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

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

举报
开通vip

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 XX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C古体诗近体诗之形式C 古体诗近体诗之内容C 古体诗近体诗之鉴赏授课类型 把握 理解 方法 授课日期及时段 ××年××月××日 ××:××——××:×× 教学内容 一、专题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知识点1:诗之发展史...

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
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 XX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C古体诗近体诗之形式C 古体诗近体诗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C 古体诗近体诗之鉴赏授课类型 把握 理解 方法 授课日期及时段 ××年××月××日 ××:××——××:×× 教学内容 一、专题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知识点1:诗之发展史 (1)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 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两晋古诗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4)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5)唐宋的近体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知识点2:诗之体裁详解 (1)四言诗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2)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3)汉乐府 原来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4)律诗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5)绝句 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不一定对仗。 (6)行、歌、引、吟 古诗的体裁。汉魏以来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如李贺的《箜篌引》,“吟”,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7)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为科举考试所作、奉皇帝命令所作或所和的应制诗,诗人集会或即景赋诗的诗,题目多冠以“赋得”二字,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知识点3:古近体诗之区别 (1)诗之类别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为8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2)古体近体之区别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1、用韵上,古体诗可用、可不用,用了可换韵;近体诗,必须用,且不换韵, 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2、字数上,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 3、句数上,古体诗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近体诗分为律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绝句(四句),二者又可分别可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 知识点4:押韵与对仗 (1)押韵 1?释义: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2?规则: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但仍有例外情况,如柳宗元的《江雪》。 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押平声韵 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一韵到底 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满腹中。 (2)对仗 1?释义: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2?规则: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2011年高考真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口口诗。(l分) 例题2: 【2015年奉贤区一模】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4、这首诗共有 联(空处填入数字)对仗。(1分) 例题3: 【2015年嘉定区一模】 卖花词 (明)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4、从体裁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例题4: 【2015年静安区一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5.这首绝句押韵的字共有几个,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无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三、专题过关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题1: 【2015年徐汇区一模】 关雎 《诗经》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充淑女~琴瑟友之。 ?4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 ?雎鸠:即鱼鹰。?逑:配偶。?荇菜:可食用的水生植物。?芼:采摘。 14、本诗运用了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如 、 。(2分) 检测题2: 【2013年上海高考真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检测题3: 【2015年宝山区一模】 ?蒲剑 ?(明)唐寅 ??三尺青青太古阿~舞风砟破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江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削破风棱恨转多。 【注释】?蒲剑:水草菖蒲叶子~其形似剑。?唐寅: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29岁中解元~因受考场舞弊牵连不得为官~依靠卖画为生~生活贫困潦倒~54岁即病逝。?太古阿:古代“太阿”宝剑。?砟( zhǎ)破:穿破。?棱:指菖蒲叶的棱角。 14、下列各项对这首诗判断错误的是( )(2分) A、这是一首咏物诗 B、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C、这首诗主要运用托物抒情手法 D、诗的中间两联对仗 一、专题知识梳理 知识点1:诗之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 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知识点2:诗之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活哲理的阐释 如: 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知识点3:诗之常见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知识点4:诗之题材 (1)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4)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5)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7)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8)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10)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11)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12)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2015年黄浦区一模】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14.本诗的题材是 (1分) 例题2: 【2012年上海高考真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例题3: 【2010年青浦区一模】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从诗的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1分)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足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2015年静安区一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材料】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记载: 王荆公绝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个故事被周振甫、钱锺书等提及~广为天下知晓。但据最早的宋版《王文公文集》~此句实为“春风自绿 江南岸”。诗句意思是:春风自管自地吹绿了江南的岸草~明月自管自发出皎洁的光辉。 ((((((14.与“春风自绿江南岸”这种以无情写有情的手法差别较大的一项是( )(3分) A.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D.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温庭筠《梦江南》) 检测题2: 【2010年崇明区一模】 秋晚登城北门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 ?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 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陆游,字 ,号放翁。(1分) 15.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出游的地点、时令,满眼的肃杀勾起了内心无尽的愁绪。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引发了诗人对杜陵的怀念。 C(颈联通过“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年老体弱而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既有登临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检测题3: 【2014年上海高考真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一、专题知识梳理 知识点1:诗之表达方式 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绮丽风光,还告诉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要说说后面几种: (1)间接描写 即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观者的惊艳反应,间接表现她的美艳绝伦。写景中的间接描写亦有很多,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船帆、飞鸟、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濛濛细雨,船行变得迟重缓慢,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润泽。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边,在大树上,全都是濛濛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2)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即细致地描写,用重笔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作用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现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用“念去去”点明朋友分别,接着用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楚天空阔渲染他们之间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情意,后面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使人倍觉伤感。这种渲染,比原来的色彩加重一层,更感意致绵密。再如前面那首韦应物的诗,经过前三联的铺写渲染,形成了诗人远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白描手法的特征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用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的文字,抓住人物或景物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陶渊明的田园诗几乎都是运用白描手法绘景状物,宋代诗词中运用白描手法的作品也很常见。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zhu 砍)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作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深刻主题。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4)细节描写 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因客不至烦躁不安的心情。 (5)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6)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7)虚实结合 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9)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写紧十八盘时,运用的便是这种手法:远眺“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仰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近看“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俯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描写角度术语]描写景物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描写范围的角度:形状、声音、色彩等。用笔的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等。另外,还有动与静、点和面等。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眼观茫茫宇宙,沉思悠悠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寂寞苦闷之情,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2)间接抒情 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 情因景生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也就是先写景,后言情,即景抒情。或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愁思。景物的形象,体现着诗人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又贯注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之中。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下面的词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而情景交融) 景随情移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 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就是只有景,没有明显的抒情性字句,作者的感情寓于所写之景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如陶渊明的《饮酒》诗,寓情于景是其艺术上的闪光点。本诗描画了一幅夕阳下飞鸟结伴归巢的闲适、悠然、优美的山园景色,塑造了一幅恬静的田园画面,作者虽不着一情字,但从画面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作者对宁静、闲适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景之恬静与人之悠然,浑然交融,构成了深远的意境,读者自然被诗中的美深深地吸引。※情景交融(也有说是一种境界,不必单独列出)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全诗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尤其是后两句,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景的哀乐与情的哀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我们再看看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那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来。三十年前,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他女儿爱玛还不到十九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好听。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马修说:“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 也有哀景写哀情的,如 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即吟咏具体而单一的某一物象来抒发情感。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曹操的《观沧海》,作者借托大海的壮阔之景来言己之志,诗中着重描绘了水波荡漾、山岛高耸、草木繁茂的景象,虽在萧瑟秋风中,但作者描述中并无凄清伤感之状,反而塑造了一种壮阔意境,这是一种新的境界,也自然而然反映出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激情和统一国家的博大雄心。所写之景与人之思想境界融而为一,天衣无缝。又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作者借托两鬓乌玄高唱的秋蝉来言自己的品性高洁,说蝉因 “露重”、“风多”而“飞难进”、“响易沉”,实际上是指自己环境的压力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并借此为自己辩解,蒙受了不白之冤。作者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蝉与诗人已浑然一体,写蝉就是写自己。又如:《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有名的托物寓义的小诗,诗人表面上只是写蝉,实际上是借写蝉来委婉含蓄地言自己的品格。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抒情(怀古伤今、借古喻今)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提到的《后庭花》是陈后主作的靡靡之音,杜牧以史喻今,让人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对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表达方式术语小结]表达方式术语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鉴赏,经常运用的是描写和抒情。诗歌的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从不同角度,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实写和虚写,白描和工笔。诗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等;这些抒情,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知识点2:诗之表现手法 1(兴 也叫起兴。“兴”就是先写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引出诗歌话题的由头。譬如,要写两个人的感情久远,我们可以说,“咱俩的感情永远在”,但这样说,未免显得直白和突兀。为了避免这种直白和突兀,我们就可以用“兴”的手法来表达,在前面加上相关的引句:“山在水在石头在,咱俩的感情永远在。”加上这么一句,语言就顺畅了,意思就突出了;加上这么一句,还使前后构成了比喻关系(比兴),不仅使感情形象化了,而且还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因此,“兴”又常常寓有隐喻手法,又常常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例如,汉代民歌《孔雀东南飞》,诗的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者就是以孔雀的徘徊流连来点示、渲染焦仲卿、刘兰芝彼此顾恋、难以割舍之情的。 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2.象征 是指诗人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描绘来表现与之在某一方面相似的、相联系的思想感情等抽象观念。象征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避免浅露直白,可以含蓄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意义,让读者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主动地领略形象寄托的寓意,取得委婉深刻、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古诗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常见于咏物诗及一些写景诗中,如王勃的《咏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等。 根据上面对象征含义的解释可知,象征是由形象事物和抽象观念两部分组成,而且两部分之间有相似点、相通点。通常运用了象征手法的诗歌,我们直接感受的是诗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画面,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潜隐于背后,一显一隐。因此,对于这类诗歌,由此及彼,由“显”及“隐”地体味其“显”与“隐”的共同点,便成为我们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3.抑与扬 抑,即压抑、贬低;扬,即褒扬、抬高。抑与扬的恰当使用,能够造成诗歌行文的波澜起伏,能够强化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诗人要在诗中褒扬某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二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同用深谷衬托高山,更显山势高峻;用贬抑衬托褒扬,会使褒扬处更为显豁。反之亦然。因此,抑与扬实质上是一种反差对比。抑与扬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其特点是抑在先扬在后,抑的目的在于扬。二是欲抑先扬。其特点是扬在先抑在后,抬高是为了跌重。它一般在“抬”上下功夫较多,例如李商隐的《贾生》一诗。 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又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实与虚(虚实相间、虚实结合) 实与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简单地说,描绘实有之景,为实;描绘想象之景,为虚。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实写与虚写才具有相对的意义。从表达效果上说,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描绘景物,有利于更加鲜明、充分地表现景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使诗人笔下的景物,既可感可触,又气氛浓烈。同时,也更能够凸显、强化诗人要抒发的某种感情。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5.铺垫 铺垫是指通过描述与主要事物相关的次要事物来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比如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作了“钓翁”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有了诗歌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6.以景结情 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即诗歌不是以直接抒情,而是以描绘景象并融情人景的方式结束全诗。从表达效果看,以景结情能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歌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描绘了一幅景象:友人搭乘的帆船顺流而下,渐渐地消失在视线之外,只剩下滚滚江水流向天际。但是,这一景象是融人了诗人的感情的。由帆影的逐渐消失,可以想象诗人久久伫立,凝眸目送友人的神态,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惜别的深情;由江水滔滔、水天茫茫的景象,可以想象友人离去后诗人怅然若失的心境,这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友人多么真挚的友情。诗歌在描绘一幅景象后,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对于以景结情的诗歌,既需要我们联系全诗,领会诗人的感情脉络,又需要我们仔细揣摩结尾所绘景象的内蕴,这样才能合乎情理地品味出其中的“不尽之意”。 7.移情 移情,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移人所描绘的景物,然后借染有诗人感情色彩的景物表达诗人的感情。唐宋诗词中,尤其是宋词中,移情的句子特别多。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句中的“哀”。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院花乱飞。”诗句中的“乱”。李好古《谒金门》:“燕子归来愁不语”,词句中的“愁”。再比如张先《水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句中的“弄”。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诗句中的“傲”。周邦彦《六丑》:“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词句中的“牵”。朱敦儒《相见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句中的“悲”。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词句中的“念”。范成大《霜天晓角》:“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词句中的“知”。姜夔《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词句中的“清苦”。等等。 可见,从修辞角度看,所谓移情,基本上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从表达效果看,移情,消融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产生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移情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感情抒发更委婉、更含蓄、更细腻。 8.借人喻己 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抒发内心感受。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渔翁,寄托了诗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9.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该诗截取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君臣相会的一个历史场景,抓住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典型细节加以描写,突出贾生可悲可叹的遭遇,借古讽今,寄托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漠视民生,不能真正用才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借古喻今、以小见大,史论结合,意蕴深刻而丰富,讽刺有力,可谓咏史诗中难得的力作。 10.借助神话传说 借助神话传说就是在诗中借用神话来抒情言志。 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和神话中的“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借用神话传说写意,构思精巧,用语准确,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十分耐人回味。 11.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作者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不仅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而且也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12.语言的生动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音乐一节可谓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典范,在诗中作者用了十四句诗借助于大量的摹声词和生动的比喻来描摹乐声,“大弦„„,小弦„„”既用“嘈嘈”“切切”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的比喻使音乐形象化,“大珠„„”一比,又使音乐的意境通过视觉、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这诸多生动的描绘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且也通过这个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生动地再现了琵琶女的形象。此诗语言之生动,境界之美妙,不能不让人惊羡。 13.衬托(渲染、烘托) 诗人在描绘某一事物时(主),用描写相类或相对的另一事物(宾)来陪衬、烘托。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的特点是,诗人描写的两种或几种事物,有一为“主”,余者为“宾”,“宾”为“主”而存在,为“主”服务,“宾”主要起陪衬烘托作用。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来陪衬烘托,以达到渲染的目的。如以美衬美,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都是正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二是反衬。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比如以丑衬美,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都是反衬。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气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14.由己及人,反宾为主:如杜甫的《月夜》 15.铺叙:就是详细的叙述。 16.赋:铺陈其事也。 17.诗词语言 语言鉴赏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要特别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叠字,重叠使用词语,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语序或词序颠倒,适合平仄、韵律等要求突出表现某种情景。跳跃性,符合音节韵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效果。诗句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艺术手法术语]艺术手法术语主要有:过渡、呼应(前后互相照应联系)、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想象、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纵向联想、组合联想),渲染(先点后染、先染后点)、衬托(以景衬景、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以景衬人等,目的是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主体。)、移情,白描、工笔,绘形、绘声、绘色,委婉含蓄、烘云托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前后呼应、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女凰同自然生成的),巧设悬念,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言此及彼,借古讽今,抑扬相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点面结合,象征,用典,赋、比、兴,语言变形、语序倒置,等等。 知识点3:诗之修辞手法(属于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拟、比喻、对比、借代、夸张、对偶、互文、用典、双关、反复、排比等。 1.比拟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常见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 拟人,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人来写,或者说用写人的人称或词语来写物,给物注以情感。是指把无思想感情的某些事物,给予物以人格化的表现,因而具有了人的某种特点。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表现“好雨”便运用了拟人手法,“好雨”如一位品格优秀的人,做好事也是悄无声息的。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的“笑”,表现了桃花的艳丽与神采,情味悠悠。又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又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很多时候是指把有意识有感情的人,虚拟为无意识无感情的某些事物。比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玄宗与杨贵妃比作“比翼鸟”,比作“连理枝”,以表现两人的真挚爱情。 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地说,在表现人物或事物时,都具有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古诗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在描绘景物时,比拟手法是诗人融情入景的重要途径。 2.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它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给人以鲜明生动的艺术感受。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已非常熟悉。这里想着重说明两点。 其一,依据本体的特点,可以把比喻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以实喻实,即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体的实物。如刘禹锡《望洞庭》一诗中的比喻,都属于此类。二是以实喻虚,即本体是抽象的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具体的实物——桃花潭水,比喻抽象的朋友之情。再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具体的实物——一江春水,比喻抽象的愁绪。 其二,比喻的基本修辞作用是能够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但是,在阅读、鉴赏古诗作品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古诗中在运用比喻描绘景物时,能够赋予景物以美感,能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二是古诗中运用比喻描绘景物,是诗人融情入景,最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比喻是诗人联想与想象的产物,因此,当诗人运用比喻描绘客观景物时,实际上已悄悄融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与主观感情了。 ※ 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3.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与衬托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的,不存在主宾关系。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能够突出诗人的思想,强化诗人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诗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般表现为诗人刻意描绘两种景象,从而形成两种景象的对比。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或隐或显体现于两种景象的对比之中,这是我们在阅读运用对比手法的诗词作品时,需要用心揣摩的地方。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借代 就是抓住事物的相关点,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借代能够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变得具体形象起来,能够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诗词中常见的借代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特征代本体,例如朱敦儒《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簪缨”,用衣饰特征代指统治者。再如陈羽《从军行》中“红旗直上天山雪”,以军中特有的“红旗”代指军队。二是以状态、属性代本体,例如晏殊《破阵子》中“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以花“香”的属性代指花。三是以部分代整体,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与“棹(船桨)”,本是船的组成部分,用以指代船。四是以专指代泛称,例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本是传说中发明造酒的人,后来就用他的名来代指酒。五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的“肉”与“竹”,用以指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详见后)。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是音乐器材,用来指代音乐。 我们看看两次借代过程的复杂情况(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原来分别指船上挂帆的桅杆及摇船拨水的工具,词中代指战船,又用以借代战船上的曹操水军)。 5.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手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客观事物不再是它原来的实际情形,而是或被远远地超出,或被大大地缩小。由此,通常又把夸张分为放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两种类型。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起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让读者更加鲜明地感受作者的感情态度,更加鲜明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增强作品感人的力量。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6.对偶 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 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7.互文 就是本应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前后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也称“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格,在古诗中屡见不鲜。互文是一种节省笔墨的表达方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古诗要遵守格律,又受字数限制,作者常用互文。懂得互文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当我们对某一诗句或某相对的两句诗作出解释,出现不合情理、不合事理的情形时,就应考虑诗句是否运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及多句互文四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A(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朝歌夜弦”是“朝歌弦,夜弦歌”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日日夜夜唱歌弹琴”;“人仰马翻”是“人仰翻,马仰翻”的浓缩形式,形容混乱或忙乱得不可收拾的样子;“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B(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水村山郭酒旗风”不能理解为“水边的村庄,山边的城郭”,应理解为“水边山脚的村庄和城郭”;“主人下马客在船”应理解为“主客二人下马上船”,而不是“主人下马了,客人已经在船上”,不合常理。 C(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前者呼~后者应。”应理解为“前后的人彼此呼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专家介绍,雄兔雌兔的眼神和脚步并无什么两样,亦即“脚扑朔”和“眼迷离”是它们共有的动作和神态,应理解为“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物”与“己”、“喜”与“悲”分别构成互文,即“不以物己而喜悲,不以己物而悲喜”,可理解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D(多句互文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并非一年学会一种,表现了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可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统治者苦心经营,挖空心思聚敛起来的金玉珍宝”,反映出六国君王的昏庸无道。 8、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广义的用典,是指诗词等作品中引用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引用古代故事的,叫事典;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语句,叫语典。例如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此君”是语典;“扬州鹤”是事典。古代文人写诗填词,都喜欢引用典故来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般而言,引用典故,能够收到言少意多、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理解典故,既要注意典故的起初含义,又要联系诗词的内容,懂得典故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狭义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就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和氏壁的典故,在使用时往往表现对和氏壁不幸遭遇的同情,李白《鞠歌行》:“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这就是正用。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中却说:“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诗人反而羡慕卞和,免得作小吏受到阶前逢迎奔走的耻辱,表达的是愤激之情。 古诗中还有用古曲调做典故的,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2)梅花络——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举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化用了季鹰、刘备、桓温三人的典故来抒发作者思念故国故乡之情,也借典故中三人之口抒发了作者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愤恨和壮志难酬的悲抑之情。三个典故连用,表面是评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当朝者的不满和愤懑,可谓一石三鸟。而且正是这三个典故连用把作者的感情在上阙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到了最高点,产生出极为强烈的感染力量,此手法运用的圆熟精到使人钦吧不已。 又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个典用得很贴切,作者以廉颇自比,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投闲置散的实际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作者恰当地用典既使诗歌语言精练,既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又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9、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构成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双关。双关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谐音双关,一是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构成的双关,是一种曲折、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气,而实际上却是指“郎”的歌声是“无情”还是“有情”。 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一语两义,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容量,造成语言的含蓄美。如李商隐《落花》诗中的“芳心”,便是语义双关(详见后)。 10(反复 或渲染气氛,或加强语气,从而起到强化作用。 了解修辞的特点和作用,对理解诗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这四句诗,用了三个比喻,其喻体分别为“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根据主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可以品味出它们分别是指琵琶声的繁密沉浊、轻柔幽细和清脆圆润。比喻与象征一样,所指的意义比较隐含,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吟唱涵泳,揣摩体味。 知识点4:诗之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鉴赏诗歌语言常用字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部分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知识点5:诗之鉴赏方法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5)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 官。?懒慢带:一作“支付与”。?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2015年黄浦区一模】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14.本诗的题材是 (1分) 15(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16(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4分) 例题2: 【2012年上海高考真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例题3: 【2012松江区一模】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翮:鸟的翅膀。 14(陶渊明, (朝代)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1分) 15(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叠词“栖栖”“夜夜”“依依”写出离群之鸟日夜无所归依的恓惶。 B(前六句写鸟的失意与后六句写鸟遇到松树的境况构成鲜明的对照。 C(“值”通“植”,写诗人心生怜悯,手植松树让离群之鸟来此栖息。 D(离群之鸟将临风不凋的松树作为托身之地,愿与之相守,不再分离。 16(《归去来兮辞》中有写“鸟”和“松”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 桓。”试分析其在写法上与本诗的主要区别。(4分)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2015年嘉定区一模】 卖花词 (明)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4.从体裁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卖花郎的盆栽枝叶繁茂青翠,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挑着花担一路前行,卖花郎的脚步轻盈如春风一般。 C.日暮之时,因担上有余花,卖花郎心情孤寂而无奈。 D.卖花郎普通平凡,养花有法,诚恳厚道,乐观自足。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检测题2: 【2012年长宁区一模】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4(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 。(1分) 15(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 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6(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4分) 检测题3:【2013年上海高考真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一、 知识收获 二、 方法总结 课后作业 作业1: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 号曰白石先生。” 16(联系全诗,对“山中客”这一人物形象加以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2: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皎然的好友~著有《茶经》~被奉为“茶圣”、“茶神”。 ?皎然:僧人~本姓谢。 ?带郭:靠近外城。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作业3: 呈寇公二首 蒨桃 (甲)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乙)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14(从体裁看,这两首都是近体诗中的 。(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作者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两首诗语言表达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涩板滞之感。 16(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织女形象的。(4分) 参考答案: C专题 专题精讲: 例1: 古体 例2: A 例3: C 专题过关 检测题1:辗转 窈窕 检测题2:C 检测题3:B 送别诗 C 咏物 C 务观 C C专题 专题精讲: 例1:送别诗 C 例2:津亭 C 例3:咏物 C 专题过关 检测题1:C 检测题2:务观 C 检测题3: 14、【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 15、【答案】B 【解析】‚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 16、【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解析】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在第16题中有具体考查,即‚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C专题 专题精讲: 例1:14.本诗的题材是 送别 ,1分, 15,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16,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4分, 前三联想象友人到吴地的所闻所见,尾联‚遥知?一转,变换为对友人情感的猜测,写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余味悠长。‚未眠?、‚乡思?的愁怨与前三联极尽笔墨描绘吴地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的轻快笔调构成反差,引人遐想,既突出了游子必然思乡的深情,又暗含我在家乡的守望和祝福,情感的表达曲折丰富。 例2:14,,1分,津亭 15,,3分,D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例3: 14,,1分,东晋。 15,,3分,C 16,,4分,都运用了比兴手法。但《归》中有比有兴,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由鸟倦飞知返比喻自己厌倦官场而归隐,抚孤松而盘桓既是实写作者行动,又暗指诗人向往高洁。本诗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鸟自喻,无枝可依,终于找到高洁的松树作为依托,并甘愿永远相守。 专题过关 检测题1:14、从体裁看,本作品属于, A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卖花郎的盆栽枝叶繁茂青翠,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挑着花担一路前行,卖花郎的脚步轻盈如春风一般。 C、日暮之时,因担上有余花,卖花郎心情孤寂而无奈。 D、卖花郎普通平凡,养花有法,诚恳厚道,乐观自足。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白清楚,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时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具有丰富的意蕴。 评分说明:?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主旨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 检测题2: 14,七 绝/绝句/近体诗,1分, 15,A,3分, 16,两首诗都运用了 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 检测题3: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 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课后作业 作业1: 16,,4分,本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道士形象,,1分,他生活简朴、远离尘嚣、行踪飘忽,,2分, 这一形象对世俗中过分追求名利的人而言,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1分, 作业2:A 作业3: 14,从体裁看,这两首都是近体诗中的 绝句 。,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作者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两首诗语言表达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涩板滞之感。 16,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织女形象的。,4分, 答案:?环境描写,如‚风劲?写天之寒,‚幽窗?写夜色之深,?细节描写,如‚手屡呵?,?对比,织女整天 织布却衣着单薄,一日辛劳不及歌女一曲清歌。
本文档为【2015高考冲刺讲义古诗词鉴赏之诗鉴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9KB
软件:Word
页数:7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8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