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全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全解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全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全解 1.《公输》 一、文学常识 选自《墨子?公输》,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是一本论辩性散文集。墨子,名翟(不写“瞿”),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主张是“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本文通过记叙墨子止楚攻宋的行为,重在阐发其“非攻”的思想主张。 二、句读停顿 1、荆之地 / 方五千里,宋之地 / 方五百里 2、公输盘之攻械 / 尽,子墨子之守圉 / 有余 三、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全解
人教版九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语文下文言文全解 1.《公输》 一、文学常识 选自《墨子?公输》,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是一本论辩性散文集。墨子,名翟(不写“瞿”),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主张是“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本文通过记叙墨子止楚攻宋的行为,重在阐发其“非攻”的思想主张。 二、句读停顿 1、荆之地 / 方五千里,宋之地 / 方五百里 2、公输盘之攻械 / 尽,子墨子之守圉 / 有余 三、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公输盘不说) ?“距”通“拒”抵挡(子墨子九距之 / 子之所以距我) ?“圉”通“御”,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诎) 2、一词多义 ?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代词,这类) 子墨子闻之 / 请说之 / 言之王 /(代词,代这件事) 而欲窃之 (代词,代它) 愿借子杀之 / 九距之(代词,代他) 荆之地 / 宋之地 / 江汉之鱼鳖鼋鼍 / 攻城之机变 / 公输盘之攻械尽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之所以距 / 公输子之意 / 臣之弟子(助词,的) 子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主谓之间,不译) ?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公输盘诎,而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承接) 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宋无罪而攻之 / 知而不争 / 争而不得(表转折)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 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表转折,一说表承接)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修饰,一说承接)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给,替)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给)(制造) 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当作,作为) 为与此同类 / 必为有窃疾矣 / 此为何若人 /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是) 夫子何命焉为(“焉为”合用,表疑问语气) ?以:将以攻宋(拿,用)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以为,认为) 以牒为械(把,用) 吾知所以距子矣 / 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连用,用来„„的方法) ?于:起于鲁(从) 而至于郢(到)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今有人于此(在) 胡不见我于王(向) ?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然而) ?说:公输盘不说(通“悦”) 请说之(解说) ?见:见公输盘(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1 子墨子见王(拜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争: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争夺) 知而不争 (劝谏) ?类:不可谓知类 (事理) 为与此同类 (类别) 四、古今异义 1、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用来„„的方法(古);表结果的因果关系连词(今)。 2、子墨子再拜:两次(古);再一次(今)。 3、虽杀臣:即使(古);虽然(今)。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即使这样(古);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今)。 5、请献十金: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古);指金银或金属(今)。 6、舍其文轩:彩饰(古);文字或文章(今)。 7、方五千里:方圆(古);方形的物体(今)。 五、翻译全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的力量,杀了他。” 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服了他的话。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现在这里有个人抛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2 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 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 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 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 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是同一种类型。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理屈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 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六、内容理解 1、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或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2、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3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 战不辞劳苦、见义勇为的精神。 3、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 说服公输盘,使其理屈词穷 (“吾义固不杀人”,请君入瓮) ?说服楚王,使其理屈词穷(运用 比喻、对比、类比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道义上的谴责)?模拟攻守取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实力上的折服)。 4、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地大物博)和宋国的土地、物产(贫穷弱小,资源匮乏)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5、课文用“九设”、“九距”表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圉有余”交代激战的结果,用“诎”点明公输盘黔驴技穷。 6、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宋何罪之有, 7、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8、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9、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10、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 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 11 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 12、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的是锋利巧妙的言辞, 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1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14、 “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15、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七、人物形象 墨 子:爱好和平,机智善辩,镇定从容,不畏强权。(注:爱国作为备选答案) 公输盘:阴险狡诈,凶狠毒辣。 楚 王:霸道强硬,狡诈虚伪,贪婪好利。 八、课外拓展 1、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不写“默”守“陈”规),比喻只按老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做事,不求革新改进。 3、对联: ?公输造梯失慧才 墨子说楚赢正义 ?墨子有备公输败 公输不胜楚王屈 ?讲道理公输无语 展实力楚王屈服 4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 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 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 (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5)喻: 7)然:这样。 了解,明白。 (6)则:如果。 (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三、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 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 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书下注释 ?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5, [池]护城河。,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9,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 [畔]通“叛”。 ? [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三、补充内容 1、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逃离。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 2、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代词,它, 多助之至,动词,到, ,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6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 天下顺之 ,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四、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五、课文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六、文章结构及主旨 1、段意 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 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层:,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5—9句,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 2、文章主旨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3.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 7 夫(f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吓 (h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而,表承接)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而,表修饰)视之曰:‘ 吓我邪(yã),”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 chú【下同】)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â)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吓唬(此处作动词,读xià)我吗,” 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1 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 2 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诵课文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句读停顿 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 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 8 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 / 必以情 (根据,按照)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 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 (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 ?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 ?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忠诚(今) 五、课文十 年 春, 齐 师 伐 我 。 公 将 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 军队 攻打 我们鲁国,鲁庄公 将要迎战。 曹刿(guì)请 见 。 其 乡人曰:“肉食者 谋 之 , 又 何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 间(jiàn)焉,” 刿 曰:“肉食者 鄙(bǐ), 未能 远 谋。” 乃 入 参与 呢, 曹刿 说:“大官们 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 9 见 。 问 :“何 以 战,”公曰:“ 衣食 所 安 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安生的东 , 弗敢 专也, 必 以分 人 。” 对 曰:“ 小 惠 未 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 徧 , 民 弗 从 也 。” 公 曰:“ 牺牲 玉帛(bó), 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 弗 敢 加也, 必 以 信 。”对曰:“ 小信 未 孚(fú), 从来不敢虚报,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 神 弗 福 也 。” 公 曰 :“小 大 之 狱 , 虽 不能 神 是 不会 保佑您的。” 庄公 说 :“ 大大小小 的 案件, 即使 不能 察 , 必 以 情 。”对曰: “ 忠 之 每件都了解的很清楚,但一定以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 属也, 可 以 一 战 , 战 则 请 从 。” 事 ,可以 凭这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伐:讨伐;见:接见;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鄙:目光短浅;以:凭借;安:养;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徧:通“遍”,遍及,普遍;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古:虚报;今:增加,添加);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可:可以;以:凭借;】 公 与 之 乘 ,战 于 长勺 。 公 将 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 鼓 之。 刿 曰:“未可。”齐人 三 鼓 。 刿 曰:“ 可 击鼓进军, 曹刿 说:“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曹刿 说:“ 可以 矣 。” 齐师败绩。 公 将 驰 之。刿 曰:“ 未 可。” 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下 视 其 辙 , 登 轼 而 望 之 ,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 曰:“ 可 矣 。” 遂 逐 齐师。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鼓:击鼓进军;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逐:追赶、追击;】 既 克 , 公 问 其 故 。 对 曰:“夫(fú)战, 战胜 以后,鲁庄公 询问 取胜的 原因。曹刿 回答说:“打 仗 , 勇 气 也。 一 鼓 作 气 , 再 而 衰 , 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 三 而 竭 。 彼 竭 我 盈 , 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 故 克 之。 夫 大国, 难 测 也 , 惧 所以 打败了 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 推测(它的情况) ,怕的 有 伏焉。吾 视 其 辙 乱 , 望 其 旗靡(mǐ), 故 是有埋伏。我 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 逐 之。” 下令追逐他们。”【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发语词;作:振作;再:第二次;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倒下】 六、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10 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齐师伐我;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 远谋。 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9、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1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 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 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5、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七、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11 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亲临前线担任统 帅。 八、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 ?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6.《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 《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逐句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容貌美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窥(kuī)镜:照 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有(一)天清晨,(他)穿戴好衣服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 个更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比得上。 ——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2 复:又。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旦日:明日,第二天。 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如。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弗如:不如。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私:动词,偏爱 畏:害怕 欲:想要 暮,夜晚。寝,躺在床上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美,认为……美。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 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朝:朝廷。 见:拜见。 诚:确实。知:知道。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以,动词,以为, 认为。 于,比。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方:方圆。 13 左右: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全国 蔽,受蒙蔽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 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受:同“授”。给予,付予。 ——齐威王说:“好(想法)~”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 可得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 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期(jī)年:满一年。 ——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朝拜。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向齐国来朝见(称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 战胜敌国 二、词语积累 1、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14 2、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3、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处所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4、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在早晨 服:穿戴。 (3)私我也: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5、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三、阅读探究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 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 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 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总结迁移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 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15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 的问题?(2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语言委婉含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让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 厉王。 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 7. 愚 公 移 山 一、全文带点字解释及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达几万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且:将。 面:面对~向着。 居:居住。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这两座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聚:聚集。 室:家。 谋:谋划~商量。 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 毕:尽。 平:铲平。 指:直。 于:到 (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杂然相许。 (((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6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以:凭借。 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曾”应读音为“zēng”~释为“乃”~即“竟然” 之意~可以译为“连……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损:削减。 之: 这样的。 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 诸:相当于“之于”。 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遂:于是。 率:带领。 荷:负荷、挑。 子孙:儿子和孙子。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于:到。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遗:遗留。 龀:换牙。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到换牙的年龄,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易:变换。 始:才。 反:同“返”~返回。 焉:语气助词。 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 止:阻止。 甚:过分。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讥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以:凭。 余:剩余。 毛:草。 其: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这么多)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长息:长叹。 彻:通。 若:比得上。 北山愚公长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孤儿都比不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虽:即使。 焉:语气助词。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穷匮:穷尽。 何:什么。 苦:愁。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又)愁什么不能铲平(这两座山)呢,“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同“无”~没有。 应:回答~回应。 17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操:持~拿。 之:的。 之:代词~代“这件事”。 已:停止。 于:向 手持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了这件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命:命令。 负:背。 厝:同“措”~放置。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置 在雍州的南面。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阴:山之北~水之南。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高地了。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2(何苦而不平, (又)愁什么不能铲平(这两座山)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且焉置土石, 4. 况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5(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7.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借你的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8.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9.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0(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列子》或《列子.汤问》 。本文的文体是 寓言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 彩,历来脍炙人口。 2(本文作者名 寇 ,又名 御寇 ,郑国人, 战国 前期 道家 代表人物之一。 3(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 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 的道理。 4.内容梳理: 第一段:交代太行、王屋两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和地理位置。 第二段:写愚公决定移山并在家人、邻里的支持帮助下付诸行动。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予以反驳并表达了对移山终能成功的信心。(*对比) 以上三段依次写到的移山面临的困难:两山高大——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 嘲笑。 第四段:愚公之举惊动山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山。 18
本文档为【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全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08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