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首

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首

举报
开通vip

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首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涤痰汤(《奇效良方》) ...

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涤痰汤(《奇效良方》) 16.虎潜丸(《丹溪心法》)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蠲痹汤(《医学心悟》)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8.清胃散(《脾胃论》) 29.玉女煎(《景岳全书》) 30.白头翁汤(《伤寒论》) 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2.理中丸(《伤寒论》) 33.小建中汤(《伤寒论》) 34.四逆汤(《伤寒论》) 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39.生脉散(《医学启源》)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2.归脾汤(《正体类要》) 43.炙甘草汤(《伤寒论》)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45.左归丸(《景岳全书》) 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 49.右归丸(《景岳全书》)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四神丸(《内科摘要》) 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60.保和丸(《丹溪心法》) 61.温经汤(《金匮要略》) 62.越鞠丸(《丹溪心法》) 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77.杏苏散(《温病条辨》) 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79.增液汤(《温病条辨》) 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三仁汤(《温病条辨》) 84.五苓散(《伤寒论》) 85.真武汤(《伤寒论》) 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96.消风散(《外科正宗》) 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100.吴茱萸汤(《伤寒论》) 方剂: 1.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 (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发汗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组成]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以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6g)半夏洗,半升(9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5.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lkg) 甘草炒,十二两(375g)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500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 (12g) 生甘草五钱(15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 (18g)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7.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四两(9g)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 甘草炙,二两(6g) 石膏碎,绵裹,半斤(18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去苗前胡去苗,洗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羌活去苗独活去苗茯苓去皮桔梗人参去芦甘草三十两(各90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方歌: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组成]朱砂1钱2分(水飞净),麝香1分2厘,冰片1分2厘,乳香1钱5分,红花 1钱5分,没药1钱5分,血竭1两,粉儿茶2钱4分。 [用法]黄酒冲服或调敷 [功用]活血袪瘀,止血止痛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炙,半斤(250g) 大黄去皮, 一斤(500g) 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 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 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 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15.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成]药物组成:南星(姜制.二钱半)半夏(汤洗七次.二钱半)枳实(麸炒.二钱) 茯苓(去皮.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一钱)人参(一钱)竹茹(七分)甘 草(半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服。 [功用] 豁痰开窍 [主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6.虎潜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阴亏证,症见腰膝痛楚、筋骨萎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红少苔、脉细 弱 17.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4.5克)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各9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三片,薄荷6克,水煎服。亦有丸剂,每服6~9克,日服二次)。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炒,三两(90g) 白芍药炒,二两(60g) 陈皮炒,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两(30g) [用法]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半升(12g),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 (4枚),擘甘草三两(9g),炙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21.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22.蠲痹汤(《医学心悟》) [组成]:秦艽羌活独活乳香木香各(3) 桂心川芎各(2) 当归桑枝各(9) 甘草海风藤各(6)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黄五钱(15g)元参三钱(9g) 竹叶心一钱(3g) 麦冬三钱(9g) 丹参二钱(6g) 黄连一钱五分(5g) 银花三钱(9g) 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日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两(30g) 生地黄半斤(24g) 芍药三分(12g) 牡丹皮一两(9g) [用法]上药四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各600g) 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各 300g) 连翘二斤半(1250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 (原书无用量)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28.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9g) 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29.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三至五钱(9~15克)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9~30克)麦冬二钱(6克)知母牛膝各一钱半(各5克)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30.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二两(15g) 黄柏三两(12g) 黄连三两(6g) 秦皮三两(12g)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二钱(6g) 鳖甲五钱(15g) 细生地四钱(12g) 知母二钱(6g) 丹皮三钱(9g)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32.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33.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甘草二两(6g),炙大枣十二枚(6枚),擘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切胶饴一升(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34.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二两(6g),炙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 (6g),炙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月艮)。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 沉细或细而欲绝。 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 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 令深黄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s)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 二斤(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 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 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用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 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39.生脉散(《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9g)麦门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 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本文档为【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体育
上传时间:2019-09-11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