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

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

举报
开通vip

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 1.春季的人体特征一般来说,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相应的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暖潮湿。具体来说,春季六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为开始之意,从立春起,冬季结束,春季开始,自此便揭开了春天的序幕。立春后,气温渐渐回升,天气逐渐由寒转暖。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

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
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 1.春季的人体特征一般来说,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相应的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暖潮湿。具体来说,春季六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为开始之意,从立春起,冬季结束,春季开始,自此便揭开了春天的序幕。立春后,气温渐渐回升,天气逐渐由寒转暖。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经过冬仨月的蛰藏之后,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人会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的气血活动会逐渐加强。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春天里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就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人体内的阳气,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则意味着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立春是一个阳气初发,由弱转强的时节,与此同时,阴寒之气也在开始由盛转衰。因此立春期间阴阳之争较为剧烈,气候变化无常,乍寒乍暖,时晴时雨,正如民谚所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由于此时 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些年老体弱之人,机体调节能力又较差,还不能对冷热刺激做出迅速反应,所以容易感染流行性疾病。早春还是中风多发的时节,风寒邪气容易乘虚入侵,导致面瘫、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天气转暖还会引起各种细菌、病毒的快速繁衍,尤其是肝炎病毒。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黄帝内经》里就有“肝主春”的记载,意思是人的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主要表现为肝主藏血、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气开始亢盛,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注意养肝护肝。同时要充分利用和珍惜大自然的“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使机体的代谢活动得以正常运行。雨水关于雨水,有古代历书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要开始降雨,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此时,雪花纷飞的天气已不再出现,更多的是冰雪融化,春风拂面,空气湿润,阳光温和。民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杜甫又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农民来说,所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看春季的雨水如何,因为雨水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对于人体而言,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随着 阳气的升发而继续上升,因此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另外,肝的疏泄或郁结还影响到脾胃健康。因春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在中医学里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因其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 肌体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若肝木疏泄太甚,则脾胃将因之而气虚,若肝气过于郁结,则脾胃会因之而气滞,皆因肝木克脾土之故也。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惊蛰惊蛰,指蛰伏一冬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据古农历书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又曰:“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意思是,惊蛰时节,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有谚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时节,人体中肝阳之气渐升,阴血显得相对不足。由于人体素质禀赋于先天,又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惊蛰期间,体质不同的人 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往往表现得不尽相同,在养生方面当然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春 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仅次于夏至和冬至。春分,古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故?“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春分后,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民谚曰:“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此时正是越冬作物进 入春长的阶段。我国不论南方北方都是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在我国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阳光明媚,蜂飞蝶舞。天气渐渐热了,难免要出很多汗,可是春天又经常有大风天气,人体会丧失大量水分,这样身体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如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等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这个时节很容易感冒。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这一时期,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保持在一种相对和谐平衡的状态,就显得极其重要。从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会比较常见。春分前后气温、湿度适中,十分适合睡眠,同时由于皮肤和肌肉的微血管处于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使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这样一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自然减弱,因此人们常会出现 “春困”现象,在睡眠方面可进行必要的调适。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古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此时,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对养生来说,清明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气。清明时节,气候潮湿,人们仍然会有疲倦嗜睡的感觉,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很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并容易诱发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春季又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较容易复发。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发生中风的概率也会有所增高。清明时节是高血压的易发期,病因多见于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等。可采用调和阴阳,扶助正气,综合调养的方法,尤其应注意情志的调摄。谷雨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开始,雨量逐渐增多,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着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桑树长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忙碌的时候。春茶也在谷雨前后开始采收,此时,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的时期。因为谷雨后降雨增多,空气湿度越发加大,人体在这一时期会感觉更为困乏。谷雨 时节的气候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气温变化仍较大,早出晚归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谷雨以后是神经痛的多发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需注意调摄。总之,在春季的这六个节气里,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顺时养生就是要求人们需顺应时令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从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诸方面综合调养,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2.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针对春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方面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合理搭配,防病保健春季的饮食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同时又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所以合理搭配的饮食结构,将可以使人的体质得到改善,使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春季尤其是早春时节天气仍比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因此春季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这时的饮食,除了米面杂粮之外,需要多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兔肉、鸡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氨酸,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另外,黄豆、芝麻、花生、核桃、乳制品等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身体的能 量。春季气候由寒转暖,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并且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所以,除了随时增减衣物外,还要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它可以帮助维护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每天摄入适量的维生素C,更可以有效地增强白细胞活力,促进免疫系统抗击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从而减少感冒的发生。维生素C大量存在于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中,尤其是酸味重的水果,如山楂、橘、橙、柠檬、柚等,以及蔬菜中的红绿辣椒、番茄、花菜、苦瓜、甘蓝、小白菜、蒜苗等。维生素A 具有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视力、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含维生素A最丰富的食物为动物的肝脏,乳类、蛋黄中也含有部分维生素A。各种新鲜水果及有色蔬菜,如橘、枇杷、樱桃、菠菜、韭菜、青红辣椒、红薯、黄玉米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这些胡萝卜素进入人体经肝脏内酶的作用后,可转变为维生素A。维生素E也需要适当摄入,它能够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春季又是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比较快的时期,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需要在饮食上提供全面而充足的营养。除了蛋白质和各类维生素外,还需要补充足够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铁、锌等矿物质。春季养阳,重在养肝中 医认为,春季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生发,主人体阳气升腾。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制,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肝功能受损,容易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也会因此受到干扰而致病。并且,肝气伤会使夏天当令的心火失其所生,到了夏天会心火不足,寒水将乘机侵犯而易致寒变,因此中医说“逆春气,养长者少”。在饮食上,首先要掌握好平衡的原则,不应偏食挑食。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宜按时就餐,消化功能差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营养的摄入。可适当多食新鲜蔬菜、新鲜熟透的甘味水果,及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品,尽量少食辛辣、油炸、煎烤的食品。其次,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物,不宜食酸收之味。《黄帝内经·素问》之《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春季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物,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活地进行搭配用膳。新鲜水果虽有清热生津 解渴的功效,但味酸者不宜在春天多食。再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适当多食韭菜、大蒜、生姜、大葱、洋葱、魔芋、大头菜、 芥菜、香菜等性温味辛的食物,以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不过,到了晚春时节或有暖风、暴热袭人,易引动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多食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性凉味甘的食物,如荠菜、菠菜、荞麦、薏苡仁、芹菜、菊花苗、莴笋、荸荠、蘑菇等,水果可食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春季人易上火,除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外,还可以自制清火的饮料饮用,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茶等。另外,还要勤喝水少饮酒。早春时节寒冷干燥易缺水,因此需要适当多喝水以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多喝水还能促进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可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早春寒气较盛,肝阳难以开发,可少量饮酒,以利用其走窜推动的作用,达到通经、活血、化淤和使肝脏阳气升发的目的。但饮酒切不可贪杯,多饮会伤肝。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提出的春季食养原则之一。中医认为,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春天肝气旺,肝旺容易克伐脾土,伤及脾脏。脾与胃又关系密切,故脾弱易妨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 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所以春季应少食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过旺可能形成的侵犯,需增加甘味以养脾气,这样对防病保健将大有裨益。由于春季脾胃易受损,故应注意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冷馔、粽子、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春季容易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如梨、蜂蜜等。春日进补,宜清宜平春季养生,中老年人若有早衰者,或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瘦弱者,或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委靡者,均可利用这个季节,并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方法,以防病治病。考虑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春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平补的食物,有麦类、薏米、粟米、豆类及其制品、水果、海产品和蛋类等。清补的食物,有性凉的甘蔗、梨、香蕉、莲藕、芹菜、百合、鸭肉、海蜇、甲鱼、螺蛳、海带等。春季食补应注意补肝,以助肝气之升发。另外,还需注意扶助正气、补益元气。若体质偏于气虚,可多食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山药、鸡肉、鹌鹑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若偏于气阴不足,可多食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鸭蛋、兔肉、甲鱼等。若人体明显出现气、血、阴、阳等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 时,可在中医指导下,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春三月进补有别饮食养生应结合气候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由于春季三个月气候有所不同,人们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在食补方面应当适时进行调整,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春,北方地区寒气尚未退尽,乍暖还寒,宜选用温补食品,如姜、蒜、羊肉、狗肉、河虾、海虾、大枣、龙眼肉等。这些温性食物能生热、助阳、益气、暖胃、御寒,并有杀菌防病的功效,适合阳虚畏寒的人早春食用。但阴虚热盛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内热。还应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芹菜、菠菜、油菜和鸡肝、鲫鱼等,这对因冬季过食膏粱厚味所致的内热偏亢者,可以起到清热解毒、醒脾开胃、凉血明目、通利二便等作用。早春应少吃寒性食品,如黄瓜、冬瓜、绿豆芽、鸭肉之类。仲春,气候渐暖,阳气逐渐上扬,则应渐改温补为平补,多选用较清淡温和的食物,如荞麦、米仁等谷物,豆浆、绿豆等豆类,及芝麻、核桃、苹果等水果,以免助火伤阴。应少吃过咸、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牛奶、鸡蛋等也可经常食用,以作调补之品。蜂蜜、蜂王浆是性平的滋补佳品,适量服用,也可收到较好的滋补脾胃、强身益寿之功效。此时正值各种既有营养又有食疗作用的野菜旺盛之时,应不失时机地择而食之。暮春,气温日渐升高,应多选用性质平和之物。南方地区因常阴雨连绵,湿气 容易困阻脾胃,应选用健脾运湿的食物,如赤小豆、山药、薏苡仁等。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新鲜的蔬菜水果之外,可适量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及辣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春季进补应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强调缺什么补什么,即尽量使身体内环境达到一种相对的阴阳平衡。平衡是一种最佳生存状态,偏热或偏凉,偏实或偏虚,都是身体内部能量不均衡的表现,必然导致机体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所以,春季的进补必须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辩证取舍。营养学家认为,适宜春天进补的人群,主要有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原来即有某种慢性疾病或平时体质较弱、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委靡者;在气候变化无常及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等。几乎有以上情况的人,均可利用春季选择适当的食补方法,以防病强身。通常有上述情况者,可采用平补饮食。如有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清补的方法,宜食梨、莲藕、荠菜、百合、甲鱼等食性偏凉的食物,有清热降火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不良体质。至于病中或病后处于恢复期的老年人,食补一般以清凉、素净、味鲜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服用大米粥、赤豆粥、莲子粥、青菜泥、薏米粥等,忌食过甜、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本文档为【春季养生原理与原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09-16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