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

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

举报
开通vip

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 第十章 索洛(Robert M(Solow) 获奖年度 1987年 演讲日期 1988年10月13日 出生日期 1924年8月23日 学历 1947年 哈佛学院学士 1949年 哈佛大学硕士 1950年 哈佛大学博士 经历 1950年,1954年 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助理教授 1954年,1958年 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副教授 1958年,1973年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1973年, 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重要著作 《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ar Prog...

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
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 第十章 索洛(Robert M(Solow) 获奖年度 1987年 演讲日期 1988年10月13日 出生日期 1924年8月23日 学历 1947年 哈佛学院学士 1949年 哈佛大学硕士 1950年 哈佛大学博士 经历 1950年,1954年 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助理教授 1954年,1958年 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副教授 1958年,1973年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1973年, 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重要著作 《直线性规划与经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Analysis),写 多夫曼(R(Dorfman)及萨缪尔森合著《资本理论与报酬率》(Capital Theory and the Rate of Return)《解说成长理论》(Garowth Theory;An Exposition) 说真的,我应该先警告各位,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会尽量少提自己的事,虽然今 天的主题是“我成为经济学者的演化之路”。我之所以这么作,并不是要刻意隐藏些什 么。我倒希望,我有许多值得隐藏起来的事;至少那样好像意味着自己的一生相当刺激。 我主要是认为现今普遍存在的“个人崇拜”的现象,正在慢慢侵蚀我们的文化。这种现 象最危险的例子出现在总统大选上,好像候选人的眉毛长得如何,比他的政见还来的重 要。我真想把这样的现象归咎于电视,因为电视这种媒体更适合谈眉毛而不是经济理论。 不过,这种科技决定论的观点也不尽能解释所有的情况:像是绝大多数事物的心理层面、 跟人物有关的书籍相当畅销、非小说类书籍畅销前十名中,有七本是传记类,还有大家 津津乐道雷根先生和柴契尔夫人的“个人关系”,这其中可是大有深意。(当然我不是 指雷根先生与柴契尔夫人~)不过幸运的是,在谈到对个人的兴趣上,学术界里头的经 济学家好像有着较大的比较劣势。以我和华特斯(Barbara Walters译注:美国著名电 视女记者)为例,即使她有话和我说,我看我也没什么好和她说的。 反正一句话,刚刚我所说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文化衰退的象征。(“索洛教授, 请躺下来,告诉我们你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我并不想刻意顾左右而言 他,来规避今天的主题;我只是希望把焦点稍扩大到社会与知识界目前的潮流。 兴趣的萌芽 三十多年前冯纽曼去世后不久,当时《计量经济期刊》的编辑史卓兹(Robert Strotz)向我约稿,请我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冯纽曼和阮赛这两位,在本科研究之余, 是对专业经济学者的研究影响最重大的非经济学家。(就影响力来看,霍特林应该也可 以名列同级,但是他和经济学界的关系较为密切,事实已经可以称为兼职的专业经济学 家了。)我从未写过这样的文章,但当时我的确深思了一阵。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浮现 出来:冯纽曼是怎么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于是我问了一些我认为能够解答的人,但是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后来,我就写了封信给孟格(Karl Menger——其祖父 系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开山始祖之一),希望他能一解疑惑,因为他在维也纳主持过数 学讨论会,冯纽曼、瓦德以及一些经济学者都曾偶尔出席。孟格对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 绝妙的答复。他说,在奥匈帝国,人人都对经济学有兴趣。 我成长于30年代,高中毕业时是1940年1月。我也可以很肯定地说,30年代的纽约 布鲁克林(Brooklyn),人人都对经济学有兴趣。其实不只是经济学而已;在我那个时 代,聪明的高中学生所关心的不只是经济大恐慌的问题,也包括法西斯主义以及纳粹主 义的崛起,当然这些事件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息息相关。生活中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 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无法正常运作,没有人真正知道怎么来解释这些现象,或是怎样来解 决这些问题。 这些事情对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主题是相当重要的。我想上面的叙述已经为经济学 界的现况以及近期的演变透露了讯息。我前面提到,我是在1940年高中毕业的。当时, 我比我的同班同学小了一两岁;不过1940年18岁的人,如今也66岁了。所以,再过几年, 在活跃的经济学者之中,恐怕已不会有人对30年代有清楚的记忆了。那一代因深感有必 要了解经济大恐慌而投身经济学领域的经济学者,很快就要从工作岗位退休。在今天大 部分中、青年宏观经济学者的眼中,“景气循环”是一低度变异、自我相关不大、稳定 而随机的过程,依循着一个大体令人满意的趋势而产生。这样的观念架构,和我自己在 这个专业领域的成长背景所形成的架构,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也许他们的观念是正确的。我无意像个顽固的老学究,一再危言耸听,宣称明天就 会有经济大灾难临头。因为其间所涉及的知识问题,是相当复杂的。从机率的角度来看, 我从不认为重大的经济衰退会经常发生。但将之视为机率微小事件而建构的经济模型, 我也没把握是否有用。我从根本上就怀疑,以机率的观点来思考重大的经济衰退,能否 传送正确的信息——或是接收到正确的信息。我认为许多当代的学者基本上是把严重衰 退的可能性视为一项指标,显示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下,潜藏了一些机制,可能导 致经济长期远离理想的均衡状态。引发这个问题的导火线,可能是内在或外在事件共同 的影响。就宏观经济学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可能就是要了解这些机制为何,以及可以采 取那些防卫政策。当然,对宏观经济学的评价与思考,绝不仅只于此。但我认为如果当 代宏观经济学不理会这种可能性,也是错误的。 我在1940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经济学原理是我大一的四门课之一。当时,我压根 没想到会成为经济学者,恐怕连所谓“经济学者”的职业都没听说过,其工作的内容则 更不用提了。现在回想起来,找原本打算往生物学的领域发展;大一那年,我两个学期 都选修了生物学的课程,而且都获得A。但是我逐渐了解生物学并不适合自己,所以转 而主修一般性的社会科学,在大二、大三,我修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 等学科。 经济环境的激荡 1940年,1942年在哈佛大学部修习经济学的期间,我对于美国30年代刚发生过的经 济大恐慌,并没有学到一套完整的思考架构。1939年,1940年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成 长了百分之八,而在1940年,1941年间,则成长了百分之十八,1939年到1941年的失业 率下跌了七点三个百分点;这些成果系受战时生产扩张之赐,不管是出口还是国内市场 的均不例外。(各位都了解,当时我们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尚无任何概念;这些数据资 料是后来推估的数字。但是如果按照当时所作的工业生产统计,1940年与1941年分别成 长了百分之十五及十八。)那时我们使用的教科书及课堂上的讲解,都无法对当时在周 围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有系统的说明,让我们有全盘性的了解。由当时若干政治人物 的回忆录也可看出,他们对当年的经济情势也一样理不出个头绪。 当然,并不是全部都一无是处。我上了史立特与邓洛普(John Dunlop)有关劳动 经济学的课程,还有史威济(PaulSweezy)的马克思经济学,我从他们那边学到的知识, 至今依然记忆深刻。 对我们这一代战后经济学者而言,有三本经济学巨著建构了我们的理论架构,而其 中两本此时已出版: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以及希 克斯在1939年出版的《价值与资本》(Value and Capital)。(第三本是萨缪尔森的 《经济分析的基础》,在1947年问世)。在当时,一些明星级研究生如萨缪尔森、梅兹 勒(Metzler)、马斯葛雷夫(Musgrave)、托宾、亚历山大等,毫无疑问地都从这两 本著作的观念获得一些启示,而这些观念后来也在经济学界引领过一阵风骚。但这两位 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并没有很快地进入大学的课程。对当年僵化的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而 言,这些都是太新的观念。重点是,我并不觉得经济分析可以深入到当前世事的核心。 因此,我并没有下定决心专攻经济学或成为经济学者,反而自愿入伍,因为我认为这是 更有建设性的事。 三年后,我从军队退伍,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到校园,去修完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事 实上,当时已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从容地选择。虽然那时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的模样,好像是 要把无限个单一期间效用的折现值发挥到极大化,不过你无法在我身上获得证实。对我 来说,那种感觉好像是对自己说:“究竟在搞什么鬼。” 里昂惕夫的教诲 1945年9月,哈佛仍然力行其“导师制”。每一位大三与大四的学生——当时我大 三——都被分配到一位导师,每周会面一个小时。导师会指定一些阅读的文献,偶尔也 会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两人再针对一周的功课进行讨论。我的导师是里昂惕夫。也 许,那纯粹是一种运气。也许是因为我过去的成绩良好,总是拿A。也许正好相反;导 师是外国人,又是一位理论家,也许感觉就像是身陷于外国人聚居之区。但不管如何, 这的确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里昂惕夫身上,我了解到经济学不是一门大杂烩,而 是一套建立在极严谨的理论与实证架构上的科学。在接下来的好几年间,他教给我部分 架构的细节。我必须承认,是里昂惕夫引导我走向了经济学者之路。 当时,他为我作了一件现在来看似乎可笑的事,但却颇值得一提。当年在哈佛大学, 甚至可能修完博士班的课程,都可以根本不懂或是不用微积分。(每个人都必须念希克 斯的《价值与资本》,或至少该书的第一部分,但其中的数学附录则可省略;其实以今 天的标准来看,这些数学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了。)我在高中时,数学成绩相当不错,可 能算是最拿手的学科。但到了大学阶段,却从没有想过再修习这方面的课程,当然对于 数学和经济学的关联,则更是一无所悉。当时哈佛似乎并不允许里昂惕夫教授教数学以 及数理经济理论,而他也真的遵照规定。不过在我们每周的讨论上,他常常用这样的话 当作开场白;“你应该读读这篇或那篇……可是不对,你没办法。你不懂数学。这样吧, 换这一篇看看。”我也许反应迟钝,但绝不是笨蛋。我当然想要阅读第一流的素材。我 马上去选修了一系列的微积分,并持续了研读数学的课程,直到足以应付每天的功课而 有余。但当年我的数学知识,恐怕还不及今天任何一位对理论有点兴趣、程度还不错的 研究生。把学数学看成这么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想起来也很令人惊讶。 从里昂惕夫身上,我未曾学到宏观经济学——事实上,从1945到1949年间,从完成 大学课程到参加博士班考试这段过程中,我也未曾学过宏观经济学。不管如何,当时正 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学校的课表上并无宏观经济学这个科目,倒是有“景气循环”的 课程;我修的是哈勃的课,教得非常好。他所写的《繁荣与衰退》(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一书更是个中翘楚,我乐于向大家推介这本书。1950年,当我到麻省理工 学院任教时,最先教的经济学课程中,有一门就是“景气循环”。我猜想,我第一次看 到“宏观经济学”样的名称,恐怕又是十年后的事了。 师友切磋 我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系指研究整个经济完整的加总模型。当时,宏观经济学几乎 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代名词,也就是凯恩斯所说:“将产出视为一个整体的理论”。历 史上的细微改变,深刻地影响了我所受的经济学教育。一些和我同时代的学生,是从汉 森那里学习宏观经济学,地点是在研究所的货币银行学课堂,由他和威廉士(John H.Williams)共同授课。大概也是幸运吧,我修习货币银行学是在战后,可能是1945年 或1946年。当时汉森正好休假一年,因此整个两学期的课都由威廉士来讲授。而且,由 于战后大批退伍回来的学生涌入校园,货币银行学的课由研究所和大学部的学生合班上 课。(我们那时都说,唯一的差别是大学部学生的成绩是依更高的标准来评分。)所以 我后来毋需再修真正研究所的课程。 威廉士素以怀疑凯恩斯理论、怀疑宏观经济学著称,事实他几乎无所不怀疑。对事 情抱持怀疑的态度,对经济学者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或许他的教导一直影响着我。然而, 在宏观经济理论这方面,我对于自己该怀疑些什么都未曾学到。由于依循里昂惕夫的方 式学习经济理论,我未和汉森有过深入的接触。我一直没有正式选修他著名的财政政策 专题研究的课程,只偶尔出席几次,而内人则是固定的成员。 以下的说法也许有点夸张。我从一些年纪稍长而学识养先的同事,像杜森贝利及谢 霖(Thomas Schelling)等人,学习了一些宏观经济学。至于由当时还是助理教授的古 德温那里,我不只学到建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把握到处理这些模型 的基本态度,而这种态度我至今仍然觉得很正确。它所强调的是单纯化、集中问题焦点, 用扎实的模型来解答单纯的问题。要诀是要将精妙之处专注于正确的所在。 寻找完整的体系 当然,我能够阅读。但是,当时的研究生只有时间阅读老师指定阅读的部分,不知 道现在的情形是否也一样,其实,尽管我在1949年结束了哈佛相关的课程,也通过了考 试,但是我认为自己还是没有掌握到经济学应该能提供的一套行得通的理论,范围不只 涵盖景气循环,还有经济活动的水准及变动,它的均衡或不断自我调整的特性,甚至它 失衡的特性。这样的描述很困难,因为稍后出现看来很适合的名词——凯恩斯学派经济 学,而不必然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现在也不再通行,而目前通行的名词,似乎是专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来压抑我试图描述的好奇心。 我之所以谈到这些,其实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态度之所以不同于今天的“均衡景气 循环”(equilibrium business cycle theory),与两者对宏观经济变异性的感受有 关。也许30年代的经验以及30年代的问题在第二次大战获得解决这两项因素,造成了两 者在方法取向上的基本差异。但是,这样的差异并不能解读为只是对1932年可能历史重 演的忧虑。这并不是重点所在。让找重复前面所说的,我觉得重点是,透过这些极端的 事件让我们体会到,经济体系中有一套机制存在,而宏观经济理论应该能对这些机制提 出说明。 无论如何,我能做的研究很多。我从1949年起,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撰写博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同期间也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我的博士论文是将所得分配的动态纳入模型,主要 是工资及薪资所得,研究进入与离开就业市场的随机过程以及伴随而来的工资水准变动 的结果。选择这个题目完全是我个人的构想。当然,背后也有一段故事。 在我念哈佛的时候,他们教的统计学可以说是一团糟。要不是亚历山大在研究所教 了几周经济统计学,揭开面纱而让我们一窥真正面目,我真的是一无所知。另外,莫斯 提勒(Frederick Mosteller)加入哈佛的社会关系系,教一学期的数理统计学导论, 后来又引导我修习文献选读的课程。在我的记忆中,他所教导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理 解。在他的建议下,我把握了由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提供博士论文奖学金的机会,一方 面撰写我的博士论文,一方面也到哥伦比亚大学选修数理统计的课程。所以,我得以从 瓦德(那是他在印度坠机身亡前最后一年的执教)、伍弗罗兹以及安德生(T(W( Anderson)等教授那边,学到了详尽的统计理论。 1950年5月,我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担任经济暨社会科学系的统计学助理教 授。从莫斯提勒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所学到统计学,引发了我的兴趣,当时曾有意终生投 入于经济学的机率模型研究。此时,我的博士论文也已顺利展开。(这篇博士论文赢得 哈佛的魏尔斯奖,奖金是以1951年的币值计算的500元,而且交出论文手槁,即可出版 成书。可是我却一直没这么作。目前哈佛这项奖学金的给付金额比当年多上几千美元; 因为我想我的论文应该还可更好,但一直没有找到时间修正。)一旦我们建构可应用于 实际生活的模型,并领略其中乐趣,几乎都会体会机率理论在引发内在兴趣以及确保实 务运作的成功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后来的情况并不是如此。 精益求精 除了教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之外,另外如先前提到的,我也在研究所教景气循环 这门课。当然,我自己要先弄清楚,我先究竟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东西。我们这些从事教 师的人常说,学习一门课的最佳方式就是教这门课。这句话固然存在某些真理,但还不 算是真理的精髓所在。你不必要教了某一门课,才能精通其中的技术性细节。基本上, 相关的书籍就能在这方面发挥不错的效果。假如你很慎重地看待教课这件事,那么在过 程中,你会努力找出,究竟要怎样才能把手上的这门课解释清楚;而这就已经是属于较 高层次的理解了。但还有更高的层次。当同一门课教到第二次或第三次时,你对该课程 主题的轮廓、组织的原则、要表达的信息、乃至它与经济学的其他部分以及实际经济生 活的关联,都会有一番新的体会。结果确是如此,我开始时是教景气循环理论——举凡 庇古、罗伯生(Robertson)、哈伯勒、卡莱奇、梅兹勒(Metzler)、汉森、萨缪尔森、 希克斯等各家的理论须所不包——但到最后我教的变成宏观经济学(及经济成长)。 如果说我是自学有成,固然令我沾沾自喜,但这样的说法充其量只对了一半。我在 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同事——萨缪尔森当然在其中,还有毕休普(Robert Bishop)和布 朗(Cary Brown)——也都是这一个转型世代中的一分子。当凯恩斯创造出宏观经济学 之际,他们是第一批感受到这股震波的学者。(请注意:凯恩斯的确是创造了宏观经济 学,我在其他地方曾引用庇古对此事的看法:“据我的了解,在凯恩斯之前,应该没有 人把所有相关的因素,包括实质面的以及货币面的,并同考量,他透过单一正式的体系, 而得以一贯地解析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这种意义的宏观经济学,正是我当年所欠缺的。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同事的对话中 了解到这一点,而且我也迅速地让这种宏观经济学成为我心智世界的一部分。说也奇怪, 身为美国人的我,当时对瑞典经济学家的著作却较为熟悉,对凯恩斯或英国的凯恩斯学 派的论述反而较为陌生。在研究所的期间,我读过林达尔(Lindahl)、米达尔、沃林 (Ohlin)、朗柏格(Lundberg),特别是威克塞尔等人的著作,这些书籍至今仍在我 的书架上。我应该是由哈伯勒引领进入现代斯德哥而摩学派(Stockholm school)的世 界(买书的钱则是军队薪饷付的)。威克塞而是我自己发现的,找一直偏好他的理论, 原因是在19世纪的大经济学家之中,以他的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精神最为接近。在《利 息与价格》(Interest and Prices)一书中以及对“艾克曼的问题”(Akerman's problem)的附注中,我可以感觉到他的观点相当接近庇古的定义。如果威克塞尔能把 这两者结合起来该有多好~ 我曾经在其他场合细述自己如何在195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成长理论,此处不再重复。 在我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上,未曾清楚强调的是,我对成长理论的投入,有多大程度可 以视为(事实上也是)自己宏观经济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我在构思这次演 讲时才想清楚的。哈罗德-多马理论(HarrodDomar theory)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成长 路径的严肃课题。而我之所以修正该模型,主要是着眼于使模型所导出的成长路径,更 符合历史的时间数列资料所实际呈现的状况。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完整、封闭的总 合模型里的部分问题而已。我的成长理论强调资本面的理论架构,大概也是受到威克塞 而影响的结果。 成为总统幕僚 下一步的演化,应该算是肯尼迪主政时代我在经济咨询委员会的工作经验。日常的 经济政策,从来不是我的专长。有一天午餐的时候,我听到萨缪尔森谈到,他认为经济 理论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写好财经新闻作准备,这席话令我相当震撼。等到自己更为成 熟之后,才了解这句话相当接近真实状况。不过在1960年总统大选期间,我只是一位旁 观者并没有人请我加入肯尼迪的阵营。所以当我在深夜接到委员会的三位成员——海勒、 托宾以及戈登——的电话,要我请假并加入为幕僚时,的确是出乎意料之外。他们向我 这位成长理论的小子放出的钓饵,我可以在委员会里头作一位象牙塔内的经济学者,只 专注于长期政策的思考,而不必理会每天争吵喧闹的话题。 我相信他们的话,我认为他们的确也是持这样的看法。但在旧的行政办公室大楼待 了两天左右,我就了解到,这里的所有心智活动,都是在面对每天发生的新刺激。新刺 激马上就发生了。即将卸任的委员会理所当然地要准备1961年1月份的《经济报告书》, 而这个新成立的委员会,则要准备一份迷你的报告,作为3月6日在经济联席委员会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报告的基础。每个人当然都全力以赴,但是有关的报告 其实是由咨询委员会的三位成员以及奥肯和我担任主要的起草者还有倍克曼(Joseph Pechman)。其实地并不是幕僚的一员,但却是海勒的老朋友,因此也是我们在华盛顿 的一名老搭档。那六周的准备期间,可以说是实证宏观经济学的紧凑训练。当然我用实 证一词,并非暗示那是不太严谨的宏观经济学。其实能够发挥个人才智,运用宏观经济 学的理论来解释甚至小幅修正世界的现象,实在是令我最感到快慰的经验之一。 两份《报告书》的封照 托宾和我(很遗憾地,其他的同事戈登、奥肯、海勒都已先后辞世)最近刚把1961 年的声明及1962年1月份的《经济报告书》重新出版,其用意是希望作为某种的原则声 明。(其实此一版本中也包括了在里根政府第一届任期内由经济咨询委员会成员所撰写 的1982年《报告书》,从中可看出他们的观点。)对许多当代的读者来说,1962的报告 书好像是新的古典学派对凯恩斯的反革命之前,一份与(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全面 唱反调的纲要,类似那些“之前,之后的对照”的广告中,属于“之前”的那一部分。 如果换作是现在来撰写这份报告书,那么以我们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所学到的,托宾 和我(还有奥肯,假如他还活着的话)都不会再写出同样的内容。事实上,即使我认为 值得为报告书中的观点辩护,我也无意辩护。它可视为一个良好的例证,从中可以了解 到像我这样的人在1961年所相信的是些什么。 首先——也许在这里我有点为自己辩护的味道——你绝对不能说我们忽略了经济体 系的供给面。在我们的报告里面,有一整章讨论供给面的因素以及供给面诱因的重要性。 毕竟,1962年的投资租税抵减(investment tax credit)正是出于我们这批人的构思。 这个成长理论的小子,怎么可能对供给面视而不见呢,当初我们所作的,乃提出一套很 合理的论据,说明当时美国经济处在一个超额供给、非自愿性失业以及生产能力未充分 利用的状况,而且这些现象已存在几年。我们坚持应该区分清楚下列两种情况:其一是 透过需求的刺激来增加实质产出,也就我们所称“消除实际产出与可能产出间的落差”; 另一种情形则是透过供给面的变动,来进一步增加实质产出。(在这里有必要再作一些 说明,特别是此时此刻的现在,托宾和我早在当时就建议,正确的财政政策目标,是在 充分就业下,透过货币面保持宽松,而让联邦预算有盈余。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有更高的 国内投资及国民储蓄率,而我们又怀疑是否能够有足够的民间储蓄。请别提凯恩斯学派 对储蓄有过敏性的恐慌~) 经济均衡的探索 有一类当代经济学者一味地否定超额总供给会持续存在。训练有素的经济学者,不 都该知道“市场会结清”吗,难道还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可能住吗,我必须承认,在1962 年的《经济报告书》中,我们并没有对这个观点提出充分的反驳。毕竟,它是写给社会 大众看的,而不是写给其他经济学者看的。所以,我这里必须把我们所要说的内容重新 建构一次。 对前述的问题,有两种可能的解答。一种是凯恩斯本人的观点:一个经济体系即使 存在普遍非自愿性失业以及生产能量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依然能达到总体的“均衡”。 这种均衡并不是瓦尔拉斯式的均衡,也就是所有的市场都达到结清的地步,但是整个经 济态势依旧是达到了均衡,因为并没有来自内在的压力要求情况改变。凯恩斯就这项观 念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并没有提出很精确的说明,但这应该就是他的主张。我想我们并 不采取此说。而另一个可能的解答,则可大致叙述如下:有太多现实的理由使名义价格 或是工资不具备完全的弹性。列出这种种理由,当然并不足以形成一项理论。然而,由 于有各种名义的僵固性(nominal rigities),因此实际数量与相对价格经常会落在错 误的位置,甚至往错误的方向移动。因此,受到干扰后的经济要走向市场结清式的均衡, 可能会慢得令人难以忍受,而代价也可能非常昂贵。即使确有单一并符合柏莱图效率 (Pareto,efficient)的均衡,任何的修正措施——不管属自动性还是权衡性的—— 都将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如果是60年代,我们应该会采取第二种说法。坚持相信与拥护这套观念的人,将它 冠上“美国式凯恩斯学派”之名,想必是把它神奇面包(Wonder Bread)以及“命运之 轮”(Wheelof Fortune)归为一类。当然,早期在希克斯与莫迪利亚尼的著名论文中 即可看到此说的精髓;他们都不是地道本土的美国人,不过也不必太在意这些。1962年 的报告书中对此说未有着墨,其理由已如前述,但我相信这是托宾、欧肯以及我一致的 想法,通常我常采用的简便假设是,名义工资具有僵固性。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已足 以得出美式凯恩斯学派的标准结果。但是,这只是为树立模型声望的形式性或权宜性的 作法而已。假如遭受质疑,我们还可以很轻易地找到经济体系中其他各式各样的僵固性 及不完全性,这些只是更加强化了原有的说法。 若干年后,我和当时研究所刚毕业的史蒂葛立兹(JosephStnilitz)合写了一篇文 章,将我先前所谓“老一辈”的观点作了一番整理。在该文中,我们将名义工资与价格 在面对超额需求或供给时调整缓慢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劳动市场与商品市场 都毋需在短期间达到结清的地步,而这种“短期原则”适用于两者。我们也证明,这样 的经济体系会有相当偏差的变动,甚至有可能陷入类似失业均衡 (unemployment equilibrium)的状况。我们的模型显然正是边纳西-德瑞兹-马林茂德“固定价格暂时 性均衡”模型(Benassy,Dreze,Malinvaud fixed,price temporary equilibrium models)的先驱,他们的模型大概是五年或十年后才出现(在美国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 意)。我们的论文备受冷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待遇,是因为我们甚至对于从数量配给 市场(quantity,ratinned market)外溢到其他市场的情况,也未有所讨论;相反地, 这却是上述三位法国学者固定价格模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因此让他们得以宣称他们 将“有效需求”加以模型化。我们对这种属于微观经济的基础架构并无太大的兴趣;我 们所想要表现的是,一个模型经济有时可能受限于需求面,有时可能是受限于供给面。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对“新古典的综合理论”(neoclassical synthesis)——或是更生 动的说法是“非正统的凯恩斯主义”(BastardKerneslanism)——作出贡献。 有趣的是,我现在倒认为,凯恩斯的直觉是正确的。或许我们可以将非瓦尔拉斯式 的均衡概念作为现代产业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基础。这样作为什么可能比较好,部 分是因为经济学者相当受到均衡分析的影响;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它至少相当契合我 们对经济生活的直觉与观察。凯恩斯之所以无法声称他已发展出所谓“失业均衡”的概 念,是因为他缺乏分析的工具。这些工具是在许多年之后,才出现在经济学之中。 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 今天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有一派名为“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他们努力证明,像资讯的不对称性、交易成本以及其他实际生活中的事 例,如何导致在“错误”的就业与产出水准上达成均衡。他们指出,通常只要透过简单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就能够有所改善。(这个看法是对的,但绝不是什么大新闻;同样 的,不适当的政策也会把事情搞得更糟。这就是为什么棒球队要开除球队经理的原因。)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是好坏杂陈。它的目标正确,分析技巧 也不错。但有时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所选取以及强调的现象,似乎有些牵强,不值得摆上 那么重的权数。他们会如此重视这些旁支末节,可能是因为渴望获得尊敬,同时又拖持 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要受到尊敬,就必须力求接近经济学中简化假设条件的传 统。这并非一无可取,也绝对优于号称“新典范”(new paradigm)的批发商式的作法, 不过,偶而会发生常识和传统背离的情况,那么,我会永远选择常识这一边。如果宏观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为何在经过无可避免的实质冲击后,整个经济竟然能够长期远离 充分就业的状态,那么,交易成本与资讯的不对称的问题,似乎无关紧要,不能视为问 题的主要解答。 在那个年代,菲利普曲线是我们用来处理工资僵硬性的特定分析工具。萨缪尔森和 我在1960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可能创造出“菲利普曲线”这个名词,也促成菲利普曲线 在美国生根。不过,现在我对这件事的作法会完全不同,以下我就解释其原因所在。 菲利普曲线的论争 大约六个月前,在一项于赫尔辛基举行的研讨会上,帕金(Michael Parkin)用 “不幸的”(unfortunate)来形容我们的文章。他的意思并非指该篇文章不受欢迎, 而是指它误导了许多人,使他们以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取舍关系, 因而可以透过政策的变动影响经济状况。当时,我就起来辩解,只要仔细阅读过该篇论 文,就会发现,我们已经把该设定在菲利普曲线之下的每一项条件,都陈述得相当清楚。 我们还特别明确地指出,任何想在政策面利用通货膨胀与失业间取舍关系的作法,可能 很容易导致菲利普曲线往反向移动,从而抵消了原先期望获得的成果。我们甚至还提到, 预期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情势真的循此预期变动。事实上,在论文中我们都提到了。 研讨会后,林德贝克(Assar Lindbeck)对我说,他觉得我对问题仍有些闪躲。的 确,一些形式上的条件虽然都已提及,但是该篇论文明显带着乐观的基调,看好透过标 准的政策手段,就能在菲利普曲线上选取到一个落点。我必需承认林德贝克的观察相当 持平。在60年代,折衷式的美国凯恩斯学派论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威力,并没有充分的 警觉。他们对菲利普曲线的期望,远高于该曲线在实务上所能达到的程度。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我所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我可以说,我不相信有一个相 当稳定的“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of unemployment)。这个概念似乎认定,在 经济社会里存在一个可以察觉(最坏的情况是变动缓慢)的失业率,或是更广义的所谓 利用率(rate of utilization),,其重要的特性是:维持较低的失业率,会加速通 货膨胀,而维持较高的失业率,会加速通货紧缩(deflation)。曾经有一段时间,我 认为自己是知名(,)经济学者中唯一反对所谓长期垂直形菲利普曲线者,不过令人欣 慰的是,我现在已有了一些同感。打从一开始,我就发现所谓自然失业率的假说,不管 是理论还是实证的基础,都是相当脆弱的。 自然失业率的迷思 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是“由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方程式 所得出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许多接受自然失业率假说的人都了解,要接 受此一假说,前题是承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能正确描述日常经济实况。至于其他的理论 基础,也同样的牵强。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有关自然失业率的计量经济估计值,大都 只是基于非常薄弱的实证关系;任何一项都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以下的例子,或 许不能算是很大的挖苦吧:自然失业率的支持者主张,英国目前的失业率在百分之九到 十之间,低于自然失业率。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因为通货膨胀正在加速中。为何通货膨 胀正在加速中,因为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 我个人比较赞同的假说是,没有所谓的自然失业率,也就是一个明确界定的数字加 上通货膨胀加速或紧缩的特性。当然在任何时间,你都可以想像总需求大幅上升,导致 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可能,当然这只是可能,你也可以想像需求水准低落,导致工 资与价格日益快速地下降。)但是,那个关键性的水准,是取决于历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心态以 及信念,包括对自然失业率的信念。假如该经济体系存在许多组的均衡,那么也可能有 许多的“自然”率。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在报告自己成为经济学家的演化过程时,所选取的题材是经 过挑选的,甚至有点支离破碎。例如,我就完全避开著名的双剑桥论争(Two, Cambridgecontroversr)。那是因为这段插曲,在我看来是所谓看到烟就有火的一个活 生生“反”例。在这段论争中,只有烟而没有火。如果,我把这部分向各位作报告,可 能就会把话题转到心理学上,而这正是它原先想要治疗的病症。你可能也注意到,我似 乎无意提到60年代以后的一些发展,只有谈到最近经济研究的方向时,偶尔会作一些点 到为止的评论。这也是我刻意如此的。因为对于当前的思潮或论争,很难冷静旁观,但 如果对之太过热中,可能也不是很公允的。 那么我就面临在演讲完毕后,如何有尊严地下台的问题了。因此我愿意在演讲即将 结束之际,告诉各位有关我对自己以及当代经济学的一两点看法,特别是在我构思这篇 讲稿时所体会到的事情。 经济学井非科学 首先,我有个感觉:把经济学视为“科学”是错误的,它在性质上根本不是如此, 这也可以说是我为何会有这种感觉的根源所在。今天的理论物理学家自认——并不全然 是自我调侃——他们已经趋近一个放造四海而皆准的原理。但在经济学里,没有这类理 论;如果想建构这类理论,最后很可能会落到什么也不是的下场。假如你认为我这是在 嘲讽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某些倾向,那你想得没错。 这与我坚信经济学应力求“科学化”的想法完全不冲突。所谓科学化,我指的只是 我们应采用逻辑的思考方式并尊重事实。我在后面还会再谈谈“事实”。 有一次我曾听到史翠登(Paul Streeten)提及,世人可分为两种:一种相信世人 可分为两种,一种不信。经济理论家(甚至包括一些应用经济学者)似乎也可以分为两 类,一种是建立系统的人,一种是解决困惑的人。我刚才所说的,似乎较偏袒解决困惑 的人。所谓困惑,就是需要加以解释的事情。困惑可能是从理论的探讨过程中产生;有 待解决的矛盾现象、等待发现的范例(如最适货物税)、以及各种以“某某事情是否有 可能,”的形式出现的问题。困惑也可以从观察中产生:如玉米-猪的循环周期、可分 配份额的“固定性”,以及导致欧肯法则(Okun'slaw)的一些惯性现象。在我所作的 经济成长研究中,和建立系统最接近者(其实一开始时也是为了解决困惑;哈罗德—— 多马理论中存有内在不稳定因素,但从经济史的观点来看并非如此,如何才能调和两者 的歧异,我们当然承认有一些真正的系统建立者,而他们的确有高度的装饰性;但我个 人的直觉是,系统太复杂,也牵连太多的非经济因素,因此很难用我们的方法加以建构。 现在我要谈谈事实。用严格的眼光来看,“事实”只是价格与数量的时间数列,剩 下来的就属假设检定的工作了。我曾看过许多这样的检定,几乎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否定许多其他的可能性时,感觉上力道相当不足。毕竟,对一组时间 数列的解释,实在有太多种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就算同一份期刊,在下期也一定会出 现另一篇论文,采用相当不同的函数形式,或修正过的模型。我个人的感觉是,我们要 能进步,只有扩大供研究用的事实层面,纳入诸如专家与市场参与者的意见和随意的推 论、态度调查、制度面的规则性,甚或我们本身的判断等等。我比较赞同的形象是吸尘 器,而不是显微镜。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常识或者一般“务实的人”的观点总是对的。其实,务实的人 所主张的理论常常错误或空洞。我所主张的是,经济学者不能不睁大眼睛观察四周,再 判定什么是有道理的,什么只是牵强附会之说。这些判断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可以诉诸 于观察与逻辑为其辩护。 对经济学这门“忧郁的科学”(Dismal Science),我该谈得够多了。一位朋友曾 经送给我一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的T恤,上面的图案是一架直升飞机洒下的钱(货 币理论者爱用的象征)正掉在一座岛上(经济学者最爱用的象征),并题上“还不及你 想像中忧郁的一半”。我就在此打住。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书香门第 返回 下一部分
本文档为【书香门第-诺贝尔之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10-14
浏览量:13