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污水厂计算说明

污水厂计算说明

举报
开通vip

污水厂计算说明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CODcr≤320mg/L;BOD5≤180mg/L;SS≤180mg/L;TN≤32mg/L;NH3-N≤24mg/Ll;TP≤3.6mg/L。 设计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格栅. 设计中选择二组格栅,N=2组,每组格栅与沉砂池合建,每组格栅的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 1.格栅的间隙数 式中  n—格栅栅条间隙数(个); Q—设计流量(m3/s) α—格栅倾角(°); N—设计的格栅组数(组); ...

污水厂计算说明
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CODcr≤320mg/L;BOD5≤180mg/L;SS≤180mg/L;TN≤32mg/L;NH3-N≤24mg/Ll;TP≤3.6mg/L。 设计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格栅. 设计中选择二组格栅,N=2组,每组格栅与沉砂池合建,每组格栅的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 1.格栅的间隙数 式中  n—格栅栅条间隙数(个); Q—设计流量(m3/s) α—格栅倾角(°); N—设计的格栅组数(组); b—格栅栅条问隙(m); h—格栅栅前水深(m); v—格栅过栅流速(m/s)。 设计中取h=0.8m,v=0.9m/s,b=0.02m,α=60° 2.格栅宽度 式中    B—格栅宽度(m); S—每根格栅条的宽度(m)。 设计中取S=0.015m 3.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式中    h1—水头损失(m); β—格栅条的阻力系数,查表β=2.42 ; k —格栅受污物堵塞时的水头损失增大系数,一般采用k=3。 4.格栅部分总长度  式中  L—格栅部分总长(m); H1—格栅明渠的深度(水深+超高) 5. 进水与出水渠道 城市污水通过DN1350mm的管道送入进水渠道,格栅的进水渠道与格栅槽相连,格栅与沉砂池合建一起,格栅出水直接进入沉砂池,进水渠道宽度B1=B=1m,渠道水深h1=h=0.8m。 (二).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是常用的型式,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流动.平流式沉砂池由入流渠、出流渠、闸板、水流部分及沉砂斗组成.它具有截留无机物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和排沉砂方便等优点。所以污水厂选择平流沉砂池与格栅合建。 设计中选择两组平流沉砂池,N=2组,分别与格栅连接,每组沉砂池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 1.沉砂池长度 式中    L—沉砂池长度(m); v—设计流量时的流速,该设计中取0.25m/s; t—设计流量时的流行时间,该设计中取30s。 2.水流过水断面面积 式中  A—水流过水断面面积(m2); Q—设计流量(m3/s). 3.沉砂池宽度 式中    B—沉砂池宽度(m); h2—设计有效水深(m),该设计中取0.8m。 每组沉砂池设两格 4.沉砂室所需容积 式中  Qˉ — 平均流量(m3/s);该设计中为0.70786 m3/s X  — 城市污水沉砂量(m3/106m3污水),该设计中取:30 m3/106m3污水; T  — 清除沉砂的间隔时间(d),该设计中取2d。 5.每个沉砂斗容积 式中  V0—每个沉砂斗的容积(m3) n—沉砂斗个数(个)。该设计中取每个分格有2个沉砂斗,共有n=2*2*2=8个沉砂斗。 6.沉砂斗高度 沉砂斗高度应能满足沉砂斗储存沉砂的要求,沉砂斗的倾角α>60° 式中    h′3 — 沉砂斗的高度(m); f1—沉砂斗上口面积(m2),该设计中取1.24m*1.24m; f2—沉砂斗下口面积(m2),该设计中取0.5m*0.5m。 设计中取沉砂斗高度0.65m,校核沉砂斗角度tanα=2*0.65/(1.24—0.5)= 1.77,α=60.4°>60°。 7.沉砂室高度 采用重力排砂 式中  h3 —沉砂室高度(m); I —沉砂池底坡度,该设计中取0.02; L2 —沉砂池底长度(m)。 8沉砂池总高度  式中  H—沉砂池总高度(m); h1—沉砂池超高(m),该设计中取0.3m。 9.验算最小流速 式中  Vmin — 最小设计流速(m/s),该设计中采用V≥0.15m/s; Qmin — 最小流量(m3/s),该设计中采用0.75* Qˉ; n1 — 沉砂池格数(个),最小流量是取1; Amin — 最小流量时的过水断面面积(m2)。 10.出水管道 出水采用薄壁出水堰跌落出水,出水堰可保证沉砂池内水位标高恒定,堰上 水头为:          式中    H1—堰上水头(m); Q1 — 沉砂池内设计流量(m3/s) m — 流量系数,该设计中取0.4; b2 — 堰宽(m),等于沉砂池宽度。 出水堰自由跌落0.1~0.15m后进人出水槽,出水槽宽1m,有效水深0.8m,水流流速0.62m/s,出水流入出水管道。出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800mm ,管内流速v2=0.90m/s,水力坡度i=1.20‰。 11.排砂管道 采用沉砂池底部管道排砂,排砂管径DN=200mm。 (三).沉淀池 水厂采用辐流沉淀池,进出水的形式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设计中选择二组辐流沉淀池,N=2组,每组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从沉砂池流来的污水进入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流人辐流沉淀池。 1.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式中    F —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2); Q — 设计流量(m3/s); q′— 表面负荷[m3/(m2·h)],该设计中取2. m2 2. 沉淀池直径 式中    D — 沉淀池直径(m); 3. 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 — 沉淀池有效水深(m); t — 沉淀时间(h),该设计中取t=2.0h。 4.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按去除水中悬浮物计算 式中  Q — 设计流量(m3/s); C1 — 进水悬浮物浓度(mg/L); C2 — 出水悬浮物浓度(mg/L),该设计中C2=10mg/L; K2 — 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γ— 污泥容重(t/m3),约为1; P0 — 污泥含水率(%)。 设计中取T=1/6d,p0=97% 辐流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周边传动刮泥机的周边线速度为 2~3m/min,将污泥推人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将污泥排出池外。 5. 污泥斗容积 辐流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i=5%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 将污泥推入污泥斗,设计中选择圆形污泥斗,污泥斗上口半径1.4m,底部半径0.6m,倾角α=60° 污泥斗容积 式中  V1 — 污泥斗容积(m3); h5  — 污泥斗高度(m); r1  — 污泥斗上口半径(m); r2  — 污泥斗下口半径(m)。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体积 式中    V2 —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体积(m3); h4 —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R — 沉淀池半径(m); r1 — 污泥斗上口半径(m); i — 池底坡度。 沉淀斗总容积 6. 沉淀池总高度 式中  H — 沉淀池总高度(m); h1 — 沉淀池超高(m),该设计中取0.3m; h3 —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m),该设计中取0.3m。  7. 进水集配水井 辐流沉淀池分为二组,在沉淀池进水端设集配水井,污水在集配水井中部的 配水井平均分配,然后流进每组沉淀池。 配水井的中心管径 式中  D2 — 配水井内中心管径(m); v2 — 配水井内中心管上升流速,该设计中取0.7m/s。 配水井直径 式中    D3 — 配水井直径(m); v3 — 配水井内污水流速,该设计中取0.3m/s。 8.进水管及配水花墙 沉淀池分为二组,每组沉淀池采用池中心进水,通过配水花墙和稳流罩向池 四周流动。进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1000mm ,管内流速1.15m/s,水力坡度1.42‰,进水管道顶部设穿孔花墙处的管径为1400mm。 沉淀池中心管配水采用穿孔花墙配水,穿孔花墙位于沉淀池中心管上部,布置6个穿孔花墙,过孔流速: 式中    v3 — 穿孔花墙过孔流速(m/s); B3 — 孔洞宽度(m),该设计中取0.3m; h3 — 孔洞的高度(m),该设计中取0.8m; n3 — 孔洞的数量(个),该设计中取8个。 穿孔花墙向四周辐射平均布置,穿孔花墙四周设稳流罩,稳流罩直径3m,高2m,在稳流罩上平均分布φ100的孔洞300个,孔洞的总面积为稳流罩过水断面的15%。 9.出水堰 沉淀池出水经过双侧出水堰跌落进入集水槽,然后汇人出水管道排入集水井。出水堰采用双侧90°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堰顶宽0.16m,深0.08m,间距0.05m,外侧三角堰距沉淀池内壁0.4m,三角堰直径为33.2m,共有496个三角堰。内侧三角堰距挡渣板0.4m,三角堰直径为32.0m,共有478个三角堰。两侧三角堰宽度0.6m,三角堰堰后自由铁跌落0.1-0.5m ,三角堰有效水深为: 式中  Q1 — 三角堰流量(m3/s); H1 — 三角堰水深(m)。 三角堰堰后自由跌落0.15m,则堰水头损失0.19m。 10.堰上负荷 式中  q1 — 堰上负荷[L/(s·m)]; D1 — 三角堰出水渠道平均直径(m)。 11.出水挡渣板 三角堰前设有出水浮渣挡渣板,利用刮泥机桁架上的浮渣刮板收集。挡渣板高出水面0.15m,伸入水下0.5m,在挡渣板旁设一个浮渣收集装置,采用管径DN=300mm的排渣管排出池外。 12.出水渠道 出水槽设在沉淀池四周,双侧收集三角堰出水,距离沉淀池内壁0.4m,出水槽宽0.6m,深0.7m,有效水深0.5m,水平流速0.83m/s。出水槽将三角堰出水汇集送入出水管道,出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1000,管内流速1.15m/s,水力坡度i=1.42‰. 13.刮泥装置 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周边传动刮泥机的线速度为2~3m/min,刮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将污泥推人污泥斗,刮泥机上部设有刮渣板,将浮渣刮进排渣装置。 14.排泥管 沉淀池采用重力排泥,排泥管管径DN300mm,排泥管深入污泥斗底部,排泥静压头采用1.2m,连续将污泥排出池外贮泥池内。 (四).生物处理工艺——厌氧一缺氧一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工艺) 1.设计参数 (1)水力停留时间:该设计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取t=8h。 (2)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该设计中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取XV=3000mg/L。 (3)回流污泥浓度 式中  Xr — 污泥回流浓度(mg/L); SVI — 污泥指数,采用100; r —  系数,采用1.2。 (4)污泥回流比 ′                    式中  R — 污泥回流比; — 回流污泥浓度(mg/L), = 。 解得:R=0.5。 (5)TN去除率 式中    e — TN去除率(%); S1 — 进水TN浓度(mg/L); S2  — 出水TN浓度(mg/L),该设计中取15mg/L。 (6)内回流倍数 2.总有效容积 式中  Q — 进水流量(m3/d); t — 水力停留时间(d)。 厌氧、缺氧、好氧各段内水力停留时间的比值为1:1:3,则每段的水力停留 时间分别为: 厌氧池内水力停留时间t1=1.6h; 缺氧池内水力停留时间t2=1.6h; 好氧池内水力停留时间t3=4.8h。 3.平面尺寸 曝气池总面积 式中  A — 曝气池总面积(m2); h — 曝气池有效水深,该设计中取4.5m 设2个曝气池,每组曝气池面积 每组曝气池共设5廊道,第1廊道为厌氧段,第2廊道为缺氧段,后3个廊 道为好氧段,每廊道宽取7m,则每廊道长 式中  L — 曝气池每廊道长(m); b — 每廊道宽度(m),该设计中取7m; n — 廊道数,该设计中取5. 4.进水系统 (1)曝气池的进水设计 初沉池的来水通过DN1200mm的管道送入厌氧一缺氧一好氧曝气池首端的进水渠道,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m/s。在进水渠道内,水流分别流向两侧,从厌氧段进人,进水渠道宽度为1.2m,渠道内水深1.0m,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 式中  v1 — 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m/s); b1 — 进水渠道宽度(m); h1 — 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反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式中    F — 每座反应池所需空口面积(m2); v2 — 孔口流速(m/s),该设计中去0.4m/s。 每个孔口尺寸为0.5*0.5m,则孔口个数 式中    f — 每个孔口的面积(m2)。 (2)曝气池的出水设计 该工艺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式中  H — 堰上水头(m); Q — 每座反应池出水量(m3/s),指污水最大流量与回流污泥量、回流量之和(0.70786*1.6m3/s); m — 流量系数,该设计中去0.4; b — 堰宽(m);与反应池宽度相等,取7m。 设计中取0.19m。 该生物池的最大出水流量为0.90345+0.70786*1.6=2.04m3/s,出水管管径采用DN1800mm的钢筋混凝土圆管,送往二沉池,管内流速为0.80m/s。 5.其他管道设计 (1)污泥回流管 在本设计中,污泥回流比为50%,从二沉池回流过来的污泥通过两根DN500mm的回流管道分别进入首端两侧的厌氧段,管内污泥流速为0.9m/s。 (2)硝化液回流管 硝化液回流比为200%,从二沉池出水回至缺氧段首端,硝化液回流管道管径为DN1000mm,管内流速为0.9m/s。 6.剩余污泥量 式中    W — 剩余污泥量(kg/d); a — 污泥产率系数,该设计中取0.6; b — 污泥自身氧化系数(d-1),该设计中取0.05; — 平均日污水流量(m3/d); Lr — 反应池去除的ss浓度,Lr=180-10=170mg/L=0.17kg/m3. Sr — 反应池去除BOD5浓度,Sr=180-10=170mg/L=0.17kg/m3. . (5).二沉池 设计中选择二组辐流沉淀池,N=2,每池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进人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流进辐流沉淀池。 1.沉淀池表面积 式中    F —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2); Q — 设计流量(m3/s); q′— 表面负荷[m3/(m2·h)],该设计中取1.4. 2.沉淀池直径 式中    D — 沉淀池直径(m); 3.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 — 沉淀池有效水深(m); t — 沉淀时间(h),该设计中取t=2.5h。 4.径深比 ,合乎(6一12)的要求。 5.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式中    V1 —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m3); Q0 — 污水平均流量(m3/s); R — 污泥回流比(%); X — 曝气池中污泥浓度(mg/L); Xr — 二沉池排泥浓度(mg/L)。 设计中取Q=0.70736m3/s,R=50%。 式中    SVI — 污泥容积指数,该设计中取SVI=100; r — 系数,一般采用1.2; 6.沉淀池总高度 式中      H — 沉淀池总高度〔m); h1 — 沉淀池超高(m),一般采用0.3-0.5m; h2 — 沉淀池有效水深(m); h3 —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m),一般采用0.3m; h4 —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h5 — 沉淀池污泥区高度(m) 设计中取h1=0.3m,h3=0.3m,h2=3.5m 根据污泥部分容积过大及二沉池污泥的特点,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 池底坡度为0.05。 式中      h4 —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r — 沉淀池半径(m)设计中为19m r1 — 沉淀池进水竖井半径(m),一般采用1.0m; I — 沉淀池池底坡度,取0.05 式中      V1 —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m3); V2 —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容积(m3); F — 沉淀池表面积(m2)。 7.进水管的计算 式中    Q1 — 进水管设计流量(m3/s); Q — 单池设计流量(m3/s); R — 污泥回流比(%); Q0 — 单池污水平均流量(m3/s)。 进水管管径取D1=900mm 流速                  8.进水竖井计算 进水竖井直径采用D2=2.0m; 进水竖井采用多孔配水,配水口尺寸a·b=0.5m·1.5m; 共设6个沿井壁均匀分布; 流速v:                  孔距l:                  9.稳流筒计算 筒中流速:v3=0.03~0.02m/s(设计中取0.02); 稳流简过流面积:        稳流筒直径D3:          10.出水槽计算 采用双边90°三角堰出水槽集水,出水槽沿池壁环形布置,环形槽中水流由左右两侧汇入出水口。 每侧流量:Q=0.451725/2=0.225863(m3/s) 集水槽中流速v=0.6m/s; 设集水槽宽B = 0.6m ; 槽内终点水深h2:    槽内起点水深h1:    式中    hk — 槽内临界水深(m); α— 系数,一般采用1; g — 重力加速度。                      设计中取出水堰后白由跌落0.10m,集水槽高度:0.1+0.76= 0.87 m。集水槽断面尺寸为:0.6m·0.87m. 11.出水堰计算 式中    q — 三角堰单堰流量(L/s); Q — 进水流量((L/s)); L — 集水堰总长度(m); L1 — 集水堰外侧堰长(m); L2 — 集水堰内侧堰长(m); n — 三角堰数量(个); b — 三角堰单宽(m); h — 堰上水头(m); q0 — 堰上负荷〔 L/(s·m)) 设计中取b=0.10m.,水槽距池壁0.5m 根据规定二沉池出水堰.上负荷在1.5一2.91L/(s·m)之间,计算结果符合要求。 12.出水管 出水管管径D=800mm 13.排泥装置 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吸泥机,周边传动刮吸泥机的线速度为2~3m/min,刮吸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和吸泥管,利用静水压力将污泥吸入污泥槽,沿进水竖井中的排泥管将污泥排出池外。 排泥管管径500mm,回流污泥量 ,流速O.92 m/s。 14.集配水井的设计计算 (1)配水井中心管直径 式中    D2 — 配水井中心管直径(m); v2 — 中心管内污水流速(m/s),一般采用0.7m/s; Q — 进水流量(m3/s)      (2)配水井直径 式中    D3 — 配水井直径(m); V3 — 水井内污水流速(m/s),设计中取0.3m/s (3)集水井直径 式中      D1 — 集配水井直径(m); V1 — 集水井内污水流速(m/s),设计中取0.25m/s。 (4)进水管管径 取进入二沉池的管径DN=900mm 校核流速: 〔5)出水管管径 选取管管径为DN=800mm,流速v=1.0m/s。 (6)总出水管 取出水管管径D=1100mm,v=0.95m/s ;集配水井内设有超越闸门,以便超越。 (6)消毒设施 1.消毒剂: 由原始资料可知,该水厂处理规模较大,受纳水体卫生条件无特殊要求,设计中采用液氯作为消毒剂对污水进行消毒。 2.加氯量计算 二级处理出水采用液氯消毒时,液氯投加量一般为5~lOmg/L,本设计中液氯投量采用8.0mg/L。每日加氯量为: 式中    q — 每日加氯量( kg/d); q0 — 液氯投量(mg/L); Q — 污水设计流量(m3/s). 3.加氯设备 液氯由真空转子加氯机加入,加氯机设计二台,采厢一用一备。每小时加氯量: 设计中采用ZJ-I型转子加氯机。 4.平流式消毒接触池 本设计采用2个3廊道平流式消毒接触池,单池设计计算如下: (1)消毒接触池容积 V= Q·t 式中    V — 接触池单池容积( m3); Q — 单池污水设计流量(m3/s); t — 消毒接触时间(h),一般采用30min。 设计中取Q=0.451725m3/s,t=30min V=0.451725·30·60=813.1m3 (2)消毒接触池表面积 式中    F — 消毒接触池单池表面积( m2); h2 — 消毒接触池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h2=2.5m (3)消毒接触池池长 式中      L` — 消毒接触池廊道总长(m); B  — 消毒接触池廊道单宽(m)。 设计中取B=5m 消毒接触池采用3廊道,消毒接触池长: 校核长宽比: 合乎要求. (4)池高 式中    h1 — 超高(m),一般采用0.3m; h2 — 有效水深(m)。 (5)进水部分 每个消毒接触池的进水管管径D=700mm,v=1.10m/s。 (6)混合 采用管道混合的方式,加氯管线直接接入消毒接触池进水管,为增强混合效果,加氯点后接D=700mm的静态混合器。 (7)出水部分 式中    H — 堰上水头(m); n — 消毒接触池个数; m — 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2; b — 堰宽,数值等于池宽(m)。 设计中取n=2,b=5m (七)污泥处理构筑物计算 1.初沉池污泥量计算 由前面资料可知,初沉池采用间歇排泥的运行方式,每4小时排一次泥。    (1)按设计人口计算 式中    V —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m3); S —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L/(人·d); T — 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d),采用机械刮泥时,一般采用4h; n — 沉淀池分格数。 设计中取S=0.5L/(人·d),设计中排除污泥的间隔时间采用4h (2)按去除水中悬浮物计算 式中        Q — 设计流量(m3/h); C1 — 进水悬浮物浓度(Kg/m3); C2  — 出水悬浮物浓度(Kg/m3),该设计中取0.01Kg/m3; K2 —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γ — 污泥容量(Kg/m3),一般采用1000Kg/m3; P0 — 污泥含水率(%)。 设计中取T=4h,P0=97%, 两种计算结果取较大值作为初沉池污泥量。 初沉池污泥量 以每次排泥时间30min计,每次排泥量56m3/h=0.0156m3/s 2.剩余污泥量计算 (1)曝气池内每日增加的污泥量 式中  △X — 每日增长的污泥量(Kg/d); Sa — 曝气池进水BOD5浓度(mg/L); Se — 曝气池出水BOD5浓度(mg/L); Y — 污泥产率系数,一般采用0.5~0.7; Q — 污水平均流量(m3/d); V — 曝气池容积(m3); XV —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Kd — 污泥自身氧化率,一般采用0.04~0.10。 设计中取Sa=180mg/L,Se=10mg/L,Y=0.6,Q=61115.904m3/d,V=26019.36m3,XV=2500mg/L,Kd=0.05 (2)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 式中    Q2 — 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m3/d); f — 0.75; Xr — 回流污泥浓度(mg/L)。 设计中取Xr=12000mg/L 3.污泥浓缩池 该设计中采用幅流浓缩池,进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量0.0038m3/s,采用2个浓缩池,则单池流量:Q=0.0038/2=0.0019m3/s=6.84m/h。 (1)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式中    F —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2) C — 流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浓度(kg/m3),一般采用10 kg/m3 G — 固体通量(kg/(m2·h)),该设计中采用1.0 kg/(m2·h) Q — 入流剩余污泥流量(m3/h), (2)沉淀池直径 式中    D — 沉淀池直径(m) (3)浓缩池的容积 式中    V — 浓缩池的容积(m3) T — 浓缩池浓缩时间(h),该设计中采用10~16h (4)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 — 沉淀池有效水深(m); (5)浓缩后剩余污泥量 式中    Q1 — 浓缩后剩余污泥量(m3/s) (6)池底高度 辅流式沉淀池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1%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将污泥推入污泥斗。池底高度: 式中    h4 — 池底高度(m) i —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1。 设计中取0.05m (7)污泥斗容积 式中    h5 — 污泥斗高度(m); α— 泥斗倾角,为保证排泥顺畅,圆形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55°; a — 污泥斗上口半径(m) b — 污泥斗底部半径(m) 设计中取a=1.25m,b=0.25m 污泥斗的容积 式中    V1 — 污泥斗容积(m3); h5 — 污泥斗高度(m)。 污泥斗中污泥停留时间 式中    V — 污泥斗容积(m3); T — 污泥在泥斗中的停留时间(h)。 (8)浓缩池总高度 式中      h — 浓缩池总高度(m); h1 — 超高(m),一般采用0.3m; h3 — 缓冲层高度(m),该设计中采用0.3m。 设计中取沉淀池总高度3.70m。 (9)浓缩后分离出的污水量 式中    q — 浓缩后分离出的污水量(m3/s); Q — 进入浓缩池的污泥量(m3/s); P — 浓缩前污泥含水率,该设计中采用99%; P0 — 浓缩后污泥含水率,该设计中采用97%。 (10)溢流堰 浓缩池溢流出水经过溢流堰进人出水槽,然后汇入出水管排出。出水槽流量q=0.0016m3/s,设出水槽宽0.2m,水深0.05m,则水流速为0.16m/s。 溢流堰周长 式中    c — 溢流堰周长(m); D — 浓缩池直径(m); b — 出水槽宽(m)。 溢流堰采用单侧90°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堰顶宽0.16m,深0.08m,每格沉淀池有三角堰28/0.16=175个。 每个三角堰流量 式中  q0 — 每个三角堰流量(m3/s); h′ —三角堰水深(m)。 设计中取为0.007m。 三角堰后自由跌落0.10m,则出水堰水头损失为0.105m。 (11)溢流管 溢流水量0.0013 m3/s,设溢流管管径DN100mm,管内流速v=0.21m/s。 (12)刮泥装置 浓缩池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刮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将污泥推入污泥斗。 (13)排泥管 剩余污泥量0.0006m3/s,泥量很小,采用污泥管道最小管径DN100mm间歇将污泥排入贮泥池。 4.贮泥池 浓缩后的剩余污泥和初沉污泥进入贮泥池,然后经投泥泵进入消化池处理系统。贮泥池主要作用为: a.调节污泥量,由于消化池采用污泥泵投加,贮泥池起到泵前调节池的作用,平衡前后处理装置的流量。 b.药剂投加池,消化池运行条件要求严格,运行中需要投加的药剂可直接在贮泥池进行调配。 预加热池,采用池外预热时,起到预加热池的作用。 贮泥池用来贮存来自初沉池和浓缩池的污泥。由于污泥量不大,本设计采用2座贮泥池,贮泥池采用竖流沉淀池构造。 (1)贮泥池设计进泥量 式中    Q — 每日产生的污泥量(m3/d); Q1 — 初沉污泥量(m3/d); Q2 — 浓缩后剩余污泥量(m3/d)。 由前面结果可知,Q1=336m3/d,每日排泥6次,排泥间隔4h,每次排泥量0.0156m3/s,持续时间30min;Q2=51.84×2=103.68 m3/d。 每日产生的污泥量 (2)贮泥池的容积 式中    V — 贮泥池计算容积(m3); Q — 每日产泥量(m3/d); t — 贮泥时间(h),该设计中采用8h; n — 贮泥池个数,该设计中取2。 贮泥池设计容积 式中    V — 贮泥池容积(m3); h2 — 贮泥池有效深度(m); h3 — 污泥斗高度(m); a — 污泥贮池边长(m); b — 污泥斗底边长(m); n — 污泥贮池个数,一般采用2个; α— 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60°。 设计中取n=2,a=4.5m,h2=2.5m,污泥斗底为正方形,边长b=1.0m 符合要求 (3)贮泥池高度 式中      h — 污泥贮池高度(m); h1 — 超高(m),一般采用0.3m; h2 — 贮泥池有效深度(m); h3 — 污泥斗高度(m)。 (4)管道部分 每个贮泥池中设DN=100mm的吸泥管一根,2个贮泥池互相连通,连通管DN150mm,共设有3根进泥管,一根来自初沉池,管径DN150mm;另两根来自污泥浓缩池,管径均为100mm。 5.污泥消化池 污泥消化的目的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质,变为问的腐殖质,同时可以减少污泥体积,并改善污泥性质,使之易于脱水,减少和控制病原微生物,获得有用副产物沼气等。目前污泥消化主要采用厌氧消化,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消化池。 该设计拟采用中温二级消化处理,消化池的停留天数为30d,消化池控制温度为33~35℃,计算温度为35℃,新鲜污泥年平均温度为12.3℃,日平均最低温度12℃,室外全年平均气温为13.5℃,最热月平均气温38℃,最冷月平均气温-19.2℃,一级消化池进行加热搅拌,二级消化池不加热,不搅拌,均采用固定盖式消化池。 (1)一级消化池容积 式中      V — 级消化池容积(m3); Q — 污泥量(m3/d); P — 投配率(%),中温消化时一级消化池一般采用5%; n — 消化池个数。 由前面资料可知Q=439.68 m3/d,采用4座一级消化池,则每座池子的有效容积 (2)各部分尺寸的确定 ①消化池直径D:设计中取18m ②集气罩的直径d1 :设计中取1.5m ③池底锥底直径d2:设计中取1.5m ④集气罩高度h1:设计中取1.5m ⑤上锥体高度h2: 式中      α1 — 上锥体倾角,设计中取20°。 ⑥消化池主体高度h3=8m ⑦下锥体高度h4: 式中    α2 — 下锥体倾角,设计中取10°。 ⑧消化池总高度为 总高度和圆柱直径的比例: ,符合(0.8~1) 的要求 (3)各部分容积 集气罩容积 弓形部分容积 圆柱部分容积 下锥部分容积 消化池有效容积V0为 符合要求。 (4)二级消化池容积 式中    Q — 污泥量(m3/d); P — 投配率(%),二级消化池一般采用10%; n — 消化池个数。 由前面资料可知Q=439.68m3/d,采用2座二级消化池,则二级消化池的有效容积 由于二级消化池单池容积与一级消化池相同,因此二级消化池各部分尺寸同一级消化池。 (5)平面尺寸计算 ①池盖表面积 集气罩表面积 池顶表面积 池盖表面积 ②池壁表面积 地面以上部分 地面以下部分 ③池底表面积为 (6)消化池热工计算 ①提高新鲜污泥温度的耗热量 每座一级消化池投配的最大生污泥量: 年平均耗热量: 式中  Q1 — 提高污泥温度所需平均耗热量(kcal/h); TD — 中温消化温度(℃),一般采用TD=35℃; TS — 新鲜污泥年平均温度(℃)。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设计中取TS=12.3℃ 最大耗热量为 式中  QMAX — 提高污泥温度所需最大耗热量(kcal/h); TS′— 新鲜污泥日平均最低温度(℃)。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设计中取TS′=10℃ ②消化池池体的耗热量 盖部分全年耗热量: 平均耗热量 式中  Q2 — 池盖平均耗热量(kcal/h); F2 — 池盖表面积(m2); K2— 池盖传热系数[kcal/(m2.h. ℃)],一般采用K2=0.7kcal/(m2.h.℃); TA — 室外大气平均气温(℃); TA′—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池外介质为大气,设计中取TA=13.5℃,TA′=-19.2℃,F2=51.21m2 最大耗热量 壁在地面以上部分全年耗热量 平均耗热量 式中  Q3 — 地面上池壁平均耗热量(kcal/h); F3 — 地面池壁表面积(m2); K3 — 池壁传热系数[kcal/(m2.h. ℃)],一般采用K3=0.6kcal/(m2.h.℃)。 根据计算结果,地面以上池壁总表面积F3为282.74m2。 最大耗热量 壁在地面以下部分全年耗热量 平均耗热量 式中  Q4 — 地面下池壁平均耗热量(kcal/h); F4 — 地面下池壁表面积(m2); K4 — 池壁传热系数[kcal/(m2.h. ℃)],池壁以下部分 K4=0.45 kcal/(m2.h.℃); TB — 室外大气平均气温(℃); TB′—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根据计算结果,地面以下池壁总表面积F4=169.65m2,池外介质为土壤时,设计中取TB=13℃,TB′=3.2℃ 最大耗热量 底部全年耗热量 平均耗热量 最大耗热量 每座消化池池体全年耗热量 平均耗热量 最大耗热量 消化池总耗热量 全年平均耗热量 全年最大耗热量 ③消化池保温结构厚度计算 池盖保温结构厚度计算 式中    —池盖保温材料的厚度(mm); —消化池池盖混凝土结构层厚度(mm); —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kcal/(m·h·℃)];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kcal/( m·h·℃)]; —池盖传热系数[kcal/( m2·h·℃)],一般采用    =0.7[kcal/( m2·h·℃)]; 设计中取 =250mm, =1.33[kcal(m·h·℃)],保温层采用聚氨醋硬质泡沫塑料, =0.02[kcal/( m·h·℃)] 池壁保温层厚度计算 式中    K3—池壁传热系数[kcal/( m2·h·℃)],池壁地面以上部分一般采用 K3=0.6[kcal/( m2·h·℃)] 设计中取 =400mm采用聚氨酷硬质泡沫塑料作为保温材料。池壁在地面以上的保温材料延伸到地面以下的深度为冰冻深度加0.5m,即延伸至地面以下2. 35m 池壁在地面以下的部分以土壤作为保温层时,其最小厚度的核算土壤的导热系数为 = 1.0 [kcal/( m·h·℃)],K5=0.45kcal/( m2·h·℃)], 设消化池池壁在地面以下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为 =400mm,则土壤的最小厚度 池底以下土壤作为保温层,其最小厚度的核算: 消化池池底混凝土结构厚度为 = 700mm,则保温厚度 由于地下水位在池底混凝土结构厚度1.0m以下,小于1.7m,需采取保温措 施,降低保温层厚度。采用聚氨醋硬质泡沫塑料作为保温材料,则保温材料的厚度 池盖、池壁的保温材料采用硬质聚氨醋泡沫塑料,其厚度经计算分别为25mm和27mm和34mm,均按34mm计,乘以1.3的修正系数,实际可采用50mm。 二级消化池的保温结构材料及厚度均与一级消化池相同。热工计算仅适用于 一级消化池,气级消化池无加热与搅拌设备,仅利用余热继续进行消化。 (7)污泥加热—蒸汽直接加热法 式中    G——注入蒸汽量(Kg/h); Qmax—— 污泥消化池最大耗热量(kcal/h); I——饱和蒸汽的含热量(kcal/Kg); I0—— 消化温度的含热量(kcal/Kg)。 设计中取Qmax=135588.1 kcal/h,蒸汽温度以110℃计,I=642.5kcal/Kg,消化污泥温度以35℃计,I0=35 kcal/Kg (8)混合搅拌设备—沼气搅拌 用消化池产生的沼气,经压缩机加压后送人池内进行搅拌。特点是没有机械磨损,搅拌力大、范围广。    设计中采用多路曝气管式沼气搅拌,即将沼气从贮气罐中抽出,经沼气压缩后通过插人消化池污泥中的竖管进行曝气搅拌。多路曝气管的竖管口延伸至距池底1.5 m,呈环状布置。 搅拌用气量 式中  q——单位搅拌用气总量(m3/s); q0——搅拌单位用气量〔m3/(min·1000m3)〕,一般采用5~7 m3/    (min·1000m3); V——消化池有效容积(m3). 设计中取q0=6 m3/(min·1000m3) 沼气曝气管直径的选择: 式中    A——沼气曝气立管的总面积(m2); v——管内沼气流速(m/s),一般采用7~15m/s。 设计中取v=10m/s,则需要立管总面积 设计中选用立管直径DN=70mm,每根断面积为0.00385m2 为布置方便,设计中取6根立管,实际流速 ,符合要求。 (9)消化后的污泥量计算 ①一级消化后污泥量: 一级消化降解了部分可消化有机物,同时一级消化不排除上清液,消化前后 污泥含水量不变,有下式成立 式中  V1——一级消化前生成的污泥量(m3/d); V2——一级消化后的污泥量(m3/d); P1——生污泥含水率(%) P2——一级消化污泥含水率(%); PV——生污泥中有机物含量(%),一般采用65%; Rd——污泥可消化程度(%),一般采用50%; m——一级消化占可消化程度的比例(%),一般采用70%~80%。 设计中取V1=439.68 m3/d,P1=97%,m=80%。经计算 V2=436.25 m3/d P2=97.76% 一级消化池单池排泥量为436.25/4=109.06 m3/d ②二级消化后污泥量 消化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一级消化前的97%降至二级消化后的95%,每日 二级消化池排除污泥 式中  V1——生污泥量(m3/d) V3——二级消化后的污泥量(m3/d); P1——生污泥含水率(%) P3——二级消化污泥含水率(%)。 设计中取V1=439.68 m3/d,P1=97%,P3=95%. 二级消化池采用2座,单池排泥量为178.07/2=89.04 m3/d ③二级消化池上清液排放量 整个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由二级消化池排除 式中    V′— 上清液排放量(m3/d)。 二级消化池采用2座,单池上清液排放星为257.32/2=128.66 m3/d (10)沼气产量 ①消化池降解的污泥量 式中    X——消化池降解污泥量(Kg/d); P——生污泥含水率(%); V1——生污泥量(m3/d); PV——生污泥中有机物含量(%),一般采用65%; Rd——污泥可消化程度(%),一般采用50%。 设计中取V1=439.68 m3/d,P=97% ②消化池的产气量 式中    q——消化池沼气产量(m3/d); a——污泥沼气产率(m3/Kg污泥),一般采用0.75~1.10 m3/Kg污泥 设计中取a=0.9 m3/Kg污泥,每日产气量 (11)一级消化池的管道系统 ①进泥管 式中    Q——进泥管投泥量(m3/d); Q1——投加生污泥量(m3/d); Q2——循环污泥量(m3/d),一般采用Q2=(2~4)Q1; n——消化池数。 设计中取Q2=2Q1.n=4 适当采用间歇运行,每日运行12h 式中    v1——管内污泥流速(m/s) D1 ——投配管直径(mm) 设计中为防止堵塞,设计中取D1 =100mm ② 排泥管 为了防止消化池中产生正负压的变化,在投泥的同时还要进行排泥。 式中      Q — 一级消化池排泥量(m3/d); v2 — 管内污泥流速(m/s); D2 — 排泥管直径(mm)。 设计中为防止堵塞,设计中取D2=150mm,一级消化池单池排泥量Q2=109.06m3/d,采用间歇排放,运行时间3h,用闸阀控制排泥,出泥口设在池底 中央处。 ③循环出泥管 式中    Q2 — 循环污泥量(m3/d); V3 — 管内污泥流速(m/s); D3 — 循环出泥管直径(mm)。 设计中取Q2=2Q1,n=4,采用间歇运行,每日运行12h。 设计中为防止堵塞,设计中取D3=150mm ④ 取样管 在池中不同位置设置取样管,共设4根,DN=50mm. ⑤ 沼气集气管的设计计算 式中    Q — 集气管沼气流量(m3/s); Q1 — 消化池产生的沼气流量(m3/s); Q2 — 搅拌所需沼气流量(m3/s); q — 每日产生沼气总量(m3/d); a — 一级消化池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比率(%),一般采用0.8; n — 一级消化池数量; v — 集气管内沼气流速(m/s); D — 沼气集气管直径(mm)。 设计取Q2=0.33m3/s,q=5787 m3/d ,沼气管DN=300,n=4 ⑥ 溢流管的设计计算 为防止池内液位超过限定的最高液位,池内应设置溢流管,采用溢流管DN=200mm。溢流管水封高度采用0.8m,水封的作用是防lF.池内沼气沿溢流管泄漏。 (12)二级消化池的管道系统 ① 进泥管 二级消化池为2座,采用间歇进泥的运行方式,每日进泥时间3h。 式中    Q1 — 进泥管流量(m3/s); V2 — 二级消化池每日进泥量(m3/d); n — 二级消化池数量; t1 — 二级消化池每日进泥时间(h); v1 — 管内污泥流速(m/s); D1 — 二级消化池进泥管直径(mm)。 设计中取D1=200mm,V2=436.25 m3/d ,n=2,t=3h ② 排泥管 二级消化池采用间歇排泥,排泥时间3h。 式中    Q2 — 二级消化池排泥量(m3/d); V2 — 管内污泥流速(m/s); D2 — 排泥管直径(mm)。 设计中取 D2=150mm;二级消化池排泥量V2=178.07m3/d,n=2,t2=3h ③ 沼气管 式中    Q--二级消化池单池沼气流量(m3/s); q--每日产生沼气总量(m3/d); b--二级消化池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比率(%),一般采用20%; n--二级消化池数量; V--管内沼气流速(m/s); D--沼气管直径(mm)。 设计中取q=5787.3m3/d,采用管径DN=1000mm ,n=2 设计中取最高时产气量为平均产气量的2倍,最高时产气量为0.Ol34m3/s ④ 上清液排放管 V′--二级消化池上清液排放总量(m3/d); Q --上清液排管设计流量(m3/s); n --二级消化池数量; t --二级消化池排L清液时间〔h),一般采用进泥时间; v --上清液排管管内流速(m/s); D --上清液排管直径(mm)。 设计中取V′=257.32m3/d,n=2,t=3h,D=200mm ⑤ 取样管同一级消化池 (13)贮气柜 设计采用单级低压浮盖式贮气柜。 ① 贮气柜最大调节容积 式中    V--最大调节容量(m3); q--每日产气量(m3/d); c--容积调节比率(%),一般采用25%一40%; 设计中取q=5787.3 m3/d,c=35% ② 贮气柜外形尺 式中  V--最大调节容量(m3); D--贮气柜直径(m); n--贮气柜数量; H--贮气柜调节高度(m)。 设计中取D=1.5H,n=2,V=2025.6m3 ,设计中取8.3 m 设计中取12.5m (14)沼气压缩机 ① 沼气量 式中    Q--搅拌沼气用量(m3/min); n--级消化池数量; q--单池搅拌沼气用量(m3/s)。 设计中取q=0.33m3/s, n=4 ② 排气压力 式中    h1 --沼气管淹没深度(m); h2 --贮气柜水封压力〔m); h3 --管道压力损失(m)。 设计中取h1=11.5,h2=0.4m,h3=5.0m H=16.9m水柱,设计中去20m水柱。 6.污泥脱水 污水处理厂污泥二级消化后从二级消化池排出污泥的含水率约95%左右,体积很大。因此为了便于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需对污泥作脱水处理,使其含水率降至60%~80%,从而大大缩小污泥的体积。 (1)脱水污泥量计算 脱水后污泥量  式中    Q — 脱水后污泥量(m3/d); Q0 — 脱水前污泥量(m3/d); P1 — 脱水前污泥含水率(%); P2 —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 M — 脱水后干污泥重量(kg/d)。 设计中取Q0=178.07m3/d,P1=95%,P2=75% 设计中选用DY一3000型带式压滤机,其主要技术指标为,于污泥产量600kg/h ,泥饼含水率75%,絮凝剂聚丙烯酞胺投量按干污泥量2.0‰ 设计中共采用3台带式压滤机,其中2用1备。工作周期定为12小时。所 以每台处理的泥量为: ,可以满足要求。 7.附属设施 (1)污泥贮池 ′ 式中      V′— 污泥贮池所需容积(m3); V0 — 消化后污泥量(m3/d); Q — 脱水污泥量(m3/h); T — 排泥时间(h)。 设汁中取V0=178.07m3/d ,采用间歇排泥,排泥时间T=3h,带式压滤机工作周期t =12h,脱水污泥量 污泥贮池所需容积 污泥贮池采用方形池体 式中    V—污泥贮池容积(m3); h2—污泥贮池有效深度(m); h3—污泥斗高度(m); a—污泥贮池边长(m); b—污泥斗底边长(m); n—污泥贮池个数,一般采用2个; α—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60° 设计中采用二座污泥贮池,正方形边长a=4.5m,有效探度h2=3m,污泥斗底为正方形,边长b=1m. 污泥贮池高度: 式中      H—污泥贮池高度〔m); hl—超高(m),一般采用0.3m; h2—污泥贮池有效深度(m); h3—污泥斗高(m). (2)溶药系统 ① 溶药罐 式中    V—溶液罐体积(m3); M—脱水后干污泥重量(kg/d); a—聚丙烯酰胺投量(%),一般采用污泥干重的0.09%~0.2% b—溶液池药剂浓度(%),一般采用l%一2%; n—溶液罐个数。 设计中取a=0.2%,b=1%,n=2,每日配制一次设计中取 采用JYB型玻璃钢溶药罐,外形尺寸φ1200*1500,有效容积1.35m3,搅拌机功率0.75kw。 ② 溶液罐 聚丙烯酰胺溶解困难,水解时间较长(8一48h),设计中以聚丙烯酰胺水解时间24h计,需设同样规格的溶药罐2个,起到溶药、贮液的作用。 ③ 加药泵 采用四台耐腐蚀加药泵,溶药罐、溶液罐各设2台,型号为50PWF,电机功率1.1kw。 (3)空气净化装置 污泥脱水过程中有臭味产生,设计中采用木屑和生物炭滤床的方式对空气进行净化。采用三组空气净化器,在每台带式压滤机上部设集气罩,由通风机将臭气送至净化器。
本文档为【污水厂计算说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14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