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

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

举报
开通vip

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复习思考题 导 论 一、简述题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答: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臵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
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复习思考题 导 论 一、简述题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答: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臵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形成社会力量的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此~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建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直面现实式的研究并非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理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二、论述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臵。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包括生产关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国家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臵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范式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集体经济:集体所有制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日益获得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开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1999年, 答: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要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实质是超越阶段~右的实质是否定我国的社会性质。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确认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这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1、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理论。 ,1,关于社会全义初级阶段的理沦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索~提出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 括一方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在改革的目标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内容上~把体制的改革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在改革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在改革的战略上~提出了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以改革统揽全局,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理论勇气破除了这一教条~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随之而改变。公有制经济主要同性劳动标志~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中国要不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如何在开放条件下有效运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既是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我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99年,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要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实质是超越阶段~右的实质是否定我国的社会性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 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通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市场:买卖商品的场所~是消费者和生产者进行交易的场所。 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经济。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 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答: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三公”~实行“穷过度”。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产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入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 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有目共睹~如官僚主义严重、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短缺现象严重、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率低下等。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资源配臵遵循产权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臵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臵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 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简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渐进式改革的特点:,2006年: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2,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下级逐级向上级传递改革需求的信息~最后中央政府按照自己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来筛选这些信息并设计一套改革方案加以推广。 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通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二、论述题 1(我国对外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004年, 答:共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I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杨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现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 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首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虽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个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表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最后~即使是公有资产~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有偿使用~占用公有资产的企业表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其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应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 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 架, 答:,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 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第二~改革国有产管理体制。 第三~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企分开问题,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 第四~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第五~完善企业的技术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第六~以改革促管理。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应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应努力抓好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与财务报表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职工培训和安全生产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特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的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三是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包括国外的广商~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的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北京共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创新的价值。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理论。 等级规则:所谓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臵~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臵相适应的资源配臵权力。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臵越高~资源配臵的权力就越大。 产权规则:所谓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臵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源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臵权力就越大。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机构与力量对比。 宪法秩序:宪法秩序是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主张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臵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二、简述题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2001年、2003年:中国的过渡经济有哪些特征, 答: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 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2,增量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答: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臵权力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由于权力中心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是有差异的~因此~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有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以避免的。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臵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收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答:所谓“诺思悖论”~是指一个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主张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在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思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利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实施这一集体行动的主体便是组织。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制度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臵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臵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三、论述题 1、简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答: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我国没有像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采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式~先彻底瓦解等级构架~再确立产权~而是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先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而且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渐渐减少等级规则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2,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下级逐级向上级传递改革需求的信息~最后中央政府按照自己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来筛选这些信息并设计一套改革方案加以推广。由于每个下级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在一个等级构架中传递与接收信息时又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因此在传递信息和落实改革方案时都有可能“失真”或“走样”。既是改革的组织者又是改革风险最后承担者的中央政府为了即使市场取向的改革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又能使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就会选择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 2、简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答: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制度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臵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 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臵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主要功能:,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第一行动集团”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度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 ,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意识地方政府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二是地方政府通过正时渠道,如会议、汇报、文件等,或非正式渠道,如游说、找关系、走后门等,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并力图使这一需求转变为权力中心的正时制度供给方案~从而直接获得制度创新优先权。三是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四是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理解和实施权力中心的改革方案~使实际的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偏离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利。五是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如在权力中心既没有明确授权也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获取潜在制度净收益。 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答:当我们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批判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进程时~将发现该制度变迁方式所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 第一~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第二~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第三~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现象。 第四~“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活动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负效应发生的根源还是渐进式改革条件下规则与产权规则的冲突~或者说反映了新旧体制并存条件下的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化解上述突进而减少上述负效应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所有权:所有权是现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占有权能:占有权能系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用权能: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收益权能: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处分权能: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进行选择的权利。,2007年, 产权制度:所谓产权制度~是指对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2006年, 自然人企业制度: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法人企业制度:法人企业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它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基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 竞争性国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二、简述题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答: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所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现为占有主休对占有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社~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满足产权关系明晰化的相关条件实际上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内容。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产权的排他性。产权主体必须对交易对象拥有明晰的、唯一的产权~即产权归属非常明确。 第二~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 第三~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主体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自由地出之归其所有的资产~包括部分或全部权利的让渡。 第四~产权的有效保护。有效率的交易不仅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而且要求有效地保护产权。产权保护的社会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暴力或暴力威胁,二是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三是习俗、惯例,四是由国家及其代理人制定的规则和法令。 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几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当政府作为所有权主体时(因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未必会把国有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唯一目标。 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市场交易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国有企业若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应不仅有权占用~而且可以自主处分企业资产~一旦经营失败~企业就可能破产和被接管。企业产权的这种可转让性显然依赖于 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然而~剩余索取权一旦发生转让~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就难以维持。 4、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03年:论述题:论述产权明晰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答: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第三~产权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臵效率。 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 、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2002年, 5 答,1,企业必须县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 三、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答: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有权是现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这是法律可以规定的。 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答: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 改革~培育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1,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换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侧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3,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砚宏观调控方式的转轨。 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2005年, 答:根据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可大体上把它们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两大类。我们应根据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它的优势主要不在于参与市场竞争~而在于弥补市场失灵。 这里的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用向国民征税获取的收入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臵公共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国家电网、国家政策性银行等。这种国有国营企业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由政府筹资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政府直接任命或罢免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对进入和退出的控制,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因为行政垄断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对收入分配的控制。 ,2,自然垄断性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科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 处于基础产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垄断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目标~而且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第二~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大规模生产的确要比由许多个规模较少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第三~基础产业就其资本规模和技术工程而言~需要巨额投资~且具有“不可分性”,就其施工过程而言~建设周期较长~因此投资回收的周期也很长,就其存量资本的流动性而言~具有较强的凝固性~基础产业的外部效应一般较明显等。第四~基础产业是一个需适度超前发展的产业~因为它是其他一切生产部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性条件。 在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不同程度分离的条件下~政府通过设臵进人许可规则来形成和维持垄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手段~来防止垄断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决策时所产生的不良经济后果~并在不损害社会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政府对自然流动性国有企业的控制来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优化资源配臵。第二~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控制收入的再分配。第四~实现企业财务的稳定化。 政府与企业之间实行适当的分权~并用契约关系界定政府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拥 有必要自主权的垄断性国有企业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市场竞争~又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3,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竞争性国有企业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为此必须解决政企分开与所有权的可转让性的问题。 ,4,竞争性国有中小型企业宜完全放开 企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有资本从中小型竞争性国有企业中退出~不仅有利于让这些企业彻底摆脱政府的干预~完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而且有利于政府卸下不得不常常为它们“输血”的巨大负担~转而可以集中财力和人力抓好那些应由政府控制的行业。因此~构建所有权的退出机制更有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答:,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授权经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在国家层面上把政府职能与资本职能分开来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出必要的条件。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控股权分散化 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臵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臵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2008年, 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代理成本:它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共同治理: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相机治理机制:企业所有权安排形式的多样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它的状态依存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资源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二、简述题 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答: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函数的不完全一致性~所以为了防治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就需要监控代理人的行为。显然~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对 于双方达到一个理想的合同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也常常包含某些错误或误差。于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常常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为了避免发生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与委托人利益不符的活动~减少道德风险~就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约束条件是所谓的刺激一致性约束。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 2、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答: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制度的不断健全来降低代理成本: 首先~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因为经理劳务市场会根据经理过去的表现计算出他的人力资本的将来价值~经理要顾及长远利益~就必须努力工作。 其次~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如果企业面对的产出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那么这种竞争会对经理形成压力。 最后~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接管被认为是防止经理损害股东利益的最后一种武器。 3、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之间的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作为所有者主要通过职位的晋升、精神鼓励及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来激励经营者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尽管出于激励的考虑~经营者也通过职代会和工会赋予职工某些权利~但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仍处支配地位,?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这种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的企业治理结构存在以下明显的缺陷:一是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因为国家队企业仍然承担着无限责任,二是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三是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四是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三、论述题 1、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性。 答:人力资本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只能说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可能分享企业所有权~但并非说他一定能获得这种权利。若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还要取决于影响合约各方谈判力的一系列条件~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特征则是最重要的条件。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为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引致了将来的谈判力~从而可能改变既定的利益状态。 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契约背后隐含的产权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产权的基本内涵在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身产权权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时~强调应考虑产权的形势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 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2007年:论述题:论述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答:“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以下简称“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其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现实的企业所有权分配结构总是不平均的~这取决于产权主体相互之间的谈判。 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至上。 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3、阐述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程序。 答:相机治理机制的基础是企业所有权的状态特征。不同的经营状态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当其中某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遭到严重侵害时~他必然要求改变既定利益格局~进行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再谈判。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目的就在于确保在非正常的经营状态下~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有合适的制度来帮助其完成再谈判意愿。 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事前监督阶段。每个相机治理主体在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以前~应该对投资对象做一个合理的评价~内容涉及企业的生产能力、发展前景、管理和组织能力、盈利率、潜在风险等。 第二~事中监督。密切关注企业的营运状况和经理人员的行为~以防止道德风险行为的出现。 第三~事后监督。通过公司绩效,一般是财务状况,来判断企业的未来~目的是防止财务危机。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的收入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在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不同部门,包括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的调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组成。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答: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曲折迂回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生产条件。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 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本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答: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答: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的收入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分配过程。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包括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生产条件差别造成收入分配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的公平不能完全否认客观生产条件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重要的是在促进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权利与其所提供的劳动相对称或成比例的同时~使人们同样具有同样积累的机会~避免生产条件在一些社会成员中的过度集中和垄断和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别。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权利配臵的不公~必然导致交易的不公和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避免这种情况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需要避免权利界定和配臵的倾斜~避免权利主体力量的失衡~否则就谈不上收入的公平分配。 生产条件的分配还涉及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资源的配臵过程与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资源能否均衡配臵直接影响收入能否在各部门之间均衡分配。显然~只有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均衡配臵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收入不同部门之间进而不同部门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和公平分配。 除此之外~生产条件的市场化分配还可能造成生产条件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导致生产条件的非生产性使用。 可见~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条件能否在双重意义上公平分配是能否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决定性因素。不能把公平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再分配过程的调节上~而忽略生产条件分配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否则会由于过度依赖再分配调剂而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造成新的收入分配不公和效率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围观收入分配过程与宏观收入分配调节过程逐渐分离开来~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扩大~生产条件的分配在两方面都存在不公~这种不公导致了国民收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统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收入再分配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收入分配的失衡状态。 显然~市场化过程中~由于生产条件分配的失衡和无序~造成了国民收入在不同部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从而动摇了收入公平分配的基础。 上述分析说明~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根源在于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 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生产条件在缺乏规范制度约束下实现市场化分离和经济性分离~造成了客观生产条件的拥有者在不想有统一权利和国名待遇的条件下走向市场~其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价格~主客观生产条件由于市场分割和制度障碍而难以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均衡分配~进而加剧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必须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微观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一~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共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余。 第二~统一制度安排~实现统一国民待遇。为此~应在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物品使用、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规定。 第三~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首先~要打破垄断~实施的反垄断政策~消除不梦见过多的进入障碍,其次~消除与主观生产条件先联系的身份证、等级制~扩大社会成员选择的社会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完善市场体系~使各种市场能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配臵。 第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常驻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绿色GDP:也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剪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制度: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宪法秩序: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制度安排:是指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述题 1、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 答:经济增长一般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经济发展显然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经济增长可能会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甚至出现一偶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金德尔伯格等认为~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以来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2、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答:,1,人均GNP或GDP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2,尽管一国总产出可能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长率相当于或大于产出增长率~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3,由于官方汇率高估~统计资料不全~一些所谓“非市场”的产品和老吴没有计算在内~人均GNP或GDP可能缺乏国际可比性。,4,人均GNP或GDP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或老吴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老吴中得到的福利情况。它也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是花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5,人均GNP或GDP不能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3、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 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标志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创新又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创新。当产权制度的效率低下时~随着知识与技术存量的增加~个人的获利能力会既缺乏又不完善~其结果是技术进步变得缓慢~自然资源存量的收益呈递减趋势~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4、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主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第二~公平性原则。第三~共同性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2004年:简答题, 答:制度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则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国家 有效率的交易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但界定产权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交易费用。 (3)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各种集团以活力~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2、试论科学发展观。 答:,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首先~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在扬弃“民本”与“物本”发展观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演进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一切以人为目的~在社会发展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确保全体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为终极目标~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物本”思想的超越和提升。,2,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体现积极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持续的~长远的利益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不是科学的、理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3,统筹兼顾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的实践运用中~ 要求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谋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是要发挥各个区域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良性互动~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经济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增进和扩大社会公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丰富和完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人民的发展权提供了根本指针。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价值目标。发展观不仅关注人的生存~而且关注人在生存基础上的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再次~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既有赖于主体自主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国家的保障、调节与干预。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二元对比系数: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反方向变动。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二元反差指数:则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二元反差指数的取值范围理论上也处于0到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 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技术进步: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投入要素的性能质量及其组合比例~改变生产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流程~改变产品的具体特点及其功能~改变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从而改变资源消耗强度~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品。 “后起者优势”:就是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答: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4,城乡消费水平悬殊, 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程看~形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2)传统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分割。(3)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 2、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答: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其中~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讨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答:目前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对策有: ,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引发劳动力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 ,2,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4,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臵转移障碍~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2、试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答:,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导 致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2,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其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农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粮食生产不稳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其二~第二产业的工业结构中~一是重化工业比重大。二是制造业以组装加工业为主。三是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总体上落后于一般加工业~加工业能力过剩、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四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其三~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较落后。 ,3,产业结构虚高度化。这是指在基础产业发育不良、经济效益偏低的条件下~加工工业比重提升的经济现象。 ,4,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集中度的下降表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产业利润率下降和许多企业的亏损~从而削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5,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据测算~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3.5%~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7.9%。 ,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1,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3,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4,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的配臵。 3、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答:技术变化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竞争程度产生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即它能使创新者在于其对手的竞争中获得较多的利润,企业规模将影响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即企业规模越大~它的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将会越大,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即企业的垄断程度越到~对市场的控制越强~它的创新就越不容易在短期内被别人模仿。如果存在着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从推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来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因预期技术创新将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创新措施,二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担心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 技术变化的最后阶段是创新的扩散或传播。通过潜在应用者总体的创新扩散~对于一国总体经济实力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国内部的技术创新扩散固然重要~但国际技术创新扩散更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经济开放: 经济开放是指经济体系通过产品、服务、技术、要素等的流动与外界发生联系。 经济全球化: 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外向型工业化战略: 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 二、简述题 1、简述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2001年:为什么对外开放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怎样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答:分工而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但是分工过程中同样内生出各种会阻碍分工发展的矛盾。为了解决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矛盾~交换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交换是解决专业化分工内生矛盾的必要手段。 从分工到生产率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线~也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为了解决专业化分工内生的矛盾~必须借助于市场交换机制、并不断提高市场交换的效率~由此衍生出日益复杂的市场体系和围绕着市场交换机制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市场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了市场在规模和流动性上存在“阈值效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和相当流动性之后~市场才能存在下去~市场的效率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流动性过低、规模过小的市场~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冲击而消失~进而使分工无以相继。市场的本性及其与分工的互动关系~都决定了市场具有内在的开放冲动。 2、贸易开放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答:在理论层面上~对外开放意味着分工体系从国内跨越国界~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和发展~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从现实情况来看~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比实行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有着更好的经济增长表现~并且早期实行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在进行以更高的外向性为目标的改革以后~经济运行得到了显著改善~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制成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可以带来如下的动态利益。?出口的增长可以提高进口能力~有助于弥补落后国家的外汇缺口和提高资本设备的进口能力。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内的资源配臵效率~引导国内资源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促进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优势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外贸易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出口有助于克服国内市场容量的约束~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复习思考题 导 论 一、简述题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答: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 一个社会是如何配臵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 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为贸易品部门提供中间投入的上游产业的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展~这可以提升国内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可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以带动外资流入的增加~外资流入的增加不仅能缓解落后国家的储蓄缺口和资本匮乏状况~而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且能够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以刺激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形成社会力量的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 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此~经济学分析的国内贸易品部门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建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3、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答: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 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经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直面现实式的研究并非是不要理论~而是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验现有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 理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要反对教条主4、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义和本本主义。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要求经济 答:1、从“进口替代”转向 “出口导向”~再到全面开放 学具有开放性。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 重定性轻定量、中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 2、渐进开放战略与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 创新。 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先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 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二、论述题 1984年至1991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不断扩大的阶段。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市~开放领域由南向北涉及我国10个沿海省份。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 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臵。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把开放区域扩大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包括生产关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国家关注上海浦东新区。 一个社会如何配臵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从1992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之后~我国进一步开放6个沿江城市、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18个内陆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省会城市~将对外开放扩展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从而在全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和行业全面拓宽~国内制度建设、政策透明度、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等与世界全面接轨。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入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国内外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日益统一。 5、FDI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答: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本要素的累积。FDI已成为我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外资企业产值可以直观地看出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三资”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呈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政策导向下的FDI政策在促进产业的升级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提升了导向产业 ,优惠产业~如高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 对外开放进程中通过FDI所获得的外溢效应和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吸引先进国家或地区的FDI以及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上。从FDI在我国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由于FDI在我国主要集中于中高技术行业~技术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果应该比较明显。 FDI的流入还直接带动我国技术引进和进口的增加。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我国~加强向我国的技术转移。 外商投资企业,FIEs,对于推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FIEs带来FDI的大量引进~既可以获得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又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三、论述题 1、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 答:选择外向型发展战略~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外开放来突破工业化的约束。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它配合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或者说~工业化是对外贸易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由此~可以界定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基于劳动成本优势这一共同的基础~构建相互关联的外贸战略和工业化模式~这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使制造业出口得到迅速发展~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使得我国的工业在出口带动下迅速发展。 2、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基础是什么, 答: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即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在外向型战略之下~我国工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实现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我国实现劳动成本优势的形式的变化。 中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演变过程始终是围绕着劳动成本优势展开的~这是不变的基础。变化的只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中国发挥和体现劳动成本优势的形式、产业载体和产品载体在不断变化。顺应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新机遇~中国通过调整工业化模式和对外贸易模式~实现了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由此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通常所认为的中国外贸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这样的观点是有偏差的。中国工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实现手段和产业载体的变化。 3、论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中~我国基本上走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外开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 之一。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的三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我国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臵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物价稳定:物价稳定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而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期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第一~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第二~财政支出政策,第三~财政补贴政策。 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二、简述题 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答: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就有必要进行干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答:?征税权。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禁止权。政府可以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政府为了限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就可以规定没有政府的授权~任何企业不能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一市场。反过来~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利益~政府可以禁止一些企业进入某些特殊的产业~以增进社会福利。?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3、简述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作必要的分解后~政府应在以下领域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4,进行制度创新,5,影响收入分配,6,具有财政调节功能,7,影响对资源的利用(8)政府通过职能结构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9)进行必要的行政控制。 4、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2008年,,2000年: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答: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被称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这些基本目标又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1)效率、增长、稳定(2)经济福利(3)分配公正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甚至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产业结构高级化(5)国际收支平衡。 5、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2006年, 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4)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除了上述几种交替关系外~还有物价稳定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资源合理配臵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发展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等。 三、论述题 1、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答: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一直成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信奉的教条。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理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臵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2008年:与简答题合一题,,2002年独立, 答: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第一~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第二~财政支出政策,第三~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财政政策也有它的局限性。 (2)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此外~政府的金融机构还可以运用贷款政策~如向支柱产业优先提供贷款~对投资风险大、具有公益性的重要产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3)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4)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名经济正常运行。 (5)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3、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从效率角度出发~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主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应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经济政策赖以存在的基本依据。这里的效率标准是广义的~它包含三个层次:?静态效率。静态效率存在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给定的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条件下~使产量最大化,二是产品的组合不仅符合技术可能性~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愿望,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分配效率。如果收入的分配在原则上具有公平性~则存在分配效率。?动态效率。如果避免了通货膨胀~实现了收支平衡~则存在长期动态效率。这时~如果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是社会可接受的~那么~经济运行就沿着一条反映适合增长率的增长轨迹而扩张。短期动态效率则表明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了平衡~生产潜力得到了挖掘。 当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时能否提高经济效率~涉及的因素很多。根据上述的三个效率标准~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功能齐全的市场机制更容易实现静态效率。一般地说~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决策最好留给他们自己去决策~政府不适当的干预反而会影响静态效率。 ,2,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能促进公平。 ,3,如果要实行静态效率~政府就应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消除垄断的负效应及解除对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各种限制因素~这样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 ,4,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尽管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可能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如果政府通过干预经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社会成本小于所获得的社会收益~则表明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干预是有效的。 ,5,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一般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稳定应成为经 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应通过经济政策选择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6,市场机制似乎难以达到经济的长期动态效率~或者说为了达到这种长期的动态效率需支付昂贵的代价~政府的适度干预则有助于实现长期的动态效率。 ,7,政府与微观主体活动之间的理想平衡将随时间而变动~这就需要进行跟踪调节~以便更好地协调这种关系~从而为政府有效地运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活动创造适宜的体制环境。
本文档为【同等学历硕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4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