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

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

举报
开通vip

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 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 由于我在大学里从事着与书为伴的工作,便常常有机会和青年学生一起聊关于书的话题,我们将这种畅谈称之为“以书会友”。我很高兴能和他们相互传递各自的读书感受,因为我与求知若渴的他们一样喜爱读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读书是太阳下面最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一、读书就是交友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受:读书就是交友。读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就像和一位翩翩少年交朋友,给我带来了理想;读一首活力四射的诗歌,就像和一位热血青年交朋友,给我带来了激情;读一本内容...

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
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 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 由于我在大学里从事着与书为伴的工作,便常常有机会和青年学生一起聊关于书的话题,我们将这种畅谈称之为“以书会友”。我很高兴能和他们相互传递各自的读书感受,因为我与求知若渴的他们一样喜爱读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读书是太阳下面最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一、读书就是交友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受:读书就是交友。读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就像和一位翩翩少年交朋友,给我带来了理想;读一首活力四射的诗歌,就像和一位热血青年交朋友,给我带来了激情;读一本内容纷繁的小说,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交朋友,给我带来了见识;读一部见解不凡的专著,就像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交朋友,给我带来了思考。 将“读书”与“交友”相联系的早有其人,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孟子就说过这样的话:“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按照孟子的观点,不出门就能与历代先贤交友,岂不快哉。 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说:“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如果你经常读好书,就好像有许多高智商的朋友不断向你传授信息、知识、思想、方法,你想不聪明都很困难。 也有将朋友比喻为书的。清代学者张潮曾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幽梦影》,书中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每一位朋友就是一部书,如果你能去认真阅读体会,也会感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书诞生于人类交流,也发展于人类交流,它是人类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瑰丽的成果,也为人们交朋友提供了载体和机会。新疆作家、音乐家左增杰和台湾启聪学校校长郑武俊的结识曾在海峡两岸传为佳话:两人很早就互相关注对方出版的著作,1988年3月两岸通邮后,便开始互通信件、互赠图书。经郑武俊推荐,台湾的一些刊物开始选登左增杰的作品。通信14年之后的2002年7 月,郑武俊正式邀请左增杰赴台访问。他们以书为媒,为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无巧不成书,我也有着相似的际遇。1996年初,在郑州工作的我意外地收到了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为常熟理工学院 )曹培根老师的一封信。曹培根老师著述颇丰,我虽未见其面但久闻其名。他的来信充满热情,希望能够互通学术信息并交换各自撰著的书。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而后,我们毫不迟疑地将各自撰著的书寄给了对方。1996年7月,当我 策划 活动策划ppt下载游戏策划下载民宿策划下载游戏策划shu下载英文歌曲大赛策划免费下载 《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手册》(下册)一书时,力邀曹培根老师联合主编,当书付梓出版时我在“后记”中记述到:“两位主编至今互不识面,但依赖现代通信技术我们已熟悉了对方的声音和笔迹,并通过对方的著述了解了对方,我们合作得很是默契和愉快。” 人品有高下之别,书品有优劣之分,无论交友还是读书都要择善从之。交友交良友,读书读好书,这是历来人们对交友和读书的基本要求。 古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民谚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都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孟母三迁”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很典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继而又迁至“学宫之旁”;宋代张母的故事也相当生动,据《涞水闻记》记载:张奎每次请朋友到家,他的母亲都在窗外悄悄听着,如果谈论学问,她就设宴招待;如果嘻嘻哈哈,不谈正事,她便冷面相对。 散文家张中行认为:读书要选好书,“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作家、翻译家萧乾则说:“生活中,大量的是泛泛之交,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知音,能通宵达旦深谈的,总是极少数。书也是这样,大多只是翻翻,有些从头读到尾,而能反复精读、百读不厌的,毕竟也寥若晨星。然而正如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生活中也不能没有书。那可是难以想象的悲惨境地。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能使人插翅生翼,忽而飞向远方。忽而回到古代,有时甚至把人带到朦胧的未来。” 结交胜己者,阅读有益书,高尚的人品与优秀的书品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小说《白鹿原》中的黑娃曾是打家劫舍的匪首,跟着朱先生读书学习后,个人品质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最后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 2 “匪气”十足的大老粗姜大牙被锤炼成儒雅文明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姜必达,也应归功于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以及杨庭辉、王兰田、东方闻英等革命者的帮助。这些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所展示的人生道路,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古训开了个玩笑。 书有味道否?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文坛巨匠曹雪芹在其博大精深的不朽著作《红楼梦》中满腹惆怅地吟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所谓“有味”的书,就是有一定“品味”的书,就是“好书”、“有价值的书”,这个“味”可以说是书的品质和内涵。每个人站立的角度不同,对“书味”衡量的标准也会不同,个人的文化素养、年龄、国别、职业、所处时代背景等均影响选书取向。即使对一个人来说,随着人生历程的演进,一本书给他带来的味感也会发生变化。 教育家陶行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为书的好坏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是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价值的力量。 吉林省图书馆网站上有一位网友的文章《读书与提高人的素养》,其中认为好书的标准“起码应当是观点正确,知识准确,体例科学,理论深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益的熏陶。” 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的年度十大好书选拔,受到了书店、经销商、出版社等业界的殷殷关切,评选委员的评选标准包括:“制作的严谨度”、“专业领域表现”、“开创性”、“启发性”、“对出版界的指针性和前瞻性”、“有系统、有份量”等条件。 我个人的择书标准是:一是“当读”,历史公认的本民族不朽著作与同行赞赏的学科经典作品应当阅读,这是一种责任。二是“愿读”,书的内容符合我的求知需求和审美要求,自然会激发起我的阅读愿望。三是“耐读”,读完后不会让我觉得是老生常谈或大言欺人,越品越有味道。四是“好读”,文笔流畅优美, 3 写作技巧高超,读起来兴趣盎然,以至于不愿搁下。 一切进步的健康的书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生动反映和美丽体现,有的书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有的书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有一些品味不高的书,或不负责任、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或胡编乱造、荒诞不经、庸俗下流,甚至跌入有悖公德、违反法律的沟壑。 受到很多读者批评的中篇小说《沙家浜》改编自京剧《沙家浜》,然而主题、内容以及具体人物形象则完全颠倒。京剧《沙家浜》是根据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时伤病员与敌人顽强斗争的史实创作的,作者采访了许多真人真事,将众多生活原型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了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典型,同时也刻画了胡传魁、刁德一等反面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情景以及万众一心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之性。而中篇小说《沙家浜》竟然把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写成“一个十分懦弱的男人”,伪军司令胡传魁则成为“敢打日本鬼子,为人又豪气”的英雄,党的地下工作者阿庆嫂被描写成“风流女”和“不会下蛋的母鸡”,她既是胡传魁的“姘头”,又是郭建光的“情妇”。 《人民日报》(2004年3月30日)曾刊登过一篇短文《儿童读物莫变味》,批评了儿童读物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图书批发市场里,一本《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中有许多成人化的词语,如“玉腿”、“粉臂”、“美腿林立”;一本《脑筋急转弯》里,有“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才请到诸葛亮?因为前两次没有送礼。”“怎样才能胆子大?吃狗胆。因为狗胆包天”等“急转弯”问题;一些带有暴力、淫秽、色情等内容的“口袋书”,也堂而皇之地走进儿童书包。这不能不令有良知的人们担忧。 二、读书就是理解 书是作者思想的外化,是作者向社会传递信息的媒介。书实际上也是一种渠道、一种工具,通过它可以跨时空地将作者和读者联系起来。作者除了包括著作的原创者外,还包括译者、注释者、改编者等。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写作动机等,更有助于理解著作本身。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享誉全世界,他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知识也得到后人的颂扬,在读书方面他也有极富个性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他认为:“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作者的性格。”“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 4 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该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上。”多数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有个习惯,就是只关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等,一谈起来就会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却很少会去注意小说作者如施耐庵、罗贯中的性格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怎样影响作品的。托尔斯泰提醒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到写这一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书”。当然,他所说的“作者的性格”,不仅仅是指作家本身的个性如何,同时也包括了一个作家在文学上的表现风格或个性。 一些人则相当关注作者的水平或声望。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一生读书甚多,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就如何读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他认为:“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赶时髦,对历史的东西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是由于大思想家的著作比较艰深,读起来比较吃力。他在《读书与书籍》一文中十分惋惜地说:“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地阅读,太愚蠢了!”他认为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是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而只有那些大思想家的原著才是不朽的。阅读大思想家的原著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是否除此之外就洪洞县里无好书呢?这倒是值得商榷了。 作者的品位是作者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形容人与其作品关系的话很多,什么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歌如其人,戏如其人,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等。一般读者都懂这个道理,在平时的阅读中也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品德、性格之间的关系。一个作家的创作实践总是和他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理想追求和品德性格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思想和著作的信息相互印证,作者的人品和著作的文品交相辉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孔子在《论语》中表现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襟怀;屈原以《离骚》表现了其宁可投身鱼腹也不肯随波逐流的浩然正气;陶渊明以《归去来辞》反映了其辞官归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只有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李白才能写出傲 5 然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精忠报国、舍身成仁的谭嗣同才能写出浩然正气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只有忧国忧民、嫉恶如仇的中国脊梁鲁迅才会写出爱憎分明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4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重庆谈判时,见到他的老朋友柳亚子,高兴之余在一页信笺上手书《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又将毛泽东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报社认为如发表应向毛泽东本人请示,而毛泽东已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便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柳词一出人们立即知道毛泽东写有一首《沁园春?雪》,报人及文化人便四处寻找,一些手抄本也私下流传。抢先一步发表的是吴祖光,他时任《新民报晚刊》编辑,从三处抄得此词的不完全稿,拼合后刊出,随后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重庆有一个饭店当即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内悬挂《沁园春?雪》以招徕顾客,顿时生意火爆。国民党中宣部紧急对策,昼夜间各家报纸刊登了大量的针锋相对的《沁园春》,然而没有一首达到毛泽东词的气势。究其原因,是那些词的作者缺少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般的丰富经历,缺少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般的豪迈胆略,缺少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般的坚定信心。 然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受环境制约的,经常处在动态之中,所以也会出现作者的思想行为与其作品的内涵体现相矛盾的现象。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猛烈抨击清政府,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在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时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他在狱中每日作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诗从狱中传出后,立即被许多报纸争相转载,并为当时革命青年们广为传颂。后来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成为不齿于人民的汉奸。有位名叫陈剑魂的人在报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愿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渐不负少年头。”这真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骂了个痛快淋漓。 郭小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杰出诗人,他的名篇《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等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然而就是这样 6 一位真诚、善良而又充满激情的诗人,在历次的政治风潮中不得不写出一份份检讨。他的女儿等人在2001年将郭小川生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检讨结集出版了《检讨书——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一书,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人们在重压下良知的沉重呻吟,混沌中真诚的无力挣扎,思想暴力下人格被摧残时的嘎嘎作响;可以体会到这位富有良知的真正诗人,在那段风云岁月中内心承受着多么沉重的折磨,他虽然说过一些违心的话,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心灵的清白——在那个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易。 人的品位主要是指人的品格级次和品质差别,作者的人品和声誉往往影响世人对其作品价值的判断,历史上有许多人往往是由于伟大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使得一代又一代人铭记了其光辉的作品,这里面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学规律。 同是在东汉末年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和曹操就享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后世评价。诸葛亮毕生治理西川,外联东吴,内修政治,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忠诚勤勉,开明智慧,获得了“千古贤相”、“智圣”的美誉,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为历代传颂;曹操则统一了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惟才是举,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却担负了“千古奸相”、“奸雄”的恶名,他血刃吕伯奢一家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心态也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他的杰作《观沧海》《短歌行》《秋胡行》等篇章显然也不如诸葛亮《出师表》的人气指数高。 与此相似的还有两位书法大家,一位成为千秋典范,一个却成为千古罪人。唐代的颜真卿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书法家,“安史之乱”时他英勇抗敌,功勋卓著,唐德宗时他以社稷为重,赴叛乱敌营晓以大义,为叛军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后世人们尊奉他为“书法亚圣”,既推崇其创立的方严正大、气势磅礴的“颜体”艺术,也景仰其秉性正直、笃实醇厚的高尚人品。宋代的蔡京则是历史有名的权奸,他为人奸诈,在任期问专权误国,祸害百姓,其书法字势豪健,笔法姿媚,痛快沉着,独具风格,原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当年指的是蔡京,但后世因恶其为人,也鄙薄其书法,便以蔡襄取代了蔡京。 三、读书就是幸福 读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直是人类间接感知世界、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7 在人类文明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阅读的普遍性与重要性更加突出,读书行为日渐成为现代人的终身行为。 在当今这个书香四溢的社会中,到处荡漾着美好的人文精神,诸多人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用美好而真挚的感情歌颂着书的价值; 历史的记忆——叙利亚作家、文学评论家坎耶里说:“书籍是人民的编年史,它将数个人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人类的阶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流传的礼物——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书是天才们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生的人的礼物”; 精神的营养——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学习的良师——前苏联哲学家、历史学家德伯里说:“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它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无论何时你接近它,它总是精神抖擞,笑脸相迎„„它不计较你的过失,也从不嘲笑你的无知”; 时间的灯塔——美国诗人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智慧的钥匙——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航行的船帆——“当代保尔”张海迪说:“我是船,书是帆,尽管生活的大海上有时还会浓雾迷漫,还会有狂风巨浪,但有了帆,我的航线就不会偏离,我的船就不会沉没。” „„ 作家贾平凹说:“读书有福,有福的人才读书,读书是最幸福的事情。”然而人们并非总是幸运地有书读的,但人们有浓浓的化不开的恋书情结,人们追求书的信念和行为永远是灼热的。 余秋雨的散文名篇《风雨天一阁》中就记述着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始建于明代的宁波范氏天一阁是名满天下的藏书楼,但所藏典籍束之高阁,密不示人,即使是本族子弟也难以一阅。清代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 8 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登天一阁读书,就央求钱知府前去做媒嫁到了范家。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由于是女子还是不能登楼。钱绣芸终究没有读到天一阁的书,抑郁而终。 2001年8月6日的《四川新闻网》、《四川日报》刊载了这样一条报道——《“破烂王”和他的万卷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收破烂的农民陈光伟在当地是一位令人钦敬的“文化大使”,他的“万卷阁”书店藏书六万多册,耗资十多万元,这差不多花费了他21年劳动的全部积蓄。他的书店自1997年免费开放,4年间接待读者4万多人次,来这里借书的多是学生、教师,农民也不少。1961年,15岁的陈光伟因家境困顿失学,成年后对书的渴求仍然不减,有时在路上捡到半张旧报纸也要看上好几遍,看完了还带回家整整齐齐地放好。日子久了,屋里有了几大箱子旧报纸。“你简直成了收破烂的。”妻子的一句埋怨话提醒了陈光伟,1980年他真的开始收破烂。1997年,陈光伟和家人一边收破烂,一边办起了梦寐以求的书店。他坚信“药能治病,书能治愚”,他希望“让想读书的人不像我当年一样走弯路就好。” 钱绣芸、陈光伟那样的心情很多人都有过亲身体验。我启蒙于1964年9月,当小学三年级的课本发到手中还未来得及翻开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便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书荒年代”。“停课闹革命”使有着强烈读书欲望的中小学生有了充分的读书时间却失去了读书的物质基础,旧书遭毁,新书不出,书店里没有可购之书。我的家乡素有“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淳厚民风,乡亲们家中残存的零星书籍成了我终日追逐的宝贝。乡亲们在叫着我的外号“小书迷”的同时,也非常乐意将他们珍藏的囫囵的或缺头少尾的杂书拿出来供我过瘾,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大明英列传》《隋唐演义》《明清八义》《施公案》以及《红旗歌谣》《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等。直到1977年,在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使我步人大学校门后,才有机会读到了企盼已久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汤姆历险记》《傲慢与偏见》等外国名著。 人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惟有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支撑起一个“人”字。在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空洞的年代尚且遏制不住人们对书的追 9 求,在生存环境已大大改善的今天,人又怎能只是物质化地活着呢?英国的史学家麦考利在写给他妹妹的信中说:“书是我的一切。如果我现在有选择生活的自由,我就愿意埋身于一所你我所曾同参观过的大学图书馆中,并且不愿意有一时没有书籍在我面前。”“与其做一个国王而不知道爱好读书,我宁愿做一个穷人居于陋室而拥有极多的书籍。” 读书产生“信息差”:经常读书就会有效获取所需信息,及时把握信息变化的规律,做事就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一位来自油桐之乡的农村青年在城市打工,即使白天工作再累,晚饭后也要到邻近一所学校的阅报栏浏览当天的报纸。一天,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由于气候异常,造成当年油桐籽减产。他立即意识到油桐籽减产势必造成桐油价格上扬,便辞工返乡,东借西凑,筹款若干,在当地购买桐油。果然数月后桐油价格如其所料,他也获利不菲。 读书产生“知识差”:书可以把世界上一切事情、一切道理都记录下来,让人们通过阅读来了解自然、社会、思维、信息等领域的知识。国学大师张岱年认为:“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有知识的人把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想记载下来,便成为书。有价值的书是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凡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从读书中获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存储和思想体系,人类的知识也因此得到传承和发展。 读书产生“智慧差”:智慧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可以全面开发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诸力综合就形成了人的智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不但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还提出了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情。读书得当,决不会使人心智受损,只会益智增才。” 读书产生“修养差”:读书虽然改变不了人的面貌,但可以赶走人们身上的愚昧和粗野,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信心,修养了气质,深化了内涵,优雅了谈吐。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散文家秦牧曾回忆自己小时候是个出名的 10 顽童,赌过色子,爬在树上向行人撒沙子,偷家里的钱买香蕉喂马戏团的大象。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顽童改变了呢?他自己回答说:“是知识挽救了我,是书籍唤醒了我。” 读书产生“机遇差”: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种准备包括通过读书获取信息、储备知识、磨砺智慧、提升修养等。一位企业家在网上说:“世界上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是没有可用的机会„„读书读得特别多,频道就特别宽,人就越容易交流,人际交往也就更润滑„„,而润滑的人际关系和自身拥有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你喜欢政治,可以谈论政治;喜欢历史,可以谈论历史;喜欢考古,也可以跟你谈谈盗墓的事„„此外,读书还能使人坚强,不会被一些简单的事情击倒。” 四、读书就是超越 人的知识结构如同一池碧水,必须通过读书输入涓涓溪流,使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人生的旅途好像赛车,必须通过读书补充油料,使自己不断超越他人。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播出的刘晓箫事迹令人深思。刘晓箫是四川省富顺县人,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即回家务农。1992年他准备到上海打工,在重庆火车站买票时不幸被小偷扒窃,不得已便留在重庆当“棒棒”(重庆由于地势起伏,街区狭窄,货物运进房间,离不开人力。重庆人称人力挑夫为“棒棒”)。他不满足这样的生活,白天在等待生意时,别人打牌,他就跑进附近的书店读书,晚上则回到杂物房里写文章。1994年4月26日,《重庆晚报》副刊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他署名“旦子”的散文《我是“棒棒”》。他应约到报社领稿费,会计递给5O元的票子时他简直不敢相信,他用这笔钱付清了3个月的房租,请他的棒棒兄弟海吃了一顿。从此他每天除了肩上挂一根粗大的棒棒外,衣服口袋里还多了一叠稿纸。每当灵感突来,他便靠在电线杆上,伏在家具柜上,蹲在厕所里写作。他的稿子陆续刊登,不少作品还获了奖。他由此加入了重庆散文学会和四川省自贡市作家协会,获得了“棒棒作家”、“扁担秀才”的雅称。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热播又启发了刘晓萧,1998年5月l8日,他创办的“重庆棒棒军服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他的公司为广大“棒棒”联系业务,排忧解难,通过 11 有序管理,树立“棒棒”的新形象。他们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棒棒”,开展学习和技能培训,拓宽公司业务,如家电维修、疏通管道和水电安装等。他们还招聘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开拓业务市场,整体提升公司素质。就这样,刘晓箫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用读书获取的知识与卑微、贫困抗争,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了成功。 文献的数量急剧增长、类型繁杂多变、质量参差不齐,与读者的阅读需求激增、阅读时间不足、阅读能力受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欧洲的化学家曾形象地描述过:一个化学家用一辈子的时间也读不完一年出版的化学文献。因而,有效读书、不断超越成为诸多读书人关心的问题。成功的读书活动在于把握三个过程。 一是博专相长的螺旋过程。博览与专研是人们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不断变换的两种策略取向。人们在小学中学时,提倡博览群书,读书范围宽广有益于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既要继续扩展知识面又要下真功夫钻研专业知识,争取学有所长;在走向社会之后,则需要确立研究的方向,同时要汲取同缘学科、近缘学科、远缘学科、偶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以便触类旁通,博专往复,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博览与专研既矛盾又统一,对于一个人来说,两者无疑是互重的,“博”无疑为“专”搭建了一个活动的平台,而“专”则是一种升华,关键是如何寻找两者间的结合点,相互促进,避免博而不深失之于浮浅,深而不博失之于偏狭。 二是厚薄交错的融合过程。“书越读越厚”与“书越读越薄”是人们对读书效果的两种描述,其中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所谓“书越读越厚”又称“由薄读厚”,是指在读书时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注重不同书籍之间内容的联系,对于重要内容还要用圈点眉批法加以批注、用笔记法加以摘抄和评述、用参读法比较阅读其他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己获得比书本上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认识、见解。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曾阅读过1500多种书,并作了摘要;列宁的著作《哲学笔记》,就是由他在阅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 所谓“书越读越薄”又称“由厚读薄”,是指读书时经过独立思考,把书中内容加以归纳、概括、提炼、深化,抓住精要和最本质的东西,提纲挈领,去粗取精,使知识真正为己所有,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之为“抓住书的骨肉,抛掉书 12 的皮毛”。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曾是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学生,“七?七事变”后在清华大学西迁的过程中,他一边行军一边背一部厚厚的英汉辞典,背熟一页便撕一页,奠定了深厚的英文功底。穆旦把“由厚读薄”做到了极致,但“撕书”的惊人之举不可效仿。 三是读创互促的并进过程。读书重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也贵在启迪智慧、有所创新,那种世人不屑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做派应引以为戒。《南史?陆澄传》记载:“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日:陆公,书厨也。”后人就用“两脚书橱”指那些读书死记硬背却不善应用的人。英国人亚克敦一生嗜书如命,勤奋攻读,家有藏书7万册,每册都有他的手迹,然而直到66岁逝世,没留下一篇论文,也没提出任何见解。人们为他感到惋惜,说他浪费了知识和生命,就像一泓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入,而没有喷出。 读书需思考,忌囫囵吞枣、模糊不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语),思考的过程就是由浅入深地理解、突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认识、有所发现的过程;读书需应用,忌生搬破套、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应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体验人生丰事要躬行”(陆游诗) 富经历、有所前进的过程;读书需求新,忌鹦鹉学舌、一潭死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刘禹锡诗),求新就是勇于探索、标新立异、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主动参加科研与创作、有所创造的过程。 读书需要一种心境,也需要一种水平;需要一种热烈,也需要一种冷静;需要一种共识,也需要一种否定。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出身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做过销售员,投身过演艺事业,他凭着刻苦读书的毅力和对社会的切身体会,在人生和事业成功等方面有着一系列深刻而科学的见解,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人生导师”,他认为:“将人生的前30年时间,利用于读有价值的书,是致富的最佳方法之一。贮蓄的钱财有失落的可能,积蓄的知识却永远留存,且以法外利率增加起来。”读书具有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双重功效:一个民族如果缺少读书的习惯与氛围,这个民族的文明与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却是一个人立身、立德、立功、立言不可或缺的基础。 13 读书以立身: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一个人从幼年至老年,读书学习将伴随其一生,否则他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了解和适应社会。周恩来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读书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 读书以立德:读书可以陶冶人们的品德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读书不仅仅能帮助人们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长见识、明是非、树理想、坚心志,使人摆脱平庸、聪慧文明、高尚完美、全面发展。 读书以立功:读书可以帮助人们建功立业。读书既是直接的精神生产力,又是间接的物质生产力。科学家牛顿认为,之所以自己看得比别人更远些,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说书就是巨人。科学家通过读书探索科技前沿、农民通过读书寻求致富之路、企业家通过读书掌握管理之诀、医生通过读书提高治病之术,这样的成功之例不胜枚举。 读书以立言:读书可以帮助人们建言为文。人们将所感、所思、所研传承下去,是对人类进步负责的一种表现,把主观知识转化为客观知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写作无疑是传承与转化的最佳通道。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认为:写作“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言可兴邦,文宜传世,而真言与佳文必然源于言者与作者长期读书形成的深厚功力。 请青年朋友们坚信,读书会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正是: 勤在书山寻智慧,笑用青春读明天。 四海论剑自博弈,前路风采别样鲜。 (原载于《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4期) 14
本文档为【1-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125万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9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