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举报
开通vip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摘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哈代的悲剧意识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哈代通过雨、雾、画像这些意象烘托了悲惨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不幸的结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悲剧意识 根源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2-0014-02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后的一部小说,...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 摘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哈代的悲剧意识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哈代通过雨、雾、画像这些意象烘托了悲惨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不幸的结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悲剧意识 根源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2-0014-02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后的一部小说,也是争议最大的小说。英国20世纪著名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他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 师。”[1]而哈代的悲剧意识在《无名的裘德》中表露无遗。 1 哈代悲剧意识的根源 1.1社会因素 哈代的悲剧意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哈代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业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上层贵族过着奢华的生活,入则庄园别墅,出则香车宝马,而下层民众却连基本的生存也有困难。“哈代曾多次到伦敦等地学习、打工和旅游,对流落城市的破产农民的境遇非常了解,对生态难民的命运高度关注。哈代的家乡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几乎没有近代工业 的影响,受这样的生活环境的浸染,哈代对农村淳朴的生活非常留恋,对破坏乡村自然生态的现代工业文明非常反感。”[2]因此,哈代的心中充满悲剧情结。 1.2个人因素 受语言学家和诗人巴恩斯的影响,哈代16岁就开始阅读《圣经》,《圣经》对他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原罪说对他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圣经》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违背上帝的旨意被逐出伊甸园,他们在大地上生活并繁衍后代,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承袭了他们的罪过,因此,人类从一开始就是有罪的。所以哈代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来赎罪的,就必须要经历磨难。 1862年,哈代到伦敦工作。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尽管哈代曾经说过, ‘我的作品同达尔文、休谟、穆勒等人的思想一致,我读这些书比读叔本华的著作多’,但在实际的创作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深深的影响着他”。[3] 此外,在哈代悲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古希腊悲剧也对哈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哈代的青年时代,他仔细地研读了古希腊悲剧作品并对萦绕于人们头上的神秘力量颇感兴趣。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这一命题,在哈代对生活的观察中得到了证实”。[4] 2 哈代的悲剧意识在《无名的裘德》中的体现 《无名的裘德》讲诉了乡村青年裘德的悲惨命运。在裘德短暂的一生中,他遭受了学业和婚姻的双重打击。他短暂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剧。女主人公淑聪颖漂亮,思想独立,从小叛逆,一心想摆脱世俗的约束,最终也不得不向命运和教会屈服,悲惨地过完一生。 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裘德年仅11岁就父母双亡,由其姑妈收养,贫穷孤独而且多愁善感。他在面包房里帮忙,但他志向远大,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基督寺大学(影射牛津大学)学习,将来成为一名牧师。在裘德看来,基督寺是“一座由知识与宗教统治的城堡”[5],那个地方正适合他。为此,他偷偷买来书本,背着别人用心自学。为了维持生计并保证自己将来能够从事脑力劳动,他毅然离开面包房,去给石匠当学徒,希望能够有一份像样、固定的职业。然而,当他来到基督寺,却感觉“那些学院有些带有一种自命不凡的神气;有些看起来就像迁到地上的那些家族的墓穴。所有的那些砖石头建筑都隐隐地显出一副慢怠无礼的神情”[6]。他向其中五个学院的院长写信求助,只有一个院长给他回信。而且,该院长劝他 “应安守本分,固求旧业”[7]。十年寒窗苦读只落得这样一个结局,裘德心灰意冷,开始借酒浇愁。 除了学业,裘德在婚姻问题上也屡受挫折。裘德追求的是灵与肉结合的真正和谐的婚姻。而实际上阿拉贝拉略施小计,他就经不住诱惑,一时冲动与她结了婚,为自己的一生埋下了祸根。裘德放弃追求理想,与阿拉贝拉结婚。当他发现真相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 接受事实。可是阿拉贝拉却认为婚后裘德没有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离开了裘德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移居澳洲,最后在澳洲嫁给一个小酒馆老板。当酒馆老板去世后,阿拉贝拉又施计谋,哄骗裘德与自己结婚。最终,由于阿拉贝拉疏于照顾,裘德孤零零地悲惨地死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而当时阿拉贝拉正在观看赛船比赛,与一个乡村医生调情。裘德的一生都被阿拉贝拉玩弄于鼓掌之上,真是悲剧的一生。 如果说裘德与阿拉贝拉只是肉体上的结合,那么他与淑则是精神上的契合。淑受过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是位新时代的女性。裘德认为淑是唯一一个与他性格合得来的人。淑与裘德冲破社会习俗和宗教伦理的约束,毅然同居并生下孩子。他们是真正的灵与肉的结合,他们的婚姻本应是幸福的。然而他们毕竟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新旧势力交替,人们可以拥有思想上的自由,却没有真正的自由。他们的结合遭到了无情的惩罚。淑与裘德接连失业,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收到侮辱,一家人不得不颠沛流离,生活困苦。最终,小时光老人(裘德与阿拉贝拉的儿子)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杀死了裘德与淑的孩子,自己也上吊自杀,酿成了巨大的悲剧。淑受不了这种巨大的打击,思想发生了巨变。淑原先蔑视宗教,现在开始变得虔诚起来,并且最终回到费劳逊的身边,继续与费劳逊无爱的婚姻,剩下裘德孤身一人,又开始酗酒。至此,裘德对爱情的追求也彻底破灭。而淑虽然性格叛逆,思想独立,却禁不住社会舆论的 压力,摆脱不了社会习俗与宗教伦理的制约,只能悲惨地过完她的后半生。 3 象征手法的应用 象征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技巧,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采用雨、雾和画像等一系列意象来烘托气氛,突出了悲剧的氛围。 3.1雨 哈代在小说中多次利用风雨来营造一种悲惨的气氛,暗示主人公悲惨的结局。 裘德介绍淑到费劳逊的小学当见习教师。他忍不住对淑的思念,答应费劳逊的邀请到学校去看他们。而这天晚上夜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雨滴凄冷地落在他的身上”[8],这些使裘德“产生一种模糊的预感——一种不祥的预感”[9],他和淑的关系只能是亲戚加知己的关系,不能再进一步了。当他到了小学后,亲眼见到了费劳逊对淑的示爱举动,而淑没有明确地拒绝。这对裘德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淅沥的夜雨渲染了凄惨的氛围。 阿拉贝拉从澳洲回到英国找裘德,刚好裘德不在家。当裘德出去找她时,天下起了雨。这场雨象征了裘德与阿拉贝拉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裘德与阿拉贝拉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当淑第二天去旅馆找阿拉贝拉时,天还是下着雨。这场持续了一天一夜的雨暗示了裘德与阿拉贝拉之间的纠葛。他和淑今后的生活会被阿拉贝拉所牵 绊拖累,注定是不幸的。当淑离开裘德,阿拉贝拉丧夫后,阿拉贝拉去找裘德,天还是下着雨。雨预示了他们悲惨的结局。 当裘德携家带口重返基督寺的时候,正逢纪念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当所有人都在等游行队伍的时候, “天渐渐地阴了下来,不是还能听到隆隆的雷声”[10]接着,天下起了雨,并且雨越下越大。这场大雨似乎在嘲笑裘德,暗示他的基督寺梦的幻灭。 最后,裘德身染重病,为了能见淑最后一面,他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凄厉的秋雨到玛丽格林去找淑,却受到淑的冷漠对待。他返回时,雨还在下着。他“迎着从东北方向吹来的风雨向前走着。他的身子已经湿透了”[11]。而“当刮北风或是东风的时候,最冷的地方就是棕房子旁边的阿尔弗雷斯顿大路和古道相交处的那个山顶。在那里,冬季下的头几场霰和雪,就一冬不化;春季的霜冻一直持续到很晚才解冻”[12]。裘德就是在这条路上往回走的,凄惨的景象马上印入读者的脑海中。也就是在这个暴风雨的夜晚,淑为了惩罚自己,强迫自己与费劳逊同房。暴风雨也增添了悲惨的气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对淑心生怜悯之情。 3.2雾 英国特有的浓雾天气也频繁地出现在小说中,暗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浓雾通常令人感到迷惘和压抑。在淑与裘德准备登记结婚时, “天 气凄冷、天色阴暗。从宫殿高耸的泰晤士河边,飘来一股潮湿的迷雾”[13],这暗示着他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他们的婚姻不令人乐观。 而淑回到费劳逊身边的那天,浓雾也笼罩着一切,暗示着淑走向了一个不幸的未来。当淑与费劳逊再婚时,“头一两天笼罩在洼地上的浓雾,此时正向这里迷漫过来;草地上的树拥抱着那一片片的雾霭,把它们变成大颗的露珠,使它们像阵雨似的往下滴落着”[14]。这样的浓雾预示着淑又陷入了不幸的婚姻。 3.3画像 裘德与淑第一次约会,到一家客栈喝茶。“只见墙上挂着参孙和大利拉的画像”[15]。裘德与淑吵架,自杀未遂,到酒店里借酒浇愁,这时“一副参孙和大利拉画像,映入他的眼帘。他立刻想了起来,这个酒店就是他和阿拉贝拉来过的那个”[16]。这副画像中的参孙和大利拉代表了裘德和阿拉贝拉。“裘德立志求学,刻苦自修,但他不谙世事,受阿拉贝拉的引诱与欺骗与其结成不幸的婚姻”[17],这与参孙的经历相似。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就预示着裘德与阿拉贝拉的婚姻不会幸福,第二次出现则 “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气氛,说明裘德在灵与肉的矛盾中因性格弱点,而导致自我毁灭的必然结局”[18]。而小说最后阿拉贝拉用酒灌醉裘德,诱使他与自己再婚,此时裘德则俨然成为“被剃去了头发的参孙”[19]。作者用参孙指代裘德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小说中意象的运用,不仅渲染了悲惨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悲剧的基调,还有效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参考文献: [1]v?伍尔夫.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a].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17. [2]丁世忠.《无名的裘德》的生态伦理意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61-66. [3][17][18]丁世忠. 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30,58,59. [4]颜学军.哈代与悲观主义[j].国外文学,2004,(3):50-53. [5]6][7][8][9][10][11][12][13][14][15][16][19]?哈代.无名的裘德[m].海口:南方出版,2003:20,87,128,119,119,358, 432,432,314,407,44,73. 作者简介:宋霞,女,1982年出生,汉族,籍贯福建省福安市,现任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本文档为【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