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史.doc

会计史.doc

举报
开通vip

会计史.doc会计史.doc 导 论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历史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 会计史是会计知识的海洋、会计思想的宝库。 会计史是会计文化中的文化、会计理论中的理论。 一、历史的作用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1.研究历史的目的 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仅在于揭示历史的运行规律,而且在于让人们认清这些规律,把 握与遵循这些规律,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或社会的某一方面的发展。 2.会计史学习和研究的目的 ...

会计史.doc
会计史.doc 导 论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历史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 会计史是会计知识的海洋、会计思想的宝库。 会计史是会计文化中的文化、会计理论中的理论。 一、历史的作用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1.研究历史的目的 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仅在于揭示历史的运行规律,而且在于让人们认清这些规律,把 握与遵循这些规律,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或社会的某一方面的发展。 2.会计史学习和研究的目的 我们对于会计史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也就在于通过大量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揭示会 计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现时的会计工作,并适应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 改革,最终把会计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过去、现在、未来 从时空上讲,人们通常把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历史、现时、未来。现时 的基础是历史,现时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历史、现时又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每一个现时都是历史的未来,是未来的历史。 4.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 历史是现时与未来的发展基础,现时是在历史演进的基础上,通过变革,把社会乃至社 会的各个方面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转折点,而未来则是在历史运行规律的支配下 与历史发展趋势变化的影响下,并以社会变革为纽带,展示着历史与现时的丰硕成果, 显示着社会,以及它的各个方面走向即将到来的新历史时期的新面貌、新成就及其新的 历史运行规律 二、会计环境 指与会计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 会计方法、会计工作发展水平,以及与会计相关联的财务、审计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及 其特殊情况。 1. 会计环境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某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的状况、水平、进步,从始至终受到这一历史阶段会计环境的推 动或制约。会计环境得以改善,会计发展状况便相应得以改善;反之,倘若会计环境恶 化,会计便因受其影响而处于不良状态。 2. 会计环境的基本要素 构成会计环境的基本要素分为两个方面:即正面影响要素和反面影响要素。 (1)正面影响要素 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第三,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第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要素 正面影响要素是会计环境的主导方面,对会计环境的影响是连续性和系统性的,促进或 制约着会计的发展、变化。 (2)反面影响要素 反面影响要素是会计环境的特殊方面,它是突发性和阶段性的。 第一讲 会计的起源 会计学科源远流长,对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时代之前,在中国、巴比伦、埃及、 印度和希腊这些文明古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古老国家里,都曾经历了这样一个时代,即 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萌芽阶段——原始计量、记录时代。 第一节 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起源 人类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产生于哪个阶段呢,会计学界一直存 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一有了生产行为便有了会计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 其他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 其一,是特指生活资料的生产 其二,是指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种的正常蕃衍 其一,是特指生活资料的生产 生活资料的生产关系着生命的维持,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们一开始 便自觉地把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第一历史要务。 所以,人们一开始便自觉地把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第一历史要务。为了把生活资料 的生产正常进行下去,为了合理安排生活资料的分配和储备,人类便自然而然地要去管 理生活资料的生产,要去合计生产和分配事宜,于是,围绕着管理生活资料生产和分配 的计量、记录行为便产生了。 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是不是人类生产行为一发生马上就产生呢, 一方面人类这一思想、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个过程,即需要一个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去认识去发现的过程; 另一方面,这一思想、行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那么,在怎样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人类原始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才能产生呢, 其二,是指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种的正常蕃衍 只有当人类生命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得到起码满足之后,人类的生存才能得到 保障,也只有当食品吃而有余,余而备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基本上得到解决后,方能杜绝“食人之 风”盛行的现象,进而才能解决人种蕃衍和传种接代的问题。 一、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只有当具有上述两方面的含义的生产行为发生之后,人类的原始会计思想、 会计行为才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类能够正常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以至生产的收获大体能够保障人类生存和正常蕃衍需要的时候,人类关心劳动耗费、劳 动成果的思想才油然而生。 一、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所以说,人类历史的发生、发展是由人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社会生产活动决 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由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只有人类生产行为发生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 第二,社会生产是推动人类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第一历史动因,是原始会计 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 应该注意的三个基本观点 1(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又是人们为维护生存和发展,对生产、生活进行管理的 客观需要 3(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也是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 人类的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到底发生在哪一历史阶段呢,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两把尺子去衡量: 1(社会生产发展水平。2(人类的生活水平。 二、人类会计行为产生的历史阶段 史学界一般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时期:史前时期和阶级社会,划分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人类社会史前时期个阶段作了精辟的论述。 (一)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由猿到人的转变 依靠自然界食物为生——果实、根茎,栖身于树上和山洞,没有生产行为发生,生存和蕃衍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计量、记录行为根本不可能产生。 (二)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旧石器时代 学会制造工具——打制石器,人类的生产行为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制造及使用工具是原始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由猿转变为人的标志。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在旧石器时代初期,有了简单的生产活动,但生产水平相当低下,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还极端软弱,生活没有保障,食人之风依然盛行,人种的蕃衍依然无法得到 保障,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这样的生产、生活状况下,人类最初的会计 行为也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 (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生产活动,随着人类智慧在劳动中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改进生产 工具,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由此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十万年左右。在这个时期,虽然人们的生产活动依然以采集、狩猎为中心,但生产 力的水平有了较大发展,不断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 改善。 这个时期,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石器打制技术的改进和磨制、钻孔技术的发明应用; 2. 新式狩猎工具石球和弓箭的发明应用; 3. 骨器、角器工具的广泛使用; 4. 摩擦取火方法的发明应用;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集、狩猎和渔业的发展使生产物逐渐有了剩余。人们渐渐学会了储备食品与分配食品 的方法,从而基本上消除了人吃人的现象,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2 狩猎经济的发展,野兽皮毛用而有余,人类衣皮得到保障,人们的衣着有了较大改善。 吃与穿方法的基本保障,为人们思维活动能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3(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能够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 4(装饰物品的出现,人们追求装饰的行为,标志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文明程 度的提高。 综上可见,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尤其是晚期,人们不仅能够进行生活资料——事物、 衣服、住房及其相关的工具的生产,而且生产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生产出来的生 活资料有了剩余,能够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需要,能够保障人类正常的蕃衍。社会生产 的发展已经为人类原始会计行为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由此,人们关心劳动耗费、劳动成果,着手计量、记录的时代到来了。 考古发掘的文物证实,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原始计量、记录 行为已经产生了。 三、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初步进展 (一)新石器时代的经济革命 新石器时代,指野蛮时代的低级、中级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渔猎技术的改进和渔猎收获物的增加; 3(皮革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原始纺织手工业 的出现 ; 4(制陶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 5(原始交换关系的萌芽。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收获比较稳定,储备物品大量增加,人们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 2(食品的种类增加,质量提高,加工方法有较大改进; 3(衣着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二)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计量、记录行为发生之动机 1(管理生产之动机 2(管理生活之动机 3(管理物品交换之动机 (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计量、记录方法 1(绘图记事(考古学家称为图画文字):绘图记事的方法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直延续 到新石器时代。 2(刻记记事(又称为符号记事或刻符记事):刻记记事的着眼点,不在于表现事物的形 象,而在于反映事物的内容或事物的数量。 (四)文明时代到达前夜的原始会计变革 1(“会计”变革的社会背景 (1)父系氏族社会经济发展对原始计量、记录法变革的影响; (2)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对原始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影响; (3)数学的萌芽对经济计量、记录方法变革的影响 。 会计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 ?数码的创造 ?实物计量单位的创造 (四)文明时代到达前夜的原始会计变革 2(“会计”变革的具体体现: (1)结绳记事(记数) 《庄子》:“昔者,??????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时是也,民结绳而用之” 结绳记事 原始社会时期,以编织结绳的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的记录方式。 我国开始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初期。 以绳结网捕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重复结网的过程,人们逐渐总结出采用 结网的方式进行记事和计数。 结绳记事的优点:方便易得,便于移动,易于集中保存。 结绳方式: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古者无文字,???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 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2)刻契记事(记数)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契刻骨木等载体的边缘或表面,以钻凿载体本身而通过物体遗留 的边缘缺口、表面痕迹或通体空洞等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 刻契记事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形式,在骨木等载体边缘刻契缺口,以载体边缘上缺口的数目反映客观经济活 动的数量关系。 考古例证:马家窑文化(青海柳湾出土)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人使用的刻缺口动物 骨片。 第二种形式,通过在骨木等载体表面上刻契凹槽痕迹的形式,以载体表面上凹槽的数 目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数量关系。 考古例证: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峙峪人使用的刻画骨片。 第三种形式,在骨木等载体上钻凿空洞,以载体上孔洞的数目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数 量关系。 考古例证:距今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使用的钻孔禽类腿骨。 (3)“书契” “书契”的产生是原始会计进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尚书序》:“骨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契刻或书写某种物体表面而通过物体遗留抽象符号的形式反映客 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 “书契”的三个基本特征: ?必须是用文字记录的; ?应以刻记为主要特征; ?作为“书契”记录须有一定的原则,在记录上也应当有一定的方法。 四、小 结 1(社会生产是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没有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便不可能有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发生。 2(人类的原始会计行为——计量记录行为发生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生产越发展,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越复杂,人类的计量记录行为便越进步。 3(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先于文字产生,但是,作为独立意义的会计的特征,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才能表现出来;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则与人类原始的数学行为同时产生。 4(人类原始的会计行为——计量、记录行为,还属一种综合性质的行为。 第二节 “会计”命名的起源 一、关于我国“会计”命名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 1(认为“会计”的命名起源于夏代主要依据:《史书?夏本记》 2(认为“会计”的命名起源于战国时代 主要依据:先秦时代的两部著作《周礼》、《孟子》 3(认为“会计”命名起源于西周。 二、我国“会计”的命名起源于西周时代 (一)政治经济背景 到了西周时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较大发展,是我国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制度也有一定进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引水、排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除草、 施肥、轮耕以及防虫方法的施行,使得农作物的种类增加,产量、质量明显提高。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铜器、陶器、漆器、玉器,尤以青铜器制造最为广泛,分布广、 品种多、工艺精,当时周王和各地诸侯都有各类手工业作坊,号称“百工”。 3(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扩大,在都市中出现了比较正规的市场,国家委派官吏管理市场,交易商品越来越广泛,货币运用由贝币发展到铜币 4(经济制度的发展。“井田制”的发展,当时土地和奴隶分封的多少是依据诸侯和百官俸禄的多少来计算的,因而,分封时,对于疆界的长短,山川林泽的宽广,耕地面积,以及居邑的多少,均要一一进行计量、登记,这种登记不仅划定了诸侯百官的势力范围,而且也成为交纳贡赋的重要依据。 (二)关于“會”与“計”字产生、运用的历史过程 1(“會”字产生、运用的历史过程 “會”字之起源,为“合”、“曾”二字形体省略后之合一,意义之合一。“合”字省去“口”,“曾”字省去“八”,其余部分相结合便构成“會”字之形体。 “會”字的三种含义 1.“会合”之意:开会、聚会、约会。读音:“hui” 2.“增加”之意:即“会计” 之意。汇总、总合。读音:“kuai”。 3.地名“会稽山”。读音:“gui” 西周时代的五种“會”字 2.“計”字产生、运用的历史过程 “計”是由“十”和“言”合文构成的,其原始含义也包含在“十”与“言”之中。 零星计算之为“計”。“計”字本身含义有将零星分散之财物汇总起来正确地、真实地加以 计算的意义。 “計”字的含义 1.“言”:正确无误,真实无欺。 2.“十”:零星计算,四方汇合。 3.“会计”二字构词连用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会,计也”,“计,会也”,可见“會”与“計”二字含义和谐。在西周 时代,“會”与“計”连用构成新词,用以表示当时会计核算的基本意义。“會”与“計”的原 有含义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当时人们对会计概念的基本认识。 根据西周“官厅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考察,“會計”二字连用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 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末的总合核算。“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小 结 研究我国“会计”命名起源所说明的问题 1. “会计”命名的出现与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在管理国家经济与私人经济中开始重视会计工作的结果。 2. 西周时代“会计”命名的出现和应用,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关于“会计”概念的解释,这是中国古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中国古代会计位于世界会计发展先进之列的重要标志之一。 3. “会计”命名的产生与应用,也是我国古代会计理论发端的一种表现。 4. 我国“会计”命名的产生与应用,以及《周礼》等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其特定含义的认识中可见,自古以来,有了会计的算,便有了会计的管,会计的管离不开会计的算,而会计的 算又始终是为管理服务的。 管算结合,古今一理。 (一)人类早期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产生,是管理生产、分配、储备以及物品交换的需要。 (二)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算为管用的观点基本确立,《周礼》中叙述的:西周王朝“以九式之法均节邦之财用”,明确体现了管的精神 (三)我国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各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财政经济的管理,都体现了“量入为出”的原则,真正体现了会计“管算结合”的精神。 (四)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控制,也很好地体现了管与算的结合。 5.古代人们对“会计”概念的认识,与近代人们对“会计”概念的认识,其根本性差别在于: (1)体现在对“会计”含义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 化发展环境) (2)体现在对“会计”基本概念表述上及对“会计”的本质揭示程度不同方面。 6.对于会计概念的表述,关键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某一历史阶段会计工作的本质,如何正确揭示会计的本质含义。 会计是什么,会计做什么,会计怎么做。不同历史阶段对于会计本质含义的认识 1.古代会计:会计核算工具论 通过会计核算,掌握国家财政收支情况,贯彻“量入为出”之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近代会计:管理工具论 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问世,成为近代会计发展的开端。 3.现代会计:探讨深入,百家争鸣,白花齐放。 由“Bookkeeping”向“Accounting”的演变,是近代会计逐步进入现代会计的一个标志。 几个主要学派: (1)会计技术论 (2)会计信息系统论 (3)会计管理活动论 (4)会计控制系统论 第二讲 我国会计部门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会计部门产生的前提条件 会计组织部门产生必须具备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一、会计职能部门是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簿记便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专职工作, 随之这种工作又通过有组织的结合,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专职部门。 奴隶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会计组织部门产生的根本前提之一 二、会计职能部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会计职能部门伴随着维护财产私有制的国家产生而产生,它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的管理工具。 总之,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发展,财产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 是会计职能部门产生的前提条件。会计部门作为管理经济的专职部门,是一定社会上层 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它既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又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 级的工具。 第二节 官厅会计部门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衡量“官厅会计”和“官厅会计部门”产生的具体条件或主要标志有三个方面: 第一,会计已成为国家事务中的一项专门工作,并在国家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中占有一定地位; 第二,在国家政体中,对会计部门的设置已有了适当的安排,会计官员有了适当的配备; 第三,适应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初财政经济收支的特点,在会计事项处理方面,已有一定之规,并采用了一定的会计方法 一、官厅会计部门的起源 1.会计组织部门的萌芽 在原始公社制解体到国家产生的过程中,在原有氏族民主制的基础上,产生了军事民主制。在军事民主制时代,战争成为掠夺财物的最佳手段。 1.会计组织部门的萌芽 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部落内部的分化加剧,私有财产制和对奴隶的剥削制度随之得到发展,我们从军事民主制度中看到了国家形成的胚胎, 对经济的控制,对奴隶所有权的维护,对会计的需要越来越变得迫切起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官厅会计部门和私人会计组织产生的胚胎,伴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作为奴隶制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厅会计部门也便来到了人间。 2.国外官厅会计部门的诞生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印度 (1)古巴比伦 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两河流域(包括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国家)。 会计部门 据史料考证,在早期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奴隶制城市国家里(约公元前3000年),已把当时官厅主管经济的机关之一称之为“达姆卡尔”,把这个机关的首脑叫作“大达姆卡尔?帕特喜”,由这个机关专管国家的内外贸易事务; 当时主管财政税收的官员称为“玛什奇姆”,负责税务的征收;设置有管理国库的官吏“杜古尔”,具体控制各项财物的收支。 稍后,两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国家对经济职掌的划分趋于细致,设有主管畜牧业、渔业、土地税征收、房屋修造、酿酒等方面的官吏。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财计主管部门。 (2)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文化是世界上发展较早和对世界文化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化,尼罗河流域文化为人类制定了第一部每年365日的历法;发明了复活和末日审判的神话;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建立了在几千年内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物—大金字塔;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木乃伊和纸草书文献(金字塔之谜和木乃伊之谜)。 会计部门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埃及(南部)国王美尼斯灭亡下埃及(北部),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到公元前332年被马其顿亚力山大征服为止,经历了三十三个朝代。埃及统一后的国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王实行专制统治,在国家机构中,最大的行政机构是财计部门,由它控制全国的会计。 当时对仓库财物的控制是会计部门的主要任务,起初,国王的宝库被称为“白银之家”,几乎全国的实物收入都集中在这里。 古埃及所进行的会计工作,同我国的奴隶制时代的情形一样,也是一种“大会计”,其核算范围相当广泛。会计部门一方面负责清查全国的人口、土地、牲畜,以及其它财富,以确定全国租税征收数额;另一方面又对租税收入和各项支出进行核算。 国王 “法老政权” 宰相(王子担任) (财务行政、司法) 州长 宰相定期向国王汇报财计收支情况,并递交由他主持编制的决算报告,而各州的州长又须提前向宰相递交类似的报告,以实现中央对地方财计的控制。 (3)印度—印度河流域 “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或身毒。 会计部门 古印度同古埃及一样,其国家实行奴隶制专制政体,国王是被神化了的至高无上的人物,各主管部门的官吏从贵族中选拔,财计组织机构及其官吏直接受国王的控制。 起初,财计组织是围绕税收的征管作为构建的出发点,而国库官员的配备则是财政控制的落脚点,最初国库便是“国王的仓库”。 孔雀帝国建立后,帝国的政治、经济组织与制度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王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核心,国王与宰相(祭司长)之下设置两大经济要害部门,即财政大臣衙门(首席长官为财政大臣,负责管理国库财物储备与控制各项支出)和总税务大臣部门(首席长官为总税务大臣,负责征收各种赋税)。 (4)中国—黄河流域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由氏族民主制向军事民主制过渡并逐渐产生奴隶制国家,由奴隶制取代氏族制的过程。传说尧在位时,新的部落联盟已开始融合成华夏族了。 会计部门 舜继位以后进行改革,曾设置九官,九官中有管土地、教化、人民、山川林泽、祭祀和刑罚的长官。从这个时候起,部落联盟议事会开始蜕变为贵族议事机关,由那些掌握土地收入、山川林泽收入,以及计量记录事宜的官员组合而成的经济管理部门,已孕育着我国“官厅会计”的幼芽。 禹在位时,其权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王了。随后,启废“禅让制”,建立夏朝,从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我国“官厅会计部门”也便在奴隶制王朝的宫廷里搭台开场了。 传说夏朝宫廷里有“百官”的设置,其中有主管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官员。迄今为止,还没发现有关于会计专职官员设置的史料记载,但根据夏朝的贡赋征收制度和有关量衡器具的使用情况判断,我们认为在夏朝的“百官”中可能已有了专门掌管和主管贡赋收入核算及各项开支的专职部门。 到了商朝,已有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组织机构,明确了有中央和地方两级之分,中央一级机构称“商邑”或称“内服”,其它地方称“四方”或“外服”,也有说法称中央为“畿内”,地方称“畿外”。还颁布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制度。 商朝也有“百官”设置,商朝的“百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政务官,其中地位仅次于商王的是冢宰,也称为“师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总揽着包括财计在内的王朝政务,其下设有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 第二类为掌管宗教和文化的官员,商朝的文化官叫做“史”,又称“作册”,其职掌范围有:第一,记载王朝所发生的政治经济事件,整理历史资料,书写文献典籍;第二,掌管为农事服务的天文历法;第三,掌管算术和会计方面的工作。 (5)得出的几点结论 第一,官厅会计部门的产生与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密切相关。在原 始社会末期孕育着国家的胚胎,也同时孕育着会计组织部门的胚胎。伴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官厅会计部门也同时来到人间; 第二,国家和官厅会计部门产生的历史过程表明,要维护国家的统治,就必须保证国家对经济的统治,而要保证国家对经济的统治,就必然要建立健全管理国家经济的官厅财计部门,并把它作为整个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自古以来,官厅会计与国家财政之间就存在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官厅会计是反映和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工具,是实现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官厅会计的组织部门是国家财政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四,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初的官厅会计部门,尚处于初创之中,它还受到神权的控制和干扰。随着人类文化科学认识的提高,官厅会计部门的工作逐渐摆脱神权的束缚,会计的组织也随之不断完善,会计的核算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第三节 我国官厅会计部门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财计组织部门 1. 西周的财计官制 周王 “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 “六卿” 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太宗、太祖(三左三右) 其中太宰拥有包揽包括财政会计在内的一切政务大权,其下设有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等官职,分别掌管农事、军事、刑罚和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 2. 《周礼》 —关于财计组织状况 的叙述 其一,总揽国家财计大权的天官大宰。 周王 六卿 天、地、春、夏、秋、冬 天官大宰(亦称冢宰)为天官之长,六卿之首,辅佐周王管理国务大事,总揽国家财政大权。 其二,凡财用必管,总揽财物管理、核算大权的会计部门。 在会计部门中,司会为计官之长,主管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全面核算,负责组织所属计官的工作。 《周礼》中的会计组织机构比较庞大,司会所属另有四大职能部门,其主管官员分别是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 司书具体主管会计核算,相当于后来的会计主管官员,掌管王朝的整个会计帐簿,是会计部门中的重要职掌之一;职内掌管财物收入帐簿,负责登记、考核王朝的全部财物收入; 职岁掌管财物支出帐簿,负责登记、考核王朝的全部支出事项;职币掌管财物结余帐簿,负责登记考核王朝每年结余的财物。 职内、职币、职岁三职所掌管的帐簿相互参考、相互控制。三职分掌出纳工作的一个方面,这是当时对财政收支所采用的分权控制方法:以入制出,以出制入,以出入控制结余之财。 其四,由地官大司徒兼管的税收部门。 地官主管王朝的商税、农牧赋税,以及其他杂税的征收,下设许多部门分别进行不同类别的管理。 其五,周王朝财计官员设置的总精神,体现了“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督”的基本宗旨。 《周礼》中的“九府”出纳: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金,这九大部门控制了整个王朝的财物收支,故史家称其为《周礼》“九府”。 “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九九归一,“九府”统归司会控制,天官控制司会,而周王控制天官,从而由此达到国王控制全国财政经济的目的。 我国封建社会主要朝代的统治者,在财计组织建设方面,莫不仿效于《周礼》,历代著名计臣,莫不以《周礼》财计为立论依据,这也说明《周礼》财计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地位之重要了。 二、秦汉时代的财计组织部门 秦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皇帝成为封建专制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从秦朝开始着手建立一套新的官制,汉初承袭秦制,使秦朝的官制得到巩固,并加以改善。在秦汉时代官制的建设中,由于经济集权的需要,财计官制的建设自然成为重点。 (一) 秦朝的财计官制 中央:皇帝 丞相 行政事务 “三公” 御史大夫 政治经济监察 太尉 军事 九卿 治粟内史、少府… 地方:郡县制(郡、县、乡、亭、里) 1. 中央财计组织 九卿之中掌管财计者:治粟内史、少府 (1)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为国家财政最高长官。具体管理国家税赋收入,过用开支。 下设:太仓令,掌管中央粮谷总库的收纳与发放事宜;大内,掌管粮谷以外的其他的财物收支。国库,设有“仓啬夫”、“仓裔夫”具体进行税赋收入及国用开支的处理。最基层的会计官员:计 (2)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凡山川林泽与官办手工业收入,均划归皇室财政,由少府掌管。下设库官及会计官员,分工执掌。 2. 地方财计组织 地方财计组织部门设置和财计官员委任与中央保持一致。郡设郡守为最高行政长官,主一省之财政,负上计之责。县设县令为一县之行政长官,掌理一县之财政,负责一县之上计。 乡、亭、里行政机构:设有政治、经济监察官员和主管财计的官员。在乡一级专设“仓啬夫”等官员具体负责基层国库各种税赋收入的管理;设置“计”官具体负责基层仓库的会计核算。 (二) 两汉时代的财计官制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帝、景帝时期,国家的财政经济呈现出繁荣富庶的景象,与此相适应,会计取得长足进展。 两汉时代的财计官制 在财计组织机构设置方面,汉代和秦代一样,按性质分设国家财政机构(大司农)和皇室财政机构(少府)两大系统,地方财计也相应设置一套班子(“上计”制),基层会计人员叫“计”,会计官叫计吏。 西汉的财计官制大体承袭秦制,中央设有“三公”,下设九卿,只是后来“三公”的称谓有所变化,改太尉为大司马,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1. 中央财计组织 皇帝 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九卿:大司农(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 (管理皇室财政) 2. 地方财计组织 郡县制: 郡守 仓曹椽(财计) 县令 典知、仓狱(财计) 同时设吏分掌会计并负责“上计”工作 乡: 轶、啬夫(财计) 乡镇会计 计(会计) “上计” 汉代实行上计制度,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递上计报告。 地方官府设置专司上计事宜的职官: “上计吏”(或“计吏”) 上计工作是一年之中郡县在财计管理方面最基本的工作,尤其是岁末“上计”为自上而下所关注的重要工作。 两汉时代的财计官制 东汉官制与西汉官制的区别在于尚书组织地位的提高。到了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作为共同执政的首脑,但仍不掌实权,实权旁落尚书之手,由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尚书地位上升的这一历史起点,其影响十分深远,后世尚书省的分立,独掌国家政务之大权,其下并设六部主事的格局,与东汉尚书组织地位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东汉时代的财计组织设置与西汉基本相同。 3. 秦汉时代财计官制的特点和进步 第一,封建财计组织系统的初步建立。 第二,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管、分算之制的建立。 第三,在秦汉两朝财计组织建设中,从实现经济集权出发,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 第四,秦汉两朝财政、会计部门的组织形式,为隋唐时代的分部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后“三省六部”组织体制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五,秦汉时期会计已成为国家各级财计组织机构中的基本配备,会计工作既至上而下,又至下而上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隋朝财计组织部门建设的变革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在经济方面均表现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 由于一般是由掌管军权的大臣执政,一切以军事上的需要为转移,财计组织也颇具军事色彩。所以这段时期的财计组织部门设置一般都处在有名而无实的状态,在整体上已远不如秦汉两朝。当然从承上启下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一些王朝从改善财政经济状况出发,在财计组织建制方面也曾作过一些改进,对隋朝官制变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计组织: 其一,魏“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以曹操为丞相,官制自此一变。其后,在中央组织体制上便逐步形成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立的局面,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八座”格局形成。至南北朝,尚书省首席长官尚书令及其下属左右仆射二人,连同五曹尚书(吏、礼、都官、度支、工部),史称“八座”。 其三,对后世度支尚书及其下属官员配备产生了直接影响。 1. 隋朝(581—618年) 的财计组织机构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尚书省 下设六部(执行机构) 皇帝 门下省 审议机构 内史省 决策机构 秘书省 掌管艺文图籍 内侍省 宦官机构 御史台 政治、经济监察机构 吏部 主管全国人事 礼部 主管国家礼宾 兵部 主管全国军事 都官 刑部 掌管法律、刑狱 比部 掌管稽核(审计) 度支 掌管会计 仓部 掌管粮谷出纳 尚书省 度支 左户 掌管全国户籍 右户 掌管全国税收 金部 掌管钱帛出纳 库部 掌管军队出纳 工部 主管全国工程建设 隋朝中央政府的官制为五省六部制,中央设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五省之中,事权最重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一般讲,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共同执政,其地位相当于秦汉时代的宰相,其他两省无实权。故史称“三省六部”。 2. 隋朝财计官制改革的进步及其意义 第一,削弱“三师”“三公”之权,集政务大权于尚书省。 第二,六部中,集会计、出纳之权于度支部。自此,使会计组织部门的地位在中央政府机构中确定下来。 第三,财计部门内部的专业分工趋于细致,内部的经济牵制关系进一步组建 。 集中体现在会计与出纳分管,现金与实物分管,国家财计与军队财计分管,会计工作与统计工作分管,以及财计检察与审计分管等五个方面。这是隋朝组织体制改革进步的重要方面。 第四,隋朝专设左右户曹掌管天下户籍计账和税务,并形成了落实国家财政收入的配合关系,这不仅改进了国家的赋役征收制度和方法,而且大体上与有关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协调一致起来。 四、 唐朝财计组织机构的发展完善 唐朝(618—907年)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时期,这一经济背景最终把封建王朝的组织体制建设推向完善阶段。 唐朝的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一体,尚书下设六部。 1. 唐朝的财计官制 第一,会计、出纳部门 户部下设四个部门:户部、度支部、金部、仓部 会计、出纳部门 户部(本司),职掌范围:其一,负责全国田土、人口的登记统计,编造户籍、计账,作为纳税的依据;其二,按照户籍计账和纳税名目、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负责征收赋税,并将征收的钱粮和财物送交国库。 度支部,掌管全国的财政预算和会计核算,是全国最高的会计主管部门,下属有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令史十六人,书令使三十三人,计使一人,掌固四人,有相当的规模。 金部,掌管全国库藏钱币出纳,为钱、帛出纳的审理部门。凡钱、帛出纳,必经金部审核原始凭证,审核无误,由金部主管官员签字盖印方可执行。金部设金部郎中一员,以下还设有员外郎、主事、令史、计史和掌固等官员。 仓部,掌管全国的粮谷出纳和军储出纳,为粮谷出纳的审理部门。凡粮谷入库和发放,必须经仓部审核原始凭证,审核无误,签章之后方可执行,其属官配备大体与金部相同。 唐朝的财计官制 第二,国库组织 国库组织按钱帛、粟米分为两大仓储部门,即司农、太府二寺。他们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是进行储存保管、验进、验出,以及会计核算。 金、仓二部行使库藏财物出纳之权,而国库组织则具体主管仓储事宜。 从财物保管只能出发,金、仓二部亦属国库组织部分。从出纳角度讲,太府寺和司农寺亦可列入会计出纳部门。 第三,财计监察组织和审计组织 唐朝中央政府的审计机构为刑部中的比部,财计监察由御使台中的监察御使执行,建立了审计专职部门,并实行审计监察分工。 第四,州、县两级的财计组织 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为两级行政最高长官,财计组织方面的设置与中央相对应,县以下设乡、里,乡和里亦有查核户口和催征赋役的职事之分。里、乡、县、州,以及中央的财计组织构成一个系统。 2. 唐朝财计组织部门建设之成就 第一,唐朝中央政府的财计组织部门间分工明确,责任界线清楚,围绕国家财计管理在税收、国库、会计、出纳、统计方面建立了环环衔接的关联关系。 唐朝财计组织部门建设之成就 第二,唐朝的财计官制,体现了五分管的组织建制关系,使唐代经济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唐朝财计组织部门建设之成就—五分管 其一,会计部门与税征部门工作相配合并相互牵制; 其二,会计职掌与出纳职掌相配合并相互牵制; 其三,现金类出纳与实物类出纳分管并相互牵制; 其四,在国库组织中财物出纳签证与财物发放分管并相互牵制; 其五,审计职掌与经济监察职掌分管并相互配合,对会计、出纳、税征、保管环节进行牵制。 唐朝财计组织部门建设之成就 第三,唐朝确立了会计职能部门在中央政府中的组织地位,构建了会计的组织系统,并充分发挥了它在财政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度支部作为国家会计工作的最高主管部门,并赋予了重要的责任和权力,同时从中央到州、县二级形成了它的组织系统。 第四,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的、具有司法监督性质的审计组织部门——“比部”的建立,财计监察与审计的进一步明确分工,使封建国家的审计建制也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其影响也十分深远。 五、宋朝财计组织建设之“变革” 1. 宋初财计组织的变化 宋太祖改革中央政治体制,进行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形成了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并列的局面,他们各不相属,共同对皇帝负责。尚书省已成空架子,三司取代户部掌握财计大权,户部也成了一架驱壳。 宋初财计组织的变化 财计大权集中于三司,宰相不理计政,也不知国家财计之事,这就需要加强三司机构的建设,从公元960年到1068年的108年间,北宋统治者反复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一,三司组织的初建阶段(公元960—992年) 三司独立于二府(政事堂、枢密院)之外,专掌财计,故号称“计省”。设三司使一员,号称“计相”;副使一员承担实际责任。三司所属盐铁、度支、户部三大部门,三职相配合,控制全国会计,岁终呈报会计报告,由三司统一勾稽。 其二,总计司设置阶段 公元993年,宋太宗从健全财计组织系统出发,改三司为“总计司”。 其三,三部使设置阶段 公元994年,宋太宗又“罢十道左右使,复置三部使”,由盐铁、度支、户部三使分掌税收、会计和赋役户籍。公元1003年,宋真宗又罢免三部使,复置三司使。 其四,经过上述折腾,依然解决不了事权不一和流弊滋生的问题,大约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又罢除总计司,恢复三司(计省)设置。 2.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财计组织变化 王安石变法的总原则是“理财、整军、富国、强兵”八字,其首当其冲的要务为“理财”。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成立“三司条例司”,作为政府财计的最高机关。王安石亲自主持三司条例司的工作 。 3. 元丰改制后的财计组织 公元1078——1085年间,宋神宗推行新官制(史称元丰改制),宋代的中央组织部门又大体恢复到唐代的正常制度——三省六部制。财计组织部门的设置也大体相同。 4. 地方财计组织机构 宋代的地方官制,大体沿袭李唐之旧,不同点在于,州刺史和县令之名已沦为虚设,州、县二级实际任事的是知州、知县,较大的州称为府(行政长官称知府),为了便于统治,把全国分为若干路,从而形成路、府、州、县的组织形式。 六、元、明、清时期财计组织机构的变化 1. 元朝的财计组织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 元朝的财计组织 元朝实行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权鼎立之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掌管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事务,御史台掌管监察。中央官制虽不设三省制,但仍设有六部,中书省之下设户部掌管全国财计。 户部以令史分掌金科、仓科、内度科、外度科、粮草科和财计勾稽部门。金、仓两科掌出纳,内度科掌理会计,外度科掌理户籍,粮草科掌理军用粮草;财计勾稽部门掌理户部内部审计。户部还附设有各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掌管不同事业。为集中调度财物,户部所属设有四大仓库。 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各级均设达鲁花赤主管辖区的行政工作。各级行政机构中都设有主管会计、户籍、赋役的内、外度科和主管财务出纳的金、仓二科,但从中央到地方财计组织自成体系方面讲,尚不健全,不够明确。 总起来讲,元朝财计官制可取之处在于行省制和分科主事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央事务官(如令史)地位的提高,这对明清有着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服从军事的需要,导致财计组织与军事组织体制的混淆,造成了财计组织机构设置简单粗率而不成系统,这是元朝财计官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明朝的财计组织 明初大体承袭元朝官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左右丞相下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其中户部掌财计,下设民部主管天下户籍、计账;度支部主管会计;金部、仓部主管出纳;刑部下设比部,掌审计。地方亦设行省,相应设有分管会计、出纳和户籍计账的主管部门。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他通过改制逐渐把军权、民权和财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首先,下令改行省为丞宣布政使司,掌管财计民政,另设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合称“三司”。三司之间无领导关系,直属中央。然后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提高六部的地位,以六部治国。 明朝的财计、会计组织,系统分明,职权清楚,分工明确,又互相牵制。许多方面比唐宋官制又有进一步提高。 3. 清朝的财计组织 清朝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出发,从根本上废除了以往任何形式的宰相制度,一方面采取以汉制汉的统治策略,既仿效秦汉、唐宋官制中的一些成规,承袭明朝的一些基本做法,而又力求体现本朝特点,使其得以融通起来为汉、满两族所接受。 第一,清朝中央的财计组织机构 清朝以内阁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以六部作为执行机关,但事实上其军、政、财权却由皇帝操纵的军机处控制,军机处设置是清朝中央集权的一大特色。 承秦汉之制,清朝在中央又明确了国家财政和皇帝财政两套管理机构,实行分管分算之制。国家财政的主管部门为户部,其执掌与唐宋户部管辖范围基本相同。首席长官为户部尚书。皇室财政由内务府掌管,内务府下设七司,其中会计司掌管皇室会计核算,广储司掌管财物保管出纳。 第二,清朝地方的财计组织机构 县一级的财计组织设置颇有意思:县级行政长官为县令,衙门中的差役分为快、壮、皂三班,并与中央六部对称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俗称县衙之“三班六房”,六房之中聘请三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为刑名师爷,主管一县之刑狱;二为钱谷师爷,主管县内之钱粮征纳;三为帐房师爷,掌管会计出纳,被称为“幕友三席”。 4. 元、明、清时代财计组织设置的评价 第一,从明、清两朝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可见,经济集权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而财计组织部门直接由皇帝控制则是实现经济集权的保障。 第二,皇帝直接控制财计部门,财计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由财税、会计、国库、出纳构成的经济监控组织系统,经济集权达到系统化。 第三,行省制及分科主事制度,从元到清逐渐稳定下来,从而使封建国家的财计组织管理体制落实在条条与块块相结合的基础上。这种组织格局直接影响到近世的省级行政体制的确立及近世国家及民间企业中所实行的科室组织制度。 第四,明、清两代,财计监察与审计合二为一,与财务、行政、军事成鼎立之势,各成体系,不相统属。财计官制的组织成龙配套,职掌清楚,有条不紊。 第五,元、明、清三代国库组织的建设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财物实行分类、分库管理,分类、分库核算,从而使我国国库组织建设达到完善地步。 第六,在清朝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近代工业在中国的产生,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和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影响,清政府的财计组织有所变化,如省级设财政处,以财政为命名;再如设会计司、课税司等,在财政与会计间建立了更为明确的关系,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对后来北洋政府及国民党政府的财计组织设置产生了直接影响。 七、北洋政府及国民党政府的财计组织设置情况 北洋政府及国民党政府的财计组织设置受到日本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较大,既吸 收了中国传统的做法,也引进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建制的做法,对政府的财政会计进行了改良。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参照国外做法,改传统的户部、度支部为财政部(北洋军阀政府设财政部,是我国第一次采用“财政部”的命名),从而第一次从名称上揭示了国家财政工作的性质;继承中国传统的做法,以会计司、会计处、会计科作为各级财计组织常设机构的名称,又较为明确地揭示了政府会计的性质。 第二,处于独立地位的主计处的建立,使计政自成体系,自此财政与会计分立,使会计、统计在国家政权机构中的地位从形式上得到提高。 第三,国民党政府试行五院分立之制,并且参照我国古代和欧美国家建立内部牵制关系的做法,在财务行政方面建立了联综组织关系。从这个组织制度本身来讲,它对于抑制吏政腐败有其积极意义它体现了当时我国经济学界一些爱国人士在经济制度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小结:会计部门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所说明的问题 1.会计部门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它既是管理经济的专业职能部门,又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得力控制工具。 2.会计专业职能部门的建设由简单到复杂;由混合到自成系统;由兼职发展到专职;由对社会经济的一般控制,进展到具有较高的控制水平,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对其影响的必然结果。 3.会计、出纳与业务的分工,会计与审计的分工,会计与统计的分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4.历史表明,会计、出纳、业务、保管、统计和审计组织部门,是各自独立的经济工作环节,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相互制约。根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这种关系,建立和健全比较科学的内部牵制制度是必要的。 5.历史告诉我们,在国家政权机构中,对于财政、会计组织的建设,既要注意适时调整,裁减冗员,又要注意保持这些组织机构的相对稳定性。 6.历史还表明,治天下者必治财计,治财计则天下必得治;得财计者必然得天下,失财计者必然失天下。 失会计者,失财政;得会计者,得财政。会计乱,则经济乱,财政乱;会计得治,则经济得治,财政得治。 7.历史事实告诉人们,理财以安江山,取财以养官吏,生财以筹军饷,余财而兴工程。要贯彻“量入为出”的财计之制,控制财源流失,防止经济犯罪,便自然而然要充分发挥会计、出纳组织的计算、检核及监督作用。 第三讲 我国单式簿记与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 在会计方法演进方面,人类经历了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整个世界会计发展史的共同点。没有单式簿记的产生、发展,便不可能有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 单式簿记, 单式簿记是“复式簿记”的对称,指采用单式记账法的簿记。其主要特点是:(1)平时记载现金收付及各种往来账户,而不涉及财产的增减与损益;(2)期末采取实地盘点和估价的方法编制财产目标;(3)确定本期损益的形式是以期末财产总值减去期初财产总值。 复式簿记是“单式簿记”的对称,指采用复式记账法的簿记。其主要特点是:?对每笔会计事项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反映,并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定期或不定期根据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期末根据实地清查各项财产的盘存清单与实相符。 第一节 单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 单式簿记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经济的产生发展是相适应的,也就是说,单式簿记适合反映、监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它在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服务的过程中,经历着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形成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包括账簿设置、会计核算项目的设置、记账方法、结算方法、会计计量单位、会计凭证、会计报告、会计分析方法等。 一、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 (一)中式账簿名称与书写工具的演变 Bookkeeping Book ;Keeping Books 账簿、登记、名册 Keeping 保管、保存、管 Bookkeeping 妥善地登记账簿和管理账簿 Bookkeeping翻译:“簿记” 簿记:会计人员运用有关记录和核算的基本原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的总称。 西方国家:簿记 bookkeeping, 是在本子上保持记录,即记账的意思。会计 accounting,则是叙述理由,即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记账。 中国:簿记一词最早见于宋代50年代,中国会计中,一般将会计与簿记混用,这与当时把会计的作用局限于记账、算账的范围有关。到80年代初,随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的拓宽,人们又逐渐恢复了簿记的概念,并大大缩小了簿记的范围,仅仅是指会计工作中对事后记账、算账那部分工作。 我国“账簿”称谓的复杂演变过程 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册”和“简册”之称运用阶段:商代 2. “簿”、“籍”之称并用阶段:战国、秦、汉 3. “簿”、“帐”并用阶段:南北朝至民国时期 “帐”字运用到会计核算方面的两种说法 (1)源于“供帐”核计之事 “供帐”:古代皇帝或达官显贵出外巡游,休息住宿 所用。 (2)源于民间的“帐帘”“帐” 与“账” :清代以后,“帐”和“账”通用 (二)会计账簿设置与分类的演进 划分为三个时期: 单一流水账设置时期;“三账”设置时期;中式账簿组织的改良和西 式账簿组织体系的引进时期。 1.单一流水账设置时期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到商代 。按照经济事项发生时间的顺序一笔一笔地进行记录。后世人对于这种会计记录称为“流水记录”,把登记流水账目的簿籍叫做“流水账”。 2.“三账”设置及完善阶段 时间:西周至明清时期。“三账” :草流 、细流 、总清账 。一切账项源于草流,整理于细流,分类归宿于总清账。我国“三账”设置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其历史极为悠久,从唐代中期起算,也比意大利威尼斯式“三账”设置早好几百年,而且中西“三帐”存在类似之处。 对“三账”组织体系的评价 1) 我国以“三账”为骨干的账簿组织演进同国外的情形一样,也是朝着证、帐、表三结合的方向发展的,草流与细流之间的整理转记关系,细流与总清之间的归类汇总记录关系以 及总清与红账之间围绕盈亏计算分类集合的编报关系,已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结合。这是我国账簿组织建设的主要进步。 2) 以“三账”为骨干的账簿组织体系的建立,是在“三账”的分割与再分割中进行的,其中总清账簿的分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固有复式薄记组织建立奠定了基础。 3)我国“三账”设置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其历史极为悠久,从唐代中期起算,也比意大利威尼斯式“三账”设置早好几百年,而且中西“三帐”存在类似之处。 4)我国以“三账”为主干的账簿组织体系是单式薄记的账簿组织体系,它适合反映、监督奴隶制经济封建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故这种账簿组织有很大的局限性,与近代资本主义的账簿组织体系相比,它还存在着很多致命的弱点。 3.中式账簿的改良和西式账簿组织体系的引进时期 1)改良中式簿记的账薄组织 谢霖:《银行薄记学》 (与孟森合编 )系统介绍国外新式银行薄记。 2)1907年归国后,谢氏便着手通过引进新式银行薄记改良我国的银行会计工作,任总会计之职。 3)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先生,在清末民初银行会计初步改良的基础上,发起了改良中式薄记运动,在会计学界和工商业界一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4)结合大中小型工商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出六种账簿组织体系: 第一,改良中式薄记的账簿组织的骨干为两薄、两表。两薄是日记薄和誉清薄,两表为结算表和月记表。 第二,采取日记账和誉清账分割的办法,以适应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需要,这是传统的作法。 (2)西式账簿组织的引进 “大陆式账簿组织”:荷兰、德、法等国会计学者对账簿组织的改良。 主要表现 :在原有分录账和总账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各种辅助账簿 。 辅助账之增减,视企业组织规模大小,经营情况繁简而定。企业规模越大,增设辅助账便相应越多,中等企业酌减,小型企业辅助账之运用则注意合理添置,适可而止。各种辅助账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仅分工详细记录某一方面的经济事项,补充主要账簿记录的不足之处。 主要特点 : 全部经济记录均需集合于分录薄,辅助薄中的资料只有转入分录薄,方可在经营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分录薄区分借贷归类记入总账,总账中分列资产和负债两大类账户,定期结出各户余额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书之基本资料;这种以分录薄、总薄为主,以辅助薄为辅的账薄组织,既创自欧洲大陆,又为大陆诸国所习用,故会计学界称其为“大陆式账簿组织”。 英美式账簿组织: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适应工商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各国会计学者对账簿组织建设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先后产生许多改进方法,其中颇有成效者为英美两国。 主要表现及特点 :汇总登记、化繁为简。即采取汇总原始凭证记账的办法,取代传统的逐步登录法;分割主要簿、化整为零。专设一种特殊分录账把很多经济事项的记录从普通分录薄中分割出来,每类经济事项设一特殊分录薄反映;采用多栏式账页;在总账内设置统驭账户,以统驭明细。 由于这种账簿组织创始于英美两国,加之推行得力,故把此种账簿组织称为英美式账簿组织。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为代表的西式薄记的引进派,致力于我国会计的改良事业,在会计引进改良过程中,大陆式账簿组织和英美式账簿组 织均传入我国,在我国不同行业中得到运用,一般讲大陆式账簿组织在小型工商企业和官厅会计部门运用较多,而英美式账簿组织则在大中型工商企业中推行较为普遍。 (三)小结 1(账簿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社会经济越发展,账簿组织的建设越完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 2(人类账簿组织建设都是以“序时流水账”设置为起点的,它是人类最初共同运用的一种账簿,在流水账设置的基础上,中式会计与西式会计都是沿用“三账”的组建形式发展的。 3(在账簿组织体系的建设方面,人类始终是朝着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三结合、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的。 (二)会计核算项目的设置 按照其发展变化过程分作三个时期: 按一般项目分类或分项(分户)核算时期; 改良中式薄记会计科目设置运用时期; 西式会计科目方法引进运用时期。 1.按一般项目分类(或分项、分户)核算时期 按其发展过程又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从夏朝一直到明清时期。 从官厅会计方面考察,人们最初所进行的分类或分户核算,是以国家所规定的财政收支项目为转移的,所谓古老中式会计的“会计科目”,就是国家所规定的“财政收支项目”。 从民间会计方面讲,人类最初仅有人名账户和物品账户的设置,其分户核算以经营活动情况为转移。 2.改良中式薄记会计科目设置、运用时期 20世纪30年代,徐永祚先生把“账目分类”作为改良中式薄记的一个要点,他主张对不同行业,应根据其特点设置不同的标准项目,并按照新式会计科目加以分类。 把整个会计项目分为两大类 :一为存该项目 (又名财产项目 ):包括资产、负债两大项。一为损益项目 第一大类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基本项目,采取传统的存该抵减结算损益之法;第二大类为损益计算书中的基本项目,采取收付相抵结算损益之法。 3.西式会计科目设置方法的引进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以潘序伦先生为首的会计学家,在改革中国会计的实践中,十分注 重各行各业会计科目体系的建设。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择善而从。 世界上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和账户分类的作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 (1)人类最初的账户分类法——以“人”的关系为转移的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把整个账户划分为两大类,一为“人名账户”(Personal Accounts),一切“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业主投资账款”均集合其下;一为“非人名账户”( Impersonal Accounts),一切与人名无关之资产、负债和损益帐项均归属此类。 (2)按照账户代表的性质的分类法——虚实账户分类法。 把整个账户划分为实账户和虚账户两大类,一切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账户称为实账户,而把反映企业损益状况的账户称为虚账户。 (3)二账系分户法。 把整个账户分为“财产”和“资本”两大帐系。由两账系各自统治一个会计科目系统,构成一个科学、完善的账户体系。 (3)二账系分户法。 把整个账户分为“财产”和“资本”两大帐系。由两账系各自统治一个会计科目系统,构成一个科学、完善的账户体系。 三、单式记账方法的演进 “记账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经济事项性质和记录方向的会计记录符号的运用; 2(对于经济事项基本内容的反映方式和“记账”规则; 3(每笔经济记录的基本内容在会计账簿中的排列顺序等; (一)记账符号的演进 1(商代以前以不固定的行为动词作“会计记录符号” 2(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是“会计记录符号”的确立时期:“入”、“出” (在这个时期的民 间会计中,已经发现“受”与“用”两动词在经济事项记录中的运用。“入、出”作为官厅会 计的“记账符号”渊源于西周)。 3(秦汉至唐宋“会计记录符号”的统一。官厅多用于“入、出”,而民间多用于“收、付”。 4(元、明、清时代官厅与民间所用记账符号已大体趋于一致。 在这个时期,官厅会计方面日常的核算大部分以“收、付(支)”为记账符号,而年终的结算又大部分以“入、出”为记账符号;民间会计方面以“收、付(支)”作为记账符号已基本达到统一。故人们逐渐把我国传统的记账方法命名为“收付记账法”。 5(中华民国时期中式记账符号的统一和借贷记账符号的引进运用。 一则,日常官厅与民间大都以“收、付(支)”为记账符号(官厅方面,年终结算时,在会计报告中系以“岁入”、“岁出”作为统一运用的符号);二则官厅与民间都一致把记账符号置于每笔会计记录的起首。 伴随着西式复式薄记方法的引进运用,“借、贷”这对记账符号也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 运用。 记账符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记账符号是每笔会计记录的耳目。 (2)记账符号是明确记账方向的标号。 (3)记账符号是识别经济事项性质的标号。 (4)记账符号是同类经济事项汇总的标号。 (二)会计记录方法与记账规则的发展变化 我国古代单式会计记录的方式、方法与记账规则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 的历史阶段: (1)原始计量记录法(原始社会); (2)文字叙述式(或曰叙事式)会计记录法(夏商至春秋战国); (3)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秦汉至明清) 科学、正确的会计记录所包含的五大要素 : 一要有明确划一的会计记录符号;二要有明确的会计对象;三要有与会计对象相一致的 数额与度量单位;四要明确经济责任的承担者;五要有经济事项的发生时间。 四、会计结算方法的演进 中式会计结算方法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盘点结算法运用时期、三柱结算法运 用时期和四柱结算法运用时期。 (一)盘点结算法运用时期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代 。盘点结算法是通过盘点库存实物,取得各类财物本期结 存之数的一种方法。 (二)“三柱结算法”运用时期 时间:西周至中唐 。“三柱结算法”是根据本期收入、支出和结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入—出=余[或收—付(支)=余] ”的公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 果的一种方法。 (三)“四柱结算法”的产生、运用时期 时间:中唐至中华民国 “四柱结算法”简称“四柱法”,是按照“四柱”特定格式,定期清算账目的一种结算方 法。我国古代的“四柱”系指“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 出)、“实在”(本期结存)这四大要素,“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是“旧管+新收-开除= 实在”。 我国古代的“四柱清册”,是在“四柱结算法”具体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会计报告形式。 宋代至明清时期为 “四柱结算法”发展和普及运用时期。 “旧管+新收-开除=见在”的公式,在宋代得到普遍运用。并出现了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 ”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 “新收-开除=见在-旧管 ” 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之下,我国明末清初,出现了中国固有复式记账法的早期形态——“龙门账”。也是由于“四柱结算法”和“四柱”式会计报告编制方法的影响,这个时期在民间会计中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 “四柱结算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其一,“四柱结算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里程碑。 其二,“四柱结算法”克服了“三柱结算法”的片面性,通过划清旧管财物与新收财物的界线,杜绝了“旧管”与“新收”相混淆的危害。 其三,便于系统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正确计算一定时期财政收支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 其四,“四柱结算法”的发展完善与普及运用,不仅为我国会计分析方法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而为我国由单式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奠定了基础。 其五,“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曾有过重要影响。 五、会计计量单位的演进 其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实物计量单位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秦汉以前) “黄钟秬黍”传说 2(实物量度与货币量度的兼用阶段(秦汉至唐宋) 3(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阶段(明清时期) 4(以货币单位作为统一量度的阶段(中华民国以后) 六、会计凭证方法运用的演进 其演进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即经济凭据运用阶段、原始凭证运用阶段和会计凭证引进改良运用阶段。 七、小结 1(单式簿记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所采用的主要簿记方法,它适合反映、监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过程。 2(单式簿记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完善过程,并形成它 固有的方法体系,其基本特征: (1)记账主体:以记账者为主体 。 (2)记账标准:以实物、现金的收付确定记账标准。实收或虚收记收方,实付或虚付记付方。 (3)记账方法:每笔经济事项只记录一笔,只反映来龙去脉中的一个方面。 (4)账簿设置:“三账”基本结构 。 (5)会计凭证:以“草流”代替原始凭证,以原始凭证运用为主。 (6)会计报表:有简单报表编制,没有形成会计报表的体系。 (7)盈亏计算:还只有简单的盈亏计算方法,对经济事项没有科学系统的分类核算。 3. 中式会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四柱结算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管理科学成果的一个部分。在单式簿记发展阶段,中国与巴比 伦、埃及、罗马、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的会计位于世界先进之列。 4( 在世界会计方法发展史上,人类经历了一个由单式账法向复式账法演进的过程,这既 是人类会计方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世界各国会计发展史的共同点。复式簿记的 基础是单式簿记,没有单式账法的发展,根本不可能有复式账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 复式簿记(或曰复式账法)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这种新式账法的诞生、发展和完善,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我国会计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史学界把近代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时间,确定在300年左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向前推算),我们认为这与我国会计由先进退居落后的时间是相吻合的。 (一)我国会计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1(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国 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率领28000多官兵,62艘宝船,被称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说明,15世纪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仍然处于世界先进之列 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欧洲和中国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开辟欧美海上通道,西方史学界称为“地理大发现”。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促进了欧亚商业关系的发展。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次大航行,其结果扩大了世界市场,在西欧引起了一场“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封建经济的解体。 伴随着欧洲大陆各国政治、经济情况的转折和发展,簿记工作和簿记研究也得到相应 的发展。 卢卡?帕乔利与《簿记论》 1494年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问世,开辟了世界 簿记或会计发展的新时代。 《数学大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意 译为《数学大全》。 其中第三部分为簿记,涉及复式簿记,编目为第三卷第九部第十一篇,论题为《计算 与记录要论》,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译为《簿记论》。 《簿记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复式簿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实务处理,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复式簿记的光辉著作。是人类簿记学乃至会计学产生于发展的奠基之作,它使簿记学乃至会计学得以立位于人类科学的殿堂,成为管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尊称卢卡?帕乔利为“世界近代会计之父”同时代的中国,资本主义虽然已经萌芽,但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中式簿记依然停留在单式簿记阶段。 中式簿记落后于西方的趋势日渐明显。 3(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的欧洲与中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4( 1840年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二)我国会计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是造成中国会计落后的根本原因。 在封建制时代,我国会计之所以处于进展滞缓状态,正是由于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发 展滞缓状态造成的,而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滞缓状态,归根到底又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内 在原因所决定的。 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 换价值。这种情形不仅使得农业经济禁锢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圈子里,而且使得所谓的工 业长期处于低下的、分散的、缓慢延伸的手工业状态之中。 封建经济把农业、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使其在自 给自足之中,在维护封建秩序之下求得生存。显而易见,我国封建经济的这种状况,便 成为中式会计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桎梏。 在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统治延续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时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中,社会经济结构始终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中国封建经济这种迂回、曲折、缓慢进 展的状况,自然对这时期的会计发展,起者牵制作用,使得中式会计的发展也必然处于 迂回、曲折、缓慢进展的状况之中,而不可能逾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产生任何爆破 性质的变化,最终必将导致我国会计处于落后状态。 2(封建“王制”的束缚和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抑商政策,是造成我国会计落后的主要原因。 “王制”成为历史统治者的传家之宝,是维护封建秩序的道德规范,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治世标准。 封建统治者 的“抑商政策” ,其目的,在于阻止工商业的发展,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状况,正是我国民间会计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而民间会 计发展滞缓、落后又是造成我国整个会计发展滞缓落后的主要原因。 3. 受封建伦理思想排斥,轻视会计思想的长期存在,是近代我国会计落后于西方的又一主要原因。 从战国至明清,耻言功利之说,鄙视会计的谬论,在社会上给从事财计者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在轻视会计的社会风气盛行之下,几乎无人敢将会计之事、之法笔之于书,几乎无人愿意以传授会计之法为业。 封建伦理的束缚,轻视会计思想的存在和滋长,是阻碍我国会计向前进展的一大障碍。 二、中国固有的复式账法 先进与落后是相对而言的。到近代,尽管我国会计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就其自身而言,也是始终向前发展的,而且是遵循由单式账法向复式账法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前进的。 (一)“三脚账” “三脚帐”,又名跛行帐,它是在中国单式薄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账法。它产生运用的时间,大约在明代;在“龙门账”与“四脚账”之前。 1.“三脚账”的账薄设置 三脚账”的账薄设置与单式薄记大致相同,通常采用“三账”的体系,但三脚账把会计分录的重点放在“流水账”(或曰日清薄)方面。 其格式也与单式薄记相同。每张帐页均分为上下两格,上格称为收方或来方,用于登记一切来账(或曰收账);下格称为付方或“去方”,登记一切去账(或曰付账)。 2.“三脚账”的记账符号 大体以“来、去”和“收、付”作为记账符号。用法上当然不一样:有的叫“来高”和“去矮”(来账记于账薄上方,故曰高;去账记于账薄下方,故曰矮);有的叫“收……来账”和“付……去账”,采用两种记账符号,前呼后应;有的干脆叫做“来”和“去”,或“收”和“付”。 3.“三脚账”的记账规则 1)凡现金收付事项,只记录现金的对方,另一方明确为现金,故略去不记。 例:嘉靖四年清和月念二日,春记茶庄以现银购进绿茶二十石,每石价银三十五两,计银七百两。 会计记录如下: 付 绿茶购进去账银 七百两 这笔账只在“流水账”(或货清薄)的付方记录一笔,表示商品购进和库存商品的增加。 借贷记账法的会计分录: (1)借: 库存商品—茶叶 700元 贷: 现 金 700元 2)若是需要从银行提取现金,则: ?借:现 金 700元 贷:银行存款 700元 ?借:库存商品—茶叶 700元 贷: 现 金 700元 (2)凡转账业务,须记录两笔,即同时记入来账(收账)和去账(付账)。 例:嘉靖四年清和月念三日,春记茶庄以库存现银归还原欠茂记商行货款银贰百两。 会计记录如下: 收: 库存现金来账银 贰百两 付: 茂记商行去账银 贰百两 这笔账在“流水账”(或往来薄)的收方和付方各记一笔,收方表示库存现银的减少(库存商品增加),付方表示债务的减少。显然,对转账业务的记录遵循了“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这是复式记账。 借贷记账法的会计分录: 借: 应付账款 200元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00元 4.对“三脚账”的评价 “三脚账”是我国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发展的一种处于过渡形态的账法,它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注重对外转拨账项的记录,采用复式账法,这与过去单式账法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复式记录给后来“龙门账”、“四脚账”的创立者以重要启示。 (二)“龙门账” 我国最早的复式账法“龙门账”,创始于明末清初的商业界,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龙门账”的创始人是山西商人“傅山”。 1.“龙门账”的账薄设置 “三账”的基本体系 。 设置“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于每日营业是进行记录;设置“流水薄”,起整理 账目的作用,一般于当日晚间由“草流”整理过入;设置“总清薄”(誉清薄),进行总分类 核算。 2.“龙门账”的记账方法 账薄的上方即叫做“收方”,也称为“来方”, 下方即叫做“付方”,也称为“去方”。 “龙门账”的登记方法,大体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每一项经济事项的处理要求同时反映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既要在来账方面记录一笔,也要同时在去账方面记录一笔。这是“龙门账”处理账目的基本宗旨。 3.“合龙门” “合龙门”,又称“轧龙门”或“合龙结算”。因为“龙门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年终结算之时“进”、“缴”、“存”、“该”四大经济要素的“合龙”方面。 “合龙”平衡公式: 进—缴=存—该 变化:收入—(成本+费用+损失)=(资产+债权)—(资本+负债) [进] [缴] [存] [该] (三)“四脚账” “四脚账”又名“天地合账”,是近代中式会计发展过程中,受“三脚账”和“龙门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账法。 1.“四脚账”的账薄设置 (1)“流水账”部分: ?草流。即草账,草薄,或曰底薄。它相当于西式薄记的备忘录,在“四脚账”中依然起原始凭证的作用。 ?细流。是在草流基础上加以整理的序时账,根据不同用途,其下又分设有三种账薄。 “日清簿”:为普通序时日记账; “银清薄”:即现金日记薄; “货清薄”:即商品进销日记薄。 (2)总薄部分: ?交关总:即往来总薄; ?货 总:即商品进销总薄; ?杂 总:亦称其他总薄。 (3)会计报告部分: “四脚账”的会计报告,同“龙门账”一样,一般称为“结册”,整个会计报告由“彩项结册”和“存除结册”两种组成。 ?彩项结册,商家又称其为进缴结册或进缴表。相当于西式薄记之“损益计算书”。 ?存除结册,商家又称其为存该结册或存该表。“存”包括资产和债权,“除”(即该或欠) 包括负债和资本。相当于西式薄记之“资产负债表”。
本文档为【会计史.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5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8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