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号 密级

分类号 密级

举报
开通vip

分类号 密级分类号 密级 分类号 密 级 U D C 论文编号 硕士学位论文 教 育 硕 士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研 究 生: 陈炎 导 师: 曹树真教授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2011年9月 1 分类号:G711 学校代号:10512 学 号: 秘密? 年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姓名:陈焱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曹树真 申请学位级别:教育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教育管理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论文提交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

分类号 密级
分类号 密级 分类号 密 级 U D C 论文编号 硕士学位论文 教 育 硕 士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研 究 生: 陈炎 导 师: 曹树真教授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2011年9月 1 分类号:G711 学校代号:10512 学 号: 秘密? 年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姓名:陈焱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曹树真 申请学位级别:教育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教育管理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论文提交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2 硕士学位论文英文内封 Research o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andidate:Chen Yan Supervisor:Prof. Cao shuzhe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China 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4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责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人们不断去探讨的问题。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与此同时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对人类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新的一种挑战,日益淡化的责任感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如何强化人类对社会的责任心,弘扬积极向上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分析责任感的基本原理与含义出发,以中等职业学校为视觉,探索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为从事德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阐述了责任感的内涵,分析了责任感的形成机制;然后通过对江西省萍乡市卫生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最后在论述学生责任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上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实施的几方面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责任;责任感;策略 5 Research o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For human society, responsibility would always be an eternal topic, which is also an issue much worthy of discussion. As we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us colorful material comforts, but we mankind has also paid high price for the same, which therefore present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moral requirement of mankind that’s hiding in deep heart. The increasingly diluted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has become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But how to strengthen responsibility of mankind towards society and highlight an active value system will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education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ccount for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even though its’ short history in China,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impli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focusing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his article is searching for the basic strategy to resolve th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us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ose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and also practically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work.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Firstly is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responsibility; then to make lot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rough the manner of carrying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owards Pingxiang Health School; finally is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arrying out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gainst the student’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o be 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Keywor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Responsibility;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6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1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1 二、已有研究述评……………………………………………………………………………3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4 第二章 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6 一、关于责任感的认识………………………………………………………………………6 二、责任感的形成机制………………………………………………………………………9 三、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12 第三章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西省萍乡卫校为例…………….16 一、中职生责任感现状………………………………………………………………………16 二、中职生责任感问题的原因分析…………………………………………………………17 三、我国中职生学校责任感教育现状的反思………………………………………………21 第四章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实施策略……………………………………………………..22 一、德育教育观念与创新教学模式是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根本„„„„„„„„„„22 二、中职生责任感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24 三、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6 四、学校对中职生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8 五、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活力所在„„„„„„„„„„30 六、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帮助学生策划良性的职业生涯„„„„„„„32 7 第一章 导 言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l、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社会环境道德化,希望彼此理解、尊重、礼貌、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秉公守法,在文明、道德的氛围中工作、生活,享受人生的快乐,找到人生的真谛。道德规范的核心就在于加强人的责任感的培养。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要求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市场经济以满足买方市场为主,则要求人必须对他人负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不允许华丽包装伪劣、权利抛弃责任现象的存在,它要求人必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中国古老的“诚”、“信”、“义”、“德”仍然是当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而“诚”、“信”、“义”、“德”的集中体现就是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产品使用者负责;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人们具有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人的自我发展不仅要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且要以世界发展、全球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我们不仅承担本民族的责任,而且承担着整个人类发展的责任,既承担着今天的责任,更承担着未来的责任。因而,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环境下,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职学校生源特点 中职教育,即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属于高等教育也不属于基础教育,但却在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地明确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与指导思想,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它曾有的辉煌历史,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改革,特别是高校的扩招与民办高等教育的逐步兴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初中毕业生根据中考成绩进行分配,成绩较好学生一般均选择高中就读,普高生不断升温。中等成绩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非常少,只有成绩较差或很差的学生无可奈何选择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学校教育难度不断增大,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从年龄特点来看,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责任感不 8 强,“自我”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更没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例如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不愿担任班团干部,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更不想参加公益劳动,怕的是影响自己的学习。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偏了向,他们虽然在学校接受的是“理想教育”,但是在社会上是“商品教育”,在家中则是“实惠教育”,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思想的影响,对社会服务和树立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这些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成了丧失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种“精神流浪儿”的产生,从很大意义上讲就是由于丧失了那种对事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直至对全人类的责任心。 从心理特点来看,中职生与虽然与高中生有共同的年龄特征,但又与他们有相当大的心理差异。据了解,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平时的学业成绩往往被老师忽视,常遭家长责骂,久而久之使得他们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逐渐便形成了独特的冷漠心态和行为特征,对家庭、学校、社会甚至于本身都缺乏责任心,没有责任感。 3、我国职业教育的唯技术倾向忽视人格教育 多年来,受高考制度的直接或间接弊端影响,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主要是学校的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还一直在延续,很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的知识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人的智力于体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当经济日臻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但是人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应具备能适应经济社会激烈竞争的考验能力,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目前中职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的学生,往往仅有能力与技术,缺乏做人、做事的最起码的责任心。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校教育对学生责任感教育还不够重视,或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情感需求。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不佳的中职生不同程度都具有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双差生”。面对这样的特殊学生群体,学校有必要不断改革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实效,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责任胜于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校不但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合格专业技术人才,还要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中职学校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于发展。“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在规范化与科学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特别是学生责任感教育面临实效性差的困境,而这种状况几乎被人们忘记。新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建设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结务实、勤勉耐劳、人格健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任。 笔者所调查的江西省萍乡卫生学校(以下简称萍乡卫校)自开办以来,已经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他们也为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 9 了突出的贡献。当前的发展势头相对平稳,生源也相对充足。但也象其他中职学校一样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生数量多,整体素质较低。许多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缺乏勤恳务实的精神及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找寻工作和工作过程中常常碰壁,更凸显了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研究萍乡卫校学生责任感问题的现状与原因,探索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新途径与策略。 二、已有研究述评 责任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与人类的生存密切联系的现实问题,也一直被历代学者所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义利之辩,宋明理学的理欲之争,古希腊和中世纪关于智慧、正义、信仰的讨论,近代西方学者的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等均对责任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近些年来有更多的学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责任感问题的研究更加关注,使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把责任感引入教育的范畴,形成特定的责任教育研究尚不多见。 从国内来看,我国关于责任感问题的专项研究尚在起步过程。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而其中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囿于人们的责任心的缺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开始了有关责任感教育的专项研究。复旦大学谢军博士把责任问题置于一个哲学的视野,在概括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责任与人的生存和幸福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责任的前提、价值、保证、冲突与选择以及实现等问题,在其《责任论》一书中。他认为“责 ?任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通过对责任概念的论证,确立责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应该包含的义务、责任与良心,分析了责任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平衡性和非对称性,以及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强制性与自觉性对立统一的特点。并探讨了责任与主体性的关系,指出了主体性的责任内涵和责任的主体特性。责任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价值问题,责任选择就是一种价值选择。而责任的实现即责任问题研究的归宿,责任感是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教育等是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 汪凤炎教授在《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一书中认为“孩子的任性、自私、冷漠、自暴自弃、意志薄弱等都与缺乏责任感有关。而孩子的压抑、自卑、消沉、自我封闭、过度敏感等消级状态,也都可能与父母 ?在孩子身上滥用责任感有关。”提出了开展一系列旨在培养小学生责任的活动,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清自己在社会、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角色与责任,从而无形中产生合乎情理的责任感,为长大后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如何形成责任感的步骤做了具体的描述。 针对中学生的责任感问题的研究,蔺秀云编著的《你有责任感吗—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就以负责为线索,根据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循循善善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爱”学习、家庭、班级,对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了非常细微的描述。广西柳州铁一中开展的“责任教育”在国内教育 10 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项研究课题立项以来,该校的责任教育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多年来,该校经历了两轮实验研究,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责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成果,构建了中学生责任教育体系。 仅就责任感问题的研究而言,从国外来看,古希腊时期的波西多纽就著有《责任论》。苏格拉底把有责任能力当成是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善良公民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应该担当不同的责任。伊壁鳩鲁和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也著书阐述了责任是表示人应该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任的思想。在西方近现代,同样有不少学者围绕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康德认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人们履行自己的责任就是善的美德,违背责任就是恶德。18世纪英国政治学与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道德情操论》第三卷中就从人类的情感与同情心出发,研究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来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英国最近在《教育改革议案》中提出:“要使所有的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美国在《美国的潜能——人》的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的人应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关心、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说过:“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但认真检索其成果却不难发现他们并没有将中职生的责任感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讨论,同时,他们的研究还仅仅是处于提出问题的阶段,既没有系统论述,也缺乏实证研究,更没有提出有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中职生作为一个基础教育中的弱势人群转化而来的特殊群体,由于正值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春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与道德行为问题,因而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目标群体。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职生队伍的逐渐扩大,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对这一群体内心世界的关注已成为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中职生有其特定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形成了中职生年龄阶段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他们与大学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生理特点及行为表现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道德素养,正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中职生责任感培养的现状和趋势的梳理、探讨和研究,分析目前中职生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透视影响中职生责任感培养有效开展的阻滞性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效推动中职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 培养中职学生的责任感研究,既丰富了德育内容,完善了相关理论,又能为同层次的学校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提供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l、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选择中职生这一典型有代表性的目标群体对责任感问题展开研 11 究,其理论价值至少有二个方面。一是可深化整个道德教育机制的研究。责任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为一种人们对其所承担的道义的认同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包括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可以说责任感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是沟通和联系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促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基础与动力。同时作为维系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基石,责任感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道德成长的过程。因此揭示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有助于深入说明和展示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并给德育建设以深刻的启示。二是可丰富责任感问题本身的研究,将这一问题的探索推向深入。责任感理论的深化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目标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应当说中职生就是这样一个恰当的研究对象标本。首先中职生由于正值心理冲突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性加之处于教育层次中的尴尬境地,使这一群体呈现出心理与道德行为最易出问题的特点。其次相关的实证调查显示,这一群体有自尊而无责任的道德特征最为显著。因此借助这一代表性的目标群体进行责任感问题的研究,可以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和论证青少年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和培养以及增强个体责任感的实践模式。 2、实践意义 从实践层面考察,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切中了中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德育教育的“硬伤”,找准了中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与切入点。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2007年中职教育招生总量在06年的基础上再扩招50万,总规模已达800多万。然而客观来讲,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却令人担忧。而最令人忧虑的就是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尤其是责任感与其他群体相比相距甚远。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功利性与产业化趋势明显增强,过于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中职生从过去的义务本位中释放出来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重视权利而忽视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滋生了他们更为强烈的个人中心主义观念,此种道德境况已成为影响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大负面因素,中职生责任感淡化或缺失最为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可以说从中职生责任感入手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已成为中职教育 健康持久发展的前提与关键。事实上,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责任公民”的教育,甚至提出教育的重点都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换。必须看到,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无责任心。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命运,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和前途。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分析当前中职生责任感的现状。 2、分析当下中职生责任感淡化乃至缺失的主、客观原因。 3、设计并建议开展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收集相关论著,认真阅读相关论著,获取有价值信息,寻求对本研究的启发和立论根据,并对所 12 有信息进一步加以整理、分析,联系研究实际加以发展补充。 2、问卷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职生责任感的基本状况、特征。 3、访谈法: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中职生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途径。 (四)创新与不足 本文欲突破的难点,一是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旨在解决中职生责任感问题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在当前研究文献中尚未出现,其建立实属本文的原创。二是结合我国中职生教育实际,探寻到一套专门针对并适应中职生群体责任感教育的教育机制或曰模式,关键是揭示出中职生责任感的形成规律。 第二章 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 一、关于责任感的认识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责任”是人们经常脱口而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这是你的责任!”“应该对这件事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都要落实责任制”等等,大家都在不同的意义上述说着责任。责任从何而来?有人说责任与生俱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打上责任的烙印,能否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是否配做人的标志。简言之,责任就是对你已做的、正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负责。听起来再简单不过,可亘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秦始皇说,我对百姓的残酷、对文人雅士的杀戮,是出自一统天下的责任;唐玄宗说,我负天下是对爱情的负责;汪精卫说,我投敌叛国是出自对自己前途的责任„„。责任成了托词,成了借口~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评述道:“当事情出了差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麻烦归咎于命运、经济状况、运气甚至是其他哪怕不相关的事物,总之是除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或事物,这实际是对自己责任的推卸。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在出走24小时返回后,受到公爵们的变相指责。公主说道:“如果不想着对于这个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我是不会回来的,永远都不回来~”爱情与责任的对决造就了这部经典,想起电影中公主舍弃爱情时的眼神了吗,那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看见马路中央挥汗如雨、尘土满面的交警了吗,那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看见雄企鹅将用生命换来的食物喂给企鹅宝宝的情景吗,那是出于父母的责任„„就在我们的身旁,几乎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事件:煤矿爆炸,松花江污染,禽流感防治中的失职、劣质奶粉事件等等,大家都在讨论着责任,追查着责任。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中,履行白己应该履行的责任,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尽职尽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要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并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责任,如对家庭(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对朋友、对集体、对社会、 13 对国家等等。能不能依照人的存在本质,依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去尽职尽责,是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高低的重要标准。但到底什么是责任?责任从何而来?我们每个人或团体应该对哪些事情负责?为什么要负责?这一切是我们研究学校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也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责任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1、责任的含义 涉及责任感的教育,首先就必须理解“责任”一词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责任感的真正内涵。 现代社会中“责任”一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从国家所提倡的诚信机制,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责任总是无所不在。责任一词由“责”和“任”两个字组成,究其词源,根据《辞海》对责任的解释。“责”有四层意思:(1)责任、职责。如负责。《书?金滕》:“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蔡沈传:“丕子,元子也。盖武王为天无子。三王当任其保护之责之天。”(2)责问、责备。如斥责、自责。《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责罚。《新五代史?梁家人传》:“数加笞责。”(4)索取、责求。《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荀子?宥坐》:“不教而责成功,虐也。”?“任”字的含义除了任用、信任等意思外,还有两种解释,即(1)责任、职责。诸葛亮《前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展忠言,则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之任也。”(2)担当、承担。如任劳任怨。《国语?齐语》:“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韦昭注:“背曰负,肩曰担。任,抱也。荷,揭也。”?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史上,责任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臣民对君王、帝国对“天”的主动尽职和忠效;二是表示个人应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过失负责任。这与中国当前对责任的用法基本上达成了一致。而在当代的语镜里,《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责任”一词的解释为:(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2)分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 在西方思想史上,责任也是个古老的话题。从古希腊时期波西多纽就著有《责任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美国现代法哲学家H?L?A?洽特的关于人们地位、原因、义务和能力四维度责任论学说,均对责任的用法与含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谢军博士通过对历代哲学家对责任分析的阐述,厘清了当代社会对“责任”一词的具体含义,责任为:由一个人的资格(作为人的资格或作为角色的资格)和能力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由此我们对责任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分内应做之事;其二,没有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谴责和制裁。责任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责任的理论研究其根本也是指向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责任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各种实现方式的总和就形成了责任的实现机制。就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而言,它的实现有赖于责任主体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即表主体自觉履行其社现为主体的责任感。责任感是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 14 一定的责任感总是在一定的责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主体在理解一定条件下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把握自身行为极其后果,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情感和意愿。它对人们的责任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鼓舞和评价的功能,在个体责任行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前面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知道,责任的涵义可概括为:会角色要求的分内事,并对其履行情况和后果的担当。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明晰责任’、“履行责任”和“承担责任”。本研究中的责任是指职责,是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分内事情的内容与要求的具体规定。职责有不同的种类,根据职责的内容来分,有工作职责、学习职责、活动职责;根据职责的承担者来分,有组织职责和个人职责。本研究中的职责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职责。 2、责任感的基本内涵 谢军博士认为“责任感又称为责任情感,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强烈希望履行自己应尽责任的一种情感态度。”?责任感所包含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成分,是一种较为丰富且较为复杂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责任感又是一种情感,可能就会因情感的变化无常而影响责任感的真正实现,它与人们的日常爱好有着本质的不同。责任感是对理性规律的尊重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是不同于爱好的特殊情感。具体来说,责任感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或者说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需要的自觉意识和体验。因此,有了责任感,就能主动担负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责任的形成包括了他律与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性质的责任感为责任感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自律性质的责任感为责任感的高级阶段。高度的责任感,是实现责任的精神支柱,是人的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感性纽带。 根据《德育百科全书》对责任感的解释:责任心即责任感,表示个人对社会所持有态度的道德概念,一般是指自觉地把应该的事情做好的心理态度。责任心包括三方面:(1)责任心与义务紧密相联,个人在认识到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以后,就在自己的活动中,努力去实现这些义务,因此,责任心就是个人道德活动同他的义务相适应;(2)责任心同责任能力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在承认社会必然性同时,又要承认主观能动性,人们在进行道德活动的多种可能性中,相对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们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道德责任;(3)责任心与责任客观根据相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自由。因此,正确认识客观必然性,才能提高选择善恶的能力,才能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使责任具有可靠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可将责任感理解为:个体以对自己所承担的、依据社会伦理推定而形成的道德义务(广义上包括法定义务)的认识为指导,将该道义与自身的需要相融合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追求。依据品德的心理结构,责任感的心理成份由知(责任认知)、情(责任感情)、意(责任意志)三者构成。责任认知亦即个体对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认识,包括自己承担着什么样的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终极原因与价值;责 15 任情感是个体对自己履行责任与否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的需要;责任意志则是个体的责任行为从思想到实际实现的心理过程,其外显形式就是责任行为。 责任感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正义感、义务感、良心、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爱心与奉献精神等都属于责任感的内容,这些情感在责任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责任感能使人产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遵循社会规范,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等心理要求。 (二)高度责任感的现实表现 责任感是一种不同于爱好的特殊情感,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自觉意识与体验。人们一旦有了责任感就能主动承担对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高度的责任感是实现责任的精神支柱,是人的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感情纽带。高度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责任感。对自己负责,个体对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感,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对自身人格独立性、完整性的责任感,充分了解其自身的权利、义务,并在生活中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捍卫自我人格尊严以及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方面的责任。 2、家庭责任感。对家庭负责,中国的道德形成是以家庭为起点的,在家行孝、为国尽忠,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遵循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人伦意识。 3、集体责任感。对集体负责,正确理解“礼仪”、“协作”、“和谐”的含义。有集体主义精神,并形成集体向心力、凝聚力。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容忍、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 4、社会贵任感。对社会负责,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应具有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等活动,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 5、国家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具有热爱祖国的信念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个人利益服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于参会变革,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二、责任感的形成机制 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的关系来看,一个人的责任情感源于他的实践活动中,是责任意志的动力因素,又受责任认知的调节、指导;一个人的责任认知源于责任情感的理性觉悟和后天教育;责任意志则依赖于责任情感的动力支持和责任认知指导的整合。总之,责任认知是责任行为的心理指导,是责任感的指导因素;责任情感是责任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责任感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责任感的基本环节;责任意志是责任行为的心理过程、必要条件,是责任感的过程因素、根本环节。 责任行为是责任意志的外显形式,责任意志水平与责任行为必定完全一致, 16 一个人的责任意志强,其责任行为必高,责任行为高者,其责任意志必强;责任情感是责任意志的动力,情感越强烈,意志越坚定,责任情感与责任意志一样同责任行为直接相关;责任认知则通过对责任情感的调节、指导作用,协助责任情感促进责任意志形成、保证责任意志的合理方向,但它与责任意志不直接相关,即责任认知水平高,责任行为未必高。 伦理学的研究亦表明,道德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起源最早、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样式,所指向的是人类自我内部世界,它本质上是人类对自我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规范、设计与引导,是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国家的出现,便产生了具有外在强制性的,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的政治、法律规范。其中保障社会安全、经济发展、民事调节的功能规范,往往体现了当时社会道德的要求,是法律化、制度化的道德。个体在其特定社会的成长过程之中,一方面要逐步接受政治、法律强制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随着其自我意识的成熟而参与由良心、爱心发动的内在道德推理与实践活动。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实质是内外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说来,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社会制定规范,规定其义务,以履行义务与否而承担利与不利的后果为威慑;另一方面更要靠个体良心的发动,爱心、同情心的培养,使其尊重他人、关爱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仅靠外在的威慑和强制,更依赖的是个体的自觉选择,是义务感和良心的统一。 (一)责任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外在因素 (1)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责任感是对一定社会中个体与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因而不同社会或地区的道德内容、表现形式等必然就限制了个体责任感的发展变化。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过程。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德判断具有共同性,但各民族间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榜样的影响。行为榜样一直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责任感行为也不例外。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2、内在因素 (l)社会认知能力。角色采择的影响,角色采择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角色的设想。它有助于个体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需要,从而增加包括社会责任行为在内的亲社会行为。柯尔伯格等人对美国孤儿院儿童的研究表明,孤儿院儿童由于角色采择能力发展迟缓,从而导致相应的亲社会行为缺乏。 (2)移情能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人们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因为它通过使个体的行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成为助人行为的主要动机源泉。 (3)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强的人觉得自己能对行为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因而更乐意去做出责任行为,而自控能力低的人则会担心自己难以控制情境,因而相应的责任行为也较少。一般自控能力高的人相对责任感较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遵守规则。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在校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 17 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加强责任感教育,可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责任感形成过程的阶段分析 责任感是对理性规律的尊重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是不同与爱好的特殊的情感,具体来说,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或者说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需要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所以,有了责任感就能主动担负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责任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他律性质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质的责任感。 对于他律性质的责任感,著名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对此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儿童责任感最早期的形式实质上是他律的性质,这一阶段,儿童重视的是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如“老师让我们这样做的”等。皮亚杰认为这种他律性质的责任感有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认为责任本质上是受外界支配的,任何服从与规则或成人的行为都是好的,而无论成人命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规则不是由内心精心制作、判断或解释的某种东西,它本身是给定的、现成的或外在与心灵的。因此“好”就被严格地定义为服从。其次,这种他律性的责任感要求尊重规则所规范的一切,而不是他的精神。第三,他评价行为将不是根据激起行为的动机,而是根据行为是否严格符合现有的规则。弗洛伊德通过对原始民族道德观念起源的研究,也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这种他律性的责任感。弗洛伊德研究发现,早期的原始部落都有一些要求其成员遵守的禁忌,但是,禁忌的存在并没有消灭人们想从事禁忌事物的欲望,这些欲望都深藏在每个部落成员的潜意识里,只是因为出于恐惧而不去触犯而已。因此,弗洛伊德认为:“一件强烈禁止是事情,必然也是一件人人想做的事情。对一件没有任何人企图要做的事情加上禁止是毫无必要的。” 如果我们把儿童心理成长的过程看成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缩影的话,那么早期儿童心理与早期人类心理应该是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皮亚杰通过儿童揭示了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一定外力强迫之上的,从而表现为被动的,为此,责任和服从权威命令具有相同的含义。而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强迫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揭示了这种他律性质责任感的矛盾心理,也就是说,就责任承担者主观上来说,可能并不想承担这种责任,但出于恐惧或迫于外在压力,又不得不承担这种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在有人的场合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但在无人的场合,其责任感可能就会丧失殆尽,这正是他律性质责任感被动性的鲜明体现。可见,他律性的责任感不仅出现在儿童和原始人的行为动机中,而且也常常出先在现代成人的行为动机中。尽管如此,这种他律性质的责任感仍然是责任感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责任感是自律性质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特征是主动性,也就是自主的自觉自愿,而不是矛盾心理。具有自律性质责任感的责任主体其行为不是受权威支配或规范强迫,而完全是出于“内心法则”。因此,主体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这也就是康德所说 18 的“意志自律”。由此可见,只有自律性质的责任感才能体现责任本质上的意志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 高度的责任感,是实现责任的精神支柱,是人的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感情纽带。要有效的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必须首先了解责任感的心理结构。关于责任感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理解,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理解是责任感的基础和前提,这里的理解是指主体对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只有通过理解,具有了明确的责任认识,才使得外在的责任内化为主体责任感成为可能。也就是说,首先要意识到责任,然后才谈得上承担或履行责任。理性与自律性的责任感密切相关。我们发现在儿童他律性质的责任感中,往往缺乏一中理解,即缺乏对责任的理解,对他们来说,责任是外在所赋予的,无须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而自律性质的责任感则相反,他是建立在对责任内容高度清晰和理智认知基础之上的,因此,理解在责任感中起着一中导向作用,它决定着意志和情感的方向。缺乏理解,意志和情感都是盲目的,从而也不可能生发自律性质的责任感。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即使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去履行和承担这份责任。因此,只有将对责任的理解转化为行动的意志,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感。 三、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中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根据品德或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责任感的心理构成,责任感教育分为责任情感的培养、责任认识的提高、责任意志的锻炼、责任行为训练四个基本环节,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自觉合理的责任行为。由此,以责任感构成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依据,在对个体进行责任感教育中应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不同背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路径,即:责任情感体验—责任认知提高—责任意志锻炼—责任行为训练;责任认知提高—责任情感体验—责任意志锻炼--责任行为训练。实践中,则往往是两种路径的交错与融合。 责任感的形成机制表明,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外在规范的利益制约和威慑,一方面靠个体良心(爱心、同情心)的支持和驱动,但无论哪方面作用的发挥,都要以个体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和前提,外在规范主要着眼于个体对利益的需求,爱心与同情心则着重于个体更高一级的道德需要。在对个体进行责任感的教育中,要使这内外两种力量得到很好的发挥,并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成长的主体,自身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自主决择的过程。 1、爱心、同情心的培养 爱心、同情心是主体给予他人关怀、快乐、利益的心理倾向。如果一个人具有爱心,便会驱使自己相应地为了他人的快乐和利益而劳作;如果一个人能以同情心待人,便能感受他人疾苦,并驱使自己帮助他人摆脱痛苦、获得快乐,就像 19 使自己得到快乐、摆脱痛苦一样。爱心、同情心是与人类高级的道德需要相联系,二者都能引发主体无私利他的责任行为,都是引发主体(无私利他)责任行为的原动力、内驱力。因此,在责任感教育中不可忽视爱心、同情心的培养,它讲求的是奉献精神,尊从贡献原则。但从爱心和同情的产生上看,二者是有区别的。爱心是基于被爱而产生,是自我对其快乐之因的心理反应,是对给予自己利益和快乐的东西的心理反应,对他人的爱不过是对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即“人人爱我,我爱人人”;同情心则是基于他人的劣境或与主体类同的处境而产生。由此,要培养学生的爱心,教育者须有一腔爱心,关心、注视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尊重他们的需要,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爱学生并使其体会到自身是处于被爱之中,才能培育学生的爱心;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就得多让学生置于身他人情境之中或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体察他人的疾苦、产生情感共鸣。 2、纪律的作用与训练 纪律从本质上说是义务制度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纪律帮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履行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在成人控制下才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教育与训练,以利于学生对道德、法律义务的理解与遵守。把纪律这个道德教育的方法当成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工具,其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能自我约束—自愿服从的自我控制。但研究已表明:屈从于外部纪律强制的学生在责任行为的举止方面不如那些能进行自我约束的学生。而使这种外部强制转化为自我约束,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与需求机制作用,即:纪律的约束中仍有选择的自由;约束不仅是对需求的限制,更是需求的满足的方式。注重的是权利与义务、尊重与责任的对等性,是利益(己他两利)机制的运用,是与人的基本需要相关联。 研究责任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与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责任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责任教育是提高人的责任意识,培养人的责任感,确立人的责任信念的最基本途径。任何社会在形成并确定一定的责任要求的同时,必须要把责任意识灌输到人们思想当中,使对家庭、社会、自我的责任得以实现,责任教育是达到责任实现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从人们个体角度,责任感不是人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教育在这种后天形成意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责任教育是社会群体影响或完善个体的过程,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相比较,责任教育把人作为全面的人看待,而不是片面地发展人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其目的是从整体上培养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时间上来说,责任教育要经历很长时间的不断熏陶、不断反复才可以坚定人们的责任信念,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结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方法,人们才能将责任感转化为自身的需要、信念与准则来支配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与履行自己的责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责任感教育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达到幸福的人生目标,因此,责任感教育也必须以实现人生幸福为最终目标。而真正的幸福是出自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的这种责任感。 20 根据当前我国责任教育的现状来看,责任感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而目前更为突出的问题还是缺乏对受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者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使责任感教育为各个年龄阶段所接受,其内容就必须符合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特点与需要。例如我们学校责任教育中的内容安排,从小学到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相类似的,从而影响了受教育者责任感的培养,也是我国责任感教育中必须进行探讨与改变的问题。 (二)学校责任感教育的意义与构想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或成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时期,也是心理困惑与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特殊时期。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为学习、品德与行为的“三差”生,这也决定了他们是一群多问题的特殊群体。从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入手,加强中职生的责任,是学校德育教育有效实现的关键所在。 1、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责任感与责任意识密切关联,责任感是人们履行责任义务并且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毅力与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在意识外化行为的过程中,责任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责任意识的抉择是在责任感支配下进行的。责任意识只有与责任感相结合才能推动责任行为的实现,尤其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责任意识之所以起作用,除了责任感的推动,还要有责任的理性引导。责任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责任认识与目的决定的,责任的目的越高其责任意识就更持久。没有责任感的桥梁与催化作用,理性就无法过渡到意识,也无法使意识正确抉择,并推动责任行为的实现。 2、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责任行为习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而这种道德行为的塑造不单单是着眼于对学生偶尔的行为指导,而是努力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保持责任感与责任行为的一致性。 3、责任感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获取与巩固责任知识。责任感的产生依赖于人们对责任必然性的认识,依赖于人们掌握责任知识的程度。但是责任认识反过来也受责任感的影响,主体责任感的倾向性使之对责任知识的接受具有选择性。责任知识在被学生内化时,需要经过学生内在责任感的选择,当责任知识所蕴含的责任感与学生固有的相吻合时,就可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责任感体验与认同,而当责任知识与学生固有的责任感相悖离时,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并排斥这种责任知识。经过时间的磨炼以后,学生的责任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学生进行正确与否评价时所具有的心理定势。由稳定的责任感所选择、吸收的责任知识具有价值观上的一致性。责任感价值指向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学生所选择、接受的责任知识的正确性,因而必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一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正确责任感的指导下接受正确的责任知识,更有利于巩固已有的责任知识。 21 责任感培养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积极感知自己的职贵,产生积极的履职态度和履职体验。当个体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的情感体验,从而会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责任。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自身的本质规律,在培养学生责任感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一本质规律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责任感形成的本质规律的理解是:责任感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反之如果一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处之。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时,就会舍生取义,但是一个对老人、对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有了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格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出来,有责任感的人会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等作出全面的考虑,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在人的个性发展上,因社会背景、时代传统等不同,会有种种不同的标准,但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传统,还是“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无不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命题,即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而其基本内核的质的界定就在于:责任感。当每个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个体按自己的不同心智去理解责任感时,有的可能将“责任”理解为父母或社会要求他们去完成的任务,而有的对“责任”的理解则更意味着待人处事各种行为都要考虑到个人、同伴、家庭、社会及后代的幸福。因此,没有责任感的人,是无法理解普遍价值观内在含义的。责任感教育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体现了道德的本质,是建立内在价值观的根本前提。但是无论人们对责任感作如何界定,无论从何角度对个体的责任感进行判断,最终都只能通过对其行为的考察,只能通过其对责任感的实践情况加以评判。因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传统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民族凝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责任是道德的一部分,更是道德的体现,缺少责任感的民族,其道德水准必然低下。因此,人的观念的更新、价值观的确立必须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文化的传承同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既有坚实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现代化新人,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一项极其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来自明确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遵纪守法也有赖于责任感。因此说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而人的自我发展,自主创新更是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和归属。 无论是责任意识的获取,还是责任品质的形成,责任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22 用。没有学生他律与自律,没有责任感的持久,学生的责任行为就不可能稳定与持久。学校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忽略责任感的教育。 第三章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萍乡卫校调查为例 一、中职生责任感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职学校得一了较大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实效性较低,中职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为了准确把握中职学校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笔者对萍乡卫校的部分学生的责任感、责任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萍乡卫校的一、二、三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的学生,涉及护理、药剂、检验、康复技术、助产等专业。发出问卷320份,收回301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达98%利用设计的问卷调查共40个题,调查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生活状况、责任行为、心理健康、职业理想等多个方面。经过调查发现,对于中职生的责任感的评价,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大多数同学热爱祖国的卫生事业,爱自己的父母,逐渐懂得了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学校组织行之有效的方式参与各种能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但从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心社会,但人生目标的功利思想较强 对于目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大多数中职生还是有自己的认识。他们关心社会,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据调查,对“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问题的回答时,有61.6,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对“你对社会的哪些方面不满呢,”问题的看法时,有56.9,的学生选择“贪污腐败”,有20.6,的同学选择“贫穷落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职生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的初步认识。 对于“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样的,”问题的回答,有59.6,选择“赚钱孝敬父母”,对于“你学习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们的回答很坦率,有71.1,选择“为将来找个好工作”。其中有远大理想的同学并不多。 (二)自控能力有些偏差,心理问题受到困扰 萍乡卫校的学生女生比例几乎占到95,以上,他们在学校一般都比较遵守纪律。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在自控方面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例如在回答“进入学校后,课余时间参加过赌博吗,”,就有51.5,的学生参与过,说明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是很健康,学校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要求与安排不到位,使自控能力较弱的中职生不能好好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各项文体活动。 这些中职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对于“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回答,有72.1,的学生选择“自己偶尔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和“自己常常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在关于“你的情绪于情感常常,”问题时,“易紧张、焦虑”和“情绪低沉,具体原因不明”占59.9,。 23 (三)缺乏较强的独立意识,学习动力不足 从调查结果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中职生有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心,有81.2,的学生“十分愿意”做些工作来改变社会存在的弊端,有59.2,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强烈”或“比较强烈”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但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年龄还处在一个成熟的阶段,对于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还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于“如果祖国需要你去服务大西北或省内不发达地区和基层,你会怎么做,”的回答,有29.4,的学生选择“去,因为那里需要人才”,有59.8,的学生回答“有顾虑,受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比较独立的从业与发展意识,还是希望在父母的保护羽翼下生活工作与学习。 由于中职生在他们的中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出于无奈只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他们中的父母有52.2,是下岗工人。在“求学情况”一题中,只有16.6,的同学是“喜欢所学专业,所以选择职业学校”,56.9,是“因为家长原因,选择职业学校”,41.6,的学生是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只好选择职业学校和学习成绩不好,一开始就选择职业学校。有些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讨厌这个专业,不想学。没有较强的学习动力。 二、中职生责任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学校德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外部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教育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也不例外。人的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关系,中职生责任感问题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道德的无序状态造成了中职生的责任迷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益意识、平等公正意识等均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会因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产生的一些利己性与趋利性思想与行为冲击社会的道德体系。不良的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面貌和精神氛围等成人社会里的丑恶现象不可避免会对中职生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其年龄阶段与生理特点也不可能达到比较成熟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也无法对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作出准确的判断。 2、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中职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伦理道德领域。传统的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很难为人们提供准确的道德判断与评价标准。这种困惑同时也从当代青年学生身上充分体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直接地影响了中职生责任行为的健康发展。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中职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总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纠正。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却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自由自在,毫无拘束,长此以往,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不关心现实生活。而当他们返回到现实后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同时由于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会对他 24 们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欲罢不能。在行为方式上,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生活空间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向网络延伸。一些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虚拟的暴力、色情、游戏使学生痴迷于网吧,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而言,中职生思想活跃,但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尚未成熟。当他们走进网络,面对汹涌而来的不同的社会思想,往往表现出一无所知,良莠不分,容易造成他们的人生观的冲突与失落。由于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因而容易受到不量文化思想的冲击,从而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倾斜。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和组织者,同时也是德育过程中社会要求的代表者,一定社会意识、思想和道德准则的体现者,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反思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确实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近些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走入了低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虽然生源数量增加,但质量却令人担忧,毕业生就业难,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很多入学新生在知识、能力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平,从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另一方面,实用与功利的教育观,只是单方面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中职生以做人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淡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职中毕业生没有起码的责任心。 2、学校缺乏管理理念。责任感教育还没有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管理理念上还不能真正体现“以做人为本”,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极差,表现在中职生责任教育方面,只说不做,影响和制约了中职生责任感的加强。整体培养意识较差,比如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关于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基本上全部是由政教处和班主任承担,学校其他职工一般不参与。责任感的教育没有一个比较稳定与可行性机制,只注重短期效果,所开展的诸如 “文明礼貌月”、“学雷锋月”、 “诚信活动月”、“做一个有责任的人”等活动过后就被人忘却,达不到远期效果。 3、学校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书育人的效果。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很多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职中生进行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的教育,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的育人水平不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虽然不低,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有些教师虽然有育人意识,但是受自身素质条件的影响,育人的方法和手段欠科学,从而影响了育人的效果。还有个别教师师德差,自身修养低,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本身素 25 质严重缺失,对职中生的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启蒙,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它包括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影响,如父母有目的、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影响,如亲子关系、家庭文化、家庭互动之中的教育影响。中职生责任感的缺失同其家庭教育的欠缺有很大关系。 2、家庭教育方式极端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理性引导,容易走极端。比较突出主要有专制与娇惯两种。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源自父母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对孩子缺乏方法和耐心,对子女严加管制,如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或受到教师批评,回到家里都要收到惩罚,使孩子整天在慌恐中度日,这种过严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形成自卑、内向、对立、冷漠的性格,从而造成孩子长大后对社会、对家庭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娇贯型的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无原则的迁就娇惯,久而久之就会助长子女的贪欲,使其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狭隘,缺少责任感,不懂得体谅父母、关爱和尊重他人等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3、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化。家庭教育观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实践的家庭教育观强调家庭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家庭教育 ?活动的展开以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指向”,但是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强大的压力下,很多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急功近利,认为孩子只要能上重点学校才是成才,从小就忽视和放松了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的教育,从而导致了孩子在责任感方面的严重缺失。 4、家长素质较低产生的“负面”示范作用。家长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等随时随地都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素质低,对家庭对社会就缺少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差,没有诚信,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家长不得体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负面”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因素 学校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作为外因的教育活动,只是引发学生觉悟的手段和条件,而学校德育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生接受水平的高低。学生的要求与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教师的要求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或矛盾,从而使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接受教育的成效。当前这方面的问题体现在: 1、学生的心理障碍。从理论上说,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地位是平等的,但从实践上说,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处于主导地位,总是首先采取主动的行动,提出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教育引导。而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出现在这一过程中, 26 加之客观上教师与学生由实践经历和知识水平差异造成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因此学生难免产生被动、消极的心理情绪。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方面等等的变化,这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为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谋出路。学生的接受水平具有以下心理特点:一是选择性。教育作用怎样,要看学生的需要、认识和态度,要受他们自我意识的调控。二是能动性。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想上的升华,都要靠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三是融合性。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系统的融合体。接受水平就是教育影响下通过学生的意识活动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分化、融合。接受过程的这些心理特点,说明了一切教育都要通过学生的认识、实践和自我意识等主体因素的作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接受,受到他们心理需要的影响。需要作为接受的驱动力,往往会因学生性别年龄、个性心理、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地位或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教育活动要注意抓住和解决那些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使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方式适当和满足学生正确、合理的心理需要。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扭转学生错误动机的需要,培养和诱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接受动机,使教育产生好的效果。 2、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后。当人们对其学习活动的本身意义缺乏认识或认识不清时,就不会产生学习上的动力需求。学校德育也是如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诸方面的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生对此都能有一个清醒自觉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负面影响下,学生往往从自己的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出发,以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原则,做出一种不正确的选择与判断,认为学校德育与已没有多少关系,由此造成学生缺乏积极全面地发展自我的动力,缺乏一种自身要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只有首先使学生认识到接受学校德育对今后人生的深远意义,才能为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前提。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冲突,这一先入为主的经验认识体系直接决定学生对学校德育的第一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教育效果,直接干预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接受程度。德育和智育的明显不同,在于智育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不可辩驳性,德育则不然。学生在接受教育影响以前,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道德经验储存,在面对新的德育内容的下达,他们往往将它与自己原有的经验认识、与自己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与社会环境及教师的实际行为反复参照,来判断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德育内容中的一些社会高尚思想道德要求之所以不易被接受认同,不仅是源于社会实际生活诸多现实的反面启示和教育方式的缺陷,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源于学生已存的经验和认识背景上的问题,一些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偏见、逆反或漠然便是由此而来。学校德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从已存的经验认识中转变过来,对学校德育的迅速变化难以接受和认同,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因而受到了严重影响。 27 三、我国中职生学校责任感教育现状的反思 责任感教育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近些年来通过有关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成果与经验 1、责任感教育应在生活当中进行。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当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各种责任的重大,责任感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必要的理论传授中,主要是依赖学生自身的领会。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与发现无处不在的自己必须履行的各种责任,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律的责任品质。 2、责任感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年来我国学校的学生工作几乎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自行安排与组织下进行的,完全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个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如果教育者的想法或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或理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去感知与体验,并从中探索出学习—感悟—实践的责任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真正目的。 3、建立责任感教育培养机制。学生不单单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社会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的引导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还必须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形成一个合力系统,营造一个大的有效教育环境,使学生感受一种责任无处不在的意识。 (二)问题与不足 1、责任感教育方式单一。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多年来就是在思想政治和班级管理中进行,学生历来就有一种逆反的厌倦心态。应该把责任感教育滲透到针对学生的各科教学活动当中,使责任感教育滲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逐步提高责任感教育培养层次。在目前责任感教育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责任感认识的层次要求。让学生不仅学会对父母、本身、亲人、老师、同学、朋友负责,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会对祖国、对社会、对和平、对自然界负责,使责任感教育能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 3、不断完善责任感教育培养体系。学校应以责任感培养为主线来组织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把责任感教育同荣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等各项德育工作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有效的责任感教育系统。 第四章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有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要 28 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依然广阔。那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将被高等职业教育所取代的观点是不科学的,而中职教育的成功又离不开德育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不断创新中职生的责任感教育,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更新德育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模式是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根本 中职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探索新知识,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还非常差,不分良莠一起拿来,赶潮流,追时尚,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以我为中心,功利主义,缺少亲情,缺乏责任感”等。同时,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又使得他们往往是脆弱的,特别是遇到逆境时,他们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前途感到迷惘,多采取消极逃避或极端错误的做法,甚至制造家庭和社会悲剧。由于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书本化的,他们根本没有掌握自我调控的心理技能,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就更是贫弱。一旦遇到挫折和挑战,就会做出不可思议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即是“要使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必须改革,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乃至德育全球化的需要,更是关系到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所以,学校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确立新的育人观念。 1、教育者应树立全球一体化的思想,确立为综合发展学生观 德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以德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应该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现代观念,如改革开放的观念、权利义务的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效率效益的观念、互利互惠的观念、公关信息观念、服务质量观念、文明消费观念、照章纳税观念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历史的选择,这必将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变革,目前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泛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新的人际关系和道德精神。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精神,这也是设计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 2、教育者应树立时代性与民族文化和历史继承性紧密结合的观念 目前,是全球化德育的时代,由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在这样的情形下,德育思想理论与经验的全球化影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一些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其具有全球的整体性、普通性、复杂性和严重性,所以,道德教育的全球性是时代的必然。我们知道,全球化与民族化是一对相互矛盾体,但两者又必须是相互依存的。离开前者各民族德育必将蒙受损失;而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国家的德育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文化上的单一化又必将使全球化的学校德育丧失应有的活力;而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国家的德育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中国德育而言,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外国经验的学习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重要的课题之一。 29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德育的思考和论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在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下建立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局限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就能使其成为构建新的德育体系的材料。如爱国爱民、自强不息、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这些先祖古训依然流芳百世。所以,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贯彻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统一。观念确立了,认识才能到位,德育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且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适时的德育内容,科学的途径与方法。 3、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爱好、有个性的人,他们不是物,不是装理论知识、道德概念的容器,不是叫怎么动就怎么动的木偶。德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生既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因此,我们的德育应当是鲜活的德育,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处闪烁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光辉的德育,是师生互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德育。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4、注重中职生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不讲信用、以权谋私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忽视学生公民基本道德培养有极大关系,中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基地,在德育创新中应始终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这条主线,特别是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教育。不断强化和塑造中职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将中职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必须着力塑造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既是时代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归宿。当前,学校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诸如考试作弊、破坏公物、不遵守纪律等等。道德教育应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将 20 字基本规范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大力加强对中职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做人美德的教育。德育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感,不能唤起他们的责任心,不能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力、善恶感受力,不能调动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那么,德育的目的就不能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体现。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就是他的自律性,而强烈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是自律性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首先着重对中职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塑造。 5、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30 道德内化的关键是自律,自律的实现靠的是道德实践。德育的实效不在于我们教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最关键的是学生能知行统一,从个人做起,身体力行,自觉参与道德建设,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外化为高尚的道德行为,这就需要他们积极学习道德、认同道德、积极参与社会道德活动。作为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诸如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所以,建设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德育教师要注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6、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职生责任感教育手段 长期以来,德育课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滞后于学生实际。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相脱节。要改变这种现状,德育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德育课教学,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职业特色。创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现代教学观念。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基本任务和本质。德育课的教学本质就是实践,由此决定了德育的有效途径,即学生的实践。这种实践,在课堂是表现为学生的“运用”,分为举例说明、分析判断、行为表现三个层次。德育课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践,就成了“知识化”的德育、“课堂化”的德育,背离了德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实现德育课的基本任务。同时加强德育课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包括道德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等,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汇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 二、中职生责任感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责任感是一种稳定的、优秀的品质,在开展责任感教育的程中,我们必须遵循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形成规律,注重责任感教育学生主体性、滲透性、渐进性和开放性原则。 1、尊重学生,坚持主体性原则 个体的责任感是个体人格真实承担的责任意识,是根植于个体理智、情感、能力之中的自主构建与责任担当。主体性原则是指让每个学生作为独立、自由但理性的人格主体参与于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的情境之中,凭着自身的理智自觉地去选择、思考、判断、实践,在对其认同的基础上激发其责任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保障。这意味着学生不只是知识与道德教育的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能力的主体。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和责任主体看待。没有学 31 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奴化学生,而是教会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并敢为自己选择的承担负责。 2、注意层次性,加强滲透性原则 滲透性原则体现了青少年品德层次和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克服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注入式。责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和为人处事过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责任教育富有成效,必须把责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具体地说,应把责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中;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做有责任感的人,更要求老师、家长要做有责任感的人,把学校德育管理部门的努力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责任教育的合力。 3、注重量的积累,进行渐进性原则 道德责任感的形成是随着受教育者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角色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渐生成的。随着个体对道德规范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所拥有的道德自由度就越大,那么,他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也就相应增强,责任的量与自由的度成正比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整体与阶段性的统一,要针对学生道德责任感形成的心理特征,制定道德责任感培 的目标体系。比如对儿童来说,只要他具有了角色意识和初步的行事能力,作为家庭的一员,就应帮助他认识作为子女和儿童应尽和可尽的责任,如对父母表示关爱、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减轻父母负担等等。作为小学生少年儿童,就要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身边的人、亲人、朋友,对自己的事负责,到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生存环境等负责。随着道德责任范围的扩大,道德责任感培养的目标链也随之延伸。目标的设置要能够为学生认可,并成为其道德责任情感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这种阶梯式的目标,使各类学生经常处于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情感满足和情感发展,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4、合理调控,实施开放性原则 责任感的培养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要求全方位的开放,包括时间、空间、过程和方法上的开放,乃至心态的开放,这样才能确保责任感目标的达成。学校、家庭和社区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拥有合理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互相沟通,让学生的各项时间安排富有弹性。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课堂,更需要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养成,因此,学校、家庭和社区利用一切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心理空间,深入到课外,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求课堂和社会联系,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内容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让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积极地、主动地面向社会,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一切。全体教育者具有 32 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直面社会,允许他们大胆思考,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 三、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职生属于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学校所面对的招生难、就业难、发展难的局面日益加剧,生源质量较差,有些学生上职校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学生自卑感强,意志力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对很多的问题的处理方法是选择逃避或消极应对,有些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何增强他们对社会、对家庭、对本身的责任感,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高度重视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 ?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与青年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正确面对挫折,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1、增强中职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对自己负责 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成功人士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由此激励自爱、自强、自主、自立。中职生应给自己树立切合实际又不失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找准自己最佳的人生位置。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才智或特长来规划自己、设计自己、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增长才干。制定的目标要不脱离实际,给自己设计可望可及而又难及的目标,也就是对自己有吸引力,同时也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克服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渐形秽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克服自卑感是建立自信的关键。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各方面的条件,确定适当的人生目标并及时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反思和调整,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自己获得的成绩,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重塑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善于调节自己情绪 生活并非总是阳光和鲜花,在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诸如考试失误、被人嫉妒、失恋、人际冲突等不顺心的事时有发生,这些都会使人产生苦恼、焦虑、愤怒、忧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教会学生掌握驾驭情绪的科学方法,引导他们及时释放,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把自己遭遇的挫折、心中的不满、孤独、坏心情一股脑儿尽情诉说,以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倾诉,老师应不厌其烦地倾听,和风细雨地疏导,这样能够缓解和消除学生精神紧张,避免精神崩溃,达到心理平衡。如果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也可用文字来宣泄自己不良情绪,自己跟自己倾吐,让心中的郁闷从自己的笔尖流泻出来,让坏心情随风而去的。教育学生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仅包括缺点,更重要的是各种优点。心理研究表 33 明,心理健康者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要恰当地认同自己,而不苛求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要扬长避短,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自己今后的不断努力克服缺点,往往能取得特别的成功。正确地对待得失,做到宠辱不惊。困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没有遭受过挫折,就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对挫折的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中一定能创造辉煌。 2、帮助中职生建立诚信的品格,对他人负责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中职阶段是人的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明确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原则,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主客观因素,人与人之间存在能力、性格、气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不存在单方面的服从和迎合。因此,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坚守尊重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避免人际冲突,做一个大家欢迎的人。诚实守信的原则与人交往,必须要以诚相待、热情待人。如果能做到以真诚去对待他人,他人亦必定以真诚回报你,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互相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从而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互助互利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得大于失,人们就会倾向于保持交往关系;如果失大于得,则人们就会逃避这种关系,只有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感到受益,才能进一步深化交往,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应乐于助人,共同进步,这样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彼此健康成长。谦虚宽容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尤其是人的个性各有特色。因此,学生与人交往时,不要过分苛求别人,责怪别人,要学会容忍宽以待人。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减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等。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 34 心理及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心理健全发展。学校还要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中出现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各种形式多样的具体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良好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职业学校中的教师不少是非师范校毕业,他们专业理论课知识丰富,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为此,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同时要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条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各极支持和配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学校对中职生的负责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创新思维,一切创新无从谈起。1989 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一个“enterprise education”的新概念,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会议指出,要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在我国直接把“enterprise education”称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思维一经提出,即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教育署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倡导。创业能力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通认可。所以,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是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1、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的意识 中职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就是要重培养学生独自谋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本领。与传统的就业相比,它不是“统包、统分”的教育思想,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急需的 35 技能、技巧和资源,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他人合伙创办小企业,或独立生产、经营、销售,成为自食其力、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人。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要把握新形势,确立新观念,制度新策略,形成体系,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决策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外语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知识的介绍等等。 创业教育实践需要实行四个结合。第一,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创业教育目标多样,创业教育操作艰难,要达到预想效果,零打碎敲是难于奏效的,非得集中一段时间、集中一定力量进行攻坚不可。然而创业意识的强化、创业品格的优化、创业能力的开发、创业心理的修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之始就着意进行,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创业教育长流不断线,发挥滴水穿石的功效。第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创业本身是一种实践,但为了减少盲目性,必须掌握系统的创业理论,因此,创业教育应当开设对创业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必修课。同时,创业教育还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走向社会大课堂,实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要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创业访问、调查,采集创业新范式,吸取创业新经验,开阔创业新视野,萌发创业新思路。第三,专职教育与共同教育结合。为了系统而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并力求卓有成效,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需要配备精良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及其研究。此外,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思想教育),对于创业教育的全面丰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各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创业教育的生动材料,在教育教学中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创业教育可以获得特殊效果。第四,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如何开展创业实践锻炼是创业教育中的一道难题,目前已有一些职业学校着手解决这道难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创办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轮流到基地去进行创业实验;二是安排学生到新办企业或再创业企业实习,让他们参与各种创业辅助活动;三是允许学生协助或参与家庭创办私营企业;四是建立创业园区,让学生在学校的扶持下自主创业经营。 2、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目前中职生的就业单位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的要求差距极大,具备适应职业变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为数甚少,这种状况给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创新思想。创造性的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为其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要从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培养目标定位标准,把创新教育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融入学生的各项活动中,使创新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帮助树立创新信心。正视自我,发现自身的价值资源是中职生建立创新信念的重要基础。因此,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分析学业基础差的原因,用关爱和教学的艺术来唤起学生沉睡的心,激发 36 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开发其智力潜能。创立环境氛围,发掘创新源泉。学生的创新情感还源于环境教育的作用。在学校的环境设计中,要大胆创意,力争使每一个静态的实物都成为唤起学生思考的动力。如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期望用催人奋进的中心雕塑等来表达;在学校的教学区、实验区、实习区、生活区因地制宜,设立体现呼唤科学、呼唤人生的图案、模型,配以哲理性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遐想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开设“独创力开发训练”课程。学校可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收集相关实例,对师生进行有关创新教育的专题讲座,提高师生的思维技巧。第二,改革职校的教学方法。要创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肯定,不断给他们以学习的动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第三,技能培养中渗透创新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加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体会创新,在参观见习中激发灵感,升华创新意念。第四,在社会实践中,拓展创新空间。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自然和社会。在活动中合理利用学生率真、开朗、追求主体的天性,让他们自由收集各种信息,自行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自己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知难而进的品格。 五、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活力所在 校园文化生活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是指以文化为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环境,包括具有文化和教育意义的环境建设;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各种社团、文艺、体育及其它带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等。 1、校园文化活动要与中职学校的特点相结合进行 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培养功能、娱乐功能和整合功能。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中职生的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是对中职德育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中职德育创新的活力所在。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格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中职学校一定要因势利导,直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演讲赛、辩论赛、报告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各种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还要重视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通过这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但使学生获得新鲜有趣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学生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培育了其道德自制力。在学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办好校园广播、宣传栏、阅报栏、业余团校和党校,在教室内张挂名人画像及写有催人奋进、自省自励的警句或格言的条幅;注意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动态,保持校园整洁,以此唤起学生的爱美之心,陶冶学生爱美,创建美的思想情操,从而培养其高尚的 37 审美情趣。 2、校园文化活动要与责任感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已经不完全适合当代中职生的思想状况,大部分学生对过去单一的枯燥教育方法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采取诱导式的教育方法,而校园文化活动恰恰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开展有意义、有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蕴含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启迪、熏陶、感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政治思想、责任感、道德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合力 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合力,才能建设起品位高、领域宽、主旋律突出、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但学校不是封闭的,社会上的各种文化都会不经选择地渗入校园,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或不健康的文化也会渗入到校园来,要让高雅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占主要地位,就必须注意发挥校园文化选择与创造功能,只有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作用,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健康、蓬勃发展。并注意建设和培养一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保证校园文化的连贯性、持久性、深入性。只有把各种优良的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延续下去,才能培养出独具人文特色的中等职业人才。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高学校育人效果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城市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最高层次的亚文化,它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校园物质文化也就是校园建设的硬件,主要指校园建筑和布局等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精神文化也就是校园建设的软件,主要是指校园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及各种文化活动等精神环境。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师生员工所创造并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资源。不同的校园文化会把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信念注入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做人素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培养、价值观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是受周围环境耳濡目染的,而这种影响最容易“内化”。因此,在做人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乱扔杂物的行为有很大改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它对于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引导、规范和激励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育人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和言行,健康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陶冶情操、激发道德情感、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如此,中职学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中职生做人素质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帮助学生策划良性的职业生涯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 38 从业人员的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在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人们的从业基本准则。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加强对中职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1、培养敬业精神,树立乐业意识 敬业精神就是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较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现代企业用人不仅注重能力,更注重工作态度,其中主要看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个人对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无论哪种制度的国家都提倡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敬业精神的培养有赖于职业情感的形成。要树立学生的乐业意识,通过教学活动、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毕业后将从事的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价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自新生入学起,学校就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把职业发展的前景与学生的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的兴趣,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2、强调准则意识,培养精业精神 职业行为准则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它的养成要靠日积月累。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要寓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中,要与公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懂得“有规矩才能成方圆”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准则意识,使他们养成守业习惯。实践是职业道德认识养成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因此要在实践中抓住时机,教育学生树立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思想。 3、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勤业精神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个人的职业行为上,首先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从人的存在属性来看,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是服务主体,又是服务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自我服务,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客观上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优质服务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发展经济,少不得服务意识。从职业活动的本质来看,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进行的服务,更离不开服务意识重要性的正确理解,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掌握好服务本领,具有真诚的服务态度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 4、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培养奉献精神 39 当代中职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生被家庭视为掌上明珠,在意志力、忍耐力、吃苦耐劳等方面有明显不足,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毕业找工作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条件的工种和岗位;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责任感培养与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合作与协调。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必须把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为青少年的责任感教育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性保障机制,使他们从中学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40 注释: ?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 谢军著.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 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于应用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3 ?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466-3467 ?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20 ? 现代汉语大词典 ? 谢军著.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8 ? 谢军著.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9 ? 缪建东著.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美)爱因斯坦著.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46 参考文献 1.李遂武,韦贡年主编.责任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2.刘德恩等著.职业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3.蔺秀云著.你有责任感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M].科学出版社,2004.4 4.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5.宿春礼著.责任胜于能力[M].石油工业出版社, 6.檀传宝著.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7.田秀云著.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4.04 8.[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商务印书 馆,2003.12 9.汪凤炎著.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M].人民出 版社,2005.10 10.肖川著.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4 11.谢军著.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12.[英]亚当?斯密著.韩巍译.道德情操论[M].西苑出版社,2005.01 13.朱小蔓主编.幸福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范祝凡.略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J].安徽教育,2007.5 15.黄少锋.加强就业指导切实提高中职生的求职能力[J].教育教学研 究,2007.1 16. 贾生石.个体教育的支柱——爱心与责任感教育[J].新课程研究 17. 匡煜华.“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践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材教法, 2006.10 18. 李家阳.浅谈怎样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J].中华现代教育,2007.01 19. 李洁贞.广州市中职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创新研究[C].2005.8 20. 兰公湖.当前中职生道德情感的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C].2006.1 41 21.蓝自强.谈中职生的职业理想教育[J].职教天地,2006.1 22.刘世保.青少年公民责任感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3.平泳佳.责任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J].上海青年,2007.01 24.苏龙来.全球化时代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 25.徐光宪.青年应树立社会责任感、时代幸福感和历史使命感[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26.邹丽军.重视和加强青少年责任感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01 27.朱尚华.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42 江西省萍乡市卫生学校学生责任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同学们:你们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你们的学习、思想状况、责任心及生活现状,在你们受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帮助你们成长,特设计了如下的测试题。这些测试题不涉及你们的智力、品质和学习成绩,答案也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无记名测试,请同学们真实地回答每一道选择题。感谢同学们的参与和支持~ 个人资料: 性别:男( ) 女( ) 籍贯: 年级: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1、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样的, A、致力于祖国的卫生事业;B、赚钱孝敬父母;C、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可以了;D、无所谓 2、与父母关系:A、融洽;B、紧张;C、一方去世;D、离异 3、父母学历:A、父母任何一方最低学历为专科或以上;B、父母任何一方最低学历为高中 C、父母任何一方最低学历为初中;D、父母任何一方最低学历为小学或以下 4、家庭收入:A、人均月收入高于800元;B、人均月收入高于400元,低于800元 C、贫困家庭,有特困证;D、贫困家庭,无特困证 5、父亲职业:A、机关事业单位职工;B、企业职工;C、个体经营者;D、下岗职工 6、母亲职业:A、机关事业单位职工;B、企业职工;C、个体经营者;D、下岗职工 7、家庭教育:A、父母教育方法适当、效果明显; B、教育孩子,但办法不多,打骂为主,效果一般; C、教育孩子,但没有效果; D、从管不了孩子到不管,听之任之 8、家庭氛围状况: A、家庭民主气氛浓厚,能与父母交心;B、父母严厉,不敢与家长交心 C、父母对子女言听计从;D、父母性格暴躁,家庭气氛紧张 9、记得父母生日吗,A、记得;B、不知道;C、有时候;D、无所谓 10、户口状况:A、市区常住户口;B、长期居住并办理临时户口 C、外地短期居住尚未办理临时户口;D、外地户口 11、你是否会闯红灯或横跨栏杆,A、偶尔,因为有要紧事; B、偶尔,因为正好没有车要经过;C、经常;D、从来没有 12、你学习是为了什么,A、为将来找个好工作;B得到长辈的认可 C为国家作贡献 D、为了自己 13、进入学校后,课余时间参加过赌博吗,A、参加过;B、从未参加 14、中职生“早恋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对此,你认为,A、没有什么大问题 B、与己无关,无所谓:C、应当引起重视 15、求学情况:A、喜欢所学专业,所以选择职业学校;B、因为家长原因,选择职业学校 C、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只好选择职业学校;D、学习成绩不好,一开始就选择了职业学校 16、专业意识方面:A、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有比较多的了解,很有信心 43 B、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但了解不多,会努力去学习 C、不喜欢所学专业,但是没有办法;D、讨厌这个专业,不想学下去,想转专业 17、你的职业观念:A、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劳动态度,劳动纪律 B、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技能技巧,专业知识 C、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关系;D、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机遇 18、心理健康状况:A、自己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B、自己的偶尔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C、自己的常常受心理问题的困扰;D、自己的心理状况非常差 19、对你本人的自我评价:A、是个有才能的人,很多优点还有待挖掘 B、是个有责任的人,优点多于缺点;C、十分普通,没什么优点,也没什么缺点 D、只有缺点,一无是处 20、你的情绪与情感常常:A、积极乐观;B、平静不易被烦扰 C、易紧张、焦虑;D、情绪低沉,具体原因不明 21、如果你的朋友要去做的事情是你认为错误的,你是否会制止, A、会,但只是说说而已;B、会,并多次提醒三思而后行 C、认为他有自己的看法,没必要去掺和;D、无所谓 22、你认为学校的课堂教育和一些活动是否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A、有利于;B、有的有利于,有的根本没有作用;C、没有作用;D、不知道 23、公德意识:A、有公德意识,注重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B、有公德意识,能按要求做 C、公德意识淡薄,很少按要求做;D、没有公德意识 24、校规校纪方面:A、自觉遵守校规校纪;B、被动遵守校规校纪 C、管不住自己,有违纪现象;D、侥幸心理,经常违纪 25、暴力问题:A、打过同学或小朋友;B、受人欺负过 C、对欺负同学的现象表示气愤;D、不管不问,不惹事 26、你对学校要求遵守:A、一般了解,执行也一般;B、了解,并能认真执行 C、不太受其约束;D、按照老师和学校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27、遵守纪律方面:A、自己的纪律观念强;B、较强;C、一般;D、受到一次或二次以上处分 28、团队意识方面:A、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别人的鼓励与支持 B、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经常得到别人的鼓励与支持 C、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偶尔寻求别人的鼓励与支持 D、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从不愿意别人的参与和关注 29、在公共场所看到打架斗殴或其他违法行为,你会怎么办,A、不管闲事,走远点 B、挺身而出C、看看热闹,无所谓 30、以下几个观点,你赞同哪个观点,A、观点一:认为别人在困难时应尽力帮助 B、观点二:认为帮助别人前会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 C、观点三:认为不计报酬的奉献很难做到;D、观点四:认为见义勇为牺牲自己不值得 31、你觉得现在的中职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A、是,非常缺乏;B、有一点;C、不太清楚;D、不缺少 32、你对社会的哪些方面不满呢, A、贪污腐败;B、缺少民主;C、贫穷落后;D、竞争激烈 33、当你乘坐公交车时,以下哪种情况你会给老人,孕妇等让座, 44 A、只有坐在“爱心专座”上的时候;B、只有与同学老师一起坐车能表现自己的时候 C、当别人“求助”或提醒的时候;D、不论何时都把给老人、孕妇让座当作自己的责任 34、在公交车上你看到扒手在行窃,你将怎样做,A、装作没看到;B、委婉提醒受害者 C、直接制止该行为;D、会与其他人一道制止 35、你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如无偿义务献血、为灾区捐款、损物等) A、偶尔;B、经常;C、从没有过 36、如果祖国需要你去服务大西北或省内不发达地区和基层,你会怎么做, A、去,因为那里需要人才;B、去,因为有利于今后就业 C、不去,那边环境太差;D、有顾虑,受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7、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来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 A、十分愿意;B、有些;C、不知道;D、不愿意 38、你是否认为自己有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愿望, A、非常强烈;B、比较强烈;C、不太强烈;D、丝毫没有这个想法 39、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A、学校组织的志愿者义务活动;B、通过座谈会或讲座的形式增强社会责任感 C、通过形式政策的课堂教育;D、通过参加团组织或民主生活会等班级活动 40、你是否是去年志愿者,参加过哪些志愿服务 A、 B、 C、 45 致 谢 2006年开始至今我在湖北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了三年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间,在班主任曹老师的带领下,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重新享受了做学生的快乐与幸福。通过学院老师们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断地提醒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促使了本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特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视与兴趣。但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非常有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了研究的艰辛与不易。论文也确实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我要感谢论文指导老师曹树真博士。我的论文无论从选题、结构、文字组织,还是资料收集与利用都得到了曹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的帮助。曹老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渊博、谦逊的学者风度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曹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与人格的教诲~同时还要感谢解飞厚教授、李经天副教授、叶显龙副教授、徐学俊教授、雷体南教授、张立春副教授、明庆华教授、张智敏副教授、任训学副教授、赵厚勰博士、严梅福教授、周则时老师以及所有给我授课的老师们,在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感谢学院以及同学们对我就读湖大期间的关照帮助~还要感谢家人对我学业的理解与支持~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女儿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帮助我克服了很多困难,她一直是我学习的动力与鼎力支持者~ 三年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丰富了我的人生,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46
本文档为【分类号 密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