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质复习提纲

地质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地质复习提纲绪论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 地壳:莫霍面(Moho)以上的固体地球最外面的圈层,也是岩石圈的上部圈层,是地质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地是不均匀的:在大陆区平均厚度为33km,最厚约70km;在大洋区一般为4—9km,平均为6km。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之上的一个巨厚圈层。厚度约2860Km。体积为整个地球的83.3%;质量为地球的67.8%;平均密度约4.5g/cm3。由于波速在984km(约10...

地质复习提纲
绪论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 地壳:莫霍面(Moho)以上的固体地球最外面的圈层,也是岩石圈的上部圈层,是地质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地是不均匀的:在大陆区平均厚度为33km,最厚约70km;在大洋区一般为4—9km,平均为6km。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之上的一个巨厚圈层。厚度约2860Km。体积为整个地球的83.3%;质量为地球的67.8%;平均密度约4.5g/cm3。由于波速在984km(约1000km)深度上突然增大,以此为界,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的地球中心球状体。占地球总体积的16.3%。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情况,以4640km和5155km深度两个界面为界,将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三个次级圈层:外核 过渡层 内核 第二章 矿物 :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矿物对入射可见光中不同波长的光线选择吸收后,透射和反射的各种波长可见光的混合色。 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 光泽 :晶体矿物的新鲜面反射光线的能力 透明度: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一般在样品薄边处进行观察。 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刻划, 加压, 研磨)的能力 解理:矿物单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裂开的面叫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称为断口 石英:硬度=7,密度=2.65~2.8; 纯净的石油无色透明,即水晶(crystal);含Fe3+呈紫色,即紫水晶(amethyst);含细小分散的气态或液态物质,呈乳白色,即乳石英(milkyquartz);隐晶质石英称为玉髓(chalcedony),呈浅灰、淡黄或乳白色,微透明;具有多色环状条带的石髓称为玛瑙(agate)…… 石英晶面为玻璃光泽,端口为油脂光泽,极不完全解理,贝壳状断口,透明、半透明; 晶体形态:单晶呈六面体,或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镜下为低突起。 方解石:化学成分为Ca[CO3], 集合体多呈粒状、块状、钟乳状、鲕状、纤维状及晶簇状等。通常为无色、乳白色,含杂质则染成各种颜色,有时具晕色,玻璃光泽。摩氏硬度3,比重2.6-2.9,三组完全菱面体解理,故名方解石,性脆。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放出CO2。鉴定:菱面体完全解理,硬度不大,加稀盐酸剧烈起泡 长石: 1、基本类型:        钾长石(正长石)  KAlSi3O8 钠长石(斜长石) NaAlSi3O8 钙长石(斜长石)  CaAl2Si2O8 2、正长石性质: 硬度=6,密度=2.56; 白色或肉红色,玻璃光泽; 有两组相互垂直的中等解理; 单晶体呈柱状或板柱状。 3、根据Na+和Ca2+的不同比例,存在多种过渡类型,总称斜长石 硬度=6-6.5,密度=2.61-2.76; 白色或肉红色,玻璃光泽; 白色条痕 有两组完全解理; 次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 单晶体呈板状或板柱状。 第三章 地质作用: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构造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 1、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使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由于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重力以及日月引力等能源的作用下,发生在地球的表层,使地表形态、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负荷运动  成岩作用) 岩石: 组成地壳的基本单元,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的一种固态集合体。主要有: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是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性组分的硅酸盐熔融物质。 岩浆作用 (一)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二)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 岩浆岩的分类 1、按产状分类:喷出岩(火山岩)侵入岩(深成和浅成侵入岩) 2、按SiO2成分分类: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  (SiO245—52%)中性岩  (SiO252—65%)  酸性岩  (SiO2>65%) 变质作用  基本处于固态的原岩,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或结构发生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基本类型。 母岩风化产物:碎屑残留物质(岩石碎屑、矿物碎屑),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 沉积作用 :风化、剥蚀产物在搬运途中,因搬运介质能量的减弱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沉淀或凝聚的过程。  沉积分异作用:由于被搬运的碎屑颗粒本身的矿物成分、密度、大小和形状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在搬运力发生变化产生沉积作用时,大都会发生根据其本身的特征按—定顺序分选沉积下来的作用 沉积分异作用的一般规律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一般规律是: (1)密度大的碎屑颗粒,相对地先于密度小的颗粒沉积。 (2)颗粒粗大的碎屑,相对地先于颗粒细小的碎屑沉积。形成沉积物按粒度呈条带状有规律的分布。 (3)呈悬浮运动的球度好的颗粒,相对地先于片状颗粒沉积,呈底运的碎屑颗粒的沉积顺序则与其相反。 (4)距离母岩区近的沉积物,其矿物物成分复杂多样,重矿物含量多,表现出矿物成熟度低的特征;远离母岩区的沉积物,其矿物成分比较单一,稳定矿物含量高,矿物的成熟度就高。 沉积岩  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先成的沉积岩)风化产物、生物来源的物质和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原始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分类 按沉积方式不同,分为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按沉积物来源不同,分为内源沉积和外源沉积 按沉积岩形成时的动力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分成海、河、冰川或风成的沉积岩。 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区别: 水平层理主要产于细碎屑岩(泥质岩、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细层可连续或断续,由悬浮物沉积而成出现在较弱水动力条件下的低能环境中,如湖泊深水区、泻湖及深海环境 平行层理产于砂岩,出现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砂迁移,床面上滚动的砂砾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细层侧向延伸较差,在剥开面上有剥离线构造,出现在急流和能量高的环境下,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构成良好储层。 碎屑岩的组成:碎屑、杂基、胶结物、孔隙,杂基和胶结物称为填隙物。 砂岩的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砂岩的成因分类      (略) 第四章 地层层序律  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其上,也就是地层上新下老。 生物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不同地区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应属于同一时代。 地层划分:依据地层各种属性或特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系统地把一个地区的地层组织成各种地层单位。 划分依据: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其它属性。 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所发生的作用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常见有硅质、碳酸盐、氧化铁、自生粘土矿物 。 第5章 沉积相  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发生变化的沉积岩(物)特征的总合。 河流相与油气的关系:河流相沉积砂体是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古河流砂体如果接近油源,可成为油气的储集层。由于河流砂体岩性变化快,其内部储油物性的非均质性较为明显。垂向上以旋回下部河床亚相中的边滩或心滩砂质岩储油物性最好,向上逐渐变差,横向上透镜体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两侧变差。古河流可形成岩性圈闭油藏、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及构造—岩性圈闭油藏。 三角洲的亚相划分: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角洲亚相 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三角洲相本身具有很好的生储盖条件及圈闭条件。前三角洲以粘土岩沉积为主,为有效的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堆积速度和埋藏速度快,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转化。三角洲沉积体中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砂体,分选好,储油物性好,距离前三角洲的烃源岩近,对于接受早期运移的油气,保存孔隙十分有利。其次是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也可以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垂向上覆盖在三角洲前缘的平原亚相泥和海相泥可以成为有效的盖层。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破坏相粘土岩,可作为区域性良好盖层。三角洲前缘发育的生长断层和滚动背斜,底辟泥丘和盐丘构造都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三角洲沉积多次重复出现,形成复杂的三角洲体系。 地层  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 第6章 构造运动:内动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作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种机械运动。    地层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  (成因自己看书)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 倾向 倾角 褶皱   是指层状岩石的各种面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 裂缝(节理) 岩石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    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断层的识别标志 野外识别: 1.地貌标志  断层崖、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的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 2.构造标志  构造线不连续、构造强化现象 3.地层标志  两盘地层的缺失和重复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岩体、矿化带、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 5.岩相和厚度标志  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 井下识别: 1.地层的缺失和重复  2.短距离内标准层标高海拔相差悬殊  3.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  4.钻井过程中的井漏、井喷 第7章 石油  广义:指气态、 液态 、固态的以烃类为主的混合物,具天然产状。 狭义:是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由各种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少量非烃组分(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物 天然气  广义——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如:大气、地表气、沉积岩中的气、宇宙气、火山气。 狭义——指与油气田有关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矿化度 单位体积水中各种离子的总含量称水的矿化度。用mg/L或ppm表示 (ppm-重量百万分数;1ppm = 百万分之一) 换算:mg/L = ppm/水的密度 石油的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  是一致的,基本是由碳、氢、硫、氮、氧五种元素组成,而且主要是碳和氢 C  84~87%  H  11~14%  S+N+O  0.3~7% (一般在1~4%) 原油的化学组成中,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 1、烃类化合物 烷烃 环烷 烃芳香烃 2、非烃类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天然气的赋存状态、成因分类? 天然气可分为分散型和聚集型两大类,聚集型为游离气,即气态单独运移聚集,包括气藏气(干气)2、气顶气(湿气)3、凝析气 油田水的来源 1、 沉积水  2、渗入水 3、深成水 4、转化水 油田水的化学分类 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第8章 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以及常用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烃源岩  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及产物?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主要烃类产物:生物化学甲烷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油气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产物: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稳定的甲烷—干气—碳沥青—石墨 表征烃源岩的各类地球化学指标? 1 、有机质在岩石中的相对含量称为有机质丰度,有机质丰度指标: 总有机碳(TOC) 氯仿沥青“A”  总烃(HC)含量  岩石热解生烃潜量(S1+S2) 2、有机质的成熟度指烃原岩中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有机质的成熟度指标  镜质体反射率法   热变指数(TAI) 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  时间温度指数法(TTI)、可溶有机质化学组分法、岩石热解法 第9章 储集岩  凡是有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并且能储存和渗流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储集层  由储集层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储渗空间:空隙 洞穴 裂缝 喉道 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  2.连通孔隙度  3.有效孔隙度 渗透性  一定压力作用下,岩石孔隙允许流体渗流的能力。 渗透率   表征其渗流能力大小的数值就是渗透率 盖层  位于储层之上,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生储盖组合  地层剖面上,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定组合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沉积作用因素 母岩性质及物源供应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岩石组分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岩石结构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沉积构造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2.成岩作用因素 压实、压溶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影响 胶结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影响 溶蚀、交代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影响 3.构造因素 断裂 区域性抬升 盖层的岩性分类  蒸发岩类盖层  粘土岩类盖层  碳酸盐类盖层  其它岩类 盖层的封闭机理? 1、毛管压力封闭(物性封闭) ——岩性致密,无裂缝,毛管阻力 > 浮力; ——排驱压力Pd极高,封存压力大。    2、异常高压封闭 ——巨厚泥岩层在压实过程中,水不能顺利排出,造成泥岩中部滞留水形成异常高压(欠压实结果),形成巨大的孔隙流体压力可以封闭油气。  3、烃浓度封闭 ——具有一定生烃能力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止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 第10章 油气运移  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位置转移 初次运移  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疏导层)的运移 动力  压实作用产生的剩余流体压力、 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异常高压、 蒙脱石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胶结和重结晶作用、扩散作用、渗析作用、毛细管力 通道  较大孔隙与微层理面、构造裂缝与断层、微裂缝、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 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后至聚集起来之前的一切运移,包括了已形成的油气聚集因外界地质条件改变引起的再次运移 动力  浮力: 动力  水动力: 动力 或 阻力  毛细管力: 阻力  构造应力  分子扩散力 通道  连通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 第11章 圈闭、油气藏及其度量 圈闭:地下运移的油气在一定条件下停止运移而集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聚气,这种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就是圈闭  圈闭的三个要素:1.供油气储渗的储集层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条件 圈闭的度量 1.溢出点 2.闭合面积3.闭合高度(闭合度)4.圈闭最大有效容积 油气藏:油气在地下运移的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在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油气藏。“单一圈闭” 中,可以只有一套储集层,也可以有数套彼此沟通的储集层;其中的流体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边界。 油气藏的度量    含油(气)边缘  油(气)藏高度  含油(气)面积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重点) 一、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二、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三、具备有效的圈闭; 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系列圈闭中的油气差异聚集  当含油气盆地存在多个水力学上相互连通的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时,油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的聚集,沿运移方向各圈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这种现象叫油气差异聚集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油气从位于储集层下倾方向的烃源区沿储集层向上运移,在低渗透段遮挡下发生聚集;随下倾方向的油气不断补充,当圈闭内的油气柱高度达到低渗透段的最大封存油柱高度后,从下方继续进入圈闭的油气将通过渗漏方式把圈闭顶部同体积的油气替换到上倾方向相邻的圈闭中。由于气聚集在顶部, 最先渗漏的是气。 第12章 油气藏类型 构造圈闭油气藏  岩性圈闭油气藏  地层圈闭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复合圈闭油气藏 构造圈闭油气藏  凡是因地壳运动使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构造圈闭油气藏,可分为: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
本文档为【地质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9-09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