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举报
开通vip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 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前沿》2008年第1期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 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强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商学院银川750000) [提要]红寺堡曾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片荒漠,自1998年以来借助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和生态移 民政策,在很短的时问内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闽出了一个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对西部贫困地区 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 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前沿》2008年第1期 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 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强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商学院银川750000) [提要]红寺堡曾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片荒漠,自1998年以来借助扶贫扬黄灌溉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和生态移 民政策,在很短的时问内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闽出了一个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对西部贫困地区 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依据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红寺堡扶贫扬黄生 态移民开发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工程生态移民城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08]l一0O62一O6 红寺堡在宁夏人的记忆中,就是中部干旱带上的一片荒漠,虽然与黄河近在咫尺,却享受不到黄河水的恩泽,那里常 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自1996年7月红寺堡成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指挥部所在地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短短7年间,他们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务实创新,拼搏奉献”的红寺堡精神,开垦荒地4O万亩,安 置移民17万人,植树造林,禁牧封育,种植特色农产品.精心设计规划城市规模,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逐步 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使昔日的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在沙丘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如今的红寺堡, 农田成片,绿树成行,街道宽阔,楼房林立,学校,广场,医院,商场设施齐全,充满生机.红寺堡人依托扶贫扬黄灌溉 工程和生态移民政策闯出了一个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对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 ,红寺堡概况 (一)地理位置 红寺堡开发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腹地,位于烟筒山,大罗山和牛首山三山之间,东临盐池,西接中宁,南起同心, 北连利通区,灵武,东西长约8O千米,南北宽约4O千米,区域面积1999.12平方千米(红寺堡开发区志P3).海拔1240 ~ 1450米,为山问盆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问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年 际变化大,平均降雨量为277毫米,多集中于7月一9月,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空气干燥,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 52.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着名的荒漠区. (二)历史沿革 “红寺堡”之名始于明朝,历史上为屯军之地.新中国成立后,红寺堡分属宁夏同心县,中宁县,盐池县和吴忠市. 1996年5月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仪式在红寺堡举行,同年7月红寺堡被确定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所 在地.1998年9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35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红寺堡开发区工委和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1998年l2月31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 文件指出,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红寺堡开发区工委实行一套人员 *[作者简介]强毅(1962一),女,陕西长安人,硕士,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 研究.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 62? 两块牌子,为县级单位,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民政局,社会事业 局.1999年1月30日,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与 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牌仪式在红寺堡开发区双井举行,红寺堡开发区正式成立.红寺堡镇作为开发区党工委和管理 委员会所在地,是开发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行政区划 红寺堡开发区总面积1999.12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7万人,全部来自宁夏南部山区,是开发区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政府 生态移民政策,搬迁安置的同心,海原,原州,彭阳,西吉,隆德,泾源7县(区)生活在贫困带上的贫困户.开发区现 辖两镇两乡(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JiI乡),42个行政村,已开发土地4O万亩,以红寺堡镇为中心形成了2.4 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建筑面积4O万平方米,城市人口近2万.2002年1O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宁 政发[2002]93号)决定,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 二,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城镇化模式的形成 红寺堡镇的城镇化过程,得益于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它的形成发展与该工程的论证,申报和建设息息相关,可以 说红寺堡镇就是扶贫扬黄工程的产物. (一)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城镇化模式的形成背景——扶贫扬黄工程 1,工程概况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一项造福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贫 困群众的”救命工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积 极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生态移民政策,为改善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 收入,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简称”1236”工程:即解 决1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开发200万亩土地,投资3O亿元,用6年时间基本建成.) 该工程一期工程由红寺堡开发灌区和固海扩灌区组成,涉及宁夏南部山区六县和革命老区的盐池,同心两县,这里水 资源极度匮乏,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灾害频繁,历来有”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之说.加上人口的迅速增 长,致使土地垦殖过度,自然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剧烈.到2O世纪9O年代中期,仍然有近100万人缺粮,缺水,挣 扎在贫困线上.有近400万头牲畜因缺水,缺草而死亡,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以至全 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从8O年代起,党中央,国务院及宁夏自治区政府就一直在致力于解 决这里的贫困问题,1993年李瑞环同志来宁夏视察,了解到当地人民严酷的生活状况后,立即指示着名水利专家钱正英率 农林水利专家组到宁夏考察,帮助宁夏解决”西海固”人民的脱贫问题 1994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农林水利专家组来宁考察,了 解到宁夏靠近黄河两侧300米左右有数百万亩连 片集中,地势平坦的易垦荒地,水能,电能优势明显,具备建设扬黄工程开发扶贫新灌区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开发 建设扬黄灌区,解决宁南山区100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构想.专家组回京后,立即向全国政协提交了 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下载外出学习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学校考察报告项目考察报告模板 ,李瑞环 同志指示将考察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写成《关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扬黄扶贫灌区作为大柳树工程第一期工程的建议案》上报党中央, 国务院.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于1995年12月正式批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立项,并作为重点工程列入 国家”九五”计划.1996年5月11日,经过近3年的考察论证后,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仪式在红寺堡灌区一号泵 站举行.同年7月红寺堡被确定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所在地.1998年8月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全线开工 建设.2002年一期扬水工程基本完成,2004年二期固海灌溉工程顺利完成. 2,移民安置与城镇化 开发区成立以来,管委会本着”边建设,边安置”的原则,按照”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脱贫,五年致富”的目 标,借助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带上脱贫无望的人口落户红寺堡. 1998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在红寺堡实施移民开发试点工作,6月29日,总指挥部召开了移民开发试点工作 动员会议,部署有关移民迁出县各项工作任务,经过半年的努力,当年安置了第一批移民1172户6190人.1999年1月红 寺堡开发区工委和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全面负责对已经开发完建的工程和搬迁到位的移民进行接管. 1999--2001先后搬迁7.6万多人.2002年根据国家易地搬迁试点工程计划,自治区政府决定今后红寺堡移民计划全部安排 生态移民,自治区不再下达移民安置计划,要求各移民县成立实施国家易地移民领导小组,并在纪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 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生态移民农户的调查摸底,户口登记,建档立卡及移民资格审查等工作;红寺堡开发区负责资金, 土地分配,农田防护林,乡村道路和人畜饮水等工程的建设.2Oo2——2Oo5年,开发区搬迁安置生态移民4.7万多人,其 ? 63? 中干部33名,教师8O名,开垦利用荒地13.65万亩.到2006年开发区人口达到17万,建成两镇两乡,42个行政村,并 以红寺堡镇为中心形成了2.4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建筑面积4O万平方米,城市人口接近2万. 为了建好这座荒漠上的新兴城市,使刚刚搬迁安置的山区移民尽快脱贫致富,开发区管委会,一方面在农村建成高标 准畦田12.2万亩,其中2000亩以上高标准节水示范区5处,配套及维 修渠道建筑物4050座,维修支,斗,农渠820千 米,整修乡村道路220千米,维修防洪工程20.9千米,打水窖i.i万多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7.6平方公里,实现了 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桥,涵,闸,槽,口相互配套的目标,为搬迁移民的脱贫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创造条件,确 保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以红寺堡镇为中心,精心设计城市建设蓝图,科学规划市政布局,严格施工质 量,认真做好水,电,通讯和市内交通道路建设工程,新建15座变电所,开通无线电话450系统,实现了开发区信号的全 面覆盖.修建道路9条,全长195.2千米,形成了联系中心集镇和乡村的道路网络.市区内各类企业869家,其中个体批 发134家,零售业590家,餐饮108家.学校,医院,商场和中心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善,街道宽阔,楼房林立,贸易活跃, 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摆脱贫困的同时,走上了城镇化道路. 三,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城镇化模式的效应 (一)社会效益 该模式借助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短短7年的时间内,在一片荒漠上迅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依靠政府 优惠的移民开发政策,使祖祖辈辈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西海固”人,摆脱贫困变成了城里人,实现了移民开发与城市化同 步进行的”双赢”目标,降低了扶贫成本,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搬迁农民迁人红寺堡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由过去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变为现在的灌溉农业),而且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器,享受到了开 发区提供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条件,他们既可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也可就近打工,经 商,拓宽了脱贫致富的空间,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效应 开发区1998年开始移民,1999年开始平田整地,种植农作物,实现了当年生产当年收获.随着开发区建设规模的逐 步扩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搬迁移民的经济收人逐年提高,开发区的经济效益迅速显现. 红寺堡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地方财政收人农民人均收人粮食产量年份 (亿元)(万元)(万元)(元)(万千克) 200188577671233002525.2 20021632811407435003968.7 20032.6596183876314786003.8 20043.8396228586416696804.9 20055.3512315324021880.29566 (资料来源《红寺堡灌区开发志》:PI38PI54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由上表可见,到2005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5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 i.96亿元,i.55亿元和i.84亿元.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 4O:25:35提高到2005年的37:29:34. 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年均增长33.8oA;实现地区地方财政收人2402万元,同比增长17.8,农民人均收人 1880.2元,同比增长12.94oA,是搬迁前的3倍多.上述四项指标增幅位居宁夏前例,特别是GDP,财政收人增长速度分 别超过宁夏的4倍和8倍,实现了GDP两年翻一番,财政收人一年翻一番的增长目标. (三)生态效应 红寺堡年平均降雨量为2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52.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严 重.自开发区成立以来,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以红寺堡镇为中心,提出了”南保水土中治沙,扬黄灌区林网化”的生态建 设方针,坚持宜林则林,宜封则封,封造并举的原则,以保护,恢复和发展生态植被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牧封 ? 64? 育,围城,围乡,围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截止2006年.累计完成人工林102.6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栽植5O米防 风林带6O条,总长80公里.林木成活率达85oA以上,植被覆盖率为65,城市绿化率为4O,开发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 好转. 四,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城镇化模式的特点 (一)依托工程,政府带动 红寺堡开发区是自治区直接抓的扶贫扬黄工程,从项目的论证申报,到开工建设,再到移民开发,都是由政府直接操 作和实施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宁夏自治区政府对这项工程的高度重视.此外,在开发区的设置,移民安置, 国有土地的综合利用和财力保障等方面,各级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就没有开 发区,更谈不上红寺堡的城镇化. (二)市场驱动,短期扩张 红寺堡镇的城市建设,自治区政府仅投资5300万,其余资金全部来自民间.开发区工委,管委会按照”配套齐全,适 当超前,特色鲜明”的建设要求,始终把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城市人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壮 大农贸市场”五个环节,在1998-2005年开发区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采取建立工业园,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 出让拍卖煤炭资源探矿权等方式,共吸引民间资金2个多亿,是政府投资的4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起到的 拉动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确保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其他地方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才能取得的成果. (三)移民开发与城市化过程相结合 城镇化过程是工业替代农业,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剥离”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虽然过 程相同,但方法和途径皆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城镇化模式.红寺堡城镇化模式,是农村移民的老模式和城市建设新 机制的有机结合过程,而实现这一结合的”平台”就是红寺堡扬黄扶贫工程.红寺堡人依托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工程指 挥部所在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借助于国家的生态移民政策,使那些贫困移民通过异地安置,生产致富,变成 了”城里人”,闯出了一个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对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无需要”埋单”的城市建设用地 “ 一 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红寺堡原来是一片荒漠,所有土地都是国家的,在城市开发中不存在从集体和农 民手中征用土地的问题,更不存在老城市建设中的拆迁安置等问题,因此,红寺堡的城市建设用地几乎是无成本的,不需 要”埋单”的开阔平坦的土地资源,为红寺堡城市建设提供了最让人羡慕的发展空间,这是其他地区城市建设所不可比拟 的. (五)区位优势与产业支撑相结合 红寺堡地处宁夏腹地,吴忠市中心,境内有盐兴,滚新,黄同,恩红等骨 干公路纵横交错.国家计委,铁道部和自治 区确定的中太铁路和中盐高速公路也由此而过,目前已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使红寺 堡成为宁夏中部的交通枢纽和”旱码头”,加上这里丰富的煤炭,沙石,黏土和劳动力资源.为红寺堡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 强有力的发展后劲.随着开发区建设的突飞猛进,这里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以煤炭加工,建材和农产品加工 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不仅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产品的就近加工,增加了农民收入,加 快了贫困农民的致富步伐;而且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经济效益,为红寺堡城镇化提供了重 要的产业支撑. 五,红寺堡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红寺堡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1,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 目前,红寺堡的工业化,城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城带乡的能力较弱.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较低,各项城市功能较弱. 2,农业产业水平低,主导产业不鲜明 近年来,红寺堡粮食产量快速增加,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移民开发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 低,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主导产业不鲜明,产业链还 ? 65? 很脆弱,产业聚集度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3,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 红寺堡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及地区生产总值统计表 指标(万元)总计2001妊2002焦2003妊2004妊2005妊 地方财政收入1237437638642402 地区生产总值143689885716328265963839653512 第一产业增加值5385312746490126841380919596 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281941215279890515476 第三产业增加值532364764571786331568218440 (资料来源:红寺堡灌区开发志P138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由上表可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呈快速增加趋势,但总体规模偏小,财政收入相对与迅速发展的开发 区经济而言,可谓”杯水车薪”.由于财力不足,城市开发后劲不足,许多基础设施不能进一步完善,公交,公厕,绿地, 停车场及休闲娱乐设施明显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4,人口整体素质较差 这里的聚集了全区8县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农业科技人 才,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视野不宽,部分居民的卫生意识,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公德意识,社会 责任感不强,人口整体素质与其发挥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有较大差距. 5,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很大 开发区人口近一两年内将达到2O万人的规模,农村至少有4万剩余劳动力,且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市周围,.虽然开发 区工业企业能够吸纳一部分人就业,但与2O万的人口规模相比,就业空间太小,就业压力很大.近年来,自治区,开发区 各级政府虽然积极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但由于总体上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务工人员无专业技术和资格证 书,不仅影响了外出务工的规模,而且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二)从红寺堡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1,行政编制不到位,体制制约严重, 1998年9月5日,红寺堡开发区工委和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时,是按照县级编制设立的.一套班子,两块牌 子,在实际运作中也是按县级编制进行的,但在体制上却不能享受县级待遇,行政编制至今不能到位,尚属”黑户”,从而 大大影响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一些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由于 投资者持观望态度,资金不到位,难以开工.由于行 政编制不到位,体制不顺,无形中增大了行政管理成本,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2,发展社会事业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财政收入低,居民尚不富裕,国家扶持资金极为有限,水,电,路灯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医疗,文化等 公益事业的投人还不能得到长效的资金保证,致使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仍然很低,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社会事 业组织运转困难. 3,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开发区现有学校21所,学生5432人,中小学教师153名,且多数教师来自山区,有的还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因此, 师资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人口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的提 高,难以满足城镇化对人口素质的提升要求. 六,对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 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当前,宁夏的城镇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7年 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达46;2006年我国为43,宁夏为37.5,宁南山区除盐池县和原州区外,其他六县平均不到ION, 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宁夏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统筹考虑生态移民走城镇化道路的问题,这是宁夏解决南部山 ? 66? 区贫困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突破口.针对生态移民本身素质低下和宁夏山区城镇化水平过低 的现状,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适合贫困地区的城镇化道路,也是生态移民开发模式的重要选择. (一)发挥小城镇的优势,引导贫困人口由山区向城镇自发移民 1,利用小城镇本身基础设施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及市场较为活跃等优势,引导贫困人口由山区向城镇进行自发移 民,鼓励移民自由择业和创业,政府要给以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就宁夏来讲,由于地域范围小,山区人口向小城镇集 中,距离近,迁移成本低,这是宁夏低收入,低素质贫困人口的最佳选择.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大大缩小了 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农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遍布农村的小城镇将成为今后农村二,三产业的 集中地,农村商品,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2,政府要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对自找出路,投亲靠友,自行搬迁的生态移民,由地方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在 城镇区主要街道和小城镇附近的国道两侧为移民无偿划拨商业用地,吸引生态移民中有一定自筹资金能力的能人移人城 镇,转入第三产业;免收移民的农业税以及营业所得税,免收同移民相关的项目在建设期间的税费,免费落户,提供相应 的免费培训与帮助;移民中的贫困户在脱贫前,仍然享受扶贫政策待遇;在校接受教育的移民子女,家庭确有困难者,免 收学杂费;给移民中的困难户发放扶贫医疗卡,享受减免医疗费待遇等.同时要加强小城镇(以及条件适宜地区)自身的 建设,利用其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市场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移民迁入或在其周围定居. 3,停止对迁出区的开发,建设活动,要解除生态移民迁移的后顾之忧,增强其迁出的决心与动力,实现生态移民向城 镇的自然流动,巩固移民成果.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城镇化的前提是资本的集中和产业的发展,如果不积极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城市的自我发展能 力,那么移民的迁入不仅不会带来城镇经济的繁荣,反而会成为城镇的负担.如果进入城镇后的移民无事可做,生活状况 恶化,就会出现回流,生态移民就是失败之举.因此,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必须加快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培养,积极 做好商贸市场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与经济活力,巩固移民的成果. (三)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发展相关的服务产业 主导产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存在着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前瞻效应是主导产业对以此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 料的产业的影响;回顾效应是主导产业对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旁侧效应是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在 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流通产业发展滞后,流通渠道不畅,致使农产品生产出 来之后不能顺畅地进入消费领域,不仅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也阻碍了最具吸纳劳动力的第三 产业的发展,使城镇包容能力大大降低.为此,在生态移民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培育流通队伍,为农 产品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商品流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的城镇化 过程,增强城市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总之,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应该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 设,没有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难以摆脱贫困,而且会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生态移民, 生态环境建设和地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的支撑,融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把脱贫致富与城市化进程结 合起来,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变为城市人口,贫困地区才能真正纳入城市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室信息[Z].第957期,2004,4,21. [2]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红寺堡灌区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告[R].2002,7. [3]宁夏统计年鉴[Z].2001,2002,2003. [4]王昭耀.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00,(8). [5]李宁.宁夏吊庄移民[M].民族出版社,2003. [6]刘学敏,陈静.对西北地区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2). [7]红寺堡灌区开发志[Z].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嘉惠) ? 67?
本文档为【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22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