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民俗讲义(1-8)

中外民俗讲义(1-8)

举报
开通vip

中外民俗讲义(1-8)中外民俗讲义(1-8) 《中外民俗导游》讲义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第一章 民俗导游及现代社会功能 一.民俗概念 民俗,概括地说就是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内容广泛,主要涉及到服饰、饮食、婚俗、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礼节礼仪、信仰忌讳、节日以及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当今世界上生活着大约2000多个民族,分属不同的人种,而不同人种有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世界上不...

中外民俗讲义(1-8)
中外民俗讲义(1-8) 《中外民俗导游》讲义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第一章 民俗导游及现代社会功能 一.民俗概念 民俗,概括地说就是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内容广泛,主要涉及到服饰、饮食、婚俗、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礼节礼仪、信仰忌讳、节日以及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当今世界上生活着大约2000多个民族,分属不同的人种,而不同人种有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惯例、规矩,从而有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民俗。 只有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各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俗;才能知道哪些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哪些是某些地区、某些民族或某一类文化所共有的,哪些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某种文化所特有的。 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外国有外国的文化,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其文化知识中有基本的相似性;同时,因为环境、性格、历史传统的不同,形成并传承、演变着各自不同的民俗。 一个民族中的民俗事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承,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不是靠某一个方面孤立地发生与发展。 当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绝对的单纯的民俗事象;它体现着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要求。民俗事象的体现往往是在一定社会政治背景下按照一定的规律性来反映的,从而必然地造就许多方面的差异;当然,军事、哲学、文化、法律、经济等原因,也会造成民俗事象上的各不相同。 二.中外民俗的差异性 1.在于文化理念的差别。 ?中国的民俗传统有许多是源于对“天人合一”的信仰。其具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之一就是“天人感应”。 2 由此带来的民俗事象主要表现为,中国的许多民俗仪式都与虚无飘缈、随意性比较大的天相联系,因为人与天是可以感应的,所以就增加了许多人为的成分。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主体设计者与承担者具有极高的凝聚力与深层内涵,也表现为传统思维方式所特有的“以我为中心”和“社会本位”的思维模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多数中国人受儒家、释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较崇拜中庸、和谐、着眼于现在和当世,不关心来世与人事以外的思想和事情,也很少走向极端。 中国的宗法与血缘的严格规定,讲究对传统文化要绝对的尊重与服从,形成了中国人喜欢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即使对新事物也总要找出或附会历史上的“渊源”。 在思维方式上,则更热衷于对原有理论保存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外国的许多民俗则源于“神人合一”的认识。 西方许多民族相信,灵魂与神是幸福的乐园,灵与肉是对立的,神与人也是对立的。要消除这种对立,就要泯灭自己的身体,用身体的毁灭来达到灵与肉、神与人的统一。 表现在这种神人合一就是用一种基督的形式来迫使人以宗教的方法达到与神相合。但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思想一旦被近代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所取代,纵欲和极端个人主义也随之发展到了极致。 西方的许多民俗都与神,也就是宗教信仰相联系,大多有较为成型的宗教含义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仪式。 但自文艺复兴以后,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合现实,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价值观、伦理等各个方面,合者则用,不合者则弃。因而其社会理论不断更新、否定,层出不穷。 这种从文化内涵到具体民俗事象差异的理论上的说法,听起来和理解起来更加抽象,因此,我们从具体的衣和食两个民俗事象来看一下中外民俗的差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外民俗的差别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不同。 2.穿衣方面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 中国人穿衣服的理念。 3 自古就非常讲究。古代的峨冠博带、气势恢宏的宽大服装,充分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其仁义礼致信的思想在服装中有所表现。 辛亥革命前,穿清式服装—马褂长袍,或者是马褂旗袍;革命后中山服成为盛极一时的服装。 文革期间,全国一色绿军装和一片蓝制服。 中国人穿衣更体现实用,所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善于吸收各种风格相异的服装特点来为己所用,从而丰富自身的风度和魅力。 ?西方人穿衣的理念 西方人穿西装讲究要穿到位,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张冠李戴。 在庄重的场合,西服笔挺,裤线笔直,皮鞋黑亮,左上方口袋可能还有一块手帕,举止言谈,彬彬有礼,着意表现其君子风度。 休闲服在现代的西方更为盛行。 这样的穿衣方式,更能体现出西方人的生活理念:实际、舒适、讲究和更能体现出自我的意识。 3.中西方食俗上的差异。 ?中国烹调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体现出宏观、模糊、不可捉摸的特点。 讲究多层、多步、多味、多种,随意性很强,但目标只有一个,最终要烹调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讲究的是分寸,是整体的配合,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触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的菜系特点乃至每位掌勺厨师的特点。 中国饮食风俗,讲究菜肴的摆设、上菜的顺序,还有天气、政治形势、食客的不同以及婚宴、寿宴、丧宴等,讲究社会意义的分寸和配合。 中国烹调则不仅吃食物,更要吃味道。在我国,祖先们把烹调风俗推向了一个高度,并赋予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吃还是中国人社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许多时候,两个人之所以“认识”,就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吃饭。有了认识,才有了交往,也就开始交流感情。友谊的情分多半是要表现在为朋友饯行或接风洗尘的宴席上。 中国人吃饭,大家团团围坐在一个圆桌上,共享一餐,表示“团圆”,便于 4 感情的交流和社会本位的体现。 ?西方人在饮食文化上主要表现为:讲究餐具卫生、用料纯正、服务周到。讲究营养。 在操作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上,打上了形而上学的痕迹。讲究餐具卫生、用料纯正、服务周到。不讲艺术。 西餐讲究营养。有专门研究食品的营养学。 西方人与人之间用餐,不管费用多少,都是各付一半,所谓的“AA”制。 西餐的厨师,决不允许工作时来一些与做菜无关的事情。 西方流行自助餐,根据个人口味,吃多少,捡多少,不许浪费。然后,他们搭上同事、朋友去边吃边聊。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便于个人感情交流,也表现出对个性、对自由的一种尊重。 三.中外民俗的理念 1.世界上生活着五大人种和数千个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民俗文化;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一个民族相互认知的媒介;宗教对一个民族的习俗影响非常深刻。 2.民俗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导致世界各地人们的着装形形色色;民以食为天,人活着离不开吃;人类住宅式样千姿百态,造型各异;许多民族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新的民俗风景线,而文化体育活动常常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婚俗、丧俗、礼仪、禁忌、节日等民俗内容。 3.考察中外民俗时,我们试图取一种宽容的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认识理念:世界是多元化的,民俗文化是多样化的;民俗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对民俗的考察应该持一种宽容与欣赏的态度;民俗事象的融合趋势并不能导致用一种民俗事象、民俗文化统一或取代其他地区的民俗事象、民俗文化,相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该有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的内容。 4.中外民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文化理念的差别:中国的民俗传统有许多是源于对“天人合一”的信仰,而外国的许多民俗则源于“神人合一”的认识。这种民俗文化心理的差别带来了民俗事象的众多不同的内容,特别是食俗最为显著。 5 四.民俗的特征 现代民俗学所研究的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概言之久是民间风俗。 民间是相对官方而言,是统治集团之外的,其主要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是有着某种共同社会关系的各种非官方群体; 风俗则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民族性:是民俗的首要特征。民俗的形成首先是以一定的民族为依托的。 在物质文化生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事象,并在各民族中世代传承;而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之处就是民俗的民族性属性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民俗的民族性特征。 民俗总是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形成了各民族的民俗的特点。 2.地域性:“十里不同规,百里不同俗”。 与民族的地域分布相适应,民俗在空间上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不同程度地染上地方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里不同规,百里不同俗”。 虽然民俗的迅速传播导致某些民俗被一些新的现代文明结合的民俗所取代,但是民俗的地域差别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在许多民俗失去地域性的同时,又有一些世界共有的习俗在适应不同地区的情况时打上了民俗地域性的烙印。 3.历史性:民俗必然地会打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现存民俗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有许多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则表现为主要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至今流传。 4.现实性:民俗无论多么源远流长,只要是现实存在,就必然地具有现实性,具有新的历史时期的特征。 不适应现实的民俗,也就是不具备现实性的民俗,是要被淘汰的,而被淘汰的民俗就不再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了。 5.传承性:是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 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这是对民俗的历史性考察得出来的必然性结论,对民俗事象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6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仪式;各地的丧葬习俗等,都是世代传承的,正是在这种世代传承过程中,民俗才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事象。 6.变异性:传承的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的,是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与民俗的历史性、地域性特征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 传承的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矛盾统一体,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才形成今日的各种各样的民俗事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大多是因历史时代和条件的不同、地方生活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在流传中自然发生的。这种变异性特征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根据不同的民俗事象的变异规律,可以有意识地删繁就简,推陈出新,移风易俗。要继承优良传统,使美好风俗发扬光大,对存在弊端的民俗逐渐优化和完善。 如果人为改变民俗传统,必须从民俗中有意引导出来,必须符合社会前进方向和民心所向,不能把民俗的变异性理解为随意以个人意志强行改变。 7.国际性倾向: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有其走向国际化的倾向。 全人类有共通性的一面,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总的规律,由此形成的许多民俗有其相似性,因而易于交流,使许多民族共有某种习俗,在此基础上有可能使该民俗成为国际性的习俗。 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一种良好的风俗会随着这种交往和一体化而走向世界。 有些民俗存在的基础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如婚姻、丧葬、饮食等,在生活环境大致相同的地区就可能形成相似的风俗。 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民族化逐渐被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成为人类共同的民俗事象,这几乎是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7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过全世界共同的节日,而节日与风俗的现代化也在不断发展。 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不会完全消失的,这正是民俗重要的魅力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人们反而更重视那些差异性的内容,以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五.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 民俗是民众的事象,是民众知识的表现,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社会生活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民俗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现在仍在发挥作用的事象,因而必然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对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 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就是指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它与现代社会的其他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客观效用。 1.民俗的社会维系与规范功能 民俗作为一种民族统一体所共有的,世代传承的事象,在其传承过程中在自觉和不自觉地统一着共同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保持稳定,使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并以其约定俗成的力量约束和规范着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使得社会以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方式运作着。 2.民俗的社会生活调节功能 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人生的不如意,往往可以在民俗活动中得到补偿或者从民俗活动中找到一定的慰籍。 3.民俗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功能 民俗首先是民族的,因而一个地方的美好风俗不仅是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的体现,同时也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竭力追求的东西。 人们通过民俗事象获得一种凝聚力,使民族和国家认同以一种十分贴近的、生动的、带有真挚感情的方式直接灌注到民众的心灵之中。 4.民俗的族际、国际交流功能 8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因而需要相互间不断的交流以增进了解。同时人类又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类是可以沟通,可以交流的。 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交往的方式多样化、便利化、细分化、深入化,人们交往的内容也必然地大大拓展。民俗的交流功能会在商品交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民族间、国家间的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民俗的旅游功能 民俗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民俗为内容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同时许多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也都尽可能地与本地的民俗相联系以增加和突出本地特色。 民俗与旅游可以相互促进,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不仅能很好地发挥民俗的旅游功能,而且对民俗文化的保留也是大有好处的。 民俗旅游已成为目前新兴的一种重要旅游理念和旅游类型。 民俗旅游属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9 第二章 世界主要人种、民族、语言与宗教 人种、民族、语言概论 一.人种(种族) 种族:是一个在整体上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而不考虑其是否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和共同的居住地等社会文化特征。 人类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是一个多型化变异的物种。 人类存在着种种差异:外貌形体、肤色、头发、胡须、鼻、唇、眼色等,还有基因构成等许多生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人种学家根据这些差异把现代人种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种。 人类在体质上存在着非本质的明显差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把人类划分成若干由遗传而组合到一起的生态群,也就是人种或种族。 人种特征是人类体质形态上出现的群体性,是人类生物属性的自然性状,它包括肤色、头形、眼色、发色、鼻形、唇形、面部轮廓及身高、肢长等体表外部性状,后来又引入了血型、味觉、色觉等生理特征。 人种特征具有稳定的遗传物质基础,带有终生不变及世代相传的特点,它不受社会习俗的影响,也不为后天的人工戕害而改变。 人种的区划是对人类体质自然性状差异的区划,是自然界留在人体上的“烙印”,它不包括语言、服饰、宗教等不同社会文化性状,因而不同于人类历史中形成的在一定经济、文化、语言及心理反映上的共同体的民族。 一个种族可以包括许多民族,一个民族也可以包括几个种族。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根据不同肤色的人类地理分布,将全世界的人分为亚洲黄色人种、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和美洲红色人种。 1781年,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把世界分为高加索人种(白种)、蒙古人种(黄种)、马来人种(棕种)、尼格罗人种(黑种)、美洲人种(红种)等五大人种。 1870年,赫胥黎提出把人类分成尼格罗、澳大利亚、蒙古和高加索四大人种。 二.民族 10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现在也有人对其俄文原文重新考订认为其中的“共同”应为“统一”)。 1.民族: ?广义的民族,相当于“族类共同体”,用于指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的所有族体。 ?与国家概念密切相连的民族,可以用“国族”一词来确切地表达这个层次上的民族含义,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 族、法兰西民族等。 ?作为与国家相连的民族(即国族)组成部分的各个狭义的民族,这是一般在狭义上使用的民族,如中国有56个民族等。 ?小民族或不够发达的民族,这种族体还不太具备第三种意义上的狭义民族的许多特征,但又类似于狭义民族,中文习惯称为“部族”,比如南部非洲国家的那些族体,中文都相沿成习地称作“部族”,现在有的也倾向于称之为民族。 2.民族包含了六大特征: 一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二是共同的语言,三是共同的地域,四是共同的经济生活,五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共同的文化),六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最根本的特征是:曾经具有或者一直具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族属的稳定性。具备了这3点就应该是一个民族,而是否具备其他3点,只能作为是民族原生状态或次生、再生状态的标准。 3.民族依据单项标准进行简单划分: ?以语言谱系为标准来划分,如斯拉夫民族、日耳曼民族、拉丁民族、英语民族、法语民族等,以此来表明或强调其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以及在民族起源上的某种(如语言)的联系; ?以地域为标准来划分,如亚非民族、南亚民族、高加索民族、大洋洲民族等,以强调其特定的自然与历史地理 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当代民族分布的特点; ?以文化特征为标准来划分,如以文明发展阶段来分的“蒙昧民族”、“野蛮民族”、“文明民族”,以宗教信仰划分的穆斯林民族、基督教民族等。 11 ?以经济类型为标准来划分,如游牧民族、狩猎民族、渔猎民族、农业民族、商业民族、工业民族等,以强调其所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 ?以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为标准来划分,如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民族等; ?以政治为标准来划分,如统治民族、被统治民族、弱小民族,以强调一些因政治因素被或不被承认为民族的社会问题; ?以人口数量为标准来划分,如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大民族、小民族等。 必须强调的是,这些以单项标准来划分的民族,都是为了强调对某一方面地认识,不是对民族的科学严谨的划分,只适用于某种情况、某个地域等。 4.民族的变迁 民族有着巨大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各个民族族体形成以后,各自独具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历史传统等,能够巩固下来并一代代传递下去,从而使各个族体保持着本身固有的气质和风貌。 但是民族族体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体系,各个民族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吸收、扩散、聚合、分解、消亡的过程,这就构成了民族的变迁。以分解和结合两个相互对立面表现。 ?民族的分解 民族的分解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一个民族分解为几个单独的民族,而原先的那个民族不复存在;另一种表现为从一个民族中分化出几个与之并立的民族。 民族的分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完成的:一是民族的迁徙,也就是民族在空间上的位移,这是民族族体的地域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二是政治分割,包括自行分割和强行分割两种方式。 ?民族的结合 民族的结合指的是若干单独存在的族类共同体由于相互接近而产生地域和经济联系上的统一性、语言和文化上的同质性的过程。 民族结合的前提条件是有关的族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接近、相互渗透、相互混合。 其方式有社会三次大分工和各族体的族际通婚。 12 民族结合的过程依最后结局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民族整合、民族聚合、民族同化、民族融合。 民族整合:是指若干在语言上和文化上根本不同的族类共同体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某些初步共同的生活习惯,使用共同的交际语言。 民族聚合:指若干在起源上、语言上和文化上有亲缘关系的族类共同体聚集成一个族类共同体的过程,这是由多个并为一个,由部分统一为整体的过程。民族同化:是族体的类别转变运动。 其规律是人数较少的或者不太发达国家的或在当地居于劣势地位的民族,同化于人数较多的或比较发达的或在当地居于优势的民族。 民族融合:多个或所有民族形成一个没有差别的统一的民族或人类共同体的过程。在某个地区有多个民族的融合过程,在全世界则有所有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1.语言的谱系分类 学者们估计,目前世界语言有2500-5000种或4000-8000种。经过研究的语言只有500多种,而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种。语言的分类可以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类型分类,也可以根据其地理分布进行区域分类,还可按其亲属关系进行谱系分类。 谱系分类又叫发生分类,是按语言的亲属关系的层级,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将世界上的主要的语言中关系最亲近的若干语言合起来称为一个语支,若干语支合起来称作语族,若干语族合起来构成一个语系。 世界上的语言一般认为有汉藏、印欧、乌拉尔、阿尔泰、阿非罗—亚细亚(闪—含)、伊比利亚—高加索、达罗毗荼、马来—波利尼西亚、南亚等9大语系。 ?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壮侗、苗瑶、藏缅4个语族。其中汉语最为重要,自成一语族;藏缅包括缅甸语和藏语;壮侗语有泰语、老挝语、壮语、傣语、布衣语和侗语;苗瑶语包括苗语和瑶语。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语言。分为印度—伊朗、斯拉夫、波罗的、日耳曼、拉丁、凯尔特、古希腊、阿尔巴尼 13 亚、亚美尼亚、吐火罗、湟西特(楔形文字赫特语)11个语族。 其中包括古代的两大古典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 日耳曼语族: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和冰岛语。 拉丁语族: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 凯尔特语是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及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地区的地方语言,分别形成对应的4个语种。 斯拉夫语族: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和索布语。 波罗的语族: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语。 印度—伊朗语族:印地语、阿富汗语、波斯语、库尔德语、塔吉克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吉普赛语等。 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自成语族。 ?乌拉尔语系:分为芬兰—乌戈尔、撒莫狄语族。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满洲三语族。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卡尔特维里(伊比利亚)、阿布哈兹—阿第盖、巴茨比—斯梯、达格斯坦等语族。 ?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东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地区及巴吉斯坦;没有复杂的语族划分,主要有塔密尔语、马拉雅兰语和卡那拉语、铁鲁古语等大约20多种语言。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分布在从非洲东南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经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直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分为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里尼西亚等4大语系。 ?阿非罗—亚细亚(闪—含)语系:包括闪米特、柏柏尔、库希特、古埃及、乍得5个语族。 ?南亚语系:主要是孟—高棉语族和扪达诸语言等,大部分在印度的东部,也有一小部分在中部、北部和西部。 除了上述9大语系之外,日语的系属目前还不清楚,澳大利亚各土著部落的语言,包括北部、中部、南部各语支多达好几百种语言的系属仍有争论;而非洲的大约430种黑人语言和方言,以及非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包括许多部落的语族 14 都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尚未有明确的语系划分。 2.世界部分语言简介 在世界主要语言当中,使用汉语的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1/5。其次是英语,约3亿人口;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和印地语等;使用以上5种语言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5%;另外,使用日语、德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5%。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联国的6种工作语言。 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是世界交际的非正式的国际语言。 法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西支。 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西支。 阿拉伯语属阿非罗—亚细亚语系闪语族,广泛分布于西亚、北非的20多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 ?其他重要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日语、印地语、拉丁语。 印地语是印度共和国最广为通行的一种语言。 拉丁语是古罗马语,现代罗曼语的祖先。直接导致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 ?“世界语”: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指的,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辅助语来使用的一种语言。 第二节 主要人种、民族及其所用语言 一般将全世界人种划分为亚美人种(蒙古人种,俗称黄色人种)、欧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赤道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色人种)三大人种,外加美洲等地区的混合人种等。 各个人种与民族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大体的对应关系,但又有交叉,而语言作为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又与民族紧密相联。 一.亚美人种 又称蒙古人种,俗称黄色人种。 主要特征: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 15 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趋势。 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南岛马来、北极—西伯利亚和美洲5个支系。 1.东亚支系 分布于东亚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与韩国人、蒙古人等。 中国人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13亿人口。汉语。 朝鲜与韩国人分布在东亚的朝鲜半岛,与中国的朝鲜族同源。朝鲜语。 日本人分布在东亚太平洋岛屿,自称大和民族。日本语。 蒙古人分布于东亚大陆北部地区,属亚美人种东亚支系的北部类型。蒙古语。 2.南亚支系 南亚支系种族成分和语系均相当复杂,主要分布于南亚半岛和中南半岛上。 在中南半岛东部主要有越人、佬人、高棉人、泰人、缅人等。 在南亚半岛主要有万瓦尔人、万古隆人、万拉伊人、万马嘉人和万林布人等。 3.南岛马来支系 马来人分布于太平洋南部岛屿,使用马来语;印尼境内的爪哇人,使用爪哇语;菲律宾境内的比萨扬人,使用比萨扬语;摩洛人使用摩洛语。 分布于东南亚加利曼丹岛的达雅克人,使用达雅克语;马达加斯加人分布非洲东部、大西洋南部的岛屿,又称“马尔加什”人;查莫罗人、关岛人分布于大洋洲北部太平洋岛屿。 4.北极—西伯利亚支系 因纽特人分布于亚洲东北及美洲北极地区,旧称“爱斯基摩人”,含有贬义为“吃生肉的人”,使用因纽特语。 西伯利亚南部:布里亚特人、哈卡斯人。 中亚地区:吉尔吉斯人。 中亚及西伯利亚地区:哈萨克人。 西亚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卡尔梅克人。 5.美洲支系 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地。 易洛魁人分布于北美地区。 玛雅人分布在中美洲地区。 16 尼加拉瓜人分布在南美洲巴拉圭地区。 印加人专指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古印第安人。 火地人分布于南美洲南端及邻近小岛。 二.欧罗巴人种 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 主要体质特征为: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露,鼻高唇薄。 主要包括北欧、中欧、东欧和南欧4个支系。 1.北欧支系 德意志人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 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分布在欧洲的西北部岛屿。 芬兰人、冰岛人、荷兰人等分布在欧洲的北部和西北部。 2.中欧支系 法兰西人分布在欧洲的中西部。罗马人开始把他们称为“高卢人”。 布列塔尼人分布在法国的西北部。瑞士人、奥地利人分布在欧洲的中部地区。 3.东欧支系 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匈牙利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 4.南欧支系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科西嘉人、安道尔人、摩洛哥人、意大利人、希腊人、克罗地亚人、保加利亚人等。 三.赤道人种 又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体质特征:皮肤深色,头发色黑而卷,次生体毛一般不多,但居住在大洋洲的黑人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型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包括尼格罗和澳大利亚2个支系。 四.混合人种 主要分布在美洲还有其他地区。 美国黑人、墨西哥人、古巴人等。 17 体质特征因混血的人种来源不同,变异程度不一而有所差别,表现出较为丰富多彩的情形。其语言多使用欧洲原殖民宗主国的语言,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英语,有些还掺杂了一些当地语音和词汇,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 第三节 世界主要宗教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 宗教文化是世界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是世界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基督教 基督为“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指上帝所差遣的救世主,为基督教对耶稣的专称。 所谓基督教,即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派的统称。 1.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耶稣即是上帝的独生子。死后3天复活,40天升天。基督教于公元11世纪发生第一次分裂,产生罗马天主教(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和东正教。公元16世纪发生第二次分裂,由天主教内部脱离出新的宗派---抗罗宗(新教)。 2.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简况 历史上有基督教四传中国说。第一次是在唐“贞观之治”时期,当时称“景教”。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的复兴时期。第三次是明末清初。第四次是在鸦片战争时期。 3.基督教的教义:包括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 4.基督教的经典和标志:经典是《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十字架为标志。 5.基督教信奉的对象:天主(上帝)。 6.基督教主要称谓 天主教:教皇(教宗)、教主(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司铎)、修士(男)、修女。 新教:主教、牧师。 18 东正教: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 7.基督教的主要节日:复活节(3月21日—4月25日之间,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圣诞节(12月25日)。 8.主要建筑:教堂。 9.三大教派的特点 天主教:又称公教(希腊文原意为普世的、大公的),因其以罗马为中心,又称罗马公教。传入中国时信徒称其所 信之神为天主,故称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耶稣基督和圣灵。也信奉圣母玛丽娅。 以梵蒂冈为领导中心,教皇掌管世界各地(中国除外)的传教事业,有权任命各地主教,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东正教:正教教义体现在《圣经》、圣传和历次大会形成的《信经》中,承认三位一体的上帝、来世、死后报应、天堂、地狱、末日审判,相信耶稣基督可以救赎人类。 主要分布在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日本等国家。 “牧首”是东正教的最高主教;“都主教”的教职等级仅次于牧首,是重要城市教会的教主;“大主教”是牧首所管辖的主教,主管一个大教区。 新教:亦称更正教、耶稣教、福音教,中国也用基督教专指新教。 新教是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因而各派教义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强调信徒个人与上帝的直接相通,对炼狱、圣餐变体论、圣母玛丽亚及教堂的中介作用持否定态度,主要宗派有信义宗、长老宗、圣公宗、浸礼宗、公理宗、卫斯理宗等。 主要分布在北欧、英、美、大洋洲等地。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服”,即顺服惟一的安拉。中国曾称“清真教”、“天方教”、“回教”。其信徒称穆斯林,即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服者”,即顺服安拉意志的人。 创建于7世纪。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1.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19 穆罕默德他是一位宗教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40岁开始传教。公元622年他迁往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630年,他亲自率领万人组成的穆斯林大军攻克麦加城,并以麦地那为中心,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归真(即逝世),葬于该城的清真寺。 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2.教义 六大信仰:信安拉(即真主),为惟一的主宰。信使者,即穆罕默德为使者集大成者。信天使。信经典《古兰经》。信前定。信后世。 五功:念(念诵“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礼(一日五次礼拜。)、斋(教历9月全月斋戒。)、课(交纳定量课税)、朝(到麦加朝拜一次)五功。 善行:穆斯林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3.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记 经典为《古兰经》和《圣训》。标记为新月。 4.信奉的最主要对象 安拉(即真主),是伊斯兰教信奉的独一无二的主宰,惟一的创始宇宙万物、主宰一切、无所不在、永恒惟一的真主。伊斯兰教不设偶像。 5.主要节日 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6.主要习俗 进礼拜殿前必须大、小净和脱鞋。 饮食极注重洁净,不吃自死动物、血液、猪肉、驴、骡、狗肉和外形丑陋之物。不喝酒。牛羊等必须先经诵安拉之名宰杀后才能食用。 妇女须戴面纱、盖头。 敬茶、端饭、握手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视为不礼貌。 7.主要称谓 依玛目,即教长。 20 阿訇,指主持清真寺教务者。 毛拉,对伊斯兰学者的尊称。 8.建筑 清真寺(礼拜寺)。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国传统式和阿拉伯风格建筑形式。 三.佛教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名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被尊称为“佛陀”、“佛”。 1.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反对维护不平等的婆罗门教,有感于人生万般痛苦,因而倡导“众生平等”或“四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平等”,宣扬“四谛”和“十二缘起说”等教义理论,创立了佛教。 2.佛教的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 “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两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两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后世佛教世俗化,将其教义宗旨归纳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3.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经藏、律藏、论藏为三藏经或称“大藏经”。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卍 ”的标记。原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 佛教的标记也往往以法轮表示。因为佛之法论如车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4.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释迦牟尼。 三身佛、 三世佛(竖三世)、三方佛(横三世)。 三身佛 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 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 21 三方佛(横三世佛)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 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三世佛(竖三世佛) 未来佛、 现在佛、 过去佛 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迦叶佛) 释家三尊 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 东方三圣 月光菩萨、药师佛、日光菩萨 西方三圣 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华严三圣(华藏世界教主) 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 (二)菩萨:自觉、觉他者。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 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 “四大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又称“四大菩萨”)。 “五大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大象,人称大行菩萨。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光世音等。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势不成佛”,人称大愿菩萨。 22 手持锡杖(如意珠)。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磐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有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 (四)护法天王(称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调);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手握宝剑(风);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龙或蛇或索(顺);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雨)。意为“风调雨顺”。 5.常用的称谓 一般称比丘、比丘尼、沙弥(小和尚)、沙弥尼(小尼姑); 较高水平的僧人称“法师”、“经师”、“论师”、“律师”; 尊称著名僧人为“高僧”; 以职务相称的有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6.常用的礼仪 (一)合掌。 双手合十至于胸前,常用礼节。 (二)绕佛。 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 (三)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即两肘、两膝和头。为佛教最高礼节。 7.塔:塔起源于印度,中国古代据梵文和巴利文音译为“窣堵波”、“塔婆”,也称“佛图”、“浮屠”和“浮图”。原意是“坟”或“宗庙”之意。释迦牟尼逝世后,各地弟子筑坟藏他的舍利(佛骨、佛牙)以为纪念。 中国的佛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中国建塔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23 中国塔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单层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傣族塔等。 8.佛教象征性的花木 莲花、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和芯刍。 9.佛事活动 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 四.道教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创始人为张道陵(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名之。奉老子为教主。张道陵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 1.道家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传入金元时期,形成全真道(王重阳)和正一道两大教派。 全真道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并有严格的清规戒律。 正一道讲究符箓,奉持经典为《正一经》。正一道集符箓派之大成,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去鬼降妖,祈福禳灾)。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 2.道教教义 主要宣扬“道”是“万物之母”。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其修炼方法讲究内养、外养和房中术。 3.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 道教的标记为阴阳八卦太极图。 4.供奉的主要对象 (一)尊神。 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四御: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勾陈南极大帝和后土皇帝祗(女神)。 24 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 (二)神仙。 “老而不死曰仙”,主要有人仙、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 著名的八仙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 子和曹国舅。 5.道教的主要殿堂 名称为宫、观、庙、道院等。 6.道教的主要称谓 男教徒称为道士,又称道士先生。可称为方士、道人、羽人、羽客、羽衣、 黄冠。还可称为天师、炼师等。 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当家的。 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长。 25 第三章 世界民俗概述 第一节 人生礼仪 主要包括诞生、生日纪念与成人礼、婚俗、丧俗等。 人生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这种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久而久之,为人们所约定俗成,就形成了人生礼仪民俗。 认同的仪式自然就成了群体共有的文化的一部分。 一.诞生、生日纪念与成人礼 1.诞生 对于一个人来说出生是人生在世界上的真正开端,当然是第一件大事。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不同的社会群体与宗教文化认同便赋予他(她)不同的内容。所以诞生就有了很多的礼仪,如报喜、命名、满月、抓周、洗礼等。 出生日如此重要,便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纪念日之一,每年都要庆祝一下,这就是生日。 2.生日 是人们对诞生日的纪念。孩子和年轻人的叫生日,年纪大的当然叫祝寿。 中国古代有二十及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就是以重大的有标志性的生日来界定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的;而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成年、中年、老年等划分时间虽然很难准确统一界定,但也说明了人们对自身成长过程的一种认知,而这种认知总与生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成人礼 成人礼一般的国家都是依据法律和习惯的规定加以确立的。其年龄的界定有16岁、18岁、20岁。 这一生日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这一日之后,你拥有社会公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拥有合法的过婚姻生活的权利;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法律责任;你可以直接与人签订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等。 中国的成人礼是在18岁。 各国各民族的成人礼仪各不相同。 26 4.生日聚会 这一仪式是全世界共有的。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会把这样的聚会看得非常重要,使之成了一种维系感情的纽带。家庭成员即使是不在同一个地方,也会设法赶回去聚在一起表示祝贺。 中国因为有十二生肖属相,所以12年一轮回,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命年。 12岁、24岁、36岁、40岁、50岁、60岁、66岁、70岁、73岁、80岁、84岁、90岁、100岁等都是主要的生日纪念日。 二.婚俗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作为一种爱的归宿方式,还是为社会所肯定,也为法律所保护。 社会所赋予的结婚礼仪,作为一种民俗来表达社会的认可与祝愿,历来为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高度重视。 婚姻礼仪体现着一种宗教、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社会生活,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举行五花八门的仪式,蕴藏五彩缤纷的内涵。 1.与宗教相关的婚俗 佛教的大乘教派寺院为清修之地,奉行色戒和出世原则,与婚姻关系不大。小乘佛教为国教的国家,男人一生中必须有一段出家的经历,然后才可结婚。 如泰国,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中举行,行佛礼:新娘家中用花卉点缀,新娘的家族先入场,再由五六个和尚念经,然后,新郎新娘也姗姗而来,站在和尚近旁,洗耳恭听;和尚一面念经,一面将佛坛上供奉的圣水洒在新人的头上,以祝福新人幸福安康。 基督教徒的婚礼仪式一般是在教堂里进行的,由神父主礼,经教会规定之礼仪正式结为夫妻。 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在双方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互赠戒指,主礼人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宣布“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并对结婚双方祝福。 教堂举行婚礼,主要强调婚姻的神圣性。当今在世界很多国家比较盛行。 穆斯林的婚姻,《古兰经》上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允许一夫多妻,举行婚礼一般 27 必须去清真寺。如果在家,要有阿訇到场。 世界上的穆斯林的婚礼有明显的地域上的差别。如突尼斯,结婚时要喝糖水、玫瑰水和其他饮料,象征美满甜蜜;阿拉伯也门穆斯林,则喝一杯“吉士尔”(咖啡豆的皮制成的饮料),而且有婆母递给新人,这一仪式表达了长辈的良好祝愿,祝愿新人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印度教徒的婚礼较繁琐。新郎新娘要在祭司和至亲好友的陪同下,膜拜圣火,并饶火或某棵古树一周,互相交换花瓣。新郎向新娘父亲鞠躬致谢,新娘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新郎给新娘戴上一串项链,两人一起绕圣火走7步。 在进行上述各项仪式时,祭司都要朗诵有关经文。据说,按印度教经典的解释,婚仪的每一项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两位新人绕圣火走7步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彼此命运将连在一起。 2.富有民族特色的婚俗撷趣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婚俗上都十分具有特色。中国和英国人的婚俗分别具有东方和西方的特色,传统婚仪之繁琐不相上下。 蜜月旅行起源于英国,现在已是世界性的风俗。据传说,在大不列颠岛流行一种用蜂蜜酿造的甜酒,称为“蜜德”(Mead),新婚期间尤其要饮这种酒,以预兆生活甜蜜,幸福美满。 傧相起源于古代的“抢婚”。男傧相就是当时的抢婚的“帮手”,女傧相就是古代新娘娘家的亲戚,原来是帮助少女抵抗抢婚的,后来演变成了女傧相。 古代的“抢婚”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男女双方门第不对,贫富差别大,求亲往往行不通,不得已而取此下策;二是因窈窕淑女求亲者甚多,渴望幸福的年轻人都企图捷足先登,所以,“抢”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妙方。 彩礼:结婚习俗的主要部分。世界各地都很盛行。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一直很盛行大办嫁妆的习俗。 有趣的婚俗:加拿大印第安人青年男子在婚前要来到未来岳父家做一年或半年苦役。最讲实惠的要数瑞士人,预备结婚的人预先购买一本礼品册,把他们建立新家庭所需要的东西,每页一项写在册子里,由亲人量力认购。阿根廷青年女结婚要洗“花水浴”。尼泊尔人独特的风俗习惯之一是女子的“真婚礼”与“假婚礼”等等。 28 三.丧葬礼俗 俗称“送终”、“办丧事”等,古人把它看成是“凶礼”之一。 主要有土葬、火葬、悬棺葬、岩洞葬、树葬、天葬、水葬、塔葬等。 不管丧葬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基本社会功能是一致的,即处理死者遗体,宣扬生者感情。 宗教影响下的葬俗,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各有自己的特点与程序。 第二节 生活习俗与社交礼仪 一.生活习俗概论 生活习俗主要是衣食住行与休闲娱乐等内容。当然所有的民俗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的习俗,是几乎天天与人相伴的习俗。 本节主要以服饰为例稍加说明。 服饰受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经济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应该与其性别、年龄、性格、民族、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相符合,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还直接影响到与人的交往。 1.宗教服饰 佛教僧侣着装体现清苦,一年四季一袭长袍,白布绑褪,脚穿草鞋或布鞋。长袍颜色以“三如法色” 为限:铜青色、泥色、赤黑色。只是在做法事时,男僧还要披上黄布袈裟,方丈为红色,大多穿金线,有人称之为“金紫衣”。 佛教其他教派其袈裟颜色也有不同。 道教的道士意在清修,崇尚朴素,一般头顶方形皂色帽,身穿皂色布长袍,背上绣黄色八卦图。 基督教只要求神职人员和修士修女着教服,修女着黑布包头,黑布衣裙,神甫牧师四季着黑色长袍,大主教以上有红色长袍,胸前挂十字架。 伊斯兰教规定礼拜时男性穿玄色长袍,平时亦不得穿花的衣服,女性应全身裹在一件大黑袍内,只在眼睛处留两个小洞。如今大部分国家已放宽了许多,但妇女戴面纱的仍有不少。平时穆斯林头上都要戴一顶帽子。 2.礼服以严肃、高贵、典雅为主格调。 中国男人有深色中山装、西装(佩领带)和各式民族服装。 29 欧洲男礼服则有极其隆重场所的燕尾服做大礼服,白天庆典或较正式场所的晨礼服、晚宴或音乐会等场所的晚礼服或叫小礼服、便礼服。 现在正式场合穿西装革履较多,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着装方式。 女子则可根据个人爱好与社交场所而选择各式服装。欧美传统的女礼服有极其隆重场所的大礼服(开胸露背拖地或不拖地单色长连衣裙、长纱手套及与之相配的帽子和各种首饰)、白天一般庆典的常礼服(上衣和裙装,帽子和手套)、晚宴或文艺活动的小礼服(单色连衣裙,长而不拖地)。 现代礼服则日趋简单化,只有特别隆重场所忌穿长裤、短裙。 3.民族服饰 中国女士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女士特有的齐胸式裙装、越南女士与轻柔长裤相配开衩至腰的长袍、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纱笼、印度女子的纱丽、阿拉伯人宽大的长袍和部分女子仍然保留的面纱、苏格兰及也门等的男裙等,都各有民族特色。 4.戒指 结婚戒指的习俗源于古罗马。戒指是环形的,表示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象征爱情的浪漫和永恒。 罗马人认为结婚戒指应该戴在无名指上,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该手指上有一条血管直通心脏。 西方戒指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表达着多种信息:戴在食指上说明想结婚、想求偶,戴在中指上说明已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说明已订婚或结婚,戴在小手指上说明我是独身主义者。 二.社交礼仪 是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人交往时,由各自的文化、民族习性等影响而逐渐形成各民族、各地区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方式。 主要体现在见面、称谓、馈赠等各个环节上。 见面礼比较常用的有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鞠躬礼、跪拜礼和献(物)礼、合掌礼、扪胸礼等等。 第三节 节日庆典 一.日益普遍的民间和宗教节日 30 1.元旦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作为新的一年的开端是世界性的比较普遍的盛大节日。它的产生与世界纪年的统一相联系。 许多国家元旦并不是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但往往是政府主导节日,民俗的成分较淡。主要体现辞旧迎新的意义。一般国家都采用元旦晚会的方式来庆祝。 2.国庆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庆日,大部分国家选择建国的日子作为自己的国庆节,所以尽管每个国家的国庆日不同,但节日庆典的活动方式和节日洋溢的气氛以及人们庆祝国庆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基本相同的。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日。 7月14日是美国的国庆日。 10月3日是德国的国庆日。 3.情人节 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节。 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是为了庆祝男子成人而举行的感谢牧神的牧神节,这一天,少女们把写有自己的名字的信物放在一口大缸里,由成人的男子从缸中取出以定匹配。后来,牧神节逐渐演变成为教会节日,少女的信物上写的是某一个圣人的名字。而后来这个圣人便比较多地集中为瓦伦丁。 据说,在公元250年,罗马皇帝认为结婚会使军队丧失锐气和战斗力,因此不准年轻人在服役前结婚。有个叫瓦伦丁的主教犯险在他的主教堂里为有情人主持婚礼,事发后被打入死牢,在那里他与一个监狱看守的盲女儿相爱,他坚贞不渝的爱情使盲女奇迹般地重建光明。当处决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瓦伦丁为生死离别的情人写了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这一天正好是2月14日,后来被定为圣瓦伦丁日,代替了牧神节,并逐渐成为全世界的情人节。 情人们用玫瑰花和巧克力来庆祝节日。 4.愚人节 4月1日是愚人节。 一说源于希腊神话。掌管农业的女神德墨特尔的女儿被宙斯擅自作主许配冥王,并带入地下冥府。德墨特尔四处寻找,众神却慑于宙斯的威严不敢讲实情相 31 告,只好用谎言欺骗德墨特尔。后来太阳神阿波罗将真相告诉了她,德墨特尔一怒之下离开神界来到凡间教人稼穑。因为德墨特尔受到了欺骗和愚弄,后来也许是为了无害释放人性中的欺诈,便有了一个特定的愚人节。 另一说源于古罗马时使用的朱利安年历以4月1日为新年。但是千余年后发现这种历法误差太大,1582年教皇颁布新历法。法国国王查里四世根据新历法把新年改为1月1日,但是怀旧的法国人仍坚持在4月1日互赠礼物,举行宴会。他们的行为受到嘲弄,在这一天经常收到荒诞的礼物和子虚乌有的邀请,搞的他们很狼狈。后来,这种哄骗他人去做徒劳的事,或戏弄人的行为慢慢流行并四处传播,就形成了今天的愚人节。 5.狂欢节 各国的日期不尽相同,多在2月份。以放纵的饮酒和肆意的歌舞为主题。 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农神德墨特尔和女儿团聚,后逐渐形成了古罗马时代的农神节。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播,节日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因为天主教徒在复活节前有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禁止娱乐和肉食,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前的3天里,人们专门举行宴会、舞会和胜大的游行活动,从而产生了狂欢节。抒发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向往。 6.圣诞节 每年的12月25日。原本是纪念耶稣诞辰的纪念日,如今成了西方国家全民性的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节期往往持续2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团聚,其情形颇似中国的春节。 圣诞节节日名称(Christmas),原意就是指上帝送来的国王。 圣诞卡起源于英国。 圣诞树是圣诞节的重要而普遍的装饰品,是欢乐和幸福的象征。 圣诞老人为孩子们送来礼物和祝福。 7.复活节 为了纪念耶稣死而复生的基督教节日。日期为春分(通常为3月21日、22日23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到下一个星期日,一般可能会在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在西方国家相当流行,各国都会有一定的休假。在游行活动中,浓厚 32 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情逐渐取代宗教气氛。 兔子、蛋是节日的象征物。 蛋是复活节主要的象征物。对基督徒来说,蛋象征耶稣的坟墓,虽然冰冷而坚硬,但是新的生命最终从中一跃而出,就像是耶稣的复活。是多子多孙的象征,彩蛋既是祝福又是民间艺术 。 兔子古代的西方人相信它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自然就成了丰产和新生的象征。 “天使之花”的百合花在节日里,成了人们送礼和装饰教堂的饰物,也逐渐成了节日的象征。 8.母亲节 大多数国家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古罗马有崇拜母亲女神的习俗。 现代的母亲节是由美国费城的安妮.M.贾维斯倡议设立的。是纪念母亲为了抚慰战争中受到创伤、抚慰阵亡将士的母亲和妻子所作出的努力和未完成的事业。在她的努力下,1897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费城首次举行了感谢母亲的节日。1914年,威尔逊总统宣布: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即安妮母亲的生日为全美的母亲节。现在成为全世界的节日。 9.葡萄(酒)节 各国日期不同。 匈牙利在每年的10月间葡萄丰收的日子,举办欢乐的“葡萄节”。 瑞士人的葡萄节别具特色。“酿酒之神”和“丰产女神”。 德国在每年的8月的第一个周末。举行“葡萄酒皇后”的竞选和加冕仪式。 新疆吐鲁番从1990年开始举办葡萄节,集旅游、经贸、文化为一体,节期为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25日。 二.各国独特节日举要 1.日本雪节 在日本有“雪国”之称的北海道,其首府札幌市每年2月初举行“雪节”。节日持续3天,以冰和雪为主要内容。 2.泰国的水灯节 12月15日是泰国民间传统节日水灯节。节日之夜,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 33 手持五彩缤纷的水灯,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江河两岸,漂放和观看千姿百态的小灯在江河中。除了祈求神佛保佑外,往往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3.缅甸的泼水节 4月中旬,缅甸各地人民举行传统的泼水节,通常历时3--4天。 人们用浸泡过贝叶的圣水,泼洒在大地上或人身上,驱走一切妖魔鬼怪。也有人用象征吉祥和幸福的清香的玫瑰花瓣浸泡的清水。 4.印度的灯节 又叫屠妖节,是印度教徒的重要节日。在每年印历8月看不到月亮之后的第15天举行,约在公历的10月或11月。有印度的新年之称。 5.吉普赛人的妇女节 吉普赛人大部分分散在中欧和西南欧,总人数约有200多万。每年10月上旬,秋收结束之后,在西班牙有一个吉普赛人的传统节日—妇女节。 6.英国五朔节 是英国一个非常古老的庆祝春天来临的节日。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过这个节日。英国的古历法中,5月1日是春季的第一天。节日的活动以表现盎然生机和青春的活力为主。用鲜花来庆祝节日。 7.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每年9、10月相交的两周举行,又称十月节。在举世闻名的啤酒城慕尼黑举行。由市长举起一个大木棰把黄铜龙头打进巨大的啤酒木铜里,大家取酒狂欢。还要举行游艺活动,赛马、射击、美术展览等多项节目。 8.意大利赛舟节 水城的威尼斯每年6~9月要举行多次划船比赛,尤以9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的比赛历史最为悠久,规格最为隆重。比赛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先是划船表演,后是划船比赛。多以古代船队的形式进行。 9.西班牙的奔牛节 每年的7月6~14日之间举行,节日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沿街狂奔,一是场中斗牛。7月13日是奔牛活动的最高潮,惊险的“牛追人”紧张刺激,乐趣无穷,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前往观看。 10.荷兰郁金香节 34 郁金香节是荷兰传统的民间节日,在每年最接近5月15日的那个星期三举行。节日里,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到处都淹没在鲜花的海洋里。游行队伍中的“郁金香女王”尤为引人注目。 11.俄罗斯的送冬节 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节日这一天,街上搭起一座漂亮的凯旋门,彩旗、彩带满城飞舞,到处张贴着民间传说中的寒冬女神的画像,人们用雪橇、游行、鲜艳的服装送冬迎春。 上午10点整,数十匹佩着熠熠闪光的银饰和彩色鞍的骏马载着节日使者飞驰而来。身穿红色衣服的使者们吹号敲鼓,为寒冬女王开道。寒冬女王头戴银冠,身穿白缎长袍,高座在彩车宝座上,向人群频频招手,在欢歌笑语中奔驰而去。 黄昏,人们纷纷高举火把,推着稻草扎的寒冬女神王聚集广场,点燃篝火,在“冬天,冬天,快快离开人间;春天,春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歌笑语中,少女妆扮的春天女神缓缓而至。 35 第四章 中国民俗概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一.服饰 服饰与各民族的经济生产和文化传统有关,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也有一定的联系。 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的服饰都有各自的特点。 赫哲族以渔猎为生,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以狍皮和熊皮为原料,制作衣裤、鞋帽等。 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族等民族的穿着多取自牲畜的皮毛,常用羊皮和羊毛织物缝制衣物。 蒙古族男女均穿长袖、高领、右开襟的长袍,领口、袖口和衣襟都镶有花边,腰系红绿色的彩绸带;冬天多戴皮帽,穿皮衣、毡靴,夏季多穿布料长袍。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喜欢戴色彩绚丽、图案繁多被称为“朵帕”的四棱小帽。 藏族男子穿衣时往往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还佩带腰刀、吊刀及其他饰物。牧区妇女一般一年四季都穿一件红、黑、绿色镶边的白色羊皮长袍,农区和城镇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季穿无袖长袍,均喜欢佩带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不少人还喜欢在胸前挂银制护身佛盒。 朝鲜族喜欢穿白色衣服、船形鞋,有“白衣民族”之称。 西北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回、东乡、撒拉、保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服装大同小异。男子多戴小白帽或小黑帽,妇女戴“盖头”,未婚少女的盖头为绿色,已婚妇女的为黑色或青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满族妇女喜欢穿传统旗袍、高底鞋;男子穿长袍马褂。 裙子是大多数民族妇女都喜爱的一种服饰,在式样、色彩、花纹图案上种类繁多。 中国南方民族服饰的多样化远甚于北方。一般男子服饰要简单一些,大多穿对襟或大开襟上衣和长裤,缠黑、白、蓝等色包头;妇女的服饰则很复杂,如彝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由于分布很广,支系繁多,每个民族妇女的服饰多达几十种,乃至上百种。 36 近现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各民族中穿汉族服装、流行时装、西装的人越来越多。 二.饮食 各民族的饮食水平与饮食结构直接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传统饮食习俗的形成,不仅与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与环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该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京族等民族,传统以渔猎生产为主,因此多以鱼、虾或野兽肉为食。 主要有赫哲族的鱼干和兽肉干、“炒鱼毛”;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手扒肉、烤肉、炖肉、晒肉干等。 独龙族、怒族、基诺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苗族、瑶族、德昂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有采集和渔猎的传统。 虽然现在农业、畜牧业和家庭饲养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饮食转向以各种粮食和畜禽肉类为主,但由于当地有较丰富的野生动物和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因此,仍然经常食用各种野味。 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和藏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塔塔尔等民族的牧民,饮食以肉、奶和乳制品为主,通常还要辅以一定的粮食和蔬菜,尤其不可缺少的是茶叶。 主要有酸奶、奶酪、奶渣、奶油、奶豆腐、奶疙瘩、奶皮子、酥油、马奶酒等美味食品。 新疆的烤羊肉串、烤全羊、腊肠,内蒙古的手扒肉等。 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等民族多喜欢吃炒熟后的青稞面或豌豆面与酥油茶混合捏成的糌粑,并喝几碗酥油茶,这种饮食方式热量充足,非常适应青藏高原的寒冷气候。 蒙古族早餐多喝奶茶,午餐和晚餐多吃牛、羊肉。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等民族多喜欢吃烤馕、抓饭、包子、面条,喜欢奶茶。奶茶、酥油茶同时也是牧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 我国少数民族多数从事农业,所以多以粮食为主食,辅以各类蔬菜和肉类食品。各地也有差别。 居住在南方平坝、河谷和丘陵地区的壮族、白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 37 族、哈尼族、纳西族、土家族等民族和北方的满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多以大米为主食,兼吃麦子、玉米、大豆和其他各类杂粮,副食为各种畜、禽、蛋、鱼及各类蔬菜。 北方平原和各地山区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锡伯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彝族、苗族、瑶族、羌族、拉祜族、傈僳族、景颇族、普米族等民族多以小麦、大麦、玉米等为主食,兼吃苦荞麦、燕麦、高粱、小米、豆类、薯类等,副食为各种畜、禽、蛋等,还喜欢吃山区产的各种野菜。 各民族大多数都讲究烹调,各地都有一些地方特产所做的名特食品。满族的炙猪肉、萨其马;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炸馓子、炸油香、手拉面;蒙古族的烧烤牛腿、炸羊尾、熘驼峰;白族的砂锅鱼;傣族的酸笋、竹筒糯米饭等。 各民族都根据当地的物产酿制出很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水酒、奶酒和玉米酒、高粱酒、青稞酒等。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特殊的饮食风俗:不吃自死动物、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宰杀的牲畜、禽类等食物。禁止饮酒。 三.居室建筑 我国各民族的居室建筑大多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经济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修建,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1.四合院 主要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形式,以北京地区的最为典型和完整。 江南一带为“四水归堂”。 云贵高原为“一颗印”。 2.伞形窝棚 是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从事游猎的鄂伦春族和从事游牧兼饲养驯鹿的鄂温克族,所居住的住宅形式。 用30至40根木杆搭成伞形,冬春寒季,上面覆盖狍皮或麋鹿皮围子,夏秋热季,上面覆盖桦树皮围子,布匹多了以后,也有用白布覆盖的。 在撑架两杆之间朝南留门,挂用狍皮或柳条做的门帘。中间设有火炕,内部朝门的铺位是供神的地方。易搬迁,一辆马车即可。 38 3.流动毡包 毡包式住房是我国游牧民族的一种基本居住形式,主要盛行于广大牧区。这种住房便于拆卸安装,非常适应牧民经常性转移草场、流动放牧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一般来自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家”或“屋”,汉文古籍则称为“穹庐”。这种住房多为圆形尖顶,上覆羊毛毡子,包顶中央留圆形天窗,所以又称为“毡包”或“毡帐”。 4.干栏式竹木楼 干栏式住房是我国南方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各民族较为普遍的一种民居建筑。亦称“麻栏”、“阁栏”、“葛栏”等。 以竹、木为桩柱,用木板或竹板做楼板,用木板、竹板或竹篾笆做墙壁,房顶覆盖茅草或瓦片,一般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家禽或放置农具杂物。 即可防潮,又可防虫蛇侵害,在南方各民族中十分流行。 5.堡垒式碉房 堡垒式碉房主要流行在藏族、羌族和福建省客家人当中。 藏族地区一般多为立方体平顶碉房式住宅,用木头做屋架,用石块或土坯砌成。 羌族的碉楼高达十余丈,全用不规则的石块加黏土砌成。 福建客家人居住的碉房被称为“大土楼”。有方形和圆形。 6.平顶土屋 平顶土屋多为土木结构,其特点是冬暖夏凉。这种结构的房子在我国南方的彝族、哈尼族,北方的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中都存在。 南方的多为土木结构,以毛石为地基,多以土筑墙,也有土坯砌墙的。 西北以维吾尔族为代表,多住方形或长方形院落式平顶土房,用木料作为房架,筑土为墙。屋顶可晾晒粮食及瓜果干,室内有土炕。 四.节日 1.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概说 各种民族节日从其主要活动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时令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 39 日、集市游乐节日、纪念性节日等多种类型。 (1)时令农事节日 时令农事节日是围绕着农、林、牧、渔、猎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节日,主要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历法的产生、逐步完善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时令农事节日的多少与复杂程度是与农业和历法的发展程度成正比。 以汉族为最多,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少数民族对岁时的划分比较粗疏,有的只有比较原始的物候历。 年节是各民族当中最重要的传统时令节日,汉族的年节当然就是春节。藏族过藏历新年。傣族的傣历新年就是泼水节。 除年节外,时令农事节日主要是围绕着春耕、秋收等重要农事来进行的。如侗族的三月三“舞春牛”节,又称播种节;苗族的开秧门节;壮族的开耕节等都是在春耕前祈求禾苗长得好,秋天能获得丰收的节日。 西南诸多民族共有的新米节或尝新节,藏族的望果节等都是庆丰收。 (2)宗教祭祀节日 这些节日内容都以宗教活动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汉语系佛教的佛诞节、成道节、观音节;藏族语系佛教的传昭大会、酥油花灯节、晒佛节和各大寺庙会;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小乘佛教的浴佛节、开门节、祭佛塔等;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道教的老君诞、玉皇圣诞、关圣诞、蟠桃会等。 (3)集市游乐节日 集市贸易节日是在各民族或各地区集市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日,许多其他类型的节日也加进了物资贸易的成分,尤其是各地普遍存在的数量众多的庙会,大多数都有物资贸易的活动内容。 这些节日中,社交游乐已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男女社交和群众性歌舞游乐为主要活动内容。 (4)纪念性节日 纪念性节日是以纪念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受人们尊敬的历史人物而举行 40 的节日。 汉族的端午节等。 2.中国各民族主要节日举要 (1)春节 又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即小年。腊月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年夜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人们以守岁的方式在欢乐的鞭炮或绚丽的烟花声中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开始,北方人吃饺子,取岁末交子之意,南方人吃汤团,蕴含了团团圆圆的祝福。 各地的年糕、年粽等等,无不以“年”来预祝新年的兴旺。 (2)元宵节 节期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一般人家都要扎彩灯挂在门外供人欣赏,有的写上灯谜。 (3)端午节 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五、端阳、重午、天中午、天长节、蒲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节、五毒节等。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4)中秋节 农历的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亮。 (5)壮族的三月三。 农历的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举行歌圩的日子,因而这一天又叫歌圩节、歌婆节。 (6)白族的三月街 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文化歌舞娱乐活动节日的重要的内容,还有各种展览、赛马、射箭、球赛和棋赛等。 (7)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中旬,一般为13,15日。 (8)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年历。一般汉族春节过后,藏历年也就来临了。西 41 藏各地过藏历年的时间不一致,拉萨把藏历一月一日作为新年,有的地方则以十一月一日、十二月一日为新年。 (9)苗年 苗年的时间选择在农历九、十月或十一月,多在兔(卯)、牛(丑)等日举行。过苗年的时间,各地长短不一,最长的13天,都是单数。 (10)水族的端节 水族历法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或午、未日,各村寨都按习惯轮流过“端”,这是水族人民在秋收后为庆祝丰收,并预祝来年顺利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11)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一般选择在夏、秋季节时,择日举行那达慕大会。大会上有摔跤、射箭、赛马、套马、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项目,也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竞赛表演。 (12)瑶族的达努节 “达努”是瑶族语,意为不要忘记。达努节又称盘古王节、祖娘节、瑶年。过节的周期,不一定一年一度,而是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安康的情况灵活欢庆,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有的地方甚至12年才过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13)侗族的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日期各地不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是农历三月三,程阳却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农历二月初二,林溪是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放花炮。 (14)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时间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过,,,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相互饮酒庆贺,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活动。 最独特的是节日的夜晚,人们手中高举火把,将村村寨寨变成“火海”。“篝火”和“泼火”是节日不可少的内容。 (15)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盛会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语的音译,意为“集体歌舞”,一般在欢庆丰收的时 42 候择日举行。 (16)布依族的跳花会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二十一日,是布依族举行“跳花会”的传统节期。 (17)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或“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汉译为“宰牲节”或“献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日期是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 (18)高山族的丰年 丰年节也称“丰年祭”,也称杰祭、丰收祭、收获节或丰收节。该节在每年秋后择日举行,时间一把为3,5天。 第二节 五个自治区主体民族风俗 一.蒙古族风俗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24万,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 典型民族服饰是蒙古袍。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使用汉语和蒙古语,有蒙古文字;信仰藏传佛教和原始宗教萨满教。 现在生活区分为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区,民俗大体相同。 饮食方面,牧区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以粮食为主,肉类、奶食为辅;半农半牧区则二者并重。以烤全羊和手抓肉最具特色。喜欢喝用砖茶煮的奶茶。 居住在牧区多住蒙古包。 蒙古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传统乐器是马头琴。 赛马、摔跤是蒙古人喜爱的运动形式。 二.回族风俗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现有人口860.30万,使用汉语。多经营农业, 43 兼营畜牧业,善于经营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居住区都有清真寺。服饰大体与汉族相近,但男人戴白色无沿小帽,妇女一般戴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宽大披巾。 “花儿”是主要的民歌形式。 回族饮食只吃牛、羊、驼等动物肉,不吃自死的动物肉和不洁食物,尤其不吃猪肉。传统面食炸油香以鸡蛋掺入面中,擀成小饼用油炸,色泽金黄,香酥可口。 回族三大节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都是宗教节日。 伊斯兰教教历九月都要履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结束时举行开斋节。 圣纪节:又称圣忌日。教历3月12日,相传为穆罕默德诞生和归真(逝世)的日子。 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据传,穆斯林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命他杀儿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遵命执行时,安拉又命以羊代替,遂为宰牲节。 清真寺(礼拜寺)。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国传统式和阿拉伯风格建筑形式。 三.藏族风俗 现有人口459.31万,约有一半居住在西藏,其余聚居在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藏族自古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和藏文,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藏族牧民使用方形或椭圆形帐篷,农区城镇则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饮食主要是糌粑、酥油茶及肉食、奶及其制品。 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装,宽体长身,大襟广袖,穿时须从腰间提起,以带束于腰间。喜欢戴呢帽或皮帽,绣以金银线,称金花帽。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歌舞“谐”,有民间舞蹈“弦子”、“热巴”、“锅庄”等,也有宗教舞蹈“羌姆”。 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雪戏节即酸奶子节。)和望果节等。 四.维吾尔族风俗 44 现有人口702.70万,主要分布在新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人喜欢穿一种叫“袷袢”的长袍,圆领长身,无纽扣,右衽窄袖,腰系长巾。妇女穿连衣裙,外套对襟背心。另外,维吾尔人还喜欢戴一种叫“多帕”的小花帽,花色图案各有不同,男子出门还有带小刀习惯。 维吾尔人一般民居为平顶,房顶留有天窗,屋外有不带护栏的廊子,屋内设壁炉。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其舞蹈轻盈优美,通常以旋转、快速、多变著称,“赛乃姆”就是人们喜爱的舞蹈之一。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和库尔班节。 库尔班节就是古尔邦节,即宰牲节,节期3天,节前家家打扫房间,节日清晨去清真寺会礼,观看宰牲仪式。会礼结束后要把宰的羊肉分送给清真寺、亲友和留以待客。节日期间人们在广场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 五.壮族风俗 壮族是由历史非常悠久的岭南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来的,现有人口约1555.58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省。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有较大的影响。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米粉较多。 壮族传统服装是用土布做成款式多样的民族服装,女子为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系一条腰带。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建造干栏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养牲畜。 壮锦是其传统工艺品,与湘绣、蜀绣齐名。 铜鼓更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株奇葩。 第三节 其它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一.朝鲜族风俗 朝鲜族自17世纪开始从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此后又有多次迁移。现有人口192.34万,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信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45 从事农业生产,以善种水稻著称。主食以大米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等。 民族文化水平较高,体育、歌舞、饮食、服饰等特色鲜明且富有较强的观赏性,传统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好。喜白色,有“白衣民族”之称。 朝鲜族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 著名的乐器有伽倻琴。 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的传统运动,而摔跤和足球则是男子喜爱的运动。 二.满族 是女真的后裔,长白山地是满族的发祥地。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1644年灭明朝,建立满清王朝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 崇尚骑射。“口袋房,万字炕”。穿旗袍。 禁忌杀狗、食狗肉和戴狗皮帽子,相传这是努尔哈赤因被狗相救定下的规矩。 现在东北地区人口近4百万。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三.达斡尔族 是黑龙江流域世居少数民族,契丹族后裔。达斡尔为本民族的自称,意为“原来住处的人”。语言系蒙古语系,无文字。现有人口约4万人。 主要分布嫩江流域和北部黑龙江沿岸。原为渔猎民族,17世纪中期开始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猎。 特色活动有“博依阔塔日喀贝”(木球、毛球和火球三种曲棍球。)、驯鹰、“敖包会”、“乌钦”(民间艺人创作的叙事史诗)和“扎恩达勒”(民歌)等。 四.锡伯族: 鲜卑人的后裔。自古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锡伯”为本民族自称,为“带钩”之意。现有3000人口。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现仍然供奉的“喜利妈妈”(子孙妈妈)是锡伯族的保护神。 尚勇武,喜骑马。 五.鄂伦春族: “鄂伦春”为其民族语言,有两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 46 岭上的人”。现有4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仙人柱”),信萨满,信万物有灵。“摩苏昆”为民间说唱文学。 日常用品多以袍皮和桦树皮制成。 六.赫哲族: “赫哲”名称是历史上“赫真”的变音,“赫真”为赫哲族语的“下游”、“东方”、“江上的人们”之意。古代的“肃慎”、“黑水”。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据说就是赫哲族的先民。有语言,无文字。人口约2000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善捕鱼,穿鱼皮衣。 “依玛堪”是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口弦琴“木克依恩给依”为弹拨乐器。 擅长鱼类食品:鱼松(他斯恨)、拌生鱼丝(他拉克那)、拌生鱼片(拉布特克啊)、冻生鱼片(苏日阿克)、和生鱼干等等。 七.鄂温克族: 室韦人的后裔,世居黑龙江上游及大兴安岭地区。主要聚居在讷河市团结乡的鄂温克村和百露村,从事农牧业生产。 鄂温克族历史上被称为“索伦”。 “鄂温克”本民族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们”。有语言,无文字。人口千余人。 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大块的家畜或野兽肉,还少不了那用手扒肉、柳蒿芽和稷子米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 八.柯尔克孜族 清代乾隆年间由新疆迁入。“柯尔克孜”为本民族自称“四十个部落”之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的嫩江、乌裕尔河沿岸,主要从事农牧业。人口近千人。 47 第五章 儒文化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民俗 儒文化 一.儒文化圈 “文化圈” 还可以称作“文化区”、“文化地域”或“文化带”,它是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样式的共同场合、地带和区域,带有共同的文化特征。 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朝鲜、日本、越南与中国通过频繁而广泛的、深入而持久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汉文化圈”。汉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因而又称“儒文化圈”。 汉文化,或称华夏文化、中华文化、中国文化, 是以汉族为主体,吸收、融合了诸兄弟民族及异域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汇集而成。它本身就是多民族、 多地域、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 其时空结构表现为:中国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鲜、越南文化为期两翼,日本文化在其边缘,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则是它伸向外部的触须。 所以,日本、朝鲜、越南三国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向外传播的主流。 二.儒文化的本质特征 汉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内涵,它的本质特征是:首先是奋斗精神,生生不息,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其次是兼容精神,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协和万邦,追求和谐。 汉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汉文化的核心是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基于义务、责任和奉献。 从观念上说,它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认为人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类有统一性,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重综合,注重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的结构和功能,重视事物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注重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把握事物;?以社会和谐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社会和谐、伦理稳定,群体人格,从整体去理解人,把人看成是群体关系中的一分子和角色,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往的扩大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上逐渐形成了以“五缘”为内涵的社会网络:亲缘(血亲、姻亲和宗亲,就是宗族亲 48 戚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宗教信仰关系)、业缘(同学、同行关系)和物缘(以物为媒介、大量潜藏在商品流通背后的人际关系)。 汉文化由于自身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道路,凸现和发展了人类最深刻本性人伦的一面,形成了与西方文化鲜明对照的文化类型。 第二节 东亚国家民俗 一.日本民俗 位于东亚太平洋中的岛国,面积377800平方公里。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周围1000多个小岛组成。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是火山地震多发区。被称为“火山、地震之国”。 总人口1.2617亿(1997年),99%为大和族,另有少量的阿伊努人。大部分人信仰神道教和佛教。 通用日语。 首都 ,东京,人口1177.4万。 国旗,为太阳旗。白色代表纯洁,红色象征忠诚。中间的一轮红日为“日出之国”的象征。也称为“日之丸旗”和“日章旗”。 国花 樱花。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性格:重礼节,在任何场合都彬彬有礼。不讲礼貌被看作缺乏教养。 纪律严明,严于律己,一般不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办事严谨、认真,保密性强,对外往往团结一致。 守时,时间观念强,社交活动总是准时到场。 日本人一般不握手,而是施行鞠躬礼。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生活准则。 问候语常用“拜托您了”、“请多关照”等。 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一般他们说话很轻。 日本人重人情,讲究人际关系,有很强的关系网。 重衣着,整洁。 生活细节:姓在前,名在后。 日本传统的服饰是和服,又称“着物”。日本人见面施行鞠躬礼。喜欢黄色(昵爱)、白色和红色。喜欢乌龟和鹤类等动物。 49 和式住所具有传统风格,大部是木质结构。 饮食有“日本料理”。最出名的日本饭菜有生鱼片、河豚、油炸鱼虾、寿司、荞麦面条等。口味清淡,爱酸甜、微辣、麻香,喜欢油腻小、味鲜略甜的菜肴。用餐时使用筷子。 信仰忌讳:信仰神道和大乘佛教。 他们不喜欢紫色和墨绿色。不喜欢“4”,因发音与“死”相似。送礼特别忌讳“9”。忌讳3人一起“合影”。不喜欢狐狸和獾。讨厌金、银眼的猫。忌讳晚上剪指甲。一般日本客人不喜欢肥肉和猪内脏,也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 传统工艺:木偶人:“考凯喜”。用枫树木为原料。 二.韩国和朝鲜民俗 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面积99262平方公里。南部和西部有一些岛屿。北与朝鲜以“三八”线为界,东临东海。南与日本隔朝鲜海峡相望,西濒黄海。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49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境内主要山区,平原不到全国总面积的1/5,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东部和南部的沿海平原都非常狭窄。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干燥寒冷,夏天炎热多雨。 总人口4554万(1996年),朝鲜族为单一民族,即朝鲜族。部分人信仰佛教和基督教。官方语言为韩国语。 韩国和朝鲜历史上同属一个国家。公元前3世纪,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建立了以“三韩”族为中心的辰国。李氏王朝后,曾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这就是“韩”的来历。1910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作为分界线分别进驻朝鲜半岛。1948年美占区的朝鲜中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首都 :汉城,人口1047万(1997年)。 国旗 :太极旗。中间为太极图,四个角上是四组八卦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日)、火(月)。 性格:韩民族在历史上培育了讲礼貌,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由此早就被誉为“东方礼仪之邦”。习惯以鞠躬并握手为礼。韩国人保持着敬老爱幼、礼貌待人的传统习俗。韩国大男子主义严重。他们强调孝敬父母,夫妻互敬,朋友守信。 韩国重视文化教育,被世人称为“教育之国”。韩国人十分尊敬老师。 50 生活细节:传统服饰为“韩服”,穿“船鞋”。 韩国人的饮食主要有米饭、打糕、面条、粥、煎饼和冷面等。每餐必有汤。泡菜为韩国的特有食品。还吃拌生鱼片、凉拌菜。韩式烤肉。 韩国民族姓氏共有411个。父姓世代相传,“金、李、朴、崔、郑”为五大姓。朝鲜人姓在前,名在后。 韩国人喜爱白色。朝鲜族有“白衣民族”的美誉。 信仰和忌讳:韩国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和天道教等。他们崇拜熊,认为熊是本民族的祖先。民间还有把虎视为山神;马看成城隍的象征;猪为地神;狗为客鬼;蟒封为财神等。 “4”与“死”音相同。忌讳不礼貌的行为。 一般在饮食上不爱吃羊肉、肥猪和鸭子;他们厌油腻;不愿喝清汤;熟菜中不喜欢放醋;不爱吃放糖和带花椒的菜肴。 节庆活动:音乐和体育是韩国人不可缺少的两项活动。妇女喜爱压跷板、荡秋千;男子喜欢摔跤和打球。象棋和围棋广为流传。 传统舞蹈有著名的“太鼓舞”和“杖鼓舞”。扇子、衣冠和鼓是不可缺少的道具。 第三节 东南亚国家民俗 泰国 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和马来半岛北部,面积513115平方公里。全境地形呈一扇状。地形地貌千差万别。 属热带季风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4,9月,气候最热,西南风带来充足的降雨。10月到第二年3月,气候比较凉爽,但干燥。 总人口6081万(1997年),泰族占40.5 % ,老族占35%。 佛教是国教。官方语言为泰语。 首都 曼谷,人口560万(1997年)。被誉为“天使之城”和“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国旗 白色象征宗教,红色象征人民,蓝色象征皇室。 生活细节:泰国是笃信佛教的国家,他的双手合十礼仪习俗,也与佛教的合掌作揖礼有着密切的关系。 51 泰国的佛教融合了伊斯兰教和中国儒家的礼仪形式,使得泰国成为举世无双的礼仪之邦。喜欢“9”,因泰文“9”发音是吉祥之音,他含有“向上”、“兴旺”、“发达”;再有的还说泰文的“9”似一头大象,大象是吉祥的象征。 泰国有个特有的国俗民风,男士一生都要当一次和尚,少则三个月,多则三五年,甚至终生。没有当过和尚,不被视为成年,既让人看不起,连求偶都会很困难。泰国和尚免向任何人施礼(因为人们认为和尚的袈裟代表佛)。 他们惯于准时赴约。 他们视白象为国宝和吉祥的象征,常用它来代表智慧、力量和忠诚。 他们昵爱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安定”和“永恒”,“荷花”倍受泰国人的喜爱。他们常借荷花来赞美人的气节。 泰国人在与客人见面时,通常施合十礼。将手合十于胸前,头稍稍低下,互相问候“撒瓦迪”(您好)。还礼时,也须双手合十,放至额到胸之间。 在特殊情况下,如平民拜见国王的时候要施跪拜礼。 儿子出家当和尚父母也施跪拜礼。 信仰忌讳:泰国人大多数信奉佛教,佛教是泰国的国教。 白象被视为佛教圣物、佛的化身,只有王室才能供养,因而,泰国有“大象之邦”之称。 泰国的和尚可以吃肉,但每天只许吃两顿饭,就是把托钵得来的食物分成早、午两顿食用,午后只能喝水。 他们忌讳随便触摸别人头部。除了和尚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头部,否则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侮 辱。泰国和尚最忌讳有人送给他现金,因为佛教戒律包含着此项内容。 忌讳有人盘足或把两腿叉开而坐,因为泰国的一般家庭不设座椅,人们一般都席地而坐。 他们讨厌西方人平时生活中的拍拍打打的举止习惯,认为这是有伤风化的。 泰国的乡村人对握手礼看不惯,甚至不欢迎。 他们忌讳有人用脚踢门或用脚指东西。忌讳别人拿着东西从他们头上掠过,认为是对他的侮辱。 左手服务,除认为肮脏以外,还认为你这是不轨行为。 忌讳用红笔签字和用红颜色刻字,认为用红色是对死人的待遇。 52 睡觉忌讳头西脚东,这是死尸的停法。 他们把戴着墨镜用手指着对方说话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禁止议论或打听国王及王室的秘密。 他们忌食鲜牛肉,不喜欢酱油、红烧菜肴、甜味菜、海参等食品。泰国人最爱吃民族风味的“咖喱饭”。 他们特别喜爱吃辣椒,泰国人也非常喜欢用味精和鱼露调味。 他们不喝热茶,而习惯把喝的茶里放冰块。喝橘子汁或酸橙汁时,总喜欢在里面放点盐末。饭后有吃水果的习惯,在吃西瓜和菠萝时,不仅爱放一些冰块,而且也习惯蘸上些盐末或辣椒末一起吃。 他们早餐喜欢吃西餐,午餐和晚餐大多爱吃中餐,用餐时不习惯使用筷子,很多人爱用叉子和勺子(右手拿勺,左手拿叉),有的人乐于以手抓饭取食。 53 第六章 基督教文化与欧美及大洋洲国家民俗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 在信奉基督教个支系的广大地域里,共同的宗教信仰及该宗教深厚的底蕴孕育出了具有很大共性的宗教文化。 它表现在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各个方面。并对该区域内社会文化生活乃至政治经济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范围因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而遍布全球,但主要是在欧美及大洋洲等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 第二节 西欧、南欧国家民俗 一.英国民俗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洲西部,为大西洋中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 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 首都 :伦敦,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南部。 性格:守旧、保守,崇尚古物,对先例墨守成规,喜欢以古物炫耀于人。 爱独处,忌别人闯进他们的生活。“不管闲事”以成为英国人的座右铭。 谨慎,沉默寡言,感情不外露,给人以骄矜、冷漠、孤芳自赏的印象。 讲文明,重礼节。彬彬有礼,举止得当是绅士、淑女的必备条件。多数人内向、含蓄,及副幽默感。遵守纪律,排长队秩序井然。与英国人谈话不要将政治倾向作为话题,绝不能将皇家的事作为谈话的资料。 信仰和忌讳 主要信仰罗马天主教和新教。 忌称“英国人”,喜称“英格兰人”。忌四人交叉握手,忌讳“13”和“星期五”。忌讳三人连续点烟。忌问私生活有关的事情。与英国人谈话要保持50公分以上的距离。不喜大象,认为大象笨拙。忌在众人面前耳语,不喜墨绿色,讨厌黑猫。不喜欢百合花,认为是死亡的象征。不食狗肉。 二.法国民俗 54 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西濒大西洋,南界西班牙、安道尔和地中海,东与联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接壤。北接比利时和卢森堡。 面积551602平方公里。 首都:巴黎。 人口5850万(1997年)。 性格:爱自由,纪律性较差。热情浪漫。“幸福观”是享受生活。爱虚荣。爱滔滔不绝地讲话,并用手势加重语气。重礼仪和礼貌,“请”、“对不起”、“谢谢”不绝于口。 称男士为先生,女士为夫人和小姐。如对方有职务、学衔、学位,则放在先生和夫人之前。 应邀赴宴,送点花和巧克力给女主人,送酒给男主人。与法国人交谈对女士不要问年龄,男士不要问政治观点。及个人隐私。 法国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和礼貌的国家,西方的礼仪多源于法国。讲“骑士风度”。奉行“女士优先”。 社交场合一般惯以握手礼节,也流行亲面颊或贴面额礼节。 法国人爱美食,也会享受美食。法国大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饮食上舍得花钱。法国被誉为“奶酪王国”。法国葡萄酒上乘,尤以香槟有名。 信仰和忌讳 法国人多数信奉天主教,其次是新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忌讳黄色,反感墨绿色。视孔雀为祸鸟,把它看成是蠢汉和淫妇的象征。视菊花为丧花,认为核桃、杜鹃花、纸花也是不吉利的,忌讳“13”和“星期五”,不能称老年妇女为“老太太”,他们认为是侮辱性的语言。男人不能给女人送香水。 法国人不喜欢吃无鳞的鱼和过辣的食物。 三.德国民俗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35697O平方公里。 人口82O1.2万。 55 首都:柏林 性格: 纪律严明,比较刻板,约会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 勤劳,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十分讲究工作效率。 讲究踏实,在人际关系上严肃拘谨,态度诚实可靠。 重实惠不尚虚文,他们许下的诺言,必定准确无误地付诸实施。 重感情,好客、热情,家庭观念极强,视亲人团聚为最幸福的时刻。 群体观念极强,邻居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他们喜欢结社。 特别爱整洁、干净,住宅内摆设讲究,井然有序。 讲究衣着,注意衣着的整洁。 尊重传统和权威,与他们打招呼时须加上他们的头衔。 与他们谈话最好讲原野风光、个人的业余爱好和足球之类的体育活动。 信仰和忌讳 德国人多数信仰基督教和罗马天主教,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和犹太教。 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核桃是不吉祥之物。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不喜欢蔷薇和菊花。不喜欢用玫瑰送人。忌讳别人问年龄、工资、信仰和婚姻状况等问题。 不喜欢过多的恭维话,认为有污辱之意。 忌讳在大庭广众之下窃窃私语(夫妻和恋人除外)。 忌讳用目光盯视他人,认为有不轨之嫌。 忌讳交叉谈话。 他们不喜欢过于肥浓的食物和菜肴。不爱吃辣;不喜爱吃鱼虾,不吃海参,忌食狗肉。 四.意大利民俗 意大利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上,领土还包括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等。东、南、西三面分别临地中海属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第勒尼安海和利古里亚海。北部“靴口”处横亘着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将意大利与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连在一起。 面积301277平方公里。 56 首都:罗马 性格: 热情好客,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比较随便。平时衣着很随便,但在正式场合却比较讲究。 时间观念不强,赴约迟到、会议及上课不准时是常有的事。 讲礼貌,日常用语中用礼节性问候用语有“您好”、“早安”、“晚安”、“您身体好吗,”等礼貌用语常挂在嘴边。问候对方时,一般称“先生”、“夫人”、“小姐”等。对长辈和尊重的人用敬语,如“您”等。 实行握手礼。 追求浪漫,喜欢交朋友。十分熟悉的人见面总是非常热情,表情特别丰富,讲话滔滔不绝,还爱打手势。 男士讲绅士风度,开始吃饭时,要讲一声“祝您(你们)胃口好”。 经常送小礼品,不一定实用和贵重,以送纪念品为主,但讲究包装。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并要说喜欢和感激的话,如,讲上一句“这正是我想要的”之类的话。 信仰忌讳: 罗马天主教是意大利的国教,也有少数人信仰新教和犹太教。 忌讳“13”和“星期五”,忌讳询问个人私事。忌讳盐撒在地上。不喜欢蒜味。不喜欢菊花。忌讳以手帕为礼送人。忌讳别人用目光盯视他们。 闲谈中,不喜欢议论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以及美国的橄榄球等话题。 第三节 俄罗斯民俗 俄罗斯联邦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东欧北亚的大部分土地。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和西南面与大西洋的内海波罗的海、黑海和亚速海相连。 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 人口14713.7万。 首都: 莫斯科。 性格: 重礼貌。“您”和“你”有严格的区别。对面包和盐非常的看重。他们守时。爱整洁,外出要衣冠整洁,在街上从不乱丢东西。不善掩饰感情,豪爽大方。 57 红色代表吉祥和美丽,黑色表示肃穆和不详,白色代表纯洁、温柔,绿色代表和平、希望,粉红色代表青春,兰色代表忠诚和信任,黄色代表幸福、和谐,紫色代表威严和高贵。 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个人生活将出现不幸。 奉行“女士优先”。非常喜欢马,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 偏爱“7”这个数字,认为“7”预兆会办事成功,能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 俄国传统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神灵----左方为凶神,右方为善良的保护神。所以握手不能用左手,学生考试时不能用左手去抽签,早晨起床不可左脚先着地。 信仰和忌讳: 信仰东正教。 忌讳“13”数字,认为是凶险和灾难的象征。 认为兔子是怯弱的象征。讨厌黑猫。忌讳询问工薪、年龄、婚姻状况等。不吃乌贼鱼、海蛰、海参和木耳等食品。 鞑靼人不吃猪肉、驴肉和骡子肉等。 第四节 美国民俗 美利坚合众国位于北美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与加拿大接壤、西北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峡与俄相望,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以及位于太平洋中的夏威夷。 面积9372614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约2.67亿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民族熔炉”之称。绝大多数为白人,约占总人口的83%。其次为黑人,约占总人口的13%,再次为印第安人。 性格: 待人热情、开朗大方,易于接近。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推崇具有吸引力、受众人喜欢的人,不喜欢服从,也不喜欢别人过分恭维。 他们担心被别人看成不易接近而孤立,对平民百姓来说,那意味着寂寞,对政客们来说,那意味着竞选的失败。 独立进取。不喜欢依赖于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主张独立奋斗。 讲求实际。身处逆境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人们佩服那些精明能干 58 的人,自己也向这个方向努力,喜欢一切自己动手。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看重成功的价值,又能平静地面对失败。社会到处充满角逐,强者出头的观念很深。 在美国人的眼睛里,重要的是本人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是家庭背景。富有创造精神和冒险性。他们总是追求新奇事物,不断地改变处境。他们富于想象、喜欢创举。好动不好静。 喜欢运动,喜欢旅行,甚至喜欢冒险。“参与”意识强,“参加”热情高。 信仰和忌讳: 大多信奉新教和罗马天主教,其次是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也有少量的信徒。 忌讳“13”和“星期五”。忌讳当众挖耳朵、抠鼻子、打喷嚏、伸懒腰、咳嗽等。忌讳冲他人伸舌头。讨厌蝙蝠,看成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 美国人有三大忌:一是有人问年龄,二是问他买东西的价钱,三是见面时说“你长胖了~”。 第五节 澳大利亚民俗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面积7682300平方公里。 人口1829万。 居民多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占总人口的95%。土著居民占1.75%。华侨和华人约45万人。 通用英语。 原为土著人居住。 首都:堪培拉。 性格: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讲究礼尚往来要互不歧视。文明用语不绝于耳。奉行“女士优先”。 乘出租车时,总习惯与司机并排而坐,即使他们是夫妻同时乘车,通常也要由丈夫在前面,妻子独自居后排。 时间观念强,讲究信义。 澳大利亚人喜欢袋鼠。认为袋鼠是澳洲古大陆最早的主人。 喜爱金合欢花,视为大洋洲的象征。 59 信仰和忌讳 多信奉新教和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东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很友好的向人眨眼(尤其是妇女),也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对兔子特别忌讳。忌讳“13”数字。忌讳“自谦”的客套话。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不吃辣味;个别人也不吃酸味。 60 第七章 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国家民俗 第一节 伊斯兰文化 在伊斯兰教社会里,伊斯兰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在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表现。 由于穆斯林善于经营商业,很早就走便了几乎全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并把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带到他们足迹所至的地区,所以其文化所及地域十分广泛。 尽管在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后他们的影响大大削弱,连阿拉伯地区也大多沦为殖民地,但由于伊斯兰教民族与宗教、宗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使伊斯兰教文化圈比其他文化圈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二节 阿拉伯国家民俗 一.阿拉伯联盟的形成 位于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等地是阿拉伯人的故乡。如今谈阿拉伯国家多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并且加入了阿拉伯联盟的国家。 早在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的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简称阿拉伯联盟。 总部设在开罗,以首脑会议为最高权利机构。现有22个成员国,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西南部以及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位于亚洲的国家有: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和卡塔尔;位于非洲的有: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科摩罗。 二.阿拉伯民族、语言、姓名、宗教 阿拉伯国家(统称阿拉伯世界)总人口2亿多人口。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伊拉克阿拉伯人、叙利亚阿拉伯人和沙特阿拉伯人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库尔德人、柏柏尔人、土耳其人和黑人等。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 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其基本排列顺序为本人名、父名、姓(祖籍家庭或部落名等)。 61 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但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占的比例不同,所属教派也有不同。主要有什叶派和逊尼派。 一些阿拉伯国家尚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 虔诚的穆斯林每天朝向麦加方向做五次礼拜,分别在日升前、下午1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日落后、夜晚,称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每周五下午参加由伊玛目领导举行的集体礼拜,称为聚礼。 三.生活习俗 1.服饰 大袍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 大袍衣袖宽大,袍长至脚。大袍对于生活在炎热少雨地区的阿拉伯人来说,上下流动的气流可以带走人体的汗水,使人觉得凉爽。一般男子多穿白色大袍,女子常穿黑色大袍,其中苏丹等国妇女亦穿白色大袍。 2.饮食 阿拉伯人的食品种类繁多。他们以大饼、面包、米饭为主食、喜吃牛、羊、鸡、鸭、鱼肉和鸡蛋等,忌吃猪肉、驴肉、狗肉。 阿拉伯菜也有冷热之分,热菜一般以炖煮、熏烤为主;冷菜有用切碎的西红柿、香芹菜拌面粉在淋上橄榄油制成的沙拉,有生羊肝、豌豆酱等。阿拉伯名菜有烤全羊、烤羊肉串和烤鱼等。 阿拉伯人比较喜欢吃甜食。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吃抓饭——用羊肉、鸡肉、豆子、茄子、葡萄干、柠檬、桔皮和 香菜焖的呈浅黄色的大米饭,用右手抓饭吃。现在,阿拉伯人使用刀、叉和勺子的人日益多起来。 阿拉伯人禁绝饮酒,喜欢喝茶、咖啡、酸牛奶、果汁等。爱吃苹果、桃、梨、椰枣、石榴、柑橘、无花果、西瓜、葡萄等水果。 四.礼仪禁忌 1.礼仪 大部分阿拉伯人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人们首次见面或关系一般者见面时行握手礼,但同性亲朋好友见面时行亲吻礼,关系特别要好的男子之间互相贴脸,以示亲热;而彼此熟悉或合得来的女子之间平时行握手礼,久别重逢时则互亲对 62 方脸颊。 大多数阿拉伯人家庭讲究家庭礼仪,敬重双亲,尊老爱幼,亲人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阿拉伯人比较讲究公共道德,出门时衣冠整洁,购物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特别尊重妇女,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等。 当人们相逢时,年轻者先问候年长者,站者先问候坐者,后到者问候先到者等。讲话时注意看着对方,声音不大不小,语言婉转;听讲者神情专注,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当有人需要帮忙时,大家都会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 阿拉伯人具有好客的优良传统,他们不仅逢年过节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盛情款待;对于素不相识的不速之 客和萍水相逢的过路人,也同样以礼相待。 倘若有谁待客冷淡或将远方客人拒之门外,则被认为有伤风化,玷污门楣,会受到众人的批评。 2.禁忌 伊斯兰教禁酒和禁吃猪肉,因此,虔诚的阿拉伯穆斯林滴酒不沾。许多阿拉伯人在交往中忌问候对方的女眷。 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禁止崇拜一切偶像,尤其为膜拜而制的人物塑像是绝对禁止的。 大多数阿拉伯人习惯在上厕所后用左手清洁身体,因而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所以,人们吃饭、握手或传递物品等均用右手,而忌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和用左手行握手礼等。 第三节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埃及”之名译自英语。阿拉伯语为“米斯尔”。表示“辽阔的国家”之意。 原来,在阿拉伯人迁入埃及时,埃及是与半岛相邻的一个大国。伊斯兰军队远征后,埃及归属阿拉伯帝国,于是,阿拉伯人便将埃及称为“米斯尔国”,并一直沿用至今。 1971年9月1日正式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埃及处于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地跨亚非两洲,面积1002000平方公里。 63 国土96%以上为沙漠覆盖。 尼罗河南北纵贯全境,尼罗河三角洲为冲积平原。 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人口6140万(1996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人。 阿拉伯人占87%,科普特人占11%,另有少量犹太人。 语言为阿拉伯语。 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开罗,位于尼罗河下游,人口1500万,是非洲最大城市。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便出现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同叙利亚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退出“阿联”。 1971年改为现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生活细节: 埃及人对绿色(吉祥)和白色(快乐)都有很深的感情。 “5”(吉祥)、“7”(是受个人崇拜的完整数字)。因为真主“安拉”创造世界用了6天的时间,在第7天休息,所以人们办一些重要的事情总要习惯采用“7”数。 例如:有很多咒语、祷告要说7遍;朝觐者回来后,第7天请客;婴儿出生后,第7天宴请;还有纪念婚后7日,纪念去世后7日等。 把“葱” 视为真理的标志。 喜欢仙鹤(吉祥),因它美丽又华贵,象征着喜庆和长寿。 埃及人宠猫、敬猫如神,并视猫为神圣的精灵。在埃及人的心目中,猫是女神在人间的象征,是幸运的吉祥物,是受人崇敬的国兽。 一般施行握手礼或拥抱礼。也施亲吻礼。 信仰忌讳: 埃及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禁食自死动物的血液和猪肉,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动物,禁止使用猪制品。 少数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徒,忌讳“13”。 64 吃饭时,一般不与别人随意交谈,认为边谈话边吃饭会浪费粮食,是对“安拉”(即:“神”的意思)的不敬。 忌讳黑色与蓝色,代表不祥。形容蓝天用绿色代替(绿色的天空)。 忌讳黄色(叛逆、嫉妒、怀疑、不信任、色情、忧郁、缺乏理智)。 不喜欢大熊猫(形象与猪相似)。 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 忌讳谈“针”这个字和借针使用。 忌讳称赞女人窈窕。认为体态丰润才算美。 认为眼皮跳预示将会发生的事情,“右眼跳灾,左眼跳福”。 在闲聊时,不愿谈论中东政治问题的话题。 他们不吃海参、蟹等怪状海味品。 对动物内脏,除肝可以吃外,其余均不吃。 埃及人不吃 红烩带汁和没熟透的菜。 他们也不喜欢吃整条鱼和带骨刺的鱼。 用餐习惯用手抓饭取食。乐于品尝冷盘风味菜、带馅心的菜,以及奶油烧制的菜肴。 在公历4月下旬惠风节时,特别喜欢吃鸡蛋,认为在这个时期吃鸡蛋预兆着吉祥,不吃眼睛就会凸出来。对蔬菜中的生菜尤为偏爱,认为它象征着春天的葱绿,人吃了会强壮身体、促进生育。 喜欢中国菜,认为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 65 第八章 印度、以色列民俗 第一节 印度教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是中世纪至今广泛流传于印度等南亚地区的印度传统宗教。 教徒绝大部分居住在南亚次大陆,印度80%以上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尼泊尔将印度教奉为国教。 印度教教徒占印度人口总数的80%以上,对印度的法制、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通过“牛”这一印度教的象征物表现出来。牛在印度有着特殊的地位,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印度教徒认为牛是代表繁殖的象征,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依靠。教徒对牛十分尊敬,视之为“圣牛”,老死不能宰杀。 印度教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相当繁杂甚至相互矛盾。信仰印度教的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文化阶层有着各不相同的信仰和实践。印度教没有公认的教祖。婆罗门教的一些基本信仰被保留下来,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信仰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种姓分立”的严格分明的种姓制度发生了变化,其界限在有些地方出现淡化。 ?“业报轮回”思想。 ?吠陀的权威。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和历史文献的总汇,是对神的赞歌和祷告的文集,一直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根本经典,称为“天启的经典”。 ?多神崇拜。印度教号称从天上七国到地上七界共有神灵3.3亿,但崇拜的主要对象是“三位一体”的梵天(世界的创造者)、毗湿奴(宇宙的维持者,即一种介于创造和破坏之间的力量,是印度教徒最初的主神)、湿婆(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 还有无数的化身、配偶、子神和守护神。 其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动植物等;另外,还有被神化了的祖先和英雄的精灵,阿修罗、夜叉和罗刹等恶灵、恶魔。 印度教并不排斥一神崇拜,这一神就是“梵”,其他各个主神都是“梵”在不同阶段的各种表现。 66 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 印度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教派和学派,并蔓生了众多的分支。但基本的教派是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 第二节 印度民俗 “印度”国名源于信度河。 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原来这个词指印度河流域,后来发展到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到印巴分治以后就单指目前印度这个国家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我国从唐朝变称其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 一.自然地理 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2974700平方公里。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争议。印度是南亚百积最大的国家。北部为高原、山区。中部为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是重要的河流。恒河是第一大河,全长3000公里。大部外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二.民族 语言 国旗 国徽 总人口9.38亿(1995年),有10个大的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占46%,其他主要民族有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地拉族、泰米尔族、古吉拉地族、坎拿达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锡克族等。 约有83,人的信仰印度教,其他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等。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 首都 新德里,人口838万(1991年)。 国旗:橙色代表勇敢,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表示信念,中间24根辐条的法轮代表神圣和真理。 国徽:台基上的文字为“唯有真理得胜“,上面是一只金狮子,象征勇敢、力量和信念。这企图案来源于阿育王石柱上的雕刻。 货币:印度卢比,1美元=35.76卢比(1997年)。 三.生活细节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 67 “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 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径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的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印度人普遍喜欢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颜色,象征着春天和新生。 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黄色、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视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叫作“纱丽”,这种服装看起来有点像中国的旗袍,由一长条美丽的织物组成,穿起来美丽大方。 印度人对蓝孔雀十分崇拜,并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 牛在印度教中很受尊敬,印度教徒把白色母牛当作“神牛”。印度的牛也产奶、耕地和拉车,但是牛在这里享受最崇高的礼遇。可以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闲逛,不但没有人来赶它,其他交通工具还必须为牛让路。如果一头牛恰巧到了菜市场,它还可以大口大口地挑吃自己喜欢的菜。等到牛年事已高,还得把它送到养老院,为它养老送终。 印度每年还有一个牛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鸣锣开道,欢迎牛游行。 四.礼节礼仪 印度人见面时既不像西方人一样握手,也不像中国古人一样抱拳,而是双手合十。合掌之高低,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印度人到亲友家里作客,一见面就双手合十向主人问好,主人也双手合十还礼,然后宾主才入座。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 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表示内心的悲哀,习惯用百合花当作悼念品。忌讳弯月图案。他们把1、3、7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印度人敬牛如神, 68 所以禁食牛肉。 印度人以吃米饭为主,莱一般都带点辣味。吃饭时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子,而是用右手抓。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嗜好辛辣性食物,北部人的口味相对就轻了。印度是个香料国,印度菜的烹调也极重视对香料的运用,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 第三节 以色列民俗 一.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1947年联合国的决议规定以色列的面积为14900平方公里,现在实际控制28000平方公里。沿地中海有平原。 以色列与约旦之间的死海是世界上水面最低的湖泊。 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二.民族 语言 宗教 历史 总人口586.3万,82.2%,为以色列人,其余大部分为阿拉伯人。 以色列人信仰犹太教,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三.首都 国旗 国徽 货币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人口60.21万(1996年)。 (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上有争议。) 国旗:中间图案是以色列古代的大卫王之星,白色和蓝色是犹太教祈祷时所穿披肩的颜色。 货币:新谢克尔,1美元=3.60新谢克尔(1997年)。 国徽:中央的七杈烛台被认为是用来点燃耶路撒冷圣殿中的祭坛的,下面的希伯来文为“以色列国”,两侧的橄榄枝象征和平。 四.社交习俗 男人不剃胡须和发毛,即使理发,也从不剃光头,因为戒律中有这类规定。 69 饮食特点明显,喜欢菜肴里加肉桂、茴香、薄荷、咖喱粉等香料,并配以柠檬汁、橘子汁等,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饮食的大杂烩。 常吃的主食有:马铃薯煎饼、面条布丁和以色列式汉堡包,后者用面包屑、鸡蛋加上切碎的鹰嘴豆、葱、盐合成团,然后油炸。 爱吃的肉食有:匈牙利式红椒粉烩牛肉、烤羊肉串、羊排粉蒸肉、咖喱鸡及清炖鸡汤。 茄子是人们常爱吃的一种蔬菜。喜欢吃沙拉。喜欢吃西红柿炒蛋。 犹太教律法禁止人们吃猪肉和甲壳类动物。凡勒死或是没有放过血的动物也不能吃,更不能吃动物血,认为血是神圣的,代表生命,另外肉类与奶制品不能同时摆上餐桌。不吃动物大腿上的筋。 70
本文档为【中外民俗讲义(1-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8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