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举报
开通vip

薄氏腹针疗法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腹針療法概論」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1. 疗法的定义 2.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 疗法的定义 任何疗法都应当具备几个条件,没有理论指导的临床医学是处于临床原始资料积累阶段的医学,必须经过理性的升华。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任何治疗的方法都必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使其理论不断的进行完善。 1. 如果没有广泛适应证的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腹針療法概論」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1. 疗法的定义 2.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 疗法的定义 任何疗法都应当具备几个条件,没有理论指导的临床医学是处于临床原始资料积累阶段的医学,必须经过理性的升华。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任何治疗的方法都必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使其理论不断的进行完善。 1. 如果没有广泛适应证的疗法,即使有很好的疗效也只能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疗法应当是治疗多种疾病方法的综合,而且在其规律上具有相同的共性。 2. 任何新的疗法都有独到的地方,都是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发展,有时在一个时期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疗法的产生是临床的需求和长期临床积淀形成的知识创新,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任何疗法都具有相对的适应证,只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任何疗法都不能包治百病。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 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叫薄氏腹针疗法。 1. 薄氏腹针疗法的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2. 薄氏腹针疗法的适应证 3. 薄氏腹针疗法的先进性 4. 薄氏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1. 薄氏腹针疗法的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经络学说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重要的中医理论。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经络理论一直科学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发展与完善。人们还把经络系统广泛地运用于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充分利用经络通调气血,调整阴阳、脏腑的整合功能,使人体这个开放性巨大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维持相对的稳态。 而上述种种,薄智云教授认为都依赖于一个重要的系统——神阙调控系统。神阙调控系统理论首次提出:经络是先于脏腑和肢体在人体最早形成的系统,经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胚胎发育期,是与人的正常生理同步形成的系统,也有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经络分为先天经络和后天经络两个部分,先天经络是以神阙为核心形成的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神阙调控系统理论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的理论,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薄氏腹针疗法的适应证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是统一的有机体是中医的基本理念,整体观 念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在传统的中医典籍中,非常重视保持脏腑的相对稳态,“有诸 二十多年腹部的经络分布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证实了,祝总骧教授提出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的论述,在腹部的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经络系统,使腹针疗法形成了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而且有效率在90,以上。 4. 薄氏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任何疗法必须确立操作规范,模糊的操作规范为临床带来许多影响疗效的因素,使其可重复性受到威胁。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建立在治疗疾病的全过程中,从针具的选择、处方的筛选、穴位的确定、治疗的顺序、进针的深浅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使针灸医师的培养可以象培养外科医师一样严谨,不仅大大地缩短了医生的培养周期,而且使传统的中医从个体技能向集体的开发研究型转化,为针灸学科与时代科技同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力保证,为针灸走向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大大提高了临床的可重复性和针灸学科的科学性。 薄氏腹针疗法的特点 使用腹针主要治疗内因引起的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病,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腹针“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施治特点,而且为腹针疗法扬长避短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1. 临床特点 2. 辨证特点 3. 腹部的经络特点 4. 治疗特点 临床特点 薄氏腹针疗法的临床特点是:?安全;?无痛;?高效;?快捷。 安全: “背部薄似饼,腹部深似井”高度概括了腹部的生理学和局部解剖的特点,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腹部针刺时安全性的准确描述。 腹针疗法的安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 1. 腹部的解剖学特点; 2. 针具的控制; 3. 安全的进针深度。 辨证特点 薄氏腹针疗法的辨证特点:? 从调理脏腑入手;? 兼顾经脉和局部。 在薄氏腹针疗法的理论体系中,脏腑不是单一的功能系统,脏腑存在于后天经络系统中,后天经络系统是脏腑经络系统。脏腑经络系统的特点是以脏腑为核心形成的经络系统。“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因此,“治病必求于本”是腹针辨证的基本特点。 在调理脏腑的前提下,对相关的经脉进行治疗和调整,最后治疗局部的病变,使腹针的治疗成为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调理,通过影响多靶点和疾病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而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潜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整体治疗体系 腹部的经络特点 腹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腹腔内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生命活动的许多生理功能均是在这些重要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下得以运转。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是指内脏的活动正常,那么邪气,即疾病就不会发生了。而中医所指的内脏,便是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大多数又集中在腹部。了解腹部的经络特点非常重要。 1. 腹部的浅层是调节全身的先天经络系统; 2. 腹部的中层是经脉系统;(腹部经脉图) 3. 腹部的深层是能够影响内脏的调节脏腑的系统。(腹部八 廓图) (腹部经脉图) (腹部八 廓图) 腹部的经络特点 通过腹部经络的分布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腹部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人体的肢体是对称的系统,从正中线把人体分开我们可以看到左右的器官都是对称的。因此,经络的分布也是对称的。 内脏系统是排布有序的不对称的系统,心脏在胸腔的左边,肝脏在胸腔的右边,脾脏在胸腔的左侧等等。他们的排列是非常有序的,如果出现异常的情况我们就可以通过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内脏和肢体的经络分布不同,决不是对称的系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腹部的经络特点和穴位的功能进行大概的分类。把腹部的浅层和中层称为调节全身的系统或调节外周的系统;把腹部的深层称为调节内脏的系统。腹部左右的同名穴,在针刺调节外周系统时,左右同名穴的穴性相同,可以治疗相同的疾病。腹部左右的同名穴,在针刺调节内脏系统时,左右同名穴的穴性不同,左侧穴位可以治疗的疾病,右侧同名的穴位由于其影响的内脏系统不同,并不具备同样的功能。 治疗特点 薄氏腹针疗法的治疗特点可概括为四句话: ? 先从诊断入手;? 再看辨证妥否; ? 尔后操术勿躁;? 依情再做加减。 腹针疗法强调: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入手,才能真正提高临床医师的能力。在腹针疗法的临床治疗时必须首先进行诊断,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的辨证分析和进行处方的选择:根据处方的要求,对每个穴位进行准确的定位,依序进行针刺和手法的处理,并根 据腹针治疗后病人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以验证诊断的结果是否正确、辨证的处方是否合理、所取的穴位是否正确、针刺的手法是否得宜,从而决定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整。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提高腹针的临床水平必须从三方面着手:(1)提高西医诊断水平;(2)学好中医基础理论;(3)掌握针灸的操作技能。只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腹针疗法的研究和进展 腹针疗法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研究逐渐形成的一种有着很好临床疗效的新的针灸疗法。腹针疗法是对传统针灸的补充和发展,任何疗法都有独到的地方,都有相对的适应证,腹针疗法对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在老龄社会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有很好的发展和开发的前景。 1. 腹针疗法的形成 2. 腹针疗法的研究 腹针疗法的形成 腹针疗法的形成受下列因素影响: ? 传统针灸的困扰 ? 偶然奇效的启迪 ? 腹针的探索形成 腹针疗法的研究 ? 腹针疗法的临床研究与推广 针灸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临床医学,具有高知识密度、高思辨水平、高操作技巧和长期经验积累的学科特点。在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下,发现了先天经络在腹部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创建了腹针疗法的治疗体系,在不断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学习腹针的医师提供了大量的临床资料,使腹针疗法不断完善。目前,在新加坡成立了腹针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中心,在台湾成立了腹针疗法推广协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把薄氏腹针疗法列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促进了腹针疗法的推广。 「腹部的安全針刺方法」 针刺与艾灸 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火不伤人”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针灸治疗安全性的总结和评价。其中所讲的“针”是指针刺;讲的“火”是指艾灸。 针刺:在正常的情况下,针灸是非常安全的治疗方法。而针灸方法的安全也是相对的,对于许多具体的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胸部和背部由于在胸部和背部的内部有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而胸部和背部的组织结构又比较浅薄,因此,在这些部位都不能深刺,只能浅刺、斜刺或平刺。头面部如眼睛的周围由于血管非常丰富,眼睛又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因此,在眼睛的周围也不能深刺。但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医师也在眼睛的周围取穴深刺治疗眼底的病变。此外,其它部位的针刺深度,根据穴位的不同都有具体的要求。对于初学针灸的医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水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于治疗穴位的针刺安全深度进行了解,对于穴位的功能和穴位相关部位的解剖结构能够掌握,对于规定的不能针刺和不能艾灸的穴位不去使用,才能在临床上用针灸方法的安全地为患者治病。 艾灸:灸法是用艾条或其它的药物点燃后,温热的感觉在皮肤上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与传统针刺相比在安全性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但是灸法的方法也很多,如灯火灸、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温热悬灸等,如果不按照灸法的规范去操作同样会给病人造成局部的痛苦。 腹针操作的注意事项 腹针是非常安全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没有针灸临床经验的医师来说,可能会有很多的顾虑。任何疗法的安全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疗法会有不同的操作规范,如果能够按照操作的规范去治疗,安全就能够得到保证,如果没有按照操作的规范处理,那么,在临床上必须对病人出现的不良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1.掌握腹针的禁忌证 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的学习会随着学习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不断增加、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展而逐步掌握。任何方法的学习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对疗法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操作逐渐熟练,治疗的疾病种类慢慢增加,临床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掌握目前学习的适应证的内容。 但是禁忌证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地掌握禁忌证才能避免医疗意外的发生。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2.合理的选择针具 腹针治疗时,合理的选择针具也是保证安全的基本条件。如果病人比较消瘦,选择较长的针具,操作比较困难。如果病人比较肥胖,选择很短的针具,不仅有时不能针刺到需要的深度,而且可能发生折针的意外。 针刺时要求:针体进入体内的长度不得超过针体长度的2/3,如果进针的深度到针体和针柄的结合 部,在受外力的横向牵拉时,容易发生折针现象,使针体进入体 对于出血瘀斑较大,而且在一次治疗后形成多个瘀斑的病人,我们应当建议病人进行血液常规的检查,是否与病人的凝血机制相关。如果病人的凝血机制有问题,我们应当建议病人进行相应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确定病人是否适合于针灸。 对于一般的皮下出血,在起针时发现出血的穴位,我们应当进行及时的按压,使用无菌的干棉球,进行压迫止血。使损伤的血管尽快凝血,使皮下的出血量减少到最低。起针时没有发现出血的穴位,在次日治疗时,发现针刺部位的瘀斑,可能出血的血管在腹壁的深层,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对症处理。 在进行腹针治疗的过程中,局部的皮下出血是无法避免的常见现象,一般对病人的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在继续进行治疗时必须对每个出血的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确定出血血管的位置,在以后的治疗取穴时,避开已经出血的血管。 小 结 「常用腹針取穴方法」 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廋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腹部分寸的标定: 比例寸取穴法 ?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通过神阙、天枢穴至侧腹部的止点确定为6寸。 腹部分寸的测量: 水平线法 ? 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 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 侧腹部通过神阙、天枢穴至侧腹部的止点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穴取穴方法演示: 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三种方法。 ? 观察毛孔的走向; ? 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 检查腹部正中线下方的凹陷。 ) 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 中脘 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 下脘 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 水分 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 神阙 定位:脐之正中取之 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 阴交 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 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 气海 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 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 石门(别名:绝孕,禁针) 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 关元(别名:丹田) 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 商曲 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 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 气旁 定位:气海旁开5分 功能: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 气穴 定位:关元穴旁5分处取之 功能: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 滑肉门 定位: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功能: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 天枢 定位: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功能: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 外陵 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 功能: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 水道 定位:关元穴旁开2寸处取之 功能:三焦热结、大小便不利、尿失禁、疝气、小腹胀痛、腰腹痛、子宫肌瘤、阴道炎、腹水、肾炎、睾丸炎、膀胱炎等疾病。 (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 (17)大横 (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 结 语 「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 」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穿在腹针疗法的全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按照腹针的要求进行操作。 1. 治疗前的检查准备 ? 询问病史、现病史,并做好记录。(附图) ? 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的同时,观察平卧体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 根据检查的结果给病人确定治疗处方并在腹针病例上进行计录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的进针深度进行标记。 ?红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深刺、蓝笔标计的穴位表示中刺或浅刺。 ?同一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时,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浅刺。 ? 根据病人的体型、疾病的病位选择针具和灸具。 2. 治疗时的体位 ? 腹针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以根据舒适的程度把体位适当的进行调整。 ? 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侧,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 ? 根据处方的需要对每个穴位进行度量在腹部标记,然后根据处方的要求,依序进行针刺和对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 ? 进行平卧体位的治疗前后对照,根据对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处方或穴位的深浅调整。 ? 操作过程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器具,罩在腹部对针刺在腹部的针具进行保护,根据室内的温度或气候的环境温度加盖在患者的腹部保暖。 「腹針定位取穴法」 腹针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诊断治疗系统。因此,腹针的定位以神阙为中心展开,这点虽与解剖学上把肚脐作为体表标志来定位相同,但内涵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把神阙作为一个功能系统,而后者则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定位点。 ? 腹壁的分层解剖结构 从腹壁的分层解剖结构上看,腹壁上存在着丰富的血管、淋巴、神经、肌肉、腹膜等组织,这些复杂的组织结构与较厚的腹壁层常常可以使在腹部穴位施术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我们考虑,这种情况可能与针刺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相关。因此,针刺腹部某个特定的穴位随着其进针深度的深浅其产生的治疗效应有时会截然的不同,这点虽然我们目前尚未进行相关的实验来验证,但大量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已经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发现了腹部穴位的一些基本规律,因而在临床取穴时一般采用定位取穴的方法。 ? 腹针的定位取穴法 腹针的定位取穴法有别于腹针的常用穴位取穴法。二者的区别见下表: 腹针的定位取穴法,根据腹部经络在不同层面存在不同经络 腹部全息取穴法 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有一个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腹部全息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腹部全息取穴法的内容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象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腹部作为生物体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 的调节便是腹针定位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全息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笔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仰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因此,我们又把腹部全息图称为“腹部神龟图”。腹部神龟图的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处(氣海旁開5分)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滑肉門外5分上5分)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滑肉門外1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全息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全息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图示見後頁] 腹部全息取穴法的特点 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像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影像,因此,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故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摩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熟悉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神龟图 腹部循经取穴法 《灵枢?经别》篇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起……”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正常活动和疾病所以发生无不与十二经脉有着重要的关系。《灵枢?海论》篇又曰:“夫十二经脉者,? 还可以通过腹部的经脉治疗其相表里经的病变。如取任脉的经穴气海、关元等治疗腰椎疼痛,既督脉的疾病;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等。 ? 根据同名经经脉相接于头面、胸腹等特点通过腹部的经脉治疗其他相对应的同名经的病变。如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上肢外侧至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故大肠经的前臂部及腕部的疼痛也可用足阳明胃经的滑肉门穴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 在临床中,局部取穴治疗常可取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数十分钟或几小时后,疾病的症状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治疗疗效才能稳定。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不少同样的疾病通过或配合腹针来进行调节症状则能很快得到控制,且较少复发,我们考虑可能与“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顾”有关。 八廓辨证取穴法 《周易》是阐释人体生命科学的一门学说,因此,医易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皆发源于易理。腹部的八廓亦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因此易理对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节从八卦的内容及腹部八廓定位两个方面对腹针的八廓辨证取穴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八卦的内容 “卦”是《周易》最根本的东西。《周易》说“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于天文”、“察于地理”、“天 之道”,是对依天地画卦的记载。而八卦的方位图,又可分为两种,即伏羲八卦方位图与文王八卦方位图。前者后世一般称为先天八卦图,后者后世一般称之为后天八卦图 。 因八卦图是由太极图演化而来,即:太极本无极,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在八卦图中,不仅含有阴阳运动的倾向性,而且含有太、少、阴、阳四种不同程度的倾向,使八卦的本源与时序和方位的变化规律有密切关系。甚至《说卦》中还讲到了八卦与五行的关系,说“乾为金”、“坤为地(土)”、“巽为木”、“离为火”、“艮为山(土)”。虽然没有提到震、兑两卦与五行的关系,但震居东为木、兑居西为金是一个常识问题,不言而喻。据此,八卦与五行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表示(《医易概论》)。 八卦的内容 由此可见,文王八卦图不仅概括了自然界及人体阴阳五行关系,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生理,适合于 中医的研究。《灵枢?九宫八风篇》谓:“心应离,脾应坤,肺应兑,小肠应乾,肾应坎,大肠应艮,肝应震,胃应巽。”还记载了八卦所取脏腑之象,为腹部的八廓定位提供了一个大的轮廓。 八廓的定位及辨证取穴法 腹部的八廓位于腹壁组织的深层。八廓取穴法便是根据脏腑在腹部的投影分布特点,针刺穴位腹壁深层调理脏腑的辨证取穴方法。因此,腹壁深层的八廓取穴法是腹部调节 八卦与五行关系的确定为腹部八廓的定位判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长期的腹针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疾病不仅与脏腑有关,而且腹部脏腑的分布与调节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与后天八卦相合,人体内脏的生理也大致合于上图的规律。心居上焦为火,肾居下焦为水,肝胆位右肋下为木,脾居左肋下为土,而肺金与大肠相表里,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又恰位于左下腹,使人体内脏的生理用粗线条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在腹部八廓定位时,以神阙为中心把腹部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 总结 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这是祝总骧教授经过对经络二十多年的研究提出的新的学术观点。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证实了祝总骧教授的观点,由于腹部的不同层次存在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经络系统,才使我们有可能通过针刺腹壁的浅层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通过针刺腹壁的中层来治疗相关经脉的疾病,通过针刺腹壁的深层来治疗内脏系统的疾病。在腹壁的不同组织中,由于组织结构的疏密程度不同,当我们针刺时会有不同的手感,因此,在临床上我们不仅应当了解相关层次组织结构的特点,这样才能体会到针刺时我们把针刺到了那一个层面。人体的个体差异很大,在腹壁的厚薄上,不仅有男与女的差异,而且有胖瘦的差异,我们必须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和不断的基本功训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而腹针的多元化取穴特点,则有利于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使用尽量少的穴位,使每个患者的多种疾病得到同时的调节,从而使机体的内脏失衡逐渐得到纠正,最后达到康复的目的。因此,腹针的最大特点便是“治病必求于本”。 「腹針的針刺手法」 概說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厚薄,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针具的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详见下表: 腹 针 临 床 针 具 的 选 择 进针的深度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所有通道的总称,经络分布在全身的所有组织器官和系统之中。传统的中医把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个大的系统。在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的下面还可以分为许多的层面,在每个不同的层面都有相关的系统。而在人体的不同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系统。中医认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正常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基础。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层面分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腹针根据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将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天部(浅刺)、人部(中刺)、地部(深刺)。 腹部的分层和经络系统的分布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会影响不同的经络系统,通常中医用疾病在肌肤、疾病在腠理、疾病在脏腑、疾病在骨髓来形容病变部位的不同给相关系统造成的影响。也通常用疾病在表、疾病在里、疾病在半表半里来描述疾病发生的部位。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腹针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应当针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浅应当针刺的浅,根据疾病发生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在临床上,疾病的病位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变化,还可以随着治疗的情况变化【一般病程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針刺天部(淺刺);病程雖長,未及 臟腑或其邪在腠理的病,針刺人部(中刺);病程較長,累及臟腑或其邪在 的病,針刺地(深刺)】。但是,在临床应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然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 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腹针疗法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上进行思辨的治疗方法,学习中医理论有利于提高对疾病病位判断的能力,使临床水平尽快地提高。 针刺的手法 腹针进针时应首先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进针的方法 腹针进针时要求刺皮时要快,取穴要准。进针快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套管进针法:为了在国 ? 双手进针法:一手用消毒棉球握针体,另一手持针柄进针的方法。 腹针的进针手法与传统的进针手法相同,许多临床医师都有自己的进针习惯,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腹针与传统针灸不同的是进针时取穴的对准确有更高的要求。 捻转的手法 腹针的捻转的手法与传统的手法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 只捻转不提插 ? 轻捻转慢提插 ? 轻压法 行针的手法 腹针在按照处方的顺序、深度的要求完成针刺的过程中,采用三部行针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 ? 候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 ? 行气:根据每个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谓之行气。 ? 催气:在留针的过程中,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调整谓之催气。 起针的方法 腹针的起针的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起针。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 留针的时间 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于病程短和体质较差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稍微短些,对于病程和体质较好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相对长些。治疗的疗程为6次,10次之间,一般疾病6次一个疗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慢性病10次一个疗程。治疗的第1,3次连续针灸每日1次,第3次后隔日针灸1次。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证以慢性病为主,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因此腹针治疗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进行温灸,也可以用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传统针灸是把病人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作为针刺的深度是否适度和针刺的穴位是否准确的临床观察指标,并把病人的“酸、麻、胀、痛”的感觉称为“得气”。把“得气”的感觉向 患病部位的传导称为“气至病所”,并且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气至病所”的重要性。 在腹针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腹针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把病人对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深浅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因此,病人没有任何的痛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大家会逐渐提高手法操作的熟练程度,并随着手法的熟练,逐渐可以通过手法的感觉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进行准确的分辨,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病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准确的分辨,使临床水平不断的提高。 腹针处方学 1.概说 腹针处方学,是中医理、法、方、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是在中医辨证、立法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按照处方的组织原则,选择适当的穴位,规定针刺的顺序、深度、方向,组织成方;并且根据病情的需要,确定配合的方法等。 运用腹部的穴位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初是从单穴开始的。这对于一般病症比较单纯的、单因素性疾病,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是,腹针治疗的疾病,大多病情比较复杂,或者病势严重的多层次多因素性疾病,用单穴治疗,就不可能照顾疾病的各个层次,在疗效上也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用单穴治病的基础上,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穴位配合在一起应用,逐渐发展成为用处方来治疗疾病。 由于进入了处方治病的阶段,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穴位与穴位配伍以后,可以共同协调、互相促进、增强疗效;或者能够消除或缓和某些穴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把这些认识进一步结合方剂学的原理上升到理论,于是就产生了腹针的处方学。因此可见,腹针的处方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在中医方剂学的原理基础上形成,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反复验证得到确认的。学习和掌握腹针处方的组织原则以及配伍知识等内容,在临床上就可以更好地选择穴位,进行组方,提高临床效果。 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针灸处方,其中有许多在临床上是用之有效的,我们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但是,许多的疾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临床上很难找对完全能够适合的处方,所以必须根据腹针的处方原则对一些新的时代疾病的特点进行研究。 2.腹针处方的组成与配伍 腹针处方,是由二个穴位或二个以上穴位配合在一起应用,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和方式的;同时,穴位与穴位配合应用,由于穴性和功用的不同,又出现了配伍以后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需要注意穴位的组成与配伍。 (1)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 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根据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的实践经验,分为主穴、辅穴、佐穴、使穴四个部分。 综上所述,主穴是一个处方的主要的组成部分,辅穴是辅助主穴共同调理脏腑的部分,在大多数治疗慢性病和复杂病的处方中应当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内属脏腑”、“有诸内必形诸外”说明无论是从经络的生理上,还是从疾病的病理上,保持相对的内脏的非平衡适度稳态是中医的治病的基本特色,尤其在治疗慢性病和复杂病时非常重要。因此腹针处方中的主穴和辅穴是以调理相关的脏腑为主要目的。佐穴、使穴,都是辅助穴,所以,处方的组成也可分为主穴和辅助穴两个部分。在一个处方中“主穴、辅穴、佐穴、使穴”的穴位多少由处方的需要决定,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主穴少,辅助的穴位较多。举例说明 总之,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是中医“理、法、方、穴”的具体应用。在腹针处方中,必须体现“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治 疗原则,使腹针处方的治疗形成立体的治疗体系,体现出中医治疗的基本特色。只有临床辨证明确,对病情的轻重缓急、证候与相关脏腑、经脉的主次分辨清楚,确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用主穴和辅助穴,组成处 方,才能在临床上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2)穴位的配伍原则 腹针处方的组成是通过穴位的配伍来实现的。穴位每因配伍的不同而作用有所区别,如中脘与关元相配伍,则能补脾补肾;与下脘相配伍,则能和胃健脾。通过配伍,有的可以加强穴位的功效,如中脘是胃的募穴,可以治疗胃的疾病,配下脘则治疗胃病的范围更广、作用更强;有的可以减少穴位的偏性,如中脘与关元同用,中脘健脾,可以减少关元补肾伤肾之弊;“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本”关元可以补肾;但针刺本是泻法,以泻法行补事,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因为先天之原气是先天禀受,虚多实少;后天之源是生于水谷,取之有道;因此二穴合用时可以减少关元补肾动肾之弊。 每个处方所用穴位的多少,主要依据病情而定。如病情较单纯,或治法需要专一时,处方的穴位就力求少而精;如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治疗两种以上疾病时,处方的穴位必然要多一些,但穴位过多有时会造成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必须注意。总之,处方用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适当照顾各个方面,务使“多而不杂,少而精专”。 一个处方中各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来说,主穴的针刺深度略深于一般的穴位针刺深度。而辅助穴位的针刺深度小于常用针刺深度。有时根据病情的不同会有变化。因此,用穴的针刺深度,不仅在一个处方中要分别主穴和辅穴的层次,而且还要依据病人的具体症情而有所变化。 3.腹针处方的加减变化 一个方剂的组成,不论是古方和今方,都有一定的原则和一定的适应范围,是辨证施治的具体运用。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病人的胖瘦并考虑到治疗的补泻,适当地、灵活地予以加减运用。 (1)穴位的加减 方剂常因穴位的加减而改变其功用和适应范围。例如中脘和关元在腹针的处方中为天地针,是补肾、补脾之方,适应于肾虚、脾虚而致的骨关节性疾病和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等脾肾阳虚证候者。假使在这个处方的基础上,加下脘就兼有理胃气的作用;假使肾虚较甚在上方的基础上加气海,兼有增强补肾的作用。这是在主症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症的不同而加减变化的方法。 (2)穴位配伍的变化 处方的穴位配伍改变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处方的主要作用。如以治疗落枕的处方为例,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是治疗落枕的基本处方,有滑利颈部肌肉、消炎止痛的作用;如果把患侧的商曲改为与健侧的商曲配伍,即是治疗肩周炎的基本处方,而有滑利肩关节、改善肩部供血的作用;与双侧的商曲配伍,即是颈、肩病的处方,有滑利颈、肩部肌肉的作用。由此可见处方的配伍、组成,与功用、主治是密切相关的,主要穴位的配伍变化了,处方的作用和适应证,也会改变。其次,腹针治疗疾病时基本处方是固定的,同样的疾病随着临床症状的不同穴位也会发生加减的变化,这些穴位加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使穴,在临床上腹针疗法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症状进行了归纳,以解决临床病人的个体差异,我们把这种穴位的加减称为:辨证条理化。 (3)穴位刺激量的改变 在中药的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改变,会使方剂的治疗范围发生变化。在腹针中一个处方中穴位的刺激量如有改变,它的作用也会随着不同。腹针穴位刺激量的变化表现在针刺的深浅、刺激的强弱和穴位的增加几个方面。例如中脘与关元,同为中脘与关元二穴位组成。但前者的刺激量(针刺较深)大于关元,故以调理脾胃为主(也可以穴位深浅的刺激量不变,加下脘);后者的关元刺激量(针刺较深)大于中脘,故以补肾、补脾为主(也可以穴位深浅的刺激量不变,加气海)。由此可见,穴位相同,而对穴位的刺激量改变时,其处方作用的主次也就相互转化,适应范围也就有所区别。 4.腹针处方的分类 腹针处方的分类,有以疾病分类,有以证候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等。其中,主要以有以疾病分类及以证候分类为临床常用。在腹针疗法中也把这类处方称为常用处方,把以疾病分类的处方称为疾病处方。 常用处方是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处方,由于在临床有时疾病是多因一果,有时疾病是一因多果,还有时是多因多果。因此,许多的临床证候都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为了便于临床的使用,我们把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穴位组合称为常用处方。这些处方的特点是:有的处方只有主穴和辅穴,而没有佐穴和使穴;有的处方只有佐穴,而没有主穴和辅穴;因此,在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治疗时又是疾病处方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处方。 (1)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病例举例:病例1 病例2 分析: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不坚,“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四肢与肌肉不得养。故补脾肾可使上症均得其功,异病而同治。因此,与上述诸症相关的疾病均在天地针治疗的适应证之病例举例: 分析:上述诸症,均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一为着痹,湿气偏胜,水湿逗留,故双腿酸困疼痛;其二为痛痹兼行痹乃扭伤所致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而致血气瘀凝,壅滞经络,故腰腿俱痛;其三为历节风,故周身关节疼痛。上述诸症均当用腹四关、风湿点、调脾气来治疗,而临症时又需随症灵活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常見病的治療」 落枕 一、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部骨节筋肉遭受长时间的过分牵拉而发生的痉挛所致。亦有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以致局部经脉气血阻滞而成颈项强痛者。 三、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辨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四、验案 例1:刘某某,男,31岁,司机,1990年4月23日就诊。 自述于两天前落枕,昨日加重,夜间疼痛不能睡眠,翻身时需要手轻轻托起头部,颈项部强直向右倾斜,不能左右转侧,左肩部酸困、疼痛并牵累左臂酸困无力来诊。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左)进针约寸许后,颈部强直的肌肉顿觉放松,左肩酸困消失,左臂上举、外展活动自如,约20分钟后起针而愈。 例2:郭某某,女,54岁,医生,1991年2月17日就诊。 自述落枕3天,加重1天,双肩部酸困,颈项强直,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均疼痛异常,双臂痛不能上举,半屈坐位苦熬一夜,由家人搀扶来诊。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双)、滑肉门(双)进针1.5寸后,颈部疼痛缓解,双肩部酸困消失,双臂活动亦能抬高至头,唯头部前后屈伸时尚有微痛,留针30分钟后起针。次日家属来告知,今日晨起时诸症俱除而康复。 分析: 落枕是指一侧项背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而言,有时亦见双侧。多因睡眠时风寒袭入经络,或因睡眠时体位不适,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致病,亦有颈部扭伤而成此疾。现代医学中的劳损性颈椎关节病、项肌风湿痛等疾病与本病相类似,故上述疾病用此方略作加减均可获效。 腹针中,中脘疗头部诸疾,商曲位于腹全息图的颈部支出处与颈部相应,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还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项而至背,故取商曲而治颈项。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时针刺商曲能使患者出现一种热感,最远可直达颊面,而且取患侧的商曲,临床疗 效好于健侧,故多取患侧的商曲而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腹四关四穴中的两穴,居神阙之上,为治疗颈、肩、肘、腕等诸关节疾病的要穴,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故当刺人部以调其气血。 肩凝症 一、定义 肩凝症又称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性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痛。 三、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较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四、验案 例1:刘某某,男,54岁,干部,1989年4月11日就诊。自述右肩部弥散性疼痛半年,初起时仅上举、外展时疼痛, 活动后减轻。近半月来逐渐加重,经常夜间痛醒,有时累及右颈部不适,经,光拍片除外颈椎骨质增生,来诊。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三角(右),留针30分钟,刺人部。起针后,右肩关节活动已自如,肩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灵活无不适,后又针1次巩固疗效而愈。 例2:侯某某,男,45岁,职员,1990年7月13日就诊。 自述三个月前晨练时打羽毛球闪伤右肩,随后肩关节疼痛时重时轻,外展上举到60度时感到疼痛,近月余疼痛加剧,并产生功能障碍上举困难来诊。诊断:岗上肌腱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三角(右)留针30分钟,刺人部。起针后,上举、外展均能达到正常的角度,但疼痛程度依旧。次日针刺后,疼痛程度大减。先后共针刺4次痊愈。 分析: 肩部软组织疾病,起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主要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为特征。常见的肩部软组织疾病有肩关节周围炎、岗上肌腱炎和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中医统属“痹症”范围,一般称为“漏肩风”或“肩凝症”。认为多因风、寒、湿邪乘人劳倦、睡眠、外伤时侵入肩部,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经筋作用失常而发生本病。 腹针治疗肩痛为主症的各种肩部软组织疾病时,处方大致雷同,只是在治疗落枕处方的基础上加用滑肉门三角,即以滑肉门为顶点,顺神阙与滑肉门为顶点,顺神阙与滑肉门的放射线方向,距滑肉门各2分处取两穴,使与滑肉门形成一个小的正三角,如肩部的疼痛弥散、范围较大时,间距可相应增宽,肩部发冷时神阙加灸,但肩痛配患侧商曲。一般肩痛治疗疗效极佳,如果病程太久,随着病情 的发展,病变组织由炎症产生粘连后,需配合使用锋钓针或小针刀剥离粘连组织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肘、腕痛 一、定义 肘部的关节疼痛称为肘痛,腕部、手部的疾病统称为“筋痹”、“麻木”。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三、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 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 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四、验案 例1:魏某某,男,44岁,工人,1990年4月21日就诊。 自述两天前用铁锤击物时因用力过猛滑脱闪伤左肘,随后肘关节肿起、疼痛、手掌不能用力,屈曲时肘关节胀痛,前臂旋转时肘关节外侧疼痛加剧。检查:左肘关节外侧,肱骨外上髁处压痛(++),诊断:肱骨外上踝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左)、上风湿点(左),留针10分钟后患者感觉左肘部肿痛减轻,屈曲、前臂旋转时肘关节疼痛已基本消失,原压痛点处的疼痛程度减轻,留针30分钟起针。次日来诊时左肘关节红肿消退,活动自如,手部用力时尚感轻微疼痛,又针2次而愈。 例2:张某某,男,38岁,民警,1991年5月6日就诊。 自述昨日上午下坡时脚底踩着一果皮突然滑倒,右手托地时引起腕关节挫伤。午后,腕关节处肿起,疼痛剧烈,由外科转来就诊。检查:右腕关节红肿,双腕关节围经对比:右腕比左腕约长2.5厘米,关节上下活动疼痛(++),腕关节正中处有明显的压痛点,X光拍片排除骨折。诊断:右腕关节挫伤。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右)、上风湿点(右)、外关(右),留针30分钟起针后,手掌托床时腕部已稍能用力,右腕向内屈曲时较前灵活许多,后又针1次痊愈。 例3:杨某某,女,54岁,家属,1990年12月4日就诊。自述右腕关节疼痛十余年,初发病时因家中小孩较多,织毛衣后引起腕关节及拇指酸困疼痛,经休息及热敷后自愈。其后每遇劳累即发。近半月来疼痛加重,端一杯水均感疼痛甚剧来诊。检查:右腕关节部略显红肿,腕关节上下屈伸疼痛(-),握拳牵伸试验(++),桡骨茎突部压痛(++),拇指活动时有摩擦感。诊断: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右)、上风湿点(右)、列缺(右),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腕关节旋转自如,用右手端起一个木质小方凳时虽感疼痛但能忍受,后又针3次痊愈。 分析: 肘部的疾病临床以肱骨外上髁炎较为常见。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肱桡滑囊炎,俗称“网球肘”。是一种肱骨外上髁、桡骨头、肱桡关节滑囊处无菌性炎症性疾病,多因前臂旋转用力不当,致使前臂伸腕肌的起点处扭伤引发。 腕部、手部的疾病,临床以狭窄性腱鞘炎和屈指肌腱鞘发炎、肿胀、增厚,压迫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刺痛等症状。常见的狭窄性腱鞘炎有桡骨茎突部腱鞘炎和屈指肌腱腱鞘炎。上述腱鞘炎是由外伤或劳损后腱鞘发生纤维性病变使肌腱在腱鞘内活动受碍而引起腕部疼痛或手指患肢局部疼痛、运动受限。 腹针治疗肘部、腕部、手部疾病时,处方比较挖,均是取中脘、健侧商曲和患侧的滑肉门、上风湿点。只是在局部配引经穴时有所不同。腹针中,治疗膝以上的疾病时一般均不配引经穴或局部取穴;治疗手、腕、趾、踝部的局部疾病时,因这些部位远离脏腑,恐脏腑之气达四末已无力,故多在局部配穴以引脏腑之气直达病所。松山纪行曾应用中脘、列缺治疗拇指疼痛,笔者使用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也可以采用单取中脘,局部配穴的方法来治疗手、腕部的疾病。 一般情况下,手部、腕部的疾病局部施治,舒筋活络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腱鞘囊肿,用较粗的针(20,24号),从囊肿最高点刺入,刺破肿块,从针孔处挤出胶状粘液后加压包扎或直接用力推破囊肿加压包扎均可很快治愈。又如屈指肌腿腱鞘炎,在掌指关节掌侧找到局限性压痛点后局部麻醉,用26号针刺入后,顺肌腱的方向反复划拨使肌腱外的腱鞘增宽便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无需探手可及而求远来使用腹针。 颈椎病 一、定义 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症。本病临床表现以颈项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下降,严重时发生卒倒等。,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或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变窄等。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 二、病因病机 神经根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滞留经络,气滞血瘀而致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积久累及上肢麻木、手部肌肉萎缩。 椎动脉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滞阻经络,致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清阳不能上举而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三、腹针治疗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 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 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四、验案 例1:徐某某,女,54岁,医生,1991年5月21日就诊。 自述颈椎骨质增生5年,初起右手间断性疼痛、麻木,近两年来双手均常有麻木、憋胀、疼痛感,尤以夜间和晨起较重,常常影响睡眠,活动片刻后缓解,近期累及两侧颈肌僵直、酸痛,活动不灵活。经,光片检查:颈椎4,6骨质增生,生理屈度改变。诊断:颈椎骨质增生(神经根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石关(双)、商曲(双)、气穴(双)。加神阙灸20分钟后感觉颈部活动灵活,酸痛感消失,治疗3次后双手疼痛、憋胀、麻木减轻大半,后又针3次诸症消除,两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2:程某某,女,56岁,教师,1994年7月12日就诊。 自述颈椎骨质增生八年,初时感颈项疼痛、活动不利,继发不定期眩晕,近年症状逐渐加重,每日均感头部闷胀、沉重,头部不能仰视,向上看即感眩晕,两项肌僵直、疼痛,活动不灵活。近期记忆力下降,亦偶感耳鸣。,光片检查:颈椎4,7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诊断: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商曲(双)、滑肉门(双)、下脘上、气穴(双)、气旁(双)。加神阙灸每次20分钟,治疗3次后,两项肌僵硬松解、活动灵活已无痛感,但头仍不能仰视,仍感头部闷胀。继针上穴2次后头部诸症悉除,又继针2次巩固疗效而愈。 例3:宋某某,男,46岁,工人,1992年4月12日就诊。自述颈部活动疼痛连及头部,左肩酸困疼痛、左手麻木经,光拍片确诊为颈椎骨质增生3年。近年曾求治于中药电离子透入、中医、针灸、按摩、封闭、气功等多种疗法,效均不佳来诊。检查:C5、C6椎旁压痛(++)、左臂上举手指仅与头平,后伸及腰,颈部僵直,活动受限,仅能小角度左右转动。,光片揭示:C4,6椎体后缘轻度增生,生理曲度反击变直,线韧带轻度钙化。诊断:颈椎骨质增生(神经根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商曲(双)、滑肉门(双)、滑肉门三角(左)。得气后留针,期间感觉左肩部开始发热,渐向肘部及手部延伸,随即感觉颈部肌肉紧张度减轻,前屈及左右旋转较前灵活,肩部酸痛消失,活动基本正常,手指的麻木感亦减轻许多。隔日再针同前后,症状亦明显好转,先后共治疗4次痊愈。半年后因落枕又引发前症,遵上法,又针两次而愈。 例4:徐某某,女,53岁,职员,1992年4月6日初诊。 自述背困、颈部活动疼痛5年,曾,光拍片确诊为颈椎骨质增生,近3年引发双手麻木,夜间常因手部麻木憋胀影响睡眠。常感头部沉重、发闷不清,有时尚耳鸣。检查:颈部活动左右旋转尚可,前屈、后仰疼痛(+),C4,5椎旁压痛(+),双臂上举疼痛(+),,光片提示:C4,C 6椎体前缘有轻度骨质增生,后缘上、下缘呈轻度的唇状突起,韧带呈有钙化征象。诊断: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神经根综合型)。 治疗:取穴天地针、下脘上、商曲(双)、上风湿点(双)、气穴(双)。留针期间感觉颈部前后伸屈疼痛缓解,双手麻木亦减轻。当晚睡觉时未因手部麻木而惊醒,唯晨起时手指尚有轻微麻胀的感觉,背困、双肩酸困疼痛亦大部缓解,头部感觉清爽,后又针5次诸症悉除,共6次而愈。 分析: 1.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从事坐姿工作与看电视的时间成倍延长,均易使颈肌劳损,使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压迫神经、椎体后方有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甚至椎板增厚、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栓塞,交感神经兴奋等症,临床上除引起颈肩部的症状外,尚引起头部及上肢的供血不足而继发一系列体征。 2. 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骨痹”的范畴。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故临床辨证当治病必求于本。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老年肾气渐衰而脾亦不健,故后天不足以补先天而致两脏俱虚,肾虚则骨不坚以致形成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脾虚则肌不健,而致肌腱、肌肉支撑无力,渐成疾患。故颈椎病与脾肾的功能失衡相关,因此,腹针取离,坎廓的天地针使脾、肾两脏得到调整,恢复机体的稳态,取商曲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并以补肾,取滑肉门滑利双肩关节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并配以相应的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末梢神经的营养得到改善。因此,腹针从治本入手治疗颈椎病,较易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的针刺法相比,无论从治疗的周期与疗效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神经根型当属颈肩痛范畴,椎动脉型当属眩晕症范畴,因颈椎病系多发病,常见病,故分而列之,肩临证时详审以细辨方可收到较佳的临床效果。 腰背痛 一、定义 腰背痛是指背痛连及腰痛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背痛除背肌劳损、骨质增生、感受风寒等因外,还可因内脏的疾病而引发,腰痛除风湿、劳损、骨质增生、闪挫等因外,亦可因内脏疾病诱发,故其病因较为复杂。 本证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性、劳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 二、病因病机 寒湿性腰背痛多由感受风寒,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血阻滞而发病。肌劳损性腰背痛,多因长期疲劳、肌腱损伤或积累陈伤,经筋、经脉受损,瘀血凝滞所致。肾虚性腰背痛则因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衰而致腰背痛,此类腰背痛多因内脏病而致肾虚者,如妇科疾病或房劳伤肾等。 寒湿腰背痛因风、寒、湿邪为患,故见腰背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时觉发凉,阴雨风冷发作尤甚。 腰背肌劳损,多由陈旧性损伤劳累时腰背痛加重。腰背触之僵硬或有牵掣感,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为甚。 肾虚腰背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腿酸软乏力。 三、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四、验案 例1:崔某某,女,39岁,会计,1991年12月7日就诊。 自述从事会计20余年,因工作量大,长期处于背肌紧张状态,5年前出现背困,每日下午感觉背部酸困、沉重。近月余由背困引起腰背酸困,左右旋转及弯腰均疼痛,近数日夜间翻身亦感受困难,常常影响睡眠来诊。 检查:T2,L2之间多处压痛且范围广泛,腰部屈曲疼痛(++),颈前屈试验(+),,光片提示:胸、腰椎生理弯曲度存在,各椎体边缘轮廓清晰,骨质密度均匀,椎间隙宽度正常,无明显异常。诊断:背肌劳损。 治疗:取穴中脘、气海、大横(双)针刺地部、石关(双)、太乙(双)、上风湿点(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艾架熏灸神阙。起针后,在床上左、右翻身已轻松自如,起床时不用人协助自己可扶床坐起。次日来诊时告知,夜间已能安睡,唯右肩胛处仍觉酸困,上方中加用滑肉门(右)后又针2次痊愈。 例2:郭某某,男,42岁,工人,1991年6月14日就诊。 自述3天前腰部扭伤,次日出现腰痛,腰部活动受限累及下背,咳嗽时疼痛更甚,穿裤子、袜子均感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来诊。检查:腰背部肌肉紧张,左侧肾俞穴处压痛(+),,光片排除骨科疾病。诊断: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治疗:取穴中脘、气海针刺地部、商曲(双)、天枢(双)、大横(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腰背部活动已自如,唯咳嗽时腰左侧尚感震痛。次日在上方的基础上减去右侧的天枢、大横后,又针2次痊愈。 例3:苏某某,男,47岁,工程师,1991年7月21日就诊。 自述7年前参加劳动时腰部扭伤,其后腰部活动不慎即引发疼痛。每年发病1,2次不等。 每发病时多卧床休息3,5天自愈。本次1周前因抬重物时腰部扭伤,较以往疼痛,直立时腰骶部疼痛、酸困、坠胀,行走困难,卧床数日来症状无改善,由双人扶来就诊。检查:腰骶部肌肉紧张,L2,L5棘突两侧压痛(++),L4轻度向外隆起,腰骶两则多处压痛,,光片腰椎正侧位所见:各椎体无明显骨折阴影,第四腰椎轻度向后移位,余无异常。诊断:急性腰扭伤。 治疗:取穴气海、关元针刺地部,水分、大横(双)、外陵(双)、金河(双)针刺人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自己缓慢地翻身,扶床坐起,虽可小步独立行走,但腰骶部仍有堕感,随后 又连续依上法针刺2次而愈。 例4:王某某,男,34岁,工人,1992年4月3日就诊。 自述腰部酸困疼痛2年,每遇受冷或天阴下雨时疼痛加重,时重时轻,重时常由其妻子锤打或在腰部用脚踩压后可暂时缓解。前半月余因工作紧张连续加班两天后腰痛加重,近日腰部酸痛异常来诊。检查:腰部屈伸,旋转尚可;活动片刻后自觉腰部僵直、腰困减轻,腰肌紧张,L2,L4棘突两侧压痛 (+),血红细胞沉降率为25毫米/小时,抗链“O”试验(+),,光片未见明显骨质改变。诊断:风湿性腰痛。 取穴:气海、关元针刺地部,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大横(双)针刺人部,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治疗2次后,腰部酸困明显减轻,晚上不用锤打腰部已能入睡。后依前法又针4次,临床症状消失,血红细胞沉降率降到15毫米/小时,抗链“O”试验转阴而愈。3月后随访,上班至今腰部无不适感,气候变化时的反应也减轻许多。 例5:宋某某,女,45岁,农民,1992年4月29日就诊。 自述G6P4于5年前因人流后引起下腹部疼痛,时重时轻,伴有明显的腰骶部疼痛、酸困,每遇月经期加重,同时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近期白带增多,下腹疼痛及腰痛更甚,经中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中度糜烂,大小质地正常,内诊子宫水平位,活动欠佳,压痛明显,稍大、质硬、无明显凹击不平感,右侧附件可触及3厘米×4厘米大小的包块,质中、活动、压痛;左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妇科诊断:慢性盆腔炎;B超提示:左侧附件2.5厘米×3厘米囊性肿物,建议定期复查。中医脉诊:脉象沉细、舌质淡苔白。诊断:慢性盆腔炎性腰痛(肾阳虚型腰痛)。 治疗:取穴气海、关元、气穴(双)、下风湿点(双)、水道(右侧梅花刺,以水道为中心上下、左右各5分处各取1穴),针刺地部,留针30分钟,艾架熏灸神阙,艾条温灸水道梅花刺。针刺3次后,白带减少,下腹部疼痛次数减少大半,腰骶部酸困、疼痛亦减轻,先后共治10余次后,B超检查:右侧附件囊性肿物消 失,小腹疼痛及腰骶部酸困、疼痛悉除而愈。 分析:腰背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分为急性腰扭挫伤[急性腰扭挫伤一般因活动时姿势不正,用力不当,如过度负重、活动、弯腰取物等或外力撞击损伤所致。轻的仅有不同程度的撕裂伤,重者可致肌腱韧带断裂,腰椎间盘脱出,甚至脊椎骨折、脱位,有时也可伴有小血管破裂,特别是在挫伤时最为常见。]和慢性腰背痛[慢性腰背痛的原因很多,多由于腰背部软组织慢性劳损而引起,如急性扭挫伤未完全治愈,反复受伤,肌肉长期受牵伸紧张等。某些腰骶椎骨骼病变,如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骶化、脊椎移位、隐性脊柱裂、风湿性脊柱炎等也常有慢性腰背痛。此外,肾脏和盆腔内疾病也有腰痛症状。]两类。 中医把急性腰扭挫伤称为“闪腰”或“闪挫”,属不内外因引起的疾病,在施治时,则以舒气定痛,通调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针灸与腹针适宜于治疗急性扭挫伤中未形成骨质病变的病例,因此,首先应当对患者确诊后进行治疗,以使病人得到妥善的对症治疗。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大多数慢性腰痛都与肾虚相关。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之脉循行经过腰背部,其经筋挟腰而上脊,所以肾虚和足太阳经气失调,腰背部经筋受损,或风湿等外邪的侵袭,都会导致气血不和而产生腰部酸痛。中医还认为腰痛一证,无论色欲内伤、六淫外感或跌仆闪挫等,均可导致。但临证中内伤多于外感,而外感也多兼因内部失调而致。临床辨证时将慢性腰背痛分为风湿、寒湿、血瘀、肾阳虚、肾阴虚等证型来辨治。 腹针治疗腰痛痛的取穴原则是:取任脉的经穴,通调督脉的气血;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通膀胱经的经气;取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来舒筋活络;以兑、震廓的大横穴来调脾燥湿兼补肝肾。急症刺之深, 以疾调气血,缓症刺之浅,以和内而外安。且内伤时当细辨而后治,先治本而徐图标。因此,病位高而取之上,病位低而取之下,凡取穴时,宁舍其穴,不失其经。 腹针治疗腰背痛时,以带脉来分上下。14椎水平线附近疼痛,针刺神阙穴平行线上的经穴天枢穴。14椎以上的损伤根据部位的高低取滑肉门以上的经穴。14椎以下的疼痛根据部位的高低取外陵或外陵以下的经穴。任脉、肾经的经穴也根据病位在脊柱及两侧棘突附近,取穴以任脉和肾经为主,如果疼痛的部位在腰背的两侧取穴则以足阳明胃经为主。位于气海旁5分的气旁穴,属经外奇穴,亦名金河,文献记载主治小儿腹股沟疝。在腹针中气旁穴是治疗腰部及下肢疾病的一个重要穴位,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有时可使热感下传至脚部,临床取穴时与商曲的用法相同,治疗左侧的疾病取右气旁穴,治疗右侧的疾病取左气旁穴。下风湿点与经外奇穴护宫重合,与关元合用时统称梅花三针,主治:不孕症,附件炎、卵巢囊肿及其他妇科病。护宫穴主治:不孕症、附件炎、卵巢囊肿、睾丸炎,因此,下风湿点除治疗上述的疾病外还治疗下肢疾病,有祛风湿,追风散寒,壮腰膝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腿痛中常见的原因,许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我们的辨证施治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病因病机: 腰椎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症的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改变,腰部闪挫、扭伤或腰椎穿刺等因素均可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的破裂或部分损伤,而造成髓核的膨出或突出,压迫马尾神经、脊神经根及周围其他软组织,出现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等为主的临床病证。 临床上,X线腰椎正侧位摄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椎间盘的定位诊断主要以CT为依据。根据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CT片分析揭示:以L4、L5发病率最高大约在45,,50,之间,多节段间盘突出大约在60,,70,之间,单节段突出大约在30,,40,。传统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应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观察指标,不宜以CT片或,光片作为判定临床疗效的主要依据。 三、腹针治疗 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四、验案稍向左侧偏歪,棘旁压痛(++),右腿直腿抬高试验30度(+)。CT检查显示L4、L5椎腹针治疗慢性腰背痛时,以治疗内脏的疾病为主,调整局部的气血为辅,这样才能体现“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特色,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间盘突出。诊断:L4、L5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坐骨神经痛。 治疗:取穴水分、气海、关元(刺地部)、气旁(左)、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刺人部)、人中、印堂,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腰部已能直立,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又针上穴三次后,腰部疼痛完全消失,唯小腿至足背尚有轻度疼痛、麻木感,上方去人中、印堂加下风湿下点又针,次痊愈。 例2:贾某某,女,42岁,教师,1994年11月2日就诊。 自述腰部酸困,疼痛3年,近3个月来腰部僵直,且日渐加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平卧时腰部僵硬酸痛,翻身困难,影响睡眠,每早起床时腰部疼痛甚重,腰骶部有断裂感。经针灸、按摩无效来诊。查体:腰曲变浅,脊椎及棘突无侧歪,双侧骶棘肌紧张,L4、L5旁压痛(+)、双腿直腿抬高试验(?)。CT检查并示L2、L3、L4膨出,L4、L5椎间盘突出。诊断:腰L2、L3、L4椎间盘膨出,腰L4、L5椎间盘突出。 例1:崔某某,男,44岁,工人,1993年4月14日就诊。 自述两天前抬重物时不慎腰部扭伤,当即疼痛难忍不能直立,昨日引发右下肢牵掣痛,伴腿外侧后侧至足背麻木,行走时腰部向右侧弯曲,右腿曲屈呈保护体位。患者于5年前曾因类似诱因引发腰痛后经按摩、针灸、局部封闭等多种治疗后体征消失,近年曾多次复发,但此次较重。查体:腰部右侧肌紧张,L4棘突稍向左侧偏歪,棘旁压痛(++),右腿直腿抬高试验30度(+)。CT检查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诊断:L4、L5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坐骨神经痛。 治疗:取穴水分、气海、关元(刺地部)、气旁(左)、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刺人部)、人中、印堂,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腰部已能直立,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又针上穴三次后,腰部疼痛完全消失,唯小腿至足背尚有轻度疼痛、麻木感,上方去人中、印堂加下风湿下点又针,次痊愈。 例2:贾某某,女,42岁,教师,1994年11月2日就诊。 自述腰部酸困,疼痛3年,近3个月来腰部僵直,且日渐加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平卧时腰部僵硬酸痛,翻身困难,影响睡眠,每早起床时腰部疼痛甚重,腰骶部有断裂感。经针灸、按摩无效来诊。查体:腰曲变浅,脊椎及棘突无侧歪,双侧骶棘肌紧张,L4、L5旁压痛(+)、双腿直腿抬高试验(?)。CT检查并示L2、L3、L4膨出,L4、L5椎间盘突出。诊断:腰L2、L3、L4椎间盘膨出,腰L4、L5椎间盘突出。治疗:取穴水道、气海、关元(刺地部)、外陵(双)、四满(双)、气穴(双)(刺人部),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腰部酸痛消失,起针后左右翻身疼痛已明显减轻。继针上穴6次后,腰部僵直消失,起床时已无困难但尚有微痛感,后又针,次而愈。 例3:张某,女,67岁,1996年5月21日就诊。 自述3月前出差时,因车票紧张,在火车上蹲站长达10多小时引发腰腿痛,行走困难,腰部酸痛,每行几十米则腿痛难忍,下蹲或坐片刻方能缓解,3月来经局部封闭、按摩、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治疗无缓解,故来诊。查体:脊椎及棘突无侧歪,右侧骶棘肌紧张,L4、L5椎右侧压痛(+),右腿直腿抬高试验(+)。CT检查:L4、L5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根型)。 治疗:取穴水分、气海、关元(刺地部)、气穴(双)、气旁(左)、滑肉门(右)、外陵(右)、下风湿点(右)刺人部,艾架熏灸神阙,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右腿直腿抬高已无痛感,继针上穴3次 后行走已无困难,唯小腿外侧尚有不适感,上方加下风湿下点针刺3次后诸症悉除,又针 2次巩固疗效,共8次而愈。
本文档为【薄氏腹针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