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

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

举报
开通vip

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 前 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被称为“第一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问题更为突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逐年上升,总人数已大大高于欧美等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4%,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按此计算,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3亿人左右。 全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病例约为300万人,心肌梗死60万人,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26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据流行病学证明,该病的发病趋于年轻化、症状轻型化,故发病率有上升...

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
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 前 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被称为“第一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问题更为突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逐年上升,总人数已大大高于欧美等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4%,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按此计算,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3亿人左右。 全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病例约为300万人,心肌梗死60万人,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26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据流行病学证明,该病的发病趋于年轻化、症状轻型化,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研究证明,造成心脑血管病发病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改善所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现已明确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十种: 1、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有早期病变。 2、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但女性绝经期之后发病率明显增加。 3、高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100、脂蛋白(α)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和A?降低,均属于危险因素。 4、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较血压正常人高4倍,且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都重要。 5、吸烟:吸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6、饮食:常进食较高的热量,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 7、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 8、肥胖: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体重的肥胖者易患心脑血管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9、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从事体力活动较少、工作压力大、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易患本病。 10、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而作为本病易患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有遗传的影响。 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旧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中药产业发展缓慢,国际地位和影响日渐衰落。为此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迫切地感到应加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振兴祖国中药事业的步伐。在此,步长制药集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由中西医结合专家赵步长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研制而成的脑心通胶囊,经过九年余几千万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证实了该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确切地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空军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和龙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 科大学、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及众多名老专家的大力协助下,本着注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对脑心通胶囊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理论方面的探讨。从而对脑心通胶囊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2 浅析脑心通胶囊“脑心同治”的创意及方解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委员 金世元 脑心通胶囊是中西医结合专家赵步长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研制而成。此药既治脑血管疾病,又治心血管疾病,故名“脑心通胶囊”。 处方:黄芪、水蛭、地龙、全蝎、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乳香、桃仁、红花、桂枝、牛膝等。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及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等;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 此药的立法、处方,是根据病因、病机和“异病同治”的法则,深入阐发,提出“脑心同治”的新理论,颇有创意。现将拟定处方的中医理论依据简述于下。 中医学认为:心与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即心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大脑高级中枢神经活动。明?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清?王清任认为:“机灵记性在脑。”等,均已说明心与脑的关系。再者,《素问?瘘论》云:“心主身之血脉。”指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概括,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说明心脏气血虚实和病变,均可影响血脉的运行。如现代医学所谓的血管硬化,实际上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是一种必然的生理老化现象。血管硬化在全身某一部位均可发生,不过出现在脑或心的部位,病情较为严重,病势更为凶恶,如诊治不及时常会危及生命。故医学上专设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此两种疾病虽然病位不同,表现症状各异,但从病理机制上均属血液循环受阻,也就是中医学所谓的“瘀血阻络”。其二种病在临床上虽有辨证分型,但以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使“因虚致瘀”病理变化居多,并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呈现标实本虚的病理状态。故在治疗上本着“标本兼治”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而立法。拟定出了脑心同治的良药——“脑心通胶囊”。 现将此药适应的病症简要分析如下: 1、中风:中风的病因病机,是以气血虚弱,阴阳失调,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肝风)、痰、火(肝火)是发病的条件;瘀血阻络、涡斜偏废、神志昏迷是病变的结果。从中风的主证看,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并与心、脾、肝、肾四脏有关,其中尤以肝风为主。在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长期情志抑郁,精神过度紧张,或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致使肝阳上亢引动肝风,挟痰,挟火,横窜经络,甚则肝阳暴张,血随气逆,上冲脑部,以致瘀阻脑络而发病。 中风,中医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种类型。 (1)中经络:为中风病的轻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 本病 3 一般起病缓慢,症见头痛、头晕、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等症。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此病为“脑心通胶囊”适宜病症。 (2)中脏腑:为中风病的重症,《内经?生气通天论》称为“薄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溢血)。本病发病很急,突然跌到,神志昏迷,甚则牙关紧闭,两拳紧握,呼吸气粗,喉咙里有痰声等。此时不宜应用“脑心通胶囊”。 2、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脏病变。由于心肌缺血、供血受到障碍,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轻者为“心绞痛”,重者为“心肌梗塞”。 (1)心绞痛:疼痛部位在左前胸牵及胸骨后部,呈阵发性绞痛或缩窄性疼痛,可放射左肩、左臂、左手指等部位,常伴有心悸、心慌等,发作时几秒钟至几分钟。正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痹”是痹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此病为“脑心通胶囊”适宜病症。 (2)心肌梗塞:为心肌严重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症状与心绞痛相似,但病情严重,发作时间过长,可伴有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紫绀等。此为凶恶之症。中医谓此病为“真心痛”。《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青指青色,清冷),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心肌梗塞病症。此病不宜应用“脑心通胶囊”。 上述中风之中经络,冠心病之心绞痛,中医辨证虽有分型,但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正虚乃正气不足,邪实乃瘀血阻络。其两种病因互为因果,因血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即所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若正气虚弱,无力推动,必然导致瘀血阻络而发病。如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论中风后遗症时称此病为“因虚致瘀”的正确论断。故本方主要针对气虚血瘀型的上述两种疾病而设。其治则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之气旺则促进血液运行,故为君药。以水蛭、地龙、全蝎虫类之品,取其药性善走,通经透络。尤其水蛭活血化瘀功效颇捷,名医张锡纯甚赞此药,并云:“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瘀血莫消于无形,真良药也。”地龙活血通络,并能解痉,全蝎通络镇痉,重在平息肝风,是为臣药。以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乳香、红花、桃仁,大队活血化瘀之品,以助上药疏通瘀阻之力,但并非只为活血之功而将同类药物堆砌,然各药功效各有特点,如当归补血养血,配黄芪补血功效尤佳(如当归补血汤)。川芎兼能舒肝解郁,李时珍称其为“血中气药”。在补气活血药中略加舒气之药,可增加瘀血消散之效,况川芎活血功效甚速,可上至颠顶,下达血海,无处不到,可引诸药直达病所。赤芍能清热平肝,缓解拘挛疼痛。丹参又可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乳香行气止痛。红花、桃仁化瘀和血,可推陈致新,凡活血化瘀之剂皆可伍用,以上均为佐药。配桂枝温经通脉,可行营血之滞,本品伍黄芪可提升运转,促进全方化瘀通络之效,二药合拍,其效相得益彰。以牛膝逐瘀血,通经络,引血下行。均为使药。诸药合用,配伍精当,有主有从,各展其长,使之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可愈。 4 保护神经细胞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第四军医大学 窦肇华 教授 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各种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为探讨其作用机理,我们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脑心通胶囊对正常血清培养的脑神经细胞及去除血清培养的脑神经细胞的影响,旨在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实验通过无菌解剖出胎鼠后,取脑皮质,置CO2培养箱培养。细胞活力采用台盼蓝 排斥法检测,凋亡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计数。LDH(乳酸脱氢酶)释放采用培养液中LDH活性来测定,细胞损伤以培养细胞释放的LDH与总LDH活力的百分比表示。DNA的断裂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法。 一、脑心通胶囊对神经细胞LDH释放的影响 神经细胞去血清后释放的LDH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细胞损伤程度增大,脑心通胶囊与去血清对照组比较LDH释放有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 表1 脑心通胶囊对神经细胞LDH释放的影响(X?s) 组别 对照组1(正常神经细胞) 对照组2(去血清神经细胞) 脑心通组(去血清神经细胞) n 6 6 6 LDH释放(%) 6.2?2.1 28.4?6.1* 15.7?5.2? 注: *p<0.01(与对照组1比较),?p<0.01(与对照组2比较) 二、脑心通胶囊对神经细胞活力的影响 用台盼蓝排斥法检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活细胞无色,死细胞着色。用凋亡细胞双染色法检测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正常细胞发蓝色荧光,染色质均匀分布;凋亡细胞也发蓝色荧光,但染色质凝集、核皱缩、碎裂,细胞皱缩出芽、凋亡小体产生、坏死细胞发红色荧光。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发现去血清后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都显著增加(p<0.01),加入脑心通胶囊组的坏死和凋亡细胞数都显著减少,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5 - 表2 脑心通胶囊对神经细胞活力的影响(X?s) 组别 对照组1(正常神经细胞) 对照组2(去血清神经细胞) 脑心通组(去血清神经细胞) n 6 6 6 坏死和凋亡细胞(%) 4.1?1.2 89.0?9.2* 34.8?8.4? 注: *p<0.01(与对照组1比较),?p<0.01(与对照组2比较) 三、脑心通胶囊对神经细胞DNA的影响 正常细胞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显示为分子量很大的一条带。去血清后神 经细胞DNA降解,电泳显示清晰的DNA降解后的断片带,提示DNA断裂,细 胞发生凋亡。电泳图谱显示脑心通胶囊可以抑制或部分抑制DNA的断裂,防止 细胞凋亡。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运用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血通络之品确有保护神经细 胞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6 博士 保护血管 卫培峰 本实验研究通过步长脑心通对血管8.3?2.7 ? ? 31 -0.5?1.2 -表2 脑心通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PGI2、TXB2影响的比较(X?s) 组别 健康 人群组 N 20 疗前 136.4?27.3 PGI2(pg/ml) 疗后 差值 24.1?9.8 2.1?6.3 ? 疗前 70.4?18.2* *? TXB2(pg/ml) 疗后 98.9?20.1 ?? 差值 102.2?16.3 85.2?19.2 ? 脑心通组 32 78.2?14.3*? 102.3?19.8?? 对照组 201.1?20.1 31 82.1?16.5 * 84.2?11.6 ? 214.9?30.4* 129.7?20.8 ?? 7 与健康人群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脑心通胶囊 ??注:* 对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X?s) 组别 脑心通组 对照组 n 6 6 损伤面积率(%) 24.78?10.10* 41.23?8.21 注:* 两组比较p<0.01 结果显示,脑心通胶囊干预组心肌细胞坏死及凋亡显著减轻。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有诸多报道,益气活血中药对心 肌细胞生长和凋亡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有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还具备钙拮抗剂的作用,有加强细胞代谢及补偿能力,使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此外,益气活中药还有改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抗自由基损伤、增加SOD活性等作用。由此可见,益气活血中药对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脑心通胶囊主要功效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也是通过上述综合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8 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微循环 陕西中医学院 王西芳 教授 一、促进侧枝循环建立 以往的药效学研究证明脑心通胶囊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进行了脑心通胶囊对心肌梗塞犬冠脉侧枝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选用10只成年健康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结扎冠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塞模型。第二天开始分别给予加和不加脑心通胶囊粉的饲料共20天。第22天放血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测量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的数目,结果见表1。 表1 脑心通胶囊对不同区域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面密度的影响(个/mm2 -X?s,)区域 正常区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n 5 5 5 5 5 5 毛细血管面密度 3793.2?131.4 3596.7?89.2? 3304.6?116.3** 2801.4?79.8 1924.5?152.1** 1504.3?101.81 供血血管面密度 56.1?9.2 57.3?10.9? 44.6?8.2* 30.1?5.9 26.1?5.7* 16.1?4.2 边缘区 梗塞区 注:*P<0.05 **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正常区两组比较) 结果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面密度在正常区两组无差异,在梗塞区和边缘区试验组明显增加,表明脑心通胶囊能促进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建立。 冠脉结扎后,冠脉及侧枝循环的建立包括原有侧枝血管的开放和新生侧枝血管的形成,早期表现为原有侧枝血管的开放,以后则逐渐形成新的侧枝血管,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心肌缺血缺氧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增多,此因子具有刺激血管生成作用。实验结果证明,脑心通胶囊能促进冠脉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前者可能与其冠脉扩张作用有关,后者可能与其使PGI2/TXA2 增加,从而使VEGF增多有关。 二、改善微循环作用 冠心病、中风都可表现出微循环的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方中川芎、丹参、 9 红花、当归等均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增加微动脉口径、流速和流量,丹参酮能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在家兔中造成的外周循环障碍、微循环血流缓慢、血细胞聚集状态。脑心通胶囊可以改善微循环,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机理: ?改善微小血管血流,表现为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是由于改善了血液流变学特性(如浓、粘、凝、聚)而产生间接的影响。 ?改善微血管形态,表现为解除微血管痉挛、使微血管扩张,减轻微循环脑心通胶囊对大鼠脑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组别 假手术组脑缺血 模型组 脑心通胶囊组 维脑路通组 n 10 10 10 10 伊文思兰含量(μg/g) 5.40?1.31** 8.50?1.43 6.20?1.31* 6.00?0.93* n 10 10 动脉口径变化差值(μm) 4.02?1.13 0.16?0.87 t 5.59 p <0.01 静脉口径变 化差值(μm) 3.12?1.87 -0.01?0.43 t 5.16 p <0.05 注:*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结果表明,脑心通胶囊组和维脑路通组均能明显降低脑血管通透性,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10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血脂、降血粘、稳定血压) 实验研究部分:西安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刘俊田 教授 临床研究部分: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邱根全 教授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张争昌 主任医师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荣新 主任医师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而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压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脑心通胶囊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粘度和稳定血压的作用。 一、降血脂作用 脑心通胶囊的组方,根据中医理论,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中性脂肪和β-脂蛋白的作用。方中丹参、川芎、水蛭、当归、红花、桃仁等均有降血脂作用。 (一)脑心通胶囊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观察了脑心通胶囊对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饲的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血脂的影响。实验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饲以正常饲料),模型组(饲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试验组(饲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加脑心通胶囊粉)。连续饲养90天后,处死家兔,分离血清检测血脂,结果见下表。 -?S) 表1 脑心通胶囊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nmol/L ,X 组别 正常组 模型组 试验组 n 10 10 10 甘油三酯(TG) 1.35?0.41 3.42?1.77 1.49?1.14* 胆固醇(TC) 1.13?0.34 6.89?2.16 4.17?1.83* 高密度脂蛋白(HDL) 0.46?0.11 0.28?0.07 0.46?0.12* 试验组与模型组比较 *p<0.01。 结果显示,试验组TG、TC均低于模型组,而HDL则明显高于模型组。表明脑心通胶囊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这可能与脑心通胶囊能提高机体代谢状态,全面影响机体脂质代 11 谢有关。 (二)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患者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 240例中风病病患者临床观察表明,脑心通胶囊对血脂有调节作用,见表2。 -?S) 表2 脑心通胶囊对血脂的影响(nmol/L, X项目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n 240 240 治疗前 5.40?2.21 1.72?1.01 1.28?0.59 2.81?1.62 治疗后 4.39?1.20 1.53?0.83 1.66?0.48 2.16?0.68 差值 1.01?0.43 0.19?0.28 0.38?0.30 0.54?0.43 t p 4.01 <0.01 2.25 <0.05 5.00 <0.01 3.70 <0.01 高密度脂蛋白 240 低密度脂蛋白 240 结果显示,脑心通胶囊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作用,对高密度脂蛋白有升高作用,表明脑心通胶囊对血脂有明显改善作用。 二、降血粘作用 祖国医学的“血瘀”与血液生理、生化、形态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血瘀”常表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一般血液均有“浓、粘、凝、聚”的倾向,“血瘀证”则常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等。 (一)脑心通胶囊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模型,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大鼠血液流 利用盐酸肾上腺素制造大鼠实验性“血瘀 变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见表3。 -?S) 表3 脑心通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mPa?S,X组 别 全血高切粘度 全血低切粘度 正常对照组 模型对照组 模型+阿司匹林 模型+脑心通大剂量 模型+脑心通中剂量 模型+脑心通小剂量 3.21?0.26 4.66?0.68** 3.05?0.57 ?? 血浆粘度 2.49?0.34 3.79?0.74** 2.16?0.83 ?? 还原粘度 5.68?1.66 9.84?0.95** 5.77?1.50 ?? 7.56?0.84 13.2?4.90** 6.58?1.18 ?? 3.12?0.90 ??5.96?0.68 ??2.21?0.87 ??5.36?0.86 ?? 3.03?0.87 ??6.11?1.28 ??2.35?0.97 ??5.33?1.40 ?? 3.97?0.78 ?9.32?1.58 ?2.84?1.39 ?7.39?2.11 ? t检验:?p<0.05 ??p<0.01 **p<0.01 注:n=10 *: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 ?: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 结果显示:脑心通胶囊对“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值、血浆粘度、还原粘 12 度均有显著降低作用。 (二)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表4 脑心通胶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X?s) 项目 全血粘度高切 全血粘度低切 血浆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压积 血浆粘度 n 240 240 240 240 240 治疗前 5.35?0.99 14.14?2.78 4.03?1.14 0.45?0.05 1.80?0.51 治疗后 4.09?0.78 10.72?2.80 3.52?0.72 0.42?0.04 1.60?0.41 差值 1.24?0.58 2.42?1.74 0.52?0.96 0.03?0.03 0.20?0.33 疗前疗后比较 t p 15.49 8.34 5.86 7.26 4.73 <0.01 <0.01 <0.01 <0.01 <0.01 脑心通胶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均有改善作用,用药后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表明脑心通胶囊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三)稳定血压作用 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脑心通胶囊有一定的稳定血压作用,除了其全方的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外,可能与方中地龙、赤芍等的药理作用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龙的多种制剂具有确切的降压作用,赤芍对家兔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症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1、脑心通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给大鼠灌胃脑心通胶囊粉水溶液,给药前、给药4周和8周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尾动脉血压,结果见表5。 -表5 脑心通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的影响(kPa, X?s) 组别 对照组 试验组 n 8 8 给药前 20.31?1.24 21.62?1.65 给药4周 19.81?1.61 18.8?1.27 给药8周 20.01?1.16 16.23?1.71** 两组比较:**p<0.01 结果显示,脑心通胶囊给药8周后可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下降,表明脑心 通胶囊有一定降压作用。 2、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患者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对中风病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脑心通胶囊对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 有降低作用,而对血压正常者的血压均无影响,表明脑心通胶囊有稳定血压作用, 、7。 见表6 13 -表6 脑心通胶囊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mmHg ,X?s)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n 42 32 治疗前 150.1?10.7 93.3?5.3 治疗后 139.1?9.0 86.1?6.8 差值 11.1?10.6 7.2?6.3 疗前疗后比较 t p 5.11 4.72 <0.01 <0.01 -表7 脑心通胶囊对血压正常者血压的影响(mmHg ,X?s)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n 67 77 治疗前 120.4?10.5 74.7?6.7 治疗后 120.3?11.2 73.5?6.7 差值 0.1?6.8 1.2?4.8 疗前疗后比较 t p 0.04 1.12 >0.05 >0.05 高脂血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心脑血 管病及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脑心通胶囊可降低 血脂、血压及血液粘稠度。 14 抗衰老作用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北京市) 王 忠 研究员 衰老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涉及全身多功能系统。许多中药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整体协调组织代谢过程而达到抗衰延年的作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脑心通胶囊通过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整体调整,起到了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脑心通胶囊的君药为黄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增加人胎肾和乳鼠肾细胞与人胚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传代数,并使每代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能明显降低中老年小鼠脑中单胺氧化酶活性,提高中枢儿茶酚胺水平。黄芪多糖具有升高衰老大鼠下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减少褐色素形成,并可清除细胞中形成的脂褐素,减少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清除,可减少自由基引起的多种老年人容易发生的疾病,抗衰抗老,常在各滋补剂中配伍使用。 一、提高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 自由基导致衰老是目前解释衰老机理颇受重视的一种理论。机体功能衰退时,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MDA)系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重要代谢产物,机体功能衰退时,其含量可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机体自由基清除防御系统的主要抗自由基氧化酶,衰老时其活性降低。脑心通胶囊可使MDA含量下降,使SOD活性增高,提示该药可提高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 。 具有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见表1 -表1脑心通胶囊对小鼠MDA、SOD活性的影响(X?s) 组别 脑心通组 对照组 n 10 10 (nmol/ml) 1.64?0.61 3.12?1.01 t 3.97 p <0.01 SOD(u/ml) 178.13?21.6 90.61?14.28 t 10.69 p <0.01 二、提高耐力作用 脑心通胶囊能提高小鼠应激能力,提高耐寒冷、耐高温、耐疲劳能力。机体功能衰退,其应激能力和耐力均显著低下。实验采用灌胃脑心通胶囊粉水溶液,每日1次,连续7天,可使小鼠耐低温、耐高温及抗疲劳(游泳时间)能力增加。方法:耐低温试验, 15 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同时放入2??0.5?的冰箱中,3h后计算小鼠存活率 (%);耐高温试验,将小鼠同时放入45??1?恒温箱中,38min取出,计算小鼠存活率(%);耐疲劳试验,将小鼠尾部负重体重的20%,投入27??1?水中游泳,记录每只鼠的死亡时间,结果见下表。 表2 脑心通胶囊对耐力的影响 组别 对照组 试验组 n 10 10 耐低温(%) 30.0 80.0* 耐高温(%) 50.0 70.0* -游泳时间(min,X?s) 31.21?21.04 68.12?19.20* 注:两组比较*p<0.01。 16 提高免疫功能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王 忠 研究员 脑心通胶囊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之气旺则促进血液运行,故为君药。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中,黄芪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证实了该药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为观察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功效的脑心通胶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采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碳廓清试验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测定指标,采用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溶血素生成试验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测定指标,采用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on-A(刀豆蛋白)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指标,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脑心通胶囊可明显提高小鼠碳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可促进小鼠血清溶血素的生成,提高小鼠T淋巴细胞的转化水平,表明脑心通胶囊,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结果见下表。 -表1 脑心通胶囊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碳廓清的影响(X?s) 组别 脑心通组 对照组 n 10 10 廓清指数 6.34?0.21 3.72?0.68 t 11.64 p <0.01 吞噬指数 3.78?0.61 2.21?0.84 t 4.78 p <0.01 -表2 脑心通胶囊对小鼠溶血素生成的影响(X?s) 组别 脑心通组 对照组 n 10 10 HC50 307.0?43.0 104.0?56.0 t 9.09 p <0.01 -表3 脑心通胶囊对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X?s) 组别 脑心通组 对照组 n 10 10 cpm 57683?13215 31604?9217 t 5.12 p <0.01 17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病临床验证总结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方正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袁灿兴 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 颜乾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许得盛 摘要:为客观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自2002年7月至2002年11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中医科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了临床验证,共观察病例140例,其中脑心通胶囊治疗组100例,XXX胶囊对照组40例,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临床验证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愈显率50.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愈显率25.0%,总有效率72.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愈显率57.0%,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愈显率27.5%,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主要症状疗效,治疗组对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两组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治疗组愈显率57.0%,总有效率87.0%,对照组愈显率42.5%,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对照组。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疗效,以病残程度为评定标准,治疗组愈显率37.9%,总有效率 74.7%,对照组愈显率28.2%,总有效率56.4%,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全血粘度低切值、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疗后均有所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分别为p<0.05、p<0.01、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脑心通胶囊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全血粘度低切值、血浆比粘度两项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有显著性差异。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择病人140例,其中治疗组10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1岁,平均69.09?7.97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80岁,平均67.80?7.85岁。两组病人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05,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8 试验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病发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 具有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气虚血瘀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神昏痰鸣。 次症: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3、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脑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大多数无明显头痛或呕吐。 ?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腔隙性梗塞 ?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多无意识障碍。 ?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19 4、疾病分期标准 ? 急性期:发病在2周以内。 ?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二)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中医中风病,辨证属中经络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恢复期或在两年内的后遗症期。 2、符合西医脑梗塞、腔隙性梗塞诊断标准。 3、年龄在40,80岁之间。 二、观测指标 1、中医证候学的观察(包括症状、舌脉象的观察)。 2、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 3、头颅CT扫描(疗前1次)。 4、血液流变学检查(疗前疗后各1次)。 三、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临床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依据 ?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 ?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 ?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疗效判定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四、分组及给药方法 (一)分组:四家医院共观察治疗组100例,对照组40例,其中两家医院各 试验组 20 20例,对照组20例,另两家医院为开放试验组,每家医院观察30例,采用计算机出随机编码表,根据病人入组顺序,服用相应序号的药物。 (二)服药方法 治疗组: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0616),口服,1 次4粒,1日3次,连服4周。 对照组:XXX胶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连服4周。 五、安全性评价标准 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4级: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 六、统计方法 1、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 试验结果 一、临床疗效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基本 显著 组别 n 痊愈 进步 治疗组 对照组 40 进步 无变化 或恶化 愈显率(%) 50.0 25.0 总有效率(%) 90.0 72.5 100 12(12.0) 38(38.0) 40(40.0) 10(10.0) 1(2.5) 9(22.5) 19(47.5) 11(27.5) 统计学Ridit分析,u=3.055,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二、中医证候疗效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21 n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 57.0 27.5 (%) 92.0 77.5 100 14(14.0) 43(43.0) 35(35.0) 8(8.0) 40 1(2.5) 10(25.0) 20(50.0) 9(22.5) 统计学Ridit分析,u=3.314,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三、主要症状疗效 表3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症 状 口面瘫 眼歪 斜 眼症 言语 蹇涩 偏身感觉异常 神昏 痰鸣 面色 恍白 气短 乏力 自汗出 舌质 舌苔 脉象 组 别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 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 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n 81 29 19 6 60 27 94 31 7 4 76 34 90 39 89 36 97 37 81 27 96 40 显效 27 9 13 3 26 6 42 5 5 2 37 12 42 12 52 18 21 3 15 5 21 6 有效 14 7 0 1 17 7 31 17 0 1 31 18 32 17 12 8 0 0 0 0 0 0 无效 20 13 6 2 17 14 21 9 2 1 8 4 16 10 15 10 76 34 66 22 75 34 总有效率(%) 67.2 55.2 68.4 66.7 71.7 48.1 77.7 71.0 71.4 75.0 89.5 88.2 82.2 74.4 83.1 72.2 21.6 8.1 18.5 18.5 21.9 15.0 u 1.20 0.49 2.13 2.16 0.40 1.06 1.56 1.36 1.21 0.00 0.63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疗组对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两组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 理均为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它症状疗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四、神经功能缺损疗效 表4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 基本 显著 组别 n 进步 治疗组 对照组 无变化 愈显率57.0 42.5 总有效率87.0 77.5 100 11(11.0) 46(46.0) 30(30.0) 13(13.0) 40 0(0.0) 17(42.5) 14(35.0) 9(22.5) 统计学Ridit分析,u=1.979,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五、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疗效 表5 两组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疗效比较(%) 基本 显著 无变化 组别 n 进步 痊愈 进步 或恶化 治疗组 对照组 87 39 14(16.1) 19(21.8) 32(36.8) 22(25.3) 1(2.6) 10(25.6) 11(28.2) 17(43.6) 愈显率 (%) 37.9 28.2 总有效率(%) 74.7 56.4 统计学Ridit分析,u=1.995,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六、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S) 表6 两组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比较(X项目 组别 n 治疗前 5.70?1.33 5.38?1.37 9.37?2.24 9.30?1.80 1.69?0.34 1.54?0.31 3.01?1.33 3.56?0.89 治疗后 5.38?1.17 4.96?0.97 8.74?2.02 9.21?1.21 1.47?0.31 1.45?0.26 2.72?1.23 3.22?0.78 差值 0.32?0.68 0.42?0.76 0.64?1.06 0.09?1.43 0.22?0.21 0.09?0.15 0.30?0.70 0.34?0.78 3.22?4.91 2.13?4.21 前后比较 t p 1.81 1.58 2.09 0.26 4.78 1.41 1.60 1.82 4.84 1.91 >0.05 >0.05 <0.05 >0.05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组间比较 t p 0.76 >0.05 全高切 对照组 50 血 粘治疗组 100 度 低切 对照组 50 血浆比 粘 度 治疗组 100 对照组 50 治疗组 100 2.50 <0.05 3.56 <0.01 血浆纤维治疗组 100 蛋 白 原 对照组 50 红细胞 压 积 0.30 >0.05 治疗组 100 45.42?5.26 42.20?1.07 对照组 50 44.4?4.84 42.5?4.01 1.23 >0.05 治疗组全血粘度低切值、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疗后均有所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分别为p<0.05、p<0.01、p<0.01,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全血粘度低切值、血浆比粘度两项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有显著性差异。 七、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嘱其改为饭后半小时服用,胃部不适症状消失,余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3 讨 论 脑心通胶囊是由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中成药,批准文号Z20025001。该药由黄芪、丹参、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桂枝、全蝎、地龙、水蛭等成分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及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脑栓塞、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药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地保护作用,可降低脑缺血所致脑血管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增加等病理改变。可明显升高犬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组织供血和延缓血栓形成时间。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小板聚集,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可明显减轻血栓湿重,抑制大鼠血栓形成。药理学研究还证实,脑心通胶囊能减轻犬实验性心肌缺血程度,降低LDH和CK活性,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犬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 两组病人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临床验证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愈显率50.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愈显率25.0%,总有效率72.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愈显率57.0%,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愈显率27.5%,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主要症状疗效,治疗组对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两组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治疗组愈显率57.0%,总有效率87.0%,对照组愈显率42.5%,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对照组。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疗效,以病残程度为评定标准,治疗组愈显率37.9%,总有效率74.7%,对照组愈显率28.2%,总有效率56.4%,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全血粘度低切值、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疗后均有所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分别为p<0.05、p<0.01、p<0.01,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全血粘度低切值、血浆比粘度两项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嘱其改为饭后半小时服用,胃部不适症状消失,余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脑心通胶囊对于中风病、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疗效明显;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24 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病临床验证报告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高改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宋东林 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地龙、全蝎等组成的中药制剂。由中外合资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并生产,批准文号为:陕卫药准字[1996]000313号。该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症。 为进一步观察该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1998年4月至1999年2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两家单位进行了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病的临床验证。 临床验证结果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择病人150例,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0岁,平均67.12?6.23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79岁,平均65.72?8.13岁。两组病人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风病计分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按卫生部九三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2、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 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主症2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二)中医辨证 中经络 25 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三)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脑血栓形成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7、CT检查发现脑梗塞部位。 (四)中风病分期标准 1、急性期:发病在2周以上,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 3、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五)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轻:10—14分; 中:15—19分; 重:20—24分。 二、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中风病积分10—24分,中医辨证属中经络,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病例。 试验方法 一、分组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二、用药方法 (一)试验组: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陕卫药准字[1996]第000313号,批号:980301),口服,一次四粒,一日三次。 (二)对照组:XX胶囊,口服,一次二粒,一日二次。 (三)疗程:28天为一疗程。 (四)试验例数: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 26 (五)观察指标 1、患者的神志、言语及运动功能;主要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语言表达能力、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下肢趾关节及综合能力变化情况。 2、中风气虚血瘀证的症状变化,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3、观察患者体征(舌象、脉象)的变化。 4、理化检查:头部CT、心电图、血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5、严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疗效判定标准 一、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起点分最低为10分,最高不超过24分,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以百分数表示) 基本痊愈:?85%; 显效:?50%; 有效:?20%; 无效:<20%。 二、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 n=[(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基本痊愈:?90%; 显效:?70%; 有效:?20%; 无效:<20%。 试验结果 一、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表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愈显率组别 例数 (例、%) (例、%) (例、%) (例、%) (%) (%) 试验100 11(11.0) 41(41.0) 39(39.0) 9(9.0) 91.0 52.0 组 对照50 2(4.0) 15(30.0) 24(48.0) 9(18.0) 82.0 34.0 组 经Ridit分析,u=2.236,p<0.05,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 组。 二、两组治疗前后中风病计分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风病计分 比较(X 组别 例数 疗前 疗后 差值 试验组 对照组 100 50 16.50?3.90 16.71?4.18 27 8.35?4.13 10.99?4.94 8.16?3.68 4.57?4.13 试验组和对照组疗前疗后自身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分别为t=14.35和t=6.25, 均为p<0.01,两组治疗后中风病计分值均下降,表明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 组间计分差值比较,t=5.40,p<0.01,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三、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变化比较 表3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变化比较 自 身 疗 前 疗 后 前后比较 症 状 组 别 例数 +++ ++ + - +++ ++ + - u p 30 39 31 0 10 20 56 14 5.565 <0.01 半身 试验组 100 不遂 对照组 50 14 24 12 0 7 14 26 3 3.166 <0.05 26 40 34 0 6 26 48 20 5.531 <0.01 口眼 试验组 100 歪斜 对照组 50 10 18 22 0 7 12 26 5 1.919 >0.05 17 35 24 24 6 15 37 42 3.999 <0.01 言语 试验组 100 蹇涩 对照组 50 10 15 17 8 6 16 20 8 0.679 >0.05 24 32 44 0 16 25 40 19 2.969 <0.01 偏身 试验组 100 麻木 对照组 50 7 20 23 0 4 22 22 2 0.589 >0.05 10 32 35 23 7 16 35 42 3.063 <0.01 面色 试验组 100 恍白 对照组 50 5 16 17 12 2 17 15 16 0.849 >0.05 14 35 30 21 10 17 44 29 2.491 <0.05 气短 试验组 100 乏力 对照组 50 7 27 10 6 4 20 16 10 1.857 >0.05 试验组 100 20 32 30 18 10 15 26 49 3.277 <0.01 口流涎 对照组 50 10 17 14 9 4 12 22 12 1.684 >0.05 试验组 100 29 24 26 21 10 18 31 41 3.473 <0.01 自汗出 对照组 50 13 12 15 10 10 13 13 14 4.441 <0.01 21 30 27 22 8 15 43 34 3.487 <0.01 头晕 试验组 100 目眩 对照组 50 14 12 16 8 7 13 20 10 1.379 >0.05 试验组 100 27 35 20 18 15 18 30 37 3.749 <0.01 心悸 对照组 50 12 15 20 3 8 10 22 10 2.023 >0.05 试验组 100 2 15 31 52 0 8 24 68 2.175 <0.05 便 溏 对照组 50 2 12 10 26 1 7 11 30 1.062 >0.05 5 10 15 70 2 7 14 77 0.968 >0.05 手足 试验组 100 肿胀 对照组 50 1 3 11 35 1 2 12 35 0.048 >0.05 试验组 100 40 26 24 10 16 24 38 22 4.032 <0.01 舌质 对照组 50 20 15 9 6 10 16 13 11 2.22 <0.05 试验组 100 30 26 34 10 14 17 41 28 3.904 <0.01 舌 苔 对照组 50 17 16 11 6 10 16 15 9 1.632 >0.05 试验组 100 26 30 27 17 11 21 38 30 3.405 <0.01 脉象 对照组 50 17 12 16 5 10 12 18 10 1.746 >0.05 疗前疗后自身比较,试验组除手足肿胀外,对其余诸证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统 计 28 学处理均为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 四、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 候疗效比较 表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症状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言语蹇涩 偏身麻木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出汗 头晕目眩 心悸 便溏 手足肿胀 脉象 舌质 舌苔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100 50 76 42 100 50 77 38 79 39 82 41 78 42 79 40 82 47 48 24 30 15 90 44 90 44 83 45 基本痊愈(例) 17 5 26 8 24 4 19 7 14 5 17 4 17 4 14 5 20 5 11 7 15 3 8 2 23 5 14 5 13 4 显效 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例) (例) (例) (%) 31 3 34 6 26 8 33 11 11 8 17 5 13 6 16 11 28 8 15 7 7 4 7 3 21 7 19 5 15 13 26 20 17 20 17 7 19 15 22 9 21 17 25 13 21 10 20 8 20 10 7 8 7 5 15 12 19 7 30 11 26 22 23 16 9 23 29 17 30 16 24 18 27 18 27 15 11 19 36 23 14 9 8 5 30 20 38 27 25 17 74.0 56.0 77.0 68.0 88.2 45.2 71.0 66.0 67.1 57.9 69.6 53.8 67.1 56.1 65.4 64.3 86.1 52.5 56.1 51.1 70.8 62.5 73.3 66.7 66.7 54.5 57.8 38.6 69.9 62.2 组间比较 u p 3.096 <0.01 2.592 <0.01 3.602 <0.01 1.332 >0.05 0.263 >0.05 2.045 <0.05 1.506 >0.05 0.284 >0.05 3.404 <0.01 0.359 >0.05 1.429 >0.05 0.974 >0.05 2.074 <0.05 1.84 >0.05 0.483 >0.05 试验组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质诸证的 改善 29 作用优于对照组。 五、两组对血脂影响的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对血脂影响的比较(X项目 总胆 固醇 甘油 三脂 高密度 脂蛋白 低密度 脂蛋白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疗前 疗后 4.39?1.21 5.16?1.18 1.61?0.37 1.87?0.50 1.66?0.48 1.34?0.34 2.16?0.68 2.73?0.69 差值 1.01?0.43 0.23?0.54 0.29?0.22 0.18?0.26 0.38?0.30 0.09?0.35 0.54?0.43 0.18?0.55 自身比较 t 4.01 0.74 2.52 0.90 5.00 2.42 3.70 0.65 组间比较 t 9.60 p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0.01 >0.05 p <0.01 100 5.40?2.21 50 50 50 50 5.45?2.51 100 1.91?1.13 2.05?1.32 2.71 <0.05 100 1.28?0.59 1.53?0.44 5.27 <0.01 100 2.81?1.62 2.91?1.84 4.39 <0.01 试验组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作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高密度脂蛋白均有升高作用;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均为p<0.01或p<0.05,表明试验组有降血脂作用,且疗效优于对照组。 六、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例 项目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数 全高切 对照组 50 5.39?0.79 5.06?0.59 血 粘试验组 100 14.14?2.78 10.72?2.80 度 低切 对照组 50 13.06?3.47 11.66?1.39 血浆纤维试验组 100 蛋 白 原 对照组 50 红细胞 压 积 血 浆 粘 度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4.03?1.14 3.78?0.86 0.45?0.05 0.44?0.05 1.80?0.51 1.70?0.39 3.52?0.72 3.54?0.85 0.42?0.04 0.43?0.08 1.60?0.41 1.65?0.31 前后比较 t p 10.00 2.37 8.67 0.23 3.78 1.40 2.17 0.75 3.06 0.71 <0.01 <0.01 <0.01 >0.05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组间比较 t p 8.34 <0.01 试验组 100 5.35?0.99 4.09?0.78 1.24?0.58 0.33?0.72 2.42?1.74 1.43?3.07 0.52?0.96 0.24?0.81 0.03?0.03 0.01?0.06 0.20?0.33 0.05?0.26 2.52 <0.01 1.77 >0.05 3.02 <0.01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2.81 <0.01 试验组全血粘度高切值和低切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疗后均 有所下降,疗前比较,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除血浆纤维蛋白原其它各项均为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 30 对照组。 七、试验组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表7 试验组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基本痊愈总有效率 病情程度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例) (%) 轻度 中度 重度 29 50 21 4 4 3 12 20 9 12 21 6 1 5 3 轻度:中度:u=0.896,p>0.05; 轻度:重度:u=0.179,p>0.05; 中度:重度:u=0.552,p>0.05。 试验组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八、安全性检测结果 表8 安全性检测结果 项目 血常规 尿常规 粪常规 GPT BUN Cr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疗前 正常 100 50 90 46 100 50 100 50 98 50 100 49 异常 0 0 10 4 0 0 0 0 2 0 0 1 正常 100 50 93 47 100 50 100 50 98 50 100 49 疗后 异常 0 0 7 3 0 0 0 0 2 0 0 1 试验组疗前尿常规有10例异常,疗后有3例异常;BUN疗前2例异常,疗后仍为异常。试验组治疗后没有出现新的异常。 31 讨 论 脑心通胶囊是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中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出现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气短乏力等症。 为进一步观察脑心通胶囊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对150例脑血栓气虚血瘀中风病人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试验,用药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中风病积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气虚血瘀证有确切的疗效。试验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1.0%,愈显率52.0%,优于对照组(82.0%和34.0%)。试验组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头晕目眩、心悸、便溏、舌质、舌苔、脉象诸证候均有较显著地改善作用。(自身前后比较p<0.01或p<0.05),其中在改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质证候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脑心通胶囊对血脂有一定改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p<0.01),同时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1),组间比较其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也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试验组全血粘度高切值和低切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疗后均有所下降,疗前比较,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除血浆纤维蛋白原其它各项均为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 临床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有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检测,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均无异常改变,表明本品应用较为安全。 脑心通胶囊对中风病疗效确切,明显改善症状,可降低LDL、TC、升高HDL,降低血粘稠度,无明显不良反应。 32 脑心通胶囊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试验总结 高改地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鲁卫星 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地龙、全蝎等组成的中药制剂。由中外合资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并生产,批准文号为:陕卫药准字[1996]000313号。该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中风病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症。 为进一步观察该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我院自一九九八年四月至一九九九年二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两家单位进行了脑心通胶囊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择病人150例,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1岁,平均68.85?9.16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7岁,平均66.67?7.56岁。两组病人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风病计分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 33 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制定。 ?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下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三类:a、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以内。B、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在一个月以上。C、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诱发的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心电图检查可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依据脑心通胶囊药物组成及功能主治,选择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劳累性心绞痛为观察对象,而以初发型及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为主。 2、中医诊断标准: ?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 ? 轻者仅感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3、中医辨证及证候判定标准: 气虚血瘀证 (1) ?胸闷 ?胸痛(具备1项)。 (2) ?心悸 ?气短 ?乏力(具备2项)。 (3) ?面色恍白?倦怠懒言(具备1项) (4)舌质暗淡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瘀血紫暗,或舌体胖大,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等症。 (二)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诊断,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的患者。 1、 每周发作2次以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2、 心电图检查可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心电图呈阳性的患者。 3、 年龄在18-70岁之间。 凡同时具备以上四条者,纳入试验范围。 二、试验方法 (一)分组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二)用药方法: 1、试验组: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陕卫药准字[1996] 34 第000313号,批号:980206),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2、对照组:XXX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3、疗程:四周。 (三)试验例数: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 治疗前停用一切抗心绞痛的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可以只含硝酸甘油片,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若病人心绞痛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情况时,可按中西医结合原则治疗,积极处理,注明加用药物和剂量,并做为剔除病例统计。 三、观察指标 (一) 疗效性观测: 1、 一般情况:血压(mmHg)、心律、心率。于试验前、试验期间每周末、试验后分 别观察记录。 2、 临床症状: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恍白、倦怠懒言、舌象、脉 象及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的服用量等。于试验前、试验期间每周末、试验后分别观察记录。 3、 心电图:治疗前、治疗两周末及治疗后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 (二) 安全性检测: 1、 一般体检项目。 2、 血、尿、粪便常规化验,于试验前后各检查一次。 3、 肝(GPT)、肾功能(BUN、 Cr)化验,试验前后各检查一次。 以上临床观察及化验项目,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做,为各临床单位必查项目。 四、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是根据心绞痛、心电图、临床证侯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的改善 情况,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 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一)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1、轻 度: 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胸痛发作明显减轻。 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 加重:胸痛发作加重,达到“中度”以上标准。 35 2、中 度: 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胸痛减轻一级,达轻度标准。 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 加重:胸痛症状加重,达到“较重度”或以上标准。 3、较重度: 显效:胸痛消失或减轻到“轻度”标准。 有效:胸痛减轻到“中度”标准。 无效:胸痛症状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胸痛发作加重(或达到“重度”标准)。 (二)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2、 有效:S-T段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 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 3、 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 4、 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倒置。 (三)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 疗前积分 - 疗后积分 疗效指数 疗前积分 显效: n?70% 有效: 无效:n,30% (四)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1、消失:症状(+)减少至(-)性者。 2、有效:单项症状(+)减少1个者。 3、无效:单项症状无改善者。 4、加重:单项症状增加一个(+)者。 (五)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不服用消心痛等其它速 效扩冠药及速效救心丸等中药制剂。 36 1、 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硝酸甘油。 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 不变:治疗后硝酸甘油 用量减少不足50%。 2、 计算方法: 疗前用药例数 - 疗后停减例数 硝酸甘油停减率 疗前用药例数 试验结果 一、两组病人心绞痛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病人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加重 例(,) 总有效率 (,) 32(32.0) 10(20.0) 60(60.0) 31(62.0) 8(8.0) 9(18.0) 0(0.0) 0(0.0) 92.0 82.0 统计学处理结果Ridit u,2.921, P<0.01。 试验组与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二、两组心电图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心电图的疗效比较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加重 例(,) 总有效率 (,) 7(7.0) 3(6.0) 37(37.0) 15(30.0) 56(56.0) 32(64.0) 0(0.0) 0(0.0) 44.0 36.0 统计学处理结果Ridit ,u=0.788,P>0.05。 试验组与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比 较,无显著性差异。 三、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37 表3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显 效 例(,) 有 效 例(,) 无 效 例(,) 有效率 (,) 21(21.0) 4(8.0) 37(74.0) 72(72.0) 7(7.0) 9(18.0) 93.0 82.0 统计学处理结果Ridit:u,2.078, P<0.05。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四、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变化比较 表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变化比较 症 状 组 别 胸 闷 例17 7 27 12 30 7 35 10 5 3 10 5 0 0 0 0 0 0 疗 前 40 16 40 20 17 22 26 15 10 10 18 8 74 34 75 30 89 38 43 27 33 18 53 21 39 25 49 8 25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6 29 47 30 26 16 25 20 11 12 +++ 5 3 3 8 12 3 15 8 0 0 3 0 0 0 0 0 0 0 疗 后 ++ + 15 15 35 17 8 16 22 12 3 2 12 5 41 34 41 20 71 26 35 25 31 18 39 15 17 27 24 19 10 3 0 0 0 0 0 0 - 45 7 31 7 41 16 46 3 73 29 75 42 59 19 59 30 29 24 前后比较 u p 6.969 <0.01 1.718 >0.05 5.815 <0.01 1.801 >0.05 6.012 <0.01 3.055 <0.01 5.602 <0.01 1.126 >0.05 4.811 <0.01 0.821 >0.05 3.394 <0.01 2.179 <0.05 4.042 <0.01 0.520 >0.05 4.164 <0.01 1.732 >0.05 2.205 <0.05 2.078 <0.05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心 悸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气 短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乏 力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面 色 试验组 100 恍 白 对照组 50 倦 怠试验组 100 懒 言 对照组 50 舌 质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舌 苔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脉 象 试验组 100 对照组 50 试验组疗前疗后自身比较各项证候均有明显地改善。 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8 表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消失 有效 无效加重总有效率 症状 组别 数 (例) (例) (例) (例) (%) 胸 闷 心 悸 气 短 乏 力 面 色 恍 白 倦 怠 懒 言 舌 质 舌 苔 脉 象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64 21 53 20 74 34 75 30 89 38 45 7 31 7 41 16 46 3 21 6 21 4 33 3 34 10 18 12 45 32 56 31 53 20 37 38 27 6 17 6 0 0 0 0 0 0 10 11 13 12 16 14 17 19 16 9 15 10 41 31 40 20 71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0.0 78.0 87.0 76.0 84.0 72.0 83.0 62.0 75.0 57.1 71.7 50.0 44.6 8.8 45.3 33.3 21.3 31.6 组间比较 u p 3.45 <0.01 2.238 >0.05 1.315 <0.01 4.449 >0.05 1.045 >0.05 1.793 >0.05 2.99 <0.05 0.962 >0.05 1.015 >0.05 对胸闷、气短、乏力、舌质诸证侯的改善作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六、两组病人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表6 两组病人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Ridit分析,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停 药 例(,) 减 量 例(,) 不 变 例(,) 停减率 (,) 53(53.0) 15(30.0) 25(25.0) 18(36.0) 22(22.0) 17(34.0) 78.0 66.0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绝大多数治疗后可减用或停用硝酸甘油,试验组硝酸甘油 P>0.05,有显著性差异。 停减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u=2.358, 七、两组对血脂影响的比较 39 -?S) 表7 两组治疗前后对血脂影响的比较(X项目 总胆 固醇 甘油 三脂 高密 度 脂蛋白 低密度 脂蛋白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疗前 疗后 4.68?1.68 5.14?1.67 1.62?0.43 1.92?0.52 1.66?0.65 1.37?0.25 2.50?1.12 3.18?0.84 差值 0.65?0.41 0.29?0.34 0.30?0.24 0.05?0.32 0.39?0.36 0.07?0.27 0.79?0.47 0.06?0.21 自身比较 2.38 0.73 3.37 0.41 3.59 1.09 4.97 0.27 <0.01 组间比较 5.35 <0.01 100 5.33?2.16 50 5.43?2.28 >0.05 >0.05 5.36 <0.01 >0.05 <0.01 5.55 <0.01 >0.05 <0.01 10.46 <0.01 >0.05 100 1.92?0.78 50 1.97?0.69 100 1.27?0.87 50 1.30?0.38 100 3.29?1.13 50 3.24?1.36 脑心通胶囊可使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组间比较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 八、试验组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病情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例数 32 52 16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加重(例) 10 17 5 20 30 8 2 5 3 0 0 0 (%) 93.8 90.4 81.3 轻度:中度:u=0.074,p>0.05; 轻度:重度:u=0.486,p>0.05; 中度:重度:u=0.451,p>0.05。 表明该药对不同程度心绞痛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九、安全性指标观察 安全性指标选择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试验组及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检测的结果见表13。 40 表9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有关指标正、异常改变比较 指标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例数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100 50 92 45 100 50 100 50 100 50 99 50 治疗前 正常(例) 异常(例) 血常规 尿常规 粪常规 GPT BUN Cr 0 0 8 5 0 0 0 0 0 0 1 0 治疗后 正常(例) 异常(例) 100 50 94 46 100 50 100 50 100 50 99 50 0 0 6 4 0 0 0 0 0 0 1 0 试验组疗前尿常规8例异常,疗后2例转为正常;Cr疗前1例异常,疗后仍为异常,各项指标疗后未出现新的异常。 讨 论 脑心通胶囊是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中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 为进一步观察脑心通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对150例胸痹(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试验。用药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分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脑心通胶囊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有确切的疗效。试验组心绞痛疗效为:总有效率92.0%,显效率32.0%,优于对照组(82.0%和20.0%),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心电图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44.0%,显效率7.0%,对照组总有效率36.0%,显效率:6.0%,组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3.0%,显效率21.0%,优于对照组(82.0%和8.0%),p<0.05,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对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恍白、倦怠懒言、舌质、舌苔、脉 41 象诸证均有显著地改善作用(自身前后比较p<0.01或p<0.05),其中在改善胸闷、乏力、舌质诸证侯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试验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8.0%,高于对照组66.0%,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脑心通胶囊有较明显地降血脂作用,可使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疗前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或p<0.05,有显著性差异。 临床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有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疗前疗后观察结果表明,试验药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表明本品临床用药安全。 脑心通胶囊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疗效确切,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症状及硝酸甘油停减率均优于对照药,可改善血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42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 步长医药研究院 赵步长 教授 一、中风、胸痹病因病机及治法 脑心通胶囊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恢复期、后遗症期及冠心病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的患者,分属于中医的“中风中经络”和“胸痹”两病范畴。 中医认为,中风、胸痹虽然病位和临床表现不同,但病因病机有相同之处,两 者均常发生于中年之后,正气虚衰是其根本原因。中风,多因患者平素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血液凝滞,痹阻脉络,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肝肾两亏,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走串经络,痹阻脉络。其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火)、痰(风痰、湿痰、痰浊)、气(气逆)、血(血瘀)、虚六淫,此六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发病。中风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中经络多为病人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瘀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无力、语言謇涩、口眼歪斜等。 胸痹的发生常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或因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痹阻胸阳,寒凝血瘀,阻滞心脉而成胸痹;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失健,酿生痰湿,痰瘀互结,阻滞心脉而成胸痹;或因忧思气结,情志不遂,肝瘀不舒,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心脉不畅而成胸痹;或因年老体虚,肾气渐衰,不能鼓舞心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运失调,心脉痹阻而成胸痹。虽然病机多端,或以寒凝、或以痰阻、或以气滞、或以血瘀,但病情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心脉,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甚可引及肩背;胸中气机不展,可出现胸闷气短或喘息不得卧;心脉失养,神不内守而可见心悸不宁。 中经络及胸痹的病机虽各有所异,但均有病情迁延日久,气虚血滞,瘀血阻络而发病者,本方专用于两病中均突出有舌紫暗兼瘀点瘀斑和脉迟涩等瘀血之象,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患者。由于病发的共同机制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根据中医异病同治,标本兼治的原则,参照“久病入络”的学说,治法上宜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扶正固本与攻邪治标两者兼顾,使瘀血散去,心脑络通,血行气畅,中风、胸痹诸 43 症得以逐步恢复。 二、脑心通胶囊的君、臣、佐、使 君:黄芪为脑心通胶囊处方的君药。黄芪,性味甘温,归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生血行滞,能大补元气,使元气充盛。方中重用黄芪,发挥益气活血之效,通过补气使元气充盛达到气行则血行之功。 臣:水蛭、地龙、全蝎为脑心通胶囊处方的臣药。臣药均为虫类之品,取其药性善走,通经透络之功效。水蛭功善破血逐瘀,地龙具有清热息风,通行经络之效,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此三味虫类药是取其能搜剔络中之邪的作用,通经透络。 佐: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等为脑心通胶囊处方的佐药。当归补血养血,川芎活血行气,丹参活血祛瘀、清心安神,赤芍清热平肝、祛风止痛,红花化瘀和血。以上活血化瘀之品,功效各有特点,助上药疏通瘀阻之力。 使:桂枝、牛膝为脑心通胶囊处方的使药。桂枝温经通脉,可行营血之滞,本品伍黄芪可提升运转,促进全方化瘀通络之效。牛膝逐瘀血,通经络,引血下行,两者共为使药。 综观全方,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扶正固本,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有补而不滞,祛瘀而不伤正之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之义,通痹散结,即通脑络,又通心络,使瘀散血行气畅,心脑脉络得以濡养,则病减痛安。 三、脑心通胶囊与血瘀证 (一)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 祖国医学认为血瘀证是因血流不畅,血液瘀积,血行失度而引起的积血蓄血之症。广义的血瘀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离经之血,如血液不循经常道而妄行脉外;?血流缓慢或血流阻滞,瘀积于脏腑经络;?血粘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高脂血症等。 中医认为的血瘀证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与微循环障碍有密切联系的病理过程。经试验研究发现,凡存在血瘀证的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患者都有微血管的闭塞、管袢畸形、血流缓慢、血细胞聚积、血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44 (二)脑心通胶囊与血瘀证 1、脑血管病方面 中医统称脑血管病为中风,其中肝肾阴虚,经血亏损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挟痰上扰与瘀结,气血痰瘀皆奔涌而上络破血溢致脑卒中,元气亏损,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瘀滞,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化痰生风、痰瘀交结阻抑气血运行致脑梗塞。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发生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动脉管壁粥样硬化而粗糙,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而易形成血栓。血压急骤升高,使原微小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出血。无论是梗塞还是出血均存在着血瘀证侯群和微循环障碍,在治疗上都应以活血化瘀为基础。实验研究表明,脑心通胶囊治疗脑血管病具有以下功能:?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稳定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流增速,改善血液流变学,溶解毛细血管内血栓,降血脂,降血粘。?改善组织缺氧,减轻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脑细胞修复过程。 2、心血管方面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血行通畅之主导,心的气血阴阳平衡则心血畅流。由于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失调多由于心气不足阳气生失斡旋,心阳虚弱,阴寒凝滞,血脉不通。心血瘀滞则使心脉痹阻不通,心血瘀阻则心主血脉功能减弱或血液循环流速减慢,血粘度增高,呈现凝、浓、粘、聚状态。血行不畅,血液瘀阻导致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心血管疾患或心功能受损时,心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射血分数降低。左室顺应性下降,心室舒张末容积压力升高,血粘度增高,血流瘀滞,同时还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浆中血栓素(TXA2)增加,血管痉挛收缩,血流减慢,血液回 流相对减少,静脉血管压力升高,血管壁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血液成分外渗出血管,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粘度增加,血流更加缓慢;同时血液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的凝块,使血液呈现出浓缩、粘滞、聚集凝固的病理过程,血管闭塞不通则加重血液的出血和血凝反应,实验室检测中存在血瘀症候群指标。各种心血管疾病并发心衰、心律失常等其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阴寒凝滞血瘀、心血瘀阻,临床多用活血化瘀原则达到治疗目的。活血化瘀可归纳为:行气活血化瘀,温阳理气活血化瘀,滋补心肾、调节心脾通阳活血化瘀,回阳救逆活血化瘀等。上述方法均可 45 引起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溶解血栓,稀释血液,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作用。 现代医学对活血化瘀药理研究,对心脑血管疾患血瘀的治疗用药问题认为:?益气药有正性肌力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膜上的K、Na、ATP酶有关,并能改善缺血细胞中糖元与核酸含量,减少心肌细胞和脑细胞中氧和能量的消耗,同时还扩张血管,对缺氧条件下的细胞线粒体有保护作用。?活血化瘀药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作用,能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或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解除血管痉挛,增加冠脉血流,并能抑制TXA2的合成和释放,改善脑组织供血,减轻心脑负荷,使心脉血液畅通。 脑心通胶囊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临床和实验均表明对血瘀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对于表现在心脑血管疾患的血瘀证。脑心通胶囊依据中医药理论组方,经过多年的 临床实践,证明了其对血瘀证有确切治疗和预防作用。 46 两个理论学说 步长医药研究院 赵步长 教授 (一)脑心同治 脑心同源 藏象学说认为,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生命活动中,神志活动由“心”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说明心在五脏整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是人体的调控中枢。故《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方,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脏角论》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内经》除指出心主神明以外,还将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精神情志活动是在心的调控下共同完成。 脑主神明始见于《灵枢?海论》篇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从其解剖位置上看,上至于天灵盖,下至于风府穴,藏于颅腔内。脑的生理功能主要与人体某些运动及头部某些器官功能有关。近代也有学者认为:“脑为奇恒之府,其功能为藏髓,主领肢体。” “脑为元神之府”,语出《本草纲目?三十四卷》“辛夷”条下。其云:“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李氏最早明确提出脑与神志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其功不可没。 上溯《内经》,“头者,精明之府”中及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下至王清任“灵机启发在脑不在心”,足以证明心和脑均与情志活动有关。心主血脉,脑为髓海,髓由气血而化成,故此推论脑心同源。 脑心同病 脑心生理功能同源,主神志,主精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指出:“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对于神志病的治疗亦皆从心论治。 《灵枢?海论篇》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47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由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能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同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可见,本段意在阐明通过体表组织的变化去推测 在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出现供血不足及动脉硬化两大类疾病,供血不足易出现脑缺血、心脏缺血及其他器官缺血;动脉硬化则易出现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它们只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和它们同时出现的还有主动脉、肾动脉、眼底动脉等硬化的症状,只不过是心脑血管临床表现突出而已。 由于供血不足及动脉硬化,中小动脉痉挛、脂质代谢紊乱,易造成各种中小动脉之间的管腔狭窄,出现血流量减少,进而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及一些严重的病症。 脑心同治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除指心脏本身外,还包括大脑一部分功能,即意识思维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从李时珍后,才逐渐把脑和心的功能划分开来。可见,脑和心在理论上是一并对待,在治疗上脑心同治,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在治疗脑病时,应从治心着手。如不寐(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眩晕等应从养心血、安心神方面来治疗。另外一些精神病(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也从降心火的角度出发。 从西医角度寻找脑心同治的依据。大脑位于颅内,心脏位于胸腔,两者相距遥远,又非一个系统(一个属神经系统,一个属循环系统),怎么能脑心同治,首先从血液循环系统谈起,心脏在循环系统中居重要地位,是人体生命原动力,它将血液运向身体各部位供组织细胞利用。其中两个器官受血液量影响最大,其一是心脏本身(维持心脏自体血液循环的动脉叫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直接发源于主动脉根部,可算是 “近水楼台”,所以血流量很大,约占整个心脏排血量的5%,因而受心排血量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二是脑,脑在神经系统中居重要地位,是调节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枢纽,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虽然整个脑的重量仅占人体体重的2,3,,但它的血液供应量却占全身供血量的20,,可见心和脑这两大重要器官对血液量是多么敏感。然而它俩所患者疾病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当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由于长期的不良刺激(紧张、焦虑、烦躁、忧郁、环境污染、噪音)和高血压病等外界致病因素作用,血管逐渐变得硬化,血管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胆固醇堆积、管腔变窄,引起心脏本身供血不足--心肌缺血。临床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严重脑供血不足时出现晕厥,走路不稳。如果此时血 48 液粘稠度较大,便会形成血栓。另外,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便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由于斑块底部长期缺血,便会坏死、脱落,顺血液流动的斑块卡死在管腔狭窄处---梗塞形成。由于斑块脱落后,动脉的管壁变得脆而薄。如果此时有高血压、情绪突变等因素,加之梗塞斑块阻塞血流,这样还会继梗塞之后形成脑出血。 正是从改善这两大器官的供血着手,用一种方法治疗两种不同疾病,脑心同治, 中医称“异病同治”,这也正是成功研制出“步长脑心通”的奥秘所在。脑心通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胆固醇,使沉积于管壁脂质、胆固醇逐渐从管壁移至血液中代谢掉,并能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运动能力,使缺血区及梗塞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迅速得到改善。所以“步长脑心通”无论是对心肌缺血还是脑缺血, ”的关键所在。 心肌梗死还是脑梗塞都能得到较好的治疗,这就是“脑心同治 (二)供血不足是疾病之源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系统由一系列封闭的管道组成,心血管内流动着血液,是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流经全身不断循环,将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带给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又把其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当红细胞数量过低时可出现贫血;红细胞聚集可增加血流阻力和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流速度,减少氧气供应,加重血管内皮损伤;易形成中风和冠心病。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加,及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饮食的摄入,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使血管表面凹凸不平,管腔狭窄,特别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更为明显,引起血流不畅或堵塞,必然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能输送到组织、细胞,出现全身供血不足的种种表现。 “供血不足”与中医学的“气血不足”有关,溯根求源,探寻其生理功能及病理特征。 1、气血生理功能及其关系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故《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为气所化生,神藏于血液之中,因此,精神还是来源于气血。《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气属阳,血属阴,是机体内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血无气不行,气非血不载,所以它们在生理方面统一起来了。《营卫生会篇》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曰:营卫者,清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即是说营血和卫气都是由水谷精微之气化生,这是相同的一面,但营血毕竟是神气之所舍,属阴而行于经脉之中 ,与卫气属阳而行于经脉之外,气和血的功能有所 49 不同,这是相异的一面。《灵枢?决气篇》说:“熏肤充身泽气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以雾露来形容气的存在,说明它是物质,熏肤充身泽毛,则又为功能了。不过气这种物质是极细微的,甚至细微到肉限不能识别,故有人把气说成是“无形而有机”的东西。凡属机体生理方面的气,统叫“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真气,是概括机体所有之气而言,后来张景岳在《类经》注里亦作了类似的解释。所以真气犹言机体的正气,也就是概括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这种气运行于周身,无处不到,所以叫做“充身”。再就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属于整体有宗、中、元气三种;属于局部的,则五脏各有其气。其中与气血运行密切有关者为宗气。 宗气:《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五味篇》又把宗气称为大气。其中说到:“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即是膻中的部位,为机体的上气海。宗气的功能主要是推动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煦即嘘吹,就是宗气的动态。《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脉宗气也;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应脉,是正常的动;应衣,是病变的动。看来,宗气搏动于左乳下,是和心的搏动有密切联系的;宗气主动并不仅限于心脉,而是与整个机体功能活动都有关,故周澄之在《读医随 笔》曾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血是机体的营养物质,而且是生命活动不可少的成分之一。《景岳全书?血证》说:“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血的作用是靠循环功能来完成。 全身的血液都聚存于经脉和各络脉之中。经络在机体是一网状组织,遍布于周身,表里上下,无处不有,故《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正因为经脉络脉遍及全身,所以血 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液也就遍及全身。《灵枢?本藏篇》说:“经脉 利关节者也。”它的循环正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说明血液存于经脉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血液的流动有两大特点,一是永恒的流动,循环式的流动,即所谓“环周不休”。二是有节律的流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正因为血液的流动有节律,才可以用呼吸的节律来计算它,多于此者或少于此者,都属病变。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基本是正确的。血液为什么会呈循环式的流动呢,《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说:“经脉之 50 相贯,如环无端。”因为经脉在生理上的分布,就是相互贯通的,所以便很自然地形成一种环流。《本脏篇》还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营,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营回运行,二是营养濡润。正因为它能反复地营回运行,才能使机体各个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气血的病理特点 血液遍存于机体的脏腑经脉,故其发病亦极广泛。至于造成血病之因,中极复杂,但概括而言,则有两端,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血主阴精,不宜动也;血主营气,不宜损少,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气血的病理特征主要与其循环功能和濡养功能失常有关。自《内经》以来对其发病有着较详细论述。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腹中论》说:“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李梃《医学入门》说:“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痹痛„„等证,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 3、临床病证 由于导致疾病的因素千差万别,总括起来分为三种,外在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内在因素(七情内伤、劳逸失常)和饮食结构失衡。诸多因素可引起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因此供血不足是一切疾病的中间环节,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严重者会出现冠心病心绞痛、中风、高血压病等疾病,中医认为气血功能失调,可诱发疾病发生。 (1)中风 中风病西医学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缺血性中风主要是脑血栓,是由于供应脑部动脉的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脑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局部血 51 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其次是高血压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其它还有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脉管炎,炎症性血管闭塞。?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粘稠度增加,致使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脑血管堵塞。如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血液中的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压改变:当收缩压低于70mmHg,或高于180mmHg,或由于血管本身管腔狭窄和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局部脑组织供血即可发生障碍,其次是高血压病史,体重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减少,是形成脑血栓的主要因素。脑栓塞和脑血栓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症状、体征依梗塞血管部位不同,则症状也不相同。 出血性中风,即脑出血,多发生在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常在活动中,情绪激动下发病,也有血压不高者患脑出血,常见有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2)冠心病 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局部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范围,血管堵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不同,可分为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型。典型冠心病发作可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心律失常(早博),检查时可见心电图有缺血改变,冠状动脉检查有血管堵塞。西医治疗常采取手术治疗或球囊扩张术,但术后还会有冠状动脉血管堵塞,早期服用中草药,使冠状动脉供血改善,避免手术治疗。 另外,供血不足还可造成泌尿系统疾病、视网膜黄斑病变、视神经萎缩,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听觉器官供血不足还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严重断流时产生突发性耳聋。因此说供血不足是疾病之源。 从这一环节着手,我们采用具有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活血祛瘀功效的中成药步长脑心通,彻底改善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状态,在治疗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用中医中药在治疗脑心血管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52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脑心通胶囊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作用机理,发挥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这四个方面是: 1、保护神经细胞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2、保护血管改善微循环 4、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降血脂 降血粘 稳定血压) 在过去的岁月里,步长制药集团得到众多医药界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的大力帮助,使脑心通胶囊在基础、临床和理论研究、上市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荣誉。在此,步长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步长教授携 5000余名员工向多年来一直关注、关心和支持步长集团发展的医药界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脑心通胶囊作为一个复方中成药,其基础理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产品的科技含量仍需提高。今后,步长制药集团将进一步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尊重科学、尊重专家,与各医药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对脑心通胶囊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为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加速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医药产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53 54
本文档为【脑心通基础与临床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4KB
软件:Word
页数:7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