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

[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

举报
开通vip

[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 《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引言 东方式潜规则 新人初到职场~可谓步步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遗恨终生。而这些凶险中~几乎都藏有潜规则的成份。使新人难以成长进步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潜规则不甚了然。 新人潜规则之一:别人可以不守规矩,但你不可以 有规矩就需要人来遵守。该由谁来遵守呢,当然非你这新人莫属: 新人潜规则之二: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 单位不是学校:领导不是老师:同事不是同学:团队不是班级:业绩也不是一张试卷所反映出的分...

[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
[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 《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引言 东方式潜规则 新人初到职场~可谓步步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遗恨终生。而这些凶险中~几乎都藏有潜规则的成份。使新人难以成长进步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潜规则不甚了然。 新人潜规则之一:别人可以不守规矩,但你不可以 有规矩就需要人来遵守。该由谁来遵守呢,当然非你这新人莫属: 新人潜规则之二: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 单位不是学校:领导不是老师:同事不是同学:团队不是班级:业绩也不是一张试卷所反映出的分数:工作中的所谓正确答案~则绝不唯一。 新人潜规则之三:适应环境不是勉强改变自己,而是要完全忘记 自己是谁 你不能要求一个终年为生存而拼搏的企业~还能有高等培训机构的资质。所以企业对新人们精神需求的忽视~几乎可说是必然的。 大家冷淡你是正常的~要大家喜欢你则是需要理由的: 新人潜规则之四:可以打杂,但要看是为谁 蘑菇是可以做的~但将来是长成灵芝、家常菜~还是毒蘑菇~则既取决于环境条件~也离不开自己的修炼。 给皇上打杂的事~抢破脑袋也有人干,而若只是给土财主打杂~那就多半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新人潜规则之五:不管对错,一定要站到主流阵营的一边 在单位里遇到对立的双方~先想谁对谁错~便无异于小孩看电影时总要问谁是好人坏人。 你在这种时候需要做的~就只是看谁是主流~而不是张扬你的所谓正义胸怀。 新人潜规则之六:单位的树枝上,条条都带刺 无心可以成为让人原谅的理由吗,你又不是小孩子了。 从社会角度讲~童言无忌绝不是优点~即便所谓的秉笔直书~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诸多特定策略。 新人潜规则之七:技痒难忍是职场的死敌 自古来中国的很多聪明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凡少年得志的才子~一生走下来总难免血泪斑斑~除非他中途痛改前非~努力将自己变作了傻瓜状态。因为这种人解决各种“智商型”的问题太容易了~必然会在“情商型”问题上漫不经心~从而站到了公众的对立面上。 新人潜规则之八:企业文化全都是忽悠文化 在老板们心目中~企业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工具呢,告诉你吧~只是一种成本最低、而收效却可能最高的管理手段而已。 在中国的公司里~上层给下层、老板给员工最喜欢讲的就是 集体主义~强调奉献、服从的义务~却往往忘了自己培养、照顾员工~关心员工利益的义务。这才是最广泛存在的中国式企业文化~其实质就是以集体利益为幌子~来满足上司自己的私欲。 新人潜规则之九:说与做绝对是两回事 即便你做的是一些无比应该、完全正常的事情~也完全没必要将自己的动机、实情、背景、资源等所有要素~跟别人统统交代清楚。毕竟~他们不是你的徒弟~更不是可为你打分、让你晋级的评委。相反~他们倒是随时准备挑剔你~等你出麻烦~期待你干砸~然后最好能将你取代的人。 新人潜规则之十:世上没有公道,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公平之难~是因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存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套公平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这些标准却又是彼此对立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将“付出自有回报“之类的说法绝对化~其实只是用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罢了。 新人潜规则之十一:除了你自己,没人会真正为你着想 你倒不如提前想一下~别人会怎样约束你、挑剔你、压榨你、利用你~拿你当枪使~让你背黑锅~给你下套~骗你卖命…… 放弃对别人的所有期望吧~所有的冷漠、锤炼、孤独、中伤~都是应该出现的。你也惟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修炼出独立生存的能力。 新人潜规则之十二:跟最坏的人都要能成为朋友 你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才呆在这个位臵上的~也就是说~这里 并非一个业余时间内的个人小圈子~由不得你依照个人喜好来随意选择朋友。 那些刻意向你示好的人~其用心也不见得就有多么单纯~只为性情相投~才交你这个知己。职场上的所谓朋友~谁没点功利心呢, 新人潜规则之十三:做人可以笨,做事要聪明 做人很灵巧~做事很笨拙”的人。 现实中有太多“ 职场三要素~石头剪子布。我们提倡这样三种职场精神:要像石头一样~抗击打~有冲击力,要像剪刀一样~善于有条有理的解决问题,还要像一块大布一样~善于包容所有事物。 新人潜规则之十四:要会讲正常人的话 很多只会念书的学生简直就不会讲“人”话。 中国的学生学得最多的是语文~最受公众轻视的课程也是语文~而从最终的客观效果上讲~学得最差的还是语文。 新人潜规则之十五:时尚是办公室外面的事情 在今天的职场上~那些有权力鉴定你的人~基本也都不会认同现代的许多潮流。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最好的化妆是让人看不出你化了妆。 新人潜规则之十六:礼仪比工作内容更重要 在东方人心目中~“人活一张脸”~你在礼仪上所表现出的每一细微之处~都会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份量究竟几何。 你在公开场合下的表现~那不叫一般性的礼貌~而是对一种 仪式的表演能力~是一种能通灵的东西。 新人潜规则之十七:太顺的开始未必是好事 他大概以为~在别人看他的目光里~会充满讥讽和嘲笑。这其实还是太拿自己当大人物。别人也都有自己的难处和烦恼~谁有功夫天天把关心你的遭遇当成人生大事, 不犯小错的人往往就是在犯大错。 新人潜规则之十八:跳槽是第一生产力 在一个企业呆久了~除非个别的几个明星人物~除非有很大的建树~否则大多数员工都会逐渐淡出领导的视野~得到的关心和支持也就少了~成了公司的隐形人。 事实上~工资和职位往往就是通过跳槽跳高的~而不是待在那里慢慢涨高的~这也是职场的一个游戏规则。 前言 东方式潜规则 新人初到职场~可谓步步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遗恨终生。 而这些凶险中~几乎都藏有潜规则的成份。 使新人难以成长进步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潜规则不甚了然。 这两年,一说到“潜规则”这个词儿,好多人往往会暧昧一 笑。 他们想到的东西,估计会与娱乐圈的一些八卦消息有关。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潜规则几乎就成了女演员陪导演上床的代名词,这倒是一种很有趣的推广普及。 其实,娱乐圈里的那点事儿,若与遍布职场的潜规则风景相比,只能算是微不足道。 话虽这么说,但你若问起某个熟识的朋友:“你们公司有多少潜规则,”恐怕他又多半讲不出多少所以然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如此一种无处不在、又据说极为强大的东西,在现实的人们眼中,竟会置若罔闻吗, 道理很简单,毕竟所谓潜规则,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并非像店铺招牌那样,成天挂在最醒目的地方。 从人们对潜规则的认知角度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人,从来就不明白、不知道或不相信世上有什么潜规则。 这种人要么纯真烂漫,要么循规蹈矩,要么无所畏惧,要么迷迷糊糊,总之全凭自己天性来生活。 而这种人生态度难道有什么不好吗,应该说,也不错。在很多时候,单纯的人甚至还会挺有福,会赢得一些能真正相互信赖的朋友。 只是他们在生活中的遭遇,很可能会像一个股市中的典型小散户,赚钱不知是因何而赚,亏损也不知是因何而亏。 第二种人,多少知道一些关于潜规则的事,但他们一来不愿在这上面太费心思,二来由于悟性或精力等方面原因,对这路学问也无法钻研得太深,所以平日主要还是以显规则来做为行事准则。 他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也往往会是牢骚及怨言最多的人。暂时摸不到规律就不再相信规律,则迟早会受到规律的报复。当他们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结果时,只能为自己的力不从心而徒然兴叹。 第三种人,深刻信奉潜规则,并竭力遵循,乃至顶礼膜拜。 他们从此就成了传说中的“聪明人”,凡事皆能通过最隐秘低调的方式,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举动。 但他们要注意的是须防过犹不及,若过分罔顾显规则,甚至在大众眼里成了富有心计的人,那也就把自己的形象定了格,成了人人要防范的对象。 第四种人,知道有潜规则,同时也充分重视显规则。 他们对世情既能看得透,也能看得开;既能始终遵循自己的做事原则,也能理解别人最隐秘的利益动机,并在规则许可的范围予以必要的兼顾。 如果说他们有些圆滑,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恐怕没人能做出比他们更高明的选择。 第五种人,知道有潜规则,但对其深恶痛绝,认为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中的毒瘤,誓与其斗争到底。 他们走到哪里都一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姿态,为保持自身清白往往要付出不近人情的代价,给人一种堂吉诃德战风车般的悲壮印象。 很可能,他们是先被潜规则伤害了,于是不惜代价一定要出口恶气,哪怕拼个鱼死网破。 但除了少数个例之外,他们拼到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根本 恶人”可以作为攻击目标。于是只好一都找不到哪一个具体的“ 声长叹,转化成了第二种人。 现在,让我们看看上面这些人,你认为,他们中的哪一位会清楚明白的告诉你,生活中的确有潜规则这回事,并对你一五一十的倾囊相授呢, 所以,我们在这里即将展开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类似于泄露天机。 所谓潜规则,指的是世上那些明文规定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套并不明说的“规矩”,一种并不成文但又获得了广泛认可、可以称之为内部章程的东西。 支配我们生活运行的,时常会是这套规矩,而并非那些冠冕堂皇的正式制度。 有人一定会问,这些“暗规矩”既然如此重要,又干嘛不把它们特别提示出来,让大家全都明明白白的遵守呢, 看官别笑,尽管这种疑问说出来都显得格外幼稚,但请相信, 现实中以这种模式来看问题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他们被传统的正规教育给培养成了“一根筋”,认为天下事非黑既白,人类除了好人就是坏人,行为方式除了应该提倡的,就是必须禁止的,连看到电视上正播一部影视剧,也要先关心一下,“哪个是好的和坏的”, 结果,在面对潜规则时,他们自然也会这样想:潜规则要真象你们说的这么威力无边,那怎么从没一个老师这么告诉过我呢, 唉,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为啥大家都不说呢,那是因为,这种在现实中得到了众多人遵从的规矩,其本质却背离了人们心目中的正义观念,或违反了正式制度的规定,因此便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而所有的当事人,也都会心照不宣,对其隐蔽形式本身,有着明确的认可。 因此可以认为,潜规则就是大家嘴上都不说,却都必须遵照执行的规则;显规则却是你必须说,却不必去做的规则。 两种规则如同向上爬的两条腿,只知道埋头做事的家伙就像只有一条腿在走路,纵然这条腿再长,恐怕也不及两条腿都健全的矮子爬得快。 过去一直有一种主流的态度,从根本上不承认潜规则的存在价值。一个组织中的员工若果真相信了这种否定论的学说,则无异于每天行走于漆黑的夜路之上,其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说到这种说与做的反差现象,我手机里刚好收到了这样一条 短信:“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潜规则与显规则之间,基本也就是这样一种异曲同工的关系。 看这样一个例子:有门路的人把成绩差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里读书,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当然是非正当行为,绝不应当提倡。但你家孩子若成绩不好,你会不会在这方面想想办法,你多半会,而且你还能为自己找出很多合理借口来支持自己的做法。同时,在你“操作”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所有与你发生关联的人,都会充分理解你的行为,即便帮不上你什么忙,也会寄予你充分的同情、鼓励和祝愿,希望你心想事成,而绝不会劝阻你不干这违反规定的事。倘若谁能帮上你的忙却不帮,则简直无异于伤天害理。当然,谁若是真帮了你的忙则无论再亲近的关系,你也要以内在价值相当的隆重程度,来表示自己的感谢。然后你才会感到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公平合理的人情关系交换,只要不被多事的人说出去,一切就更是再正常不过。 这非常奇妙,这是只有东方社会里才会出现的景观。 仔细分析一下,上面的例子里起码向我们传递出了这样一些文化理念: 1.有些事情,别人做是不对的,但我的情况可以特殊一些,不去做反倒是很傻的。 2.在我们的同盟阵线中,完全应该以阵线内部的利益为重, 而暂时不考虑所谓社会利益。 3.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同盟阵线,那么他势必将生存得十分不爽,至少他体会不到享有特权的优越感。 4.有了同盟阵线之后,如果你不能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那么你也就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进而失去别人的帮助。 请注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人人想特殊,帮会利益重于社会利益——也就有了潜规则生长繁育的土壤。这时 ,闻着不怎么雅,吃着却另有一份异的潜规则便成了“臭豆腐” 香。即便有人对它咬牙切齿,也无法改变它的客观存在。至于社会腐败出到底坏在哪个环节,已经没有论证的必要了。 所以,你可以说很多潜规则是社会陋习,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藏在皮袍下面的东西”,但它更是一种虽摆不上桌面,但绝对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你可以看重它,也可以鄙视它,但绝不可以忽视或轻视它,否则,就一定有你的好看。 何况,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显规则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和完善。当显规则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潜规则就会凸现,起到实际的调节作用。而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用一种规则 规则,也是总在变化之中。因此可以说,规则去应付;纵使是显 总是落后于组织的发展,在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潜规则就必然闪亮登场。 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弱点,以及人性的复杂,也决定了潜规则存在的必然。 人性是不能用所有的规则全部设定出来的,对不同的人性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无形的领导力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此不可能有一种规则去完全符合它。故此,无论最高决策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在遵循着自己行为规则中不言自明的信念,他们的行为都离不开人性与利益两把标尺。 员工的个人意向,很多领导者在观念中总认为,若过分迁就于 会有悖于组织的价值观——也就是认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必然冲突,因此只有以组织目标来限制个人目标。但作为客观存在的东西,个人目标不是靠限制便会消失的,你不让我以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我就以遮遮掩掩、心照不宣的形式出现。潜规则就此更要茁壮生长。 对此领导们其实也都心知肚明,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再者这种双重规则并行的状况,起码不还没摆到桌面上吗,而且,老板还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来控制对潜规则现状的制裁力度呢,所以,也就这么着吧。 这一点与社会上许多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模式颇为相似:想治你就有理由,放你一马也不是不可以,但却要有些说法。大量的灰色执法地带便由此产生。 中国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是潜规则存在的文化心理背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说:很多事情你可以去做,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不可以告诉别人。这种 文化习惯,使很多组织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特别是在不同的层级之中,更是这样。领导交代下级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是不说明原因的,关键看你的领悟。这其中,就更会产生了很多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到职场,可谓步步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遗恨终生。 新人初 而这些凶险中,几乎都藏有潜规则的成份。 使新人难以成长进步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潜规则不甚了然。 说白了,职场是什么地方,是个人求生存谋发展的场所,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利害攸关的元素。来到这里,不是让你修养身心和培育友情的。 一个新人对潜规则的认知大致有以下阶段: 1(看不到潜规则 对这个迷迷糊糊的阶段,就不过多描述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要该新人在企业打拼过一段时间,并具备正常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便一定会感受到这种隐形力量的存在与制约。此后,他看待周围的眼光就会有所不同。 2(发现潜规则 当一个人认识事物的背景思想发生了变化,所谓的“潜规则”便会得以凸显,成为他思考时主要的指导依据与行为准则。他会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同时, 他也开始学习认同潜规则,接受潜规则,思考问题的深度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3(解析潜规则 终于,这个昔日的新人已基本领会了现存的潜规则,其思想便进入了一个成长期。在这个阶段里,娴熟的运用潜规则以达成他在职场中的发展目标,就成了他最自然的行为。正常来看,他应该起码可以成为一名管理工作者。尽管,这一技能的运用从未在经典管理学中得以确认,但这一论断却是无可置疑的。 4(改造潜规则 当一个人对潜规则已达到太熟悉的程度,并已在它的辅助下,收获了自己的许多成就之后,他对潜规则反倒会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这感受跟感激之类的情绪毫不沾边,相反,他却会有一种类似厌恶,或起码是厌倦的心情。而且,他尤其不希望别人也靠这种东西在自己这里获取额外的资源。他会希望种种堪称陋习的东西,在自己这里宣告结束。那么,他就开始针对以往的许多潜规则,制定出一系列显规则,以求使工作风气变得更阳光起来。于是,一种新政开始推行,旧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制度性进步也就由此而取得。但毫无例外的是,一段时间之后,新的潜规则又会诞生出来。员工们又会对其加以孜孜不倦的研究应用,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职场文化„„ 总之,潜规则在职场中的主导力量与影响作用是决定性的,它“生生不息”,“野火烧不尽”,对其只有采取顺应和疏导的 态度,使其与显规则一起,共同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而对潜规则的认识与领悟,则更多的依赖于我们自己的悟性。或者可以说,在企业内部,对潜规则的认识与掌握能力,更多体现为一个人的情商EQ。谁具有敏锐把握企业中潜规则的能力,谁就最具成功者的潜质,这种潜质的发挥,比之于业务或技术领域中的能力更为重要。 认识潜规则,职场第一课~ 新人潜规则之一:别人可以不守规矩,但你不可以 有规矩就需要人来遵守。 该由谁来遵守呢, 当然非你这新人莫属: 你来到一个新单位了,很好。这年月能有单位愿意接收新人,无论如何都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此刻我不想关心你的你的心情如何起伏,那根本不重要。眼下重要的是,你打算怎样开始自己的职场之旅。 我猜想,在你脑海中多半会浮现出若干古训,以及来自师长、前辈、厚黑学等多种渠道的教诲。它们的主题差不多都是:要听话,勤快,夹着尾巴做人啊。 这也很好。至于这样做下去之后的若干种走向,我们将留待后面分析。但最起码,这样做不会给你惹来大麻烦,会让你在一段时期内至少是一个平安的人。当然,也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不过我更相信,你同时还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一旦跟周围人混熟了之后,也许你渐渐就会不拿别人当外人,也不拿自己当外人了。你会处处把自己放到跟别人同样的水平线上,用别人所能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认为这就是融入了环境,跟同事们打成了一片,自己也基本就变成一个社会人了。 而现在,问题也就快要来了。 你已经站到了即将出事的边缘,但可悲的是,你还没有半点预感。 会出什么事呢, 你会由于处处模仿老员工,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先别忙含冤,别拿出你那套公平观念来献丑。尽管这事要是单说起来,似乎是挺让人想不开:难道别人可以做的事,说的话,我就不可以同样做和说吗, 是的,不可以。 原因没别的,就因为你是新人。 案例1:用自己的手机打电话都不行吗, 小陶正式上班了。刚开始的日子里~她天天都很兴奋~满脸的神采飞扬。 时常会有四散在不同单位的老同学打响她的手机~交流各自工作环境的不同。她偶尔也在闲暇时~用桌上的电话打给同学~当然更多还是自己的手机打。而且她都很注意~会特别将自己的声音放得很小~即便走过身边的人~也只能听到些细碎的嘁喳声。 两下~更只是相当于粗重些的呼吸。 不时笑 但在几天后的工作会议上~主管却不点名的指出~有些新员工在工作时间里~有接打私人电话的现象。小陶顿感如芒刺背~分明感到自己的职场第一步已经丢分了。 但她也很委屈~明明无数次看见别的同事也在打私人电话呀~而且还都很堂而皇之~大声吆喝着“老婆”、“老公”之类的~伴着其它人的调笑及起哄。 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评析: 没错,你一个新人连灯油都没攒起一点,忙着点什么灯啊~ 正常说来,在工作场所就不该有任何私人生活的成份出现。当然,谁要真完全相信这话,那自是傻子无疑。大家毕竟都是凡人,若有个规矩就绝对的一刀切,肯定不合情理。所以在多数单位里,往往都只是把这一规则当成全凭自觉来执行的东西。 但大家会自觉到什么程度呢,这就要看每个人对自己价值估量了。 一般说来,中国人对规定的遵守程度是这样:越是自认为重要的人,遵守的程度越差。而一帮老员工之间,彼此都认为份量差不多,对一些小修养方面的事,也往往就不当回事了。 然而既然是规矩,还是要多少体现出一些份量,需要有些人来象征性遵守的。否则大家岂不等于工作在一个毫无规矩可言的空间里,那也太显得没身份了吧。 好,接下来就该找到这些应该遵守规矩的人。这些人该是谁呢, 当然非你这新人莫属。 事情就这么简单。 所以,一名老员工便会天经地义的认为,他们绝对可以打私人电话,即便当着你的面,也不会有什么避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正是体现他们优越感的地方。“你瞧,这是我们的地盘,所以我可以随便一点。”就这意思。 对此,即便主管也会皱皱眉,但看在他是老员工的份上,也不好多说什么。他都老油条一根了,你还能拿他怎么样, 但你若是将这当成了一种示范,那就无异将自己的智商降低到了猴子的地步。不是什么动作都可以模仿的。 瞧你这只傻猴子,也拿起了办公电话,也聊上了私事,满屋人的眉头肯定一齐皱了起来。 他们同时想到的是:这小青年,工作没看出怎么样,占小便宜的事倒学得挺快啊。 人性就是有这样,总觉着自己的私事都有特殊理由,应该例外看待,而别人的私事却件件不地道,实在不像话。何况,你一个新人,凭什么在这种“福利性”的事情上,来跟老员工攀比, 即便你是用自己的手机,别人也会看不顺眼。最起码,公共场所的任何噪音,都是大家所不喜欢的。 再进一步说,大家更不喜欢在自己耳边不时浮现出他人生活的欢快情景。你不就是年轻点吗,丰富多彩是不是,青春无悔是不是,臭显摆什么呀。 在别人的记忆中,他们往往都是以角落里的小人物形象,一声不吭的发呆了很多年,才熬到今天的一点老资格。你怎么刚一露脸,就要一再引起别人瞩目呢, 不要以为你的电话频繁响起时,别人会以为你是在谈工作。你一个新人有什么工作可谈, 也不要以为你小声打电话,别人就不会在意。在实际效果上,你的嘁喳声一点都没减少对别人注意力的吸引,甚至会让他们更加猜疑和好奇。 尤其你一个女孩子,在口气细微得有些暧昧时,还会让人想到别的一些方面。老员工们原本都希望来一个单纯点的女同事,如今一看你居然隐私秘密一大堆,心内为你发出的叹息就更多了。即便单从你将办公室氛围弄得分外诡异这点上来说,别人也 会心头不快。 最倒霉的状况,万一还是在领导正跟你谈着话,或者大家正开着会的当口,你那个性十足的手机铃声也随时响起,那就更不是一般的不懂事了。 归根结底就一点,你的世界跟他们不同,即便你跟大家做同样的事情,效果也就会不一样。 即便在外企,别看它们成天宣扬什么考核是以工作完成为主,好像只要做好了本职工作,上上网什么的都不算错误。但你如果真的相信了,恐怕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在你得势的时候,小毛病或许还瑕不掩瑜,甚至作为老板,有了些小错误才更有人性,让人觉得可以亲近,但一旦你失势,这些便都是罪状,一条都不会少。 潇洒, 老员工尚且如此,你一个新人,又有什么资格玩 本潜规则还可以有类似的其它表达方式,譬如: 别人可以乱发表意见,但你不可以~ 别人可以背后说人长短,你也不可以~ 别人可以相互开些过头玩笑,你更不可以~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慎重表露自己的倾向。 要知道,新人刚到一个地方,对周边的了解多是停在表面上的。你看到的只能算是些浪花,并不知水下的实际深浅。 老员工有牢骚可以发,而你新人的确不可以。因为老员工对 部门有贡献,而且老员工在部门很多年,是“家里人”,说些过激的话也没什么。一旦到了外面,他们还是很团结,一致对外的。 而你新人刚来,什么还都没做,凭什么说三道四,这不是天生有反骨么, 而且,老员工有时说话也有添油加醋的成份,事实真相或许并不是他们所描述的那样。 在某些年代悠久的老单位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很多都是多年的老同事、老同学、老战友、老乡、亲戚,甚至把兄弟关系。他们之间既有利益冲突,又有长期的感情依恋,真真假假,难以判明。新人初到这种地方,就更不好贸然介入其中。 有时你听见一个老员工在对另一个骂骂咧咧的,其实他们私下可能是非常好的私交。你一个新人随便“伸张正义”,轻者可能被当做“人来疯”,重者就是“张狂”。 所以,一个新人,要恪守以下两条原则: 1.咬住你的舌头 记住,多语往往是笨蛋的行为~无知的人往往因为多语而惹来无数的麻烦和祸端,而明智者总是闭上他的嘴巴,只会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必要的声响。 宁可被人评价为沉默,也不要被别人评价为多嘴。从没有任何被别人评价为沉默的人会被别人讨厌,也没有任何被别人评价 为多嘴的人会受到欢迎。 世界上永远不缺乏多语者。他们总是乐于在任何人的任何事情上插一嘴,对任何事情加一句评价,喜欢不停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这种人永远不明白,自己已经受到别人的反感。 幽默”都不要刻意去表现。 甚至,连你的“ 不要相信什么“幽默感是智力的优越感”,在职场上,随时表现自己的“幽默”天赋,不过是一种小聪明的表现。你固然收到了博大家一笑的效果,但也将自己的形象与庄重、尊严拉开了距离。 2.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要忙着下结论 有个故事说,一个外星人刚刚交了个地球人朋友。外面天气十分寒冷,地球人把手放到嘴边,不停地呵气。外星人忙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地球人说:“天寒手冷,呵点热气,手可以变得暖和些。”进屋后,他们一起吃饭。饭菜很烫,地球人夹起菜放到嘴边吹。外星人又觉得奇怪,就问:“菜已经很烫了,为什么你还要呵气,”地球人说:“饭菜太烫,我把它吹凉。”外星人就说:“你这嘴一会儿出热气,一会儿出冷气,咱们没法成为朋友。” 在你刚刚抵达的职场上,你就是这样一个外星人。 在与陌生人接触时,不论开始的印象好坏,在没有真正了解对方之前,都不要急着下结论。 虽说形式反映内容,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外形等多少可以反映其内在世界,但是,即便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不可能仅仅从别人的表面现象看到对方的实质。 事实上,凡是表面的东西,大都是易于变化的东西,说明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只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对一个人,没有接触或交往半年或一年以上,就根本无法判定出一二三四来。对那些很善于隐藏自己的人,要想真正认识,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仅仅依据一时一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换个角度再说一遍,对别人留给你的无论什么印象,你一个新人都要经慎重了解后,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而绝不可轻易跟风。 新人潜规则之二: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 单位不是学校: 领导不是老师: 同事不是同学: 团队不是班级: 业绩也不是一张试卷所反映出的分数: 工作中的所谓正确答案~则绝不唯一: 一个新人来到单位里,多半都揣着这样一份梦想,那就是:让我遇到一位良师吧,他会指给我最正确的职场道路,而我也会尽力拼搏,最终取得一份自幼便一直向往的成功。 可惜,这几乎也就是梦想而已。 首先可以肯定的讲,绝不存在这样的所谓良师。 具体说就是: 单位不是学校~它聘你来,不是为教你学东西的,而是要靠你赚钱的: 领导不是老师:他不会把解答你的所有疑难问题当成自己的义务,而只会竭力挖掘你的潜在价值,以增加自己的团队业绩: 同事不是同学:他们不是来陪你睡懒觉、聊大天、喝酒、逃课、作弊、泡妞的,他们最大的愿望,只是希望将你当成垫脚石,而使自己脱颖而出: 团队不是班级:不是让你浑浑噩噩就能一直混下去,而不被人知觉的地方。在这里你干得再卖力倒可能没人注意到,但一旦稍有疏漏,便一定会被放大若干倍,提升到拖集体后腿的高度。 业绩也不是一张试卷所反映出的分数~那是太复杂太微妙的 东东,非经多年修炼,断难领略其深奥之处。而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时你将手头工作告一段落后,举目四望,便一定会发现,有人绝对比你“会干”得多~ 而工作中的所谓正确答案,则绝不唯一~在实际操作中,既可能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可能四面撞墙都走不通~ 教科书就更别想了~倒是所有做老板的人,会希望将他的一套人生理念全套灌输给你,让你成为一个只知奉献不求索取、以苦为乐以累为荣的员工。而那自然恰恰是你需要警惕的地方。 总之,到单位后便睁大两眼四处找师傅的人,分明就是多年做学生养成的习惯在作怪,似乎不管到了哪里,一定要有个老师出来为你今后的行为负责。一旦你成绩不好,肯定也该埋怨学校和老师。 醒醒吧,小朋友~那种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且光说这些还不够,让我再给你多泼一瓢冷水——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凡是一直打着主意,要到社会上找个名师来学两手的人,一定就荒废了在校时的大把时光。 案例2:在校时能做哪些职场准备, 在校大学生小韩~对未来的职场坎坷早有思想准备~平日在同学中就显得相对更深谋远虑一些。至于社会的许多阴暗面~他更早已见怪不怪。 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投入到了社会实践当中~而对校内必修 的课程~不免就疏松一些~几乎每学期都要挂个一两门~即便通过的也多是在六十来分上晃悠。 他对此毫不在意~心想:反正将来到了社会上~一切都还要从头学起~书上的这些教条有用吗,甚至就你们这些做老师的~让你们到外面的大千世界里~都能混得下去吗,恐怕你们就是没能力在外面混~才缩在学校里指手划脚的吧,要不是为了最后那张文凭~我才不在这儿浪费大好青春呢。 他甚至有点亏得慌。 评析: 先看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关于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又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进去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学生们回答。 “真的吗,”教授又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有人轻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後,再问学生:“现在这个罐子满了没有,” “没有满,”同学们都学乖了。 “好极了~”教授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了看 起来已被填满的罐子。 当这些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班上一阵沉默,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再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教授点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还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你以后也许永远没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 然后回到小韩的困惑上。他对老师的那些非议,其实倒不值得花太多功夫来加以纠正,或替老师做什么辩解,因为那无非是一种少年轻狂的表现罢了。 说起来,老师在很大意义上只是分别熟悉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当然不一定成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学习榜样。而仅仅敢于跟老师叫板,其实同在家里冲父母耍横一样,也不过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老师们再没水平,从整体素质上看,恐怕也不会比小韩将来会遇到的主管、上司们更差吧, 作为小韩,有了明确的职场导向固然很好,但即便凡事都以职场需要为取舍标准,也不见得就要把学校的教育视若粪土。倘能换个角度,将学校也看做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则于人于己,都善莫大焉。 对此小韩可能会皱眉:有这必要吗,学校怎么能跟职场相比呢,老师不是领导,同学不是同事,一切环境因素都是两码事呀。 两者当然有区别,但讲得更准确一些,可以把学校看作是通往职场的一处训练营。尽管这个训练营的纪律比较松懈一些,目的性似乎也不是太明确,但这其实也就如同供信徒们参禅的场所一样,究竟能参悟到何种境界,自然是每个人的事,总不能自己成不了佛还要怪方丈。 至少,该把老师当成一个必须适应的领导。眼下不能配合好老师的学生,将来在领导面前肯定没有底气。 不要讲什么“将来我再认真努力”之类的鬼话,行为会形成习惯,习惯会影响性格,性格会变成命运。 一个多年间上课就在最后排(能溜号就溜号),见老师只会低头而过,考试只会祈祷侥幸发生的学生,有朝一日到了职业岗位上,又怎么可能在一夜间就变成一个言行举止处处规范到位的员工呢, 而且,目前的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其实老师是一种能量巨大的免费资源。做老师的没有人会拒绝学生的提问,相反,让今天的很多老师们苦恼的反倒是,没有学生提问,哪怕再怎么启发都没用。多么悲哀。 要等这些学生们到了职场上才会知道,身边有个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请教讨论的老师有多么难得。 当然,今天的学生也不是啥都不问。他们会在考试前憨憨的 要求老师给划出复习范围,或在考试后可怜巴巴的求老师将分数给改成及格。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 学生们意识不到的另一点则是,今天不会跟老师讨论问题的人,明天在跟领导沟通方面也必定要从头学起。 上下级之间的交流,重要吧,但放眼职场上的新人群体,有多少都只是傻楞着等待领导下达指令的书呆子啊。 你瞧,当初你曾那么不喜欢读书,出门后居然还是个书呆子,这到哪儿讲理去~ 何况,话又说回来了,职场上真的没人能教你吗,难道你只能一个人反复碰壁后,才能摸索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从某种程度上讲,反复碰壁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即便再有什么明白人告诉你前路不通,你也不会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 但是否真的没人能教你,倒是未必。甚至毋宁说,职场上人人都是你的老师,只是需要你采取的学习方法不同而已。 这些老师,当然跟你在学校时遇到的不一样,尤其不会在你遇到难题时,就恨不能比你还着急,一定要揪着你的头发让你反复练习八遍才罢休。 在学习的内容上,也跟在学校时大不一样。在校你最熟悉的学习过程,就是将一门课里的要点背下来,然后奔向考场挥洒一番,交卷后便万事大吉。 而在职场上首先要学的,与其说是做事,不如说是做人。这方面话题太深奥,到后面我们还会再详加阐述。 至于怎么才能开始你的学徒之路呢,实际情况可能有这样几种: 一是的确有人可以教你,譬如某些老同事。 一个老同事能教给你的东西,一定比你全凭自己揣摩更有用。花点时间弄清楚部门里人与人的关系,尽快找到自己的队列,从你将来的职业发展来看,也肯定比你每天去勤恳表现更有效。 但人家老同事并非收取学费的专业教师,总不能上赶着过来好为人师啊,这时你就该主动去求教。 这条看上去似乎很简单,新人哪有不虚心的,但做起来却不见得很容易。 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学生提问题。多年下来,你们全都不自觉的养成了只想了解标准答案、不愿知其所以然的毛病,结果到了职场上,就变成了一片苦恼且茫然的傻瓜,不知该学什么,更不知怎么学。 所以,只要能将这一条很得体的做好,通常就能解决好入门上手的大部分问题。 二是有人很想教你,但前提是你要“懂事”。 这种人通常是你的业务主管,甚至是你的老板(倘若你是在个小公司的话),因为你的进步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成就。 而能否实现这种和谐的协作呢,关键还在你。说得具体点, 就是看你的姿态和悟性。 你既不能一有问题就上交,给他们留下凡事都不会动脑子的印象;也不能听三不听两,好象一点拨就会了,过后做起来却依然不是那么回事,令人感到简直不堪造就。 有人可能会说:“我的老板或上司,根本就兴趣培养我,甚至冷淡我,对我爱理不理;还有就是我的老板或上司很差很烂,从他们那里根本学不到什么,那又该怎么办,” 对于前一种情况,你得先搞明白,是你选择老师,而不是老师选择你。爱不爱教是他的事,愿不愿学却是你的事。“偷师”都能成一代大家,何况你还成天跟他们朝夕相处呢。 对于后一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他们的确水平很差;但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是,你的学习心态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有问题。要知道,无论他们在你眼中有多么差,他们既然能做到这个位置,就一定有其道理,从他们身上,也就一定有东西可学。 三是你可以通过多种机会,向尽可能多的人学习,譬如客户,譬如对手。 这两类人其实将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恩师,尽管他们绝对会带给你烦恼,但什么技能不是从烦恼中提炼出来的, 尤其对手,从公司层面来看,他们的名字叫做是同行;从个人层面来看,他们其实就是你身边的同事。 没错,他们都是你的敌人,也都是你最好的老师。 你犯下的错误,对手会在将来的战斗中告诉你。 能不断指出你错误的人,难道还算不上你的恩师吗, 感谢他们吧。没有他们,就没有你的进步。 至此,如果你还是觉得学不会,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的情商问题,二是你所在的公司确实差了点。两者都可以归入后面的另一些话题,在此先不赘述。 单位尽管不是学校,但一个人的学习生涯却不该因离总之, 开学校而终止,只是需要转换学习方式而已。 案例3:入职后没事干怎么办, 小苗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外资企业。先是在试用期内接受一系列培训~但转正后~有些同来的新人便有老员工带着做别的去了~小苗所在的部门却没人领他~成天没什么事情做~只好单纯自学、看资料~偶尔跟别人一起干点零星工作。 小苗觉得~没有挑战目标的学习~往往是谈不到什么效果的~故而对现状非常郁闷。而且若是照这么下去~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岂不会越拉越大了吗,离职似乎也不是现在该考虑的问题~毕竟才刚开始~到别处也还是没什么竞争力~还凭空多了一段工作不安心的经历。真是左右为难。 好些时间里~小苗只剩下怅望着窗外的灰色天空~不知明天会不会有点什么新鲜事发生。 评析: 这是个新人们经常可能遭遇的现象,对此有几方面的话题值得了解。 一方面,即便是一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再完备的公司,也很难对所有人的成长管理做得尽如人意。何况哪个新人也不会把自己当成幸运儿来看待,因此对这种社会现状应该是理解的,只是摊到了自己头上,难免觉得有些不甘心罢了。 就小苗所在的这家公司来看,看上去还是有些正规化的培训机制,偏偏小苗似乎真是倒霉了一点,他的部门大概出了点什么情况,致使某些该有的传帮带工作忽然中断了。所以,他所遭遇的只能算是正规环境中的偶然偏差,并非进入了一个没法呆下去的企业。 有些外企中甚至有这样的习惯,它可以让你连续几个月没事干,但不会解雇,当然更没有忘了你。这叫做人才储备,也是它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就有必要提到这样一条值得参照的员工准则了:优秀员工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就是能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在自己的工作之余,还能做些有益于大局的事情。 就是说,你来到这家公司里,不是来单纯接受别人的工作安排和发号施令,仅仅按指定要求做好某些工作,然后定期领走一份薪水的。那样你就永远只会是一个打工仔,而且还是一个让老板在很多时候拿你没什么办法的下属,但却绝对不会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主人。 你要通过对公司的了解和推断,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知道,一个你这样的人才到了这里可以有怎样的发展。 这样的说法听着有点象大道理,但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思路,所以即便是大道理,也并不是空道理,假道理。 平心而论,我们许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人,恰恰就是太习惯接受指令了,最缺少的能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在一个独特环境里,考虑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眼下,小苗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把的工作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尽管坏处是师傅少了,但好处也是明摆着的,你可以把这个公司里现有的东西,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当然找到具体的学习途径是你自己的事,这方面就没法再多说什么了。至少,将来你从这里出去后,人家看你是干过这类公司的,问起相关的事情来,你都该能讲个头头是道,那便叫做不负众望。否则你能跟人家这么解释吗——说自己虽然在这个公司干过,但只是在里面干点比较偏的岗位,并不了解其它许多情况,那就请想象别人的那份失望吧。 除了自学之外,有机会也可以去别的部门帮忙,只要人家需要的话。 再者,若换个角度考虑,恐怕没人会相信一家公司会傻到这种程度,花钱聘来个新人,只为了浪费他的青春,就是没工作给他干。 所以更可能的是,启动你的时候还没到。这样,早做些围绕主旋律的准备,也可以显得你是个有心人。 甚至,如果你觉得实在有必要的话,你还可以直接找到上级主管,把你的想法告诉他。相信他总会给你个差强人意的答复,而不会跟你同样的茫然无措。 案例4:国企其实是培训的好地方 龙小姐读书的时候就特别好学~找工作也希望能到一个具备良好培训环境的单位~譬如传说中的某些外企。她觉得只有在那样的地方~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不致使自己的生命徒然耗费在不断重复的简单劳动之中。 但事与愿违~她最终进入的却是一家国企。尽管工作环境方面还算过得去~但系统培训就根本谈不上了。几年工作下来~少有的几次业务学习也颇有走形式的痕迹~根本体会不到那种激动人心、令思想观念豁然洞开的感受。这使她很无奈~继而越发向往那些三天两头总有培训活动的外企。 评析: 在职业培训这件事上,龙小姐有必要认识到两点,一是培训可以包括哪些形式,二是如何认识国企中的训练机会。 可能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只有按照严谨的培训体系,在专门 抽出的时间里,置身于规范的培训环境下,手拿一册为特定职位量身订做的教材,再聆听着专家的高水准讲授,才能算是培训。 其实培训的形式当然可以有许多种,如实践、考察、互动等,都不比单纯听讲的效果差。从培训关系来看,又可分为外来培训和自我培训两种。作为龙小姐,则无疑更应加强对自我培训的认识。 正所谓,职业并不能扼杀激情,是我们对职业的态度扼杀了激情。 前面多次说过了,企业不是学校。即便外企,也不可能针对每个人的需求,以外力给予其恰到好处的培训提升。对当今的大部分国内企业而言,要求其对各类员工都能进行系统完善的培训更是奢望,甚至不可思议。但为什么还是有人能够在这种环境里快速成长、脱颖而出呢,显然,他们是对自己进行了良好的自我培训。 自我培训,意味着能够及准确的分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善于观察身边环境,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尤其还要发现能为自己所用的培训条件。然后,按照一个只有自己明白的进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按部就班、扎扎实实的取得有效的收获。应该说,倘若能做到这种境界,则简直就是一种高僧修炼般的水准了。 对此肯定会有人说:“且慢,别光说得花哨,能举个例子示范一下怎么做吗,” 问得好,眼下龙小姐所在的国企,就是这样一种上佳的自我 培训环境。 国企是这样一种地方,一方面,普通员工恐怕很难得到专门且有深度的进修,说白了,那种机会即便有也是留给干部和关系户的。但另一方面,国企却也能给你一种最好的培训条件:做事。 对此估计有人又要嗤之以鼻了:“在哪儿不做事~” 但做事跟做事不一样,譬如开发新产品或负责某个新项目,这种事在国企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干,因为既有风险,也没多少好处。而此时你就可以慨然请命,大胆的拿着国有资产练手艺去~机会无价呀,不论在民企还是外企,会有这么好的机会给你吗, 也用不着把这种动机往“拿国家财产交学费”上面联系,因为事情本质是这样,首先你的动机纯正,是打算做事而并非蓄意损公肥私;其次既然没人来抢,那估计也就不是什么肥差,就算交点学费,也交不了多少;何况从培养新人的观点来看,反正学费也总是要交的,那与其让别人去交,何不抢过来自己交呢, 新人潜规则之三:适应环境不是勉强改变自己,而是要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你不能要求一个终年为生存而拼搏的企业~还能有高等培训 机构的资质。所以~企业对新人们精神需求的忽视~几乎可说是必然的。 大家冷淡你是正常的~要大家喜欢你则是需要理由的: 适应能力很强”。 几乎每个新人在求职信上,都会强调自己“ 甚至有个小典故说,曾有过这样一位,自我介绍了一句:“我叫某某,我的特点就是沟通能力强”,完了。结果让HR很无语,怎么也看不出他的沟通能力强在哪里。 在这里,我们先不管单位在当初愿意接纳你时,是否真相信了这一点。如今当你进入职场后,你敢不敢说,你已经完全理解了何为适应能力, 对此一位招聘者说得很形象:“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好像是草莓,漂亮耐看好吃,但就是碰不得。谁先能在现实的工作磨练成椰子——果壳、果皮、果肉、果汁都有用,谁就会被企业所认同,也容易成功。” 抽象的道理就不多说了,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职场往事,看一名叫孙悟空的新人是如何最终适应了职场江湖。 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里面似乎有个天大的矛盾现象,那就是,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曾何等战无不胜,要不是如来佛出手相援,整个天庭简直都面临“亡国”的危险;但在后来的取经途中,大圣却再难一帆风顺了,当年的那帮 手下败将,以及败将的跟班坐骑却转眼都成了高手,不是让他无计可施,就是要由他请出各路神仙帮忙。 这是吴承恩在写作时发生的超级漏洞吗, 其实这是作者不便明言的一番苦心,反映了他对世情的深刻理解。 大闹天宫前后,孙悟空、天兵天将以及妖怪们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变化,但是交战双方的身份与心态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闹天宫是孙悟空和天庭众神的战斗,是造反派与正规军的战斗。那时的孙悟空无所畏惧,身无牵绊,打赢了是无上的荣光,甚至有自己重新界定天庭秩序的可能性,失败的后果他却从未考虑过,也不知该如何考虑。所以,他进行的是超高收益、无所谓风险的事业,自然全力以赴,出手毫不留情。 而众神的心态却不同——这猴头反的只是玉皇大帝,目的无非想出口恶气,跟众神并无深仇大恨。同时,猴头的杀伤力很强,众神对他的围剿行动实际上是风险很高的项目,是迫于玉皇的压力而进行的工作。可以想象,在此情形下的所谓十万天兵天将,必然各怀鬼胎,瞻前顾后。 有人可能会说,众神为什么不靠打败孙悟空来加官进爵呢,这就牵涉到天庭的职场构成和激励机制问题。尽管天庭里都是高素质的精英分子,但实行的仍是封建君主制度,众神的生活质量只能寄希望于玉皇的个人素质。而从一些小案例——譬如卷帘大将军只因打破一个琉璃盏,就被贬为小河妖——可以看出,这位 领导还是十分暴戾的。按传说规定,成为神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不留神就可能前功尽弃,但若想再上升一级,却无异于在天上再度登天——谁听说过某个神仙因为立了大功而被玉帝提拔的,那么问题就清楚了,立功等于奉献,出错就要严惩,在这种工作环境中,还会有哪个傻瓜愿意卖力气吗, 所以,众神在心底必然只希望做一个长生不老的普通天神,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总之无功远比有功的生存压力小,根本犯不着为一场围剿猴头的无聊战争而冒伤残的危险。 于是,众神与孙悟空的对抗收益便成了负数,风险却成为无穷大。众神都是绝顶聪明的,这个算盘哪里会打不清楚,在战斗中为避免领导怪罪,肯定披挂整齐、杀声震天,但是贴身大战时绝对是一触即溃,还要极力渲染猴头的强大,即所谓出工不出力。 但在孙悟空取经的过程中,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当初他碰到的只是办官差的天庭工作者,碰上他这种胡打乱闹的社会青年当然只能自认倒霉。这也给孙悟空造成了一种错觉,还真以为自己无坚不催呢。而取经路上的这些妖怪们,则属于公务人员“下海”干私活,是给自己干的,自然便没必要再培养你这猴头的虚荣。另从具体利益分析的角度看,妖精对抗孙悟空的目的是为了吃唐僧肉,其相关收益是长生不老——神仙的基本特征。这项工作的风险看起来也是巨大的——被孙悟空消灭掉,但其实好些小妖都有后台,至多回到主人那里继续捧奴才的铁饭碗,于是,这也就成了妖怪们的一项高收益、少风险的事业,可以想象妖怪们 为了达成目的会有多么狂热和勇敢。 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悟空。他对抗妖怪的目的并不是杀尽天下妖怪,只是为了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他与妖怪以前也无血海深仇,只有在妖怪袭击唐僧时才出手相救,所以工作属于被动反击性质。军事上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单纯防御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因此他在战斗中已经先输了一着。同时,由于被保护人唐僧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再被妖怪扣为人质,使得孙悟空在援救工作中常常处于投鼠忌器的状态,不能放开手脚,于是又输了一着。加上唐僧十分迂腐,还时不常的怀疑孙悟空滥杀无辜,并以酷刑“紧箍咒”进行频繁地打击,严重挫伤了孙悟空的工作积极性,战斗力再输一着。 结果,在这场孙悟空和妖怪的竞争中,妖怪知己知彼、充分准备,而孙大圣却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尚未交战锐气已弱了一半,战斗胜利的可能性当然急剧减小。 对孙悟空更大的教育还在后面。当他跟小妖们打来打去老是不分胜败之后,他发现自己剩下能做的,便惟有四处“找人”,求助于各路神灵。等某个身处关键职务的神灵出面了,信手一招,那日前还张牙舞爪的妖怪顿时便乖乖变回原形,跟随主人一同回归本职工作岗位去了。似这般举重若轻的处理结果,真能把老孙活活羞死。 有过这些遭遇之后,首先也许会让悟空产生一种自己功力是否暴跌了的疑问,但他该很快便明白其中原由,并深为自己年轻 时的幼稚轻狂而惭愧。这挺象一个学生在校时只靠考试成绩便可连连升入大学,甚至再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任是社会各色贤达也要对其表示赞美。然而一旦步入社会,则一个看车的老头、一个修下水道的民工,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天大的为难。到此时,你就是英语十级、奖章满身也再无丝毫作用了。 人到了正规职场后,所可能发生的心理以上就是一个草根猛 蜕变。简单说,导致孙悟空脱胎换骨的,是这样两大类职场经历: 一是必须接受一种无条件的、蛮不讲理的约束(紧箍咒),这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规矩,哪怕在很多时候自己绝对正确,在上司面前也根本没道理可讲; 二是办事不能再靠自身原有的能力了,而要靠错综杂乱的社会关系。 啰嗦了这半天,只为说明一件事,要适应职场环境,绝不仅是口头表表决心、做做姿态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经历几番磨难之后,才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彻底融入职场沼泽当中。 案例5:新人的位置在哪里, 小俞在刚参加工作的日子里~下班后常与昔日同窗们交流些感受。大家一个共同的体会是~目前还都在夹着尾巴做人。 但有分歧的看法是~有人认为只能这么熬年头~积累资历~等到基本可以混进老人儿堆里了~才能慢慢争取点机会~做点有用的事情。 有人则认为~新人在虚心勤奋等前提下~还是要多一些主动的姿态~毕竟老板或上司也肯定希望能尽快看到新人的优秀之处~而不是希望你一个个变成“老油条”之后再慢慢亮招。 双方谁都有充分的论据及事例为佐证~而在小俞听起来~却似乎有点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怎么摆正自己。 评析: 在对不同事情的认识上,确实是大家都有道理,这也正体现出,要求每个人必须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不是非要你想出一个超出所有人的主意不可,而是你要用自己的头脑,将大家的观念融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然后便遵循着这个体系的要求,规范的走下去。 一般来说,能以这样的理性来把握自己的人,最终结果都不会太差。而常见的现象却是,许多人一会儿听这个的,一会儿听那个的,把自己的行为模式调节得一天一个样,一旦出了问题便埋怨当初提出某种观点的那个人。 这跟股民们炒股的行为颇有些相似,你不断追逐热点是对的, 优质高价股是对的,买低抱住一个蓝筹股长期不放也是对的,买 价潜力股也是对的,就怕你朝三暮四,没有自己的准主意,最后赔惨了,还要说别人全是骗子、黑嘴。 在新人如何找到自己位置的问题上,最理想的状况是,新人及企业双方都能充分理解对方的想法,则结果便实在是想不双赢 都难。 那么双方的想法大致都是什么呢, 企业对新人自然寄予希望,但多年的教训又使其不敢希望太高——如今的年轻人也都难对付着呢,“说起来样样都会,做起来样样不对”型的新人绝不在少数。在这一前提下,企业对新人的要求才变成,宁可一开头先扎实一些,也不必太急着出业绩。 在新人来讲,渴望成就感也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多年来通过种种渠道听来的恐怖传说(主要是新人如何受压制之类的)太多,来到江湖上便谁都不敢轻易出手,宁可先装一阵孙子。 尽管,我还常在一些传闻中看到新人们如何不懂事,如何嚣张跋扈之类的消息,但据我了解,那至少不具备典型意义。试想,在闯过人才市场那般惨烈的炼狱,千辛万苦才到手一个工作之后,谁还会那么没数,一上来就公然不拿自己当外人,所以对此不做过多评述。 总之在此时的新人们心里,最期待的恐怕莫过于来自企业的精神鼓励——譬如全面培训、坦诚交流、细节指点等等。 由此可见,双方都在现实面前适当调低了自己的期望值。这时倘若最终结局还是不理想,则无非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某位新人看起来还不够扎实,二是企业对新人缺乏足够的精神培育。 问题差不多清楚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新人的位置上,则首先会发现,企业的不尽人意之处,我们显然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上,你不能要求一个终年为生存而拼搏的企业,还能有高等培 训机构的资质,所以企业对新人们精神需求的忽视几乎可说是必然的。 剩下的当然就是做好自己。但现在的所谓做好自己,与另一种无原则的埋头低调还是大有不同。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先站到别人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你当然要把自己先定位成“学习者”,但应该是最务实、有上手能力的学习者,正可谓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对一些东西,背会是个技术问题,体会是个战术问题,用会却是个战略问题。 同时也要逐渐表现自己,让老板知道自己是有想法的。不要让老板知道你的野心,但要让他知道你有抱负。 你当然可以对某些事发表意见,但最好不要只是泛泛而谈,而要拿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最后,更重要的,你还要深刻把握企业的文化特征,譬如:外企可能更希望新人能具有进取精神,国企则可能更希望你踏实稳当;小公司可能更希望你独具开拓能力,大企业则先要懂规矩、做好螺丝钉„„ 案例6:上班后就是觉得处处不适应,如何是好, 小方上班有一段时间了~跟同事们的关系看上去似乎还行~但心里其实一直象是受着什么压抑似的~也说不出什么太突出的 事例~反正就是在无数小细节上~总感觉跟他人格格不入。 譬如领导安排起工作来~分给自己的重了便觉得像是刁难~轻了又似乎是看不起自己, 同事们不跟自己讲话~便分明是故意疏远~跟自己讲话~又仿佛有窥探什么的嫌疑, 别人在旁边讲起话来~听着总似乎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干脆躲远点不听~又对部门的许多动态完全没了了解,等等。 当然她自己也不满意这种心态~但就是无法摆脱出来~成天便有些落落寡合。 评析: 先明确一点,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学生来到单位里,行为模式 ,否则还谈得到什么成上有些受挫感是正常的。你就该受点挫 长, 毕竟在学校时的做事方法都难免有些随意,说得夸张一点,当学生的就是要不断犯错,才能让老师不断有事干。但来到单位后就不一样了,突然间,你几乎就不再有可以犯错误的权力。你的每一点失误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哪怕这代价只是留在别人心里的一种印象,它也迟早会在你最不希望的时候发作起来,让你感受到超出你预想的阵痛。 在目前的时代,许多新人的性格易出问题有两大前提背景,一是作为独生子的生活背景,二是在应试教育下的成长经历。 前者会导致他们从小受到过多的呵护,替他们动脑和做事的人特别多,从而导致其自身能力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后者则只要求他们朝着某个单一方向努力,而且只是单纯接受型的,任何带有应变色彩的答案都将受到扣掉分数的惩罚。 两者的共同结果,便是让他们对没人教的事情就学不好,也不想去学,甚至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不具备。 来到工作岗位上,新人身上的某些问题性格便会被放大,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常见现象有: 看不上别人的工作方式,但自己也做不好; 过分夸张工作负担,使自己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 在很多小事上过分敏感,别人咳嗽一声都以为跟自己有关; 不善于主动调节人际关系,与同事间缺乏沟通,日渐冷漠;等等。 要知道,当你来到一个新单位后,不但你看同事们很神秘,在同事们眼里,看你更是一个怪物一样。毕竟他们都已同工作场所充分融合了,再神秘还能神秘到哪儿去,而你却是冷不丁闯进来的,他们还完全不知你是怎么回事。倘若你再持续保持戒备状态,别人就更没法与你沟通合作了。 大家冷淡你是正常的,要大家喜欢你则是需要理由的~ 把你换到老同事的位置上想一想,看是不是这样, 市场从不说谎,只有我们才会对自己说谎。 有些问题重在认识,有些则重在解决,这个案例的性质应该属于前者。只要能将自身毛病看得透一些,剩下的就取决于决心和意志力了。 请记住比尔(盖茨讲过的这样一句话: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它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案例7:到了新单位该怎么融入环境, 小任来到了一家新公司~一上班当然是谁都不认识~但他不怕。 他先是用一盒烟就跟男同事们有了交情~几天后~跟其中个别谈得来的~还到路边烤肉摊上“撮”了一顿~从而对公司的许多人际关系有了快速了解。 跟女同事们也沟通得很顺畅~一见面不是“×姐”就是“美女”~时常还不嫌肉麻的对她们的穿着打扮赞美两句~使她们有什么差事都乐意招呼他去跑腿。 这样没多久~他连讲话的口气都跟其他人差不多了~俨然已跳跃着度过了新人的适应期~成了老员工里的一员。甚至公司再招聘新人的时候~他都可以对那些求职信发表点意见了。 半年后~部门要在新人中选拔一名部长助理。小任顿时感到机会来了~这位臵应该非自己莫属。 但结果却让他很失望。经广泛征求员工们意见后~被选拔上的~却是另一个一直不怎么声张~只是埋头干活的新人。 回头仔细想想~那位干出的活~的确都挺有点份量。而小任此时再见到那些老同事~便头都不愿抬了。他似乎忽然发觉~自己在大家眼里~好像一直跟一只乱蹦乱跳的猴子差不多。 评析: 扪心自问,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其它一些场合下,是否也都这么幼稚过呢, 刚来到一个新环境中的你,无论资历深浅,都是此地的一个新人。在这块小地盘上,你就像一个演员刚刚出现在聚光灯下面一样,每个动作都会在周围人眼里得到放大,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身边看到过新鲜动作了。 看上面的小任,他在忙活了一通之后,自以为就褪去那层新人的生涩了,但在周围人心目中却不见得如此。 最起码,别人还可以对他的近期举动发表意见,而他却还没有同样的资格去评价别人。 别人在做起事来,可以很简单就想起过去的模式,而他却还要从头摸索,即便别人告诉他也没用。一个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不是一句话就能告诉清楚的。 更关键的是,只要他出现了失误(这几乎是肯定的,特别在他这种不拿自己当新手的人这里,胆大必然妄为),所有人仍然不能原谅他,不会因跟他喝过酒或被他叫过“姐”,就对他多几 分耐心。相反,因为熟悉的太快,别人的批评反倒会来得越发不留情面。 当然,如果你觉得接受了别人的意见可以使自己更快进步,那自然也不无道理。但问题是,大家这时的批评里已经并非带有太多的善意,而是由于你前段时间太好动,让人已经看穿了你,看轻你了,不再对你潜在的独特价值予以适当尊重了。 在这里,小任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以为通过私下交流幕后信息,就能够与同事建立信任关系,进而融入公司文化之中。但殊不知,他融入的只是一种非正式民间组织,而这种以抱怨为价值倾向的民间组织,在公司文化中,是处于相对孤立状态的,很难持久,结果这反倒妨碍了他融入公司的主流文化。 可以想见,在他与其他员工们嘻嘻哈哈闹作一团的时候,在旁边冷眼观看的领导及老员工心里一定在想:这个年轻人,倒挺世故和油滑呀。 所以,新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融入到其中哪个圈子里去。等到了足够的时间,属于你的那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 夹着尾巴做人,戴着面具做事,把聚光灯的光环照射在别人身上,才是新人入世处事的最基本准则。 案例8:没想到工作就是受气 小易工作后~来自多方面的烦恼不断。 一是没想到所谓的现实工作~就是成天没完没了的琐碎小事~ 而且稍微因做得不熟练而出点差池~就要受到主管的批评。 二是也曾想在工作中做出点成绩来~但却有无从着手之感~于是心情无比焦虑~甚至下班后再玩点什么都没了兴趣。 三是自感不擅长迎合领导、讨好同事、取悦客户~而且对这种凡事都要掺杂进诸多虚情假意的社会风气感到厌恶。 四是特别每天这种不习惯打卡上班~闷坐终日的生活内容~在学校时一向自在惯了~看眼前哪是人过的日子: 此外~看着城市风景中的繁华场面~也对他构成着莫大的刺激:自己这样的小职员~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富裕生活的主人啊。 总之一句话~实在不能再象身边的人这样~终日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下去了。 于是他便跳了槽~而且在两年之内就换了五个单位。 评析: 有关调查表明,刚毕业两三年内的人,跳槽特别频繁。 导致跳槽的表面原因,往往是无法容忍自己置身的环境中,竟充满那般乏味、毫无价值的琐事,于是痛感若在这儿长期呆下去,简直就荒废自己的青春。 其实深层根源在于,他们多年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太脱离现实,不明白日常工作就是由无数琐事组成的。那么,这即便不算是好高鹜远,也至少是对平凡的职场生活缺乏起码的心理准备。 有好办法解决吗,恐怕没有,只能靠自己在生活的浮沉中慢 慢体悟。 再说这心情焦虑的原因,表面看,似乎也主要是对自己估计过高了。 恐怕在潜意识里总觉得:我会做的专业题目,这些同事们见都没见过;我知道的最新前沿知识,他们想学都想不会。那么,我自然应该能比他们做出更好的成绩。 但实际情况却很可能是,由于过分苛求自己,急于求成,结果导致在工作中提出的意见,或做出的行为效果,其破坏性却往往要大于建设性。 至于年轻人最容易固守的那份清高,在实质上应算是一种交际恐惧症。 固然,那些奉承、讨好之类的概念很难听,但在现实中,这些概念与善意、客套等礼节性的东西是很难区分的,只能靠每个人掌握不同的把握分寸。你如果打算完全远离这些“虚情假意”,恐怕也就远离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更不可能结交到新朋友。 还有对打卡上班的不习惯,分明就是在学校时“舒服”惯了。尽管当初读书时也算有压力,但即便高考的压力,在成人们看来也都只能算是很单纯,因为那时起码让你生活在这样一种假定的意念中:只要把书读好了,将来就什么都有。 而如今这一假定已不存在,让你感到的只是:种种约束应有尽有,结果怎样却不明确。这才是最让上班族感到压力的地方。 面对以上烦恼,是真没办法解决吗, 恐怕也不尽然。谁都是从这种苦难中走过来的,别人怎么就能抗得住呢, 针对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过来人有这样一句体会:“心态大于技巧,习惯大于知识。” 所以,只要看清了自己观念中的误区所在,将自己的心态慢慢调整过来就是了。最起码,仅仅跳槽不能解决问题。 新人潜规则之四:可以打杂,但要看是为谁 蘑菇是可以做的~但将来是长成灵芝、家常菜~还是毒蘑菇~则既取决于环境条件~也离不开自己的修炼。 给皇上打杂的事~抢破脑袋也有人干,而若只是给土财主打杂~那就多半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新人的郁闷之最,莫过于无人关注。 相信你并不怕吃苦,尽管谁都不情愿为吃苦而吃苦,但年轻人留着一腔子热血反正没处用,只要吃苦能换来美好每天,大家 多半还是愿意付出的。 你大概也不怕竞争,尽管不一定有把握,但多年读书不就一直是在竞争吗,所以也还算习惯,反正只要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是做难题还是背课文,你就来呗。 但让你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处境中,竟没人多看你一眼,好像完全把你当成了可有可无的灰尘。 分给你干的那点活,用你的小学文化就能胜任。而无数学历不如你的人,却成天在眼前趾高气扬的走来走去。更不用说从你的外地同学那里不断传来的新奇消息,愈发显得你眼下简直活成了行尸走肉。 难道这样公平吗,难道这样正常吗, 是的,这样很公平,这样也很正常。 没有, 听说过“蘑菇定律” 一坨蘑菇的养植生长过程,往往就是被置于阴暗角落里,再浇上一勺大粪,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这种“蘑菇式管理”,就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典型管理心态:把你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你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如此下来,若你还能脱颖而出,那才是最真实的人才。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绝不是什么坏事。尤其在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做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 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 而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这里我们尤其想说的是,做蘑菇的过程,并非自己抱定了自生自灭的主意,那还不如说是混吃等死。 没人关注你是正常的,但你不能自己都不关注自己。 蘑菇是可以做的,但将来是长成灵芝、家常菜,还是毒蘑菇,则既取决于环境条件,也离不开自己的修炼。 案例9:发现自己居然终日都在打杂 小王在进入职场前~不免对未来充满憧憬。刚来到单位时~对工作环境的感觉也不是多么难以承受~毕竟不可求全责备的心理准备还是有的。 但一年过后~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他发现自己在这段时间里虽前后做过不少岗位~却似乎从没起到过什么重要的作用~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并未得到明显的提升。要说是入职初期的实践锻炼吧~这锻炼中也该有些技能含量啊~而眼下的现实却是自己都感受不到什么工作的难度~同时也 得不到他人的正面评价,哪怕是批评呢~起码也能让自己知道工作的改进方向,。 如此想来想去~他恍然大悟了:自己这分明是在打杂呀。照这么下去~将来还有什么个人竞争力可言,目前该怎样考虑发展自己呢, 评析: 打杂,不是个好词。尽管,对某些你非常喜欢乃至迷恋的事情,你也会愿意为之打杂,甚至免费都无所谓。但那大概更类似于追星举动,而毕竟不同于职场行为。 在职场上,谁都愿意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即便是为别人做配角,也最好能不断学到新的东西,以逐步提升自己。这是现代员工中比较普遍的心态,与传统的“螺丝钉文化”有着迥异的差别。 能意识到自己在打杂,接下来便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怨天尤人,认为领导不重视自己,运气不好撞到了这么个烂单位的门下,早年的远大理想还如何实现, 于是便为自己的大材小用而终日无精打采,或放眼四顾,考虑跳槽的可能,对面前的工作自然没了用心做好的兴趣——正所谓“不值得做的工作也就不值得做好”。 如此下去,倘若领导看不下去,说你两句,便更加无法容忍——“就这样的破工作还要百般刁难我”~终于把心态彻底搞 坏。 也许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许多人都会认为上述做法不可取。但在现实中,此种表现却无疑是最多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新人,他们由于对工作环境的不满,而在一段时间内不断跳槽。但由于没能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实现持续发展,频繁更换工作使他们毫无专业竞争力可言,最终便难免使自己陷入失业困境。 因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对于 简历 个人简历下载免费下载简历模版总经理简历下载资料员简历下载资料员简历下载 复杂的求职者,他们通常会比较谨慎的,你的经历越丰富,给别人的感觉反而会越不踏实、不稳定。 人家这样看你,是不是不厚道呢,其实很正常。从常识上讲,每个人进入一个领域工作,从一片空白到完全掌握,再到游刃有余,至少需要两至三年时间。如果一个求职者每次的工作经历都只有一年左右,他的能力就很值得怀疑,用人单位甚至还会对你的品德有看法。 新手诫贪,老手诫畏。 另一种选择,则是将理性分析进行到底。 ,必须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这面对眼前的“发展瓶颈” 种打杂是否属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二是如何从打杂中也能锤炼出自己的专业竞争力, 前一问题比较微妙,涉及到小王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很难一概而论。简单讲,主要看单位有没有发展前景,和他的所在职 位有没有上升空间。其中单位的发展前景是主要的,有时候,即便你的职位很琐碎,工作内容上也没有高附加值的部分,但只要你给别人留下了扎实能干的印象,单位有了别的发展机会,也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但若是一个日薄西山的单位,那你就前景堪忧了,恐怕闷头干上许久之后,仍难免需要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所以说,打杂也要看是为谁。给皇上打杂的事,抢破脑袋也有人干;而若只是给土财主打杂,那就多半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励志”的范畴。对此不多后一问题就好说了,因为这属于“ 展开,只谈一点,那就是:打杂,最起码是从细微的地方,对某些系统工作加以感性体验。 独当一面固然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发号施令更足以营造出一定的成就感,但倘若自己的经历中,没有对许多基础工作的亲身感受,那么自由度越大,也往往会酿造出难以估量的现实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目前在许多企业里,其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往往并未在业务一线摔打过,而只是出于所学专业、文笔能力、公关技巧、乃至私人关系等方面考虑而入职的。结果他们所设计出的营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便往往被一线业务人员所非议,平日的市场管理也多半只是浮在表面上。那么,他们的这种白领职位、管控职责,就显得多么有意思吗,真能有效体现出他们的个人价值吗, 故此,在最基层的地方做些打杂工作,至少对长远来说是有必要的。关键就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打杂者,把“打杂”变 成成“打专”,直至成为一名“扫地神僧”。 这自然也最难的地方,即通过日常繁忙或繁琐的业务工作,还能实现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单位里肯定没有老师在成天追着教你,如果你不能通过勤奋的领悟,自己教会自己,那就真的没多少人能帮你了。 最起码,打杂要多长点眼色,有些活可以抢着干,有些则需要悠着干,甚至少干,不干。 职场上的工作分为四种: 第一种:面子活,也可以称之为形象工程。这是那种只需付出极少的劳动和最小的代价,就能够让包括老板主管在内的大家都感到满意的工作。但这种工作一般都是主管亲历亲为,或者交给听话的亲信来做,一般不会落到新人头上。 第二种:日常工作。这些活可作可不作,拖下去也没关系,干好了也没用处,但是工作量大,琐碎繁重,没完没了,新人们主要是用来做这些工作。而这种无意义的工作做得再多,也不会为新人自己带来丝毫益处,甚至可能做得越多,错误越多。 第三种:垃圾工作。这种工作处处存在,如对付难缠的客户,把坏消息报告给老板,提出老板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通常情形下大家都回避这些垃圾工作,但如果事情迫到头上来了,一定要有人做的话,那就只能是新人来做。因为新人没有头脑,分辨不出何为垃圾,而且新人也有听话的习惯,会很自然就把垃圾工作接下来,最终便导致自己也成了垃圾员工。 第四种:陷阱工作。这种工作的坏处比垃圾工作还要可怕,无论你有多么大的本事,一旦让这种工作缠上,铁定会死得很难看。这些工作包括:前任留下的烂摊子,专横的老板下达给部门的无法完成的任务,等等。如何躲开这类工作,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总之,不要去做——最起码是不要主动提出去做——那种短期内看不到成果或者说成果是宏观的或虚拟的工作,否则你挨批评时将百口莫辩~ 以上言论肯定为老板和主管们所不喜欢,他们当然希望一有工作就会令员工们争抢个奋不顾身。但你若注意一下便会发现,在号召大家勇挑重担的同时,一定有些聪明人,早就为自己铺好了走向捷径的道路。他们会很无奈的说,本来我也想跟大家一起干,但没办法,那边还有一大堆事也等着我呢。 此刻,请你务必向他们投去感激的目光,因为,他们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案例10:活太累,也没意思,还干不干呢, 褚自进入公司起~就一直跟在项目小组里~做些既忙碌又小 费脑筋的工作。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凡有项目便必然进度很紧~就不说什么加不加班了~反正白天黑夜连轴转都是常事。 而目前的雇员们也都很现实~背地谈起来~多半都是赤裸裸 的金钱话题。随便一算~就能得出被老板剥削走了多少“剩余价值”~摆在眼前一看简直骇人听闻。于是便常有同事离职。 而在这种领域中出走的人~多少总有些携带技术叛逃的嫌疑~遂导致老板越发用一种审贼似的目光盯着这帮下属~想想真没意思。 让小褚打不起精神的更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工作看起来也没什么远大的发展空间。基层企业里的所谓技术工作~其实也就是些糊弄外行的东西~放在真正专业的领域里~实在谈不到有什么价值~那么自己也就跟个技术工人差不多了, 照这么一想~在技术水准和挣钱吃饭方面~自己岂不等于什么都没赚到, 评析: 小褚的烦恼里,有这样三件事值得探讨,一是如何看待所谓的剥削,二是如何看待做普通的技术工作,三是如何在疲惫的日常工作中提升自己。 关于剥削的话题肯定太大,且历来都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拿来作为分析对象,似乎还有替“剥削阶级”辩护的嫌疑。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谈点生活中的一般道理。 用最简单的话说,无论做老板还是员工,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家最好能各自确认不同的角色定位,总体上才好达到动态的稳定。而最无意义的心态则是——对 自己做的事不喜欢,别人的事又干不来,尽管干不来却又不平衡,最终便成了既看不起自己又看不起别人。 可能会有人讲:为了社会稳定,就一定要让他剥削我吗, 听上去是挺气人的。不过事情要这么看,世上有一条永恒的真理是:利益与风险成正比。在普遍意义上,老板的风险比员工要大得多。你丢一份工作,损失的只是几个月工资;他丢一个企业,损失的可能是半生积累。只是由于老板们在人数上绝对属于少数,他们的抱怨声很难被公众们听到罢了。 当然,你见到的老板形象,可能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所以你看他成天无非只是动动口,钱就上门来了,哪有什么风险。但那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是在收获自己当初的投资回报。你如果有一定社会阅历的话,应该能透过他今日的成功表象,看到他背后一路山高水远的仆仆风尘。 如果你实在还是想不太通,那也没办法。对此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是:将来你自己也当个老板试试,到那会儿你就能明白其中的滋味了。 再谈关于做普通技术工作的话题。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技术工人价值的认识,按说已不必再需要刻意强调了。不过在小褚这种受过大学教育的脑袋瓜里,暂时还很难把自己的本科文凭与技术工人划等号,也可以理解。那么,就不妨换个叫法,不把自己当成技术工人,而是专业技术人员,如此是否就该心气平和一些了呢, 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某项技术工作,不该单以自己的兴趣程度来做定论。比较现实的衡量标准是:你做这项工作,如果比做别的工作更容易获得安身立命的回报,那么你就该算是适合这项工作。否则,你倒是乐意成天踢球唱歌,但会有人随时为你买单吗, 至于提升自己的问题,鉴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以及个人气质的差异,靠一项工作能把自己提升到什么样子,自然不好说。但有一定是可以确定的,就是隔行不隔理,能工巧匠通常都可以触类旁通。成为通才的前提,往往需要先成为某个门类中的专才。 这倒值得小褚好好琢磨一下:自己在眼下的这种专业领域里,可以有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呢,譬如,先技术人员,再部门主管,再分管副总,乃至独立创业(中间当然包括种种对人际关系、市场规律、管理技能„„的摸索),难道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吗, 不妨来点想入非非。 新人潜规则之五:不管对错,一定要站到主流阵营的一边 在单位里遇到对立的双方~先想谁对谁错~便无异于小孩看电影时总要问谁是好人坏人。 你在这种时候需要做的~就只是看谁是主流~而不是张扬你 的所谓正义胸怀。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在回忆中说:文革让他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事实上,父母的遭遇,对任正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当他看着忠实于事业和党的父母,仅仅因为家庭出身,便始终不能为社会主流所接受,即使比别人多做几倍的工作也无济于事,当风暴来临也是第一个受难者的时候,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要为社会主流所认可,否则注定一事无成。 1976年之前,无论任正非工作多么努力,多么出色,荣誉都与他无缘;而1976年后他的际遇却一下从地下到天上,为什么,仅仅是主流潮向变了。 主流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强大,几乎没有个人可以抗拒得了。善良的人们往往会说“历史最终会是公正的”,但不要忘记,“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永远折射着当代的主流意见。更何况,能被历史所记载所书写的人物与事迹,毕竟只占少数。 人在职场,乃至于人在社会,同样需要记住,无论你如何定位自已,也无论你设定了怎样的目标,只要你希望有所成就,就一定要为主流所认同和接受。 对此有人可能会说,我当然在多数时候也认同主流的东西往 往是对的,但要是它确实不对呢,难道我也要违反良知,去认同它们吗, 这问题提的好像很深刻,其实也不妨认为很幼稚。 首先,什么是对,有绝对的标准吗, 好人不好做,因为你往往不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 尤其在一个单位内部,多种势力间的利益纠葛往往复杂透顶,莫可名状,哪是用简单的对错所能描述的。站在他们各自立场上讲,他们便都是对的;换到另一帮人的立场来看,便又都成错的了。 所以,一个新人在单位里遇到对立的双方,若先去想谁对谁错,便无异于小孩看电影时总要问谁是好人坏人。 你在这种时候需要做的,就只是看谁是主流,而不是张扬你的正义胸怀。 即便存在有关的标准,能很容易看清楚谁的主张是对的,那你也很难保证,自己做出什么选择才绝对正确。不相信吗, 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铁轨上玩,而那个地方有两条铁轨,一条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了停用的铁轨,其他小朋友全部蹲在扔使用的铁轨上玩。 很不巧,火车来了。 而当时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并且来不及通知那群小朋友们撤离了,那么,你此时会用切换器把火车转向哪条铁轨呢, 你会让火车驶向孩子最多的那条铁轨吗, 尽管从规则上讲,你这样做是对的。但我想,你不会,原因不言自明。 你只有选择把火车引向停用的铁轨,因为这样可以拯救大多数的小朋友。 但问题出现了,你选择了多救一些小孩,就意味着必然牺牲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玩的小孩。但那个孩子却是正确的,你明白吗, 你怎么能让一个做出了正确选择的人,去为了大多数人的无知而牺牲呢,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你只能这样。 尽管,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在事后不停的忏悔,每年到那个孩子的墓地前献上鲜花。但这应该是那个孩子所希望的结果吗, 在我国的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几乎可以说,全国人民都在犯着莫大的错误。难道他们全都不辨黑白吗, 他们中一定有为数不少的人,完全明白事情的真正是非。但他们别无选择,惟有同主流保持一致。 “身安而国家可保,岂特厚于己哉。”这是范仲淹晚年时对友人说的话。这话的意思是,与国同忧,就不要专尚名节,因个人意气误了国家大事。 他是在回顾了自己以前的作为之后,才终于得出了这个看似 圆滑的结论。 是的,自己都不能保全的人,还怎么谈得到为国家出力~ 案例11:该不该放她一马, 小杨来到一个新部门后~遇到了这么件事。一个女员工失踪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又回来了。部门要对其处分~开大会要大家表态。 结果女员工哭得梨花带雨~找了很多借口解释说~是由于什么什么原因才没有与单位联系的,其实是偷空干私活去了,。部门里便分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处罚~一派主张算了。 小杨听到后来~不免动了些恻隐之心~加上觉得既然也有人主张免予处罚~就说明问题的性质不算严重~自己何不站在做好人的一边, 于是在主管征求到他的意见时~便说~这女同事也没给单位带来损失~何况有些事可以算是她的个人隐私~那就不处罚了吧。 结果~小杨给领导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年轻人怎么一点是非观念都没有,老成世故。 评析: 这件事的基本事实很清楚,就是女员工违反了单位考勤制度。 至于她为何没有请假的细节等问题,只能作为是否从轻发落的参考,而绝不是要不要处罚的依据。不管什么理由,外出多日 不请假,都是付出代价的,否则还怎么给其他规规矩矩上班的人一个交代, 小杨说女员工没有给单位带来损失,实际恰恰相反,且不说她是否另有动用公司资源的嫌疑,最起码,她也是在单位还支付其工资的前提下去干私活的,当然是给单位带来损失。领导说小杨是非不分,也是指的这点。 其实上面两点还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的更关键之处在于,部门领导首先就已经说明了基本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头儿已经给事件定性了~ 这就是主流,明白吗,证据既确凿,领导又已有了倾向,你还多余废什么话, 新人除了爱滥施好心肠之外,另外易犯的一个毛病是,不甘心平庸的随大流,而喜欢别开生面,提出点自己的个性想法。在很多公司的会议上,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板定出了调子之后,与会者毫无异议,只是一片附和声。而这种时候,一个新人便很可能会开动脑筋,提出自己不同凡响的意见。这个傻瓜其实不明白,难道只有你最聪明吗, 小杨遇到的情况也很相似,眼前的会议倾向尽管不是一面倒,但领导的意图应该还是清楚的。至于部门中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只能说明该女员工背景复杂,即便到了此种境地,仍有人替她出头讲话。 此时,你小杨作为一个新人,有必要去趟这浑水吗, 案例12:怪才的悲惨命运 小王初入职场时~便以其博学、敏捷和异于同事的奇思妙论闻名公司上下~企业内刊在介绍新人时~还赠送了“怪才”之名给他。 起先他很高兴~新进同事只有他这么有名气~只有他每说一句话都被人追捧~他的才华如此出众又如此被大伙所重视~所以他越发竭力创造惊人之言~做惊人之事。 但几年后~一起进企业的同事~甚至不少后进的同事都升上去了~他却还在原地打转。他不服气~自己明明什么都做得不错~哪方面条件都不必上去的同事差~凭什么, 其实道理很简单~他所在的企业~是一个风气比较保守~做 怪事讲究按部就班的公司。小王已经被企业的主流舆论定位为“才”~而他的这种才能在老板和大众眼里却只能搞笑~没有实际价值~有时甚至还有点违反企业文化要求。如此一来~他就已是企业的异类无疑。 公司不需要游侠异人~公司要的是遵循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和潜规则的好员工。当老板考虑提拨员工时~这一类怪才是根本不被考虑的。在人力资源部的考评中~小王永远也不会得到“优秀”的评价~虽然“优秀”二字也只是个表面好看而已。但如果小王这类人都上位了~那不岂代表着公司信奉的文化和游戏规则都变了吗,老板还如何可以管得住一大帮其他人,如果小王这类人都算“优 秀”~那岂不说明今后公司里越怪越好~天下大乱才算大治吗,所以就算小王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比现在更强一些~在这个企业中~他多半也只有等着慢慢变老。 更糟糕的是~小王在企业中已经变成异类的代名词~许多不合公司文化的话经反复流传之后~都会被说成是他的最新创造~就象韩乔生那样~一旦群众认定你是个嘴比脑子快的体育主持人~那么该类型的话就一定是你说的。 事到如今~小王悔之晚矣。如果他早几年进的是一家讲求创意、氛围轻松甚至搞怪的企业~说不定现在他都做到总监了。而现在~连才进公司三天没见过面的新员工~在知道总裁大名之余都知道他的大名。不少人还故意经常逗他发表搞怪言论~试图从他嘴里听到大伙平时只敢想不敢说的经典语录~发泄一下隐藏在心里的不满、郁闷。 评析: 就象早些年一提国民党,后面必加个“反动派”一样,这样的主流舆论定位是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 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但职场不是让你来耍酷的。 许多人也许倾向于认为,一个人要显山显水出人头地,与众不同非常重要,创新是与众不同的最好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首先你得为主流所认可并接纳,否则,创新在职场上,在人际关 系上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说得难听一点,这个世界,谁真的能比谁聪明多少吗,那些貌似不如你才思敏捷的人,其实不过是把脑子用在别处了而已。 所谓的创新和显示自己,其实很象这样一些人的这种作派:刚进新单位,看见别人用电脑,便跑过去指指点点,什么版本太旧了,我帮你升级之类;看见别人在讲什么计划,便觉得别人不懂最新理论,也要跑过去插嘴,把自己从书本上得来那一点词藻搬弄一番。这些做法也许出于好意,也许出于希望得到重视,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先看别人习不习惯,接不接受。 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传说中的站队问题。不一定非要冲哪个人而站到哪一边,但一定要冲着一种主流文化来确定自己的定位。 比站好队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靠山。 这话说出来似乎令人不齿,有人甚至可能会斥之为腐朽荒唐的观念。瞧我们职场上都是多文明的人,放眼望去,哪有什么帮派山头地盘之类的东西~ 就信了这话吧,否则多影响你的美好心情。 但恐怕直到你莫名其妙倒了霉,甚至丢了工作的那一天,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犯了忌。 即便在西方国家,凡能当选最高行政官者,几乎都会有政党背景。没有政党后援,个人再大的能力,再高尚的人格,面对复 杂的政治竞争也会一败涂地。 然而是不是加入党派越多,从政胜算越大呢, 当然不是。再高明的杂技演员,也不能同时走两根钢丝。政治人物同样有一个选择自己那根钢丝的问题。政坛上,一个在两个对立党派之间换来换去的人,政治寿命最短。 职场中当然也有政治,一样会有派别。不过在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情况往往是,没有明显的派别,甚至没有明显的小圈子,有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甚至只是传闻。 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的都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勤劳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服从组织安排的人,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而且平心而论,世上又有几个人愿意或者喜欢不停地搞斗争呢,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因此,身在职场,除了搞明白你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还必须搞明白企业里有几棵大树。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你却不可能同时在几棵大树底下乘凉,因为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们之间会有利益冲突或关系不和。 而你则一定遭遇到这种情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管同时吩咐你做不同的事情,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主管同时吩咐你做一件事,但他们要求你遵循的方案或程序迥然不同。 这种时候,你该首先听从哪个主管的指令呢, 通常的答案会是,首先选择职位更高的,其次选择直接主管。可是你忘了,当你撇开主管而直接为更高领导者做事的话,你的主管会怎么想,你往后还怎么面对他这个“现管”。 若你做出的相反的选择,你又该明白,让一个更高级别的人对你产生了不听话的印象,今后你还打算往上混吗, 故此,你必须选择,投向谁,放弃谁。此时你最悲惨的结果是,放弃了一方,却没能在另一方那里赢得足够的评分。 若不是这样,那很好,希望你今后好运。 有了一棵好的“大树”,当然可以让人成长得更快,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能免于沦为牺牲品。大凡权力斗争,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没背景的。并不是他得罪了谁,而是这样的人符合替罪羊的首要条件。牺牲他一个,紧张局势会有所缓和,且不会给双方带来任何后患。 有人可能会说:“我一个小人物,搞不清谁是老大也无所谓吧,反正斗争一时半会也斗争不到我头上。” 但千万不要自得,没斗争到你头上,那是你级别不够,大哥们分地盘几时会问一个小弟的意见,而一旦需要牺牲你时,你扪心自问,又能有多大的挣扎力度, 第二是跟随“大树”共同前进。不要相信世面上那些名人自传,象什么前台接待做到总监呀,勤杂工做到总经理呀,技术员 做到老总呀,等等。我们当然并不否认这些人的能力或许很强,业务也很出色,但他们真的都是靠个人奋斗吗,实际情况,多半必然是:既想进步,又有人带,这才更真实。 第三就是少走弯路。现实中有许多靠招牌便能获取捷径的例子,譬如名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就有先天的优势,对此不少非名校毕业生不服气,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不比名校生差,而且的确有不少非名校生通过种种努力,在人生的发展上优于名校生。但在社会普遍观念中,名校的地位就是不可动摇,谁都得承认,社会的这种所谓偏见自有其合理之处。 同样,反正是提拔一个人,干嘛不提那个有人推荐的,这样的人尽管有其很明确的后台,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让人放心,“反正他乱不到哪儿去,有事找他背后那个人算账去”,结果你反而成了令上司放心的人。 至于在跟靠山的结盟方面,倒不见得一定要沾亲带故,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反倒会有另外的麻烦。而稍有阅历的人都知道,不同的人在社会上混到最后,发挥主要作用的往往还是其个人素养,而不是那些家世背景方面的东西。谁不愿成为慧眼识才的伯乐呢, 所以要相信,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就一定会有人赏识你,并成为你的引路人。当然前提是:你要成为我的人。 有句话说,人要有份量感,也要有分寸感。份量感会让人感到你有力量,分寸感则使人觉得你有运用力量的艺术。在寻找靠 山方面,这两样东西也都是必要的。 案例13:靠山不是这么个找法 小庄来到单位后不久~了解到有位副总是自己的校友~而且还是同乡。 他不禁有些庆幸~后来便找机会跟这位副总聊了几句。副总的反应尽管不是太热烈~但也很亲切的问了他一些母校及老家的情况。 平日各自都忙工作~倒也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不过小庄跟副总的这层关系却已无人不知~有时竟有人会找他商量~能否走一下那位副总的私人路线办点事。小庄当然很无奈的拒绝了~但心里还是有意无意的感到~自己跟副总确是比别人更近些~一直没麻烦他只是因为时机还没到而已。 后来的一次工作检查中~小庄出了点问题~主持这次检查的就是那位副总。但让小庄想不到的是~公司竟对他进行了完全公事公办的处分。 沮丧之余~小庄似乎也从别人的神色里看出了另一种幸灾乐祸似的表情。他真有双重悲凉之感。而且~尤其让他想不通的是~这位校友兼老乡对自己怎么会半点情面都不留呢, 评析: 急于寻找靠山,同急于表现一样,都属于职场中极为幼稚的 行为。而自以为找到了靠山之后,还要有意无意的让别人知道,就更是蠢得不可救药。 试想,当你向周围同事传递出一个信号:“我是某副总的人。”各类角色会有怎样的反应, 一般同事会想:想不到他还有这手啊,以后可得注意跟他保持一定距离,别让他没事跟上面汇报点什么。 别有用心的同事则会想:哎,以后可以利用他这层关系办点事啊。 主管想的却是:哼,年纪轻轻的就学这一套,这分明是给我出难题嘛,让我处处都要想到副总的面子是不是,好嘞,你敢跟我叫板,那就看我能不能让你哑巴吃黄连。 很可能连老板都知道了,于是便想道:嗯,可不能在公司里形成这样一种拉帮结派的风气,找机会我把他调开算了。 最后是那个莫名其妙成了你“靠山”的副总,他多半会有种做了冤大头的感觉。心下不禁要忿忿然的想:好啊,这么以来,从此我是不是只能给这小子尽义务了,跟他走得近一点的影响自不必说,就是批评他几句,恐怕都会让人觉得,是在通过貌似严格的要求而刻意的培养他。那好吧,为了证明我跟他没瓜葛,看我治他回恨的。 结果天遂人愿,还真让小庄撞到副总的枪口上了。啊,小朋友,对不起了,这样对咱们俩人都好。 由此可见,跟有关领导的关系固然有搞好的必要,但前提是 你要有自己的特色,活干得漂亮,让谁跟你联系到一起都不会觉得丢脸。这一点颇值得许多人引以为戒,因为现在具备“找靠山”意识的新人正越来越多,但若将过多精力投放在这方面,而本职工作却干得稀松平常,则明显也会得不偿失。 职场的本质是个利益共同体,即便你跟领导再铁,他会为了你一个人而犯众怒吗,何况领导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你都成这位副总的人了,那别的人还怎么领导你, 做人做事的功夫不到位,为人处事的时候就会串味。 犯这种错误的人,实际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靠山关系,实际要建立在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络之间。否则,你倒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别人能做自己的靠山,而人家又是何苦呢,嫌眼前的麻烦还不够多吗, 同样道理,即便某人是某高管的什么亲戚,让后者最担心的,其实也是这小子会不会老打着自己旗号在外面坏了自己的名声。 新人潜规则之六:单位的树枝上,条条都带刺 无心可以成为让人原谅的理由吗,你又不是小孩子了。 从社会角度讲~童言无忌绝不是优点。即便所谓的秉笔直书~ 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诸多特定策略。 你可以把你所在的单位看成一棵大树,并想象这棵树根深叶茂、欣欣向荣之类的,这都很正常。只要环境适宜,任何树木都能一直生长下去。 只是别忘了一点,这棵树的每根枝条上,都生着密密的刺,稍不留神,就会扎你一下,而你还没法说人家什么。因为很可能,你都找不到可以埋怨的对象。 只能怪自己不懂规矩。 这里是个舞台,每句台词都需斟酌掂量。如果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迟早会倒霉。如果你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你马上就会倒霉。 这里是个赛场,1:0就决定成败,所以足球最象人生。 这里是个市场,虚虚实实,没有花样行不通,但你若是存心搞花样,又会谁都不理你。 在这里,除了面对所有人都要小心翼翼之外,还要注意的是,你甚至不要一下子展示过多才能,否则你为公司提供的许多特殊及额外的贡献,都将被视为理所当然,并且它们将影响你的本职工作,成为你受到攻击的借口。 你可以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否则,对有关后果也不妨畅想一番。 总之,职场中红灯闪闪,公司里雷区遍布,员工切记要洁身自好,不可轻入危险区。 在我听到的一些关于民营公司的传说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那里都比较介意员工的一些小节,哪怕你觉得很无聊,但人家不那么认为。 曾有个跳过若干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告诉我说,他当初在一个小公司时,有天对出纳叫了一声孙姐,竟导致那女人到老板那里告他。 这太匪夷所思了,简直是我听到的最离奇的段子。 “你没得罪过她吧,”我问。 “没有,何况就算得罪过,叫她声姐,也不构成侵害呀。”他说。 “那她告你什么呢,” “她说,我一开始根本没这么礼貌,是因为她发给我工资了,我才这么叫她的,所以可见我多么势利。” “天哪。”我们一起仰天长叹。 案例14:听者有意,所以要杜绝有口无心 小窦工作以来~份内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交上去的报告让高层领导都对他很有好感~认为确属人才难得。 不过身边的人却对他有些微辞~对他进行最直接管理的上司~更是觉得他身上不成熟的地方太多。主要就是平日讲起话来不像 写文章那么慎重~嘴比脑子快~随口乱说~结果时常弄得别人不舒服~自己还不明就里~事后面对别人的白眼时~往往感到很无辜。 比如有一次在餐厅吃饭~旁边另有一桌人在热热闹闹的碰杯~小窦便无奈的摇摇头~笑笑说:“一看就是内地小县城里来的。” 却见同桌的人没几个跟着笑。 其实不用仔细想也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都来自下面的小县城~甚至还是小县城下面的小村庄呢。 还有一次~看到报上登着人才市场里大学生求职的拥挤场面~众人皆唏嘘不已。小窦又说了~“其实这些人当中吧~有很多根本就是来自偏远省份那些不知名的三流大学~跑来凑凑热闹的。” 顿时同事中的好几位又不高兴了。他们当初的学校就是既偏远也不知名~甚至还有大专生呢。 更有一次~有位年轻女同事穿了件新衣服~正很开心的在别人的谈论声中展示~小窦又凑上去来了一句~“真是时尚靓丽~都可以跟电影上的陈白露媲美了。” 结果女同事直接就瞪他一眼~“你才陈白露呢:” 现场随即不欢而散。 评析: 小窦讲那些话时肯定是无心的,但无心可以成为让人原谅的 理由吗,你又不是小孩子了。 “童言”可以无忌,因为儿童本身就还要靠别人照料。而你已是“成言”,应该自己照料自己了,所以就不能再一直无忌下去。 作为纷纭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我们更应“每日三省吾身”。 从社会角度讲,童言无忌绝不是优点。即便所谓的秉笔直书,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诸多特定策略。 其实不单在工作场所,甚至在学校读书时,就该注意到讲话如何得体的问题。但很可惜,许多在校生对此都感到无所谓。他们的想法大约是,反正同学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一毕业就各奔东西了,即便给别人留点坏印象,将来也谁都见不到谁,没关系。 结果,这种看似自在的校园气氛便形成了一种纵容,让好多人把有口无心的坏毛病一直带到了社会上。 小窦讲那些话时肯定没有恶意,但你的话都是讲给别人听的,又怎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乃至自尊呢, 这么简单的小道理,却是几乎所有人都不能始终恪守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谁都有过失言的时候,也都尝受过因此带来的苦果,譬如同事的不合作乃至刁难,上司的成见乃至刻意压制等等。 当这种苦果降临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还真不能全怪人家,不是吗, 一个人事情做得再好,只要你人做得不好,你也就完了。 案例15:慎重转达别人的话 小范在公司的办公室工作。这天有客户来洽谈业务~牵涉到的部门有技术、生产、销售等好几个~都由小范牵头逐一落实完毕。 到了晚上该请客户吃饭的时候了~需要有人陪着~按惯例这几个部门的领导都可以一起出席。小范便先给技术部李经理打招呼~李经理却推托说~让王经理他们陪着去就行了~我就不用去了。 小范接着又跟生产部王经理联系~王经理本能的也要推托一下~小范便为难的说~“你还是去吧~李经理说了~你要去他就不用去了。” 王经理不由一楞~嗯,什么叫我去他就不用去了,难道就我差这一顿饭吗,于是便以很坚决的态度加以推辞~我确实有事~真的不能去~反正也不是我一个部门的客户。 后来还是销售部的刘经理出面打圆场~把李王两位一同拉了过去~才算让事情有了个了解。 但小范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发愣了好一会。 评析: 别人讲出的一句话,在他的口头上可以那么说,你却不见得 可以完全照原话转达。 因为即便你转达过去的每个字都没错,仍可能没将原来的讲话者所希望表达的心情、气氛如实复制下来。 所以,凡是当我们转达别人的所谓“原话”时,其实都带有了自己理解的成份。这种理解若是正确的,便足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转达的效果更加理想。反之,却可能会导致横生枝节的烦恼。 自古来人们总要求那些跑腿办事人员要机灵,说白了也就是要求他们必须会用脑子去说话办事,而不仅是象应声虫一样照原样学话,连内在关系都搞不明白。 在现实工作中,还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中层干部,在领会了上级的意图后,可以根据自己部门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变通,然后传达到本部门,便能使该意图得以准确顺利的贯彻。 但也有的干部,只会拿一份文件或会议记录,回到部门里原封不动的念一遍,然后便宣布,“这是上级的指示,大家照办行动吧。”结果便往往搞得怨声载道,人人都埋怨上层领导不了解民意,瞎指挥乱管理,这活没法干了。回头这样的干部还能把这些意见再反映到上面去,向领导要答案。结果造成全局工作的被动,他还很无辜的样子,感到自己全是在进行如实的上传下达,是在做老实人。 现实中的后一种人不但数量多多,而且还能几十年下来,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是最令人遗憾 的。 案例16:做新人的,勤快点有错吗, 小汤与小滕都是公司的新人。小汤来自一所二流学校~小滕则来自一所名校。 刚开始~小滕处处透着一股聪明劲~很吸引领导的注意。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他的一个毛病~太懒~一碰到烦琐且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打不起精神~谁都能按时完成的小事~到他那里也难于上青天~结果领导就不时要敲打他一下。这样没过多久~他竟以不适应工作环境为由辞职了。 小汤则完全相反~平日勤快极了~无论谁招呼他帮忙~他都是随叫随到。群众对他的评价当然不会差。 但问题是~由于他所在的部门是新成立的~事情不是很多~而其他部门的主管却常来找他做事~有的是通过他的主管借~有的更是私下里找到他~这就不免令他有些尴尬。他很担心这样会给自己的主管造成不好的印象~但又不知该怎么拒绝其他人的要求。 评析: 做为新人,勤快点肯定没错。所以,小滕的眼高手低无疑是一大忌,恐怕他即便换到了新的单位,也一样会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小汤看上去似乎倒霉了一点,其实他的问题有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一般说来,新人多做些不同类型的事,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客观上也有尽快熟悉环境的效果。尽管,那些使唤他的人有些可能很值得分析,现实中的单位里,的确有些不甚厚道的老人儿,因为新来的人好支使,就随意打发你干这干那。不过总体上,那些人恐怕多数还是看他比较单纯,希望跟他尝试着有一些愉快的合作(他们老人儿之间太知根知底,彼此都已经很失望了),所以他只要表现得不但勤快能干,而且心态健康,倒也可能快速建立起今后的人脉。 但由此所带来的无奈,还是在所难免。别人终归不能完全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最起码,你的其他同事就会有想法:你一个新来的,干嘛这么卖力,大家都会觉得心知肚明。 为了报答公司付给你的薪水吗,没人会相信。 但你这么努力,老板能看到吗, 恐怕暂时看不到。能看到只会是你的主管。 只是主管除了给你些口头的激励之外,其它什么都不会给你,因为新人卖力些是应该的。 但一旦哪一天,你稍有消极不卖力的表现,那便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就算你依旧能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依然会给同事们一个坏印象,觉得你当初的表现都是假的。 同时,倘若你总把很多时间用在助人为乐上面,你的主管还 会有会有别的想法。毕竟你在工作时间内,应该是属于归他调动的资源,所以,凡事都从他那儿过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那些私下找你的,你更要先推到主管那里,这样一是尊重了主管的决策权,二也是省得自己只顾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最终出力不讨好。 即便如此,小汤仍须再多注意一点,就是要能理解主管的心态。 要知道,假如你事到临头了才将问题一下子推到主管面前,他碍于面子,也断难一口回绝其他同僚的请求。结果就会让你见到这样一种局面:主管口头很同意,但脸色却很难看。 于是你心中一定会委屈莫名: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但问题的发生岂不还是跟你有关吗,谁让你丝毫不做处理,将将事情一下子推给主管呢, 所以,工作要做到前面,你最好事先就私下里问问主管的真实想法。 可以想见,他多半会希望,你将帮别人忙活的事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这是成熟老到的主管。 当然也可能有另一种痛快粗放的反应:“别理他们,咱们自己的事还干不完呢。”这倒也是实话实说的姿态。 总之在这种前提下,下次你就可以自己先找点小借口,适当控制来自其他主管的要求了。
本文档为【[文学]《十八法则》职场新人必须知道的18条 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6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2-19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