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

举报
开通vip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粮人风采, 余 玮 约4718字 如果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那么李振声称得上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南袁北李”,一个研究水稻,一个研究小麦,都用数十年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让广大农民受益,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受益。2007年,李振声院士因杰出的科学成就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大的梦想是不饿肚子” “你听说了吗,咱村的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了。”“咱村里出名人啦,李振声获大奖了。”„„一时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经济开...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 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粮人风采, 余 玮 约4718字 如果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那么李振声称得上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南袁北李”,一个研究水稻,一个研究小麦,都用数十年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让广大农民受益,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受益。2007年,李振声院士因杰出的科学成就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大的梦想是不饿肚子” “你听说了吗,咱村的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了。”“咱村里出名人啦,李振声获大奖了。”„„一时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经济开发区南谢村沸腾了,全村的男女老幼奔走相告。 1931年2月,李振声出生在淄博市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对农业有接触,一般的农活都参与过。他11岁那年,山东大旱,据志书记载:“1942年,山东大旱,6月始降小雨,秋早霜,高粱受冻无粒,其他作物严重受灾,粮食歉收。1943年,灾荒严重,饿死者、卖儿卖女者甚多,外出讨饭者无数。” 李振声还记得,“那几年青黄不接时,榆树叶和树皮都吃光了。葱干蒜皮都是好东西,也有人饿死。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尽管当时全家十分艰难,李振声的家庭还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总是想尽办法送孩子上学。李振声先是在农村上私塾,就读于周村培德学堂,之后在光被中学(淄博六中前身)念中学。13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靠哥哥在济南一家店铺当伙计的工钱和亲戚的帮助读到了高中二年级。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振声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打出的一个招生广告,上面写着“免费食宿”。心想: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事,既能上学,还有饭吃。于是,李振声又萌生继续学业的想法,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是济南解放给我提供了这个条件,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解放前的连年旱灾,让他对饿肚子有着特殊的记忆,而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李振声深知“民以食为天”的内涵,立志要让所有的人吃饱饭,被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录取让他兴奋不已,他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要吃面,种小偃”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这对当时的他而言有些出乎意料。 当时,遗传选种实验馆有遗传组、生理组和栽培组3个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组,李振声被分工到栽培组,师从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分工负责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种植与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几年中,他对800多种牧草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与研究。 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李振声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背起行李,奔赴西部小镇--陕西杨凌,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从此,李振声开始了在大西北31年的科研生涯。 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刚刚开始侵入时肉眼是看不见的,到了后期以后病菌症状显示出来,在小麦叶片上会发现一行一行粉状的东西,“像黄锈一样的孢子堆是一行一行,一条一条的,我们叫条锈,即条锈病”。一旦发生将在大面积范围内流行,会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减产30%到50%,甚至绝收。为此,小麦条锈病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严重威胁着小麦粮食生产。 当时只有25岁的李振声忧心忡忡。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据25个国家统计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成为 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 李振声通过多年对牧草的研究,发现长穗偃麦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萌发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 通过对小麦历史的研究,李振声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李振声的想法就好比为牧草和小麦进行特殊的“婚配”,让小麦的后代获得草的抗病基因。“好比为小麦找一个牧草丈夫,因为是远缘,就像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没有生育能力,所以让小麦的后代获得草的抗病基因,难度非常大。”李振声说。 所幸的是,李振声提出的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得到了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为解决小麦条锈病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李振声另辟蹊径,对远缘杂交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在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让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我们1000多份杂种中除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和长穗偃麦草之外,其他全部青干了。而它仍保持着金黄颜色,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材料,我们抓住这个材料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李振声说,对杂种的鉴定与筛选有时要靠机遇与细心的工作。 “小麦也是3种野生植物杂交后,经过9000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那我们能不能让小麦同抗病、抗旱的野生草种再次杂交呢,”望着因条锈病大流行而严重减产的麦田,25岁的李振声把目光聚焦在远缘杂交育种上。 经过20年的努力,他带领课题组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后代不育等困难,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转移到小麦当中,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小偃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概在3亿亩以上。 由于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可是,李振声则笑言:“我们今天能吃到发面馒头和面包,应该谢谢大自然,也要谢谢给小麦提供优良基因的小草。”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逐渐加大对化肥的施用。而中国的磷矿主要在西南地区,储量少、品位低,很多磷肥都要靠进口。李振声开始琢磨:中国的磷矿资源再有100年就开采完了,我能不能在生物技术上想想办法,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磷的吸收利用效率。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了资源,还节省了化肥,保护了环境。 于是,李振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他在北京市昌平建立了一个育种基地。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没有卫生间、没有围墙,连路都不通。李振声就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为了找到能够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磷的小麦种质资源,他耐心地对种在花盆中的数千份种质进行筛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振声最后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来的小麦新品种——小偃54能高效吸收土壤中的磷,被列入农业部跨越计划,在河南、陕西等省累计推广700万亩。随后,他又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展了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分配研究,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优质和高产之间的矛盾。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李振声提出了走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道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观。他所秉持的“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已经成为育种界的共识,并成为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把99%的时间花在调查研究上” 严谨而不失温和,衣着朴素而精神矍铄。作为来自农民家庭的科学家,李振声始终在为中国人民的“吃粮”问题奔忙。一般人难以把他和中国科技最高奖联系起来,一般人也难以认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就是这慈祥朴实的老者。李振声反复强调说:“搞科研,甚至要把99%的时间花在调查研究上。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算是水到渠成。” 李振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小麦育种是李振声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整个小麦生长期里,他经常前往研究所农场试验田,亲自调查麦子的生长状况。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总可以看到李振声忙碌工作的身影。有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好材料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贝,他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乐不可支,并且总能想出办法把这个材料尽快用到育种工作中去。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助手们都感到有点儿累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 “创新”也是李振声一直提倡的观点。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做研究的时候有所创新。“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是别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来的。要坚持科学创新,必须得把书本中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当你发现了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不一样,有了问题的时候,那就是创新的起点了。” 李振声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李振声在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88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0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但李振声最热衷的仍旧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语言朴实,却振聋发聩。当学术界的浮躁风日盛时,细品李振声的话,让人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女儿眼中的完美人 对待事业一丝不苟的李振声在生活中常常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李振声的女儿李滨说:“父亲为人正直严谨,谦和宽容。工作时一丝不苟,生活上但求温饱,他几乎是个完美的人。”李滨女承父业,和父亲在一个实验室工作了近20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对工作的严谨。“父亲对工作的严谨贯彻始终。他64岁时,因工作需要向沈允钢院士、匡廷云院士请教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他听说中午叶子的气孔会关闭,就和匡院士在大日头底下一起跑到田里观察叶子。”李滨说。 李振声不但在遗传育种方面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还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点哲学,可以少走弯路” 1992年,李振声退居二线后工作并没有停止。他在昌平平西府建立了一个育种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回忆说:“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没有卫生间、没有围墙,连路都不通。李振声就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就是在这个基地,李振声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如今,他针对我国国情提出的“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育种目标,已经成为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面对众多邀请介绍成功经验的访谈,李振声说:“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其中,艾思奇有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论述对他影响深刻。李振声说:“对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哲学原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认识,如果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就是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是错误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李振声说:“回顾50多年来的历程,我觉得有四点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社会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感;第二,明确的工作目标,人的精力有限,一辈子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成一两件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事情就不错了;第三,持之以恒的毅力;第四,依靠集体和团队,这是成功的保证。” 如今,李振声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培育青年一代和农业咨询工作上。总结半个多世纪的科研之路,李振声说:“我只是提供了一些方法,一点思路。”
本文档为【李振声和他的杂交小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5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