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举报
开通vip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 示 【摘要】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是区域政治发展在民族地区的推行和实现。党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革,成型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法制化,发展于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兴盛于少数民族广泛的政治参与。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发展经济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是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域政治发展;启示 【作者简介】冯霞,...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 示 【摘要】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是区域政治发展在民族地区的推行和实现。党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革,成型于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建立及其法制化,发展于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兴盛于少数民族广泛的政治参与。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发展经济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是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域政治发展;启示 【作者简介】冯霞,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区域政治发展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法学硕士;杨勇,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区域政治发展高等研究中心讲师,政治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1—0033-04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本文通过考察和审视这一变迁过程。可以梳理和探知其中的经验得失与实践启示。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与大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区域政治发展与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 区域政治发展是大国区域发展的政治面向,中国政治改革的持续 推进凸显出区域政治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区域政治发展是指基于地理区位差异形成区域差距的事实和特征,特定地区因政治系统对价值与资源进行权威性配置所获致的增量收益和发展资源。区域政治发展是集发展目标、政策过程与发展结果于一体的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的复合过程,政治系统由此获得现代性的特征和发展的改进,并体现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区域政治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交织、互推共进,前者为后者的政治因素和政治条件,后者为前者的实现手段和物质条件。 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是区域政治发展在民族地区的推行和实现,前者既具有后者的普遍性和统一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历史、文化、地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长期政经落后和发展滞后,致使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任务艰巨,面ll缶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多变的形势。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研究直接探究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差距成因,比如,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政治资源的质量差异、对中央政策的影响力、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对区域合作的协调力、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的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等方面的因素。 二、党对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探索历程 从党对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探索历程来看。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主要是从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开始切入和推进,主要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包括:从政治制度化与法制化到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 从经济发展到政治民主化;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到民族政策教育等等方面。 1.审慎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主张和政策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推进了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大发展。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必须进行,不过需要谨慎对待。只有在改革条件充分具备和完全成熟之时才能进行,条件不成熟不能改。具备一个条件而其他条件不成熟则进行小改。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可以先行改革,少数民族地区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社会改革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众赞成和参与、建立革命的人民武装力量和拥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否则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 其次,以《共同纲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指导纲领。在新中国宪法还没有颁布实施之前,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按照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规定执行,《共同纲领》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除此之外,如何才能让少数民族群众彻底相信党进行社会改革的政策和主张呢?邓小平指出。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克服困难坚决落实,尽早兑现和实行,“这个政治上的问题,不解决不行”,否则他们就会不高兴的。 再次,社会改革的重要原则是商量办事。在团结的基础上,根据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可快可慢地开展工作,但是一定要先与少数 民族群众商量,获得大多数人赞成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上层分子的赞同尤其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政治和经济特点,上层分子作用特别大;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力量还很小。无法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社会改革之事多和上层分子商量并搞好团结和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展工作就会顺当得多。 最后,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由少数民族自己解决和实施。少数民族自己解决和实施的社会改革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益的充分体现。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隔阂很深、情况复杂,故不能由外部力量去发动、制造阶级斗争以及搞改革。“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是以尊重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和宗教信仰为前提的。党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主要是围绕搞好团结、消除隔阂的中心任务进行组织和教育工作,通过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会议向少数民族代表征求意见、商量研究并经由他们去落实执行。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法制化 在党领导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前后,在民族地区实施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成为党的第一代集体集中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特殊国情、民族状况以及国土解放时间有先有后的实际,我国既不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邦制度,也没有实行前苏联的民族自治共和国制度,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苏联的自治共和国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都是给民族 以自治权利,但是在区域划分、自治权限以及权限结构等方面由于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差异。 一方面,19世纪的俄罗斯是一个带有很大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政权对周围聚居民族所实施的是一种殖民统治;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区域上是互相交叉、相互迁徙的,因而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杂居大于完全聚居的状况。另一方面,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重与比例也是实施某种政治制度的重要因素。“在苏联的总人口中。俄罗斯族占百分之五十多,少数民族占将近百分之五十,而在中国的总人口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少数民族占百分之六,所以中国不能像苏联那样搞加盟共和国。”因此,前苏联成立后对绝大多数民族人口聚居的独立经济单位的民族实施民族自治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历史发展造成的民族杂居与聚居的条件更适宜于实行民族合作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样一种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行使民族自治权利,也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合作互助。历史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与民族现状的制度安排,但是需要“把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要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通 过专门的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具体规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使少数民族的法定权益得到实质性保障。 3.以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政治发展 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切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是 党真心实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国家利益的需要和体现,这归根结底取决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不能开空头支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主要是从如下方面推进的:一是外部支援与内部发展相结合。国家从各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尤其是从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各个省市的一个长期任务就是分工负责帮助各个民族地区搞一些建设项目,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二是要求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继续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探寻适合本民族本地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民族地区的开发”。在注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农业和地质科学家以及使用机器的各类人才。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缺乏的问题要通过创办民族院校,吸收少数民族青年深造,以培养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方面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重要 的战略任务和测定指标,同时也是党在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价值诉求和政治愿景。邓小平认为,各民族经过社会改革所结成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使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和大团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更加发展和巩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4.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实践表明,只有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才能充分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党支持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鼓励少数民族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比如,按照各少数民族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件。在民族事务中,少数民族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我们说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要认真做到少数民族为主,汉族为辅。二是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广泛参与各级党政机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并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从而团结广大群众以反对共同的敌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民族事务需要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建设并领导群众,“各 级政权机关均应按各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额,大量吸收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参加政府工作”。三是通过系统培训的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党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就一定要先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毛泽东认为,在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者干部训练学校。邓小平也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的干部。“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 支持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也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进行广泛的民族政策教育,这是培育和增强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民族政策教育包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教育。首先,在党内的党员和干部中普遍存在着反动的旧社会思想和观念,最典型的是存在着严重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比如。有党员认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却没有看到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毛泽东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剖析成因,大汉族主义思想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错误根源在于党内同志和人民未获得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认真学好中央民族政策所致。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进行民族政策教育。汉族要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教育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以及在有些少数民族中间存 在的大民族主义,只有两个主义一起取消了,民族团结才能出现。 三、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党领导和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1.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根本前提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始终保持和发挥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的本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根本前提。一方面,经过90年的发展,党内外状况、形势和环境以及党员队伍、党员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的人口构成和素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情况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党领导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重大任务遭遇新的考验和挑战。从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需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集中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2.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最终还是取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政 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国家整体利益与民族区域利益相结合。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国家最高利益和整体利益之所在,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量、民族政策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各民族地区在处理和解决某些具体经济权益方面的争端和纠纷问题时应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大局。二是区域联合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内地和沿海各发达地区要协同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少数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可靠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切合民族实际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统一,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跃发展、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在于落实和执行制度的要求和规定,在具体政策方面要注意把原则性和灵活 性结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和监督力。 四、结语
本文档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