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举报
开通vip

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拔罐古称“角法”,属非药物外治法的一种,此法由来已久,在民间广泛流传,俗称“拔罐子”、“吸筒”,《本草纲目拾遗》称作“火罐气”,《外科正宗》又叫“拔筒法”。正因拔罐相对于中医其他疗法,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其无论在各级中医院,还是居家自我保健,都普遍应用。然据笔者研究大量的拔罐现代文献,以及观察较多的临床开展情况来看,拔罐并未真正得到其应有的疗效。也就是说,目前的拔罐大都作为保健或辅助疗法,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由,概因未能较好地运用中医的传统思维来进行拔罐治疗,笔者不揣浅陋,...

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拔罐古称“角法”,属非药物外治法的一种,此法由来已久,在民间广泛流传,俗称“拔罐子”、“吸筒”,《本草纲目拾遗》称作“火罐气”,《外科正宗》又叫“拔筒法”。正因拔罐相对于中医其他疗法,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其无论在各级中医院,还是居家自我保健,都普遍应用。然据笔者研究大量的拔罐现代文献,以及观察较多的临床开展情况来看,拔罐并未真正得到其应有的疗效。也就是说,目前的拔罐大都作为保健或辅助疗法,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由,概因未能较好地运用中医的传统思维来进行拔罐治疗,笔者不揣浅陋,试述其理,乞同道者教正。 1.拔罐的整体中医思维与偏泻特性 针灸、推拿、拔罐等均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经筋或皮部,而达到调整患者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衡的非药物外治疗法。然观当今医者,大都执著于选穴、选经的作用特点,而忽视了疗法本身具有的治疗机理。比如,对于灸法,就有“陷下则灸之”的论述,即灸法本身具有偏于温补的特性;当然有医家认为实热证也可用灸,取其“火郁发之”之理,这也体现灸法本身的作用特点。 拔罐也是如此,无论用何种罐具,其刺激的作用途径皆是通过造成罐内负压进行吸拔皮部,有吸邪外出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罐具通过负压将皮肤吸起并使局部腠理开泄,让邪出有去路;另一方面,这种频繁(闪罐)或长时(留罐)的吸拔力,可将病邪不断由里至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拔出体外。拔罐后紫红色的罐斑、小水珠或血丝等即是驱邪外出的表现。拔罐在古代的初始用法就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提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由上可见,纯虚无实的患者当慎用或不用拔罐疗法,以免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失误。 2.几种拔罐法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2.1闪罐法 闪罐法吸拔一次作用于体表的时间一般较短,拔下即起罐,再拔再起。其对经穴或患部的吸拔力量相对较弱且不持久,不易将体内深部的病邪吸之外出。闪罐多用火罐法,对体表还有一个通过不断温热刺激开腠理的作用,边轻开腠理,边轻吸其邪,故而闪罐多用于外感表症,如风寒感冒、荨麻疹等。再者,由于闪 罐是多次反复吸拔,有一定频率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体表皮部,所以,闪罐还常用于因皮部经气不盛造成的皮肤感觉障碍,以及各种络病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天气寒冷有风或室内有冷风吹时,不宜选用闪罐法,因其通过反复刺激使腠理一直处在轻开泄状态,并有约一半时间(闪罐间歇)暴露在外面(留罐是开泄的腠理暴露在罐内),风寒之邪很容易乘虚而入,就犯了“开门揖盗”的错误了。现在临床上有不少医者无论遇到什么疾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选用闪罐疗法进行治疗,是需要反思并加以修正的。 2.2拔罐发泡法 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以及患者还不完全了解中医作用机理的现状下,对于拔罐发泡疗法,医患两者往往都采取排斥态度。其不知,若辨证准确,使用得当,仅拔罐发泡的单一疗法即可解决许多疑难杂症。下面谈一下它的机理。首先,拔罐发泡一般需要的留罐的时间较长,大约为15~60分钟,即对穴位进行长时间刺激,非陈疾久痼不必选用此法。其次,发泡即是要拔出水泡,有时水泡中还夹有血水,那么这个水泡按照中医的传统思维理解就是拔出来的“痰浊”、“水湿”或“水瘀互结”之邪,这正是“菀陈则除之”的《内经》治则。再者,起泡后,无论放不放水,对穴位都还有一段长时间的持续、均衡刺激,可使慢性疾患在潜移默化中好转或渐愈。综上,拔罐发泡最宜于治疗慢性痰湿或久病痰瘀之疾,如顽固性湿疹、长期咳痰等。这里要注意的是,若患者虽有水湿之邪但正气大虚,或痰湿不甚又皮肤薄弱,则要慎用拔罐发泡法。因此法在拔出痰湿的同时,正气也常常随之而泄。 2.3留罐法与刺络拔罐法 把这两种方法放在一起来探讨,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医者已经对其有了足够的应用认识。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医传统思维认为,留罐的罐斑颜色越深,病邪越深。不知大家有无这样的体会,有些患者最初来诊的时候,第一次拔罐的罐斑颜色紫黑较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以后的罐斑颜色会越来越浅,即使增加留罐时间,罐斑也渐趋正常皮色,这就是疾病向愈的征兆。但读者可能会质疑,说他治过的病人皮色已趋正常,但病情并未完全缓解。对于这种情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内病邪不能单靠吸拔即可排除(可能还需要发泡出水湿或刺络出瘀血等);二是患者邪气已出但正气不足,“不荣则痛”,留罐难以补足正气。 再一个内容,笔者认为留罐出现的黑色罐斑多为寒邪或瘀血,前者是因“黑”与“寒”五行同属水,有同气相感之意;后者因血瘀久可变黑,在刺络疗法里就有“血变而止”的治则,“黑血(深色血)”变红即说明瘀已排尽。若通过单纯留罐仍不能吸除瘀血,则必须通过刺络拔罐来完成。刺络可造成瘀血有出路;拔罐可促进瘀血排出。以上所述也体现出拔罐疗法偏泻的特性。 3.应用中医传统思维拔罐典型病例 患者,王×,男,27岁,慢性湿疹半年,加重1周来我处就诊。2006年3月始,因居处潮湿,手指缝与脚趾缝(相当于奇穴“八风”、“八邪”的位置)出现许多淡黄色小水泡,瘙痒,不痛,挠破即出水,于当地医院皮肤科诊为慢性湿疹。半年来间断服用60多副中药自行调理,疗效尚可,但未根除,近一周来水泡出水较多,瘙痒更甚。治疗取膀胱经双侧背俞穴排罐,留罐60分钟,起罐后所拔各处全部出现水泡(少量含有血丝),任其自然吸收。1次即愈。随访两年未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看似简单的拔罐,不同的操作方法却有其特定的深意与可供挖掘的更大的应用价值;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证,在传统中医思维的指导下,亦应选择较为恰当的罐疗方法。如是,则可做到罐尽其用,医尽其才了。
本文档为【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4-14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