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

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

举报
开通vip

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 精编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乐史和音乐史学什么是音乐史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 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思考题\参考文献 第一周 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 一、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 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

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
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 精编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乐史和音乐史学什么是音乐史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 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思考题\参考文献 第一周 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 一、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 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五、 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具体的中国音乐史内容之前,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为今后的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知识点:(略) 教学过程: 一、 乐史和音乐史学 1 1、 什么是音乐史 (1) 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 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2) 如何看待音乐是研究音乐史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音乐 历史观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史学理论。 2、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3、 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 一是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 二是通过对作品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三是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观手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音乐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 4、 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以说,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研究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音乐, 其时间上限要追溯到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时至中国古代史的结束, 即清王朝的灭亡。 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这样几方面: 2 乐器及其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作品及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时。 目的:一般地讲,是为了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今天的音乐事业。文化是通过历史积累下来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 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 1、 历史方面 2、 文化方面 3、 社会性质方面 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 技术性方法 (1) 音乐史料的搜集 (2) 音乐史料的分析 2、 导向性方法 (1) 音乐发展与各方面的联系 (2) 音乐自身发展的传承性 (3) 逆向考察 (二)研究步骤 1、 确定题目 2、 收集有关该题目的基本材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3、 综合材料与分析问题 4、 撰写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或音乐史著作 3 五、 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努力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两方面。 1、 中国古代历史方面 (1) 语言文字 (2) 目录版本学 (3) 考古学常识 (4) 民族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常识 2、 中国传统音乐方面 (1) 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常识和审美修养 (2) 掌握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和分析方法 (二)投身社会音乐实践,增强洞察音乐史的能力 (三)在研究实践中,培养音乐史学工作者的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思考题: 1、 学好中国古代音乐史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 怎样学好中国古代音乐史, 参考文目: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冯文慈:《当前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和史学方法问题》(载《冯文 慈音乐文集》第200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第二、三周 4 授课内容: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第三节 原始乐舞和古歌谣 一、古文献中的记载 1、《朱襄氏之乐》2、《葛天氏之乐》3、《伊耆氏之乐》 4、《弹歌》5、《箫韶》6、《涂山女之歌》 二、远古时期的大型乐舞 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乐器(鼓、磬、钟等) 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古代乐舞、乐器的产生、发展以及远古时期音阶的形成。 重要知识点: 贾湖骨笛、骨哨、葛天氏之乐、弹歌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可考历史有8000年。实例: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贾湖县发现骨笛。 我国早期音乐文化的体现者还有骨哨和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 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5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 ?摹仿自然说 ?信号说 ?巫术起源说 第三节 古歌和古乐舞 一、古文献中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礼记?郊特牲》载: “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 也曰: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二、远古时期的大型乐舞 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乐器(鼓、磬、钟等) 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 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 6 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音 响: 1河南安阳武官村虎纹大石磬测音 2西安半坡出土埙测音 3山西侯马出土编钟测音 思考题: 1、 如何看待音乐的起源, 2、 “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3、 “弹歌“及其原始音乐丰富内容 4、 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 第四、五周 授课内容: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扣音乐教育 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 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 音乐思想 7 教学目的: 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以及《诗经》和《楚辞》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贡献;了解中国先秦出现了哪些音乐论著,对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的成书、内容及其意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重点、难点: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八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也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扣音乐教育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 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 的各种音乐。 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 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 门,入门而县兴。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 武,夏籥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记》)。 8 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1、“六代乐舞”: 云门—————黄帝————祭天神 咸池—————尧—————祭地神 箫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2、《诗》 《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 “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时代:《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地域: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 作曲技巧方面:《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的水平。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 ? 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如《周南•桃夭》 ? 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如《豳风•东山》 ?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 9 歌”一类的抒情民歌。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但也有用“缶”、“埙”、“篪”等乐器来伴奏的。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有时用竽、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用在君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编磬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钟鼓之乐”或“燕乐”。 《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 《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一般很少为人所重视。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3、“楚声”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 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 也叫“南音”。 10 楚声中的九歌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共有11首,其标题如下: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 山鬼》;? 国殇》;?《礼魂》。 楚声的乐器 记载中,《九歌》使用的乐器是钟、鼓、琴、竽、篪等。 楚声的曲式 屈原在创作中,并不是原型照搬,他创造性地加进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与曲式结构有关的因素,如“少歌”、“倡”与“乱”。 楚声的意义 “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曾侯乙墓编钟 11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第五节 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第六节 音乐思想 1、我国音乐美学有着悠久历史,是世界上音乐美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12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急剧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各持不同见解,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论争,围绕着怎样看待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辨论。 2、儒家学派对待音乐的态度比较积极,从孔子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把音乐当作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墨家学派提出了“非乐”、“兼爱”的理论,主张不要音乐; 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其“道法自然”为出发点,提出了清淡、虚无主义的音乐美学观点——“大音希声”,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3、《乐记》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总结了先秦音乐美学的成果,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 关于《乐记》的成书 (1) 《乐记》是先秦儒家学派论“乐”的言论。《乐记》虽然不一定是先秦原书,但都是根据先秦有关音乐的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 (2) 《乐记》是公孙尼子撰写,后人根据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 乐记的内容: 现传《乐记》共11篇,被保存在《礼记》之中,其内容包括: ? 音乐本质与特征; ? 音乐与伦理、政治的关系; ? 音乐的美感认识; ? 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 关于音乐的本源问题:认为音乐的产生是由于外界事物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结果,人的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是一致的,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13 在音乐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方面,《乐记》认为:音乐与人类社会伦理的独特关系,认为音乐是反映政治的,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的。 在音乐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方面,《乐记》还认为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并且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道德以至于国家的政治能够给予有力的影响,即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认为要充分发挥其音乐的教育功能,还必须强调其政治、道德的标准等等。 《乐记》还肯定了音乐具有娱乐作用。 《乐记》的意义: 《乐记》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使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的一个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史上发展的历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思考题: 1 、名词:三分损益法、八音 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 3、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 4、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意义 5、简述先秦儒、道、墨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14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欣赏作品: 1钟磬与乐队《楚商》(主要通过欣赏了解磬的音响) 2骨哨与乐队《原始狩猎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骨笛的音响) 3埙曲《哀郢》(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埙的音响) 4琴曲《流水》 第六、七周 授课内容: 第三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乐府 第三节 鼓吹 第四节 相和歌 第五节 百戏中的乐舞 第六节 乐器的发展 第七节 音乐理论的成就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 15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汉承秦制。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第二节 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乐府的建立 : 1 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 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董仲舒说:“今师 16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定郊祀”、“立乐府”就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必然的产物。 乐府的任务: 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等。 乐府采集民歌的范围 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几乎遍及当时中国各地区以及当时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演奏和演唱技术的发展及各民族音乐之间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是我们了解汉乐府和后来各代乐府很好的参考资料。 乐府的衰亡 汉乐府是在汉代统治阶级上升时期,伴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但封建王朝的统治总是要由上升进而衰落的。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吏制腐败,西汉的统治开始动摇。 17 到了公元前7年,西汉王朝便取消了乐府这一机构,存在了106年的西汉乐府便至此宣告结束。据记载,在乐府中工作的829人中,有441人被罢免。 不仅如此,在乐府中工作的乐工命运也很悲惨,我们曾介绍过的负责乐府工作的李延年,也因其妹妹李夫人死而失宠,于公元前90年被汉武帝杀害,从中可窥见一斑。 乐府的意义 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虽然被撤消了,但那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去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会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节 鼓吹 第四节 相和歌 1、相和歌的概念: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宋书?乐志》记载: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开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18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一种竹制的节拍乐器)、琴、瑟、琵琶、筝、筑等。 由于历史原因,“相和歌”至今仅保留下来一些歌词,这些歌词被宋人郭茂倩收编在《乐府诗集》之中。从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相和歌的曲式一般较为简单,作品大多由单个“曲”组成。这些单个“曲”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我们这里说的“辞”即歌辞,而“声”则是衬腔所唱的虚词,诸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也有的和“楚辞”一样,在“曲”后加上了“乱”。 ,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概念: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 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艳”、“趋”、“乱”四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 19 “解”: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解”是大曲主体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其歌唱部分重于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解。 “艳”: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 “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其速度比较快,一般采用较快的歌曲配合较快的舞步。“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44页)。“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但尚无一定呈示规律,乃是视乐曲需要而使用。 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乱”,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 第五节 百戏中的乐舞 第六节 乐器的发展 两汉以来,吹管乐器以及古琴等弦乐器的发展颇引人注目。 第七节 音乐理论的成就 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三种,称为“相和三调”。但也有说包括“楚调”共四种调式,叫作“相和四调”。 思考题: 1、名词:百戏、鼓吹、相和歌、京房六十律、李延年 20 2、简述汉乐府兴起的历史原因 3、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为哪些主要内容, 图片欣赏: 1、秦错金“乐府”钟 2、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 3、山东两城山画像石中的鼓舞和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鼓舞 4、西安百家口出土的西汉舞俑 第八、九周 授课内容: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 音乐思想 第四节 清商乐 第五节 古琴音乐 第六节 歌舞戏 第七节 乐器 第八节 乐律学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 21 重要知识点:清商乐、歌舞戏、《声无哀乐论》、《碣石调?幽兰》、《酒狂》、《广陵散》、新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体现了民族音乐大融合的特点。 第二节、 音乐交流 1、 歌舞伎乐的交流 2、 器乐、乐曲的交流 第三节、 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及作品:嵇康、《声无哀乐论》 第四节、 清商乐 公元,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根据上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清商乐中包含: 22 (1)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由于清商乐中更多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各代民间的“俗乐”,所以到隋文帝时曾称之为“华夏正声”; (2)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已不同于原始的吴歌、西曲)。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第五节、 古琴音乐 (一)魏晋时期的琴人及音乐作品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恰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得化臣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阮籍、阮瞻、嵇康等,他们超越专业的乐官、乐工而显名于乐坛,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 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是即是文人,又是音乐家。 他们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固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中,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艺术的作用和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1、 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 23 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 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此诗最后一拍也说: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拍”是指段落,“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 2、阮籍与《酒狂》 ,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 所处时代正是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斗、杀戮的恐怖岁月。阮籍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以此来逃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借用音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酒狂》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曲谱,相传为阮籍所作。据姚兵严先生打谱,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渐次下行的乐句。只一主题的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调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 24 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3、琴曲《广陵散》 , 产生时间: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在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 , 题材内容:聂政刺韩王 , 音乐内容 , 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4、《碣石调?幽兰》此曲谱是现仅存最早的琴曲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件在日本。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配它,便称为《碣石调?幽兰》。《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第六节、歌舞戏 第七节、乐器 琵琶类乐器中出现了与秦汉子完全不同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第八节、乐律学成果 南朝宋人何承天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高度,创造了最早的“十二平均律” 。他根据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各律长度的比数,依着计算次序,将高低八度之间总的差值平均分配于各律之间,这样,就得出了他的“新律”。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到半音的十分之一。在实际效果上,它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何承天是人类最早向十二平均律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乐律学家 思考题: 25 1、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中戏剧因素的发展情况。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重要的音乐作品。 3、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4、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区别和联系 。 第十,十二周 授课内容: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燕乐 第三节 民间俗乐的发展 第四节 音乐理论 第五节 记普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及各自代表曲目) 第六节 音乐机构 第七节 音乐家 第八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重要知识点:燕乐、《秦王破阵乐》、歌舞大曲、法曲、变文、《霓裳羽衣曲》、减字谱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及其辉煌的阶段。 26 第二节 宫廷燕乐 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 “燕乐”与大曲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燕乐”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讲燕乐,主要是指隋唐时期的燕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从唐初至开元、天宝(618——755年)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这时的燕乐在继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 “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 (另一说曰“文康乐”)。 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 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可以说,唐代大曲达到了自汉魏以来歌舞音乐的全盛阶段。 27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 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 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道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第三节 民间俗乐的发展 曲子、变文以及散乐是这一时期民间俗乐的主要品种。 第四节 音乐理论 1、八十四调理论 隋代初年,万宝常最早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隋代的郑译、唐代的祖孝孙、张文收也都为这种理论的实施进行了努力。 万宝常简历 在我国的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这样共得八十四调。但八十四调用非平均律律制是很难解决“旋相为宫”实践问题,加上隋、唐时代的乐器制作(包括从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器)也没有达到“十二平均律”水平,因此,八十四调理论在隋、唐时也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践。但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却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时期律制的改革,祖孝孙、张文收的调律经验就是很好例证。 2、燕乐二十八调 根据上述八十四调的理论,唐代诗歌的音调是以琵琶定声,琵琶只有四根弦,分属宫、商、角、羽(称“四调”),每弦七个曲调(称 28 “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共四声二十八调,称为“燕乐二十八调”。 第五节 记普法 (1)文字谱 文字谱是古琴一种专用记谱方法,就是用写文章的方法记叙弹琴时左右手指法和所弹琴弦的弦以及徽位的一种记谱方法。 (2)减字谱 减字谱就是把文字谱中所使用的指法等术语,简化成用汉字偏旁组合的琴用指法谱。 (3)工尺谱 工尺谱是以汉字记写音乐符号“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方法。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其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 工尺谱: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简 谱:, , , , , , , (4)敦煌琵琶谱 (5)舞谱 第六节 音乐机构 1、 属政府:太常寺 (1)大乐署:主管对于艺人的训练、考核 (2) 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簿与军乐。 2、隶属宫廷 教坊:专习歌舞,器乐处于从属地位 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 思考题: 29 1、 隋唐燕乐发展概况。 2、 唐代的音乐繁盛的原因。 3、 大曲与法曲的区别和联系. 4、 唐代音乐机构及其职能。 音乐欣赏: 1、敦煌琵琶谱《大食调》演奏 2、《梅花三弄》、《离骚》 第十三,十五周 授课内容: 第六章 宋元时期(公元960——公元1368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市民艺术的兴起——宋代的瓦舍和勾栏 第三节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 第四节 说唱音乐的高度发展 第五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乐器和器乐 第七节 乐律学的重要成果 第八节 音乐论著举要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宋元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了解中国近古乐器和器乐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弓弦乐器的出 现;郭沔的《潇湘水云》;琵琶音乐的发展和乐曲《海青拿天鹅》、 《十面》。 30 重要知识点: 瓦子、勾栏、书会、社会、曲子、散曲、唱赚、《白石道人歌曲集》、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杂剧、南戏、《潇湘水云》、十八律、《乐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第六章 宋元时期(公元960——公元1368年) 第一节 概述 1.宋代的统治者吸取前代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 2.商业和手工业空前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人口大量增加。迎合市民趣味的平民艺术迅速发展。 第二节 市民艺术的兴起——宋代的瓦舍和勾栏 市民音乐活动中心:瓦子、勾栏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是城镇中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的集散地。 勾栏,则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有的勾栏以“乐棚”为名。 第三节 宋代曲子和元代散曲 1.曲子的概念: 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呈“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 2、创作方法: ?依乐填词(“减字”、“偷声”“摊破”、 “犯调”) ?自度曲 31 3、曲子的体裁形式: 令:一般指较为短小的曲牌。 慢:是指较为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 引、近、序、歌头等都是大曲中的某一部分,这类曲牌都是由大曲发展而来的。 根据表演方式、音乐风格和题材的不同各有其名称:小唱、吟叫(叫声)、嘌唱。 4、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 姜夔和他的音乐作品 姜夔(1155-1221),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他不但擅长诗词、书法,并能吹箫、弹琴、精通音律,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 音乐贡献 1.1157年,向朝廷进《大乐议》和《琴瑟考古谱》,论列古今乐制问题,提出了整理宫廷音乐的意见。 2.1199年,又献《圣颂铙歌鼓吹曲》歌词十 四首。 3.《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收有减字谱琴 减字谱 歌一首,律吕字谱《越九歌》十首,宋俗字谱(古工尺谱)词歌律吕字谱宋俗字谱 十七首,是保存至今的唯一的宋代乐谱,也为我们了解宋代音乐提供了最宝贵的音乐资料。 代表作品(一) 代表作品(一) • 《古怨》,琴歌,收入《白石道人歌曲》中。 • 曲调哀婉,流露出对世事多变,江山易色的感叹。是了解古代歌曲的重要资料。 32 代表作品(二) 代表作品(二) • 《扬州慢》,自度曲。 是作者在路过扬州时,触景生情而作。 • 《扬州慢》中的“慢”是曲子的一种形式,一般篇幅较长,善于表现抒情的唱段。 代表作品(三) 代表作品(三) • 1187年初,作者离家路过金陵(今南京市),眼前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触动了他前途渺茫、漂泊生涯的隐痛,表达了作者“无枝可依”的凄凉处境。 • 此曲分前后两叠。后叠除开头一句的旋律略有变化之外,大体上是前叠的重复。 第四节 说唱音乐的高度发展 到了元代,说唱音乐有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货郎”、“道情”、“莲花落”、“弹词”等新的说唱音乐形式。各种说唱形式一般统称为“词话”,并一直流传至今。 1、 唱赚 “唱赚” 是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大型歌曲演唱形式,早期包含有“缠令”、“缠达”两种曲式。南宋时,民间艺术家张五牛创用了“赚” 这一新的歌曲形式——即一种说在唱中进行的歌曲形式。唱赚的曲本叫“赚词”。唱赚的音乐范围很广,它既包含有传统艺术歌曲,也有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伴奏乐器为鼓、板、笛等。 2、 鼓子词 鼓子词是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因歌唱时用鼓伴奏而得名。它是 33 用同词调重复演唱多遍,或中间插入说白,用来叙事写景的说唱音乐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词》中的《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等。赵德瑞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刎颈鸳鸯会》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实例。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它可能还有笛子等管乐器和弦乐器,吹笛的人是不能歌唱的,一般至少要三人。 3、 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汴梁艺人孔三传于“神宗”(公元1068——1085年)年间所创。诸宫调的歌唱部分是由多种宫调不同曲牌所构成:? 有单个曲牌的只曲;? 有由一个曲牌的双叠或多叠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曲;?有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曲套。 第五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 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 2 、宋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 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 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34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4 元杂剧 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术。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 元杂剧一般是由“曲”、“白”、“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 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一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外加“楔子”。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其演出形式是,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他角色只有独白,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两种。 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 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 35 ? 从客观上来看,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上、文化艺术上、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 ? 元朝的建立,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 ? 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有才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 ? 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他们逐渐开始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 ? 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此外,武力征伐的本身,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 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王”、“马”、“白” 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第六节 乐器和器乐 1 弓弦乐器的产生 嵇琴 36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有如下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事林广记》中也有有关嵇琴的记载:“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说明宋代时嵇琴已是一件十分普及的弓弦乐器了。 奚琴 宋代,我国还有一件弓弦乐器——“奚琴”。据陈晹《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奚琴”到南宋时也叫“嵇琴”,其形制与后世的胡琴基本相仿,是宋代一件很流行的弓弦乐器。 马尾胡琴 在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中还有诗五首,其中第三首中有“马尾胡琴”的说法,其诗曰: 马尾胡琴随汉车, 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 归雁如今不寄书。 虽然沈括没有说明“马尾胡琴”的形制,但一般均认为它是一件弓弦乐器,也有人认为“马尾胡琴”就是后来的“胡琴”(即今日的二胡)。 2 郭沔与《潇湘水云》 郭沔生平简介(略)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是郭沔的代表作,在他离开张岩家移居到湖南衡山 37 附近后,经常到潇湘二水交汇处游航。这里云水弥漫,他南望九嶷,想到山河残缺,时势飘零,乃借水云景色写自己满腔爱国热情不能抒发的愤慨。所以《潇湘水云》着重于写情,对水势云态的描写只不过是衬托背景而已。这首作品犹如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引起我们对水光云影的联想。但细细琢磨,作者却把更多更重的笔墨用在写情上。从中可以看出,作品中有深沉的忧愤,激越的情怀,辽远的冥想和强烈的控诉。 现存的《潇湘水云》是明代朱权所辑《神奇密谱?霞外神品》中所录宋代徐天民传谱的《潇湘水云》,郭沔原作已无存。 2 琵琶曲《海青》与《十面》 我国的琵琶演奏艺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各类琵琶乐曲越来越多,人们通常把琵琶曲分为“文套”、“武套”、“大曲”、“小曲”四大类。文套是针对武套而言的,一般地说来,武套状物,而文套比较抒情,比较抽象地描写一种景物和意境,而大曲则有武曲之气魄——状物,又有文曲之抒情、小曲之灵活的特点。《海青》、《十面》、《卸甲》都属于琵琶的“武套曲”。汤应曾所演奏的《楚汉》可谓“武套曲”中之典范。他还善于演奏文套乐曲,如《塞上曲》、《洞庭秋思》等。 《海青》 《海青》,全称叫《海青拿天鹅》,亦称《拿鹅》。是一首反映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狩猎生活的琵琶套曲,也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琵琶套曲中最早的一首。 关于《海青》具体产生在何时未见记载,但若根据杨允孚的在《滦京杂咏》中的一首诗歌可以分析和判断出其大概产生的年代,诗是这样写的: 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 38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十面》 《楚汉》描写的是公元前206—202年,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中原领导权而爆发的“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的琵琶曲。汤应曾所演奏的《楚汉》曲谱已无法得知。目前所知最早的与《楚汉》相似的琵琶曲曲谱应是清“嘉庆”23 年(1818)华秋苹所编《琵琶谱》(史称《华氏琵琶谱》)中的《十面》。 思考题: 1、 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概况。 2、 宋元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有哪些? 3、 宋元时期的主要乐器有哪些? 4、 简述姜白石及其作品。 5、 宋元时期的主要音乐论著。 第十六—十八周 授课内容: 第七章 明清时期(公元1368——公元1911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四大声腔、魏良辅戏曲改革、 京剧形成等) 第三节 民间歌舞、说唱音乐 第四节 器乐艺术的发展(独奏及器乐合奏) 第五节 重要曲谱 第六节 朱载育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我国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 39 重要知识点:四大声腔、《平沙落雁》、鼓词、弹词、《十面埋伏》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 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海盐腔”概念 “余姚腔”概念 “弋阳腔”概念 “昆山腔”概念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京剧的发展 戏曲艺术的影响与意义 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较之民族音乐的其它体裁出现得晚,但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广泛,却是其它体裁、种类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日趋深入,这种情况就更为显著。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许多进步的因素得到发展,落后的因素受到淘汰;还有许多毒素不断侵入戏曲音乐,许多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反被扼杀或任其自 40 生自灭。加上广大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痛苦遭遇,也无法使戏曲音乐迅速得到真正的提高,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戏曲音乐才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崭新面貌。 第三节 民间歌舞、说唱音乐 明清小曲 “小曲”又称“俗曲”、“俚曲”和“时调”,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明、清时代的民间歌曲主要是流行在农村中的民歌和城市中的“小曲”。它们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继承和发展了历代民间歌曲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以真挚地抒发人民的真情实感和现实生活为显著特色,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并形成了这一时代音乐文化的突出特点。 第四节 器乐艺术的发展 “鼓吹乐”与“丝竹乐” 鼓吹乐 我国明、清时期,为了适应民间的婚丧嫁娶、喜庆及宗教节日和其它典礼场合需要,在各地民间音乐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吹鼓乐”。这是一种以鼓和吹乐器——管子、笛、唢呐为主奏乐器、打击乐器相配合的合奏音乐形式,流行地区很广,如我国北方的北京、西安、河北、山西和东北等地都有它的足迹。 北京的“吹鼓乐”,在明代时就设有专业的“吹鼓行”。演奏的曲目有《桔律阳》、《撼动山》、《海青》、《十番》等。这种合奏音乐,根据开创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的北京“智化寺”所保存的管乐来看,其乐器以管子(头管、二管)、笛(头笛、二笛)、笙、(头笙、二笙)、云锣(二副)等乐器为主,另外也夹用鼓、铙、 41 钹、铦子(小钹)、铛子等打击乐器。其曲调可能来自戏曲、小曲、琵琶曲。 与“吹鼓乐”同时并存与共同生长流传的还有“吹打”、“十番锣鼓”、“弦索”等。各地的演奏形式和称呼也不尽相同,在陕西一般被称为“西安鼓乐”,在河北则被称为“河北吹歌”;在山西被之为“山西吹打”;在江苏被称之为“苏南吹打”等。 丝竹乐 我国的“丝竹乐”有两种:一种叫“江南丝竹”;一种叫“广东丝竹”(亦称“广东音乐”)。我们在这里主要讲“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称之为“丝竹乐”。所用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等。“丝竹乐”在上述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中很流行,但城市与农村两者在演奏风格方面完全不同,城市中以文人居多,在演奏手法上多采用加花演奏,其风格优雅华丽;而农村中吹鼓手较多,常演奏大套乐曲,演奏中常加用锣鼓,所以其气氛欢快热烈,风格简练朴实。 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个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等; 第二类是一种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等; 第三类是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等。 《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四合如意》、《行街》又被称为“江南丝竹”八大套曲。 3 《弦索备考》 42 《弦索备考》由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有嘉庆“甲戌”年(1814)“抄本”。这是一本用“工尺谱”记写的由13套以弦乐器为主的器乐合奏曲谱集,所以又称《弦索十三套》。这13套乐曲的名称分别是:《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等。 荣斋在其序言中称这些乐曲为“今之古曲”,并指出在该书没有编前,这些乐曲就已有之,但只能靠老师传授指法,没有乐谱,说明这些乐曲至少是18世纪以前的作品,是由编者首次将其编成合奏曲谱集的。 《弦索备考》全书共分6 卷,卷一是“指法”和“汇集谱”(即“总谱”),列《十六板》和《岔串》两曲;卷二至卷六是各种乐器的分谱。所用的乐器有琵琶、三弦、胡琴、筝等,但各曲所用的乐器并不相同,所以分谱中的琵琶、三弦、胡琴谱为11曲,筝为13曲。 第五节 重要曲谱(略) 第六节 朱载育 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是我国明代的朱载堉。 朱载堉(1536——1610),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今安徽凤阳人,我国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他是明朝贵族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早年从其舅父何塘学习天文和数学,后来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其父朱厚烷被捕入狱。朱载堉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在其父入狱期间,筑土室于宫门外,独居19年,钻研律学,数学、天文历法和舞蹈。直到其父释放才回到王宫。朱厚烷死后,朱载堉不肯承袭爵位,而以著述终身。著有《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 43 《律吕质疑辨惑》等。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也叫“十二等程律”,朱载堉在其《律历融通》中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原则称作“新法密律”(1581年序言)。“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比级数”(也叫“几何级数”)来平均划分音律,这就是平均律。 朱载堉在十二平均律的实验中,一方面发现同经管律的错误,另一方面,他又找到了异经管律的规律。所以他在其所著的《律吕精义》中,明确地提出了“不取围经皆同”的主张,并用数字开出了他对异经管律的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朱载堉所设计的36异经管律,音高上误差很小,能够蒙过1890年国际音响学家的耳朵。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VICTOR MAHILLON)曾测验过朱载堉的倍、正、半、三黄钟律,而得出结论。 朱氏十二平均律计算结果与现代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只不过前后顺序正好相反,这是因为现代计算的是“振动体”的“频率”,而朱氏计算的却是“振动体”的长度。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意义、影响和遭遇 “新法密律”的诞生,在音乐理论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发明,可以说是对我国二千多年律学研究中得失的总结。它的发明,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历来未能完善处理的旋宫转调问题。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所得出的数据不仅与我们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并且要比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创立早至少半个世纪以上。 公元1606年,朱载堉自已多年心血之作《律学新说》《乐学新说》和《律吕精义》等13种著作编篡成音乐理论文献的巨著——《乐律全书》献给皇帝,他期望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他血缘上的亲属,能够帮助他将这一理论成果付诸实践并结出丰硕果实来。可是朱载堉的 44 著作被置之高阁,远离人世。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在其文章中向世人指出:中国人对十二平均律理论的认识要比欧洲早半个世纪,发明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是中国的朱载堉,才使历史恢复了本来面目。 从朱载堉及其音乐理论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典型而生动的侧影,它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逐步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根本原因。 作品欣赏: 1古琴与乐队《潇湘水云》 2琵琶曲《海青》 3琵琶曲《十面》 4北京智化寺吹鼓乐《醉翁子》片段 5江南丝竹《三六》 图例 明人绘《宪宗行乐图》中的轧筝 图例 宋赵佶《听琴图》 图例 《华氏琵琶谱》中的《十面》 图例 《弦索备考》部分 思考题: ,、 明清音乐发展特点。 ,、 郭沔与《潇湘水云》。 ,、 简述明清歌曲、汉族及少数民族歌舞、说唱的发展。 ,、 明清的器乐合奏艺术。 45 ,、 明清的重要曲谱。 46 47
本文档为【精品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A]】,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