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风情鉴赏

中国民俗风情鉴赏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民俗风情鉴赏中国民俗风情鉴赏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         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不见故易。”   “俗” —— “风俗”(习俗、民风)—— “民俗”     “民俗”——“官方礼仪”         钟敬文: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分类:(四大板块)   1、物质民俗。生产、商贸、衣食住行、医药...

中国民俗风情鉴赏
中国民俗风情鉴赏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         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不见故易。”   “俗” —— “风俗”(习俗、民风)—— “民俗”     “民俗”——“官方礼仪”         钟敬文: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分类:(四大板块)   1、物质民俗。生产、商贸、衣食住行、医药保健民俗。   2、精神民俗。物质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3、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关系下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         民俗学(Folkloristics):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和集体性 景颇族“木脑节”,土家族“摆手节”,彝族、拉祜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维族、回族等“古尔邦节”,藏族“藏历年”                  2、类型性和模式性 吉林前郭尔罗斯——内蒙鄂尔多斯婚礼习俗         3、稳定性和变异性         4、传承性和扩布性               (纵向——横向) (三)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教育和模塑作用。         2、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功能。约束作用。         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3、维系功能。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俗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使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         4、调节功能。娱乐、渲泄、补偿。 二、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一)史前民俗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群居野处    使用石器、用火、熟食    出现农业、发明陶器——饮食         骨针缝衣    佩戴兽牙、虫壳装饰    植物纤维、蚕丝织衣——服饰         北方:山洞穴居    半穴居    永久性房屋         南方:巢居    干栏式建筑——居住 最终形成: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     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区     以东北、西北、内蒙为主的渔猎、游牧区       物质生产、消费民俗体系            神话、歌谣     陶器绘画、图像、陶塑、骨雕、木雕、陶埙     节日风俗、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和仪式、出现专门的巫师和祭司                                                                         精神民俗体系     “男女杂游,不媒不娉”    氏族内婚制    氏族外婚制——婚姻习俗     原始群居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组织习俗                                                       社会民俗 (二)古代民俗       夏朝建立到鸦片战争前的民俗。 分两阶段:1、汉末前,汉族形成期,即中国古代民俗形成期。2、汉代后,中国封建社会民俗发展与繁荣期。     夏商周: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初步形成期。     春秋战国先秦两汉:发展期。     汉末至隋唐:高度繁荣期。     宋元明清:继续发展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       1840年 鸦片战争以后的民俗 1、梁启超“风俗革命” 2、辛亥革命放足、割辫 3、民国采用公历、推行新式婚丧礼,改长袍 4、五四运动提倡平民文学、反对礼教、宣传自由婚姻、引进民俗科学、关注方言、信仰、民间文艺 5、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烧祠堂、打菩萨、推行婚姻法 6、改革开放后,西俗东进,弘扬开发传统民俗 第二章 物质民俗 一、物质民俗的涵义     物质民俗,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生产、工艺制作等文化传承。 二、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及其特点 服饰民俗,指有关人们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     1、形成:服饰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自然环境、气候、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       服饰的传承,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体现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             文化人类学、语言学、                 宗教学、社会学     2、服饰的种类:     (1)衣着     (2)各种附加装饰物     (3)对身体自身的装饰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3、服饰的发展   (1)最初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 特点:性别、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差异也很小。   (2)第二阶段: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特点: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3)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第四阶段:除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二)服饰承载社会观念的变化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1、多姿多彩,内涵丰富。     2、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     3、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原因造成的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服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 三、饮食民俗   生食   熟食  烹饪 四、居住建筑民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两个阶段     第一:利用天然空间。 基本特点: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人造居住空间。 五种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竹木结构的草屋    原始空间环境        半穴居、石室、井干式房屋            共同特征:封闭性的结构形状     巢居        “虚悬构屋”的干栏式建筑      如: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德昂族的住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 (二)我国居住建筑的类型     1、帐篷型。北方游牧民族喜好的居住形式。     撮罗子(圆锥形帐篷)      “穹闾”、“穹庐”、“穷庐”(古代)        “毡房”、“帐篷”、“蒙古包”  (俗称)     2、干栏型。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特点:用充分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两种形式:纯木结构和土木结构。     3、上栋下宇型。北方和南方各民族通行的居住样式。   特点:一般都有夯筑坚实的地基,竖木为柱,连柱为梁,梁上搭檩,上面铺茅草或屋瓦,山墙用土坯或砖石砌成,窗户、门楣为木制,做工精细。  (三)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              的关系   1、四合院特点及其反映的人文精神   (1)封闭观念的符号   (2)家长制的符号   (3)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4)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2、干栏式住房及其反映的人文精神    (1)中柱。被视为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方。   (2)火塘。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既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家庭的象征,又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的地方,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3、中国民居建筑的共同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两种形式: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中;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不通连。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五、商业及交通运输民俗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1、集市。最古老的最原始的交换方式   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兴起于殷商时代:      北方—“集”,江南—“市”,两广—“墟”     云南—“街子”,川黔—“场”    “中人” ,即掮(qían)客,俗称“牙子”   2、行商。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 两类:商队—如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云贵高原的马帮商队 长安      金城(兰州)    凉州(武威)    甘州(张掖)    肃州(酒泉)  敦煌    于阗    西域各国,甚至远到地中海沿岸       货郎小贩 ——“市声”( “货声”,北京人叫“吆喝声”),分“叫卖声”和“敲击声”  如:“挂拉枣儿,酥又脆,大把抓的呱呱丢儿!” 3、坐商。有固定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     民俗传承的主要表现:幌子(望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 经营范围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在商业民俗中的一种表现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   陆地道路:西北的丝绸之路和西南的西蜀栈道   陆上工具: (1)人力推拉的小型车辆:独轮车、架子车; (2)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畜拉轿车、黄包车; (3)在家畜驯化基础上产生的马帮、驼 队,以及各种畜力(牛车、马车、驴车、驼车、鹿车、狗拉雪橇等)。   各种桥梁: 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   水上工具: (1)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 (2)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西藏的牛皮船,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3)更为古老独特的惊险的渡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甘宁青一带的“单牛泅渡”;西南山区的溜索。 鸡公车:木头制成,两个扶手,一个轮子,又称独轮车。车身微翘,形似公鸡,推动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居传为诸葛亮所创(即木牛流马),但无从考证。   解放前后的成都,除少量的汽车和黄包车外,城镇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便是独轮的鸡公车。这种一个“磙磙”的鸡公车,既可作货运工具,又是一种独特的客运工具。现今在一些交通非常不便的山区还能看到这种交通工具。 猪槽船:泸沽湖上最有特色的船,是用整棵树干掏空树腹制成的独木舟,形似猪槽,称猪槽船。这种船经久耐用,不易腐坏,但不能多乘人,还很考驾驭技巧。   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1)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业越来越细。 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和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    (2)形成各自的行业习俗。 绿呢大轿——红顶蓝呢子轿——“撑阳轿”,蓝布小——无顶小轿——快轿 “左门照”——左面有障碍,要当心;“右蹬空”——右边有坑,要注意。 “右边一朵花”——“看它莫踩它”。     蒙驼、回驼、汉驼     “一把子”或“一联子”、“一帮”、“掌柜”、“把式”、“年活”、“月活”、     “掌柜”、“庄客(管驼队的头领)”、“把式”和“保镖”     “嗉铃”,大“梆子”, “脱联”   第三章 精神民俗     包括:民俗宗教、信仰(俗信)、巫术、占卜、预兆、道德、礼仪、各种禁忌等     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     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发生密切地联系,是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的反映,或者说,它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    一、民俗信仰     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巫觋信仰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不同时期的巫觋,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民俗信仰具有一定的崇拜对象,有特有的思想活动,还伴有行为方式从事预知、祭祀、巫术等活动。  二、信仰对象 (一)灵魂。 祖先        泰山神        阎王(是梵文译音,意为地狱的统治者,号称“幽冥之王”)   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实用的器物。它们有些还被奉为神灵,有牛神、马神、鸡神、门神、宅神、井神、床神、灶神、仓神、船神等。这是万物有灵信仰的反映。 (二)自然神。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也是一种最古老的信仰,并且在民间广为流行。 四类: 1、天体。进入文明时代后,天神地位与日俱增,成为诸神之首。天神崛起,与人为宗教的出现有关。 2、自然现象。 3、无生物。 4、生物。动物神和植物神 (三)图腾。原始信仰之一,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他的亲族”的意思。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     图腾是氏族时代的产物,随着氏族的分化,图腾也有所变化。     1、我国远古时期大概有过图腾信仰,至今在民间还多少残存着遗迹。     2、远古氏族林立,图腾各异,这就决定了图腾的多样性。所以远古时期不会有一个或两个统一的图腾。 (四)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话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包括: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最早的祖先是女始祖。如汉族的女娲、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满族的佛托妈妈。后来出现了男性始祖,如伏羲。 (五)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大都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女神:女娲、西王母、碧霞元君、妈祖、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等。 “抱娃娃、掏子孙窑、生菜会、抢童子”      女阴崇拜—— “感华池”、“陶壶”、“打儿窝”、“摸儿洞”、石坑等。 男神:伏羲、张仙、保生大帝等。男根的信仰也随之相当流行,如陶祖、石祖、木祖等。 巫术活动:偷瓜送子、摸城门钉、扫帚打妇 (六)行业神。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如猎神、渔神、蚕神、畜牧神        工匠神鲁班、酒神杜康、纺织神黄道婆、匠神太上老君、茶神陆羽     巫咸——巫觋之祖 二、信仰媒介 (一)灵媒。  人、鬼、神之间的媒介。     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最初的巫是女性 ,后来才有了男巫。 (二)巫的种类 巫觋。被认为能通鬼神。     两种方式:请神附体(请神、探源、抓鬼、谢神);过阴,即“灵魂出走”。     如:汉族的问仙,苗族的“苗家稻”。 祭司。由巫觋发展而来,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都是由男性担任。     如:商代的祝,彝族的毕摩,纳西族的东巴,水族的鬼师,布朗族的占布,佤族的窝郎,基诺族的寨公等。  术士。即专门的巫师。   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山——地理先生、阴阳先生、风水先生,堪舆师、看山先生。     医——巫医,他们将巫术与医药结合起来,为人治病。如:台湾的青仙草,珞巴族的“汝郭布”,赫哲族的“修林摩萨满”等。     命——相命师,又称算命先生。分相面师和看日师。     卜——占卜师。如汉族的算卦师、哈萨克族的“察依克”、达斡尔族的“阿嘎钦”、珞巴族的“汝郎布”、傣族的“摩踩腊”、苗族的“胜乃葬”、台湾的卜卦仙等。   巫尪(wāng),古代专门的求雨师。近代则由巫觋、鬼公求雨;送葬——术士,古代称方相氏,近代改为和尚、道士和巫觋。普米族的“毕札”,是专门送葬的巫师。      巫觋的传授,有神授和人授两种方式。 (三)巫师的职能   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主要有征兆、预言、占卜活动。这是巫觋最经常、最大量的工作。 第二:主持祭祀活动。七祭:祭祀文星神、土地、城门、道路、厉鬼、户神和灶神。   第三:驱疫求吉巫术。   第四:主持人生礼仪。   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三、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一,突出的功利性。 第二,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第三,较强的包容性。   第四,较大的渗透性。   第五,俗信化趋势。         民俗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信仰,但至今还在许多地方存在,涉及领域之广,植根社会生活之深,是其他宗教所无法比拟的。这决不是偶然的。除了民俗信仰有巨大的惰性和顽固性之外,就民俗信仰存在的社会根源而言,还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所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下去。 第四章    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家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 一、社会组织民俗     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时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一)宗族组织民俗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   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由家庭组成。 1、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     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九族: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礼记·丧服小记》     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等。     族长及族产专职管理人员。掌握宗族权力。     祠堂。基本的族产。     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又称庄田、义庄。其来源有二,一为某为先人的遗产及其花息的增值,二为全体丁口集资的结果或个别成员的捐献。 2、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等。         分家,一方面是不断瓜分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逐渐积聚起一些共同的东西,成为血脉相连的凭证。 (2)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如祖墓、坟山、祭田、祠堂等),编修族谱(包括订立成文族规),成立宗族管理班子(族长、房长、庄正或理事等)。         从立族的过程来看,一村一乡的家族组织往往是一个一个的房支组织不断加盟的结果。 (3)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新生子孙入族分“报丁”和“入谱”两个步骤。 (4)合谱。即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于是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篡宗”    “认宗”    “归宗” 3、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按参与时机可以分为三类: (1)按节候(年历)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等; (2)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等;(3)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家族救助等。 按经办主体分为两类: (1)家庭民俗事件,如婚丧、寿诞、建房 。         参与方式涉及三个方面:前往致意(贺喜或抚慰),出人帮工和出资送礼。 (2)宗族民俗事件 a.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 B.宗族拜年      C.宗族祭祀。主要有宋代以来逐渐定兴的墓祭和祠祭两个序列。 (二)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1、行会     始于隋朝到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期 构成要素主要有:行首(会长)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供奉地:庙、堂、馆、殿、宫、阁、祠               一业多神,一神多业   所崇拜的神:祖师神和保护神 2、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最早的:东汉张道陵的天师道(五斗米教)和张角的太平道   影响最大的:白莲教   白莲教常规习俗惯制:渡人和入教仪式,道场以及集会     “受戒、传诀、唱誓愿文、上表持号对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 3、民间秘密结社 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天地会:“洪门”、“洪家”,朋友加兄弟的异姓联盟,成员大多是从农业、手工业中分解或半分解出来的。 青帮: “清帮”、“安清帮”,由清初运河上的“粮帮”发展而来。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帮俗。 4、社区组织 (1)村落组织。小型的社区组织。只有多姓杂居的村落才有必要在宗族组织之外建立村落组织。以协调居民的关系。  (2)联村组织。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形成的联盟。     社区组织的民俗表现:庙会     社区中心:庙宇       庙会同时也是庙市,还是社交的机会       中小型庙会比大型庙会有更强的社交功能。 二、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1、节期的最初选择。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二十八宿”是在黄道、赤道附近由恒星组成的二十八个星区。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1)自然崇拜。   (2)灵魂崇拜。   (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它们既是传统节俗产生的土壤,又是传统节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先秦时期——萌芽期。     春秋战国——已见雏形但尚未定型。      汉代——定型期。   节日风俗发展演变的促进因素:     1、神话传说的嵌入。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特殊情况下,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可以起直接的促进、推动作用。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流向  (三)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             春祈、夏伏、秋报、冬腊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从而使传统节日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近现代依然如此。     传统岁时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岁时节日虽然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多样。 三、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1、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脱离仪式        转变仪式        合入仪式     2、世俗性,体现出宗法社会中以个人为中心的礼俗规范。 (二)诞生仪礼   包括婴儿出生之前及后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仪式活动,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 。   1、求子仪式。     (1)向神灵祈子。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     (2)由旁人送子。     (3)性器崇拜与行为模仿巫术。     2、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饮食 、外出等方面。     (2)孕期馈送。衣服、食物 等。     (3)接生方式。“临盆”、“落草”。     3、庆贺生子。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或叫“三朝” ) 。要用热水 擦身、唱“喜歌”。     (2)进入人群仪式:“满月”。要剃头,俗称“铰头”、“去胎发”,由舅舅主持。要“兜喜神圈” 。       “百岁”,又称“百睟”、“百禄”   (3)预卜虔诚的仪式:“周岁”。 “抓周儿” ;“爬门槛” 。       中国人特别重视履行家庭生育和教养职能:首先,由于父系宗族组织稳定和延续的需要,在生育上出现重男轻女的感情偏向和价值观念。其次,反映出我国文化传统对个人人格塑造的一些基本要求。 (三)成年仪礼       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1)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绞脸”、“上头”     (2)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广东等地有“出花园”、南北方有“大生日”和“开锁”等。     (3)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从“通过仪礼”的角度讲,成年礼具有最为典型的意义。               脱离母亲等长辈的养护          考验、改造成新人 加入社会集体、取得一定的位置 一般的说,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 2、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1)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度,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人才具有社会成熟的意义。     (2)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         通过各种手段来强化青年人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识,使他们从生理成熟进入到社会价值观上的成熟。     (3)成年仪礼中的考验。         意义:A. 使即将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得到身心磨练,从而具有迎接未来艰苦生活的能力;         B.考验本身具有“死亡与再生”的象征和意义,是社会使年轻人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仪式。   (4)成熟标志。  (四)婚姻仪礼       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1、婚姻形态。      (1)一般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 制     择偶范围 ——“同姓不婚”     择偶标准—— “门当户对”     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特殊的婚姻形态。被认为是呵护婚姻制度基本规范的现象。       ①抢婚。       ②童养婚、指腹婚。       ③冥婚。       ④入赘婚。       ⑤转房婚。       ⑥典妻。       ⑦不落夫家。“长住娘家”        ⑧表亲婚。 这些婚姻形态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结婚仪礼程式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相亲、订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媒。 “媒官”     帖。民间俗称问名、纳吉之礼为“下帖”     聘。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聘礼以“奠雁”为重。还有“鹅笼”、“酒海”、“龙凤喜饼”、“过年猪” 等。     (2)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踩麻袋,意为“传种(宗)接袋(代)” “跨火堆”,为了避邪气,祈求吉祥     (3)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             “庙见” (五)丧葬仪礼      1、死——人生旅途的转换     (1)初终。     (2)设床。     (3)沐浴、更衣。     (4)报丧。     (5)大殓。     (6)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古时称“卜宅兆、卜葬日” 2、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1)让死者回归大自然。         ①土葬。         ②水葬。         ③天葬。         ④树葬。也称风葬         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均来自于自然万物,肉体停止呼吸之后,只有重新回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才能使灵魂获得永生。     (2)保护尸体,以求灵魂不死         ①墓葬。       ②塔葬。         ③悬棺葬。         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同一,既然期望灵魂不灭,对尸体的处置也就格外小心谨慎。     (3)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         ①火葬。起源很早。         ②瓮葬。也称“二次葬”,“拾骨葬” 。       这类葬法,反映的意识和前两种不同。认为肉体与灵魂是分开的,人死后,必须将尸体焚毁或等它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它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本文档为【中国民俗风情鉴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