁硫化物均可氧化,故这种颜色只能形成或保存于还原条件,也也因些而称为还原色。 陆源碎悄岩、石灰岩、硅质岩等的还原色大多与有机质有关,泥质岩的还原色既与有机质也与低铁硫化物有关。 ,4,绿色,一般由海绿石、绿泥石等矿物造成。这类矿物中的铁离子有Fe2+和Fe3+两种价态,可代表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砂岩中的绿色常与海绿石颗粒或胶结物有关,泥质岩的绿色常是绿泥石造成的。此外,岩石中若含雀石也可显绿色,但相对较少。 2.2.3.5 沉积岩的分类 沉积岩分类的依据是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由于它的多样性,一般是以沉 17 积物的来源作为基本类型的划分准则,而以沉积作用方式、成分、结构、成岩作用强度等作为进一步划分的依据。应该特别强调,各类沉积岩都有各自的成因特征,成分上差别也较大。所以,沉积岩的分类着重于各大类岩石的划分,如砂岩的分类、碳酸盐岩的分类等。 3 地层学 3.1 地层 3.1.1 掌握地层定义 地层指地壳表层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是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的总称。 3.1.2 熟悉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便于地层对比。 3.2 地质年代 3.2.1 掌握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 年代地层单位分宇、界、系、统、阶。 3.2.2 熟悉地质年代表 18 19 4 构造地质 4.1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4.1.1 掌握产状的定义及描述要素 岩层的产状是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4.1.2 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三种。另外,侵入接触,断层接触。 4.2 褶皱 4.2.1 掌握褶皱的定义 褶皱,是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曲变形,它是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表面出来的。 4.2.2 掌握褶皱的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 ?核,褶皱的中心部位, ?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 4.2.3 掌握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形态分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看,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相反,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2.4 熟悉研究褶皱的意义 许多矿产在成因、产状、空间分布上都与褶皱有密切关系,褶皱还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因此,研究褶皱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特点及形成方式和时代 , 20 对揭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规律和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 . 4.3 断裂构造 4.3.1 掌握断裂构造及断层定义 岩石在破裂变形阶段产生的构造,统称为断裂构造。 断层是一种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4.3.2 掌握断层的几何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 4.3.3 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 根据两盘动向分,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根据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关系分3种,走向断层,纵断层,,倾向断层,横断层,,斜向断层,斜断层,。 根据断层组合分类,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地堑,地垒。 4.3.4 了解同沉积断层及其特点 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尤其是大中型断陷盆地的边缘。在大盆地内部也常有次级同沉积断层。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的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边缘的断层的不断活动中发生的。 1同沉积层断层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在剖面上常呈上陡下缓凹面向上勺状 2上盘地层增厚 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越老断距越大 4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延伸,背斜顶点向深部偏移,偏移轨迹与断层面平衡。 4.3.5 熟悉研究断层的方法和意义 区域性的断层不仅控制或影响区域地址构造的结构和发展,还常控制和影响区域成矿作用,并以为背景形成区域成矿带。某些中小型断层决定了矿体的产状和形态,对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分布,储聚和运移也有重要影响,活动性断层更直接影响水工建筑和地震活动 4.4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岩石圈板块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软流圈上漂移,它们的运动是不同步的.海洋岩石圈通过洋中脊扩张不断增长,老的岩石圈则又通过俯冲带被削减并返回到软流圈中.通过俯冲带的岛弧和大陆边缘火山作用可产生新的地壳,在弧后则产生弧后引张和弧后盆地火山作用.这样一种运动是通过软流圈的浅地幔对流所驱动. 21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亚欧地震带,所以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 5 矿床学 5.1 掌握有关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5.1.1 矿床和矿产 矿床是由地壳中的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的有用矿物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5.1.2 矿体和围岩 矿体是由矿石组成的具有一定形状、规模和产状的地质体。矿体是采矿的对象,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矿床通常包括数个甚至上百个矿体。 围岩是矿体周围包围矿体的各种岩石,它与矿体之间的界限有时明显,有时过渡不清,一般用品位来确定矿体。 5.1.3 矿物和矿石 矿物,地壳中具有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或自然元素。 矿石,当岩石中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的含量,以目前生产技术在经济上可有利地提取利用时,该岩石便称为矿石。 5.1.4 了解矿石的品位、品级和储量 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矿石品级,矿石的质量分级。一般划分依据有:矿石的品位,伴生组分,工艺性能。 5.2 了解有关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 5.2.1 元素的富集和成矿 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称为成矿作用 5.2.2 成矿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成矿作用按作用性质和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 22 5.3 了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5.3.1 矿床成因分类 矿床成因分类是依据矿床所具有的成矿特征来确定它们的成因归属。 矿床成因分类表,共12种矿床。 1.内生矿床 1.1岩浆矿床 1.1.1岩浆分结矿床 1.1.2 岩浆熔离矿床 1.1.3 岩浆爆发矿床 1.2 伟晶矿床 1.3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1.4 热液矿床 1.4.1 岩浆气液矿床 1.4.2 非岩浆热液矿床 1.5 火山成因矿床 1.5.1 火山岩浆矿床 1.5.2 火山-次火山气液矿床 1.5.3 火山-沉积矿床 2.外生矿床 2.1风化矿床 2.2 沉积矿床 2.2.1 机械沉积 2.2.2 蒸发沉积 2.2.3 胶体化学沉积 2.2.4 生物-化学沉积 2.3 可燃有机矿床 3. 变质矿床 3.1 接触变质矿床 3.2 区域变质矿床 3.3 混合岩化矿床 4. 叠生矿床 4.1 层控矿床 5.3.2 岩浆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经分异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岩浆矿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绝大多数矿体产于岩浆岩中,岩浆岩既是母岩也多是矿体的围岩。 2、矿床是在岩浆固结成岩的过程中形成的,即矿体与岩浆岩是同时或近同时形成的。因此,除个别贯入矿体外绝大多数岩浆矿床属同生矿床。 23 3、由于岩浆分异不可能进行的完全彻底,矿体与围岩多呈渐变过渡关系,贯入矿体例外,,矿石与母,围,岩石矿物组合常具一致性,即矿石中的矿石矿物常是岩浆岩的副矿物,而母岩的主矿物常是矿石中的脉石矿物。 4、矿体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或蚀变较微弱。 5、成矿温度高,多在1200-1500?,硫化物多在1100-500?。 5.3.3 伟晶岩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伟晶岩矿床, 由伟晶岩形成过程中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而形成的矿床。 特点, 1. 伟晶岩脉大多产在侵入体的顶部,往往成群出现。 2. 伟晶岩脉中除长石、石英和白云母等主要矿物之外,还可以找到很多种不常见的金属矿物和宝石矿物。 3. 花岗伟晶岩脉中的金属矿产可以有锡、钨、铋、钇、钍、铀、锂、铌、钽、铍、铯、稀土元素、锆和铪等。 4. 很多伟晶岩岩体呈脉状或透镜状,但也有巢状、筒状和不规则状的。 5. 伟晶岩脉有大有小,以长数米到数十米的最多。 6. 伟晶岩形成过程比较长,大多数伟晶岩是在700,950?之间形成的。 5.3.4 气水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当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中移动时,由于温度、压力和组份浓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平衡遭到破坏,其中的成矿物质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发生沉淀、聚集,以致形成矿床,这类矿床称为气水热液矿床。 特点, 1.成矿晚于围岩,属于后生矿床。 2. 成矿温度400?—50?之间,少数可达500?或更高。成矿深度变化较大,既可形成较深的环境,4.5-1.5km,,也可形成于近地表环境(<1.5km)。 24 3. 构造对气水热液矿床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它既是气水热液运移的通道,又是成矿组分沉淀的场所,因此矿体的成因及形态与构造有密切关系。 4. 气水热液作用于围岩时,常发生交代作用,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产生各种类型的围岩蚀变,因些气水热液矿床往往都发育有较强烈的围岩蚀变。围 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气水热液的成分及成矿的方式影响很大。矿床形成方式以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 5. 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 6. 构成矿床的金属矿物以金属硫化物为主(Cu, Mo, Pb, Zn, Hg, Sb, Ag),另外有部分金属氧化物和含氧盐(W,Sn,U……)。 气水热液矿床的形成关键在于管矿气水热液。 5.3.5 接触交代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于含矿气水热液进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成为接触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具典型的矿物组合,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这些矿物组合称矽卡岩组合,由于矿床的形成在时间和成因上与矽卡岩存在密切联系,因而也称矽卡岩矿床。 特点 ,1,矿床产出部位,在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并受接触带的明显控制。 ,2,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成分复杂,但具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结构构造也多种多样,但由于温度较高,有挥发分参加,因而矿石一般为粗粒结构。这为宝石矿的形成创造的良好的前题条件。 ,3,矿床分带性,常具明显分带性。一般分为内带、过渡带和外带。 5.3.6 热液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热液矿床是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25 特征, 1,成矿物质来源多样性,比较复杂,以水为主,基本成分K、Na,Ca,Mg,Al;挥发性F,Cl,B;金属元素W;Sn;Pb;B……。 2,形成温度多在50-600?。 3,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断层、节理、褶皱,。 4,成矿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围岩蚀变明显。 5.3.7 风化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使有用物质重新组合、调整、富集起来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叫风化成矿作用,由这种作用形成的矿床叫风化矿床。 特点 ,1,大部分是第三、第四纪的产物。因此,它们埋藏浅,便于露天开采。 ,2,矿床分布范围与原生岩石或矿体出露的范围一致或相距不远,往往是沿现代丘陵地形呈覆盖层状分布,多为面形矿体。 ,3,矿体深度决定于自由氧化渗透到地下的深度,一般几米-几十米。 ,4,组成矿体的是在风化条件下较稳定的元素或矿物。 ,5,矿石结构一般疏松多孔,多为土状、多孔状或网状构造。 ,6,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个别也在大型或特大型。 5.3.8 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地表岩石、矿石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的产物,有机残骸和火山喷发物等,被水、风、冰川、生物等营力搬运到有利沉积的环境中,经过沉积分异作用沉积下来,形成的各种沉积物,当其有用部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形成沉积矿床。 特点 ,1,矿体常呈层状,且与围岩产状一致,整合接触。 26 ,2,矿体规模一般较大,矿层沿走向延伸较广,可达数千公里,面积可达几万甚致几十万平方分里。 ,3,矿床常产于特定的地层层位。 ,4,由于沉积作用较为复杂,因而沉积矿床的物质组成也较复杂。 5.3.9 油气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煤和油页岩是指在沼泽盆地中堆积的大量植物,包括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的遗体残骸,在地质作用下,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固态可燃矿产。通常以成矿物质的不同分为两类, ,1, 腐植类,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2,腐泥类,藻类、石煤及油页岩 矿床特点, ,1,煤和油页岩矿床都是产于地史上温暖潮湿气候带的沉降盆地内,分布面积很广。 ,2,矿床产于一定时代的沼泽相或湖沼相过渡相黑色或灰黑色沉积岩系内,层位稳定, 产状与沉积岩岩层一致。 ,3,矿体多呈层状或似层状,亦有凸镜状或豆荚等。 ,4,矿石以块状、薄层状构造为主。 ,5,煤和油页岩中的有机组分极易氧化,所以地表露头仅见氧化残余物,主要是一些粘 土矿物,故煤层地表呈现灰白色粘土线,油页岩地表风化后呈纸状构造。 5.3.10 变质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早期形成的矿床或岩石,受到新的温度、压力、构造变动或热水溶液等因素的影响,即遭受变质作用,使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发生剧烈变化所形成的矿床,称之为变质矿床。 特点, a、矿床分布于混合岩化区。 b、成矿时代大致与混合岩化时代相同。 c、矿化受构造裂隙控制,常伴有明显的围岩蚀变。 27 5.4 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 5.4.1 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 矿床的工业类型:是在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划分的矿床类型,是按矿床中主要矿石加工工艺特征和加工方法而划分的矿床类型。它们是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 5.4.2 金属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金属矿床分为黑色金属、轻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分散元素和稀土元素矿床。 5.5 了解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成矿规律,指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特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和。就空间而言,它可以表现为在各种地质构造单元中的分布规律,成矿区域,,就时间而言,它可以表现为在地史上的分布规律,成矿时代,,从成矿物质的聚集来看,它可以表现为各种矿床类型的形成以及有关矿床及矿种的共生规律,成矿系列,。 造成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规律的基本原因, 1、 形成矿床的化学元素本身的特性,即矿矿的物质基础。 2、 控制成矿的各种地质因素,即所谓成矿控制因素或简称成矿控制。 5.5.1 成矿规律的控制条件 控制条件,区域地球化学、构造、岩浆、地层、岩相及建造控制、岩性控制和剥蚀程度控制等方面。 对于不同成因的矿床来说,各种控制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对形成内生矿床作用最大,地层、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对外生矿床最为重要。而地球化学因素对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都很重要,它是成矿的先决条件。 5.5.2 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成矿预测,是在成矿地质理论指导之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以地质、物探、化探、遥 28 感地质等信息为依据,建立找矿模式,依据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矿产预测准则,对预测区内的潜在矿产资源做出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段和优选成矿靶区,并提出进一步的找矿部署意见。 基本理论, ,1,相似类比理论,,2,地质异常致矿理论,,3,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 预测方法, ,1,经验模式预测,,2,理论模型预测,,3,统计分析预测,,4,综合方法预测 6 矿产勘查学 6.1 矿产勘查概论 6.1.1 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矿产勘查亦称矿产资源勘查或矿产地质勘查,它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使用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所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矿产勘查是矿产预查、矿产普查、矿产详查与矿产勘探的总称。 矿产勘查原则,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principles,是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正确进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源自矿产勘查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与矿产资源具有的地质和经济价值双重特性以及地质勘探工作性质有密切的关联。1957年克列特尔等提出矿床勘探原则,包括调查完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均匀原则、最少人力物力消耗原则和最少时间消耗原则。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得到重视和发展。1962年总结地质勘探工作经验时,明确指出地质勘探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提出勘查手段的运用要以地质为基础等基本原则。1988年发展为将矿床勘查基本原则概括为,最优地质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最高精度要求与最大可靠程度统一、模型类比与因地制宜统一、全面勘查与循序渐进统一。 29 一、因地制宜原则 ; 二、循序渐进原则; 三、全面研究原则; 四、综合评价原则; 五、经济合理原则 6.1.2 了解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 矿产预查、矿产普查、矿产详查与矿产勘探 6.1.3 熟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 1、勘查项目的确立与论证,立项论证,, 2、勘查设计的编制与审批,设计编审,, 3、勘查报告的编制与审批,报告编审 6.2 矿产勘查技术 6.2.1 熟悉矿产勘查技术手段 6.2.1.1 地质测量法 地质测量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和矿产等进行观测与研究,把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系统综合起来,并客观地反映在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绘制成地质图,用来了解调查区域各种地质规律,特别是矿产形成和分布的规律,从而进行矿产预测,为发展国民经济提供地质和矿产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地质工作 6.2.1.2 重砂测量法 重砂测量进行找矿时,主要是通过对矿床或含矿岩石中某些有用矿物及伴生矿物在风化、搬运、沉积和富集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在残坡积层中形成的重砂矿物的分散晕,在水系沉积物,冲积层,中形成的重砂矿物的分散流中的重矿物的鉴定分析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6.2.1.3 地球化学测量法 地球化学测量主要是研究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的规律。在矿体形成的同时在围岩中形成了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原生晕,以及在矿体受到破坏过程中发育了较晚期的次生晕。无论是原生晕或是次生晕其分布范围都较矿体大,因此可通过发现这些原生晕及次生晕来达到发现矿体的目的。 30 6.2.1.4 地球物理测量法 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推断地质构造和能源矿产分布等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6.2.1.5 遥感地质测量法 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6.2.1.6 探矿工程法 工程揭露法即通过探矿工程揭露松散覆盖的和地下深处的地质体,包括矿体,进行地质观察研究,从而取得地质矿产资料的方法。 6.2.2 了解矿产勘查方法的合理使用 影响勘查技术方法选择的因素有, ,1,勘查工作阶段,,2,工作区地质条件,,3,矿床地质特征,,4,工作区自然地理条件。 6.2.2.1 勘查工作阶段 6.2.2.1.1 预查阶段 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物探、化探工作或进行极少量工程 验证。 6.2.2.1.2 普查阶段 工作范围较大,以查明成矿有利区段,圈定成矿预测区,优选找矿靶区为主要内容,同时对已发现的矿点进行检查评价,以确定其能否转入详查。该阶段的工作方法有, ,1,中比例尺,1,20万-1,5万,地质测定,少数情况选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1, 31 2.5万-1,1万,,如对矿点进行检查评价 ,2,遥感测量方法 ,3,航空物探测量及有针对性的地面物探 ,4,水系沉积物测量 ,5,重砂测量 ,6,普查性钻孔及少量槽探、浅井工程。 6.2.2.1.3 详查阶段 对成矿有利地段及找矿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对矿床进行地表及浅部的研究,揭露、追索、圈定矿体,用较稀的工程对矿床深部变化情况进行适当控制查清矿床总体规模、产状,对矿床矿石的技术加工性能及开采技术条件提供必要的资料,并做出初步工业评价,经过详查,对成矿有利地段及矿床应基本上做出是否转入勘探的结论。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法有, ,1,大比例尺,1,2.5万-1,2000,,地质测量, ,2,地面高精度物探,如高精度磁测、电法、井中物探等。 ,3,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电地球化学测量、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等, ,4,残坡积重砂测量, ,5,钻探工程, ,6,槽井探及少量深部坑探工程 6.2.2.1.4 勘探阶段 主要研究对象是矿床,要求对矿床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勘查研究,查清矿床的控制因素,查明矿床深部的形态、规模、产状及其变化规律,查清矿石质量变化,查清矿石的开采技术条件及加工性能,计算矿床储量,最终要进行矿床详细工业评价。由于对矿床勘查程度高,技术手段有, ,1,大比例尺,1,1万-1:1000,地质测量, 32 ,2,高精度地面物探, ,3,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4,钻探及坑探工程。 6.2.2.2 地质条件和矿产特征 2.1 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地质因素,具有间接指示找矿的作用。为了查明岩体的规模、形态、产状、接触面形状、岩体的相变特征等。 查明隐伏的基性超基性体的空间分布, ,1,地球物理测量的磁法、重力测量?确定隐伏岩体的特征, ,2,地球化学测量?获得元素异常,圈定矿体可能部位 ,3,钻探工程?进行验证。 查明与隐伏断裂构有关的矿体空间分布 ,1, 遥感测量资料解释?初步判定隐伏线性构造展布 ,2, 结合航磁及重力测量资料,基本上可划定断裂构造,然后地球化学,钻探工程 2.2 不同矿产特征, ,1,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导电性好,氧化带发育、元素迁移扩散能力强?电法测量、地球化学测 量 ,2,铁矿床,具有一定的磁性?磁法勘探。沉积变质铁矿、钒钛磁铁矿床、矽卡岩型铁矿?地质测量法、磁法及重力测量法,沉积型铁矿?地质测量法,进行详细地层剖面测制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3,金矿床,内生金矿,由于其伴生物以金属硫化物为主,加之成矿条件受构造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影响?地质测量法、地球化学测量法、地地球物理测量的电法为主。外生沉积砂金矿?地质测量法、重砂测量法为主。 6.2.2.3 自然地理条件 ,1,高山区,地形复杂,山势较高,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水系发育,交通困难。?主 33 要为航空物探、航空化探、遥感地质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测量、地质测量法等。 ,2,高寒山区,山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大部分属常年冰冻,气候寒冷。?航空物探、遥感地质测量、地质测量,配合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测量及地面物探法。 ,3,林区,遥感地质测量、航空物探,航磁、放射性,、航空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生物地球化学测量、重砂测量、地质测量,必要时用探矿工程进行揭露。 ,4,第四系大面积覆盖的平原区,遥感地质测量查隐伏地质构造,物探方法以、水化学及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普查性钻孔。地质测量法效果不好。 ,5,潮湿区,电法不宜用,可用地质测量法、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及土壤地球化学化学测量、磁法、重力等物探方法。 ,6,亚热带农作用区,配合遥感资料解释进行地质填图,物探、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7,干旱区,配合遥感资料解释进行地质填图、航空及地面物探、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等,根据需要进行探矿工程揭露。 6.3 勘探系统工程 6.3.1 了解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 勘查工程布置的基本原则, ,1,各种勘查工程,都必须按一定的间距系统有规律地布置,并尽量使各相邻的工程相互联系,以利于制作一系列的勘查剖面和获得矿体的各种参数。 ,2,勘查工程应尽量垂直矿体的走向,或垂直矿体的平均走向和主要构造线的方向布置,以保证勘查工程沿矿体厚度方向穿过整个矿体或含矿构造带。 ,3,为了遵循对矿床的认识规律,勘查工程的布置要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的布置。 ,4,当应用地下坑探工程进行勘查时,应使勘查坑道尽可能为将来开采时所利用,因此布置时预先要考虑使之开采系统和技术要求相一致。 34 6.3.1.1 勘探线 勘探线,一组勘查工程从地表到地下按一定间距布置在与矿体走向基本垂直的铅垂勘查剖面内,并在不同深度揭露或追索矿体,这种勘查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称为勘探线。 原则 ,1,不论勘查工程手段是单一还是多种,钻孔、平硐、探槽,的,都必须保证各种工程在同一勘查剖面内。 ,2,勘探线一般适用于两个方面,走向及倾向,延长,产状中等至较陡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及脉状的矿体等。 布置原则, ,1,勘探线沿矿体倾斜方向布置,使其延长方向与矿体走向或平均走向相垂直,保证勘探线的工程沿厚度方向截穿矿体。 ,2,对于一个矿体或含矿带的勘探线应相互平等,便于勘探剖面资料的整理,便于储量估算 ,3,当一个矿体规模很大,矿体或含矿带受构造影响在不同地段的产状变化较大时,则应按具体情况划分若干地段,并用不同方向的各组平行勘探线对各剖分进行布置。 ,4,决定对一个矿体或含矿带采用勘探线进行勘探时,则最先的几排勘探线应布置在矿体或矿化带的中部,经全面详细的地表地质研究后,并已确定为最有远景的地段,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勘探线。 6.3.1.2 勘探网 一般适用于矿区地形起休不大,无明显走向和倾向的等向延长的矿体,产状呈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以及无明显边界的大型网脉状矿体。 特点, ,1,各种勘探工程必须是垂直的 ,2,勘查手段中只限于钻探工程和浅井 35 ,3,严格要求勘查工程布置在网格交点上,使各种工程之间在不同方向上互相联系。 勘探网有, 正方形网,,2,长方形网,,3,菱形网,,4,三角形网。 一般正方形和长方形网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后者应用较少。 6.3.1.2.1 正方形网 布置原则,第一条线应通过矿体中部的某一基线的中点,然后沿两个垂直方向按相 等距离从中部向四周扩散,以构成正方形网去追索和圈定矿体。 6.3.1.2.2 长方形网 在平面上沿一定方向延伸的矿体,或矿化强度及品位变化明显的沿一个方向延伸较 大而另一方向较小的矿体或矿带,适宜用长方形网布置工程。长方形的短边,也即工程 较密的一边,应与矿床变化最大的方向一致。 6.3.1.2.3 水平勘探 主要用水平勘查坑道,有时也配合应用钻探,沿不同深度的平面揭露和圈定矿体, 构造若干层不同标高的水平勘查剖面。这种勘查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称水平勘探。 主要适用于陡倾斜的层状、脉状、透镜状、筒状或柱状矿体。 布置原则, ,1, 当平行的水平坑道与钻探配合,在铅垂方向也构成成组的勘查剖面时,则成 为水平勘探与勘探线相结合的工程布置形式。 ,2, 以水平勘探布置坑道时,其位置、中段高度、底板坡度等,均应考虑到开采 时利用这坑道的要求。 应用这种布置形式,可编制矿体水平断面图。 6.3.2 了解勘探类型 6.3.2.1 勘探类型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1.1矿床勘查类型, 36 在矿体地质研究和总结以往矿床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矿床的主要地质特点及其对勘查工作的影响,即勘查的难易程度,,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勘查类型”。 1.2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目的, 在于总结矿床勘查的实践经验,以便指导与其相类似矿床的勘查工作,为合理地选择勘查技术手段,确定合理的勘查研究程度及勘查工程的合理布置提供依据。 1.3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主要依据, ,1,矿体规模的大小, ,2,主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 ,3,主要矿体厚度稳定性, ,4,矿体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度, ,5,矿体中主要有用组分的分布均匀程度等。 6.3.2.2 勘探类型的划分及注意的问题 矿床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 ,1, 追求最佳勘查效益的原则, ,2,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每个矿床都有其自身的地质特征,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四个地质变量因素,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常因矿床而异,当出现变化不均衡时,应以其中增大矿床勘查难度的主导因素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3, 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 ,4, 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 如铁、锰、铬矿床均按简单、中等和复杂三个等级划分为?,?,?三个勘查类型。由于地质因素变化的复杂性,允许其间有过渡类型以及比第?勘查类型更复杂的类型存在。 ,5, 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37 6.3.2.3 了解合理勘探网密度的确定 勘探工程网度,又称勘查工程网密度,是指每个截穿矿体的勘查工程所控制的矿体 面积,通常以工程沿矿体走向的距离和倾向的距离来表示。如100m×50m,走向间距 100m,倾向间距50m。 3.1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基本原则, ,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则工程间距相对稀疏,反之则相对密集 ,2, 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选择 的工程间距在地质上要求足以进行相邻剖面或相邻工程资料间可以互相联系和对比。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 不同矿体,或矿段,的实际变化差异。如主矿体与次矿体,浅部与深部,重点地段与外 围。 ,4,工程间距要由稀到密,先稀后密的次序进行,在勘查中要不断检验间距是否合 理,而且要及时的调整间距,使其更加合理。 3.2 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 3.2.1 验证法 ,1,类比法,,2,加密法,,3,稀空法,,4,探采资源对比法 3.2.2 分析法 ,1,根据变化系数及给定精度确定合理网度, ,2,根据参数的方差及给定精度要求确定勘查网密度 7 矿产资源/储量 7.1 了解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与分类 7.1.1 矿产资源 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内或地表的自然富集物,根据其产出形式,形态、产状、空间分布,、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即具有现实和潜在 38 经济的物质。 7.1.2 矿产资源量 对矿产资源所估算的数量称为矿产资源量。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为查明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7.1.3 查明资源 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总和。 7.1.4 潜在资源 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矿产资源量。 矿产储量,是矿产资源量中查明资源的一部分,经勘查证实存在的矿床,体,,其产出 形式,形态、产状、空间分布,、数量/规模、质量能为当前工业生产技术条件所开发利用,国家政策法规所允许开发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查明资源的其余部分则为暂难利用的探明资源量。 矿产资源量=矿产储量+暂难利用的探明资源量+潜在资源量 7.2 矿产储量估算 7.2.1 熟悉矿产储量工业指标 工业指标就是根据国家的各项技术经济政策、我国现有工业技术水平、矿产资源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 主要工业指标, 7.2.1.1 边界品位: 是指在储量计算圈定矿体时,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它是矿石与围岩,或 夹石,的分解品位,当有用组分品位低于边界品位时,即作为岩石处理。 7.2.1.2 工业品位 即在当前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工业上可被利用的矿体或矿块的有用组分最低平均品位,故又常称为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采品位。 39 7.2.1.3 有害杂质平均允许含量 是指矿体,或矿段或工程,内的矿石中,对产品质量和加工生产过程起不良影响的组分的最大平均允许含量。 7.2.1.4 最小可采厚度 即在当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对有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要求。在储量计算圈定工业矿体时,是区分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之一。 7.2.1.5 夹石剔除厚度 指在储量计算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非工业矿石,夹石,的最大厚度。当夹石厚度大于或等于该指标时,必须将其剔除,当夹石厚度小于该指标时,则当作矿石一起参加储量计算。 7.2.1.6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 又称最低米百分值或米百分率,是工业部门对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工业利用价值较高的矿产提出的一项关于矿体厚度和矿石品位的综合指标。主要用于圈定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但品位显著高于工业品位的矿体。 7.2.2 熟悉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估算 7.2.2.1 储量边界线的圈定 一般先在单个工程内确定储量边界,或边界基点,,然后再根据所有工程内的储量边界基点,在剖面上或平面上确定各种储量界。联结平面剖面的储量边界线而得到矿体在三度空间的含量边界。 7.2.2.1.1 零点边界线及圈定方法 在投影面上,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含量趋于零的各点联线。即矿体尖灭点的联线。其常常是为了确定可采边界线时的辅助线,而不是真正意义储量边界。 方法,,1,中点法,,2,自然尖灭法,,3,地质推断法,,4,几何法 当两个工程中一个见矿,另一个未见矿时,可将两工程间中点作为其间矿体的尖点,即零点边界其点,也可根据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的自然尖灭规律由见矿工程向外延伸至逐渐的 40 自然尖灭处作为零点边界基点。 当不用以上方法推断时可按几何法推断,即以内边界线为基础,按具体情况向外推断一定距离,一般外推工程间距的1/2或1/4。如果为坑道,可向下或向外推。 7.2.2.1.2 可采边界线 按最小可采厚度和最低工业品位或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所确定的基点的联线,来圈定工业矿体的边界位置,即可采边界内的矿量为储量或基础储量。 方法,一般用内内插法。 7.2.2.1.3 矿石品级和类型边界线确定 在可采边界线的范围内,按矿石技术品级和类型的要求标准,划分的不同技术品级和矿石类型的分界线。表明各种品级和类型的矿石在工业矿体中的分布情况。 7.2.2.1.4 储量类别边界线的圈定 即按不同储量类别条件所圈定的界线,例如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的分界线。 7.2.2.1.5 内边界线与外边界线 内边界线是矿体边缘见矿工程控制点连接的界线,它表示被勘查工程所控制的那部分矿体的分布范围,外边界线是根据边缘见矿工程向外或向深部推断确定的边界线,以表示矿体的可能分布范围。从空间上说,零点边界线属于外边界线,而其他几种边界线可在内边界线之内,也可在内、外边界线之间。 7.2.2.1.6 暂不能开采边界线 根据边界品位圈定,此线与可采边界线之间的矿量为资源量。 7.3 了解储量估算参数的测定与计算估算 7.3.1 矿体(块段)面积测定: ,1,求积仪法,,2,曲线仪法,平行线法,,,3,方格纸法,,4,几何法 7.3.2 矿体厚度测定与计算 ,1,坑道中矿体厚度的测定,,2,钻孔中矿体厚度的测定 41 7.3.3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平均值的计算 ,1,算术平均法,,2,加权平均法 7.3.4 特高品位的确定和处理 7.4 熟悉储量估算方法 7.4.1.1 几何学方法 ,1,断面法,,2,块断法,,3,最近地区法,,4,三角形法,,5,等高线法,,6,等值线法,,7,算术平均法。 7.4.1.2 统计分析法 ,1,距离加权法,,2,相关分析法,,3,克里格法 7.4.1.3 SD法 7.5 熟悉矿产储量误差与精度估计 7.5.1 矿产资源/储量误差性质分类: 误差主要取决于矿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和矿床控制研究程度,其次与储量参数测定的精度、估算方法选择的合适与否也有很大关系。与储量估算的任何一个步骤,矿体圈定、矿石质量评价,参数计算等,本身就包含着产生误差的可能性。按误差的性质分, 7.5.1.1 地质误差; 地质误差(类比误差),是在地质勘查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不正确的内插和外推所产生的误差。包括对矿体几何形态和品位的变化的推断等。 其误差一般很大,随勘查工程密度增加而减少。 加强地质研究是减小地质误差的有效途径。目前尚无完善的误差估计方法。 7.5.1.2 技术误差 技术误差(测定误差)是由于对储量计算基本参数测量的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包括,矿体厚度、孔斜、体重、湿度、品位、面积测量等。 产生技术误差的原因,测量设备的不完善、测量条件的改变及测量者工作失误等。 42 减小误差的途径,多次反复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校正系数,采用新的高精度的方法。 估计技术误差的方法,用重复测量、检查测量的方法。 7.5.1.3 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指由于选用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或不同的计算参数平均值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其中包括, 储量计算方法本身的误差, 计算储量计算参数平均值时用算术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带来的误差。 В.И.斯米尔诺夫研究了储量计算方法误差后的结论, 不同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误差0—5%), 繁杂的方法并不一定比简单元方法的精度高。 减小方法误差的途径,根据矿体的特征和勘探工程布置正确选用方法。 7.5.2 误差的检查方法 ,1,重复测量法, ,2,检查测量法, ,3,探采资料对比方法。 即以勘查资料与开采资料进行对比。是全面验证地质勘查资料可靠性、确定矿床合理勘查程度的最可靠最基本的方法。对于储量而言,就是在开采过程中储量被证实的程度 精度估计 ,1,用计算参数的精度来评价储量的精度, 面积、厚度、体重、品位等是储量估算时的必要参数,其精度决定了储量估算的精度。 根据间接测量误差的传递原理,若储量计算参数是相互独立的,则可推出计算金属误差(σP)和矿石储量误差(σQ)。 ,2,储量的区间估计 当用N个工程勘探矿体时,从N个工程中随机抽取m个独立样本进行储量估算,计算 43 其平均值,作为储量真值的估值。假设服从正态分布,给定一定的置信区间,可得到相应的储量变化范围(即精度)。 ,3,克里格精度估计 克里格方差可以评价克里格估值的精度。 ,4,SD精度估计 SD储量计算法具有储量精度预测的功能。 8 水文地质学 8.1 地下水 8.1.1 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 所谓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表 3—1,图3—3) 地下水分类表 44 8.1.2 了解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1,孔隙水,,2,裂隙水,,3,岩溶水, 8.1.3 熟悉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8.1.4 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一般指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导电性、放射性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由溶解和分散于地下水中的气体、离子、分子,胶体物质和悬浮固体的成分,微生物及这些物质的含量所决定。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自然地理、地质背景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1, 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有,O,N,CO,CH,HS等,尤以前三种为主。 22242 -3-++2+2+2-,2, 主要离子成分,Cl,SO,HCO,Na,K,Ca,Mg 4 8.1.5 熟悉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即地下水循环,包括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 45 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空气凝结成水,沙漠,、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其它补给,水库、灌溉等人工工程,) 径流——水由补给处向排泄处的运动过程。 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泉、泄流、蒸发、蒸腾, 8.1.6 熟悉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的动态,地下水的各要素,水位、水量、水质、水温、流速、流向等,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随时间作有规律的变化。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1, 气候因素, 降水量及时间分布,影响潜水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影响潜水的补 给,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气温、温度、风速等与其它条件结合影 响潜水的蒸发排泄,水位下降,水质变咸。 ,2, 水文因素,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引起水位抬升时,远离河流,水位变幅减小,发生 变化的时间滞后。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公里,此范围以 外,主要受气候影响。 ,3, 地质因素,影响输入信息变换的因素。当降水补给地下水时,包气带厚度与岩性 控制着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潜水埋藏深度愈大,对降水脉冲的滤波作用愈 强,相对于降水,地下水抬高的时间滞后与延迟愈长,水位历时曲线呈现为较 宽缓的波。包气带岩性的渗透性愈好,则滤波作用愈弱。承压水,则含水层的 渗透性、厚度。承压水的不位变动还可受因体潮、地震等引起。 地下水的均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地下水在某地区某时段内水量、热量和盐量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地区称作均衡区。它最好是一个具有隔水边界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称作均衡期,可以是若干年,一年,也可以是一个月。,地下水量或盐度、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度、热量的增加,称作正均衡,反 46 之为负均衡。 8.1.7 熟悉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8.1.7.1 地下水资源: 存在于地壳表层可以恢复更新的地下淡水。它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水资源总量的30%. 8.1.7.2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系统性,,2,可恢复性,,3,调节性。 8.1.7.3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地下水含水系统经常与外界发生水量交换,每年接受一定补给量,并给出一定排泄量,与此同时,在含水系统中经常保持一定的水量。 ,1, 补给资源,经常与外界交换的水量, ,2, 储存信源,保持于含水系统中的水量。 8.1.7.4 地下水与环境 ,1,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2,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环境退化,平原盆地中地下水上升,使其毛细饱和带达到地表时,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在干旱、半干旱平原盆地,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浓缩作用加强?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咸化。地下水位上升?破坏水岩土力学平衡,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斜坡土石体失稳?山地滑坡, ,3,地下水污染 47 8.2 水文学原理 8.2.1 了解水体的水文特征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8.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 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即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海洋 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水平衡,地球上水平衡是相对的,从小的来看其实是不平衡,赤道附近雨林的年降水能达到2500毫米,而沙漠地区不超过200毫米。沿海—内陆也有差距。 48 8.2.1.2 河流的补给、径流、地下水以及河口水文 8.3 了解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8.3.1 我国水资源概况 8.3.2 水资源系统基本理论 8.3.3 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方法 8.3.4 水资源的质量评价和数量评价方法 国内外水质评价工作历经近半个多世纪,提出的评价方法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 型,第一类是指数法,第二类是分级评价法,第三类是纯数字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些代表性 方法 水资源数量评价方法, 8.3.5 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及保护问题 9 环境地质学 9.1 了解环境地质学 9.1.1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9.1.2 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9.1.3 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 ?区域地质环境研究, ?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古气候的变化规律 ?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 ?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49 9.2 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 9.2.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纤维、皮毛、木材等生活必需品,而且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和适宜的环境温度,及具有一些特殊的潜在价值巨大的基因资源。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就会短缺,适于居住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经过上亿年的进化而保存下来的基因资源及它们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永久消失,这对自然界和人类来 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也是人类所不希望的 9.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非生物部分, ,2,生产者, ,3,消费者, ,4,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9.2.3 生态系统主要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9.2.4 了解地球的资源与环境 9.2.4.1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自然资源就是天然存在的可以直接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等。 50 9.2.4.2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9.2.5 了解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9.2.5.1 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9.2.5.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9.2.5.3 地质灾害的防治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51 10 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 10.1 了解地球化学基础 10.1.1 地球化学的概念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含部分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10.1.2 地球及地壳的元素丰度 丰度,通常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较大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元素在地壳 -6中的丰度又称为克拉克值。地球化学中常用的元素含量单位为质量分数含量(%)、10,ppm,、-9-1210(ppb)或10(ppt)。part of per trillion 地球元素丰度,根据已有的数据,地球物质的90%由Fe、O、Si和Mg四种元素组成,含量大于1% 的元素还有Ni、Ca、Al和S,Na、K、Cr、Co、P、Mn和Ti的含量均在0.01%-1%范围,可以认为地球几乎是由15种元素组成的,其他元素的总百分比是微不足道的,仅占0.1%或者更少,。 地球元素丰度遵循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规律,如奇偶规律、递减规律, ,1, 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 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很相近。 ,2, 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即具有偶数 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的核素。这 一规律为奥多-哈根斯法则,亦称奇偶规律。 地壳元素丰度,是重要的地球化学基础数据,它标志地壳作为一个地球化学系统化学成分的总特征,决定了地壳中发生的各种地球化学作用的背景,也提供了一个衡量元素集中分散变化程度的标尺。 与宇宙丰度规律相比,地壳中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丰度值减小和偶序数元素丰度大于奇序数元素的规律基本一致。差异主要是氢、氦、氖、氮等气体元素明显较贫,而铝、钾、 52 钠相对较富,这与地球形成、演化过程中气态元素的散失和较轻、易熔的碱金属铝硅酸盐在地球表层富集有关。由于发表年代不同,对地壳概念是否包括水圈或大气圈、地壳下部界线确定以及计算模型不一致,国内外不同学者发表的地壳丰度数据多有差异,引用和参考时应加以注意。 10.1.3 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0.1.3.1 地球化学野外工作方法 ,1,现场观察宏观地质现象的时空结构, ,2,依据野外观察得出的初步地质-地球化学认识,确定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和采样方案。 10.1.3.2 室内研究方法 -6-9,1,灵敏精确的分析测试方法,元素元素含量的灵敏度一般要求达到10-10。 ,2,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 ,3,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压力、pH、Eh、盐度等 ,4,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由同位素地质年代方法获得 ,5,实验模拟自然过程 ,6,多元统计计算和建立数学模型。 10.1.4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研究地球和地壳中核素的丰度及在自然作用中的分馏和衰变规律。同位素成分的变异与地球作用过程的进程相伴发生,因此,这种变异记录着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同位素成分变异研究为探究地球或宇宙体的成因与演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2,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氢、氧、硫、碳同位素,。 同位素成分变化的主要过程有两类 ,1,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使母体同位素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逐减少,同时子体同位素 的数量不断增加。 ,2, 由各类化学和物理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氢、碳、硫、硅、氮等同位素组成变 53 化主要是由同位素分馏引起的。 同位素分馏,轻稳定同位素(Z<20)的相对质量差较大,?A/A?10%,,在自然过程作用中 由于这种质量差所引起的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差异,称为同位素分馏作用。 10.2 了解地球物理基础 10.2.1 地球物理的概念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海洋、陆地和大气的性质、形态及物理过程的科学,是与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相交叉形成的学科。 10.2.2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特性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异,地球内部可概略地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和内外核。 54 (1) 地壳 长石(钾长石、斜长石)是地壳中最丰富的矿物,其次是石英和含结晶水的矿物。 若Moho界面是岩石学界面,即为硅铝质的或镁铁质的陆壳岩石与超铁镁岩的地幔岩石之 间的边界。 10.2.3 地球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1, 地震 ,2, 电法,电磁 ,3, 磁法 ,4, 重力 ,5, 遥感 55 11 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11.1 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exclusive right,。 11.2 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据规定,可以将知识产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保护人在文化、产业各方面的智力创 ,第二类是以保护产业活动中的识别标志为内容的,作活动为内容的,包括著作权和发明权 包括商标权、商号权等。前一类又可分为以保护和促进精神文化为主的著作权与以保护和促进物质文化为主的专利权。 但是在实际上,在上述公约之前,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已经有了关于“工业产权”的规定,说,工业产权保护的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产地标志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所以一般又把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与工业产权两大类,在工业产权之下又分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等。这种分法也有道理。工业产权是涉及“产业”的,否则著作权无。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集成电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所以知识产权现在是一个尚在扩大中的、一类权利的总称。 11.3 了解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的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知识产权法中,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但从法律部门的归属上讲,知识产权法仍属于民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大多适用于知识产权,并且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是为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私权服务的,不占主导地位。 56 11.4 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专利权,Patent Right,,简称“专利”,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我国于1984年公布专利法,1985年公布该法的 实施细则 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实施细则公司办公室6S管理实施细则国家GSP实施细则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大体积混凝土实施细则 ,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我国国务院专利行政管理部门授予的专利有以下三种, 11.4.1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条规定说明发明专利包括“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同时也可以是对现有产品或者方法进行改进而获得的专利。 11.4.2 实用新型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新的技术方案。”该条规定了实用新型是专指具有一定形状、构造的产品设计方案而获得的专利。 11.4.3 外观设计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它具有以下特点, 1、是与产品相结合的外观设计, 2、能在工业上应用的外观设计, 2、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外观设计。 由此而获得的专利,称为外观设计专利。 11.5 了解商标的定义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 57 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在商业领域而言,商标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经国家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商标通过确保商标注册人享有用以标明商品或服务,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获取报酬的专用权,而使商标注册人受到保护。 11.6 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著作权,分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其中著作人格权的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无形的财产权,是基于人类智识所产生之权利,故属知识产权之一种,包括重制权、公开口述权、公开播送权、公开上映权、公开演出权、公开传输权、公开展示权、改作权、散布权、出租权等等。著作权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财产权利益的同时,须兼顾文明之累积与知识之传播,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均不属著作权所要保障的对象。 版权,英文名称,copy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 11.7 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11.7.1 专利权申报 11.7.1.1 申请人应提交的材料 1、专利项目评估申请表 2、被评估专利项目的专利证书、受理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书、专利申请文件(包括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权利要求书、摘要等)资料的复印件 3、非当年授权的需提交当年度缴纳专利年费发票的复印件 58 4、专利项目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材料证明 5、专利项目所获奖励的证书及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6、单位营业执照或个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11.7.1.2 专利项目申报评估程序 1、申请人按要求填写专利项目评估申请表并提交有关材料 2、市知识产权局对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进行格式审查 3、审查合格后,由具有专利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4、由市知识产权局将评估结果通知当事人 三、办理时限 以申请专利项目评估单位提交的合格申请材料之日起,一般在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情况提出认定意见。 11.7.2 商标申报 商标查询,2天内,?申请文件准备,3天内,?提交申请,2天内,?缴纳商标注册费用?商标形式审查,1个月,?下发商标受理通知书?商标实质审查,12个月,?商标公告,3个月,?颁发商标证书 11.7.2.1 商标查询 商标查询是指商标注册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在提出注册申请前,对其申请的商标是否与再先权利商标有无相同或近似的查询工作。查询不是商标申请注册的必经程序,查询的范围以查询之日起已进入商标局数据库的注册商标和申请中商标为限,并且不含处于评审状态的在先权力信息,结果不具法律效力,仅仅作为参考,并不是商标局核准或驳回该申请的依据。以下几种情况在此说明,1,本身缺乏显著性或属于商标法律禁注禁用的词语不能通过查询来判断其申请注册是否能被核准,2,如有在先申请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在查询时还未进入商标局数据库,因两者时间相近会使查询结果无法反映,3,如查询报告提供了几个可能构成近似的商标,代理人只是通过一般审查标准和经验来做出分析,其意见仅供参考,并不能代表商标 59 局的审查意见,4,对于组合商标,如仅查询了商标的一部分,如中文或英文,,而实际申请商标中的其它部分,如图形,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也会导致商标整体被驳回,5,委托人在查询时仅提供了商标的名称,但实际申请时所提供的商标设计稿中由于字体、色彩、结构或排列的差异,也会导致查询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相同或近似的程度。 11.7.2.2 商标审查 商标审查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商标形式审查,3—4个月,,确立申请日十分重要,由于我国商标注册采用申请在先原则,一旦发生申请日的先后成为确定商标权的法律依据,商标注册的申请日以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件的日期为准,商标局收到商标申请书对于符合形式要件的申请书发放受理通知书。?商标实质审查, 12 个月,,商标实质审查是商标注册主管机关对商标注册申请是否合乎商标法的规定所进行的检查.资料检索.分析对比.调查研究并决定给予初步审定或驳回申请等一系列活动。在此期间,在该商标未获准注册以前,请不要在使用中标注注册标记(如,“注册商标”、“?”等),可以标记 “TM”。另外,在未核准注册以前,带有该商标的商品及包装物,或商标标识不宜一次制作过多,以防因注册受阻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1.7.2.3 初审公告 商标的审定是指商标注册申请经审查后,对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的,允许其注册的决定。并在《商标公告》中予以公告。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刊登初步审定公告之日起三个月没有人提出异议的,该商标予以注册,同时刊登注册公告。三个月内没有人提出异议或提出异议经裁定不成立的,该商标即注册生效,发放注册证。 11.7.2.4 商标注册特别程序 在商标注册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或其他原因时采用的补救程序,并不是必经的程序,主要包括,商标驳回复审、商标异议复审、商标争议等三个程序。 1、以公司名义申请的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以个人名义申请的需提供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与身份证复印件。 60 2、商标图样10张。指定颜色的彩色商标,应交着色图样10张,黑白墨稿1张)。提供的商标图样必须清晰,便于粘贴,用光洁耐用纸张或用照片代替,长和宽不大于10厘米,小于5厘米(约为名片大小相仿)。商标图样方向不清的,应用箭头标明上下方。申请卷烟、雪茄烟商标,图样可以与实际使用的同样大。 3、商标注册申请书。 4、代理委托书(委托代理机构进行注册的话)。 5、确定商品或服务类别及具体的商品或服务项目。 11.8 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专利权的法律保护的时效性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专利权必须是专利的保护期限内的有效专利。具体到我国来说,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其他国家的专利保护期也相差不多。其二是专利的诉讼时效。我国《专利法》第61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关于“得知或应当得知”被侵权之日的问题,一般来说,若侵权产品在专利权人所在地的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者侵权人在全国性的报纸等宣传工具上作了广告,则被视为专利权人“已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的发生。 根据《商标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之日起计算。有效期期满之前六个月可以进行续展并缴纳续展费用,每次续展有效期仍为十年。续展次数不限。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未提出申请的,可给予 6 个月的宽展期。若宽展期内仍未提出续展注册的,商标局将其注册商标注销并予公告。 12 考试部分试题(2014.4.13) 1. 莫霍面的平均深度,大陆下面平均深度33km,大洋下面平均深度7km,平均为 17km。 61 2. 黄铜矿的条痕: 黄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褐色的斑状锖色。绿黑色条痕。金属 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具导电性。硬度3~4。性脆。相对密度4.1~4.3。 3. 黄铁矿的条痕,FeS,条痕绿黑色。 2 4. 砂金矿的品位表示方法,g/t。 5. 炭岩的主要成分,俗称石灰岩,是一种沉积岩,几乎由纯的方解石构成,其它成 分的总含量常在5%以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粘土矿物、石英粉砂、铁质微粒、海 绿石、有机质等。在与砂岩过渡的灰岩中可含较多陆源碎屑,白云石化也可使白 云石含量增加。 6. 不整合接触,是上覆地层与下面有角度差异。 7. 在野外怎么区别闪长岩与花岗岩, 两者都是深成岩类,闪长岩为中性深长岩的代表岩石,里面主要由斜长石,中, 更长石,和一种或几种暗色矿物组成,后者总量一般为20,35%。不含或仅含少 量的钾长石,一般不超过长石总量的10%。不含或含极少量石英,其量不超过浅 色矿物总量的 5%。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有时有辉石和黑云母。副矿物主要 有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和榍石等。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 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色泽美丽,是很好的 建筑材料。通称 花岗石。 8. 流纹岩,酸性喷出岩的代表。 9. 论述浅海化学沉积作用 (一)碎屑沉积作用, 浅海碎屑沉积物具有近岸粗、远岸细的分布特征,沉积物具 有良好的分选型和磨圆度。浪基面以上地带沉积物表面发育有对称或不对称的波 痕,内部常具有交错层理,浪基面一下地带沉积物具有水平层理。 ,二,化学沉积作用,通过饱和和沉淀、胶体电性和产生凝聚、微粒吸附等方式 62 发生沉积。包括,1,碳酸盐沉积,2,铁、铝、锰沉积,3,硅质沉积,4,磷质沉积 ,三,生物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中常常产生大量生物礁、生物碎屑岩和介壳灰岩,一定条件下在地质历史时期可以转换为石油。 10. 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是海岸以外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其水深自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m之间。许多地区的大陆架水深在200m以内,地势开阔平坦,所以浅海大致与大陆架相当。浅海距大陆较近、各种生物极其繁盛,是海洋中的最主要沉积区,无论沉积物数量及沉积作用的类型都比海洋中的其它环境分区要丰富得多,古代海相沉积岩中绝大部分也为浅海沉积。 A. 浅海的碎屑沉积 浅海中90,以上的碎屑物来源于大陆。当不同粒级碎屑进入浅海时,海水的运动使颗粒下沉速度减慢,一些较细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海流将这些悬浮物搬运到离岸较远的地区,较粗的颗粒沉积在近岸地区。因此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较复杂。 B. 浅海的化学沉积 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代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 浅海的化学沉积物主要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 63 和海绿石等。 A. 碳酸盐沉积, 在浅海化学沉积物中,碳酸盐类所占比重最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碳 酸盐沉积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这样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少, 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淀。在海水动荡的条件下,碳酸钙以一定的 质点,如岩屑,为核心呈同心圆状生长,形成鲕粒状沉积物,成岩后形成 鲕状灰岩。已固结或弱固结的碳酸钙被波浪冲碎并搓成扁长形团块,胶结 成岩后,形成竹叶状灰岩。 B. 硅质沉积, 海水中的硅质一部分来自大陆,它们以溶解硅,H3SiO4-,和悬浮硅两种形式搬运,另一部分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动。当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燧石常呈结核状、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颜色多样。 C. 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 海水中的铝、铁、锰等主要来自大陆。湿热气候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Al、Fe、Mn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在近岸区,因海水动荡,易形成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海成铝土矿是由铝的氢氧化物组成,铁质沉积物主要为赤铁矿和褐铁矿,而锰质沉积物则以水锰矿、硬锰矿的形式出现。海绿石是一种绿色粘土矿物,是由海水中硅、铝、铁的胶体吸附钾离 2-子而成。磷质沉积,磷主要以HPO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表层海水含磷量低,4 难以沉积。海洋的下层由于有机物体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PO的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25 形成胶磷石[Ca(PO)]。胶磷石和其它沉积物共同组成磷灰岩。当含磷量较高时342 形成磷矿床。 64 D. 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生物,当它们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生物礁,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在这种环璋中,珊瑚虫不断繁生,其骨骼逐渐堆积成礁。如果珊瑚环绕岛的岸边生长,形成岸礁,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珊瑚围绕海底隆起的边缘生长则形成环状的礁体,称为环礁。 11. 有色金属, 黑色金属主要指铁、锰、铬及其合金,如钢、生铁、铁合金、铸铁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称为有色金属。 12. 热液矿床概念,根据温度可分为哪几类 通过含矿流体,包括气相、液相、超临界流体,作用而生成的矿床称为热液矿床或气化热液矿床。 A. 传统分类, 按照矿床的形成温度将热液矿床划分为, 1) 汽化—高温热液矿床, 2) 中温热液矿床, 3) 低温热浪矿床。 B. 按成矿地质环境, 1. 伟晶岩型矿床 65 2. 矽卡岩型矿床 3. 斑岩型矿床 4. 火山—次火山型矿床 5. 碳酸盐弄矿床 6.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13. 地质测量的概念,不同勘探阶段地质图的比例尺 66
本文档为【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笔记及部分真题_John_Sun】,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2KB
软件:Word
页数:8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