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通十二五规划

南通十二五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南通十二五规划南通十二五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构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时期。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规划~根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纲要》主要阐明今后五年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南通十二五规划
南通十二五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构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时期。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规划~根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纲要》主要阐明今后五年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创新转型、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一五”时期是南通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的目标~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提前三年在全省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这五年~是南通实现大桥通车、大港通航、大城市建设、大园区开发美好梦想的五年~是南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得益更多、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南通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五年。面向未来~南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紧紧围绕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的新定位~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奋力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第一节 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效益多年保持全省领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7.88 1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500元~财政总收入71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791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十五”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加速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百亿级工业企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成为全国五大修造船基地之一。各县,市,争先晋位~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江海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出台并实施《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初步形成。洋口、吕四两大海港实现通航并获临时开放,如皋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沿江岸线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20座。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江海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兴东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海洋铁路、崇启大桥等加快建设~沪通铁路、宁启铁路通启段、通洋高速公路、海启高速公路进展顺利。载体建设取得新业绩~苏通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面启动~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等一批跨江联动合作园区覆盖所有县,市、区,,沿海前沿区域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启东、海门、如东等滨海产业集中区初具雏形。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实施通州撤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新城区现代化新貌基本形成,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化率55%~比“十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六件实事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县,市,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20%、18.4%和37.35%~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8.6分~比“十五”末提高5.5分~居“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 20.2%,耕地持续保持占市”首位,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0.8%、 补平衡。 2 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全面深化农村、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和市属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南通模式”享誉全国,重组三大国有控股公司,集团,,金融体制改革亮点频现~资本市场“南通板块”快速凸显~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8家,企业债券融资、创业投资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县,市、区,全覆盖~全市新引进或改革组建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总额分别跻身全国前10强和30强~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经合作连年保持全省领先~省级以上开发区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创建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取得显著成效~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快~形成环濠河文博馆群~涌现出一批文化精品,成功承办省“十六运”和第九届亚洲艺术节,“江海英才”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一批为民服务重点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大防控体系、大调解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人民生活得到更大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25元、9914元~比“十五”末增长88.3%和80.2%~基本消除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现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市区~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180%。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十五”末提高67%、 3 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坚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推进跨越赶超~坚持立足市情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坚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互动并进~坚持靠体制机制创新赢得发展优势~坚持以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节 “十二五”处于建设现代化新南通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南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必然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将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从南通实际看~两大国家规划的深入实施~多年持续跨越发展夯实的坚实基础~加上交通区位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力。 “十二五”是南通全面加速发展~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迈进~加快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的黄金机遇期。“十二五”时期~南通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规划全面实施的叠加机遇~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大桥通车、大港通航~区域门户城市加速形成~区位优势得到根本性提升~发展条件更为优越,多年猛攻有效投入进入全面产出阶段~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态势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支撑更为强劲。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趁势而上~南通将朝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十二五”是南通全面转型升级~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攻坚赶超期。“十二五”时期~南通将跨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000美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崭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南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型~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社会建设向扩大公众参与、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转型~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才能在总量和质态上追赶苏南等先进发达地区取得新的跨越~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4 “十二五”是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加快打造江苏新增长极的奋力突破期。现代化建设是继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引领全市发展的又一面光辉旗臶。“十二五”时期~南通将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为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南通要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实力更大提升、社会建设更大进步、生活水平更大提高、生态环境更大改善~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给外向度较高的南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带来新考验。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国际社会和国家对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南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与此同时~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仍显不足,化解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压力较大。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占比、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研发投入占比仍然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高层次创新人才稀缺。四是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基本公共服务配臵尚不健全~在住房价格、拆迁安臵、城市交通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尽满意的地方~社会稳定压力增大。 第二章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 “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全力抢抓两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为重要抓手~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之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科学发展本质要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持续推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优化~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赶超晋位~续写科学发展“南通现象”的崭新篇章。 ——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贯穿于建设现代化新南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必须深度参与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地区融合发展。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发挥南通独特优势~全面落实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在更高更广平台上配臵资源~充分发挥南通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努力成为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和沪苏通“小金三角”中的重要一极。 6 ——必须更加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富民进程~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南通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条件和要求~“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强盛。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0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4%,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江海开发、跨江合作实现更大突破~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初步确立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 ——科教更加发达。科技创新体系充满活力~力争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社会更加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得到普遍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保持全国领先,法治南通、长安南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社会持久稳定。 7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南通精神”不断弘扬光大~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创新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队伍强。 ——生态更加优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态得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5.9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建成国家生态市。 ——人民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1.9万元~力争实现倍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健康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幸福感明显提高。 通过五年努力~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努力走在全省江北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把南通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 第三节 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城镇布局~逐步形成“两带两轴五组团”的总体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拓展两条产业带:科学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构建沿江、沿海两条特色产业带~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8 沿海产业带。发挥港口和土地资源优势~构建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重型装备等制造业,挖掘海洋资源潜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沿江产业带。拓展沿江产业集聚区产业优化新空间~提高沿江岸线集约利 、电子信息、粮油加工、高档制纸、精细化工、新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用水平,提升船舶海工 新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策应中心城区现代功能的不断提升~逐步引导沿江地区大宗散货类运输、大进大出类企业向沿海有序转移~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江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强化两条辐射带动轴:充分发挥运输大通道的传导作用~构建联通江海、贯通腹地、沟通内外的辐射带动轴~带动更大区域发展。 纵向辐射带动轴。依托由沿海高速、锡通高速、沪通铁路、新204国道~以及宁启铁路海安至南通段、通苏嘉城际铁路、内河连申线等组成的运输大通道~形成一条承接并传递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南翼辐射的北向带动轴。 横向辐射带动轴。依托苏通大桥及北接线、通洋高速、洋口运河及通吕运河~形成一条南通都市区向东拓展、联结江海、互动发展的Y型发展轴。 构建五大城镇组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都市区、海安-如城、洋口港-掘港、吕四港-汇龙、通州湾,暂定名~下同,等5大组团~带动城镇与港口、产业的协调发展。 都市区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及海门城区、如皋港周边地区~形成“一主三副”的组团式空间布局~“一主”即市区主城区~“三副”即金沙镇、海门镇和长江镇。围绕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定位~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统筹发展的原则~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合理确定产业分工。加快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空港产业园等综合性园区建设~发展以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服务外包、旅游会展、信息开发、总部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高端装备 ~以休闲养生、生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都市型工业 态体验为重点的都市农业~加速都市区各板块间的连接融合~逐步形成对全市乃至周边地区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更强的大都市。 9 海安-如城组团~主要包括海安城区、如皋城区及周边地区~加快相向发展~形成我市北拓西进的门户型工业走廊。洋口港-掘港组团、吕四港-汇龙组团~推动县,市,城区与临海城镇互动发展~依托深水港和岸线~大力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构建“哑铃型”中等城市。通州湾组团主要包括腰沙〃冷家沙区域及其对应的部分陆域~通过开发大型深水海港带动产业发展、人口集聚~构建滨海新城。 二、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 按照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要求~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提升主城区和沿江地区的优化开发区域~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县,市,城、重点镇等重点开发区域的开发建设~使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国土空间分布上更趋协调。 强化区域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并完善空间调控政策~通过差别化的产业、土地、财政、考核等政策~促进整个市域空间的优化发展。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探索建立对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并逐步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各类功能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行分类考核。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人才国际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以培育优势企业和打造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新兴产业规模倍增计划~优先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和新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成长型产业~促进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着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10 优先发展优势产业。海洋工程。围绕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臵和大型一体化模块及动力定位、单点系泊、海水淡化、油污水处理等关键系统~重点推进中远船务、熔盛重工等海工基地建设。新能源。围绕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加快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统筹沿海风电开发~建设“海上三峡”~重点推如东、启东大型海上风电场等项目建设~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重进 点发展大功率风电机组、高转换率太阳能光伏电池、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物质能发电设备~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启东、海安、如东等新能源基地建设。新材料。围绕打造长三角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为方向~重点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品质特种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重点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如皋新材料、海门特种金属材料基地建设。到2015年~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 加快培育成长型产业。生物和新医药。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扶持医药原料及医药中间体发展~加快南通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医药产业水平。重点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打造开发区医药板块~提升精华制药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推进启东生物医药、海门医药化工等特色基地建设。智能装备。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智能电气电工、智能机械、智能建筑、智能仪器仪表等~积极引进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项目~形成以整机制造、成套设备和核心功能部件为重点~专业配套齐全的智能装备产业链。节能环保。大力开发推广高效节能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环保型锅炉、吸收式热泵、废旧轮胎资源回收利用、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积极开发节能环保热交换装备、节能风机、节能型输变电装备、LED高效节能等节能环保新产品~加快发展节能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服务外包首 11 位城市~重点发展呼叫中心、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以及纺织服装、船舶、医药等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外包,加快发展软件信息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定制测试及网络化等服务,扩大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等国际服务外包规模。以南通科技园、南通软件园及省级软件园等为载体~加快培育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建成一批省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到2015年~生物和新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四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第二节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一步壮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发展优势~加速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筑业等传统产业~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 船舶及重装备。围绕打造世界级“船谷”~重点发展30万吨以上超大型油轮和矿砂船、10000标箱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提高船舶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发展大功率柴油机、船舶动力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船舶配套产品。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通用设备,港口机械、石油机械等专用设备,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和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运输装备的配套设备。到2015年~船舶及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 电子信息。围绕建成技术先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巩固提升国家级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光通讯、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电子材料等重点产品~努力推动电子信息企业由简单加工向打造自主品牌、掌握核心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 技术转变。到 精细化工。围绕建成国内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优化沿江、沿海精细化工园区布局~强化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生物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膜技术、 12 耦合技术等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化学中间体、功能中间体、功能化学品、智能催化剂、环保新农药等产品~进一步做强国家级新型农药基地。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100亿元。 纺织服装。围绕建成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纺织基地~加快向时尚化方向发展~塑造“南通家纺”世界品牌~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跃升。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新型差别化纤维、特种印染后整理、高档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等,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纺织、服装、色织和茧丝绸等行业技术更新改造步伐,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扩大出口为重点~建设集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国内一流的家纺产业基地和茧丝绸基地。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2700亿元。 轻工食品。围绕建设华东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轻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绿色饲料、醋片醋纤、电动工具、工艺美术等产业集群,以王子制纸为龙头~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档纸制品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电动工具、长寿食品、钢丝绳等特色产业基地水平。到2015年~轻工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 建筑业。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的目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从房屋建造为主向专业技术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延伸~从单一的承包向勘查、设计、采购、施工与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服务拓展~提高附加值,优化行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集团,强化外向拓展~进一步扩大海外业务规模~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到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性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性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服务业增长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到“十二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 13 做大做强特色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着力发展城市配送、农产品冷链、大宗商品物流~推动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江中上游的能力。加快推进火车站物流园、通富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南通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大力开展离岸结算、转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业务,建成华东地区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南通粮食物流中心、如皋港300万立方米石化仓储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以基地型航空、航运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大企业。建设一体化、综合性、全功能的南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以打造独具魅力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旅游休闲城市为目标~挖掘“近代第一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推动我市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加快创建狼山、濠河5A级景区~开发方特城、南通之眼等大型主题公园~打造特色城市休闲带,建设长青沙、开沙岛、苏通大桥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提升发展沿江风情休闲带,大力开发圆陀角、东灶港、南黄海等旅游度假区~完善滨海度假休闲带,进一步开发如皋长寿文化、海安青墩文化及里下河水乡风情~构建福寿文化和湿地风情旅游带。利用南通特色资源优势~拓展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体现“江海河三鲜荟萃”的美食旅游、体现“教育之乡”的修学培训旅游、体现“世界冠军摇篮”的健身旅游等。大力培育自驾游基地、游艇俱乐部及旅游演艺等旅游新业态。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打造新商圈~合理规划发展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优化市区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和社区便利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服务业态~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特许经营、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积极扶持南通家纺市场、天汾电动工具城、如皋花木城等重点市场做强做大~努力建成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 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业。鼓励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通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或金融业外包基地~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套服务基地~争取新引进或组建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以上。努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银行机构~推进南通农商行在市外开设分支机构。 14 建立健全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加快金融创新~积极开发针对“三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就业再就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南通船舶、家纺等支柱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发展保险、创投、信托、担保等金融业务。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分离发展产品研发、品牌推广等专业化服务企业。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推广、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监测等新型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吸引科技行业领军企业研发中心向南通转移。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打造长三角北翼商务服务高地~将南通家纺服装展、船舶展等展会办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广告、经纪等商务服务业~努力建立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商务服务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能达商务区及北翼新城商务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地区性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入驻。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鼓励发展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养老、幼托等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保健服务、家政服务~积极发展科教文体服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服务~大力拓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加强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推动生活服务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有效增加土地供给~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型居住区建设,加快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合理开发~消费者理性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服务业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发挥工业开发区产业优势~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立足各类交通枢纽~建设现代物流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城市存量资产~建设高 15 端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完善商务类和技术类服务平台~推动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第四节 建设基础产业基地 把握沿海开发机遇~以大项目为带动~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基础产业基地。 现代能源。围绕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能源基地~加强能源储备~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石油、煤炭战略储备中转。充分依托江海港口资源优势~推进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和1000万吨炼油、启东吕四港成品油储备基地和煤炭储备交易中心、如皋100万吨焦煤储运中心等一批能源储运项目。提升装机容量~建成南通电厂“上大压小”合建项目一期工程、如东LNG燃气电厂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南通电厂“上大压小”合建项目二期工程、如东LNG燃气电厂二期工程、大唐吕四港电厂二期工程,积极推进海安国投电厂、海门国电电厂、华电如皋电厂等一批重大电源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建设枢纽型电网。围绕打造重要电力能源基地目标~继续加强主网架建设~构建以500千伏变电站及220千伏电网为支撑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两片环网。东南部环网覆盖南通市区、海门、启东~以三官殿、华能南通电厂、东洲、新丰变电站等电源点为支撑,西北部环网覆盖海安、如皋、如东~以500千伏南通北、南通西变电站以及天生港电厂等电源点为支撑。继续完善重点开发区域的变电站布点和网络结构~重点加快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城区及各类开发园区电网建设。 石油化工。围绕打造全国沿海新兴石油化工基地~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化工等大型企业的合作~发展大型炼化一体化、煤化工、盐化工等项目。利用进口液化天然气发展乙烯和芳烃类基础化工~与沿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优势产业形成衔接配套的产业链。 精品钢材。围绕建成特色鲜明的冶金和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本地企业与国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合~加快宝钢海门工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技 16 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特钢、优质棒材、不锈钢型材、合金钢管材、船用板材等关键品种~ 发展大型钢结构及特种金属制品等深加工产品。 建材。围绕建成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淘汰、整合现有小型水泥加工能力~发展高品质水泥,提高玻璃等建材质量及加工深度~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及绿色装饰材料。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第五节 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集聚~引导骨干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培育一批基地型龙头大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集群。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 支持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鼓励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大力拓展经营领域和业务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势企业改制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重点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实施品牌工程~鼓励企业创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支持企业商标境外注册~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跨国经营~鼓励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拓宽市场、扩大规模。引进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旗舰型企业~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骨干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协作~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做大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集群规模~培育新兴产业板块~创立区域品牌~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领先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第六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以电子、船舶、纺织和化工等 17 优势产业为重点~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全面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全面增强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整合力和支撑力。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数字医疗、远程教育、地理信息等信息化应用服务能力~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着力构建高速、智能、融合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实施“信息南通”工程~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移动通信网络、光纤接入、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电网、智能通信等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全市、高速互联、安全可靠、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智能民生工程建设计划~加大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社区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安全平台~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和安全保密设施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四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基本形成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的格局。 第一节 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环节~培育和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对外技术依存度进一步降低。 优化科技投入布局。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集聚科技扶持资金、政策、资源和力量~着力在大院大所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攻关上寻求突破。创新政府科技资金支持方式~提高配臵效率。完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运作机制和市场化的筛选、投入、评估及退出机制~引导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科技投入。2015年~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3%。 18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集聚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技术研究院~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的系统设计~力争每个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均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机构。继续推进亿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扶持企业研发平台列入国家和省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国家茧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及材料中心、特高压绝缘子省级重大研发机构等一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十二五”期间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0家~期末拥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眼国际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和方向~重点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科技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来通设立分院所~重点建设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所。更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重点组建海洋工程、船舶及配套、新能源、电容器及材料、食用菌产业等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创新成果的本地化、商品化、产业化。 提高科技惠民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加大社会发展领域民生科技的开发与应用~继续推进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在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研发、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智能交通、治安防范等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 19 域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进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 第二节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整合科技资源~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公益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快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增强集聚自主创新主体的能力。 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大力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向高层次、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科技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相互配套、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建设苏通科技产业园、南通科技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锡通科技产业园等重点科技园区~打造创新型核心园区。推进建设崇川科技园、如皋科技城、开发区软件园等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专业科技园。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园区为依托~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增强产业技术创新的辐射力~加快推进新能源、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海洋、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国家级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型企业为依托~以分析检测、试验验证、共性加工、制样、信息服务等产业共性技术为重点~加快创新设计服务机构、创意文化设计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共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扩散~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第三节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率先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服务型、开放型、终身型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和省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捐资办学。 20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臵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巩固和提升南通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高位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合作、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集团。切实加强学前教育~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健全助学体系~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办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和实训基地。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布局~推进体臣卫校迁建、旅游职中迁建、商贸学校秦灶校区二期、海门职教中心整体搬迁等项目~实现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和资源共享。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成5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10个以上全省领先的职业学校创业园。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建设一批适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南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通设立分校或研究院所。支持南通大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及博士生教育规模~建成国内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支持高等师范学校依托南通大学建设初等教育学院。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并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并举、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社区教育体系~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整合各类学习资源~ 21 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双向开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新机制~为全体市民提供接受各类终身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和保障~建设学习型社会。到“十二五”末~建成4所省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和3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第四节 努力建设人才强市 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市建设目标~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人才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百千万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引进100名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1000名工程技术关键人才、10000名紧缺专业人才。深化拓展“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00名能驾驭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00名生产一线技术精尖的高技能人才。力争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0万人。努力提高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努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干部“江海精英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掌握国际通行规则、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 大力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臵、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加强产业集中区域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水平。实行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努力为高层次人才,团队,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和医疗保障等提供优惠服务。鼓励社会人才服 22 务机构参与人才引进、培养和提供其它优质服务~对引进、培养人才成绩优异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节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完善创新机制~探索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金融支撑。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科技银行、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担保公司“四位一体”支撑科技创新的集成效应~促进优质资源和要素向优质创新企业集中。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和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各类科技攻关资金的杆杠作用~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探索并努力推进“新三板”和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模式的金融支撑。制定促进创新型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办法~改善对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鼓励设立专注于南通的创业投资机构~鼓励创业投资资本投向初创期的创业企业和项目~鼓励本地企业利用创投资金~鼓励创投人才投身南通创投事业。 保护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专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南通家纺市场被列为全球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为契机~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管理、司法保护和企业自我保护三大体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 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形成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个人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吸引市外机构来通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强化科技中介机构在信息咨询、创业服务、科技评估、技术交易、科技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完善技术市场。加强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市场的法制环境~引导技术市场有序发展~促进各类技术要素进入市场。建成区域性技术市场信息网络~提高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和技术交易场所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23 第五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群 以沿海洋口港、吕四港和沿江深水港区为主体~加快深水泊位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口岸开放~提升港口功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江海港群~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强港~建设面向亚洲、太平洋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 构建“一港两翼、江海组合”总体发展格局 第一节 南通港形成“一港两翼、江海组合”的总体发展格局。 “沿江翼”:沿江九大港区通过岸线资源整合、功能布局调整、码头扩能改造、港区分工协作~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效能整合提高、质态改善提升、港城和谐发展的开发局面。 “沿海翼”:沿海三大港区通过加快建设~强势推进~充分发挥“区位好、航道深、码头大、滩涂多、腹地广”的综合优势~实现规模化、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江海组合”:通过江海联动、市县联动、统筹开发~打造江海组合强港。规划建设综合性、公用性、工业性三类港区。其中~综合性港区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吕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 第二节 推进沿海三大深水港区建设 依托“黄金海岸”打造沿海综合性港区和深水港群~重点发展原材料、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服务大规模沿海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将沿海港口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临港及腹地产业、发展外向经济的重要出海通道。 洋口港区。以建成服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大型深水港区为目标~依托蓝沙洋北水道~合理布局码头作业区~ 15万吨级进加快港区建设。积极推进洋口港区北水道进港航道工程~建成乘潮港航道~分步推进乘潮30万吨级航道建设,加快建设港区码头工程~建成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10万吨级石油化工泊位各1个~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 24 2个~1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1个~开工建设1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2个,推进金牛岛码头区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港口吞吐量突破1800万吨。 吕四港区。以打造我国沿海地区能源储备、中转的主要港区和重要的临海工业港为目标~利用小庙洪水道~在建成5万吨级进港航道的基础上~加快推进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开工建设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建成5万吨级通用泊位6-8个,积极推进100万立方成品油基地及相应专用泊位建设,完成43平方公里临港工业用地围填~逐步实现港区规模开发。到“十二五”末~港口吞吐量力争达到3200万吨。 通州湾港区。围绕把通州湾打造成“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的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开发、统筹推进~科学研究港区规划布局~全面深化以港口功能定位、空间开发布局、开发建设时序、滩涂匡围、集疏运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系统开展以滩槽稳定、泥沙回淤、泊稳安全等为重点的建港条件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启动通州湾围垦一期工程和港区起步码头建设~为发展高端装备、船舶海工、粮油加工、滨海旅游、仓储物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提供承载条件~并为远期发展石化、能源、冶金、建材等基础产业奠定基础。 第三节 提升沿江九大港区开发水平 抓住国家对长江深水航道实施新一轮疏浚整治的机遇~深入推进沿江岸线资源的整治开发、整合优化和保护~提升沿江码头靠泊等级和服务能力~加快江港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公用码头建设~通过江海水水中转~放大沿江港口集散功能~拓展服务范围~增强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 加强沿江岸线资源整合优化。按照“高效利用、集约使用”以及“分类合并、共建共用”原则~加大对如皋段、市区段等沿江重点岸段的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及纵深开发水平。天生港港区重点对通沙汽渡上游岸线进行整合~建设高技术含量的特种船舶制造基地。任港港区重点对姚港河口上游岸线进行整合~通过实施搬迁理顺功能~作为船舶工业发展岸线。如皋港区采取管线联网方式整合石化码头~提高港口设施对后方腹地的带动作用。 25 加强沿江岸线资源整治开发。新通海沙。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密切关注通州沙、狼山沙整治动态~维持通州沙东水道分流比~将通海港区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江海物资中转、水陆物资集散中心~通过围填形成9公里深水岸线~与狼山港区共同构成长江干流核心枢纽港区。横港沙。结合澄通河段河道整治~密切关注双锏沙、福姜沙整治动态~加强长青沙、泓北沙、横港沙、东沙并岸成岛研究和开发利用规划研究。长江北支。密切关注崇明岛实施的围垦工程~由市级层面统筹组织开展长江北支整治对启海地区水系调整的影响及补偿等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对顾园沙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工作~加快长江北支河道整治进程~推进启海港区建设~打造具有较大规模的临港工业基地。 加强沿江岸线资源保护。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统筹协调力度~实现整体联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持“河势整体稳定”的原则~加强河势的动态监测~加强技术咨询和基础研究~适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确保上下游河势稳定。维护如皋中汊、天生港水道、新开沙夹槽河势稳定~巩固现有沿江开发成果。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原则~严格保护和优化沿江地区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沿江地区产业向沿海转移。结合沪通铁路桥位上移~积极推动沿江船舶海工企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结合主城区城市建设~逐步将沿江以中转为主的煤炭、建材等散杂货泊位向沿海地区迁移~助推沿海临港产业带加快形成。严格限制新引进的化工企业在沿江地区布局~积极推动沿江地区已有的化工企业加快向沿海化工园区转移。 第四节 科学开发利用滩涂 按照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科学生态开发、高效集约利用~加快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和沿江沙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围填工程规划区分为沿岸类围填区和辐射沙洲类围填区。沿岸类围填区布局在老坝港至东灶港之间的淤涨型海岸和东灶港至启东嘴之间的稳定型海岸附近。 主要布局在通州湾。洋口港区着重推进金牛岛匡围工程开工辐射沙洲类围填区 建设,吕四港区着重推进43平方公里临港工业用地围填工程,通州湾港区着重深化建港条件和腰沙促淤堤位臵、走向的基础技术研究~并实施促淤工程。新 26 匡围滩涂总面积90.9万亩~形成的土地资源统筹用于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 第五节 完善江海港口综合功能 创新港口开发机制。统筹沿江沿海港口开发~推进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港口建设、经营和管理一体化。提高海运能力~引进国际著名海运公司和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增强揽货能力和开辟国际近远洋航线能力。继续探索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港口开发创新举措。 推进口岸对外开放。力争洋口港、启东实现一类口岸正式开放。发挥南通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加快发展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完善口岸、物流、加工、监管等功能~重点培育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 完善“大通关”体系。推进口岸信息化~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南通电子口岸建设步伐~以现有的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管理系统,EDI,为基础~全面建成并推广应用南通港航系统。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现代化的港口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 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在临港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先进制造业、仓储和物流产业~提升港口商务、金融、船代、货代等服务功能~促进集聚区产业链和港口服务业相互关联、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第六章 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坚持适度超前、配套完善的原则~加快构建多式联运、协调衔接、互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构建“三纵两横一核四中心”综合运输体系 以“旅客出行更便捷、物流成本更低廉、资源利用更集约、系统运行更高效”为目标~加快构建西进东出、南北贯通的“三纵两横”五大运输通道,按照“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对接”的要求~加快形成“一核四中心”五大综合枢纽~规划建设4个综合客运枢纽和11个货运枢纽。 27 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格局~基本适应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 第二节 完善“两纵两横”铁路干线网 围绕“主攻高速、干支并举、完善网络、建设枢纽”的战略构想~将南通 ~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逐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的铁路枢纽城市 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干线铁路和通苏嘉城际、南京至南通城际、泰州,南通,启东沿江城际“一纵两横”城际轨道为主骨架~市域轨道交通、铁路支线和专用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开工建设沪通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通苏嘉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和新长铁路南通段复线电气化改造等工程。 到“十二五”末~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60公里以上~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力争达到100%。 第三节 优化“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 围绕建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总体布局~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崇启大桥、锡通高速、通洋高速~开工建设海启高速、崇海大桥~形成宁启高速、锡通高速、海启高速“三横”~沿海高速、通洋高速“两纵”和九华-平潮、机场高速“两联”的高速公路网。建成临海高等级公路、平海公路扩建改造等重点工程~将临海高等级公路提升为国道~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 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0公里~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公路客运量达到22亿人次~货运量达到2.3亿吨。 第四节 建设“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 围绕构筑以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为主干~五、六级航道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干支相通、层次分明、通江入海、连城达港的航道网络~着力加快连申线、通洋运河、通栟线,洋口运河“三纵”和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同线、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四横”干线航道网建设~航道规划总里程962公里。“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连申线南通段、通扬线,泰海界-海安船闸,等骨干航道~ 28 开工建设九圩港船闸扩容工程~提高骨干航道技术标准和通航能力,开展江海运河前期研究工作。 到“十二五”末~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770公里~水运货运量达到7500万吨~基本消除堵挡碍航现象~内河航运的优势和规模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第五节 建设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 围绕建设成为“服务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辅助机场、货运航空基地、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优势互补的骨干支线机场和飞行训练基地~融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一类开放口岸”的目标~充分发挥南通区位优势、空域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加快改造建设4D级南通兴东机场~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长三角航空运输体系的合理分工~拓展干线~强化支线~努力扩大货运航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完成兴东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力争实现一类口岸正式开放。 到“十二五”末~机场通航等级达到4D级兼顾4E级~客运量达到160万人次,年~货运量超过3.5万吨,年。 第六节 建设油气品运输管网 以天然气管道~即西气东输南通段管道及如东LNG配套输送管网为主~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铺设洋口,仪征、启东,南通,金陵石化的输油管道。到“十二五”末~输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00公里以上。 第七章 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 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一步优化调整城镇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 经济实力较强、功能优势互补、江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 第一节 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 按照“拓展规模、完善功能、彰显个性、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围绕建 3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标~加快实施“东西轴向延伸、南北相向聚合”的设 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壮大经济规模、强化产业先导效应、提升城市集聚功能、 29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中心城市 “一核三片区”互动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加速向区域服务型中心城市转型~加速向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迈进。 核心区:依托崇川区~着力发展都市工业和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务服务业~建成功能齐全、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保护性开发老城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加快老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气息的独特城市风貌,统筹先锋、兴仁等周边镇发展~打造科教、产业与人居相得益彰的现代化观音新城。 东部片区:以通州城区、通州开发区为核心~以川姜、兴东、西亭、石港等周边镇及滨海新区为腹地~重点发展空港物流、精密机电、新能源、纺织服装、都市生态农业等产业~着力加强与主城区的互通融合~加快建设极具浓郁田园气息的现代宜居新城~构建市区“东大门”。 南部片区: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和锡通科技产业园~放大苏通大桥的“南大门”效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突出“一区两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南翼新城。 北部片区:依托港闸区和通州区五接、平潮、平东等镇~充分发挥沪通铁路、锡通通道“西大门”、火车站“北大门”效应~围绕火车站和火车西站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北翼新城核心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改造唐闸、天生港等老镇区~全面打造北翼新城。 第二节 积极构建江海城市群 加快海安、如城、掘港、海门、汇龙等县,市,城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强化分工与协作~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成发展规模适度、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城市管理到位、服务体系健全、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呼应中心城市发展~共同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到“十二五”末~力争五个县,市,城区人口规模均达到35万人左右~各县,市,在全省的位次显著提升。 30 掘港、汇龙~着力为沿海开发提供服务和支撑~加快建立与中心城市、临海城镇之间的快速通道~加强与临海城镇的互动发展~为临海城镇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中等城市功能提升。海门、如城、海安~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县域经济。 推进重点镇发展 第三节 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积极推进”的要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建设一批各具风貌和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长江、吕四港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逐步发展成为人口集聚、体制创新、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小城市。李堡、曲塘、搬经、岔河、二甲、石港、三星等省级重点中心镇~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二三产业~繁荣镇域经济~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的特色城镇。寅阳、近海、东灶港、包场、三余、长沙、洋口、老坝港等临海重点镇~依托沿海特色产业~加快人口集聚~合理扩大城镇规模~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滨海城镇。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强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路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对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 第四节 全面完善现代城市功能 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标志性、公共性重大工程~形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高效便捷的公共设施~全面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畅通工程。按照“干道快捷化、道路网络化、交通立体化、管理手段设施化、交通运行效率最大化”的要求~着力实施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完善路网结构~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实施主城区“102030” 一环一轴八射”的城市快速路网、“十八横十五纵”工程~加快形成主城区“ 的城市主干路布局~加快构建连接主城区和通州区的快速道路骨架~强化中心城市与如皋港区、海门城区的交通衔接~着力构建便捷顺畅的都市区综合交通 31 体系。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公交出行比例达到20%。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研究和编制~控制预留轨道交通线位和站点。 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燃气管道工程及天然气门站、高-中调压站、气源臵换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兴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消防、民防,人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城市防护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整治城市水系~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2平方米。 美化城市形态。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加强城市景观规划~推动人文、景观、建筑和空间发展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将主城区工农路、人民路、世纪大道、园林路和濠河周边、新区核心区骨干道路建成汇集经典建筑、突显地域文化、彰显江海气派的标志性路段。在重点商务、商贸集聚区和骨干道路的重要节点~规划建设一批个性突出、富有魅力的地标性建筑~显著提升城市靓度。在崇川区南大街、虹桥路工农路交叉口、人民东路通京大道交叉口以及通州区、港闸区、开发区核心区域等地建设一批业态高端、市场繁荣的现代商业圈,在中央商务区、能达商务区等新城、新区建设若干总部汇集、精英荟萃的现代商务圈,在环濠河、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五山-滨江、通州城东-进鲜港等地建设一批开发适度、环境宜人的现代景观圈,依托西南营、寺街、唐闸等人文资源~建设一批既富有古典气息、又启迪现代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五节 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按照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强化“大南通”一体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规划的约束力~统筹实施南通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详规的规划水平~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规划体系。 32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市政公用事业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提高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完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推动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街办、社区基础管理职能,加强老小区整治、小区物业管理和停车场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城市~加快建设和完善地理信息、综合管理、智能交通等城市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精细化水平。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不断巩固“五城同创”成果。 第八章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建设“民富、村美、 风气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质量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连片治理、综合开发~统一组织推进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万顷良田工程”建设~稳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口粮基本自给~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优质蚕桑业、特粮特经和特色水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到“十二五”末~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15%。大力推进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基地,10个以上。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重 33 点培育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南通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提升农业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积极构建快捷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全面落实蔬菜保供基地建设责任制~着力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积极组织“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品种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应用。积极扶持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重点做好高性能插秧机、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具、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农机化水平。 第二节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劳务公司规范运作。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能、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民。鼓励和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农民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切实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减轻农民创业负担。 34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认真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直补资金的落实~抓好高效设施农业、促进劳动力创业就业等政策的落实~保障农民直接受益。完善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建立农村 贫困人口脱贫长效机制。 第三节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桥梁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推进引江区域供水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受益乡镇实现全覆盖,新建一批农村电网项目~形成比较完善的电网和服务体系。 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面落实和完善农村道路、河道、绿化和垃圾处理“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市、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户用沼气和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 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有序推进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到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居住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建成集惠农服务、教育培训、政策宣传、民主监督、文体娱乐、医疗服务、警务综治、办公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第四节 着力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5 统筹城乡规划编制。高水平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城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区域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出行、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加快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转机制~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并轨~进一步健全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布局农村教育、商贸网点、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共享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技能培训、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拓展。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营造城乡劳动力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良好就业环境。 第九章 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坚持扩大开放与产业升级、区域合作相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现由开放大市 向开放强市的转变。 第一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加快对外贸易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高新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由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变。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30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 36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加快由单一加工制造环节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引导企业加大出口产品研发力度~提高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家纺、服装、机械等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到“十二五”末~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50%。 优化出口地区结构。引导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构建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巩固日本、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开拓东盟、南亚、东欧、非洲、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地区,间自贸区“零关税”等优惠政策~大力开拓自贸区市场。大力实施国际化市场建设和出口基地建设计划~重点打造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电动工具、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具有影响力的南通特色产业出口基地。探索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对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应急反应机制。到“十二五”末~培育和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品牌30个以上~省级以上出口基地5家。 优化贸易方式。提高一般贸易在商品贸易中的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软件外包、生物医药研发、船舶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着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鼓励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类产品。强化外贸扶持~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组织专业化贸易促进活动~完善服务企业信息和贸易融资平台建设。 第二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引园并举~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优化外资投向~创新引资方式~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年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0亿美元以上~引进超亿美元项目50个、超5亿美元项目10个。 优化引资结构。重点瞄准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和沿江沿海地区。以重特大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引进临港工业、重型装备、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符合环保要求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37 拓展引资领域。扩大金融、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对外开放~适应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南通设立地区总部、销售中心和研发机构等。 优化引资方式。探索外资并购重组、风险投资、境外上市等多种利用外资新方式。按照低成本、规范化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扩大海外上市企业规模。积极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和发行债券。强化外资的溢出效应~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升级所需的关键技术~加强与外资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推动企业“走出去” 拓展对外投资领域和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境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提高外经合作层次和水平。 鼓励企业境外投资。鼓励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设立境外贸易机构、研发机构、生产加工基地~利用当地人才、技术和信息~加快融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采购和销售服务体系~打造南通的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南通家纺服装、电动工具在世界上的营销网络~探索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推动与东南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重要资源国的合作~通过长期贸易协议、参股开发等方式~探索在境外建立资源基地。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 提高对外承包工程水平。以转型转轨为抓手~优化外派劳务结构~扩大技能型和技术型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鼓励企业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带动设备出口的大型“交钥匙”工程项目~创造条件承接BOT项目~进一步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竞争力。推进外经企业与工业、科研、设计、建筑等行业企业联合与重组~提高对外承包和设计咨询能力~积极承揽境外农业、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2015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达到20亿美元。 38 第四节 高标准建设开发园区 以集约、集聚、创新、生态为目标~加快开发园区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转变。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园区~努力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区。到“十二五”末~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前20位~两个以上省级开发区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10位~其它开发区均大幅晋位并进入全省开发区的中上行列。 建设特色园区。提升规划水平~以前瞻、科学的规划指导和推动各类开发园区的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特色园区。合理确定开发园区的主体功能和产业定位~以产业链整合生产和服务~构建统一规划、特色鲜明、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园区开发新格局。做大做强11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力争每个开发区再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园~全市开发区新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4个以上。 深化跨江合作。着力实施跨江联动开发战略~高标准建设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外高桥,启东,产业园、杨浦,海安,工业园等一批跨江合作园区,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优势~把跨江合作共建园区拓展延伸到沿海地区。学习吸收合作方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招商中的先进经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江合作园区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推进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合理引导要素流向~鼓励和支持市县、区县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强化市区对县区在融资、招商、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鼓励各地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建共赢”原则联合推进园区开发~加快推进洋口港南通国际产业园建设。 提升园区功能。提升创新功能~构建创新人才、科教资源、研发机构的集聚平台~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开发园区创新管理体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提升配套功能~大力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 39 强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园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有条件的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成为省级开发区。 第五节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 加快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以跨江联动、园区共建为载体~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加快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形成与上海、苏南城市的同城效应。有选择地接受上海、苏南产业转移~加大现代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接轨和融入力度。深化科技、环保、水利、信用、信息、社保、通关监管等区域合作~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合作。依托南通江海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互动合作~建立上下游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发挥江海联运优势~推进南通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在交通、产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积极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扎实做好对口支援新疆伊宁县工作~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确保我市新一轮援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第十章 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 围绕打造“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推进民营经济组织结构现代化、发展布局集约化、增长方式科技化~实现民营经济的 总量倍增、内涵提升~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 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名企、名品、名人”工程~推进民营企业在转型中打造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设备、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加强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提升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水平。开展“质量兴市”先进市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诚实守信经营。到2015年~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突破6000亿元。 40 引导企业整合重组。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通过强强联合、内联外合、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按照市场规律实施整合重组~加快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推动优势企业、高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力争全市上市公司数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加快推进民营企业股权多元化~促进股权流转~探索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流转试点。 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著名产品交易网站合作~发展纺织服装、电动工具等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举办船舶配套、纺织服装等专业品牌展销活动~扩大展会影响力~帮助企业搭建市场开拓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活动~组织终端产品生产企业~组团赴重点地区开展需求对接活动~积极拓展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专而精”、“小而特”的潜力型、成长型中小外贸企业。 第二节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发展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支持民间资本发展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广告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等领域。 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合理布点、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力强的专业大市场~形成专业市场与特色园区的互动发展机制~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以各级各类开发园区为载体~推进电子信息、集 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输变电设备、电动工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第三节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41 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缓解民营经济发展在用地、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制约。探索民营经济用地保障新机制~推进供地模式和用地方式转变~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探索建立集约节约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挂钩机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努力提高信用担保规模和能力,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改革试点~试行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实现银企对接、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应急互助基金等融资平台的常态化~扩大中小企业受惠受益面。 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综合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服务于民营企业管理层的专家“智库”~逐步完善覆盖创业指导、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控、技术创新、研发设计等领域的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体系。扩大推进网络平台联动体系建设~尝试建立接轨苏南、上海的网络平台联动机制~完善以市级网站为基础、以县,市、区,网站为支撑的上下互动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整合现有专项资金~扩大市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积极发展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培育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介组织~落实扶持民营经济的财税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支持民营企业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规范涉企检查、评比、收费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深化落实帮扶企业的各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市和“绿色南通”建设~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 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水平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服务业建设~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 42 接循环的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动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培育和发展全社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体系~引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围绕化工、医药、印染、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涉及重金属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引导企业改造生产流程~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深入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建成一批绿色企业。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一次能源消费中的非化石能源比重。积极开展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和应用~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低碳社会发展的环境。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推广~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第二节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交通方式。 节约用地。加强土地资源供需调控~加强对闲臵土地的监管。鼓励土地二次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强化产业准入制度~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十二五”时期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技术进步~开展雨水收集利用和海水淡化研究~加强城乡生活节水管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建设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学校、灌区~继续在火电、化工、纺织、冶金等重点行业实施节水行动。 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 节约能源。加大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控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促进节 43 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广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能源管理。 节约材料。加强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重点领域原材料消耗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原材料消耗标准~鼓励生产再生型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重复使用率。支持节能建筑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化发展~全市新型墙材 90%。 应用比例和水泥散装率均超过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 实施“清水工程”。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城乡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工业集中区水污染综合整治~建设清水走廊~加快推进引江调水工程。加强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断面水质的监测和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到“十二五”末~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推进城市内河整治~消除“黑臭”河道~修复内河生态功能。 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废气的专项整治~削减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推进南通宝通钢铁脱硫工程和一批燃煤电厂的烟气脱硝项目建设。加强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港口装卸、物料堆场等重点场所扬尘防治。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监测和分类标准管理。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禁烧力度。 建设清洁家园。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到“十二五”末~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四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按照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的原则~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国家生态市。 44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以大型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优化生态网络结构~着力推进以生态高度敏感区为核心~以运河、高速公路、铁路为隔离带~以沿江、沿海、农田、城镇防护林为林网的“六核、六带、六林网”建设~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 强化生态功能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如东生态廊道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构建系统、均衡、宜居的生态体系。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防治和生物安全管理~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加强环境监测监控~健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二章 加快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 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繁荣”的方针~深入实施《南通市2010-2015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南 通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着力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 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开展文明新风典型评选和道德模范选树活动~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弘扬先进文化~提倡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45 弘扬城市人文精神。传承“中国近代第一城”优秀文化~进一步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打造城市的灵魂和品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各类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促进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以新闻舆论导向、社会政策导向、文化产品导向、公众人物导向、社会环境氛围影响的协同呼应~推动南通城市精神融入城乡居民的生活~转化为不同群体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城市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重点文化工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市图书馆新馆、凤凰国际书城、报业新闻传媒中心、工青妇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加快推进南通大剧院、广电传媒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推进社区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努力创作文化艺术精品。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带动戏剧、影视剧、文艺图书、歌曲等各类文艺创作全面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努力创作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时代风采、展示南通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促进艺术精品的生产和引进~丰富艺术活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 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发掘提升“江海文化”、“博物馆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对重大文艺作品和项目的扶持~提升“濠滨夏夜”等群众文化品牌~ 46 继续组织实施“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主题活动~全面实施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三送”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程。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进一步完善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建设中国慈善博物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好地方史志工作~推进天生港历史街区、寺街、西南营、唐闸〃1895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完成文物普查~开展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调查规划保护工作~加强对海安青墩等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研究和保护性开发。加强优秀民间和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扶持民间文化组织发展。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保护档案文献遗产~推进档案数字化~提高档案服务功能。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娱乐、会展文博、体育服务、民间工艺品、现代传媒、文化信息服务等九大产业为重点~搭建市场要素平台~扶持龙头品牌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发展壮大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多元化经营、跨区域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支持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规划建设南通印刷工业园~推动以家纺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出版发行业发展。培育、扶持启东版画、如东农民画、如皋木偶、如东杂技、通州装裱、海安油画、海门红木雕刻等艺术产业集聚发展。 繁荣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 47 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繁荣与秩序的关系~切实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坚决打击违法文化经营活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第四节 努力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深入推进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方式~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促进公共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等各类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现代科技、互联网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发展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企业在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促进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电子印务、手机报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加快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鼓励各类文化创意活动~促进文化产业与南通历史文化资源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结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开设文化交流窗口~展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形象。挖掘范曾等一批南通文化名人资源~深化青墩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提升南通文化影响力。引导具有市场优势的文化项目开展商业化运作~鼓励“走出去”~开辟和巩固市场地位。完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模式~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交流经纪人队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途径~增强南通文 化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鼓励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 48 究和优势学科建设~支持和鼓励南通社会科学工作者争取在国内、省内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建树和贡献。加强社科联建设~整合我市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紧密结合南通发展需求~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沿性、战略性研究。 第十三章 加快建设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积极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平等地惠及全体居民~促进人民着力 生活实现更大改善。 第一节 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 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 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和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和从业机会。积极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创业资金资助、社会补贴、房租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以工代赈等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创业辅导~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完善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建设100个创业孵化基地、100个创业实习基地~新增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4亿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改善就业服务。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失业人员培训后就业率达60%以上。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强化就业政策与保障政策联动~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积极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建立健全失业评估和失业预警机制~建立失业调查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加快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推进劳动争议“五位一体”调解机制建设。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49 帮助重点人群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生职业见习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一线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及时有效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 建立增长有序结构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二节 强化政府指导、规范、调控和监督作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劳动者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私营企业、劳务派遣企业为重点~建立劳资双方对话制度~推进工资分配、工时安排、劳动定额等集体协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提高中等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和失地农民收入。合理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落实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原则。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扶贫标准~扩大转移支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征地制度~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 第三节 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内容完整、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水平~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继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及个私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对低收入、未就业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重点推进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和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做好断保人员续保工作。鼓励、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 50 保险~建立新农保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机制。推进实施“市民卡”制度~实现医疗、社保、公交及水电气等支付“一卡通”。 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年增加财政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和对财政薄弱乡镇的转移支付,全面推行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合理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参保补贴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标准。进一步降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患者自付比例。以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将普通门诊费用逐步纳入医保及新农合基金支出范围。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力争达到500元以上~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0%、65%、65%以上。完善社保基金多元筹集机制~加快改进社保基金运作与管理模式~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支持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促进社会保险多层次、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形成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医疗、教育、住房、计生等单项救助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综合帮扶~及时调整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标准。研究建立残疾儿童接受学前康复教育救助制度~完善孤疾儿童系统化救助制度。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提供教育基金、教育贷款、就业援助~提高困难人群的“造血自救”和长远发展能力。 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加快福利中心、敬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形成由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医疗福利、计生家庭福利、住房福利等构成的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红十字事业。完善优抚安臵服务体系~实行物质优抚和精神优抚并重~增强优抚对象的光荣感。积极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和绿色殡葬。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第四节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51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省内领先。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健康教育、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国家、省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向流动人口延伸服务。到“十二五”末~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9.5岁。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合理设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乡,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基本医疗等“六位一体”功能。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受益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引导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居民在社区就诊比例达45%以上。 优化医疗资源配臵。制定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推进城市新区、重要交通节点及医疗资源缺乏区域的医疗机构建设~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地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加强儿科、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等卫生资源配臵。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卫生人才队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及重点医学领域科研攻关。开展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健全医疗机构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加强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协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统一采集与综合利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管理~促进学校等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每个 52 社区和村镇都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加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卫生城镇和卫生村。 第五节 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保障城乡居民住房。综合运用土地、信贷、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扩大廉租房受益面~提高实物配租比重。大力推进拆迁安臵房建设~保障被征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其中市区新建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10000套,间,。市区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含保障性限价商品房,不少于6000套,配建、收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不少于500套。逐步将有稳定职业、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优秀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商品房,限价商品房,供应力度。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积极推进大型居住区建设。在北翼新城核心区、观音新城及主城区连接通州区的骨干交通轴重要节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居住区~吸引常住人口定居。加强大型居住区周边产业、社会事业配套功能建设。 大力推进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造。加强城中村改造。重点推进老城区和重点集镇成片分布、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通京大道以西、洪江路以北、通吕运河以南区域改造任务,对其它城中村~加强基本配套设施的维护~提高物业、交通、治安等管理和服务水平~并列入中远期改造规划。 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三结合~以新建、翻建、购臵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对现有农村困难家庭危房一次性改造到位,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定期对农村困难家庭新增危房进行改造。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第六节 53 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到“十二五”末~养老机构床位数达老年人总数的3.5%左右。 完善养老制度体系。完善政府供养制度~保障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建立养老服务政府补贴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辟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建立高龄补贴制度~逐步将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按月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计发高龄补贴。进一步做好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逐步提高退休人员重大节日和重病慰问标准。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到“十二五”末~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村,依托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建立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站,~建成比例达到60%以上。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创建全国老年人宜居社区~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和生态人文环境。 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到“十二五”末~各县,市,区均建成1所政府主办的老年公寓或福利院。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合作经营、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运行模式~完善管理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设施。 高度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办好市、县,市、区,老年大学~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生活~加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推进街道,乡镇,、社区,村,建设老年文化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场所。加强老年人心理疏导服务。大力弘 54 扬敬老关老爱老精神~推动鼓励爱心帮扶、社会结对帮扶特困老人。进一步发动江海志愿者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第十四章 加快构建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 以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为契机~坚持一体化谋划~突出基础化建设~实施人本化管理~健全长效化机制~重点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十大体系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 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新型社区建设 把社区建设摆在社会管理的突出位臵~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实现向服务型管理转变~不断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理顺和规范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内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资源向城乡社区延伸~积极开发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社会工作机制~将社区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管理的组织节点。 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加强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和管理措施~明确村,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主体的地位。积极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会议、社区议事协商会议等制度~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加强对社区自治性工作的指导~支持社区居委会自主管理,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求~对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 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等各类社区服务平台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社区服务用房条件~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调整充实基层管理力量~提高基层干部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将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建 55 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工资自然增长机制。推进社区干部队伍职业化~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完善社区功能。加强社区组织与社会单位的横向联系~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增强社区工作的整体合力。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二节 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协助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快政社分开步伐~推动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以工会、共青团、妇联、商会、科协、社科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为骨干~构建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培育发展各类民间服务性组织~发挥其在联系社区、沟通民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慈善、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公益性服务组织~形成民办社会事业和公办社会事业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格局。有序发展基金会组织~发展壮大志愿者组织~促进其在安老助残、扶危济困、救急赈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发展行业协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规范有偿服务~增强其服务企业、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按照内部治理规范、学术质量优良、服务社会突出、社会信誉良好的发展方向~加强学会、研究会等学术性社团建设。 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组织择业就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激发其自我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活力。 加强长安南通建设 第三节 加快公共安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进一步加强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 56 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采集民意、反映群众诉求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地表达个人意愿。完善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健全公共政策协商沟通机制和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督以及评估的常态化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深化法治南通建设~进一步强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为全市加快现代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打击整治、长安系列创建、无邪教地区创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化解处臵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防控、依法妥善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健全平安稳定发布机制~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加强舆论正面引导~合理引导社会公众心理预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严格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臵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预案全覆盖、衔接配套、信息化。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构建综合预警平台。加强与公安110指挥中心资源整合~加快各级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专项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打造专兼并存的应急队伍。建立市为枢纽、分区建库、县乡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发挥公、铁、水、空及驻军等各方面运输力量的作用~建立联合运输网络。建立公用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立灾情评估体系、恢复重建标准和灾后重建统一规 57 划机制。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加强安全生产、质量监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强化重点危险源监控~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火灾、水上交通、海洋渔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于 “十一五”期末。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消防整体水平。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和监管~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职业危害监管~保障职工健康。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地震及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快速反应能力~陆地、近海地震监测能力分别达到1.5级和2.5级。做好水上搜救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平战结合~加强经济动员、交通战备、科技信息等国防动员工 作~进一步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双拥共建活动。 第四节 加强诚信南通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争当道德楷模~建设诚信南通”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创建诚信机关、诚信社区、诚信行业、诚信企业、诚信家庭~倡导公正、诚实、守信、自律的价值观~使诚信成为市民公约、乡 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的普适追求。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诚信责任机制~建立集政府部门信用信息采集、管理、考核、运用于一体的政府诚信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对政府行为进行诚信评价~重点评价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落实征信责任和带头使用信用产品等情况。 加强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制定出台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对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级、成果运用、信用激励、信用惩戒、信用修复、信用示范、分类监管等进行规范。强化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使用信用产品的政策引导~实行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财政性资金项目等社会信用等级准入和激励制度。加强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 58 立完善企业、政府、个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实行行业禁入制度和惩治措施。着力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特定资质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诚信建设~实行从业资格、晋级晋职、职称评定社会信用准入制度。 第五节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相适应~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立适应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人口管理新模式。稳妥推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加强人口总量、出生、死亡、结构、迁移等中长期预测预报~引导市民按政策生育。引进年轻经济活动人口~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积极推进优质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优生促进社会化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 深化流动人口和新市民服务管理。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要求~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式。按照“大人口格局”~以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系统为依托~强化社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建设 “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及“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动态管理。实行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由户籍人口延伸到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完善房屋租赁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扩大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的深度和广度。 第十五章 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现代化建设 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9 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探索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探索和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多种有效形式。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深入推进项目并联审批。提高区域统筹发展水平~适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强化市与县,市,之间在发展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沿海战略资源科学开发使用管理的意见》~加强对重要资源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一管理。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推进政府各项行政管理规范化、法治化~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强化行政机关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行政复议~提高政府公信力。 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强化绩效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等领域的考核~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加强政府投资审计~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责任追究、建设监督和风险约束制度~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建设一支廉洁、勤政、 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第二节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60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全覆盖~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收益分配制度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理人配臵市场化~健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干部双向培养交流机制。推动国投公司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做强金融控股~做大实业投资~做活融资平台~建成以金融控股、实业投资、城建融资为主业的综合性集团。推动产控集团集聚国有优势产业资源~引导、促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臵业集团发展不动产开发经营管理业和特色旅游业~促进环河沿江临海休闲旅游景区集群、历史文化名城体验观光集群的加快形成。推动市级国有控股公司与县,市、区,合作~参与沿海项目开发。促进优质企业上市~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比例。 深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土地、海域使用权、排污权等要素资源市场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资源市场体系。推行耕地占补平衡、排污权等指标的有偿转让~促进资源产权和资源产品的自由流动。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网上监管。推动粘土资源采矿权进入市场公开出让~实现网上交易和监管。探索推行梯次电价、气价、水价~实施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环保收费改革~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所,中心,。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提高财政预决算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建立财政风险防控机制。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国有资本撬动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革,积极培育发展租赁公司和各类基金投资组织,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完善价格监管机制。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保持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价格改革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关系~加强 61 重要生活消费品价格波动监管~提高应急处臵能力~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稳妥推进公共产品价格改革~增强价格调控的针对性。 第三节 深化农村领域改革 围绕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突破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为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开展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和住宅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高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制度。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三大合作组织。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深化股份合作改革~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极探索社经分离~将依附在村级组织中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独立运营~进一步做大做优。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开发各种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快建立有利于集聚金融资源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发展农业保险和担保业务~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市、县,市、区,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第四节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教育发展体系~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的体制机制。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健全教育对外开放和多元办学制度。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强化对各类办学行为的监督管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推进学校内部 62 改革~建立优胜劣汰、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全面实施我市“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和“中考改革”试点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公平、为民惠民~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基本药物的优先选择和使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运行和监管机制~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构建以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资产监管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制度。实施公立医院会计委派制度~加强财务监管~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出版发行、文艺院团、影视制作和流通、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行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财政拨款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 第十六章 实现宏伟蓝图的有力保障 顺利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运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工具~加强重大政策调节~加强重大要素保障~健全规划体系和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一节 努力扩大消费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落实中央和省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63 增强消费能力。推进城镇化~努力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社保水平~稳定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率,开发完善各类消费信贷产品~扩大信用消费规模~提高信用消费水平,降低预防性储蓄~提高即期消费。 促进消费升级。引导居民由被动型消费向主动型消费、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转变~树立现代消费观念。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培育和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和信用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和完善汽车信贷抵押以及保险服务~鼓励节能环保轿车进入家庭,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娱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创造和激发农村新的市场需求~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发展消费信贷~规范消费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快市场、休闲旅游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广泛、方便快捷、丰富多样的城乡消费载体~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构建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的和谐消费环境。加强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标准、价格、安全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节 合理引导投资 发挥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扩大有效投资。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投资重点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积极拓宽利用市外资本渠道~重点吸引央企、外企和知名民 1万亿元。 企来通投资。“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投资力争突破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快实施一批事关南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围绕沿海开发和跨江合作开发~实施一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项 64 目,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围绕加快“枢纽南通”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围绕改善民生~实施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350个~预计完成投资8000亿元左右。 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统筹区域、产业、行业投资能力~建立健全优化投资结构的长效机制,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指导目录~整合并综合运用土地、资金、税费等政策~促进鼓励类产业发展。提高沿海区域、开发园区和中心城市发展轴的投资比重~提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等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 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投资的产出效益和公益性投资的社会效益~促进投资效益稳步提升。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流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过程管理~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积极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市场动向等投资信息发布~科学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强化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和产出指标约束~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投入产出水平。 第三节 合理配臵财政资源 按照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政策的要求~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投向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三农”、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财政资金合理高效使用。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预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审计监督~杜绝行政经费不合理使用。健全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防范财政风险。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按照“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土地、水资源、能源、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供给~满足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 65 ——土地。 “十二五”期间~规划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6800公顷以内。努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20%。科学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加强土地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闲臵土地依法处臵力度~建立土地利用长效管理机制。 ——淡水。预测到“十二五”末~市域供水能力达到4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由1.6亿方提高到2亿方。加强给排水管网建设~加强节约用水~实现供水总量和结构平衡。 ——电力。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市总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需求为500亿千瓦时~正常稳定负荷约440万千瓦~可以外供500多万千瓦电能。加快电源点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完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质量。 ——资金。预测到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可达5900亿元。继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充分利用间接融资~努力推进股市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推进债市融资~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资~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资金融通能力~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人才。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市人才需求总量达100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1260人,其中产业人才77万人~高层次人才5万人~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总数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以扩大各类人才总量为基础~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建立健全人才开发体系~大力培育人才吸纳载体~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营造富有活力的人才环境~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第五节 完善规划体系和机制 建立完备的规划体系。“十二五”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组成。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市级专项规划要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尤其是重点专项规划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 66 要支撑和抓手,县,市、区,规划要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 强化分类实施机制。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本规划为依据~并相应完善各级政府的考核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健全重点任务责任制~对本规划中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和地方各负其责,根据不同指标的属性~建立相应的评价与实施机制~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部门、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健全参与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67
本文档为【南通十二五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7K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8-1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