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

举报
开通vip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 问答之七十七领会 常言说,老师只能教人以法,而不能教人以巧。尤其是就修道的规范而言,老师所教的更是无法之法,是对无形之心神的规范。而对其实际精神的领悟及运用,那就更需修道者在长期的人静实践中去逐步的体验。这是由于,自己的心神是属于自己的,其动其静唯有自知,也唯有自己才有可能从内在因素去调整它,而外部因素也只能是一种必要的启迪手段而已。若只有外因的启迪,没有内因的回应,即使再好的外因启迪也不能起任何实际作用。所以,“穷理”虽然是必须的,而“尽性”同样是...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 问答之七十七领会 常言说,老师只能教人以法,而不能教人以巧。尤其是就修道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而言,老师所教的更是无法之法,是对无形之心神的规范。而对其实际精神的领悟及运用,那就更需修道者在长期的人静实践中去逐步的体验。这是由于,自己的心神是属于自己的,其动其静唯有自知,也唯有自己才有可能从内在因素去调整它,而外部因素也只能是一种必要的启迪手段而已。若只有外因的启迪,没有内因的回应,即使再好的外因启迪也不能起任何实际作用。所以,“穷理”虽然是必须的,而“尽性”同样是必须的。在穷理的条件下尽性,在尽性的过程中进一层的穷理,这样才能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升华,在逐步的升华中达到“以至于命”的效果。因此,“穷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与“尽性”的层次相辅相成而逐步深入。尽性层次的深浅,又决定着穷理层次的深浅;穷理层次的深浅,反过来又促进尽性层次的深浅。故曰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当自己能尽性到相应的层次时,就自能体验到金光外现的玄关开启境界。这玄关的开启虽是无形无声的,但却是千真万确的真实消息。就是这真实消息才形成了修道的真实消息。就是这真实消息才形成了修道的真实内涵。这真消息不仅存在于体内,同时也存在于体外,是内外场势沟通才呈现出了不内不外的真实消息,是在不思不辨中开启了无形无声的玄关。所以自己对这玄关的开启就既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着意分辨,还不能无所领悟,而是要知而不辨。若不辨亦不知,那就是落人了昏昧的顽空境;若知而即辨,那就又沦人了着相的弊端。只有知而不辨,才是既不着相又不落入顽空的中态境界。这中态境界就是心神的无极原貌,故称元神。元神既能玄同于无极的天道,也能感化自体牝阴领域的元精,从而达成真空妙有 的混一境界。这真空妙有就是真消息,就是老子所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老子这段精炼的话中,就包括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全部内容。所穷之理是恍惚之理,所尽之性是恍惚之性,从恍惚之性中呈现出了有象、有物、有情、有信的真消息,这真消息就是理顺自然顺序的总父亲。由于天道(总父亲)是恍惚而无极的,要想认识这总父亲的本来面貌,就需使自己的德性符合总父亲的恍惚无极,因此就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并在符合恍惚无极中直觉到总父亲的恍惚性中所存在的真消息。所以又说:“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这等境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叫“无极而太极”。也就是说,无极是与太极并存的,无为与无不为是共在的;宇宙间不仅有无极之本,还同时有太极的变化;无极以无为之性产生了太极的无不为之运化。无极为本,太极为用;无为为主,无不为为从。所以才有了本末互为一体的活宇宙,也有了形神兼备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效用的本,就称不上是本;没有服从者的主人,就称不上是主人。 由于修道的境界是浑然一体的,所以修道的文献也往往是浑然一体的。它并不像一般的文献那样讲究逻辑上的截然条理性,而是在浑一的整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它的任一章节中,尽管各有所侧重,但在各有侧重中又包含着混一的全息。也就是说,它的任何侧面的无极原貌,故称元神。元神既能玄同于无极的天道,也能感化自体牝阴领域的元精,从而达成真空妙有的混一境界。这真空妙有就是真消息,就是老子所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老子这段精炼的话中,就包括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全部内容。所穷之理是恍惚之理,所尽之性是恍惚之性,从恍惚之性中呈现出了有象、有物、有情、有信的真消息,这真消息就是理顺自然顺序的总父亲。由于天道(总父亲)是恍惚而无极的,要想认识这总父亲的本来面貌,就需使自己的德性符合总父亲的恍惚无极, 因此就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并在符合恍惚无极中直觉到总父亲的恍惚性中所存在的真消息。所以又说:“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这等境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叫“无极而太极”。也就是说,无极是与太极并存的,无为与无不为是共在的;宇宙间不仅有无极之本,还同时有太极的变化;无极以无为之性产生了太极的无不为之运化。无极为本,太极为用;无为为主,无不为为从。所以才有了本末互为一体的活宇宙,也有了形神兼备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效用的本,就称不上是本;没有服从者的主人,就称不上是主人。 由于修道的境界是浑然一体的,所以修道的文献也往往是浑然一体的。它并不像一般的文献那样讲究逻辑上的截然条理性,而是在浑一的整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它的任一章节中,尽管各有所侧重,但在各有侧重中又包含着混一的全息。也就是说,它的任何侧面的无极原貌,故称元神。元神既能玄同于无极的天道,也能感化自体牝阴领域的元精,从而达成真空妙有的混一境界。这真空妙有就是真消息,就是老子所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老子这段精炼的话中,就包括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全部内容。所穷之理是恍惚之理,所尽之性是恍惚之性,从恍惚之性中呈现出了有象、有物、有情、有信的真消息,这真消息就是理顺自然顺序的总父亲。由于天道(总父亲)是恍惚而无极的,要想认识这总父亲的本来面貌,就需使自己的德性符合总父亲的恍惚无极,因此就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并在符合恍惚无极中直觉到总父亲的恍惚性中所存在的真消息。所以又说:“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这等境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叫“无极而太极”。也就是说,无极是与太极并存的,无为与无不为是共在的;宇宙间不仅有无极之本,还同时有太极的变化;无极以无为之性产生了太极的无不为之运化。无极为本,太极为用;无为为主,无不为为从。所以才有了本末互为一体的活宇宙,也有了形神兼备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效用的本,就称不上是本;没有服从者的主人,就称不上是主人。 由于修道的境界是浑然一体的,所以修道的文献也往往是浑然一 体的。它并不像一般的文献那样讲究逻辑上的截然条理性,而是在浑一的整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它的任一章节中,尽管各有所侧重,但在各有侧重中又包含着混一的全息。也就是说,它的任何侧面都是为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那唯一的主旨,而不是各自为阵的、互不相关的独立单元。所以我们在阅读修道文献时,就要从它的彼此互见、似有重复的网络性内容中去领悟它那混一的整体,而不必苛求它表现为截然分明的条理性。混一的境界才是道境,截然分明的则是世态。 问答之七十八领会 心神的清静程度,就是元神的返朴归真程度;元神的归真程度,就决定了它所能直觉到的境界的真实程度。元神为本,直觉显用。要想成就出真正的直觉境界,就不能去追求直觉境界的呈现,而只能从培养元神的归真上下功夫。当然,这直觉并不是指对后天事物的直觉,而是对先天道境的直觉,即对自然规律那前定和谐本原的直觉。有的人一生中也会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偶然间对先天本原或多或少的有所直觉,但这直觉却是非常模糊不清的。模糊不清的直觉,往往又会导致对自己命运的前定原因的猜测,或对神灵的盲目迷信。也就是说,这种模糊的直觉导致了人们对幽冥中的神秘力量予以人格化的揣测或塑造。这无非是他们的直觉不真实不清晰所形成的必然结果。他们只能以自己的有为性情为模式,去构想本原的性。而修道者则能使这种直觉能力逐步地清晰起来,使其由偶然的模糊呈现转变为必然的靖晰呈现。所以他对先天道境的直觉就是洞见其本来面貌的直觉,因此他就能彻悟先天之道而不生发人格化的有为性情,只是无极的无为。这无极的无为态又是永恒不变的,它以其永恒的不变性产生并统御着万物变化及人的性情变化。但无论是万物的变化或是人的情感变化,都丝毫改变不了它那永恒不变的无极无为性。所以,修道者就不能以人格化的有为性情为模式去揣测天道,而只能使自己的有为性情去逐渐地顺从于天道无为的无极性,这样才能直觉到自己的元神才是天性。天性的无极场就是天神。由此可知,今日物理学界所称的“场”,就是古代道学所称的“神”。无极场为本原界的统一场,极化场为现象 界的电磁场或称物质。在人体,无极场为元神,极化场为识神或称情感。而情感又是由形体的极化变化所促成。所以,修道者既能以识神去同步追踪认识现象界的事物变化,也能以元神去玄同于本原而直觉到它的无极无为性,还能使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而觉悟到无极而太极的整体性。这也就是《易》所说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这就是最简易明了的宇宙图象。无极场为神,极化场为鬼,是神鬼相互构成了宇宙的变化。故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情状”。“神”者伸展的力量,“鬼”者聚归为“堍”的力量,一伸一聚,而成天地之运移。 问答之七十九领会 天道因其神而感召宇宙万物,人心因其神而灵应天道。故人天因其神而产生感应。但在常态下的人,虽日用其神而不知其所以神,故对其神就有诸多的揣测与假想。这无非是由于人的心神未能参同于天神而对其无所直觉的缘故。故<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就是说,人心与天心未能达成同一状态,而有了人神与天神的隔绝,所以人心就不能知道先天本原之道的真实信息。由于天与人的关系是造物与被造的关系,要想消除人心与天心的隔绝,就必须使人心趋同于天心,而不能让天心来趋就人心。因为天心之神是无极的中态,而人心之神则是失中的极化态,要想使人的心神状态趋同于天心的状态,就必须使人心安守于中态,因此就要“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中态的心神就是没有任何思维辨认活动的状态,所以又叫无为态, 即本节所称的昭昭灵灵的状态。 这昭昭灵灵的无为心神既是自己 元神的本来状态,也是天道之神 的本来状态。老子称这本来状态叫“我自然”,释迦牟尼称这本来 状态叫“如来”。当自己能洞见这 本来状态时,就会恍然觉悟到它 就是我与自然界的共同先天本原,原来这本原并没有任何人为的概念,更没有人心那样的变化着的情感。它光光净净,空空灵灵。空空中蕴涵着灵灵之妙有,光光中呈示着净净的效验。不空净的人心又何能亲证那妙有之效验?所以修道者是自静中观看,观看的是清静,故曰“空观”。若静中看有则神不空,不空 的心神则是俗念。只有静中观空才是空灵,只空不观则是顽空。空灵者即是元神,顽空者则是无神,不空者则是识神;元神者无为而无不为,无神者则归于死寂,识神者有为而追逐于末终无所为。修道者既不是修识神的机动灵活性,也不是修元神的死寂空亡性,而是修元神的空灵性。但这空灵性是需要日积月累逐步升华修就的,而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不要试图一口吃成个胖子,要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本文档为【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_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3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