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举报
开通vip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 结构优化和调整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广东经济在保持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已开始由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以往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支持的粗放型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产业层次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的产业结构矛盾日趋显性化。广东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当前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外部振荡,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 结构优化和调整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广东经济在保持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已开始由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以往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支持的粗放型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产业层次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的产业结构矛盾日趋显性化。广东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当前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外部振荡,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然而,危机之中蕴含机遇,挑战既是压力更是动力。面对新的环境与挑战,广东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更加突出促进产业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占领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 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跨入新阶段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广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抢抓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自主技术上、重化工业在规模优势上、传统产业在知名品牌上、服务业在加工制造两头延伸上取得了新突破,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但另一方面,广东产业要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还有相当距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面临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以下我们从“经济带动效应”、“社会带动效应”、“产业先进性”以及“生态协调性”等四个方面,对广东产业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 (一)从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经济增长的质效明显提高;但产业结构非均衡性偏差明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有待加强。 42 1、总体来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三次产业结构非均衡性特征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体现为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第二、第三产业“并驾齐驱”,不断优化升级,有力地促进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为未来较长时期全省经济较快增长和继续当好排头兵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生产总值2005年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2008年达到35696.46亿元,2005-2008年年均增长18.04%, :49.5:44.2转变为2008年的5.5:51.6:42.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6.3 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加快,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970.23亿元,2005,2008年年均增长12.7%。第二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402.64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9.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7254.0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3%。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在2006年跃上万亿元台阶,2008年增加到15323.59亿元,比2005年增长60.0%,年均增长17.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1%。 图1-1 近年广东三次产业产值比例情况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的良好成效令人瞩目,但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小视。与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的“一般模式”相比,广东产业结构非均衡性特征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明显不足等问题。首先,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目前,广东人均GDP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则比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高出近18个百分点;而且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动,导致近年来广东工业的就业吸纳效应不断 43 下降。其次,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相对于工业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广东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产值比重都严重滞后。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低出19和25个百分点。再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明显不足。截至2007年底,广东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到了6%,但仍有高达30.4%的人口滞留在第一产业,这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极不相称。 2、第二产业中~三大新兴产业的效应经济推动效应最强~成为目前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及产业科学发展的先导力量,三大潜力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尚弱~但随着这些产业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将会增强。 根据《广东科学发展产业比较研究报告》中对广东工业九大支柱产业研究显示,从经济推动效应来看,除去食品饮料产业中烟草制造业的政策性高税收因素,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化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的效应最强,成为目前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及产业科学发展的先导力量;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三大传统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位居其次;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等三大潜力产业除汽车产业具有较高的税收贡献外,在其他方面的经济推动效应尚弱,但随着这些产业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将会增强。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甚至不及传统产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条的低端,特别是其中的电子计算机整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造等细分行业以加工组装为主,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其发展完全受制于国际市场而随国际市场形势涨落,产业后续发展空间受制。广东要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产业升级和产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应当向产业增值链的两端,即上游的研发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环节及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抢占价值链高端。 (二)从产业的社会带动效应来看,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人力资源经济效率较高,给社会带来较大收益;但由于广东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人力资源经济效率偏低,制约了社会财富增长及均衡化,也阻碍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1、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产业的人力资源经济效率普遍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经济效率偏低~社会成本较大,在第二产业中~新兴产业整体社会带动效应强~潜力产业位居其次~传统产业效应较弱。 产业的社会带动效应体现为对社会财富增长及均衡化的促进,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通过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成本的对比分析显示,在广东主要工业产业中,劳动密集 44 型产业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与成本差异(见表1-1)。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石油化学、交通及电气设备等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产业的用工经济效率相差约3,10倍。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在30年来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必须看到其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率是比较低的。如果我们考虑要推进社会发展公平化,居住人口利益均等化下,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工均等享受社会公共利益时,社会成本也是巨大的。因此,广东下一步应逐步推进经济发展资本密集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 表1-1: 典型行业劳动用工及经济效率比较 行业 从业人员(万人) 人均增加值(元) 经济效率对比 全省 1307.4 107880 100 食品饮料 19.34 172239 160 纺织服装、鞋帽 100.23 41398 38 石油化学 29.63 375143 348 交通、电气设备 194.00 120656 112 仪器仪表、办公用品 253.30 99518 92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年。 图1-2也显示,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产业都呈现出很高的人均增加值,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与此相对应,纺织服装产业和建筑材料产业两个传统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主要与传统产业本身的整体技术含量较低有关。然而,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本应属于人均产值较高的产业,但实际的人均增加值却较低,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这主要与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基本上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有关。 此外,根据《广东科学发展产业比较研究报告》中对广东工业九大支柱产业研究显示,在员工收益方面,从人均增加值来看,石化、汽车及摩托车、食品饮料、医药等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从产业从业人数占有率来看,电子信息业位居首位,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则位居第二、三位。而在产业收益方面,电子信息业位居首位,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化产业则位居第二、三位。总体上来看,新兴产业整体的社会带动效应强,潜力产业位居其次,传统产业效应较弱。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产业、医药产业的人均产出比值较高,是广东省未来要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 图1-2: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社会带动效应指标计算结果图示 45 350% 300%汽车及摩托车医药250%森工造纸200%建筑材料150%食品饮料100%纺织服装石油及化学50%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0%电子信息业 人均增加值占比(规模以上)从业人员数占有率(规模以上)工业中间投入占有率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7、2008年。转引自《广东科学发展产业比较研究报告》~2009年1月。 2、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工资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产业被约束在国际产业链低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且第三产业就业结构 远低于产业结构~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发挥不足。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广东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如截至“十五”期末,广东省人才总量为1185万人,各类人才数量比“九五”期末均有较大增长。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工资收入逐步提高。 但由于广东产业被约束在国际产业链低端,必然导致人口结构低端化(如近两千万外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工聚集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影响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造成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社会低端化情况,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蔓延,对社会管治形成强大的压力。 同时,广东就业结构与发达地区差距也很大。以珠三角产业、就业结构与部分世界发达地区的比较为例(见表1-2),国际比较显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高于产业结构,或者向下偏差不大,而珠三角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远向下偏离产业结构,没有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人员主渠道的职能,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发挥不足。 表1-2:珠三角产业、就业结构与部分世界发达地区比较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香港 0.2 17.2 82.5 0.1? 12.4? 87.5? 日 本 5.6 28.8 65.6 1.3? 30.4? 68.3? 韩 国 8.9 27.6 63.5 3.2 34.6 62.2 新 加 坡 0.3 24.1 75.6 0.1 34.9 65.0 美 国 2.5? 21.6? 75.9? 1.6? 23.0? 75.3? 德 国 2.6 31.9 65.5 1.1 29.4 69.4 英 国 1.2 23.5 75.3 1.0 26.6 72.4 珠三角九市 13.1 49.5 37.4 2.4 51.0 46.6 注:?2001年数据~?2002年数据~珠三角九市为2007年数据~其他为2003年数据。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3、区域经济布局得到优化~粤东西北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 46 扩散效应未充分发挥~与两翼和山区的区域间不均衡程度仍有扩大趋势~呈现出较明显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十五”以来,广东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对区域产业发展采取了分类指导的政策,制定实施《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配套文件, 区域经济布局得到优化。珠三角地区不断加大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东西两翼和山区工业增速加快,特别是环珠三角地区的清远、河源等市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亮点。2007年,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8.25亿元,增长30.7%,东翼、西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37.52和626.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6%和14%,三个区域增长率总体上高于珠三角。 然而,粤东西北三地与珠三角的差距仍然很大,且呈扩大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分别占全省GDP的75.2%、9.5%、6.8%和8.5%,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其他三个区域不到四分之一。2007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的将近80%(见表1-3)。 表1-3 2000-2007年广东各区域GDP占全省比例,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珠三角 75.2 76.3 77.5 78.5 79.1 79.4 79.6 79.7 东翼 9.5 8.7 8.1 7.5 7.2 6.8 6.7 6.6 西翼 8.5 8.5 8.2 7.9 7.6 7.7 7.6 7.2 山区 6.8 6.5 6.2 6.0 6.1 6.1 6.2 6.5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图1-3也显示,2000年以来,广东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程度的泰尔指数从2000年的0.0846扩大到2006年的0.1144,增长35.2%。年均增长5.2%。呈现出较明显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全省经济活动进一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中;而东西两翼、山区在全省总体经济位次亟需增强。 图1-3 广东总体泰尔指数变化图(2000-2006)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47 (三)从产业发展的生态协调性来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节能降耗扎实推进;但依赖资源外延开发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挑战,可能导向不可持续发展危机。 1、逐步重视产业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广东”建设取得成效,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给资源与环境容量带来较大压力。 近年来广东在产业发展中,强调要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通过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较好地实现了污染物负荷的削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绿色广东”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进一步推进,2006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继续降低。2008年上半年,广东能源供应偏紧,能耗水平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87%,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3个百分点。全省及珠三角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50%和60%。环境与能源压力的进一步缓解,为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然而,当前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广东30年来的高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依赖比较优势外向带动和低成本资源要素外延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成就了广东30年的辉煌,另一方面又正在走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土地资源已趋于枯竭,外延开发已逼近极限;以依赖大量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的粗放型加工制造业体系,面临全球资源短缺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严重冲击。要实现广东人均GDP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目标,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至少要消耗10多番的投资、近4亿吨的标煤,使用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显然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 2、从工业内部来看~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的平均能耗一般要小于传统产业~在下一步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广东科学发展产业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汽车产业能耗最少,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的能耗也相对较低,而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森工造纸、纺织服装四个产业的产业产值能耗要高于全省工业产值平均能耗,特别是以水泥、陶瓷、玻璃为主要产品的建筑材料产业的产值能耗是工业平均产值能耗的3.67倍。从表1-4的数据反映,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的平均能耗一般要小于传统产业,但其中的石油化工和森工造纸两个产业因为其独特的资源利用特性,导致平均能耗较高。虽然这两个产业的平均能 48 耗较高,但是单位能耗的经济拉动效应比较大,所以仍然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但在发展中必须更加强调节能降耗,并合理优化能源结构。 表1-4: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生态协调效应指标计算结果 电子信电气机石油及纺织服食品饮建筑材森工造医药 汽车及 息业 械及专化学 装 料 料 纸 摩托车 用设备 产业产值能耗 与平均工业产25.94% 32.08% 129.86% 105.68% 54.89% 367.08% 141.18% 66.12% 22.47% 值能耗比例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7、2008年。转引自《广东科学发展产业比较研究报告》~2009年1月。 (四)从产业先进性来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力增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明显改善;但广东产业仍多数被挤压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薄弱。 1、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初步改变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但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加工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终端~未形成自主切入国际流通领域的市场力。 近年来,广东加快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较为明显,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产业为主导,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同步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结构。高技术制造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743.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752.85亿元,年均增长27.2%。2008年,在经济发展步伐减缓的情况下,广东高技术制造业仍能保持稳定增长,1-9月,完成增加值2246.12亿元,增长16.4%,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1个百分点。 图1-4 近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49 然而,广东制造业在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中形成的产业体系仍然被挤压在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广东省的产业增加值率仅为18.84%,美国为56.19%,广东约为美国的1/3;人均增加值广东为99518元,而美国为1116932元人民币,广东不到美国的1/11。这表明,广东一些产业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干的却是产业低端的活。我们的所谓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几近是外包、代工的国际低端加工车间。在两头在外的产业链中,上、下端为国际资本掌控的情况下,国际资本至少剥了我们三层皮:技术专利费、材料设备销售利润和产品销售超额利润。这是因为我们只具有生产环节的相对竞争优势,未形成自主切入国际流通领域的市场力,只有“接单” “下单”之力。当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微弱的利润空间会很快消失,之功,没有国际 广东低端的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将全面塌陷。 2、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但整体上仍然处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低端水平~特别是营销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滞后。 广东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成为 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的省份,全国的领头羊。2006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服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3449.73亿元,2005-2007年年均增长12.4%,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1-9月份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为10507.66亿元,同比增长9.4%,受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不大,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服务业吸收外资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一大亮点, -9月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8.93亿美元,增长24.4%,高于制造业的2008年1 15.0%。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优化,物流、会展、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此外,传统服务业逐步引进先进技术,服务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一道“双轮驱动”,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支撑。 图1-5 近年广东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然而,广东服务业发展长期以来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近几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 50 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最大下降幅度为2002年的47.0%到2006年42.8%,4年间竟然下落4个百分点。这显然既不符合一般经济发展常规,更不适合科学发展。再从目前的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且大多是散、小、弱,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门类也不齐全,在WTO提出的140多种服务门类中,广 目前,广东已经成为重要的东只能提供40多种,而且结构低度化,缺乏国际竞争力。 世界制造业基地,但上端研发和下端营销服务业仍较落后。特别是下端营销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营销服务业和金融业的滞后必然约束着自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 3、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薄弱。 广东积极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行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等一系列政策,对促进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广东、提升产业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产业技术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从1995年起一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起跃居全国第一。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然而从全球视野来看,广东产业技术力量和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仍然薄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广东IT产业85%以上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属于国外企业,汽车工业核心技术基本上都被外方控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中,广东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仅24.7%,精密仪器制造业、医疗设备、重大工程机械等产品基本依赖进口。由于广东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技术、市场均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在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广东有可能继续被固化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业装配基地和低端的应用研发中心,从而削弱广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广东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建设“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广东发展战略目标,以促进产业科学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 51 以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体制创新和技术自主创新为手段,敢于“先行先试”,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努力推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把广东产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争当全国现代产业科发展排头兵,实现广东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 (二)战略思路:创新产业科学发展模式,构建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广东的产业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等问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广东产业长期被挤压在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的低端,这种集粗放型及外源型于一身的旧有产业发展模式加剧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产业后续发展空间严重受制。特别是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带来的双重压力,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要实现新一轮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必须实行彻底、全面的发展模式转换,引领产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这不仅仅关系到广东一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21世纪的中国需要怎样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命题。 为此,进一步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是:创新产业科学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社会带动效应、生态协调性和产业先进性为四大战略支点,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整体素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布局大调整的战略机遇,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变革的发展路径,以全球视野引导广东产业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主动切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战略型产业。增强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度和产业高端化,提升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率,有效改善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均衡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契机,发挥珠三角核心经济圈的辐射、服务、带动功能,加快环珠三角产业协调发展及泛珠三角的产业整合,拓展产业腹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深化粤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速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 52 产业体系,使广东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全面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1、着力提升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产业的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较强的经济推动效应,取决于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目前广东无论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都处在较快变化的时期,尤其是在国际需求出现萎缩、国内经济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广东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但产业结构失衡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决定了当必须把“保增长”作为工作的重点。但新阶段保增长不是简单地保所谓的8%、10%等前 增长速度,而是必须保持一个“有效率的增长”。如果单纯为了增长而增长,还有可能出现过去粗放型增长的恶性循环,给今后的经济运行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因而更为根本的,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要注重长远发展与近期需要相结合,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扩大内需、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有效的基本因素,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广东要抓住国际产业大调整的机遇,以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质量水平和效率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 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群, 全力打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等显著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使广东产业在由大向强转变的轨道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经济发展的内涵扩张。 2、着力提升产业的先进性~以世界眼光谋划产业发展~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要提升广东产业先进性,就是要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把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突破口。广东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主要是依靠要素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产业扩张,被动参与国际低端竞争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随着广东 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陷比较优势的逐步弱化,这一入困境。要提升广东产业的国际地位、保持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打破产业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以世界视野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格局,瞄准产业发展的国际水平,主动争取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上逐步由低端切入高增值的环节和战略高端,即向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及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同时,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 53 着力扶植战略型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全面改善广东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要强化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重塑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制度优势,提升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战略力和主控力。 3、着力提升产业的社会带动效应~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率~带动人才素质 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均衡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的提升及劳动力结构合理调整~ 产业的科学发展除了实现物质的增长,还要体现社会财富的增长,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收益,推动社会综合发展和进步。广东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使如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环节,人均产出率低,与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人才素质也偏低,没有显现明显的财富效应。下一步广东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和资本密集化,优先扶持附加值高、就业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好的3C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及高技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提高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时,不仅要注重产业本身的发展,还要注重以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及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劳动力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同步提升和协调。抓紧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实施“双转移”战略,推动珠三角产业的转移和跨区域嫁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最终带动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统筹协调,促进城乡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4、着力提升产业的生态协调性~坚持产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发达的产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非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科学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为国内首位经济大省,然而,粗放、外延扩张型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给广东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和环境条件已经逼近约束边界。广东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层次上重构,努力协调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大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从高投入、 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向低高消耗、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努力发 54 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土地、生态、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和规划引导,推动产业科学发展;尤其是对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产业,需要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层面超前规划和统筹协调 1、要有大的战略决心~建立产业发展的高层组织协调机制 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东经济持续增长、关系到广东未来的竞争力,必须置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组织和管理。建议由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等部门抽调专人联合组成广东省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战略产业等各专业领导小组,采取定期联席会议办公的方式,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对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产业,要从省委省政府层面上进行超前战略部署和统筹协调。 2、抓紧制定和实施《广东省战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规划》 广东的产业结构已到了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必须超前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建议结合当前广东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在科学预测与谨慎选择的基础上,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广东省战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具体时间段内每一种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着手制定《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规划》,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力争以点带面,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整合省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结合广东扩大内需的新十大工程及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六条政策措施,专项引导资金投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重点扶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通过投资的增量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结合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制定扶持广东重点行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1)以深化产业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制定振兴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的倾斜政策,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鼓励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在用地、用电、上市融资等方面向优良大企业倾斜;制定扶持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海洋等高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大信 55 贷支持,加强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争取将优质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或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制定、落实对家电、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的调整振兴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建立产业退出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潜力大的服务行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服务贸(2)加强对 易出口等的政策支持。设立物流、创意、金融、服务外包、会展等重点服务产业引导和支持专题,纳入由相关财政扶持资金构成的广东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范畴,并与国家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相衔接。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项目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机制, 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向服务业重点项目发放贷款。 (二)着力扶持关键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打造核心企业引领发展、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 高度重视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针对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区域内产业无缝对接,构筑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在广东主导产业领域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自主创新、能源及土地供应、上市融资、名牌创立、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实施相应优惠与扶持政策,使龙头企业成为推进广东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转型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当前,广东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面临不少困难,必须及时出台应急配套措施,切实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一是要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集中梳理中央和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把相关内容尽快贯彻到基层、传达到企业,使其真正发挥效应。二是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重点落实好国家已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省财政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加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四是要重点扶持高成长型、创新型、科技型、效益型的种子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造自主品牌,建设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三)积极稳妥地实施“双转移”政策,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是广东省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当前,面对国际金融风暴冲击,这项措施应成为应对金融 56 风暴的一项重要对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下去。 一是抓紧对“双转移”战略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目前所处的转移阶段及其特征~把握未来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根据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的形势变化,对“双转移”的有关政策适当作相应的动态调整。 二是加强产业转移规划引导。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全省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引导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 三是进一步落实产业转移园区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统筹用好省级400亿元财政扶持资金,突出抓好东西北地区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好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代表的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提高园区的项目接纳能力和产业配套发展能力。 四是健全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分享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制订各地市政府之间相互认可的制度,包括财税、社保、用工、环保、资格认证及产品认证制度,加强政府间在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区域经济的融合。 五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充分利用广东现有的各类职业技工学校、职业培训中心,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教育资源向山区倾斜,通过教育促进人口结构转换。 (四)重点整治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除严格执行国家、广东省对“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的有关产业政策法规外,建议综合考虑能耗、环境容量、用电总负荷、土地资源供给有限性、行政管理成本及规模经济等因素,通过核定部分限制类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要求,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广东省及各市的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 二是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分类处理~加快调整提升。应针对非金属矿物制品加工(陶瓷、水泥、玻璃等)、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化学原料与制品制造、纺织印染、造纸、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制定具体的整治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工作,并综合运用环保治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交通运输整治、税收征管以及实行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其调整改造提升。 三是制定鼓励节能降耗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从政府采购、土地供应等方面对生产和使用可再生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造企业给予 57 扶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热电冷三联供。 四是开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产业和耗能大户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在重点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 (五)努力提升广东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于集群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走向价值链高端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基于集群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 围绕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组建联合开发中心。以市场化为主的运作模式,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省级高技术产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省级公共实验室。鼓励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组建省级开发研究院,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发挥特色专业镇集群创新特点,构建包括产品研发、质量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认证、职业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四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2、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 围绕广东省主导产业,加强数字家庭、移动通信、Linux软件、智能交通系统、现代中医药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重点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电信、旅游等一批服务行业标准。制订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监督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技术标准企业试点,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机制。 3、加强区域和国际化的技术创新合作~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 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搭建省部合作大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创新资源。立足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部属高校、科研机构集成优势科技资源投入广东产业发展。建立粤港联合创新区,推动粤港澳创新资源共享。构建国际化合作网络,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 (六)着力推进与港澳台及东盟的紧密产业合作,构筑联手推动产业链国际化的前沿国际空间,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推动三地产业“无缝对接” 58 加快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区”,促进粤港澳更紧密产业合作。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加大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力度。以生产性服务业合作为突破口,在招商引资上重点向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以及中介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倾斜,鼓励港商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地区总部等。加快建设“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立确保三地金融资源充分流动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合理利用好两个创业板市场。力建 争用珠三角的实体经济维护港澳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促使粤港澳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避风港。联手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捆绑”应对危机。粤港可以联合设立研发基金、技术与设备更新基金,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可以考虑在广东省内增加保税园区,协助厂商解决进口原材料缴存关税和保证金的问题,确保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顺畅。 2、加快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探索构建粤台合作的新型制度框架。 把粤台产业整合与产业创新作为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以更广阔的视野和世界眼光来思考广东产业升级。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加强粤台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包括孵化器与创投业、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官产学研互动机制等方面)、支柱与战略产业(包括生物、环保、光电、新能源等领域)、以及产业链链际整合(包括互为创新链或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供应链优势等)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以“2×3”方式,即由双方专家及中介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组成粤台经贸合作共同体,由过去民间和企业有限的合作转变为市场推动与政府协调、学术及中介机构牵线搭桥相结合的全方位合作。粤台双方在紧密合作基础上,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和内部体制改革,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 3、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合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 以制度创新探索广东与东盟合作的发展新思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下,尽快制定广东与东盟的战略合作规划,建立省部经贸合作机制,与东盟各国建立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对话协调机制。抓紧落实广东-东盟合作备忘录,重点寻求并促进包括农业、信息通讯技术、能源与环境、贸易和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等11个领域的合作。努力寻求在东盟国家建立广东经贸合作开发区,重视抓好产业配套,建设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探索建立大区域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东盟与日本等国之间相互开放的市场,以东盟为基地,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七)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构建现代产业智 59 力支撑体系 重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围绕重点产业需求,鼓励企业与高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高级研发人才和科工贸复合型人才;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把科技企业家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划 过组织企业经营者赴国内外先进地区考察、或选送大专院校接受管理经营知识的短期培训等,帮助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建立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鼓励条件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支持建立民营资本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大学。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技术培训、共建实习基地,培养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第一线的技能人才。整合现有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着重做好海外智力引进工作,抓住金融海啸中发达国家人才外流的机遇,大力招募国际化高端人才,采取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主要方式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技术研发团队。建议在广东省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中设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专项资金,并建立海外留学生数据库,通过各种形式来充分吸聚海内外的各种科技人才资源。促进高级人才合理流动,实施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建立可以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特级专家和首席工程师制度,力争在重点行业内形成一批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 60
本文档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