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批评史复习提纲(修订版)

批评史复习提纲(修订版)

举报
开通vip

批评史复习提纲(修订版)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重点难点】: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比较二者的异同。孔子的“思无邪” 和“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原则,庄子的“得意忘言”、“虚静”、“物化”思 想。 1、诗言志: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即怀抱。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诗言志”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

批评史复习提纲(修订版)
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重点难点】: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比较二者的异同。孔子的“思无邪” 和“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原则,庄子的“得意忘言”、“虚静”、“物化”思 想。 1、诗言志: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即怀抱。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诗言志”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贡献。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求乐曲中正平和,思想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是说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过于直露。 3、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兴”,就是说诗歌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可以引起人的想象和联想,获得美的享受;“观”是说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从中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和不良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4、文质彬彬: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其原意是说,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文质兼备,情文并茂。否则,“质胜文”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反之,“文胜质”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 5、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说是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孟子主张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真实意图,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6、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7、大音希声: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大音”,即道之音;“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他提出“大音希声”,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 8、天籁: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而以天籁为最。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庄子的“天籁”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天籁”,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9、言不尽意: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10、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接受者大可不 ① 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所以文学作品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虚静和物化:老子最先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老庄谈“虚静”,其本意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大“道”时,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利禄、情爱、死生等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达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可以达到“虚静”,进入虚静状态之后即进入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也就是“物化”。 运用于文学创作中,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泯灭物我界限,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境界。 第二章汉代文学批评 【重点难点】:《毛诗大序》的主要文学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汉代学者对屈原及楚辞的批评。 1、经学:经,指儒家典籍;经学,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子夏和荀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经学大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汉代经书有不同的抄本,以汉代流行的隶字抄录成的经书被称为“今文经”,在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用古篆写成的先秦经卷被称为“古文经”。今古文经学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文字,还在于学术观点和方法。要言之,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着重探讨经文本义。 2、毛诗大序:《毛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此大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但亦多有异议。序中引录了《乐记》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诗大序》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3六义:最早出自《周礼·春官》,《毛诗大序》以风、赋、比、兴、雅、颂为诗“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诗(地方音乐)、雅诗(宫廷音乐)和颂诗(祭祀宗庙的歌舞曲词)。从内容看,风是属于某一诸侯国家,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颂是歌颂盛德以告之神明的。赋比兴以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洁明了: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六义”说是对《诗经》创作经验的总结。 4、情志统一:“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大序》认为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5、讽谏说:“讽谏”是讽而谏,即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6、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说是他对前人及自身的创作心理经验的总结,即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超越现实苦难。以“愤”为创作动力,能够使作品具有深广的思想内涵。“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7、疾虚妄: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在《论衡·对作》中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 ② 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虚妄之作必然毫无实用价值。 第三章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重点难点】:曹丕的“文气”说,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与构思的描述,《文心雕龙》的“原道”、“神思”、 “体性”、“风骨”、“情采”“时序”“通变”“物色”“知音”篇中的文学思想,《诗品序》中的“滋味”、“直寻” 说。 1、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其基本内容是重新解读《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为“三玄”),其中心问题是讨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本末有无”,其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嵇康、阮籍、郭象等。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言意论、形神论和才性论等方面。 2、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提出,其要义有三:气,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精神个性、气质禀赋;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3、文本同而末异:曹丕的文体论观点。“本”与“末”,分别指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体特征。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相同;而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其“末”相异。 4、四科八体:曹丕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是最早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诗缘情而绮靡:语出陆机《文赋》,“诗缘情”是说诗歌创作因情感而发生,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绮靡”是说诗的文辞和情感应美好动人,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比前人更深入。 6、心游万仞:陆机《文赋》论述艺术构思活动时提出的术语,意即想象活动可以驰骋、飞翔于极高极远之处,不受时空限制。 7、文之枢纽: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将全书五十篇分为三大部分:《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所谓“文之枢纽”,就是指全书的关键。《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正是对全书思想核心的总体论述,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正本清源的观点,这也是《文心雕龙》所提倡的文学创作的根本观点。《原道》篇论述万物皆有其文,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内容。道经圣人体察写成文章实现教化作用,六经是人文典范。《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所以要向圣人学习;《宗经是说要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8、割情析采:《文心雕龙》“割情析采”部分主要讨论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作为专门术语,《文心雕龙》中“情”字基本上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引申为作品的内容。“采”字基本上指作品的文采、辞藻,有时引申指作品的艺术形式。刘勰既反对“务华弃实”,也不满于“有实无华”,而一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充实的内容和美好的形式,并以“衔华佩实”、“文质相称”为纲来建立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刘勰剖析情与采的根本原则。可以说,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贯穿《文心雕龙》全部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9、神与物游:语出《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认为,构思之妙在于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艺术想象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它的特点在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产生艺术的意象。刘勰的“神与物游”,是对陆机《文赋》所讲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情感与物象相融合的艺术构思论的继承与发展。刘勰主张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应充分发挥艺术想象作用,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相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意象.然后通过语言表达 ③ 出来,构成文学作品。这一观点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古代形象思维论的基础。 10、体性:是刘勰关于作品风格的论述,《文心雕龙》有专篇《体性》。体,指文章的体貌,即作品的风格,性,即性情,指作者的个性。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的个性决定的,且文如其面,“表里必符”。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习染。 11、风骨: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从文中看,“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风骨”应是通过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使思想内容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12、通变: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的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会通适变”,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文学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13、知音:《知音》是关于文学鉴赏批评的专论,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具体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二、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三、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四、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14、滋味说: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土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15、诗有三义: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的“兴”,是说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三义”说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16、直寻:钟嵘论诗歌创作的重要概念。所谓“直寻”是强调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上,要在感物兴情的基础上,直书所见,以景寓情。“直寻”的真谛,就在于能自然地传达出真情实感。与倡导“直寻”相联系,钟嵘强烈反对竞相“用事”的流俗。在诗歌作品中堆砌典故,其要害乃是窒息人的情性和灵感。有伤“自然英旨”。钟嵘重视“直寻”,体现了对《诗经》以来“感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正是从“感兴”、“直寻” 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17、吟咏情性:此语最初见于《毛诗序》,钟嵘在《诗品》中借用其语,内涵有因有革。他认为,诗歌本质就是“吟咏情性”,即抒情,并将这一观点贯穿了《诗品》论诗的发生论、创作论和其诗学理想的始终。在对“情性”的具体认识上,钟嵘强调要“情兼雅怨”,他特别重视诗歌中所表现的感慨、哀怨的情思,这种情思正是封建社会诗人们在政治环境和生活境遇中受到压制和苦痛而发抒出来的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同时,他也要求诗歌抒哀怨之情应不失雅正,具有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之风。 ④
本文档为【批评史复习提纲(修订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9-12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