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滇南书录

滇南书录

举报
开通vip

滇南书录滇南书录 滇南书录 (附滇游日记) 小引 昆明翠湖侧有一个图书馆,庭院、书楼都十分雅致,还是五六十年前的晚清建筑。院子里花木扶疏,书楼是双层的木结构,外漆绿色,木雕的楹联和匾额挂得满满的。十几年前曾经到这里来过一次,目的是想找一些南明史料,结果大失所望,废然而去。一九五六年秋重到昆明,又到这里来看书。景色依稀,但一切都整饬一新,已经非复十年前那种荒秽之状了。那两天天气正好,茶花盛开,满院子都开了碗口大雪白的花朵,金黄色的太阳斜射在书楼的玻璃窗上,地上铺着古旧但却洁净的砖石,踏在上面,有一种静谧的感觉。下面楼下...

滇南书录
滇南书录 滇南书录 (附滇游日记) 小引 昆明翠湖侧有一个图书馆,庭院、书楼都十分雅致,还是五六十年前的晚清建筑。院子里花木扶疏,书楼是双层的木结构,外漆绿色,木雕的楹联和匾额挂得满满的。十几年前曾经到这里来过一次,目的是想找一些南明史料,结果大失所望,废然而去。一九五六年秋重到昆明,又到这里来看书。景色依稀,但一切都整饬一新,已经非复十年前那种荒秽之状了。那两天天气正好,茶花盛开,满院子都开了碗口大雪白的花朵,金黄色的太阳斜射在书楼的玻璃窗上,地上铺着古旧但却洁净的砖石,踏在上面,有一种静谧的感觉。下面楼下的大厅里静静地坐着读书的人,几乎满座。这里面有老先生,也有年青的大学生和机关干部,都低着头在钞录着什么。 变化最大的是右侧楼上的善本书室。这一个大统间里装满了书柜,都是有关云南地方的善本册籍。这都是解放以后搜罗整理出来的。原有的图书馆藏书仅仅占了很可怜的一小部分。这个发展是可惊的,特别是在云南这样的边疆地区,刻书、藏书的风气本来就远逊于江南一带的。聚集了这许多善本,保存了这许多可贵的资料,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 当然,这里的善本标准是稍有不同的。这里没有宋元旧刻、名家钞校的书,甚至连明刻都稀若星凤,但它们大抵都是刻于云南、有关云南或云南人的撰著。偶有别处的刻本、钞本,但也总不外上面提到的内容。这些图籍,在外地是极少有机会看到的。 1 我花了三四个半天的时间,看了几十种书。由于图书馆同志的热心帮助,我得到这个愉快的读书机会,这是此次西南之行使我不能忘怀的一次美好的经历。但是时间毕竟太仓促了,我无法作详细的记录,只摘录了自己有兴趣的一些材料。下面就是我的读书札记。 《雪山诗选》三卷 嘉靖刻本。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写刻,极精劲。夹注小字双行。诗句旁边有批点。极初印,用的是一种黄皮纸,使人联想到明代正嘉间铜活字本,如锡山安氏所印书的纸张。那刻工,也极似出之苏锡一带的刻工之手的。我猜测,当时的丽江土司木氏和中原士大夫的交往是颇为密切的,这些书可能都是在江南一带刻印了寄回云南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木家把江南的刻工、写样者聘请了来,完成了这个工作。就连那印书所用的纸,也是从江南运来的。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在《徐霞客游记》里,就曾经有过木氏土司从江南聘请过许多技术工人的记载,虽然没有提到刻工。 这些书的选订、编辑都出于当时远谪滇南的杨升庵之手。前面就正好有杨氏的序文,凡四叶,末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嘉靖己酉六月廿四日成都杨慎书于高峣之一萍轩”。目录八叶。正文三十七叶,最后还有杨升庵的跋。升庵序中提到:“《雪山诗选》者,丽江世守雪山木侯恕卿之诗也。„„永昌司徒南园张公序其《雪山始音》,称其诗,„„又属余合前数集,汇选其尤,将镌之玉湖精舍以传。„„” 2 可以知道这是丽江土司木公恕卿的诗集。其余诸集,大题下皆有撰者姓氏,只此书无之,大概因为是选本,所以只在序中提到。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分“雪山始音”、“隐园春兴”、“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等六题。这是先后单刻的六个诗集,选本即是从这六个集子里面选出来的。我把他应杨升庵之请而作的高峣诗钞了下来: 升庵简来~命作《高峣十二景诗》~续书于后: 翠岩晚霭 日暮翠屏开~俄看触石来。海光分缥渺~林影共徘徊。 ,升庵批:此首绝佳~绘出翠岩景也。, 碧关朝霞 蟠木天鸡唱~扶桑海色开。青霄通蜀峤~丹气回纾开。 ,升庵批:用《蜀都赋》“纾丹气而为霞”最切题~且见怀乡 之意~妙句也。, 茭塘去帆 夕照纾囗[马风]急~鱼龙吐浪腥。镜中谁荡深~点点囗风舲。 ,升庵批:有去意。, 水云归棹 水光看澹澹~云影去迢迢。归棹缘何速~,升庵批:见归意。, 愁人动晚飙。 净耳山带 3 山腰横玉局~溽暑湿云生。,升庵批:湿云字佳。,伏后天 将雨~先看白气萦。 罗藏水椿 囗[虫带]囗[虫东]饮沧溟~断如双杆形。,升庵批:写景入 绘。,晓来看海际~云密雨零零。 八村渔火 洲渚如棋局~家家快晚晴。渔翁收巽网~渔妇爇松明。,升 庵批:似辋川。, 九寺梵钟 连然多古刹~晨夕响蒲牢。自说禅林净~谁堪铁兽嗥。 南峦松雪 甸南天列画~矫首屹寒峰。皎洁千重玉~橚槮百尺龙。 ,升庵批:状景体物~如此乃佳~非泛用韵者。, 东林桂月 秋空蟾窟炯~金粟远浮香。净扫银河影~姮娥笑醉狂。 梨园春游 蕊女春游艳~铅妆晚更鲜。千株垂素雪~风景似樊川。 ,升庵批:十二首中~此首尤秀出。, 莲池秋泛 满船红紫漾~醉唱采莲歌。画鼓声相应~波心逐队过。 万松吟卷不分卷 4 中宪大夫木公撰 嘉靖刻本。九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前有嘉靖癸卯十月六日博南山人杨慎序。后有自跋。属“嘉靖癸卯秋孟月恕卿雪山甫书于青松白雪楼中”。下有方印“囗伯后人”。 玉湖游录 丽江木公恕卿著 太和李元阳批点 嘉靖刻本。八行,十五字。白口,单边。板心甚阔。虽然同样也是写刻,但字体更较疏秀。前有嘉靖乙巳仲春赐进士刑部主事大理洱皋贾文元序。后有禺山外史兼明台真逸遁野荒民张含愈光甫序(嘉靖乙巳孟夏十有八日)。诗卷后有自跋,小字。原签尚存。 “囗[艹作]囗有山曰玉龙,有水曰玉湖,玉湖即玉龙之水囗合而成之也。湖西一里许,楼阁隐映于万松之间,乃玉山书院也。予若居于院,游饮于湖。醉中每获之句,集曰《玉湖游录》。湖之景不书者,览其作则见其湖之景于目矣。时嘉靖甲辰岁冬十一月望日,六雪主人书于对囗亭。”(下有二朱文长方印曰:“玉湖钓客”、“雪山主人”。) 仙楼琼华 丽江木公著 太名杨升庵批点 嘉靖刻本。八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嘉靖丙午五月廿二日博南逸史成都杨慎序。杨慎的《高峣十二景诗》即附见此卷中。 雪山始音上下卷 丽阳木公恕卿著 5 嘉靖刻本。八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板心下叶数用大写字。前有嘉靖二年岁在癸未冬十月望前三日南园老人张志淳序。这册书虽然同为写刻本,但字体较小,亦颇古拙。原签犹存。 隐园春兴 雪山野人著 嘉靖刻本。八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前有《隐园春兴班》二叶,刻更古拙。虽系汉文,但极不易通解。如“子张子译而异之,曰,木氏世兽丽江,世为二千石,木子又以长贞緌位匪隐谐即如木子„„”。次“嘉靖元年春三月廿之一日雪山野人书于南圃草亭”序。末有小字自跋: 先父莅政~愚闲处于家~朝饮莫作而已。於乎~今日则不然也。何哉,愚乃承天子之命~继守斯土~惟勤心锐意以图尽共理分忧之职~日思之~恐不及焉。幽隐之趣敢复为乎,虽然~政事日为而隐园春兴亦不可泯也。因命杨生务之重录成卷~似览有居于家者~则知先隐而后仕之意云耳。 嘉靖六年春正月知丽江府事木公再书。 这是木公在继父任丽江土司以后所编定的著作。从跋文里可以看出,他虽然努力用汉文写作,而且必然经过汉族文人的修改,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仍旧不十分通顺。前面的《隐园春兴班》原文可能是用纳西族的文字写的,所以有“译”的说法,而译文也依旧不甚可解。 雪山庚子稿 6 丽江木公著 永昌张含批点 嘉靖刻本。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大字写刻。前面有《庚子诗集序》,序后属“赐进士守荆州前翰林院庶吉士乡人太和李元阳书于竹里馆,时嘉靖癸卯阳月之望”。后有永昌外史张含后志。 万松吟卷 中宪大夫木公撰 这是一个万历以后的重刻本。行款改为八行十五字。字体也改为宋体字而非写刻了。至于前面的序,则仍是嘉靖原刻,但后印而已。 芝山云薖集四卷 丽水解脱道人木增生白父著 华亭董其昌玄宰父改阅批点 毗陵周延儒挹斋父、燕山张邦纪瑞石父参订 昆明傅宗龙括苍父校正 男懿参、懿乔、懿宿同刊 崇祯刻。宋体字。八行,十八字。白口,单边。前有天启癸亥上元日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毗陵周延儒序。次通家侍生张邦纪序(衔名未录)。次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巡按贵州奉敕监军军督饷前奉敕督理浙直盐课海防太仆寺少卿兼山东道监察御史侍生傅宗龙序。次目录。卷尾附词廿一首。 这书和《云薖淡墨》完全是崇祯中浙刻风气。卷前所列批点参校诸人大抵都是当时的名人、贵官。所以我推定这两部书和嘉靖刻诸种,极可能都是在江南刊板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木家和中原士大夫往来关系是异常密切的。 云薖淡墨存卷三之六 7 崇祯刻。半叶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单边。原装,竹纸,书面上的蓝纸原签犹存。刻本装订印刷的风气和晚明浙江刻本书完全一样。这是一种类书,木增所根据的书,如卷三有闵花景的,有丘文庄的《群书抄方》、《养生诀录》等。也谈到印刷术、纸墨等,也引据杂说如《云仙杂记》等,最后则杂采史传中间因果报应之类的记载。卷一之二已失去,所以不可见原本题名,第三、四、五卷无题名,但卷六则又有题名:“云薖淡墨卷之六 天台陶宗仪纂 雪峰木增缉释庄义 云间章台鼎吉甫较”。 这一卷完全是“解庄”的。刊书体式和一般晚明本中的高头讲章完全相同。上阑是“释庄义”,下面是注释。后面是双声叠韵集、释义、释六书。云间章氏,我想可能就是代木增刻书的人。这一部书是很值得注意的,作者很注重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他显然是想编纂一部在当地有实用价值的类书,自然也还是着眼于上层的。木氏的藏书也的确不少,对汉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部残本书里夹着一张纸条,写着“书得自丽江木家,不全。存三、四、五、六四本。似明末清初版。不忍留在乱纸堆中,故亦检出。祝又祥,十一月十三日。” 据此可知这是丽江木氏保存了三百多年的藏书。前面那一批嘉靖本也同出一源,但前者早即被人重视,多有赵藩的题字印记,但只是借观,未曾流散,解放后才一起从木家转移到图书馆来的。 明丽江知府木氏雪山端峰文岩玉龙松鹤生白六公传 8 崇祯刻。这是上卷的书名。撰人署“赐进士第中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前浙江按察司按察使考满授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奉敕提督四川贵州学校按察司副使兵部车驾司郎中吴郡冯时可顿首拜撰”。 云南木大夫生白先生忠孝纪卷下 崇祯刻,为前者的下卷。又有些像前书的附录。题“崇祯元年夏五月五日蔡毅中撰”。前存作者“白”半叶,竹纸蓝印。下面是朱印的“敕谕”,大龙纹花边。敕文开始写“敕加升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致仕木增„„”。 据传文,知木增的撰述有《云薖集》、《山中逸趣》、《竹林野韵》、《啸月函》、《空翠居录》、《云薖淡墨》等,除两种外,均已轶失不存了。木氏的历代谱系如下:初——土——森——嶔——泰——定——公——高——东——增 原书有朱文长方收藏印记,“敕赐祝国悉檀禅寺”。这书恐非木家旧藏,因已流入禅寺了。 翛园集八卷 滇中唐大来著 康熙刻。八行,十八字。白口,单边。皮纸,刻得十分拙劣,是明清易代之际滇中开板的代表作。前有大泌山人李维桢本宁序。次陈继儒序。次董其昌引。卷三卷八两卷钞配。这是从万历丙午起迄明末的诗。国变以后,大来弃家为僧,名担当,诗集名“橛庵草”。我怀疑此书当有明代刻本,这个本子已是第二刻,与《橛庵草》同时合刻的。 9 橛庵草七卷 鸡山僧通荷担当著 康熙刻本,行款同前。前有自序,后有七十六岁自跋。卷四钞配。卷中颇有剜板之处。卷一自崇祯壬午年起,是明亡前一年。 担当是有名的滇中诗人,明亡前曾经到江南来游历过,和徐霞客是好友,《游记》里颇记有在云南和唐大来来往的故事。大来游金陵时曾经到过旧院,见过马湘兰等名伎,那时大来还很年青。记得抗战中在重庆见过胡小石先生所写的一副六言诗轴“总角簪花旧院,白头泼墨橛庵。鸡山烟霞绝世,归来何必江南”,颇能道出当时流亡内地的知识分子的某种灰暗心情。诗题即是“题担当集”。担当诗的刻本流传极少,我只买到过李根源在清末的铅字排印本(收诗甚少)和《云南丛书》的刻本两册,刻得非常难看。这次见到原刻,虽然已是后印且有钞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担当的画流传尚多。听说昆明有收藏者斋名是“百担斋”,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他收藏了一百幅担当的作品。只是诗集的刻本却流传得如此之少,这两种可能已经是孤本了。 我从担当集中钞下了几首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相思对面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金碧谣》) 滇南诗人或来游滇南的诗人集中往往有这样题材的作品,比并而观,是可以看出一些风物、传说的变化的。下面一诗,也几乎在很多集子里同时有着,而传说则各各不同。 滇中星回节(有引) 10 六月廿五夜~滇人以松脂为炬~挂于门前。光焰烛天~笙歌 如沸。游戏者近晓不休~乃六诏故事也。 近郭山光红未了~何妨此夜烛来稀。 不逢七月先流火~忽到三更见落晖。 宝马争驰如电扫~城狐选影似灰飞。 刺桐花下痴儿女~游到天明归不归。 “云鬓恼新霜,不分骄花放。佯羞采嫩枝,插在儿头上。”(《余年十三在金陵,湘兰老马姬采花为余簪髻,戏之》) 这首诗是很多人知道的,也就是“总角簪花旧院”的出处。 “春去犹闻春酒香,湖山千古想钱塘。西泠倩女情楼小,南渡忠魂墓草长。枉把十年教歌舞,难将一棹载兴亡。渔家不改游人老,桃柳含愁对夕阳。”(《西湖怀古》) “闻有千年不谢梅,先春喷玉夏还开。雪消打湿罗浮影,渔妇妖娆入梦来。”(《点苍山下有王生桥。桥倚怪石,激水成珠,鬓辫宛然。昔有韵人题为“不谢梅”,喜赋》八首,此第四首) 我又在昆明市上买到一册有光纸活字本的《担公遗诗》,是宣统元年腾越李根源辑刊的。前面有太和李文治序,黄膺题词。这个本子共收诗一百七十七首,来源是李氏叔高祖颖樟公所辑《听泉楼杂钞》里的三十首;又将北京琉璃厂肆的旧写本和陈筱圃辑本所存诗辑为一册,分量远较《云南丛书》本为少,但是也可算是个旧本了。后面还附有担公堂弟唐英的《秋雨轩诗遗》五首,也是从旧钞本辑得的;又担公长女唐素蕙遗诗三首。她是明朝亡国时投井身殉而死的。后面又 11 附有《晋宁方氏家藏普荷诗》五首。此次所见康熙原刻担公集两种即是晋宁方树梅旧物,不知何以李氏当时只钞到了五首。 关于大来在明亡以后的事迹,还有两事可以在这里补记一下:他是在明亡后就薙发为僧,结茅鸡足山。后来永历西奔入缅,他又曾托名云游入缅甸寻车跸,结果到了腾冲就为兵所阻,不果而返了。其次是他和钱邦芑的关系。邦芑字开少,镇江人,是明朝的云南巡抚。他们可能在江南时即曾相识。后来钱事败,藏在民间,几及于难,是担当援之入山,连床耦耕而隐的。邦芑后来也削发鸡足山为僧,号大错,曾撰《鸡山志》。这也是个有名的诗僧。 游滇诗历二卷 康熙刻。十行,廿字。上下黑口,左右双边。题“古鄞谢为霖念蓼著”。前有康熙戊辰仲春年世姻弟冯佩实序。又“春草堂主人念蓼谢为霖题于昆明旅次”自序。叔祖人皋有囗氏题词。收藏有“纳雩书屋”白文大方印。 念蓼为冯佩实姊婿,冯序略云:“„„尊大夫象三先生,起家进士,仕至太仆寺卿,照耀千古。从父今愈宪存峨先生,高文甲第,持玉尺而简群材。” “岁丙寅,从父祖学滇中,从都门走一介邀余,辞之不获。因趣装耑往。„„孟冬中浣,始达滇南。”(自序) 卷下,《妇负石》(七古)小序云: 12 大理府南十里,阳和铺右,世传汉兵入境,观音大士化一妇人,以稻草縻大石,背负而行。将士见之,吐舌曰:妇人膂力如此,男子可知。兵遂却。居人德之,建寺祀大士。今石尚在寺中。” 《星回节》(七古)小序云: “滇中六月二十四日星回节,欲名火把节。家家烧松火围,聚啖生肉、咂酒为乐。儿童向尊长撒火以为敬。家畜马者,驰骤街衢间,云使马不骇,视诸郡皆然,相沿已久。滇史谓起于南诏邓睒妃慈善故事。今猓彝以二十四日为节,民间皆二十五日。” “谢公子为霖,字孝辅,一字念蓼。行人于宣长子也。大父太仆,当赧王时为行人请恩恤,并荫一子,念蓼已承任太仆,入本朝而讳之。时念蓼年少,颇以大父所为非是。谢氏自丁亥戊子而后,贻祸乡里,几不得豫家冠之列矣。念蓼刻意求雪之,于故国诸遗民,虚己师友之,于是高丈隐学、李丈杲堂、钱丈退山,皆稍稍叹曰:山公所谓天地间尚有消息者也。引而进之。谢氏之得免排斥,自念蓼始。„„” “三谢鼎足,念蓼胸中,书卷独多。其滇中游历,所至有诗,予录之不能尽。万里归家,十日而卒。„„” (以上全谢山《续甬上耆旧诗》) 升庵年谱一卷升庵遗事一卷升庵 集略一卷升庵寄赠(附挽诗)一卷 周四年(一六七七,即康熙十六年)刻本。八行,廿字。白口,单边。板心下有“高峣藏板”四字。刊刻极精,和中原的康熙宋体字刻本风格全同,但与滇中开板风气不类。前有杨升庵柱杖戴冠的小像, 13 刻得也极精,有“江夏后学程封拜手题”的题词。这是仅有的见于著录、用吴三桂叛清纪年为刻书年号的书,是非常可珍的,比起永历刻本来尤为难得。 “周三年丙辰,云南按察使来度(号则庵,萧山籍,三原人)倡仪(议,),重建太史祠于高峣旧址,左布政宗彝(有六,大兴人)、右布政浴初(蛟门,真定人)、粮盐道郭昌(介繁,太康人)、提学道耿弘启(九万,四川人)、云南府知府彭可壮捐资重建。(康熙十一年壬子,封谪在臬司参军用荐权知昆明县知县事,数过高峣,访公遗迹,得公小影于李生员家。拟上启重建公祠,也迤西用兵不果。)” “周四年丁巳,太史祠成。三月三日,云南按察使来度、迤东驿茶道彭可壮(化南,辽东人)集客泛舟,迎神奉祀。”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知道升庵祠建成时日和经过。书后有“江夏后学程崶石门再书于高峣之太史祠中”跋。 从年谱中知道升庵定居高峣水庄,在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时年六十,是年定十二景名。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七月六日卒,年七十二岁。 三教经 洪化己未(一六七九)刻本。七行,十六字。白口,双边。板心上题“三教经”,下面跨边题“孝经”、“四十二章经”、“道德经上?下”字样。前有“洪化己未岁长至日灵武夏惟修囗敬甫”序。刊刻甚精,大类精致的万历宋体字刻本。皮纸印。 洪化是吴三桂的儿子吴世璠的年号。吴世璠在三桂死后嗣立,即刻此书的前一年――戊午(一六七八),过了三年就灭亡了。 14 两部刻于吴氏父子称帝时期而且用了他们的年号的书,可以算是十分珍贵难得的了。 鸡足山悉檀寺本无禅师风响集四卷 金陵蝶庵陈校 台山不退隐珽阅 潜石张炳订 门人体极道真录 法润道源刊 这是明僧本无禅师诗集的永历刻本。九行,十九字。白口,单边。前有崇祯丙子陈继儒序、太仆寺正卿生白居士木增序、台山不退居士陶珽序,永历甲午冬日普荷担当序(行书写刻,序里自称后进),大明崇祯壬申岁仲春八日悉檀牟尼开山老人释禅题引。写刻,棉纸印本。 初知稿六卷(残存卷四之六) 原知无为军洱源文槐何邦渐著 古叶榆郡后学明中甫赵惟精评 皮纸旧钞本。九行,十九字。写手精极。后有“万历丙午岁孟夏原守濡口下邳吏滇穹文槐何邦渐识于息游轩”后序。卷六尾双行云:“男何源长源受汇辑 侄何鸣凤翔凤校梓”。看样子这是从刻本钞出的。 胜国遗民臧否传二卷 江南桃山居士史淮次江甫纂 旧钞本。皮纸,墨格。极像狭长的账薄。半叶十六行,每行十七字。白口,单边。板心上有“勤笔勉思”四字。前有“康熙四十七年岁在戊子季春月上浣囗囗桃山居士史淮次江氏书于信古草堂”序。次 15 例言,卷末题“吕梁山人再识”。最后有璞山主人跋。又一行云:“乙巳仲秋楚南衡阳常官厂录。” 这是纪吴三桂事的野史,晚明史事所纪甚详,以前未见著录,但文体近于小说,是否完全可凭自是疑问。作者作此书时距三藩之平不久,自有可以参考的价值。封面有剑川赵藩的题字。 玅香国草 古庐陵高奣映雪君父著 古坪、螳川门人李铭、罗天柱同校 康熙写刻本。结体瘦劲。八行,二十字。白口,单边。板心上记书名,下左侧有“清贯堂”三字。前有年家旧乡眷寅弟伍柳序。次丙寅蒲月自序。次凡例五则。 高奣映是姚安人,任土同知,是白族的著名文士。两位校刻人的籍贯,古坪即是石屏,螳川则是安宁(安宁又称螳螂川)。这一册书完全是记大理的风土名迹的,类似诗话。每诗都附有详尽的叙文,是研究大理传说的重要参考资料。我摘钞了至今仍为人所熟知的一些旧迹的片断。 “在无为寺北。昔元世祖驻跸于此。后人召以表之。高府一川,颇堪游目。„„又遍知寺东,少北行一里许,亦有世祖驻跸台,其高原旧号澄城,今题故以北岗别之。”(北岗) “李中溪《西洱志》,引左思《蜀都赋》曰,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即此水也。„„相传武侯自排居深入,其军排行,乃出于谿口,故人呼其地为排军。予审势度川,则龙尾关东多平田,即洱水之南也。元时郭松年者,博通之士也,谓关之东曩有石马桥, 16 为群波争道之地,灵涛雪浪,掣壑争天,其下架梁十五丈,穹如饮虹。其南有汉以来结陈之场,韪足据为传信耳。”(武侯水南战处) “树高数丈许。轮菌如虬。花色腻泽,芳白间错。状若桂粟含银,岁闰则瓣增焉。其殆与尧阶蓂荚相类。昔年以玩赏扰居民,居民恶花之害已。伐而焚之。或勾萌之拳续,即践折去之。游觞无人,而居民乃安。一花之为累,不足以称瑞矣。”(上关花) “(天宝)十年夏,四月庚寅,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命讨凤伽翼,没军六万。至十三载,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南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坚壁不战。粮尽引还。蛮追击之,全军皆没。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高适、储光羲乃侈其功,比之廉、蔺,诚足为诗史哉。唐之世,前后覆没战士二十万,故李谪仙诗曰:‘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又曰:‘至今两洱河,流血拥僵尸。’真诗史矣。”(唐天宝战士合冢) 这次在大理,曾经去看过这个“天宝战士冢”。这是在一个旧称“天宝公园”的院落里的,冢前有楼,现在已经是机关了。这是一个大圆坟,四周用石块叠起。前面有碑,是十几年以前新立的。又有同治十二年抚滇使者岑毓英的碑记(民国二十九年重刊)。冢的正面有大块大理石碑,上书“大唐天宝战士冢”。据碑记,这个地方是在“龙尾关外,洱河之滨,隶凤仪西北部”。据说,“风雨晦明,恒闻鬼泣。万历副总兵官邓子龙诗以吊之”,鬼声才阒寂了。 邓的原诗,岑毓英还看见过。现在早就没有了。我是从岑的和诗前的小序上读到的。诗云: 17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这自然还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口吻,但那苍山却正在后面,上面也正罩着浅浅一条积雪。岑毓英的和诗更不佳,抓住了后人曾把邓诗中“公道”改为“飞到”而大发议论。岑碑刻于光绪十三年。立碑者是“提军赴叶榆受篆”的黔西蔡标。他也有一段小记: “自西林夫子嘱磨更此碣,于今七年。其间西南伏莽窃发不时,旁午军书,几无暇及之。而夫子归道山又五年矣。„„记壬申岁驻兵龙尾关,杜文秀犹死据郡城。日日攻之,朝去暮来,数月乃克。” 然则蔡标又是镇压回民起义的反动头目了。原碑上“杜文秀”三字还是后来磨去重写的,悬想原来一定是“杜逆„„”之类的字样。 那一天,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就正在这个冢的前面,我看到了许多年青的白族男女,在兴高采烈地排练歌舞节目,准备庆祝白族自治州的成立。在读碑的当时,是引起了很强烈的感受的。 “唐贞观六年,双流县尉迟和尚其名敬德者,自蜀征良工,造成三塔,塔颠铸鹏,以压龙也。其后开元初,张建成入觏,得唐大匠恭韬、徽义至,又重建。升庵中谿时,尚见塔顶有铁铸‘贞观六年’字,今觅则无矣。相传四鹏,一飞赵州飞来寺,一飞北隅小塔,今中塔存其二,击石塔下,应声塔上,有若九皋鹤唳然。”(金翅鸟) 按这里所记的是三塔寺的故事。其记传说的部分与一般的记载不同,可资参考。 18 “孔中风来,吹人寒颤。虽壮夫莫久当,酷暑而重裘,不能居竟日。„„”(风孔) “蒙氏时,董善明者,虔铸造大士像。以铜少,工几罢。善明斋心吁请,冀天之助己。无何,而天雨皆铜矣。像成之日,瑞光五色,布满郊圻。夫诚一其心,则感无不通,洵有然矣。”(雨铜观音) “株质刮铁,其黑理多霉黯痕,痕点圆若楮实。其叶翠阳而绿阴,状类蒲葵。大则仅及一菱芡钱。孟夏初入,卷如兔目。数日后,又似鼠耳。更旬始规圆。又更旬,叶巅乃锐。四月则花,其色近鹅乳雏。渐开渐白,盈树皆蝶矣。方以类聚,而胡蝶亦联翩五色毕集,花蝶缤纷,观者遽然莫辨。树动蝶惊,才知飞者为蝶耳。惜无音为一恨。”(胡蝶树) 按这里所说的胡蝶树,即大理上关的胡蝶泉上的树。我曾往一看,但非花时,胡蝶亦只有一二小者。大理人民对这棵树有着非常美丽的传说,诗人集中也多有咏此者,但这里所记乃独详。 笔冢录 高雪君先生手著 康熙刻。八行,廿字。白口,单边。板心下有“述愚堂藏板”五字。前有“古庐陵璘山逸隐高奣映雪父偶识于通志堂”序。次迪孙序。次《家课八种细目》。次凡例。前有扉叶,大题“迪孙”二字,上下双行题“懿文馆日课”及“振敬楼藏板”。这是高氏家塾的课本,刻得颇精,最后有雪君的自识。 陈翼叔诗稿 19 这是晚明诗人陈佐才(翼叔)的诗集。佐才蒙化人,明季官把总,明亡不仕。他和担当是朋友,集子即为担当所校刻。共分《宁瘦居集》、《宁瘦居续集》、《是何庵集》、《天叫集》三卷,附《石棺诗》。 康熙刻。八行,廿字。白口,单边。前有题词。次豫章湖溪居士王尊贤秉仁甫题词。次诗评。《续集》卷首题“阳瓜陈佐才著 鸡山僧普荷校”。 《是何庵集》卷前题“滇南陈佐才翼叔甫著”,写刻。八行,廿字。白口,单边。有吴门许又浑序。 《天叫集》题“滇西陈佐才著”。八行,十八字。白口,单边。写刻。有自序。 《石棺集》属“七十老妻安氏付刊”,后附诸名公赠诗。 白国因由 康熙刻。八行,十六字。白口,单边。不著撰人。凡三十一叶。卷尾双行云:“康熙肆拾伍年丙戌孟夏之吉 圣元寺住持寂裕敬刊”。 圣元寺在大理。这书是用神话传说记述白国故事的。自“观音初入大理国示现”起,分十八段,大抵皆有观音的神迹。原为僰文,今改译为汉语,是考证白族史实的重要文献。又有活字重印本,即从此出。 增订百咏梅诗 洱源七十九畊夫文槐何邦渐著 同邑八十五社叟宁宇寸居敬评 男何源长源受阅梓 倒何鸣凤翔凤校梓 20 天启刻。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双边。写刻。前有“天启六年仲春吉旦原知无为下邳郡事滇浪穹守拙愚生何邦渐书于息游轩”《增订百咏梅诗小引》。次目录。板心题“初知咏梅”及叶数。凡廿六番。 丽江府志略上下卷 乾隆八年雪山堂刻。十行,廿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前面有纂修者姓氏:“丽江军民府知府管学宣 丽江府儒学教授万囗囗”。前有乾隆八年巡察迤西道朱凤英序,乾隆八年钦命署理云南总督印务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兵饷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级又军功加一级纪录八次广宁张允随序。次失名序。次乾隆六年刘吴龙序。次乾隆七年汉阳张坦熊序。次乾隆八年丽江守者安成管学宣未亭氏序。后有乾隆庚申中秋丽江教授石屏万咸燕和斋跋。有定远县的官书印。 这是仅存的江府旧志了。图书馆关于云南地方志方面的收藏也相当丰富,虽然有些不过是道咸之际的刻本,却也是流传极罕的。因为交通不便,过去云南所刻的方志,也往往只在本省流通,中原一带是极少见的。但明代的旧刻却绝无仅有,还要向天一阁等处借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代四明范氏收藏方志的魄力与识见,实在是值得佩服的。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机会多读方志。只因为想到丽江去,馆中又新装了这部罕见的旧本,所以才借观了一次。 商山鸾影 21 嘉庆巾箱写刻本。八行,十六字。白口,双边。前有“嘉庆甲子伏月中州李元沪书于滇南馆寓之香雪亭”小引。次即所谓陈圆圆曲,凡六叶。次题词,凡七人:蔡振中、李元沪、谢文荣、沈谦、刘永安、何钟、张于恭。后有佚名跋。 这是一本伪书,是士大夫闹的鬼把戏,但却很有名,后来曾有无数的“骚人墨客”反覆咏叹。他们所根据的却是从乩坛上获得的陈圆圆的作品。这是原刻本,流传得很少了。 关于《商山鸾影》的故事,长沙杨蓬海《词余丛话》有颇详尽的记载。故事大略是相同的。文章清丽有如唐人小说,但《陈圆圆事辑》诸书却都不曾引入。 “嘉庆间,苏州郑生客游滇。春日踏青商山,访圆圆墓,不得。崩榛荒葛中,忽迷归路。俄而落照西沉,暮烟笼树。遥望前途,似有人家,思往借宿。至则朱门洞开,玉瑱金铺,俨然王侯第宅。乃使阍者转达,良久而出,导入东厢。为设食,尊酒簋贰,亦极精洁。饭已,有老媪出问:‘客操吴音,是何乡贯,’具告之。少顷,媪秉烛而出,肃客登堂。有女子容色绝代,羽服霓裳,如妇女冠装束,降阶而迎曰:‘妾邢氏,埋香地下,百有余年。时移物换,邱陇就平。念君是妾同乡,有小诗十首求为传播。’因命侍女取诗付郑。其末章云:‘鸳鸯化尽鱼鳞瓦,难觅当年竺落宫。’郑问‘竺落’之义,曰:‘竺落皇笳天,为十八色界天之一,载在道经。妾旧时所居宫外也。’取翠玉笛一枝见赠,并吟一诗,曰:‘叹息沧桑易变迁,西郊风雨自年年。感君吊我商山下,冷落平原旧墓田。’遂命送郑出。时东方微明,向 22 之第宅俱无所见,惟四面隐隐若有垣墉。谛视之,则深林掩映而已。然袖中玉笛故在,视其诗笺,则多年败纸,触手欲腐,墨色亦暗淡,迥非人世之物。郑以幽会荒唐,刻圆圆遗诗,托诸乩笔。东海刘古山傅会作《商山鸾影》传奇云。” 何蔚文年谱诗话 旧钞本。卷尾有康熙己卯孤哀子何相才何相学跋。蔚文字稚黄,浪穹人,是永历丁酉中式的举人。年谱系自编。他生于天启乙丑正月十二日,卒于康熙己卯七月初八日,年七十五。自撰年谱断手于临终前一月。蔚文曾撰有传奇三种,其中《缅瓦十四片》最有名,是描绘永历帝逃到缅甸以后的情况的,可惜失传了。我从年谱里录下了作者自撰的三种传奇题词: “缅事目击,乃日久亦恍亦惚,错舛且忘,如忆往梦。偶填词得《缅瓦十四片》,真长歌当哭也。若以漏多瓦少,又略补益。然猿叫三声,已不禁泪下,那得再~”(《缅瓦十四片》传奇题词) “身落红尘,难望肉生翅。《插一脚》所由作也。但无论生旦净丑,一脚插的好,还是好看,不然未免反致揶揄。尝有句云‘定方当学佛,飞术不须仙’,亦此意。倘得梨园演出,当浮大白。”(《插一脚》传奇题词) “过金沙,留镇府缀白楼,出两匝月。时闻刻羽引商,徘徊恋恋。从谈及《摄身光》一段佳话,遂约翻谱填新词,得一十七出,将按板付演。但填词一道,必另有一付巧舌慧心,出于笔墨之外。予不 23 过如瞎子弄琵琶,摸着几点。虽然黄鹤楼中玉笛数声入云,便可仙去,亦不必落尽梅花也。”(《摄身光》传奇题词) 云南矿厂工器图略 道光刻。九行,廿四字。白口,双边。前有图十一叶。题“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巡抚云南等处地方吴其濬纂 东川府知府徐金生绘辑”。这是记载滇铜工业的重要书籍,刻印俱精,传本极稀。 滇南矿厂舆程图略二卷 道光刻,前人撰。系与前书相辅而行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永历刻摺子本。朱印。前有孙可望刊刻序,草书,刻甚精。末属“永历乙未冬秦王书”,后有“秦国之章”朱文方印。 孙髯翁先生诗集 旧钞稿本。九行,廿三字。这是大观楼著名的长联作者的诗集,不曾听说过有刻本,这个本子大抵也是仅存的钞稿本了。有“燕山世裔”(朱文长印)“我思古人”(朱文圆印)二印。髯翁与担当相识,集中有关担当的两诗,都甚佳。 “剩水残山聊尔尔,那有闲情称画史。但将白眼送浮云,也似黄鸡归故里。六朝新样秣陵秋,百尺鹅溪一段愁。寄与江南阮司马,庞家居士自风流。”(《咏担当》) 24 “黑水青天外,苍山古雪边。儒生而墨者,酒客亦诗仙。杖锡来鸡足,春花叫杜鹃。画中三两笔,仿佛义熙年。”(《吊担当上人》) 髯翁最有名的长联,至今还挂在昆明的大观楼上。我在青云街的旧肆里搜到一副拓本,也已经是十年前的旧拓了。字有胡桃大小,草行,非常飘逸秀美: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 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 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 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 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 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 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树清霜。 上联题“昆明孙髯题”,下联题“昆明陆树堂书”。 这自然是一另出色的长联。上联写风景,下联叙历史,几乎包括尽了云南自古以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作者自然是属于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诗人,他要“选胜登临”,要感慨流连。但在他的心目中,从“四围香稻,万顷晴沙”里看出的农民的辛勤劳动,和“都付与苍烟落照”的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伟烈丰功”却不是等价的。 徐嘉瑞先生曾经谈到这副对联的意思,和道光初阮元篡改这副长联的愚蠢行径。他也谈到了作者的生平,现在就录在下面: 25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孙髯。他原籍陕西三 原,幼时聪明,后随父流寓云南昆明。长成,博学多识,善诗文。 名重一时。 他虽有重名,却不肯应科举。当时云南总督张东阁,曾委人 催他去应试,他拒绝不去,自称“万树园大布衣”。他有时还作 讽刺诗。例如他游大理时,见大理王某懒不治事,便讽刺他说“龙 王不下栽秧田,躲在苍山晒日头。”他既不肯科举,又好写讽刺 诗,惹得当时官吏对他不满,终身穷困。年老时,卜易为活,常 常数日断炊。 彩云百咏二卷彩云续咏二卷 建水张履程 嘉庆刻。八行,二十二字。白口,双边。皮纸印。前有嘉庆壬申自序。此是咏史诗,所咏也大抵都是滇人滇事。 苍雪和尚南来堂诗集存卷三 门人行敏等仝辑 黑格旧钞本。十行,廿字。白口,双边。后面有钱谦益所撰《苏州府中峰山苍雪法师塔铭》,题“岁在丁酉归月廿四日谨制”。又“康熙癸巳鸡足寂光远孙正脉于姑苏虎丘山雪浪轩焚香敬录”跋。跋后一行云:“雍正元年十月十八日囗囗囗贲发堂借钞。”后钤二印:“龢囗”(白文方印);其一朱文方印“圆鼎”二字。又有《钞录拙语》,末题:“大清雍正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书。理州苍山比丘圆鼎时年七十 26 有四书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下缀二印:“和空”(白文方印)、“圆鼎”(朱文方印)。 这是苍雪大师诗集的滇南旧钞本。虽然是残卷,也自可珍重。特别是跋文中有许多奇字,出于苍山比丘之手,可能是白文。 九台山知空禅师草堂集三卷 门人通味等录 康熙写刻本。极为古拙。八行,廿字。四周双边。皮纸印。上板心黑口。前有康熙癸亥白鹿受戒居士觉山陈士恪序。次目录,末有发愿刻书人姓名。 “康熙二十三年岁在甲子大簇月吉旦 板存方广禅院”。 此本佚去卷中一卷。按知空和尚善画兰,有名于时。昆明市上迄今尚可见其作品。 鸡足中峰竺葊脉禅师诗集 学人了义、了悟、普仁、了初仝梓 雍正刻本。十行,廿字。白口,单边。细字写刻。前有雍正庚戌春中峰囗山人自为点苍诗序。封面题同“吴越滇黔诸集同订 大鉴堂诗全集 板贮妙谌楼”。 此集外尚有《虎丘堆雪阁集》,撰者题“憨懒头陀正脉竺葊”。《南旋诗集》题“憨懒头陀正脉竺葊著”。《鸡足山中峰脉禅师撰述》,题“嗣续重孙悟宗敬录”。 拈花一笑录二卷 27 嘉庆巾箱写刻本。八行,十七字。白口,双边。前有自序、题词。大题下双行云:“江阴王侪峤先生选定 滇宜良秋槎严廷中草”。 怀人小草 秋槎严廷中稿 嘉庆丁丑仲冬抱月轩刻巾箱本。六行,十六字。 待焚草三卷 通海赵河燕邻氏稿 乾隆刻。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后附诗馀。刊颇精。前有闫戒过(锡爵)先生书,乾隆七年高玢序。后有乾隆八年侄赵诚跋。 野苓堂诗稿三卷 龙湖涂晫煦庵著 乾隆刻。八行,廿字。四周双边。有袁嘉谷手跋。 水目无住和尚南灯续焰空明集 康熙刻。八行,十九字。白口,单边。大题后题“门人普行录一笑居士偰应东校 螺山居士施尧中梓”。卷首有序目。次愧郭居士唐泰撰语录序。行书,刻得极精。总目共三卷。其第二卷为《水目无住和尚宝中问答拈古》,题“门人普行录 昆明学人施尧中参阅”,亦康熙刻本。前有“囗,田句,町友弟洪度引”。其第三卷为《水目无住和尚苍山集》,亦题“门人普行录”,亦康熙中刻也。 莲湖花榜 28 光绪刻。八行,廿字。白口,双边。前有戊戌中秋后一日龙湖诗隐自题序,后有光绪己刻雪道人跋。次题词。扉叶题“己亥夏季涤绮池馆雕 尚友堂藏板”。 这是一册有关滇戏史料的书,可能是现在最旧的记载了。同光之间滇南的戏班以及演员的名姓、出身„„都有所记载。现在钞录那第一名到第四名的小传如下: “第一名,潘巧云。字倩侬,昆明人。隶福泰班。癸巳大饥,沦入歌场。” “第二号,陈双喜。字媚卿,昆明人。隶荣华班。善青衫。” “第三名,刘彩云。字佩秋,巧家人。荣华班。” “第四名,杨双兰。字珮香,陆凉人。福升班。弓马旦。” 这次所选,大概是后起之秀之名重当时者,因为在书后面还有一条附记:“各班久负重名,如唐二喜、丁三凤、金兰芳、郑雪芳、张四鸿、周洪官、周桂芳„„别著《梨园纪艳》一编,校刊期诸异日。” 这《纪艳》未见,可能是一直不曾刻板的。 太古庵集 康熙刻。十行,廿字。白口,双边。前有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孟秋耐俗居士余日新《太古庵蓦直老人集序》。次康熙壬寅一庵居士欧阳方曜序。次康熙壬申青华居士张其翗若云序。次康熙己卯节庵居士吴振鲁序。后有康熙甲子九谷学人宗镜跋。卷首大题后四行题“镇南岁进士罗弘章闇然甫参阅 天水岁进士刘锡珵仲玉甫较订 侍者普恪、普仙仝录”。 29 书后附《续补体用因果四字》一卷,前有康熙乙酉后学照正识。又附《台山纪胜》一卷,前有康熙戊午天水乡进士赵矿金冶序,康熙癸酉欧阳方曜序,后有癸酉知乐居士梁朝柄跋。 晚舂堂诗八卷 康熙刻。八行,廿字。白口,单边。皮纸印。刻工与一般康熙刻本全同,甚精,不类滇中刊。前有“康熙癸未三月既望古庐陵同学弟高奣映拜题于结璘山房”序。次英巨同学年弟徐崇岳序。次康熙辛巳复月朔一日可村渔隐文化远又山自序。卷首大题后四行题“长洲文化远又山手著 庐陵高奣映雪君评选 男献、理同校阅”。 这里的长洲并非江苏的吴县,而是云南吴贡,庐陵则是姚安。高雪君著书自属往往是用庐陵字样的。化远生于崇祯癸未,清康熙五年,年二十四岁,举乡荐。曾经做过湖南溆浦县令,不久就回到昆明。后来又到过大理、姚安、曲靖和广西诸处。他的朋友有高雪君、阚祯兆等,都是同时的诗人。 碧玉泉志稿 滇云段昕浴川氏著藁 旧钞本。十行,廿二字。按碧玉泉即安宁温泉。温泉志,《道光云南通志》只著录有明杨泰的《虎丘志》、《温泉志》,都是记安宁的名胜的,然其书未见。这部段著《碧玉泉志》,别处的著录有的也题作“温泉图经”。段昕更有《皆山堂集》,康熙刻本。我在昆明市上曾买到一册残卷。 30 汗漫集三卷 阿宁万友正端友藁 乾隆刻。九行,廿一字。白口,单边。前有乾隆庚辰八月天台同学弟齐世南序。封面则题“汗漫二集 万虚舫诗藁”字样。集中有涉及熊开元的一诗: “访熊鱼山禅迹。同一流寓,杨用脩有王钝庵为之主,而传熊鱼山托迹空门,世无识者。” “禅隐灵岩气节遒,(《明史》载薙发灵岩。)支藤行脚一萍浮。朝疏不愧同姜埰,(与贞毅同以言事谪戍江浙。)地主无人馆用脩。(天逸庵颖斌筑状元馆以待杨慎。)泪洒中原形势尽,戈挥南服鼓鼙休。(执李定国执沙定洲滇乱。)偏关报纸开元字,(顺治五年,偏沅关塘报有僧熊开元从阿迷州归,达于吴门。姜埰称之。)姓氏空传自我州。(僧号蘖庵,不变姓名。毛西河集载其事颇详悉。)” 著雍六论 蜕翁倪氏稿 稿本。九行,廿三字。写得极精。后有乾隆三年戊午二月自为跋。这是一部诗集,颇多描写滇中风物的作品,钞得一首: “柳外山城数十家,海天小市集鱼虾。望夫云起秋风乱,吹落岩头无数花。”(下关) 红蕉吟馆诗存十二卷诗馀瘦红集一卷红豆箱剩曲一卷 宜良秋槎严廷中 道光丙申刻。十一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前面有道光丙申秋女弟子阎淑题签,道光癸未夏五歙鲍桂星序,嘉庆戊寅刘大绅序, 31 道光丙申蒋因培序,道光庚子白下叶觐仪序。次顾莼等题词。次自序,题“丙申中秋后五日秋查严廷中自记于扬州天宁门外赠玉树客舍”。序中提到“童君石塘于邗江助以刻资”,可知此集系刻于扬州者。次校订人姓氏。次道光丙申孟金辉写四十二岁小像。像后有玉箫生书自赞。次目录。 这书是颇罕见的。清人诗馀散曲的作者不多,秋槎则是有数的一人。滇人而远游江南一带,集子也多刻于省外。刻成后不久,太平天国就起义了。书籍板片都已毁失,这是传本稀有的原因。不料在作者故乡的图书馆里却还存有原书,真是值得高兴的事。按廷中撰传奇尚有《秋声谱》,即《武则天风流案卷》、《沈媚娘秋窗情话》、《洛城殿无双艳福》三传奇,系咸丰二年刻于莱阳者。 二馀堂文稿二卷续文稿一卷 赵州师范荔扉 嘉庆刻。九行,廿二字。白口,左右双边。嘉庆癸亥孙琪序。 吾亦爱吾庐寤语 滇西师范荔扉 嘉庆甲子刻。行款同前。鲁敩序,龙彪序。 泛舟集(壬戌岁) 赵州师范荔扉稿 嘉庆甲子刻。鲁敩序,自序。 这是师荔扉的遗集,除上面三种外,还有《春帆集》、《嘉庆选人后集二卷》(有姚鼐、张葆光序)。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收集是花了 32 很大的力量的。师荔扉的《滇系》是有关云南历史、地志方面著名的大著作。这位出色的学者在名方面都有着渊博的常识和精到的见解。《滇系》也是嘉庆中刻成的,皇皇巨帙,不知怎的,也异常少见。光绪中在云南翻刻过一次,流传还较多。至于他的遗集就更少见了。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了不少,可是图书馆所收藏的就有不少是孙氏未见之物。因为时间关系,无从一一细读,觉得很可惜。 以上是一九五六年冬,我在昆明翠湖图书馆看书的笔记。匆匆摘录,不完不备。然而这些都是外面绝难见到的东西,是研究云南历史风土的绝好的参照资料。虽然前后在云南也只不过住了短短的一段日子,但对祖国西南边疆这块美丽的地方却发生了深挚的感情,因此也就在翻读这些书册时感到了莫大的兴趣。 回沪以后,在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又翻阅藏书和过去所见有关云南图籍的札记,发现有一些是可以作为附录,写在后面的。现在就一并写入,算是《滇南书录》的外篇。 33 滇游日记 标签:黄裳游记云南2011-09-08 22:03 星期四 序 一九五六年的秋天,我到四川、云南一带去旅行,前后三月,写下了一册日记。本想回来后一一写成单篇的通讯,但一直抽不出从容整理的时间。没有多久,就连发表的可能也一下子通通失去了。于是这日记就一直压在箱底,直到1969年的冬天,才被“英雄”们“发掘”出来当做宝贝拿去,从此落入某种人的手里。经过仔细欣赏、研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归纳,又终于从中提炼出了他们急于得到的某种东西,以为这下子总算从眼镜蛇的毒腺里挤出了剧毒的汁液来了,那高兴是可以想象的。 1969年的冬天是出奇的冷。那时我正在干校作苦工,挑着百来斤重的粪桶给新种下去的花菜施肥。一去就是半天,晚上回来吃饭时,汗水已经湿透了棉袄。西北风吹在身上也一点都不觉得冷,反而异常舒服。这时就能看到裹在黄色厚棉军大衣里、偎在宿舍门口小凳子上的某种人的身影。说他们在孵太阳是有些冤枉的,他们其实是正在履行神圣的“革命”职责。从他们手里一下子就能认出,那正是我的日记;从他们嘴边漾出嘲讽的微笑又可以悟出,不是发现了什么把柄,那就是被日记的内容吸引住了。我想这两者是兼而有之的。从后来发还的日记上可以看出,当时某种人对它确是读得非常仔细,几乎每页都有密密麻麻用红笔划下的着重线,此外还有许多夹签,这是对作整理摘录工作者的指示。现在随手抄几条在这里,有不少是划了三个叉、 34 两个圈并标出“重要”字样的。批语中有:“反动的‘无冕之王’的自白”、“在川与反动诗人流沙河响应”、“攻击制度,说鱼米之乡没有肉吃”、“对资本家刘鸿生怀念,是个十足的走狗~”„„因为只是随手摘录,反映不出全部批语的深度与广度,但也多少能说明那钻研的方法。流沙河是在成都作协约集的一次饭桌上见过一面,日记中又曾说到过一处抗战中由刘鸿生迁川的小厂扩建的工厂。真的只不过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琐事,但到了某种人眼里就是焕发着奇异光彩的“要害”。但那时他们耐心地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也实在有点稀奇。不是把我看做特种和神秘人物,就是我的日记还有着某种吸引力。 有着这样非凡眼力,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人才是难得的,难怪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立即被同路人请了去主持“笔政”了。这是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据说中国因为固有文字的方块字特点,几乎成了文字游戏的国家。对对子、八股文、灯谜、联语,至今还有人兴趣不衰。这恐怕是的确的。因为兴趣多半集中到字面上去了,所以和内容以及这内容所赖以存在的人的思想品德„„有时就脱了节,发展下去就出现了所谓没有阶级性、倾向性这样的品种。仿佛他们都是机器人的苗裔,只有本领没有立场,昨天能为“四人帮”抬轿子,今天自然也能为四个现代化鸣锣开道。我想这是一种奇怪的、也是危险的“理论”与逻辑,理由无庸赘说。但看来这种“理论”的日子恐怕也不会长久。这里记下一笔,权当“立此存照”。 下面的日记是从离开重庆时开始的。在重录的时候做了一些剪裁,文字也进行了少许润饰,有些地方也添上一点新材料。 35 1984年10月6日 11月10日 早晨天还黑着就给隔壁的人声吵醒了。看表还只五点,但也不愿再睡,起来洗漱,到楼下去吃茶,这时是五点三刻。朝寒殊甚。 七时出发,满城大雾。车子离开两路口以后,菜园坝一带全是一片白濛濛,只是在山崖壁角偶尔看见仅仅露出梢头来的树木,真是非常奇丽的图画。车达大坪、歇台子,一直在雾中行驶。稍稍爬高以后,就看见了脚下的一片雾海。在凤鸣山一带又看到了另一派奇妙风景。远树,是黄桷树、皂角树、松杉、丛竹和一些落尽了叶子的枯枝,飘浮在云海的顶上,只是一片墨黑的粗笔触,活生生的一幅水墨画。这样的风景,用水彩画来表现是困难的。沿路看见新建的房子,依旧带着传统的风格。在木结构上涂了黑漆,墙是白的,盖着瓦顶,真是移易不得的中国水墨画中的形象。 初日,在青城没有看到的,不料在这里却碰上了。朱红的一轮,但在上端三分之一处却缠着一条黑丝带。没有一个画家敢这样落笔,画了怕也要被人看作“未来派”。车子在山路上回旋着向上爬,于是就有机会一次、两次、三次地看这初日。它从朱红变为橙红,这时忽地有一棵松树的枝梢在它面前拂过,留下了清晰的黑影,像点缀着挂树的一轮橙红的满月。第三次车子爬得更高,这时初日已挣脱了浓雾的包围,真的变为耀眼的火红。 在重庆,像这样的好天气是难得的。像这种真正表现了“雾重庆”特色的就尤为难得。 36 到白市驿机场后又吃了一顿早餐,九时起飞。这次乘的依旧是一架伊尔——14型。上次飞机上遇到那个胖胖的助手又见面了,但正副驾驶员都换了。更添了一位女服务员,穿了一套灰咔叽制服,胖得像只小猪(朱笔批:诬蔑劳动人民服务员)。她先拿了一杯红茶来,接着就是糖、橘子、广柑。广柑还没有吃完,已经到了昆明了。 不过地面上的风景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又遇到奇妙的云海,飞机就像在一个大大的堆满了棉絮的盘子里滑行。云也真变幻得出奇,有几处突然高起像小山,很像照片上看见过的北冰洋的冰山。 一下飞机,满地秋阳。天上是朵朵白云,绿树青山,又来到了可爱的昆明。这是巫家坝机场。 把行李寄放在民航局,漫步走进城去。在冠生园吃中饭,价格和四川相去不远。走了半日才发现这就是柘东路。走到了桥边,但联大工学院宿舍的影子却完全没有了。 又闻到了烧木炭的那种奇怪味道,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这种气味。 到盘龙路市委,还没有办公。就到金马碧鸡坊下的一家茶馆里吃茶。卖的是下关的沱茶,二开以后沁出了极不甘冽的味道,这样挨到下午二时。市委把我介绍到省委,又从金碧路一直走下去,过了靖国桥,找到省委,拿到两封介绍信回到翠湖边上。疲倦极了。天又热,混身是汗,越走越没有尽头,翠湖也望不见,不料曾经十分熟悉的昆明,现在竟已认不得了。 终于借到了车子,取回行李,住到翠湖宾馆里。房子是新修的,和北京饭店差不多。房间壁上挂着影印的宋画院团扇小景。 37 这次重到昆明,是在暌隔了十二年之后了,应该在此记上一笔。 11月11日 早晨从窗外看到一朵乌云,可是不多久就给朝阳冲散了,依旧是满天艳丽的秋阳。 早点有小包子,已经冷了,但依旧可以尝到过去的那种风味,昆明就是连包子也有它的特色。 早晨出去闲走,沿华山西路青云街一直走下去,在一家旧书铺里买到一册《畹芬录》,是姚安张根培的著作,就是在莲池畔给陈圆圆立过一块画像碑的人。上面有他写的《圆圆事略》,十年前我曾在《昆明杂记》中引用过。当时把他当作了一位古人,将《畹芬录》也看作是一册古书,不料这书的初版却在“三十八年十一月”,那正是解放前夕。 坐在茶馆里翻阅一次,书实在并无可取,只不过摘抄了一些人尽皆知的故事,但也有一二记事值得注意。据说那座“娘娘坟”原来在“二十九年五月十七日”就被人掘开,又于同年七月十五日改葬于莲花池畔。 在茶馆里打听了一下市中心的那座楼,在我的印象里这楼的四周总是放满了花的。回答是,楼早已拆掉了,现在改成了大花园。走出茶馆一直走下去,不久果然看到了那个花圃。四周的建筑和店铺都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楼没有了,不过名称还在,公共汽车的站名牌上就写着“近日楼”。 38 南屏路上也有许多新建筑,又走上晓东街,抗战中这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拍卖行,是昆明最“繁华”的所在,现在则荒凉冷落得不堪。 下午去圆通山,看了唐继尧的墓。石雕的墓门倒也精致,墓表上写着“南天一柱”四个大字。还刻着中山先生的电文,黎元洪的授勋令„„读了墓表,才知道这位唐蓂赓死于1927年,只活了四十三岁。 登上圆通寺的最高层,在这里看到了一块抗战中松山之役阵亡将士的纪念碑。战役开始时我在昆明,结束时我已到了印度。后来经滇缅路回国,路过保山,听说路边还有未曾掩葬的战士的遗骸。今天看了这碑,不禁有些感慨。 11月12日 早晨到省文化局,见到一位副局长,谈了些云南文化界的情况。听说白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即将在下关、大理举行,就要求搭车去参加并采访。 回旅馆的路上又经过那家旧书铺,买了一本康熙时人的诗稿,作者名李含和,号金沙,与阚东白有交往,卷前有作者名印二方。诗集中有大量咏云南景物名迹风土故实的诗篇,倒是一种难得的地方文献。这是此行买到的第一种善本。 【发还的日记里为某种人添上了大量的红杠子,这中间绝大部分又划在买书记事上面。这里看到有“善本”二字,更是引起了注意。某种人又不是版本目录学者,为什么对这些事如此注意呢,原来他们是想把我先搞成投机倒把的古书贩子(据称是根据了康生的“批示”),把这看做“进货帐”了。还曾问过我为什么只有书名,没有“进价”, 39 可见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原始“进货底帐”。至于“善本”,在他们看来就是宝贝的别名。其实这本诗集,不过是一位清初云南无名诗人的手稿,除了云南图书馆,怕也没有人承认它是“善本”。也正因为这缘故,这书和另外买到的一些云南地方文献,临行前就一起送给了图书馆。其中有一种雍正刻《云龙州志》,虽是残册,却是孤本,国内各图书馆的目录里都不载。我国边远地区的地方志一向就稀见,旧刻尤为难得。这种清初刻本的方志,在云南就已经可以算是地方古志了。】 又买到两本《峡江图考》,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袖海山房石印本。图极工细,从荆门虎牙滩起,直到重庆,上下正反详细画出了峡江两岸的风光名胜,并附有详说。京江国璋序。书极罕见,是江行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下午到省委、省人委,又拜访了《云南日报》社,借到一叠云南志书。有铅印本《大理县志》,不全;又马子华《滇南散记》、赵银棠《玉龙旧话》等。 夜浴,枕上读今天所买所借诸书,早眠。 11月13日 五时半起身,携行李出门。文化局刘同志来接,同去云南大学门首,即上车。七时出发,过马街子、西山龙门,望见了滇池。这一带都是十多年前来过、住过的,不胜感慨。 坐在卡车上面,风极大,颇冷。车上装着电影放映器材和汽油,带来的一部影片是《流浪者》。 40 十二时抵广通县的一平浪。这是个怪地名,如不到这地方,是不会懂得那得名因由的。这实在是个特别的地方,在丛山围绕之中出现了那么一小块平地。有盐场,好像也有笕竿,但比起自贡来,规模是小得多了。 在饭店午餐,供应红米饭,吃了两在碗。饭后登车,在颠簸中把《滇南散记》读完了。 又下起雨来,觉得微寒。吴铭道在《滇海集》中有《雨过滇南》诗,其中有两句是“天搓云作絮,袅袅上鞭丝”,写得不坏。 六时抵南华县的沙桥镇,住天香饭店。这是一座三层楼,下层在地下。我住在楼上,一室两床,木板上铺草垫。租来了两条被子,其硬如铁。木窗棂外面挂着红红的干辣椒。 在点着两根灯草的油灯下记日记。 11月14日 五时起,没有洗脸就开车了。亮了头灯爬山,山极陡,满山都是雾。爬到近山顶处正看见东方初日的朝晖。真远,远在天边,只是金黄色一线狭狭的光带,金色彩带前面出现了近山松林的黑影和远山青翠透明的影子,就像一座宝石雕成的笔架。旁边是一湾清澈的湖水,宛如砚池。车子爬到更高处时,初日的金光又被罩在重重迷雾中了。 八时不到爬到了天子庙坡,这是滇缅路最高的地方,海拔二千六百公尺。 这里山路两旁满是松树,都是些幼松。姿态十分奇特,它那雾里的枝条看起来就像是剪纸画。 41 古画里常有“抚孤松而盘桓”的场面,一个老头儿站在那里呆呆地抚着一颗孤零零的古松的下干,想想真是够可怜的。现在的情形是“抚万松之巅”,车子过处,路边迎面不断飞来的古松,它们都植身于涧底,只要伸出手去,就能随时摸到它们的树冠。 车子抛锚,正好走下去看风景。白云、青山,这些在四川也并不缺少,出奇的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这里的清澈、明净。却是那么白,云下的山峦是一片迷濛,但耸出白云之上的一角青山,却像装在水晶盒子里似的那么清明。这样的山和云,也只有在云南才能看得到。 在这里照了两张相。 这时初日在峰项被云层遮住了,但仍企图努力透过那暗黑的云幕。这里就出现了六七道辐射的霞光,虽然太阳本身依旧不见,回头看时,一层层白色云海白得透亮,耀人目睛。在云海中间是一座座黑色的岛屿——峰头。 车下天子庙坡时,看见路标上写着,这坡全长三十五公里,地属祥云县。 十一时抵云南驿。十多年前经过这里,没有晚饭吃,向农民买了十几枚鸡蛋生吞下去的往事还如在眼前。记得这里有过一个大广场,还可以降落飞机,现在没有了,只有一个小停车场。卖鸡蛋的人还不少,这里的鸡是多得出名的。 阳光是那么艳丽,天空是那么蓝得透亮,有两只老鹰在天上缓缓地打旋,它们也是那么安娴。 42 那了下关。在地委没有找到宿处,招待所全部客满。他们介绍我与一位《云南日报》的记者同往,门锁着,把行李放在门外就上街去闲走。穿过小街,走上一条石桥,过桥上坡,迎面是一座城门,门额没有了,背面也已镂空,中间嵌了一尊佛像。这就是下关的上城门。 生活在这里的白族妇女都参加沉重的体力劳动,有许多人背着极重的东西爬坡。她们弯着腰,纱布大包就安放在背上,里面是两百匹细布,从她们迂缓艰难的脚步里就可以知道那分量。纱布用两根皮带兜住,全部重量总共由一块粗厚的麻布承当,这麻布就兜在她们的前额上。 在茶馆里看见两个上了年纪的汽车工人在下棋。他们是北方人,说下棋不过是为了骗茶喝,其实是“屎棋”。二十个水饺、二两白酒下肚以后,就到茶馆里坐一会,杀一盘。看来这里还没有给人们工作之余进行活动和休息的场所与设施。 这里的茶馆里卖的烤茶,别处是吃不到的,有一种别致的焦味。 没有找到旅馆,自然也就没有被褥。急中生智,只好在百货公司买了一条重庆毛纺厂出品的绿色毛毯,价三十一元。这厂本来是刘鸿生创办的,抗战中在重庆当穷学生时,曾想买这个厂出的一块平价粗呢料而不可得,现在却无意得到一条毯子。刘鸿生最近逝世了,盖了新毛毯睡在床上读《新观察》上的刘鸿生自述。 还没有睡着时,同室的一位回来了,皮鞋踏得山响。他用打火机点燃一支香烟,坐在那里写什么东西了。只听得几次三番地把稿纸撕 43 掉,撕得很响。又听见他拿起瓶子来,骨突骨突地喝了一气,喝的大概是放在窗口的药酒,浸着“三七”什么的。 好不容易此公睡下了,但我却突然觉得冷了起来。那毯子毫无用处,背上、腿部时时都感到有冷气侵入。爬起来穿起了毛衣,无用;后来连长裤也穿起来,还是不行。就这样一夜也没有睡着。下关的秋夜真冷得可以。 捱到五时就爬了起来,奇怪,应该是十分疲倦的,但却不。 走到院子里,看见满天繁星,今天又是个好天气。冷气袭人。 11月15日 八时不到就跑到昨天喝茶的那家茶馆去,他们刚开门还没有开水。 站在街上,买了两个大包子吃了。看着走在路上的少数民族代表,他们身上奇丽的服装,很值得一看。 因为昨夜挨了冻,所以满街去找棉絮。但都卖光了,说是下午四时可能有贷送来。 漫步登山,一直走到山的绝高处,从玉龙书院一直走到文庙,现在这两处都已改成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楼。站在文庙前面,洱海和远山仿佛都在脚下,真是奇绝的风景。拍了几张照,小学生们都跑来围着看我照相。 高处可以望见像玛瑙屏风似的远山,一湾凝碧的洱海,和那个两侧各有一个小山头的“海湾”。“海水”就从那里流出来,在苍山前面流过,把下关山上的旧城和新市区界了开来。新市区里的一簇簇新 44 房子、翠柏扎成的彩坊,都在眼前。滇缅公路从对面的小山坡下迤逦而来,在市区里打个回旋就又向右面甩出去了。 文庙外面有两棵大树,大约有几百年的树龄了,枝叶茂密,从主干分出了五六条粗壮的分枝,张开来正象一把大伞。不知道这是什么树,向小学教师打听,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酸杷树”三个字。这大约是土名,也不知道正确与否,小学生也都这么叫。 文庙破落得很。有康熙、嘉庆、咸丰三块旧匾,还有一座题着“文明”二字的石坊,一间房子外面挂着“斜阳小阁”四字木额,咸丰乙卯(1855)马恩溥书。看《大理县志稿》,知道此人就是向朝廷上了许多条陈建议消灭杜文秀的。 慢慢走回来,在专署前面发现了一家花园茶社,有一个小院子,一座茅亭,还有扶疏的花木。窗明几净,主人非常好洁,看他用水洗桌子,又有刀来刮,用稻草擦,最后是用水来冲。这里也卖烤茶,吃茶中间把四天的《人民日报》读完,郑西谛又在谈“分书”了。没有吃午饭,买了几块甜点心吃。 下午总算买来了一床七斤半的棉絮,又买绳一根、油布一张,共用去二十元。想不到走到下关才置办了全份铺盖。自己提了回来放在床上,大为安心。 又去茶社吃茶,读《人民日报》上纪念中山先生的文章,有谢无量的一首五排,甚佳,末二句云:“空惭旧宾客,重到一凄凉。” 45 晚上大会秘书处送票来,去看滇剧《望夫云》。这是个大理有名的传说,但经过改编,味道就和《梁祝》差不多了。主角是一个樵夫,他和公主的恋爱也写得颇为草草。原始的传说里把宫中的女子摄到玉局峰巅的是妖怪,后因女子畏寒,妖怪从老和尚处盗得穿了冬暖夏凉的袈裟,“僧觉之,以咒压怪,溺死寺西水中,化一大石坪,俗呼为‘石骡子’。女望之不归,遂郁死,精气化为云,名‘望夫云’。每每岁冬重现,即大风狂荡,有不将海中之石吹出不止之势”(据《大理县志稿》)。这是志书里记下的传说轮廓,如在人民口中,就不知道还更丰富、生动多少倍。不用说,这比今天的戏中情节美得多了。看这原始传说,和《白蛇传》是有些相近的,同样也有个造成爱情悲剧的祸首老和尚,同样有袈裟出现,只有女妖与男妖的不同。难道妖怪就不能塑造为可爱的人物吗,为什么传说一改就变成公式化的东西了呢, 【按,这里在打了红杠杠的地方批道:“说民间传说一改变 成公式化了。”】 十时,不等戏完就出来了。明月高悬,风又大起来了。下关的风确是有点特别。 【贵池吴铭道康熙中游滇,撰《滇海集》六卷,诗题有云,“四月十五日,夜下二鼓,起步庭院,见点苍山雪绵亘如练,与月色相丽,数十里不断,光景奇绝,不欲就卧。”又有《大理偶书二首》,题注云:“将至下关,风极大,马逆之却行数丈,屋声如震而不入屋。虚窗烛影,荧荧自若。”诗云:“疾风撼土旦旦,人马怯惊坠桥。屋瓦 46 怒如猛战,窗灯静不轻摇。”很能写出下关风的特色,风是大极了,但绝不飞砂走石。“风花雪月”一直被看作下关大理一带极有名的物事,这是毫不夸张、确有特色的。】 今天晚上盖上新买的棉絮,暖极。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八点。 11月16日 早晨到茶馆吃茶,在这里听见人说万人冢就在专署旁边的天宝公园里,跑了去看。白族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就住在这里,她们正在草地上练习歌舞。找到一位大理文化馆的同志,他告诉我女演员们正在练习“绕三灵”。这是为纪念唐天宝中一位南诏王的。每年四月廿五日,白族人民都到神都的圣源寺里来祭祀歌舞。唱的曲子直到现在还叫《大白曲》,是从代表送丧的《大白》演化而来的。哭丧棒一变为二,上半变为霸王鞭,下半变为笛子,笛子是既可吹又能舞的。送葬时焚烧的扎着白纸钱的“摇钱树”,现在则化为柳树枝,上面扎着彩纸。歌舞形式依旧是从一问一答演化出来的一唱一说,本来说给死人听的一些吉利话改成了歌子,哭的遗痕也依旧保存在“民家调”中,其中就有许多近于哭声的调子。至于端祭品的盘子,现在则化为八角鼓。 “绕三灵”一作“绕三年”,那自然是“三年之丧”的意思了。又说当作“绕桑林”,因为圣源寺后面有好大一片桑林,四月廿四日人们来祭扫神都,就在桑林里绕着,晚上就宿在这里的原故。 此外还有一种“双飞燕”,那是从另外的一种传说衍化出来的。南诏王的儿子娶妇,新妇婚后羞涩,手里拿着白族的手巾,一面走一 47 面低着头揩泪。另外一批演员唱一种“吹工腔”(由丧乐深化而来的锁呐腔),是演述杜朝选的故事的。 给她们照了相,为一位老作曲家和演《大本曲》、《全家送礼》的少女照了相,又给刺蛟英雄杜朝选和近似龙灯的“蛟”照了一张。 至于那个万人冢,晨后面的院子里,一个大圆坟,四周用石块叠起。前面有一块十多年前立的新碑,又重刻“同治十二年(1873)抚滇使者岑毓英”的碑记。正面的大块大理石碑上写着“大唐天宝战士冢”。 唐天宝十载(751)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征云南,十三载(754)剑南留后李宓又率十道兵来攻,两次的结局都是全军覆没,一共战死二十多万人。李宓还是被捉住沉在江里死掉的,鲜于“仅以身免”,当时唐朝的宰相是杨国忠还要“以捷闻”,真是天大的笑话,说明唐玄宗的昏愚已经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唐朝的中衰不可避免了。南诏的领袖阁逻凤把唐兵战死者从(丛,)葬在这里,这就是万人冢。 这地方在“龙尾关外、洱河之滨,隶凤仪西北部”。据说“风雨晦明,恒闻鬼泣,万历副总兵官邓子龙诗以吊之”,鬼声才阒寂了。这首诗的原刻石岑毓英还曾见过,现在没有了,只能岑的和诗前小序中读到,“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邓是武将,“丰城人。其镇姚关是地,战功特著。而诗笔雄爽,不愧名将。”(吴铭道《滇海集》中的《永昌问邓将军战处》诗注)邓子龙的诗,和他的身份是一致的。比起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来,简直是一个大倒退,使人不能不感到白香山终于不能 48 不是头脑清醒的伟大诗人。岑毓英的和诗就更坏了。诗碑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立碑者是“提军赴榆受篆”的黔西蔡标。他也有一段小记,“自西林夫子嘱磨更此碣,于今七年。其间西南伏莽,窃发不时,旁午军书,几无暇及之,而夫子归道山又五年矣。”记中又说,“记壬申岁(1872)驻兵龙尾关,杜文秀犹死据郡城。日日攻之,朝去暮来,数月乃克。”然则这个蔡标又是镇压杜文秀的一个小头目,原碑“杜文秀”三字还是后来磨去重书的,悬想原文大抵是“杜逆„„”之类。 就在这座万人冢前面,住了许多白族代表,青年儿女,一片欢歌漫舞的热门景象。一切都改变了,完全彻底地改变了。 在饭店里吃了中饭,就到西大街口去乘马车。 这里的马帮真多,一大队一大队的,是高级合作社派出来的,车上插着黄边的三角小红旗。也用只一匹马的“单帮”,运的是梨子、木材、药材和扎牌坊用的松枝„„什么都有。二十年前还只是个小街子的下关,今天已经发展为相当规模的市,商品集散的中心。 马车上有三排座位,一定要坐满了九个才动向,车票每张八分。 这是到保山去的公路,峰回路转,洱水就在两山之间流着,看到了天生桥,其实是人力凿开的一个石洞。路上还看到利用水力的厂房,但不知是什么厂。 这座“桥”是有名的,在前人的订里常能看到吟咏它的诗篇,吴铭道集中称之为“天桥”,题下注云:“点苍之冲,洱水泄处,有石梁曰‘天桥’,望之股栗,人不敢过。”说得未免有些夸张。 49 温泉就在左侧的山崖上,是一个小村落。温泉所在有很漂亮的新建筑,有几个房间,有双人浴的大池,也有单人的小池,都用大理石砌成浴缸。水温甚高,据说鸡蛋放进去三分钟就能煮熟。已经加了许多泠水,还是热得很,经重庆的北温泉温度高一倍还不止,这才可算得真正的“汤”。洗过之后,就在院子里休息,这里有扶疏的花木,有大理石制的圆桌石凳。太阳好极了,听着虎虎的风声、泉声,仰视瞬息万变的蓝天、白云、苍山,负暄记日记。 晚上地委举行宴会,庆祝白族自治州的成立。我们这一桌是记者席,有一位下关市的副市长相陪,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大理地区的情况。他说洱河里产一种“飞鱼”,有大鳍,有时跃出水面,往往被误认为飞出。它跳到断岩绝壁就帖在上面,不容易捉到,因此也就异常名贵了。 席面上有乳扇,这也是滇南的名物。其实就是牛奶皮子,中间有豆沙馅,炸了吃的。又有一种在雪梨里夹了糯米、红枣的甜食,吃起来大有蜂蜜的味道。 席面上还坐着穿了黄袈裟的鸡足山的老和尚。鸡足山因担当和尚曾经驻锡,徐霞客也有过介绍而驰名,每年有从西藏来的大量教徒朝山。解放初曾经遭到破坏的山上寺庙,现已作了修整。 晚上看民族歌舞,有《全家送礼》、《花灯——十二月花》、《会情郎》及彝族舞等。最妙的是邓川高寒山区演出的白鹤舞,一只扎成的色彩艳丽的大仙鹤,一个戴着绝大面具、白须飘拂的南极仙翁,在锁呐、鼓与小锣的伴奏声中舞蹈,仙翁用金丹做诱饵想收伏白鹤,但 50 却被鹤啄了。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舞蹈点染了轻快幽默的色调,在看惯了狮子舞的观众是特别感到新鲜有趣的。 11月17日 今天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同志一起到大理去,作陪的是大理团地工委的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同志。 八时到车站,在等车时听一位大理师范的李老师淡大理史地种种,有如上了一课详尽的地理课。 李老师说,苍山要算是比较年轻的山,只有四十万年的年龄,是火成岩,洱海则是个陷落海。苍山山石含碳酸钙最高,山顶的洗马潭其实是个火山口,死火山积水成潭,就成了今天的样子。忽必烈是没有这样的好兴致爬到山顶上洗马的。这是苍山的最高处,海拔四千三百公尺。山顶的树都极粗,但又极矮,那是因为山风太大的原故,罗汉松最多,至少也有二百年以上的树龄,也有原始森林。他曾爬上去看过,不过气压很低,呼吸困难。 洱海本来就在苍山脚下,现在的大理城的地下就是海底岩。苍山十九峰的山溪年年冲下的沙石越积越多,海边也被愈推愈远了。从著名的“三月街”的历史考察起来,也可以证明这推测是有根据的。这个物产交流集会的历史很久远了,在大理还没有形成以前就已存在,《水经注》和《唐书》上都有记载。直到今天“三月街”的地点始终固定在山坡上的一块地方,没有下移。 从李老师那里还听到火把节、望夫云等故事,又谈到回族英雄杜文秀的事迹。 51 当年杜文秀驻兵大理,命女儿守下关。和杜文秀一起起义的马如龙投降了,清朝给了马一个云南提督的官,其实是假的,真的提督是岑毓英。马向杜女劝降,她回大理与父亲商议,她一离开,下关就被留守的叛将献了城。清兵进至七里桥,大理被围。杜文秀嘱咐家小,不可受清兵侮辱,就亲自到七里桥来见岑毓英和杨玉科,他提出的条件是不得杀大理城中一人,他自己的生死是无所谓的,其实这时他早已服了孔雀胆,到大帐说完上面的一节话后即陷入昏迷,随即死去。岑毓英斩下他的头,装在木笼里送到北京。皇帝又从北京带来一碗汤圆赏给杨玉科,杨把这碗发酸的汤圆吃掉了。清兵当然没有遵守诺言,进大理后关起城门大杀回民,几乎把大理城里的人都杀光。据今天一些回族青年说,当时祖父一辈人都是手里拿着猪肉,嘴里衔着烟管才能逃出来。 关于杜文秀和岑毓英在七里桥相见时的对话,据说是这样的。 杜在大帐外下轿,岑毓英到帐外迎接,说:“你是做了十八年大理王的人,我应该以礼相待。” “只要不杀老百姓,我的心就安了。”杜文秀把手一挥,从此就再也没有说话。 上车以后,一路上看见蛇骨塔、南诏碑、远处山脚下担当上人的墓塔,这些都只能等待回来路上再去拜访。那座有名的南诏德化碑已被放倒用砖砌起来进行保护,只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我张望了好半天只看见了一块石头。其实碑上的字迹早已残泐得厉害,后来在昆明书肆买得阮福的《滇南古金石录》才能读到残断的碑文。 52 到大理是十一时半,先到县委放下了东西就出来在一家饭店里吃饭。吃了一条洱海的小鲤鱼,还放了辣子,价一元四角。 到文化馆去看陈列的文物。有阚祯兆的字幅,字写得不坏。另外就是钱南园、袁嘉谷的字。还有一块在松明楼旧址重建的“文献楼”的旧额已经油漆一新。上四字“文献名邦”,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提督云南全省军门偏图题”。又明代杨化云的玉带、纱帽,都已破旧不堪。 在文化馆后面的茶社里吃茶。院里有一株山茶,只开着一朵小小的白花。大理是有名的花城,来得不凑巧,过了花时,看到这朵小小的茶花,也算是“慰情聊胜”了。另外还有些映山红、映山白、丁香,都是山花。 到大理中学。这里原来是杨玉科的“宫殿”,门首雕着八个凤,被一位乡绅向朝廷告发,皇帝大怒,就让他出去作战。杨玉科很识趣,捐出这座府邸作为西云书院的院址。他到了镇南关冯子材军中,在与法国侵略军作战时中炮而死,结局倒还不错。 这座府第共有五进。修了走马转角楼,从第一进起,可以不必下楼从楼上回廊一直走进去。花园里有一座桂亭,亭中有不少刻石,从刻石上可以知道杨云阶的封号是“二等男”,追赠太子少保。 从这里走出,到城外的三塔寺去。中间一座塔十六级,高四十八丈,又称“千寻塔”。旁边是两座小塔,照谢在杭的说法,“中者高三十丈,外方内空,其二差小。„„云贞观六年(632)尉迟敬德监 53 造。开元初,南诏修之。”现在的塔已非唐时遗物。照我看,倒是两座小塔来得更古朴些,塔身有浮雕,美丽得很。 转到塔身前面去看,有额,大书“永镇山川”四字,又乾隆辛亥(1791)知大理府事铁岭杨长桂的《重修崇圣寺塔记》。 谢在杭说这塔是造来“以压龙”的,当地人也如此说。三塔正好压住龙头,大塔压龙头,二小塔压龙须,远处一塔寺的塔压的则是龙尾。下关又名“龙尾关”,当和这传说有关系。吴铭道说,三塔寺有黄华碑,“碑在林庐山,金学士王庭筠书,黄华老人其自号也,李中溪摹刻于此。”诗云: 寺古飞云开玉镜~山高挂雪护寒林。 半窗风竹青留客~不遣西堂废叶深。 西寺林西日夕黄~半天寒叶古祠堂。 千年台栋无人住~可道青山护佛王。 可见康熙中,这崇圣寺还没有全毁。 从三塔寺回来,走到大理城门外等马车。等了半天还不来,看看好象没有希望了,在傍晚时分终于等到了一部。车子旧得看看要散架,马也老得很,坐上去都有些担心。太阳就要落山了,冷了起来。马车走得极慢,颠簸着,走走停停,这十七公里路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可是一路上的风光美极了。在车上看到苍山上的积雪,看到开采大理石的峰峦,看到了鸡足山的一角和山顶的金塔,看到了夕阳影里变得红、紫、黯蓝的远山,自然还有一望无际的澄蓝的洱海。这一切仿佛是艳丽色彩的堆集,瞬息万变,简直就是万花筒中的世界。 54 在天色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到了喜洲,把行李寄放在一所中学里。这学校规模不小,而且有电灯,是本乡自己发电的。后来才知道这学校是有名的云南少数民族工商业者建造的。他们都是白族,都是喜洲人。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了,有钱的人多有“造福乡梓”的念头。 吃完饭我们到四位民族工商业者之一为他父亲建造的海心亭去。 月明如洗,穿过乡下的石板路,看见不少“进士第”、“翰林院”的牌坊,原来很久以一这地方的“文风”就是极盛的。 【以下是两三处空白。原是预备后来补记的,但终于没有记。 现在只记得曾在有好月色的夜晚,在洱海中泛过舟。】 11月19日 预购回昆明的车票。 饭后又到温泉去。在一只供二人用的大池内洗浴,浴后又在院子里抄《大理古代文化史》。今天太阳不大,风却不小,没有上次好了。 晚饭后去看京剧《望夫云》。一开幕就出来一群樵夫,其中有段赤城在内,说了半天,只是意在说明段过去没有打过老虎而已,又大唱四平调。但布景是美丽的。 等段赤城夫人出场我就先回来了。同住的那位记者说要写一篇大理的情况介绍,到现在还写不出,只想好了第一句,“一层层白白的银雪,轻轻地覆在苍山顶上。”问我好不好,还向我打听,这两天苍山顶上到底有没有雪,最后恨恨地说,“本来要另一位同志下来的,忽然不来了,这担子就落在我的头上。他妈,的~” 11月20日 55 一早就起来,天还不曾亮。 马马虎虎把我那个大得不堪的棉絮被包打好,请一位白族妇女拿到车站。 坐在车子最后一排的座位上。车子走走停停,途中看见一位新娘子在山路上走,穿了一套新做的宝蓝缎衫裤,戴着黑绒帽罩,帽沿镶了一条红边,胸前挂了一块颇大的长方形镜子。后面跟着一个汉子,挑了一对竹筐,放着簇新的大红被子。 下午二时半,车过姚安的普淜。 在爬天子庙坡的时候,忽然有一头小豹子从车头前面窜过去,跳到山顶上去了。车里的几个解放军大叫起来,车停下,两三个解放军飞也似的跟上了山,可是没有赶上。我还看见那豹在山顶的密林中跳跃了几下。在深山大泽里的动物,看起来比关在动物园里到底有生气得多。 傍晚在濛濛细雨中抵南华县。这地方本来叫“镇南”,是个穷苦的小县城,只在汽车站对过有一座城楼,上面有“龙泉门”三字。走进城门去找旅馆,唯一的一家“大旅社”原来就在横街对过。一楼一底,三大开间,跑上楼去一看,黑洞洞的屋子里用木板平排搭起了一座大统铺。每间都挤得满满的,至少睡三十个人。好容易找到一个空档放下了行李。 下楼去吃面,每碗两角,只有寥寥几要面条,面上放了鸡枞,这是云南的菌类名产,但泥沙还没有洗净,一点都不好吃。 56 街上的小摊都点着松明。又有三四家茶馆,屋小如舟,摆了几把破椅子,一灯如豆,人影幢幢。没有吃茶就回来胡乱睡下了。 11月21日 昏黑中起身,七时出发。 今天又在公路上看见两条獐子跑了过去。 中午在禄丰的董户村吃饭。这里的食堂干净得很,吃了一盘炒茶花,一路上客饭都是四角一份,一菜一汤,米饭、馒头任取。 这里的居民建筑也是很特别的。公路边就有三座新起的楼房。房子用土坯筑起,有二层楼高,但没有台阶也没有楼檐,只是那么长长的一条,上面覆着瓦,下面开一个狭长的小门,上面一面极小的窗。每两座房子之间有一个低低的马厩,也盖着瓦顶,与两屋腰部相接。在厩顶放着一张活动的木梯,通往楼侧开出的一个洞里,登楼时得先爬上马厩才行。 这里的名产是刀剪,买了一把很好的小刀,价七角。又买了把中等的剪子。 这两天在车上把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又读了一遍,又看到《文艺报》上关于此书性质的争论。有人说是历史小说,有人说是讽刺小说。其实我看都不是,这书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只是采取了小说速写的形式。总之,想用“文学概论”里的定义一套是不行的。 下午五时过安宁,很快就爬上西山的背后,转过来就是滇池。一转眼就到了昆明市内了。 57
本文档为【滇南书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11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7
浏览量: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