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

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

举报
开通vip

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 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成果报告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二??七年十月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 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成果报告 委 托 单 位:浙江赐富集团公司 承 担 单 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项 目 负 责:刘德鹏、汤正江 院 长:黄志远 总 工:战双庆 编 写 人:郑建南 张礼宗 丁发毅 编 写 单 位:安徽省勘查技术地质调查分院 编 写 日 期:二??六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
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 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成果报告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二??七年十月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 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成果报告 委 托 单 位:浙江赐富集团公司 承 担 单 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项 目 负 责:刘德鹏、汤正江 院 长:黄志远 总 工:战双庆 编 写 人:郑建南 张礼宗 丁发毅 编 写 单 位:安徽省勘查技术地质调查分院 编 写 日 期:二??六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一节 目的任务 ????????????????????????????????????????????????????????????????????????????????????????????????????? 1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三节 以往地质物化探工作程度简述 ??????????????????????????????????????????????????????????????? 2 第二章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 5 第三章 普查区地质物化探特征 ????????????????????????????????????????????????????????????????????????????18 第一节 地质特征 ???????????????????????????????????????????????????????????????????????????????????????????????????18 第二节 物化探异常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17 第四章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 ????????????????????????????????????????????????????????????????????????????????24 第一节 工作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4 第二节 工作方法技术???????????????????????????????????????????????????????????????????????????????????????????24 第五章 主要工作成果 ?????????????????????????????????????????????????????????????????????????????????????????????31 第一节 地质剖面工作???????????????????????????????????????????????????????????????????????????????????????????31 第二节 激电物性测试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33 第三节 激电测深剖面工作 ??????????????????????????????????????????????????????????????????????????????????34 第四节 激电中梯面积工作 ??????????????????????????????????????????????????????????????????????????????????38 第五节 综合物化探成果 ??????????????????????????????????????????????????????????????????????????????????????40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43 附图目录 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地形 地质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图 1?10000 2 2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实际 材料图 1?10000 3 3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综合 物化探成果图 1?10000 附件目录 附件: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矿点普查区异常登记表、高精度磁测图件、多元素异常图、地球化学图 第一章 前言 浙江赐富集团公司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矿点开展多金属矿产普查工作,并委托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实施该项工作。我院于2006年7月编写了《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矿点普查工作设计》。并于2006 年8月进行野外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9月低圆满完成野外工作。 第一节 目的任务 一、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矿点开展面上的普查工作,结合物化探成果,对普查区的地质特征、含矿性和矿体(点)做出评价,提出是否进一步工作(工程详查)的建议及依据。 二、任务 2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面积共46.81km,主查矿种为:金、银、铅、锌多金属及钼。基本任务为;在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普查区内已有各种资料基础上,进行地质填图,露头检查,大致查明地质、构造概况,圈出矿化地段,提出下一段工作远景靶区。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一、工作区范围 本次普查区位于内蒙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管辖。探矿权由国土资源部锡林郭勒盟国 2土资源局颁发。探矿权编号1525000630030。面积46.81km。坐标见表1。 1 表1 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参数表 2拐点编号 东经 北纬 面积(km) 1 117?58′15″ 44?12′00″ 2 118?03′00″ 44?12′00″ 46.81 3 118?03′00″ 44?08′00″ 4 117?58′15″ 44?08′00″ 二、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地势东南高,向西北降低,海拔835,1957米之间,测区最高海拔1572米。区域有巴拉格尔高勒、巴嘎吉仁高勒和吉仁高勒三条河流向北流过,其中吉仁高勒支流横河子从中部穿过。气候属中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严寒而漫长,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短促而多雷阵雨,秋季凉爽而霜冻早。年平均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37.5 2?,无霜期106天。太阳总幅射量为128.1千卡/cm年,年平均降水量350mm,多集中于七、八月份。本区以西、西北风为主。大风日数平均68天,年。 区内交通便利,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有通往阿巴嘎旗、张家口、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西乌珠穆沁旗、林西的公路,此外各苏木乡镇有简易公路连接。参见工区交通位置图(图1)。 第三节 以往地质物化探工作程度简述 解放前曾有外国人在本区做过粗略的地质调查工作;57,94年先后有内蒙区测队、内蒙古锡林浩特地质队、锡盟地质队、内蒙126地质队、地质部水地所、地质部航空906队、内蒙物探队、地矿部原第一综合物探大队、地矿部原第二综合物探大队等在本区做过地质、物探、化探工作。1974年出版2 的1?20万西乌珠穆沁旗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994、1995年分别由原地矿部一物和二物提交的1?20万奥果木尔苏木、西乌珠穆沁旗、白塔子庙幅区域化探报告,在区内进行了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圈出铜、银、铅、锌等元素综合异常多处,对发现道伦达坝铜、钨多金属矿床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本区航磁、重力测量成果则在包括锡林浩特图幅在内的有关报告中加以反映,如《华北地台北缘地区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成果报告》就反映了该区相应成果。 图1 工区交通位置图 。 3 涉及该区矿产资源评价的研究,有地矿部在全国开展的第一轮成矿远景区划工作(1979,1985年)和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工作(1992,1994年);国家科委下达的国家地质科技攻关项目“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产的勘查与评价研究”;内蒙地勘局的《呼伦贝尔市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分析》(2004年7月);邵和明的内蒙古金属矿产成矿预测图(2001年9月)等。 4 第二章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大地构造特征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和南部的华北板块及东部的松辽板块的接合部,在此三大古陆板块间,为一走向北东—北北东向的华力西褶皱带,锡林浩特微板块则正处于该带中,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区及本测区则位于该微板块的北部边缘地带。 按照地洼学说观点,本区内出露的地质体,经历了三个大地构造阶段,即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 最早阶段为地槽阶段。该阶段的沉积物,是锡林郭勒杂岩和林西组二者的原岩,岩浆岩为分布在测区北部边缘的辉长岩类。尽管没有完全确定锡林郭勒杂岩的沉积时代,但主流倾向认为是早古生代(另有看法认为属元古代),其原岩被证实为:以浅海相泥碎屑沉积物为主,夹部分碳酸盐沉积和火山碎屑沉积物。林西组的沉积时代,被肯定为晚古生代晚二迭世晚期,原岩为陆相细碎屑沉积物。辉长岩类与区域上较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类一样,属华力西晚期侵入体。 上述情况表明,测区在地槽阶段,总体是一种相对隆起的地背斜环境,并且还经历了三个亚阶段。早期相对沉陷,接受浅海相细碎屑沉积为主。中期为较长地质时代的相对隆起受剥蚀,造成上古生界顶部林西组与下古生界下部(或元古界)锡林郭勒杂岩间的不整合,具有漫长地质时代的沉积间断。晚期处于巨型地背斜褶皱隆起带的边缘拗陷中,形成林西组陆相碎屑沉积和 5 侵入少量基性岩浆岩;并且使锡林格勒杂岩和林西组二者的原岩经受较普遍的区域浅变质作用和褶皱、断裂作用,以及局部的动力变质作用。 有必要强调,测区内沉积岩中所经受的褶皱、断裂和变质作用,不完全是地槽阶段晚华力西期所成,有相当大的份量是地洼——后地台活化阶段叠加上去的。尤其是它们所经历的混合岩化和热接触变质作用,几乎全部是由地洼——后地台活化阶段的岩浆作用造成。 第二大地构造阶段为地台阶段。在测区,该阶段经历的地质时代相当短暂,大致为晚二迭世末世到晚三迭世间。并且在测区内没有发现属于该大地构造阶段的任何内、外生地质作用记录。 第三大地构造阶段为地洼阶段(或称后地台活化阶段)。该阶段经历可能从晚三迭世中晚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其构造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断裂作用和块断升降运动;并伴有侵入岩浆作用对较早期地质体的热接触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以及叠加动力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包括:形成测区内的最主要地质体——印支期——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叠加于该岩体内、外(可能属燕山期产物)的多种脉岩(从中性的闪长岩或闪长玢脉,到酸性的花岗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和碱性的正长岩脉,以及浅成的霏细岩脉等);还有晚侏罗世的玄武质、安山质至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这些火山碎屑沉积岩层,在测区具有向北西倾斜达五十几度至六十几度的单斜倾角,反映测区在地洼——后地台活化阶段块断隆升和掀斜的活动非常强烈。沉积记录除上述火山碎屑沉积层外,主要为第四纪的山麓残——坡积物、风化层及山间河道两侧的洪——冲积物。沉积建造特征反映测区在地洼——后地台活化阶段主要为6 块断隆升受剥蚀。 区内的W、Cu、Au等成矿作用,几乎全部发生在地洼——后地台活化这一大地构造阶段。 必须指出的是包括本区在内的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成矿作用绝大多数均发生在该阶段中。 二、区域地层 区内地层按1?20万区调报告属兴安分区西乌珠穆沁旗小区,按全国地层区划属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下古生界锡林郭勒杂岩,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下统、新生界第三系及广泛分布的第四系。 (一)下古生界锡林郭勒杂岩(Pzxl) 1 锡林郭勒杂岩是区域出露最老地层,岩性为灰绿色、深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二长片岩、变粒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的一套区域变质岩。 锡林郭勒杂岩主要出露于乌海套农场南正彦高勒苏木,道伦坝苏木及达青牧场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厚度大于900米,由于该地层遭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又处于米生庙复式背斜之核部,构造作用及岩浆作用强烈,故地层多缺失或被岩浆岩体侵蚀,以至地层的连续性及上下覆岩石关系不清楚,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二)石炭系 石炭系在区域内仅出露中、上石炭统,缺失下石炭统,中石炭统为木巴图组、上石炭统为阿木山组。 7 1(石炭统木巴图组(Cb) 2 本组岩性上段主要为深灰、灰绿、黄绿色杂砂岩(硬砂岩)长石砂岩夹含砾砂岩、灰岩,盛产珊瑚、蜒科、苔藓虫及少量蜿足类化石,下段主要为一套酸性火山岩,主要出露在米生庙复背斜近核部的西翼,所以多构造破坏或岩体侵蚀,使出露地层残缺不全,缺少连续性,露头零星,岩层产状较陡,倾角多在30?,70?之间,出露厚度大于480m。 本组地层与上覆地层上石炭统呈整合接触下覆地层不清。 2(上石炭统阿木山组(Ca) 3 本组地层主要出露区域内阿拉腾郭勒(金河)苏木一带,根据岩性组合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主要由灰岩段组成。主要由浅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岩夹含砾砂岩、杂砂岩(硬砂岩),盛产动物化石,为一套滨海相沉积物,动物化石主要为蜓类、珊瑚腕石类、苔藓虫等,属生物滨海相沉积。 上段主要由灰岩碎屑岩组成,主要由浅灰色、深灰色厚层生物灰岩为主夹灰白色长石砂岩、粉砂岩,本段地层中化石极为丰富,尤其是蜓类、珊瑚、属生物浅海相沉积。 本组地层与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哲斯组呈断层接触。 (三)二迭系 区内二迭系分布广泛,主要有下二迭统盐池北山组,达里诺尔组,哲斯组,上二迭统包尔螯包组及林西组。 1(下二迭统盐池北山组(Py) 1 区域内本组地层主要为一套深灰色、黄绿色、浅灰色长石砂岩、粉砂岩、8 粉砂质板岩及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碎屑岩(砂岩)段,上段为火山岩段,总厚度2000m以上。 本组地层与上下地层均呈断层接触。 2(下二迭统达里诺尔组(Pl) 1 本组地层主要为一套灰色、深灰色、灰绿色碎屑夹火山岩组成,依据岩性组成可分为上、中、下岩性段,即下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及上碎屑岩段,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不清。 3(下二迭统哲斯组(Pz) 1 本组地层主要为一套黄绿色、灰绿色砾岩、含砾粗砂岩,杂砂岩(硬砂岩)长石砂岩、灰岩为主夹硅化泥岩、硅化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夹火山岩,盛产腕足蜒类化石,总厚度大于2000m。 本组地层时代相当于下二迭统上部茅口组。 4(上二迭统林西组(Pl) 1 该地层在区内依据岩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两段,即下部板岩段与上部砂岩段。 下板岩段:下板岩段出露于花岗岩体接触带附近,主要由红柱石板岩、堇青石板岩、斑岩板岩、灰黑色板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在接触带及其附近,粉砂岩及细砂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大部分已变成角岩质岩石。本段岩石岩性单一,以各种板岩为主,热接触变质作用强烈,板理清楚,出露厚度随热接触变质作用强度而定。林西组板岩段是矿区主要矿化地层,道伦达坝矿区主要铜矿体均赋存在该段地层中,区域内大井铜矿的矿体也主要产在本段地层中。 9 上砂岩段:上砂岩段出露测区中部及北部,主要由变质砂岩、细砂岩夹少量板岩组成,变质作用轻微或基本未受变质作用。 本段岩石岩性单一,出露厚度大于1000m。 (四)侏罗系 区域内侏罗系地层发育,出露广泛,主要有中、下侏罗统阿拉坦合力群,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道达诺尔组与布拉根哈达组,其中下侏罗统阿拉坦合力群,为原马尼特庙群更名,区内出露极少,在此不予详述。 1(查干诺尔组(Jc) 3 本组为一套以灰色、灰绿色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主的酸性火山岩,岩石多呈厚层层块状,柱状节理发育,地貌上常形成陡崖陡坎。 本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林西组之上。 2(道达诺尔组(Jd) 3 道达诺尔组在本区出露广泛,但露头零星,岩性主要为紫灰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夹橄榄玄武岩。出露厚度大于930m。 本组地层与上、下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3(布拉根哈达根(Jb) 3 本组为一套灰白色、灰粉色、灰紫色凝灰岩,流纹岩夹凝灰火山角砾岩为主的酸性火山岩,总厚度大于2000m。 本组地层与上下覆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三、区域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褶皱、断裂非常发育: (一)褶皱 10 区内褶皱构造为米生庙——阿拉腾格勒复背斜,该背斜控制了区域主要地质构造形迹。 米生庙——阿拉腾格勒复背斜,沿乌套海——米生庙——达青牧场——阿拉腾格勒延伸横贯全区,这一线大致相当于该背斜的枢纽部位所在,枢纽走向NE50?左右,展布宽度约6公里,该背斜向北东延入北塔幅,向南西延至锡林浩特幅。 复背斜核部由下古生界锡林郭勒杂岩组成,北西翼由中石炭统木巴图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下二迭统盐池北山组、达里诺尔组、哲斯组和上二迭统包尔敖包组组成,南东翼则由中石炭统木巴图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下二迭统盐池北山组、哲斯组和上二迭统林西组组成。组成该背斜的两翼地层基本相同,但南东翼缺失下二迭统达里诺尔组。上二迭统北西翼为包尔敖包组,南东翼为林西组。 华力西中期酸性侵入岩及华力西晚期的中基性侵入岩沿该背斜的核部侵入,呈带状展布,则该背斜控制了华力西中期中酸性侵入岩和华力西晚期的中基性侵入岩的产状。 米生庙——阿拉腾格勒复背斜的两翼由一系列的单个背向斜组成,这些小型的背向斜总体走向均为北东向,总体与复背斜走向一致。 (二)断裂 区域内断裂十分发育,根据区内遥感解译结果,区域内断裂构造,按方向可分为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南北向五组,北东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占主导地位。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 11 1(西乌旗——锡林浩特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区域上贺根山——嫩江深大断裂带南侧,断层走向呈60?,70?方向延伸,局部为近东西向,西乌旗北侧沙化带和南侧基岩出露带被该断裂明显分开,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2(达青牧场断裂带 该断裂带展布于乌套海——达青牧砖瓦厂——哈麻白音乌拉一线,自南西向北东地层之展布形态相适应有逐渐变窄之趋势,长达60公里左右,为区内发育最好,代表性最强的挤压断裂带。 该断裂带中挤压破碎带、片理带、糜棱带极为发育。 断裂带又可分为南西段、中段、北东段,各段形式各不相同,南西段展布于乌套海——密透一带,以断裂群为主要表现形式,中段出露于密透至林西县——西乌旗公路范围内,以片理和挤压破碎带为主,自公路至哈麻白音乌拉为北东段,以糜棱岩带与断裂共生混合形成出现。 区内其它断裂无论规模与强度均不如上述两大断裂带,其中北西向断裂多是与北东向断裂相配套但强度较小的一组断裂,东西向断裂可能为区内发育最早,活动时间最长的基底断裂。 区域内近南北向的断裂主要有两条:西部的巴嘎吉林郭勒——伊和吉林郭勒断裂带和东部的巴彦花——大兴安岭断裂带,二者均表现为张性变形,属正断层,巴彦花——大兴安岭断裂具锯齿状追踪断裂特征,切割了前述的北东向断裂带,并控制区内主要水系的分布,巴嘎吉林郭勒——伊和吉林郭勒断裂控制了西乌旗之南西伊和吉林郭勒近南北向的水系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 12 四、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十分发育,分布广泛,侵入岩遍及整个测区,火山岩分布虽广,但露头相对零星。 (一)侵入岩 区域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频繁,从华力西中期至燕山晚期均有大规模的活动,岩石类型多,岩性复杂,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均有产出,并有西部总体表现偏基性岩体较发育,东部主要为中酸性岩体的规律,据岩体的相互关系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将本区侵入岩分为5期8次活动。华力西期在本区侵入岩主要为中基性岩,岩性为闪长岩——辉长岩类,与之有关的矿化主要为矽卡岩型的铁、铜化,但矿化弱,而印支——燕山期侵入岩主要为酸性岩,岩性为花岗岩类,与之有关的矿化主要为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钨、锡等大量有色金属矿产及铁、萤石、放射性矿产等。 区内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经过近20多年来的工作已陆续发现一大批有规模、有经济价值的有色金属矿产,特别是道伦达坝铜钨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对在该区寻找此类矿床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在该区域找矿提供了一个新范例。 (二)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发育,分布广泛,几乎各个时代均有出露。 火山岩岩性复杂,从酸性到中基性,由熔岩类到火山碎屑岩均有出露。 火山岩类型以陆相喷发为主,在上古生界偶见有海相火山喷发及海陆交互相的火山喷发。 五、矿产概况 13 锡盟地区地域辽阔,地质勘查程度低,地处锡盟东乌旗——呼盟梨子山银、铜、锌、铁、稀有、稀土元素聚集区和大兴安岭中南段银、富铅锌、铜、锡多金属矿聚集区内,找矿前景良好。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相继发现浩布高铜矿、布敦花铜矿、拜仁达坝银矿、道伦达坝铜矿等一系列大中型矿床。 本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本测区紧邻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东南部,成矿地质条件与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类似,所以选择在本区进行普查找矿较为有利。 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全区主要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值见表2。由该表可见,区内金属成矿元素的岩石介质中浓集克拉克值大于1或接近1者,依次为Bi、Pb、Ag、Sn、W和Zn,Cu和铁族元素均低于0.25:在土壤介质中浓集克拉克值大于1或接近1的元素有As、Pb、W、Zn、Ag、Cu。本区土壤和岩石中元素的丰度除Zn、Ag、W、Cu在土壤中偏高外,其他元素基本相近。表生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相对富集的元素均系区内的成矿元素。这些结果表明,本区是Bi、As、Pb、Zn、Ag、W、S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高背景区。 14 表2 大兴安岭中南段主要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全区岩石 全区土壤 元素 X Y X Y Cu 11.5 0.24 13 0.65 Pb 28.5 1.78 20 2 Zn 58.5 0.7 56 1.12 Ag 0.069 0.99 0.098 1.14 W 1.11 0.85 1.81 1.39 Sn 2.12 0.85 2 0.2 Mo 0.71 0.65 0.79 0.39 Au 0.66 0.45 0.9 Cd 0.059 0.45 0.06 0.46 Sb 0.035 0.61 0.5 1 Co 4.45 0.25 6 0.75 Bi 0.15 16.67 0.2 Mn 489 0.49 474 0.55 Hg 8.85 0.1 11 0.09 Cr 16.5 0.2 18 1.1 Ni 4.8 0.15 12 0.3 As 4.35 2.56 11 2.2 注:1、X背景平均值:2.K浓集克拉克值:3克拉克值根据维氏1957年、1962 年资料:4、含量单位:10?6(Au、Hg为10—9):5、统计样品:岩石样1793 件:土壤样1260件:(据盛继福等,1999) 本区以贺根山~霍林郭勒~索伦深断裂、嫩江深断裂为界,由北西向南东划分为?、?、?三个地球化学单元(图2)。 各单位中主要金属元素的富集、贫化和分异性见表3。 15 ? 为工区位置 图2 大兴安岭中南段及其周边地球化学区图 由表3可知:?单元以富集Pb、Zn、Ag、Mo为主:?单元主要富集Cu及亲铜元素Pb、Zn、Ag、As、Sb、Bi、Hg及铁族元素Fe、Cr、Ni、Co等,成矿元素最多最全;?单元Sn而富W、Mo,亲铜元素相对贫化。由此可以认为,?地球化学单元是本区最有利于铜多金属成矿的地球化学域。?单元太靠近西域的嫩江深断裂,不仅第四系覆盖厚,而且成矿物质多通过其配套次级断裂运移,因此,成矿元素不十分富集。 根据1994年原地矿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对1:20万白塔镇庙幅进行区域化探扫描成果。在测区范围内Au、W、As、Cu、Pb、Zn、Mo、Bi、W、Ni、F等16 元素为一北东向高背景带,尤其Au、Ag、As、Cu、Mo、W等成矿及成矿指示元素在本区大多都有异常显示。 表3 大兴安岭中南段主要金属元素富集贫化与分异性 单 2<0.71 CV>0.7 CV<0.3 KK2>1 (富集) 元 (贫化) (强化异) (均化) Pb、Zn、Ag、As、W、Cu、Au、Ni、Ag、Cd、Mo、Mn、Pb、Zn、Cn、W、? Cd、Mo、Sb、Bi、Cr、Mu、Ti Au Co、Ti、F Co、F Cu、Pb、Zn、Ag、 As、Sb、Bi、Cd、W、Au、Mo、Bi、Bi、Ni、Sn、Cr、? Pb、Co、F Sn、Co、Ni、Cr、B Hg、Sr Ti、F、Fe、Mu Hg、As、Sb、Mo、W、Cr、Ni、Au、? Hg、As、Sb、Mo Sn F Cd、Sn 注:1. K2为二级浓集克拉克值;2. CV为变异系数。(据盛续福等,1999) 17 第三章 普查区地质物化探特征 第一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特征 测区内除第四系外,基本上未见到地层出露。仅在测区东南角1572高地东南侧见到小范围二迭系中统林西组出露,主要岩性为片岩、粉砂质板岩;另外在1352高地东北部见片岩、板岩碎屑,推测为捕虏体。经过2006年度的工作,认为地层在区内岩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两段,即下部板岩段与上部砂岩段。 下板岩段:主要由红柱石板岩、堇青石板岩、斑岩板岩、灰黑色板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在接触带及其附近,粉砂岩及细砂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大部分已变成角岩质岩石。本段岩石岩性单一,以各种板岩为主,热接触变质作用强烈,板理清楚,出露厚度随热接触变质作用强度而定。 上砂岩段:主要由变质砂岩、细砂岩夹少量板岩组成,变质作用轻微或基本未受变质作用。 第二节 岩浆岩特征 本区出露的岩浆岩有花岗岩、正长斑岩、花岗伟晶岩、花岗细晶岩及辉绿玢岩岩脉。其中花岗岩出露范围大,与成矿关系密切,是本区主要的成矿母岩。 1(侵入岩 测区大面积出露华力西晚期岩浆岩,呈岩基状产出。其岩性为黑云母花18 岗岩,呈灰白、灰黄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其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另外,在岩体中还见有少量的片岩、片麻岩小捕虏体。 ,(岩脉 测区内岩脉十分发育,主要见有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闪长岩脉、辉长岩脉和辉绿岩脉,集中发育于测区北部及西部,以花岗岩脉为主,花岗斑岩脉次之。大部分岩脉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个别呈北西向、南东向产出,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该区以北东向构造为主。 第三节 构造特征 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和2006年地质草测结果及高精度磁测成果,测区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北东向构造为主,测区花岗岩受北东向主构造带影响,北西向断裂构造为后期形成,为成矿构造。道伦达坝矿区和本测区均位于米生庙——阿拉腾格勒复背斜北东段的第三挤压破碎带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19 第四章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矿点矿产普查,遵循《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对普查工作部署的相关规定进行工作部署:首先拟定工作部署原则,然后作出总体部署,并对各阶级工作进行安排与实施。 第一节 工作概况 通过上述“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可以认为工作区确定具有找矿潜力,是一个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和物探、化探异常区,因此所提出的目的任务是符合普查工作要求的。 第一阶段进行初步普查。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完成各区块面积性调查工作,包括填制1:25000岩屑(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25000高精度磁法测量等。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找矿信息,缩小找矿靶区,为第二阶段开展详细普查提供依据。第一阶段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4。 表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方法 项目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百分率(%) 1:1万剖面(米) 4200 4315.27 103 地质草测(km2) 46.81 46.81 100 岩石样(件) 150 150 100 化学样(件) 0 5 100 地质 薄 片(件) 20 11 100 化探样(件) 2154 2154 100 高磁剖面(km) 192.4 192.4 100 高磁 物性样(件) 100 100 100 D级控制网(点) 6 6 100 测量 基线点(个) 54 54 100 备注:上表中化探样不包含地质剖面上采集化探样43件 20 第二节 地质工作方法技术及评述 一、1:2.5万地质图草测 (一)目的任务 矿产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地质及矿化特征,发现新矿(化)点,为物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二)基本要求 本区矿产地质填图以野外实测为主。主要工作是对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探、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其他地质体进行实测。 要求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等特征,深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和构造。同时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 (三)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1、地质修测 对原地质界线进行修测。修改错误、补充不完整的地方,为综合物化探勘查与解释提供地质依据。 2、地质草测 在普查区范围内进行较系统的地质测量工作。主要以地质填图的方式进行。 (1) 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21 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大致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2) 侵入岩 大致查明侵入岩体、脉岩的形态与规模、产状、主要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包体、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 大致查明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现象、同化混染现象以及分异现象特征,并圈定接触带、铺掳体或顶盖残留体,测量接触带产状。 (3) 大致查明构造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形态、规模、产状、性质、 生产序次和组合特征。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探讨不同期次构造叠 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观察皱褶、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4) 矿产 观察研究含矿层、蚀变带、矿化带、矿体以及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 接触变质带、构造带以及矿化转石等得种类、规模、展布范围、产状、 形态及其空间变化,并取化学分析样和采集标本。观察研究矿石质量 特征、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等。 地质填图主要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进行。 二、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地质工作按设计书要求进行。甲方在工作区全程监控,工作结22 束后通过浙江赐富集团公司野外验收。 () 23 第四章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 第一节 工作标准 工作技术标准按照以下规范、设计执行: 1(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讨论稿)(DD-2004-××); 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 3(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 4、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91); 5(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T/T0069-93); 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93); 7(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93); 8(《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9(《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10(《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矿点普查工作设计书》; 11(《内蒙古西乌旗哈布其工区第二阶段第二期地质勘查工作设计》; 12(《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布其银多金属矿高磁、化探异常区电法普查工作设计书》。 第二节 工作方法技术 激发极化法(激电法)以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地球物理前提,用发射机向地下供电,用接收机采集一次场和二次场的信号,研究地下激发极化效应的变化,籍以查明地下激电异常地质体的所在位置、地质特征、24 含矿性和矿体(点)深部情况做出评价,提出是否进行下一步工程详查的建议和依据。 一、激电工作地球物理前提 位于本测区北部的道伦达坝大型铜多金属矿、位于测区南西约30Km的拜仁达坝大型银多金属矿,两矿区的生产实际都证明,相对低阻、高极化异常可能与矿体成对应关系,对于本区的勘查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以此可以看出,本区激电工作具有较好的地球物理前提。在高磁、化探异常的基础上采用激电测深、激电中梯方法进行进一步普查勘探,能够快速发现和捕捉到有效的矿体异常。激电普查工作是本区综合物化探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测地工作方法技术 1(激电测深工作测点布设采用手持GPS定位,实际工作中因接地等原因,部分测点可能会有少量位移。共完成测点布设313个测深物理点。 2(激电中梯工作区测网采用1?10000比例尺50m×40m布设,测线方向角320?。 3(本次测地工作采用GPS D级控制网进行首级控制。布设GPS控制网1个,加密控制点4个。 以工区附近一个已知钻孔点作为起始点,以三角形布网方式,采用点、边推进混合方法布设。GPS网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及相应的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为117度,投影面选择高斯投影面,高程采用大地高。 表2 测量起始点参数 起始点编号 纵坐标 横坐标 海拔高程 ZK1602 4900860.500 578248.000 1307.481 25 选取了4个四周视野开阔、远离各种干扰的点(HBQ1、HBQ2、HBQ3、HBQ4)作为控制点。工作所用HD6000高精度双频RTK GPS 1+3系统及所带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包通过了安徽省测绘仪器计量检定站的检测,取得合格的检定/校准证书,性能和精度均符合标称精度。 测量模式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方式,卫星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数?5,精度因子GDOP值?5,数据采样率6S,有效观测时段长度?45min。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均采用仪器自带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包完成。 本次GPS控制网共观测5个点(一个起始点,4个控制点),测定8条基线,其中含2条复测基线。复测基线的结果统计见表3。基线平均边长3.67km,最长基线边长7.06km,最短基线边长0.48km。 表3 复测基线结果统计表 基线 初测(m) 复测(m) 较差(mm) 限差(mm) HBQ1-HBQ2 1314.5998 1314.5964 3.4 16.52 HBQ3-HBQ4 479.5169 479.5147 2.2 11.09 统计结果表明,该GPS控制网的外业观测及内业基线解算质量良好。 4(物理点定位及工作量 物理点定位采用高精度RTK GPS碎部放样,总工作量为2477物理点。 质量评述:为了保证成果质量,采用随机方式共抽查119个物理点,占工作区总物理点数的4.80,,精度统计横坐标总误差My,0.042m,纵坐标总误差Mx,0.041m,点位总均方差Ms,0.0587m,高程总误差Mh,0.2274m。 通过检查,成果精度可靠,能满足物化探工作需要,施工放样的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各项限差均在《规范》规定的限差之内。 三、激电测深方法技术 26 激电测深以地下岩(矿)石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基础,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电场,以测深的装置形式不断变换供电和测量装置的极距逐点观测,研究不同深度范围内岩(矿)石沿垂直方向的空间激电变化。 剖面上连续的激电测深工作,应用专业软件对所取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反演,绘制出二维拟断面等值线图,直观的切面可以清晰地展示激电异常地质体(矿体)的各种空间赋存状态。 1(技术参数: 测量仪器选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DZD-6A型多功能电法仪; AB极距AB极距,1060m;MN极距,;供电时间4S;断电延时100mS;max5 测量取样宽度40mS。 表4 哈布其工区完成激电测深工作统计表: 异常区编号 测线编号 测线方向 物理点 1 14 2 20 HT-1 332? 综合异常区 7 20 8 18 3 0? 33 14 14 15 14 HT-2、HT-4、C2 综合异常区 16 20? 21 17 19 18 14 HT-6 4 310? 11 综合异常区 5 25 10? HT-9 11 24 综合异常区 12 100? 32 6 17 HT-11 320? 综合异常区 13 19 总计 16条 315点 2(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27 认真做好漏电检查工作,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大于2MΩ,km。 在地表接地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向MN电极坑内浇水以保证电极的良好接地。 3(本区共完成激电测深剖面线16条,总物理点315个(含两个重复点)。详见表4。 四、激电中梯方法技术 激电中间梯度扫面,是以地下岩(矿)石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效应差异为基础,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电场,以中梯装置形式在供电电极的测量区域内沿测线逐点观测,研究一定深度范围内岩矿石沿水平方向的空间激电变化,达到发现激发极化地质体(矿体)的目的。 1(技术参数: 本次激电中梯工作采用的工作参数为: 供电电极距,1800m;测量电极距,40m;MN测量范围920m。 2(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本次施工地区为半干旱荒漠——草原区,为提高信号强度,确保工作质量,AB供电电极采用埋设编织铜带的方式进行,尽量减小接地电阻,保证较大的供电电流,保持稳定发射。 1 供电导线的敷设先从发射机位置垂直测线方向放出线距左右(约225m),然后平行于测线布设,以避免供电导线对测量的影响。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大于2MΩ,km,导线电阻不超过10Ω,km。 发射机供电过程中发射电流按每分钟连续纪录。 供电时间4S;波形占空比1?1。 28 MN测量电极采用专用不极化电极,数据采集中保持测量电极的良好接地 和稳定。 断电延时100mS;取样宽度40mS;测量次数2次。 23(本工区共在四个小区块部署完成1?10000激电中梯面积4.55km, 完成物理点2399个(含接头点)。详见表5。 表5 哈布其工区完成激电中梯工作统计表: 2工作区异常编号 拐点 纵坐标 横坐标 面积(km) 物理点 A 4893050 20583010 B 4893629 20583699 C1-Ht7 0.83 437 C 4894333 20583108 D 4893755 20582419 A 4894830 20581910 B 4895473 20582676 C 4895871 20582342 D 4896193 20582725 C2-Ht2、Ht4 E 4896652 20582339 1.6 857 F 4896642 20581891 G 4896160 20581317 H 4895792 20581625 I 4895535 20581319 A 4894220 20580340 B 4894991 20581259 ?C3-Ht3、Ht5 1.1 575 C 4895696 20580668 D 4894925 20579749 A 4892650 20580670 B 4893068 20581168 C 4893374 20580911 D 4893792 20581409 ?C4 1.02 530 E 4894282 20580997 F 4893897 20580538 G 4893805 20580615 H 4893355 20580079 合计 4.55 2399 4(野外观测质量: 29 完成质量检查点78个,占总工作物理点数的3.25,。 ρ总均方相对误差M,?0.71, s ηs总均方相对误差M,?3.21, ηs总均方误差ε,?0.04, 电阻率和极化率的质量精度都达到A级。 30 第五章 主要工作成果 第一节 地质剖面工作 本区地质剖面工作配合激电测深工作进行,共完成1?5000地质剖面测量8.55公里。 1(激电测深1线 3出露岩性均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 ),在1,3号测深点间见4 有少量的硅化和褐铁矿化,矿化主要沿岩石裂隙面进行,其他地方未见矿化。 2(激电测深2线 3该线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 );在2号测深点见有细4 粒花岗岩脉,在4,5号测深点间出露有闪长岩脉,岩脉走向均为60?,宽2,5m不等。 3(激电测深3线 3该线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 ),该线上见有,条花岗、4 闪长岩脉,走向大部分为北东向,宽2,10,,少数走向为东西向;在17号测深点见有一处石墨矿化点,矿化点规模为10×10m,石墨呈小团块状分布于蚀变的黑云母花岗岩中,同时见有少量褐铁矿化。 4(激电测深4线 3 该线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在7,8号测深点间见4 一条走向60?的花岗岩脉,宽约3米;3号测深点见有褐铁矿化石英转石,岩石呈棕褐、黄褐色,蜂窝状、块状构造,未见到基岩出露。 31 5(激电测深5线 1,2及23,25号测深点间均为第四系覆盖,推测下部为黑云母花岗岩; 3在2,23号测深点间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在18号测4深点处见有一矿化带,矿化带走向145?,总体宽5,6m,出露长约50m,由三条矿化脉组成,从西南向北东依次为1、2、3。其中,号脉出露宽1,1.5m,倾向北东,倾角82?,岩石呈棕褐、黄褐色,蜂窝状、块状构造,褐铁矿化分布于石英脉中,局部褐铁矿化强烈;2号脉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花岗岩,出露宽3.5m,长约50m,岩石呈棕褐色、灰白色,局部矿化强烈;3号脉为褐铁矿化花岗岩脉,脉宽0.5,1m,长约50m,岩石呈棕褐色,其中夹有5,10cm厚的褐铁矿化石英脉,呈蜂窝状、块状构造,局部矿化较强烈。 6(激电测深6线 3 该线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未见矿化现象。 4 7(激电测深12线 在1,7及28,32号测深点间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3);7,28号测深点间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冲击物覆盖,推测下部为黑云母4 花岗岩。 8(激电测深16线 3 该线出露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在17号测深点见有一4 条走向为北东向的花岗岩脉,脉宽约10m;在5,6号测深点间见一处石墨矿化点,与,线所见为同一矿化点;在14.5点有一矿化破碎带,矿化破碎带走向约115?,宽2.5m,地表所见长度约80m,见有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岩石较破碎,呈灰黑色,棕褐色,蜂窝状、块状构造,局部32 见有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呈条带状分布于岩石中,在矿化破碎带中见一断层,倾向20?,倾角79?。 第二节 激电物性测试分析 本区物性测试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对采集物性标本采用开放式小水槽测量,测试得到的是视参数;第二期对钻孔岩芯采用标本架测量,测试结果应是真参数。 1(采集测区内粉砂质板岩、含石墨矿化蚀变花岗岩和花岗岩3种主要岩性进行激电测试分析,成果如表6所示。 表6 测区标本采集测试结果: 视电阻率(Ωm) 视极化率(,) 标本岩性 数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粉砂质板岩 12 354 540 274 0.01 0.12 0 含石墨质蚀变花岗岩 13 308 413 240 4.44 10.23 1.09 花岗岩 19 340 423 266 0.08 1.06 0 从表6可以看出,粉砂质板岩和花岗岩的视极化率很小,接近于零,而含石墨矿化蚀变花岗岩则具有较高的视极化率,最大值超过了10,,可以形成对本区激电找矿的严重干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石墨化如果与所寻找的多金属矿体有一定的关系,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ZK001、ZK002钻孔岩芯选择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ZK001、ZK002钻孔岩芯选择测试结果: 极化率(,) 电阻率(Ωm) 矿化 标本数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肉眼分辨 53 14.8 0.24 2.84 22517 68 3835 不出矿化 弱黄铁矿化 24 4.55 0.18 2 30422 1189 5640 或含石墨化 黄铁矿化 14 33.3 5 11.49 3307 88 1540 或含石墨化 石墨化 7 32.58 0.5 7.25 6967 12 2420 33 两钻孔岩性均为黑云母花岗岩,根据肉眼分辨的矿化情况对岩芯标本分别进行统计。由统计表可以看出,总体上钻孔中的岩芯均含有极化现象,未见矿化的原岩也测出了最高达到14.8,的高极化率值,其平均值也有2.48,;弱黄铁矿化或含弱石墨化的岩芯的极化率值反而较低,最高在4.55,,平均值在2,;显见黄铁矿化或含石墨化的岩芯标本以及石墨化岩芯标本,出现达到33,左右的高极化率值,其平均值也达到了11.49,和7.25,。 电阻率的反映是总体上岩芯均呈高阻性质,一般几千欧姆米,最低电阻率值分别在石墨化和花岗岩的风化捕虏体岩芯标本上测得,分别为12Ωm和68Ωm;黄铁矿化或含石墨化的岩芯标本电阻率稍低。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引起本区激电工作中极化率异常的成因主要为黄铁矿化及石墨化,它们还会引起观测电阻率的降低,是本区激电找矿工作的强大干扰。如果在本区进行矿和非矿的区分,还应投入更加大量精细的工作才有可能。 第三节 激电测深剖面工作 1(HT-1综合异常区 本区布置有激电测深1线、2线、7线、8线。 1线极化率反演拟断面图上,超过9,的高值区零散分布在地下几十米至几百米的中深部,最高强度及最大规模的一处极化率异常出现在剖面的北端,有向北倾斜增大的趋势,峰值超过了16,,因继续向北已是其他公司登记的范围,异常未追索封闭。 34 剖面的电阻率值普遍为高阻,出现三处有一定规模的相对低阻区,但这三处的电阻率值也都在1000Ωm以上。 1线剖面的高极化率和相对低电阻率基本没有对应关系,高极化率异常的位置大部分出现在相对高阻区。 剖面南部的垂直条带状相对低电阻率值区与地表所见褐铁矿化、硅化区相对应,在这个相对低阻区的近顶部位置伴有高极化率异常存在,该区域应引起关注。 2线极化率反演拟断面图上,在近地表位置,极化率值很低,大约到了一百米的深度以下,出现大范围的高极化率异常,整个异常呈现北浅、南深的特点,因与1线相同的原因,北部异常未封闭,南部异常除埋藏较深外,还出现规模变小的现象。 剖面上所反映出的电阻率情况也与极化率有相同之处。在高极化率异常的上边缘位置,亦出现北浅、南深的相对低电阻率异常带,相对低阻的异常带虽不与高极化率异常完全吻合,但也可认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应加强研究。 详见附图册。 7线、8线是后期所做,位于2线的西、东两侧。在三条测线的立面图上可以看出,在各条测线的中部偏南位置出现一条垂直方向的明显极化率低值带(详见附录图册中7线、2线、8线极化率立面图上的绿色虚线所示区域),这个极化率低值带对应的位置电阻率值也相对有所降低(详见附录图册中7线、2线、8线电阻率立面图上的绿色虚线所示区域)。地质上在地表未发现异常。 35 前后两期所做激电测深在图中出现异常模样有差异的现象,是因为后期在施工时,天气出现持续干旱,长时间未有降雨,导致潜水面大幅降低,大地导电性发生改变所致。其他工作剖面也存在有同样问题。 2(HT-2、HT-4、C2综合异常区 本区布置有激电测深3线、14线、15线、16线、17线、18线。 3线极化率反演拟断面图上激电的对应关系较好。由北向南发育着由浅到深较完整的极化率异常,北部较浅部位埋深只有几十米,而南部的异常顶端则超过了400m的深度,南部较浅部位见一处小规模高极化率异常,北端高极化率异常明显往深部呈大规模发展趋势,因同上的原因,北端深部异常未追索封闭。 3线反演结果,电阻率剖面在地表100m左右深度下发育着呈水平状的相对低电阻率宽带异常,最低位置在500m以下,它的整个趋势与高极化率异常能够对应,应该是测区激电测深剖面中见到的较理想情况。 在剖面附近地表发现3处石墨矿化点,可以认为3线与低阻对应较好的高极化率异常很可能是地下石墨矿(化)所引起。 在3线的14号测深点施钻了ZK-1钻孔,从地下500m的情况看,钻孔中见到的都是黑云母花岗岩,但常见弱黄铁矿化,部分地段存在较强的黄铁矿化、石墨化,在对钻孔的岩芯进行测定后,发现无论是岩体本身,还是含有矿化,均测到了较强(部分标本为极强)的激发极化现象,是引起激电剖面中大范围极化率异常的主因。 详见附图册。 后期在3线东部围绕地表所发现的一条矿化破碎带,布置了14,18共计36 5条间隔50m的激电测深剖面,在附录图册中14,18线电阻率和极化率立面图上用青色虚线将矿化破碎带示出。在电阻率立面图上基本看不出矿化破碎带的踪影,极化率立面图中表现为极化率异常上升到近地表位置,但判断其倾向,与地表所见在矿化破碎带中的断层倾向刚好相反,是往南西向倾。 3(HT-6综合异常区 本区布置有激电测深4线。 4线剖面发育有较好的激电异常,在100m,200m深度和测线西北端往深部都发现较强的极化率异常。 电阻率在剖面上的表现为高阻或极高阻,仅在较浅部位和剖面南东的深部出现成规模的相对低阻区,而出现的高极化率异常对应的是高阻区和极高阻区。8号测深点附近发现的花岗岩脉,对应了电阻率剖面上出现的直立高阻体。 详见附图册。 4(HT-9综合异常区 本区布置有激电测深5线、11线、12线。 5线剖面在中部往南出现强度高、规模大的高极化率异常,而剖面北部则有不太明显的弧形弱极化率异常呈现,距离地表最近的弧顶位于图上约18号测点附近,这里处在地表上发现较大规模褐铁矿化带的相对位置,可以认为地下存在的高极化率异常与黄铁矿(化)的关系密切。 在剖面中部约11,17号测点发现一条向北陡倾的较大规模相对低阻异常带,是本测区最大规模和最低阻的位置,异常带两侧的电阻率值都极高,该处对应有较弱的极化率异常。如附录图册中5线、11线电阻率、极化率立 37 面图上的绿色虚线区域所示,该处异常往北东——南西方向应该还有延伸,但在此处施钻的ZK-2钻孔,一直到350m的深部都未见到像样的破碎带或足以引起该处低阻异常的其它地质体,全孔岩芯均较为完整,仅见弱于ZK-1孔的少量黄铁矿化。该钻孔没有对异常作出有效解释。 详见附图册。 5(HT-11综合异常区 本区布置有激电测深6线13线。 6线剖面中部偏北西方向在深度200m以下出现一处成规模的高极化率异常,在其北西稍浅位置出现一处规模不大的高极化率异常,剖面的南东部可以见到一些零星的弱极化率异常。在附录图册中6线、13线极化率立面图上的绿色虚线所示区域,6线的高极化率异常,到了11线有所增强、规模变大,此处无电阻率异常的对应。 电阻率立面图中,两条线上的电阻率对应情况较差,剖面上各自发育着一些具一定规模的相对低阻区和低阻异常带。 详见附图册。 第四节 激电中梯面积工作 本区激电中梯面积性工作在2006年发现的高磁、化探异常基础上布署,共分成相邻的四个小区块进行。 一、C1-HT7综合异常区 位于工区东中部偏北的位置,处在南北两组山势的中间部位,地形较为平坦,地表大部为第四系所覆盖。 38 小区内电阻率值为中高阻,与测深12线穿过地势低部位发现的情况类似。 极化率值一般较低,大部分处在3,以下,仅在小区东边角部发现一处极化率高于4,的小圈闭,范围约100×150m,峰值超过7,。在其北部出现小区最弱的低值区,二者中间存在明显的梯级带。该位置没有发现电阻率异常。 详见附图2、附图3。 二、C2-HT2、HT4综合异常区 位于工区东部北缘,工作小区基本位于一条山脊上。基岩出露,各种矿化蚀变现象较为发育。 前期已在本区部署施工激电测深3线、14,18线,其主要工作成果前已述及。 本小区电阻率大多为中、高阻显示,在西北部发现一条较大范围的低阻异常,异常东缘呈北偏东走向,往西因已在计划测区以外未封闭,测到的最低值小于200Ωm,与其东部的中、高阻之间存在明显的梯级带。 极化率在小区呈现高值特征,除南东边部稍弱外,其他都处在大于4,的高值区,中偏北部有一条北东走向、宽400m左右、长度超过1.3km的大于7,的高值异常带,其峰值在14,以上,往北因出工区未封闭。南西边缘处可以分辨出一小块7,圈闭的高值区,往南西可能还有所发展。 详见附图2、附图3。 三、C3-HT3、HT5综合异常区 异常区位于测区中部偏北位置,区内南部是一处山包,测区处在该山包 39 和山坡上。 全区电阻率均为中高阻,仅在东部边缘出现下降趋势,电阻率降到500Ωm以下,往东是否会继续降低不清楚。 极化率情况与前一测区类似,东部小范围出现低于4,的低值区,其他部分均在4,以上,圈出的高于7,高值区位于测区中北部,走向为北稍偏东,不太明显,宽度150,400m左右、长约1km,为似纺锤状,峰值超过11,。 详见附图2、附图3。 四、C4异常区 测区位于工区的中部,处在西、东、北三组山势的中间地带,地形平坦,大部为第四系所覆盖。 测区电阻率亦呈中高阻特征。 极化率除南东部和零星低值区外,都位于4,以上区域,北部略高。 详见附图2、附图3。 第五节 综合物化探成果 从附图4——综合物化探异常成果图上可以看出,工区北中部化探、高磁、激电等各异常套合较好(a区),是本区最有希望的成矿远景区;除此之外,东中部的弱高极化率异常区亦有化探和高磁异常相配合(b区),中部偏南西三条激电测深剖面发现和印证的低阻带也不应该放弃(c区)。 经过对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这三处异常应该给与特别关注: 1(C2-HT2、HT4综合异常区北西部发现的低阻异常区(附图4中a区)。 地质上认为,在本区实现找矿工作的突破口是找到花岗岩与老地层的接40 触带,出现的两种电阻率差异较大的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地下岩性的改变所引起,高低阻的接触带应该就是不同岩性的接触带,意义重大。 在该接触带东边的花岗岩中,沿接触带的花岗岩一侧出现与接触带走向一致的宽大高极化率异常带,虽然在高极化率异常的南东部施钻了ZK-1孔,仅发现存在黄铁矿化和石墨化,但钻孔与接触带已经有超过350m的距离,不能很好的说明接触带附近的情况。 接触带同时还处在高磁C2和化探HT-2的异常圈闭内,在极化率高值区地表发现较多各种矿化蚀变现象,在该位置有投入进一步工作研究的必要。 详见附图2、附图3、附图4。 2(C1-HT7综合异常区东部发现的弱高极化率异常区(附图4中b区)。 该异常区位于高磁C1异常内、化探HT-7异常的东部边缘,虽然没有电阻率的异常存在,但从北往南极化率从弱到强非常明显。值得加强研究。 详见附图2、附图3、附图4。 3(HT9异常区的东部激电测深出现低阻带的位置(附图4中c区)。 该处先期在化探HT-9异常的东偏北部施测了激电测深5线,发现在12号测深点至16号测深点间存在一处明显的、规模较大的、倾向北偏东的低阻异常带,该异常在200多米的深度上分成上、下两个异常主体,为进一步查证该异常,贯穿上部低阻异常布置了ZK-2钻孔,并在5线剖面的东部与之平行布置了11线激电测深剖面和与之垂直穿过布置了12线激电测深剖面。 ZK-2的钻探结果不能解释所发现的低阻带,全孔未见明显能够引起低阻异常的破碎带、地质体等,仅见到黄铁矿化、石墨化等一些矿化蚀变。 11线和12线的工作结果证实了该低阻带的存在。11线在靠近北部的位 41 置再次出现较5线更加宽缓的直立低阻带,与5线的低阻带相连后形成一条宽约200m的低阻异常带(详见附录图册中5线、11线电阻率立面图上的蓝色虚线所示区域);12线穿过5线的西部小号点(在蓝色虚线所标示的位置),亦出现电阻率的降低。 进一步分析后认为,后期所作激电测深电阻率普遍较前期电阻率值高出许多,是由于当地长久未有降雨,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近地表过于干燥,供电电流不能有效到达深部所致。ZK-2钻孔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位置选择不甚恰当,错过了低阻体;二是引起低阻异常的成因是由于该处岩体因受到应力的影响较为破碎,形成一些小的裂隙,在含有水分或潮气时呈现出一种低阻状态,但未达到形成较大构造的程度。 该处低阻带的北缘外,即是地表发现较大矿化带的位置,矿化石英脉的倾向为北东,与所发现低阻带一致,二者之间应是有所联系。 详见附图2、附图3、附图4级附图册。 鉴于以上各种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该处投入进一步的勘探工作,详细解剖所发现的低阻异常。 42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次哈布其银多金属矿产普查,以激电测深、激电中梯为主,前期配合部分地质剖面工作,在2006年开展化探、高磁、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勘探靶区,圈定出低阻接触带综合异常一处,极化率综合异常4处,低阻带异常一处,划分成矿远景区3个。 从第一期工作结束后布置的两个钻孔结果及物性测定情况分析,因工区大面积的黑云母花岗岩中部分存在较强的极化现象,以及黄铁矿化、石墨化等所造成的干扰,本次激电工作中的极化率参数,整体上在本区的找矿效果表现欠佳,但可以与电阻率参数配合使用。 综合研究认为,附图4中蓝色虚线所圈定出的a、b、c三处成矿远景区,是成矿条件有利、综合异常较好的部位,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部署应围绕这三处成矿远景区开展进一步工作。 二、建议 通过2007年度对本区开展的勘探普查工作,我们认为应在哈布其银多金属矿普查区所划分出的成矿远景区开展进一步的找矿勘查,按照需要部署更加详细的工作,以期早日实现找矿突破。下一步工作建议如下: 1(在常规物探工作的基础上,选用和投入更加先进、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手段。如仅提供导电性参数的、快速的电磁测深方法;勘探深度较大的磁大地电流方法;能够较好区分矿和非矿、识别矿化富集带的复电阻率法等。 2(针对所圈定的三处成矿远景区开展多方位的进一步勘查。采用选定的 43 方法技术,进一步开展三个远景区面上的高磁、化探、物探勘查,力求较准确的捕捉到目标,再行展开精确剖面的勘查,力争用充足的依据提供准确的钻探井位。 3(加强综合研究工作,特别是要系统收集、整理和学习相邻地区的成功找矿经验。 4(进行进一步的钻探验证。 44
本文档为【2007 哈布其普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8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