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

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

举报
开通vip

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 111 篇名: 唱自己的歌——談台灣七零年代民歌運動 作者: 莊淯琛。國立台南女中。高二17班 指導老師: 陳正益 !!! 111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二零零九年冬天,我在中興大學參與一堂張鐵志老師的講座。他提及了音樂與社會的關連,肯定音樂在社會運動中的地位。唱人民的歌、為人民而唱的民歌傳統,同樣也出現在七零年代的台灣社會。當一九六八年法國的五月學運潮渲染至台灣,遇上當時一連串的外交危機,如退出聯合國與釣魚台事件,知識份子重新尋找自我的認同。 楊弦的「...

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
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 111 篇名: 唱自己的歌——談台灣七零年代民歌運動 作者: 莊淯琛。國立台南女中。高二17班 指導老師: 陳正益 !!! 111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二零零九年冬天,我在中興大學參與一堂張鐵志老師的講座。他提及了音樂與社會的關連,肯定音樂在社會運動中的地位。唱人民的歌、為人民而唱的民歌傳統,同樣也出現在七零年代的台灣社會。當一九六八年法國的五月學運潮渲染至台灣,遇上當時一連串的外交危機,如退出聯合國與釣魚台事件,知識份子重新尋找自我的認同。 楊弦的「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李雙澤的〈美麗島〉,大學生也拿起吉他唱起自己的歌,那是台灣民歌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民歌基礎,不但在民歌史上留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更奠定了台灣的音樂文化工業。 三十年後的今天,面對民歌的沒落,仍有一群人企圖喚醒那個時代的美好記憶,於是有了二零零五年「民歌三十嘉年華」紀念活動。李雙澤扣人心弦的〈美麗島〉長存在台灣人的心中,那反映青年世代思想的時代意識,仍然是創作歌謠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民歌之火將生生不息,燃燒每個世代。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將台灣七零年代的民歌發展分為三條路線,分別為:中國現代民歌、淡江??《夏潮》路線與校園歌曲。並透過對此三條路線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解當時台灣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意義。 本研究方法為文獻的整理與資料分析。以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為主要參考資料,配合其他研究結果與當代期刊做整理。 貳?正文 一、歷史背景 一九七零年代,台灣經歷了一連串外來的政治性衝突,從一九七零年釣魚台領土事件,一九七一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二年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同年九月日本承認中共政權,一九七八年中美斷交。這一連串外交上的挫敗以及台灣國家的定位問題,困擾著許多的知識份子。隨著七零年代台灣急速的都市化,出口加工區相繼成立。鄉村勞動人口流失,加上政治、經濟上所累積的不公帄現象,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文學界的創作者,紛紛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描繪工人、農民、和漁夫的現實生活。一九七七年八月,聯合報副刊連續三天登載專欄 ,以「不談人性,何有文學」批判鄉土文學,至此,台灣文壇全面性陷入鄉土文學論戰。然而,鄉土文學論戰啟蒙了台灣往後的運動和改革,整個藝文界開始有了行動。 二、中國現代民歌 !!! 111 ,、楊弦與「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 一九七五年六月,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一場「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八首以余光中的詩為歌詞,由楊弦譜曲、編曲的作品。除了歌曲的發表,也請現代舞舞蹈家吳鳳學為其中的〈小小天問〉編舞。楊弦表示:『……希望藉著歌謠的形式,將反映現代人思想的現代詩以旋律來傳達,表現。』:註一: 由於事前準備工作充分,文藝界及傳播界人士多所參與,也在廣電界獲得不錯的迴響,再加上余光中的領銜背書,「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匯聚了現代民歌運動推動的力量,啟動了隨後數串的相關行動,包括:洪健全基金會支持的唱片製作發行、部分通俗音樂文化工業的投入以及其他民歌手及作品的浮現與傳播……等等。 一九七五年九月,楊弦透過「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他的第一張專輯,也是現代民歌運動中的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已余光中的詩作為詞,楊弦負責作曲、編曲以及部分的演唱。並且在銷售上創下佳績。楊弦將大中國的民族懷鄉意識,配上西方古典風味的曲調。『不論從配樂、唱腔,或是歌詞來看,他所範定的目標聽眾群也似乎是擺在知識份子這個階級上,而不是社會大眾之上』:註二:。 對楊弦來說,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是一個尋找的過程,他所尋找的是異於美國民謠、藝術歌曲或是時下的流行歌曲,在既有的音樂分類中開創出的另一條路。在這個時期,音樂的表現形式及文化意義,相對於台灣的美國現代民歌,都有著極大的差異。 在詞的方面,已現有詩作為歌詞的方式,在中文與洋文之間產生一種自我與他者的劃分。在音樂方面,除楊弦是一般民歌的唱法,其他的演唱者多以比較藝術歌曲的唱腔詮釋歌曲,加入大量美聲唱法。在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中,甚多的藝術歌曲曲風,使其不論在歌詞或音樂上,皆向高層文化文藝界靠攏。 ,、通俗音樂文化工業的投入 一九七七年,中國現代民歌在陶曉清的主導、推動下,陸續發掘歌手、舉辦演唱會、座談會、在雜誌撰寫專欄、在電台開闢常態節目、製作唱片等。她邀請楊弦在內的六位歌手,只做一個專門的、實驗性的演唱會,作為她自己主持的中廣「熱門音樂」春節特別節目的錄製,隨後並受到觀眾的歡迎,大幅提升中國現代民歌在媒體的曝光率。『這可說是中國現代民歌朝向建制化的第一步』(註三)。 同時,以「中國現代民歌」為名的大型演唱會及座談位也相繼出現,《我們的歌》唱片也在陶曉清的策劃與洪健全基金會的支持下出版。在上述活動中皆可看見陶曉清在其中的主導地位。 在這個階段,上述的美聲方法已經甚為少見,歌者多採用演唱西洋歌曲時的自然唱腔,力求!!! 111 發音標準與咬字清晰,吉他的地位也更加突出,構成現代民歌的清新風格。在歌詞方面,現代詩作為歌詞的作品已減少,轉為以描寫台灣大專青年生活、生涯經驗或感懷為主。陶曉清提出「標準不要訂得太嚴格」的原則,放寬了「中國現代民歌」此一名稱的標準,只要是用中文寫成、在曲調以及演唱上延續著美國通俗音樂及自彈自唱的風格、與國語流行音樂相異(包括演出風格)、不會太偏藝術歌曲,尌稱其為中國現代民歌。 在中國現代民歌的運作下,一方面透過其來設定一個被稱之為「這一代青年」的社群,一方面注重歌手創作的真誠,以區隔一般的國語流行音樂,爭取知識分子的認同。陶曉晴曾在《音樂與音響》個人專欄中提到:『熱門音樂感人的地方在於毫不做作的真實……決不忸怩作態,如果我們的國語歌曲想要得到高水準的聽眾,捨此之外別無他途……』(註四)。 這個由西洋通俗音樂轉化而來的「中國現代民歌」,已獲得知識份子初步的認可。一九七九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一場由洪健全基金會主辦、皇冠雜誌暨出版社贊助的「唱自己的歌」演唱會,其目的是在「校園歌曲」蓬勃發展的當時,突顯「中國現代民歌」的特色與位置。然而,以出版通俗文學與通俗雜誌的皇冠雜誌暨出版社的贊助,卻意味著「中國現代民歌」已逐漸脫離高層文化文藝界,轉向通俗文化工業尋求支援。隨後,洪健全基金會不再積極支持與贊助,更連帶失去了在高層文化文藝界立足的正當性。當商品化的校園歌曲襲捲各大專院校,與「中國現代民歌」間的界線日漸模糊,「中國現代民歌」便走向沒落。 三、淡江——《夏潮》路線 ,、淡江與《夏潮》 一九七五年《夏潮》雜誌創刊,並成為唯一一份標榜「鄉土的、社會的、文藝的」評論性刊物。以左翼立場堅持民族主義、批判帝國主義及現代主義,並將討論對象延升至社會、經濟與歷史的層面。它的影響力更擴及至七零年代中期幾個重要雜誌。七零年代鄉土文學運動的幅度此時透過非主流、左翼的力量擴張開來。 進入七零年代後,淡江學院院長張建邦提出「沒有圍牆的大學」、「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促進校園與社區結合。淡江正提供了《夏潮》一個良好的實踐場域,在校長傾力改革的條件下,異於主流的文化形式及意識型態有了發展的空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九七六年冬天,淡江文理學院舉辦了一場以西洋民歌為主的演唱會,隨即發生了「淡江事件」。節目進行到第二位演唱者,李雙澤,背著吉他、拎著可口可樂瓶上台問大家:無論歐洲美國還是台灣,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他並且闡明了黃春明在《鄉土組曲》說的:「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寫出自己的歌之前,應該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們能寫出自己的歌來為止。」他接著在一片驚詫聲中唱起〈補破網〉、〈恒春之歌〉、〈雨夜花〉,以及國語的〈國父紀念歌〉。面對台下觀眾混雜著掌聲和噓聲,李雙澤便含著怒意說:「你們要聽洋歌,洋歌也有好的。」他唱了巴布‧迪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然後下台。 !!! 111 淡江事件發生後,即在淡江校園內引起熱烈的反思及討論。而此事件後刊登於校園刊物的文章,多半對李雙澤的動作表示支持。當時校園內的主導性論述,已承襲了《夏潮》反西方的民族主義,並為往後淡江大學的民歌運動開啟初步的空間與正當性。隨後,以這樣的空間與正當性形成的具體行動,是一九七七年三月在淡江校園舉辦的「中國民俗歌謠之夜」露天演唱會。 當天晚上演出的曲目,按照明立國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出自作曲家所創作、台灣民謠、山地歌謠、大陸民歌、藝術歌曲、童歌以及流行歌曲。根據當晚現場聽眾的記述,沒有事先對表演曲目作安排的方式顯得有些雜亂。根據主辦單位,他們並不是沒有想到過把演唱會場放在禮堂,讓演唱者一個接一個的唱下去,只是他們期望表現出「讓民歌流進每個人的心頭」的構想。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完全被接受,而陳映真則如此評論:『這次演唱會,是我生平僅見的一次聽眾的熱情遠超過演唱表演的音樂會。』(註五) 中國民俗歌謠之夜將演唱會的形式帶往室外,繼而影響一九七八年的青草地演唱會以及一九七九年「畢業的禮讚」演唱會。這次演唱會的意義更在於它實現了李雙澤在「淡江事件」中關於「唱自己的歌」初步階段的主張:『在還未能寫出自己的歌之前,應該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寫出歌來為止』(註六)。 ,、李雙澤的現代民歌 淡江事件後,李雙澤開始嘗試創作自己的歌。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我知道〉至一九七七年九月去世,李所參與創作的作品參見附表一。 附表一:李雙澤創作作品一覽表 歌名 作詞或改備註 寫 我知道 梁景峰 ,除特別說明外,作曲者皆為李雙澤 老鼓手 梁景峰 我們的早晨 梁景峰 作曲:李雙澤 徐立中 美麗島 梁景峰 原曲:陳秀喜 少年中國 李雙澤 原詩:蔣勳 送別歌 李雙澤 紅毛城 李雙澤 原詩:李利國 作曲:徐力中 愚公移山 楊逵 心曲 徐訏 資料來源:梁景峰編,一九七八:二七一,二七九 李雙澤與其他歌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一九七六年底,他逐漸不接受唱西洋歌曲同時又唱中!!! 111 文歌曲的態度。李雙澤所想要的「自己的歌」,首先必須脫離西洋色彩,儘管如此,他的歌曲仍深受Bob Dylan的影響。再者,李雙澤所堅持的脫離西方色彩的音樂語言,更與當時年輕人所喜愛的音樂語言大相逕庭。 李雙澤的創作曲在曲風上是比較偏西方的,事實上,建立民族主體性的需求,主要是透過文字性的歌詞來表現。上述李雙澤參與創作之九首歌曲中,具有下列幾項特點: ,、透過對土地、歷史、社會及傳統等概念的認知,來塑造新的中國、社會、青年、台灣的形象與意義。例如〈送別歌〉、〈我知道〉〈我們的早晨〉。 ,、歌詞都有著明朗、樂觀與希望的基調、並配合與「青年」相關的諸多主題與意象,且青年基本上都代表著積極、進步的意義。例如:〈老鼓手〉、〈少年中國〉、〈我知道〉、〈我們的早晨〉、〈送別歌〉。 在一九九七年九月李雙澤為救人溺斃之前,他說留下的歌曲中,最受人矚目的尌是〈美麗島〉和〈少年中國〉。王津平這麼看待它們:「這兩首歌合在一起,很明確地指出雙澤一生的關懷:他不能忘懷台灣的土地和人民的養育之恩,他也不能忘懷祖國大陸的一切。」 ,、楊祖珺的民歌推廣 李雙澤與楊祖珺先後畢業於淡江文理學院,李雙澤去世後,楊祖珺仍延續其理想。她『不斷的在全國各大專院校、工廠、鄉村,企劃、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和從事社會運動。』(註七)。楊曾擔任台灣電視兯司「跳躍的音符」民謠節目擔任主持人,但七個月後,便因不願繼續遵從新聞局對「淨化歌曲」及「愛國歌曲」要佔歌唱節目三分之一的規定而辭去該職。 一九七八年八月,楊祖珺發起一場「青草地慈善演唱會」,是為幫助雛妓的廣慈博愛院募款而辦。這場演唱會首次結合民歌演出及社會服務工作,大眾傳播媒體大多肯定這場演唱會的意義,給予高度評價。舉辦這次演唱會的目的,楊祖珺表示是為了喚起社會對廣慈博愛院婦職所中不幸的小女孩們的關懷和援助,以及希望年輕人以自己的風格與理想所創作的歌謠,能獲得更多的認同與參與。 一九七八年因台美斷交而年底大選被迫中止,《夏潮》集團由對社會文化的批判邁入政治上的反對陣營,楊祖珺為參選的王拓站台演場〈補破網〉助選,被軍方列為「思想有問題」的人物,一九七七年由新格製作發行的專輯也在上市不久後被兯司全面收回。從此,楊祖珺被迫與現代民歌漸行漸遠,走上了國民黨眼中「反對運動」這條路。 如此,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逐漸失去其主要論述場域;「唱自己的歌」並關懷社會的理想,從李雙澤延續到楊祖珺,遂在校園民歌中成為絕響。 四、新興唱片工業與校園歌曲 上述的「中國現代民歌」及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運動,都帶有知識分子使命感的色!!! 111 彩,屬於高層文化文藝界中的一支;然而,經由唱片公司所開發,並透過大眾媒體普及出去的這類歌曲,基本上屬於通俗文化工業的產物,不強調負有某種責任,或試圖呈現社會現實。而它與既有的唱片工業所生產的一般國語流行歌曲也不相同,它具有較高的正當性。 ,、金韻獎與校園歌曲 《金韻獎》是由當時的新格唱片公司所創辦。作為新力電器公司以及新力台籍股東新創辦之新格電器公司旗下關係企業。公司一種清新、年輕、活潑的形象來塑造「新格」此一品牌。 新格公司在競爭壓力的引導,下著手開發當時國語唱片公司較忽略的大專學生市場。從歌手到歌曲徵選、唱片製作到宣傳、行銷,皆以大專生為範圍。第一屆金韻獎結束後,由於與當時主流通俗音樂習慣的風格有所出入,使得隨後發行的唱片《金韻獎》第一輯『電台沒興趣、電視不屑一顧、唱片行老闆不願意賣』(註八:。面對這樣的局勢,新格採取校園演唱會的形式,直接與學生面對面。第一場演唱會於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文化大學舉辦,獲得意外的成功,並使唱片銷售量大幅上升。 金韻獎是校園民歌迅速廣泛普及的最大功臣。吸引年輕學生的親生參與,不但提高學生的認同感,也挖掘到優秀作品及人才。而唱片則使大眾可以輕鬆且完整地接觸到這些校園民歌。金韻獎於是提供了適當管道,抒發社會上所累積的創作、演唱能量,也滿足了大眾的需要。銷售量奠定了《金韻獎》的基礎,其成功並誘發了其他唱片工業同行的跟進,「校園歌曲」藉由電視節目傳佈於整個社會。 ,、校園歌曲的形式與意識形態 「校園歌曲」名稱的出現,一方面避開了在「民歌」這個題目上做無謂的爭執,另一方面,這一系列的音樂風潮不但推動者本身是大學生,歌曲所傳達的情感也是很「學生的」,所以定為「校園歌曲」。 「校園歌曲」做為高層文化取向的現代民歌,與國語流行音樂之中間地帶的文化位置,經由新興唱片工業的運作,「校園」被建構成「清純」、「自然」的象徵。在歌詞方面,江夢姝與吳淑馨在一九八一年所做,以市面上的現代民歌歌本、唱片為對象,上自一九七四年、下自一九八零年,是一全面性、地毯式的收集。 附表二:現代民歌歌詞內容非類統計 類別 數量 百分比 反映社會現實 十一 4.3% 鼓舞民族意識 五 2.0% 懷念:含對家鄉的思念: 三十 11.8% 親情:含親情友情: 一二九 50.6% 男女愛情 六十 45.6% !!! 111 即興創作 四一 16.0% 人生寄語 三九 15.0% 小計 三一五 (註九) 從以上統計可發現,「愛情」是其中最主要的題材。不同於國語流行歌曲,校園歌曲的情歌裡,多藉由自然景物:雨、花、海、風、雲等等:來暗喻、借喻愛情。而「不露骨」正是校園民歌受歡迎的特色,底下附表三為這個路線的其他取向: 附表三:校園民歌歌詞內容主要取向 取向 舉例 童稚 〈他們說〉、〈雨 中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蝸牛與黃鸝鳥〉、〈城 門城門雞蛋糕〉、〈捉泥鰍〉、〈大斗笠〉等。 現實社會速寫式的、俏皮的描繪 雨中即景〉、〈阿美、阿美〉、〈俏姑娘〉、〈看一看他〉、 〈大斗笠〉等。 田園牧歌式的鄉土或懷鄉 鄉間小路〉、〈夏之旅〉、〈歸〉、〈外婆的澎湖灣〉、〈正 月調〉、〈廟會〉、〈鄉間的小路〉等。 〈迎著風迎著雨〉、〈讓我們看雲去〉、〈今山古道〉、 由自然景物際遇對人生的看法 〈望川〉、〈聽泉〉、〈小草〉、〈蘭花草〉、〈野鴿〉、〈秋 蟬〉等。 荒涼、邊疆、「塞外」 〈出塞曲〉、〈歸人‧沙城〉、〈沙城歲月〉、〈天水流 長〉、〈北方牧歌〉、〈烈日下的男兒〉、〈古國今昔〉、 〈中華之愛〉、〈曠野寄情〉等。 流浪、異鄉 〈橄欖樹〉、〈偈〉、〈流浪者的獨白〉、〈浮雲遊子〉、 〈歸人沙城〉、〈唐山子民〉等。 隱居 〈歸去來兮〉、〈漁唱〉、〈漁樵問答〉、〈樵歌〉、〈忘 川〉等。 『《金韻獎》一到十輯中,歌詞內容為社會寫實類的只有0.85%』(註十)。這樣低的比率與當時的歌曲審查制度有關。1987年宣佈解嚴以前,想出版的唱片都必須送往行政院新聞局出版處審查,若要在廣播電視媒體播放,則必須經過廣電處核可。1978年校園歌曲正開始蓬勃發展時,廣電處訂定〈歌曲輔導要點〉,此法令對校園民歌的發展影響甚鉅。 根據〈歌曲輔導要點〉第四條的規定,歌曲不得有下列情形之一: ,、違背反共復國政策、或法令者 ,、所愛國家利益互民族尊嚴者 ,、影響民心士氣及頻族情感者 ,、傷害國民身心健康者 ,、妨害善良風俗者 ,、散佈謠言,邪說,混淆視聽者 !!! 111 ,、歌詞意識,易使人滋生錯覺者 ,、文理不通,主題意識欠明朗者 審查標準以意識型態為主,而其只靠審查人員的主觀認定。歌曲審查制度逐漸影響創作者,限制了創作範圍。藝術家何懷碩認為,藝評發達不起來、大眾認同藝術高低的理想無法實現,正是因為審查制度的存在;若不廢除歌曲審查制度,則無法產生時代的歌。在校園歌曲受到廣大歡迎之際,其內容體裁卻日益窄化,扼殺了校園民歌自由發展的空間。 參?結論 中國現代民歌活耀於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九年左右。以文學界、西洋現代民歌,包括廣播、歌手以及雜誌等為運作基礎。藉由演唱會、廣播、非營利唱片、通俗或嚴肅音樂雜誌等管道傳播。其以主流知識份子為發言位置與訴求對象,歌詞主要以楊弦的上一代的鄉愁、大學生生涯與個人生活感懷為取向。楊弦是中國現代民歌的重要推動者,他以余光中的現代詩為歌詞的歌曲,成功獲得高層知識分子的青睞。然而,中國現代民歌則在通俗音樂文化工業投入後,與校園民歌的界線逐漸模糊,最後走向沒落。 淡江——《夏潮》路線活耀於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九年左右,以《夏潮》為運作基礎。它的傳播方式是演唱會與《夏潮》等文化性雜誌,發言位置為非主流、左翼的知識份子,訴求對象則設定在大學生、工農、一般人民以及知識份子。它的歌詞取向是民族、土地、社會、青年等意念的再現。李雙澤與楊祖珺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推動者。李雙澤在淡江事件中引起知識分子的反省與迴響。楊祖珺則繼承了李雙澤與這個路線,將民歌與社會運動結合,「青草地慈善演唱會」即為一例。隨著這個路線走向政治上的反對陣營,也逐漸在校園民歌中成為絕響。 校園歌曲活耀於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左右。其以新興唱片工業為運作基礎,並且透過演唱會、廣播、唱片、電視、通俗音樂雜誌與報紙等管道傳播。它以新興通俗文化為發言位置,並以大學生與國語流行歌曲聽眾為訴求對象。其歌詞以「不露骨」情歌、非現實與中華民族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取向。校園歌曲透過金韻獎成功傳佈於社會,並且被建構成校園「清純」、「自然」的形象。然而,歌曲審查制度限制了此階段校園歌曲的意識型態與創作範圍,使其逐漸走向空洞與窄化。 從七零年代現代民歌的三條路線來看,「中國現代民歌」為西洋通俗音樂與主流知識份子在鄉土文化浪潮中結合的產物;淡江——《夏潮》路線可視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分支;校園歌曲則是新興文化工業下的產品。回歸到當時台灣的歷史背景來看,面對當時一連串的外交挫敗,當時年輕人重新以音樂尋找認同自己的方式,這三條路線的民歌便是當時所形成的產物。至今,不同路線的歌曲仍存在這相當的意義,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停地被傳唱著。 肆?引注資料 (註一)楊弦(1977)。楊弦的歌。台北市: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 111 (註二)苗廷威(1991)。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研究。台大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三)陶曉清(1975)。流水集。音樂與音響,30,55。 (註四)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市:滾石文化。 (註五)陳映真(1977)。弄個歌兒大家唱吧,伙計,。雄獅美術,75,140-141。 (註六)同註四。 (註七)楊祖珺(1992)。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市:時報。 (註八)陳曉君(1981)。唱片兯司添油煽火,校園歌曲如火如荼。婦女,149,25-26。 (註九)同註四。 (註十)劉季雲(1997)。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成大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111 !!!
本文档为【唱自己的歌谈台湾七零年代民歌运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