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

“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周武王时期,《尚书(梓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但这个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今天我们通晓的意思。即,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中国”只是形容词,而非专有名词。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王朝或政权是以“中国”作为它们的正式国名的。比如汉朝,它的国名是“汉”,而不是“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朝交往时所用的文书中也是称“汉”或者“大汉”,却不是称“中国”。汉以下各王朝直到清朝,也是如此。把“中...

“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
“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周武王时期,《尚书(梓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但这个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今天我们通晓的意思。即,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中国”只是形容词,而非专有名词。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王朝或政权是以“中国”作为它们的正式国名的。比如汉朝,它的国名是“汉”,而不是“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朝交往时所用的文书中也是称“汉”或者“大汉”,却不是称“中国”。汉以下各王朝直到清朝,也是如此。把“中国”确定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十九世纪后期的事情,而“中国”正式作为国名是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如果细分,则“中国”一词在古代有以下几个意思。 1、是指京师(首都)。《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其实就是京师或者首都的意思。《孟子(万章》中说:“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这句话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变了一个字,表述为:“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但这两句话中的“中国”的意思是一样的,古人认为帝王建立首都之地都是居中的地方,所以该词可以直接解为京师或首都。 2、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春秋公羊传》记载:“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孟子(梁惠王》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这里的“中国”与“中夏”、“中原”、“中华”、“中土”、“中州”等词的意思一样。古人认为,华夏族或汉族所处地区在四夷的中部,因此,与四方的少数民族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相对,故称中国。 3、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后来引申,凡是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都称中国。唐韩愈《上佛骨表》:“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传入中国”中的“中国”即是此意。 4、是指诸夏和汉族建立的国家。这一个意思自春秋战国时就有,而汉朝以后,人们也把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有趣的是,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标榜正统,或为争取民心,也把自己的政权称为“中国”。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称北朝为“索虏”、“魏虏”。而北朝也自称“中国”,称南朝为“岛夷”。这种现象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的关系中也出现过。 以上就是“中国”一词在古代的几个主要本义。除了上述四种外,“中国”在古代还有国内或内地的意思。而古代一些佛教徒也把恒河中游的古印度译称“中国”。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很多,其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是这样几个: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等。与这些别称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还有四海,宇内,海内,天下等。下面就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别称分别解说之。 华夏。也称诸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夏是:“中国之人。”但夏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大”。华是“荣华”的意思。可见华与夏连用其意思非常美好。“华夏”一词通常认为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还有这样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孔颖达对此注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其实还是针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他强调的是华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礼仪之周备,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九州。九州这一别称的起源同样古老。先秦著作《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尔雅》等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但尽管记载很多,这一别称的传说色彩却最浓。这涉及到了上古大禹治水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相传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民流离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过程中依照山形水势,把天下分成九州,它们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体现。但他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它们只是当时学者们的一种政治理想而已。但是九州这种理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并接受了它。以致后代文人经常在诗文中提到它。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等 赤县神州。简称赤县或神州。这一别称最早起于战国。战国有一个人叫邹衍,他创立了一种“大九州”学说。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这一学说具有很浓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观念。这与当时诸侯纷争,战乱频繁有关。赤县神州的说法与上述九州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发展,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巨大。所以后人也把赤县神州用来指称中国。比如毛泽东的《浣溪沙》词第一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是此种影响的反映。 中华。相比上面提到的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别称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中华”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里有一句:“若使游步中华。”另外,《魏书(礼志》也有这样的话:“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这里的“中华”更多地是一种地理概念,仅仅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中下游 一带地区,还没有后来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原各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地,凡是它们所统辖的地域就都称中华了。而且,“中华”一词虽然晚出,而用它来指称中国却似乎更加普遍。 天下。古人认为的“天下”也多指全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有时也直接指代全国。比如,《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论语(宪问》:“霸诸侯,一匡天下。”但是,“天下”虽也指中国,其范围却似乎比中国更大。因此,它的义项里还有“全世界”的意思。 以上解说的几个中国的别称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实际上,除了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内、宇内等别称外,还有几个词在古代也指中国。比如:函夏,《汉书》引扬雄《河东赋》云:“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协《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即是此意。而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畡(垓)、九牧、九区、九域等词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间接指代中国,也算得上中国的别称。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相关的一个词“禹域”,后世相沿,也以此称中国。还有一个词:“八州”,也指全中国,如《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然而,这几个中国的别称比较少见,人们用得也不多,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讲也就相对陌生一点了。 本文对“中国”的本义和它的别称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其中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别称之多。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别称,是与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有关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些别称在政治上、行政上的意义已经大大淡化,甚至完全消失,而主要体现出来的是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无形中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这些别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也在此。
本文档为【“中国”一词的本义和“中国”的别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